一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
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并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应用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认识图形(二)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画、折、剪、拼等操作活动中,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体会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认识100以内的数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认识个位、十位和百位,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使学生在认识100以内数的含义,探索100以内数的组成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等活动中,体会数的抽象过程,发展数感,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使学生在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估计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使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会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法。
2.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求被减数、减数以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会与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元、角、分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认币、取币、换币、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初步理解简单购物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体会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购物或模拟购物等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小小商店:
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丰富对与购物相关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解决简单购物问题的经验。
2.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购物活动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自觉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使学生在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使学生在能够正确笔算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竖式计算中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满10进1”和“退1作10”的思考过程,能正确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以及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进一步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初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查、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等良好习惯。
七、期末复习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个”“十”和“百”,了解数位和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掌握数的顺序,进一步提高数数、读数、写数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正确辨认这些平面图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6.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共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具有初步的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7.使学生在复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愿意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类
一.词语搭配(要求记忆)
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不断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愉快的旅行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无瑕的翡翠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翠绿的屏障连绵不断的画卷盘曲而上的公路好奇的心情蜿蜒的双龙形态各异的石钟乳深黑的石洞巨大的雪峰融化的雪水高悬的山涧闪耀的银链盛开的白莲欢快地跳跃清澈的水底五彩斑斓的溪水闪闪的粼光寂静的天山白皑皑的群峰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松塔重重叠叠的枝丫细碎的日影幽静的密林五彩缤纷的野花耀眼的霞光绵延的锦缎绚烂的彩虹广阔的土地一道道水纹一块翡翠一只小船一团漆黑十进房子一次旅行一个山脚一番景象走了一转
二.词语积累:(听写100分)
敬亭山洞庭潭面青螺谙练无瑕波澜攀登山峦泰山骆驼罗列屏障突兀绵延浙江油桐一簇浓淡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钟乳石依据上源锦缎山涧溅起绵延马鞍江南玩赏扩散拥挤孔隙仰卧翡翠凉爽高耸山涧透射寂静增添细碎马蹄柔嫩锦缎绵延绚烂
三、四字词语:(听写100分)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连绵不断突兀森郁峭壁断崖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变化多端
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星罗棋布引人入胜白皑皑斑斑点点重重叠叠绿树红花云雾迷蒙
四、(1)反义词:波澜壮阔--风平浪静明艳--暗淡蜿蜒-笔直高悬-低垂幽静--喧闹
(2)近义词:形态万千----姿态万千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稍微---略微昏暗----昏黑凉爽---凉快萦绕---缠绕
五、好句积累(背诵)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群鸟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长空中最后的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动中有静,既写眼前景,又抒发作者孤独之情。
2)、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青的田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洞庭山水和谐之美。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日东升,阳光灿烂,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写出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4)、能不忆江南?【反问】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美景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5)、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写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f)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排比、比喻】写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6)、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排比、拟人】作者巧妙的运用宽-窄、缓-急这两对反义词再现溪流的形和声,烘托作者游兴正浓。
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排比,比喻】描绘野花的艳和多的特点。
8)、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比喻】把雪峰比喻成白缎,把云影比喻成银灰色的花。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纯洁、静美。
9)、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画龙点睛概括全文,又与首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11)、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12)、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1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1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15)、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你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六、易错字音:(熟记):
谙(ān)练钟乳(rǔ)石饮(yìn)马溪边缤(bīn)纷萦(yínɡ)绕矫(jiǎo)健
浙(zhè)江兀(wù)立翡(fěi)翠(cuì)骆驼(tuo)
七、多音字(掌握):
似似sì乎似shì的卷画卷juàn卷juàn起屏屏píng障屏bǐng息凝视转一转zhuàn转zhuǎn弯饮饮yìn马饮yǐn水华华huà山华huá丽重重chòng量重chóng叠曾曾zéng经姓曾cēng倒栽倒dǎo倒dào影蒙云雾迷蒙méng蒙mēng骗蒙měng古好好hào奇好hǎo心
八、课文内容归纳:
(一)、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诗的后两句把洞庭湖的水色比作银白色的盘子,把君山比作一只小小的青螺。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出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词意江南的风景很好,我对江南的美丽景色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怎能不让人回忆呢?
忆江南是词牌名,作者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了三首回忆杭州的词,这是第一首,另外两首如下。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二)、《桂林山水》
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作者看到的景物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漆黑、宽广、奇特。
(四)、《七月的天山》
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雪峰比作白缎子,把云彩的影子比作银灰色的花朵。
第二单元重点
一、词语
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尊严逃难善良
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奔驰赠送捎带肥沃杰出
拨电话缓缓驶过闷闷不乐迷惑不解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
梦寐以求走街串巷将心比心
二、字音
jiéjūkuìxiànɡjīnsǔnliànɡqiāndānzhuànchānɡuīchuí
拮据馈赠走街串巷天津损伤晾晒竹签耽误赚钱掺假闺女捶背
三、多音字
jù(根据)zhōng(中间)bēn(奔跑)bǎ(把手)mèn(纳闷)
据中奔把闷
jū(拮据)zhòng(中彩)bèn(投奔)bà(刀把儿)mēn(闷热)
zhā(扎针)xiāo(削断)nàn(逃难)liáng(测量)yàn(吞咽)
扎zhá(挣扎)削难量咽yān(咽喉)
zā(包扎)xuē(剥削)nán(困难)liàng(重量)yè(哽咽)
四、形近字
维(维持)属(属于)驰(奔驰)驶(行驶)捎(捎信)拨(拨动)尊(尊重)
唯(唯一)嘱(嘱咐)弛(松弛)使(使用)哨(口哨)拔(拔河)遵(遵守)
惫(疲惫)堪(难堪)例(例外)喉(喉结)捶(捶背)僵(僵硬)配(配合)
备(准备)湛(精湛)列(列车)候(时候)垂(垂直)疆(新疆)醒(苏醒)
五、近义词
精湛—精深器重—看重馈赠—赠送教诲—教导耽误—延误漂亮—美丽
思量—思考惬意—满意朴实—纯朴抱怨—埋怨鼓励—勉励宽容—包容
六、反义词
拮据—富有崭新—陈旧仔细—马虎熟练—生疏灰暗—明亮赞赏—厌恶
七、解词
1、拮据:缺少钱,家庭条件贫困。
2、梦寐以求:寐,睡觉。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3、闷闷不乐: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4、迷惑不解:辨别不清,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其中的缘故。
5、疲惫不堪:堪,忍受。疲劳得不能忍受了。
6、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7、骨瘦如柴:形容瘦到了极点。
8、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八、背诵默写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7、说“信”
确实地相信叫确信;
非常地相信叫深信;
坚决地相信叫坚信;
忠实地信仰叫笃信;
对自己怀有信心叫自信;
履行自己的诺言叫守信;
取得别人的信任叫取信;
讲究诚实和信用叫诚信。
九、课文要点
1、《中彩那天》主要内容:父亲中彩得到汽车,但彩票是给库伯先生捎的,最后父亲把车还给了不知道自己中彩的库伯。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中彩的是库伯的彩票,是否把车还给库伯),父亲的决定是(把车还给库伯)。父亲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指(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第二次指(做生意讲实在),第三次指(做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父亲是一个(认真、实在)的人。
3、《尊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展现了哈默(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特点。
4、《将心比心》主动地关心、爱护别人,就会处处得到别人的关爱。
十、阅读理解
1、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这是我母亲对我们的教诲。一个人要诚实有信用,不贪图别人的东西,尽管家里生活拮据,但人穷志不穷,诚实守信这精神上的财富比物质上的财富更可贵。
2、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这是我长大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父亲还给库伯的是车子,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诚实和守信,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买不来的。
3、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年轻人急需食物,但他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具有做人的尊严和与众不同的高尚品德。当时年轻人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因为他有做人的尊严,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从贫穷走向富有,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先帮助别人,想要得到别人宽容,先要宽容别人。待人处事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第三单元重点
一、重点词语
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蝙蝠清朗捕捉
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争先恐后
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横七竖八欲出又止
多灾多难随心所欲不折不扣枯枝烂叶异想天开机毁人亡轻而易举
ABAC不折不扣多灾多难多姿多彩人山人海
ABCC气喘吁吁红尘滚滚人才济济生机勃勃
有两个数字的成语:横七竖八三心二意一心一意一清二楚颠三倒四
乱七八糟不三不四七上八下十全十美
不×不×:不折不扣不知不觉不伦不类不见不散不依不饶
二、字音
yòuchóuchúyúpìqīnshíkěnzhǒuyìyāngbiān
幼龟踌躇愚蠢媲美侵蚀开垦扫帚机翼遭殃蝙蝠
三、多音字
xū(气喘吁吁)jīn(不禁)zhē(折腾)mó(模仿)
吁禁折zhé(折断)模
yù(呼吁)jìn(禁止)shé(枝折花落)mú(模样)
四、形近字
幼(幼小)企(企图)愚(愚蠢)返(返回)鸥(海鸥)彻(彻底)
幻(幻想)止(停止)遇(遇见)反(反正)欧(欧洲)砌(砌墙)
捕(捕捉)蚊(蚊子)避(躲避)锐(锐利)揭(揭开)荧(荧光)
铺(铺路)纹(花纹)辟(开辟)悦(悦耳)喝(喝水)莹(晶莹)
五、近义词
侦察—察看焦急—着急震惊—吃惊颓丧—颓废灾难—灾患保持—维持
媲美—比美繁衍—繁殖忧患—祸患沉积—堆积频繁—屡次迅速—快速
反复—多次模仿—仿照启示—启发改观—改变统统—全部
宽敞—宽广(宽阔)轻而易举—易如反掌踌躇不前—犹豫不前
六、反义词
紧张—轻松明白—模糊伤害—保护颓丧—振作宽敞—狭窄害虫—益虫
自然—人工肥沃—贫瘠凶猛—温和破坏—保护梦想—现实秘密—公开
安全—危险踌躇不前—勇往直前
七、理解词语
1、自然之道:自然的规律。
2、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3、欲出又止:打算出去,又停止了。
4、踌躇:犹豫。
5、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6、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7、愚不可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8、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9、叫苦不迭:不迭,不停止。不停地诉说苦处。
10、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怎样就怎样。
11、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
12、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八、日积月累(关于农业或气象的谚语)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4、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5、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6、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九、课文内容
1、《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2、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言下之意是说,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幼龟防备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3、“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极不情愿”说明向导对同伴们善良的呼喊予以理解但又感到无可奈何。
4、我们干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说明同伴们后悔的心情。
5、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悲叹”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
6、《黄河石怎样变化的》课文通过描写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由好变坏得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告诉我们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7、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话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可是一查黄河最近2000年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表现“这里含有贬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拟人
9、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气温转寒,暴雨集中。二、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0、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保护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11、《蝙蝠和雷达》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设问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2、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终于”一词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1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蝙蝠的嘴=雷达的天线、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蝙蝠的耳朵=雷达的荧光屏。
14、《大自然的启示》“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平衡。”—--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人类的“老师”》人类从蜻蜓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第四单元复习与总结
一、重点词语
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维护壮烈牺牲谢意沉浸深情凯旋征衣
凝固阿姨精通经济贡献圣坛罪恶呼吁健康不慌不忙杂草丛生聚精会神
模模糊糊以防万一断断续续永驻人间飘飘悠悠歪歪斜斜不速之客
二、字音
xièmièyìyīn
木屑轻蔑游弋绿茵茵
三、多音字
xiāo(削皮)sài(要塞)zā(包扎)guān(鸡冠)
削塞sāi(塞入)扎zhā(扎根)冠
xuē(削弱)sè(阻塞)zhá(挣扎)guàn(冠军)
四、近义词
赶紧—立刻快活—快乐轻蔑—轻视爱护—保护温和—温柔赞扬—称赞觉察—发觉
公正—公平谢意—感谢悲痛—悲伤宝贵—珍贵巡弋—巡逻梦幻—梦想安宁—安静
频频—偶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五、反义词
结束—开始空旷—拥挤沉寂—喧闹阴沉—灿烂弯曲—笔直散开—集中光荣—无耻
柔软—坚硬扩大—缩小集合—散开和平—战争公正—偏袒巨大—渺小勤奋—懒惰
凝固—融化光荣—可耻欢乐—悲伤洁白—乌黑骄傲—谦虚遥远—附近空旷—狭窄
喧闹—寂静柔软—坚硬光荣—可耻和平—战争集合—分散究竟—到底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不慌不忙—急急忙忙
六、形近字组词
削(削皮)甩(甩掉)防(防止)惯(习惯)济(救济)驻(驻扎)健(健康)
峭(陡峭)用(作用)仿(模仿)贯(贯穿)挤(拥挤)住(住处)键(关键)
八、词语解释
1、沉寂: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2、凝视:精神高度集中。
3、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4、宛转:声音抑扬动听。
5、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6、兴致勃勃:兴致非常浓厚的样子。
7、劫难:灾难。
8、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
9、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10、凯旋:胜利归来。
11、弥漫:充满,布满。
12、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意想不到的客人。
13、频频:屡次,连续几次
14、祈盼:祈祷,盼望。
15、巡弋:指战舰在海上巡逻。
十三、日积月累
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兵贵神速,突然袭击。神出鬼没,所向无敌。
十四、课文内容
1、《夜莺的歌声》本文记叙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小夜莺”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员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赞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歌声为线索进行,采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
2、《小英雄雨来》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英雄雨来,游泳本领高,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赞扬了雨来机智勇敢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品质。
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本文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4、《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本文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战争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发出了对和平的强烈呼唤。采用了对比方法进行描述。诗文结构方式相似
5、我的发现。
像条小泥鳅,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
用小泥鳅小鸭子来比喻雨来,表达了作者对雨来这个人物的喜爱。小动物也是可爱的。
像鹰的爪子,恶狼般的眼睛。
用“鹰”和“恶狼”来形容敌人,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和厌恶之情。
第五单元
多音字:
悄{qiao}悄然悄声曲{qu}曲折弯曲重重逢山重水复
{qiao}悄悄悄悄话{qu}歌曲曲调重担重头戏德高望重
弹弹性弹棉花铺铺垫铺张
弹无虚发弹尽粮绝弹丸之地当铺床铺
翔(xiang)滑翔翔实渐渐渐渐进搂搂抱搂着稿:稿纸稿约
翎(ling)翎毛花翎惭惭愧惭色楼茶楼楼阁搞:搞活搞笑
栩(xu)栩栩如生崭崭新缕一缕千丝万缕槁:枯槁槁木
截:截断截止
裁:裁剪裁判
栽:栽树栽花
近义词:
极其—非常竟然—居然惊讶—惊奇神奇—神秘呵护—爱护领悟—领会珍贵—宝贵悲哀—哀伤骄傲—自豪酷爱—热爱不由自主—情不自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骚扰—打扰
鼓动—扇动跃动—跳动震惊—吃惊沉重—稳重震撼—震动糟蹋—糟践寂寞—孤寂
辽阔—广阔气魄—气势
反义词:
浓郁—清淡吸引—排斥悲哀—喜悦完整—残缺骄傲—自卑遵从—违背短暂—长久
有限—无限珍惜—浪费失望—希望寂寞—热闹
必会生词:寂寞遗憾骚扰欲望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无限突如其来不假思索栩栩如生热泪盈眶历历在目闷闷不乐斤斤计较依依惜别高高在上默默无闻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拔地而起
《触摸春天》:课文通过描写盲童安静的在花园里捕捉春天的故事,告诉我们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赞叹。
《永生的眼睛》:课文通过写作者一家人无私捐赠眼睛角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使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生命生命》:课文通过动物、植物及人三方面的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花的勇气》:课文通过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见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怒放的情景,明白了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的道理。
描写春天的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是新。朱熹《春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关于“奉献”的名人名言: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爱因斯坦
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弗罗姆
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泰戈尔
关于“生命”的名言: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萧楚女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关于“勇气”的格言:
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给了敌人。
失去勇气的人,生命已死了一半。
勇气是上天的羽翼,怯懦却引人下地狱。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一、需要注意的字音
虽然suī率领shuài倘若ruò附近fù即时jí觅食mì弥漫mí祈盼qí
频繁pín弹跳tān捕捉bǔ红叶似火sì
多音字冠guàn冠军散sàn散步guān花冠sǎn散落
二、需要注意的字型
篷(帐篷)率(率领)觅(觅食)般(一般)
棚(大棚)率(效率)现(出现)搬(搬家)
协(协调)辛(辛苦)序(顺序)
谐(和谐)幸(幸福)续(陆续)
shì装(饰)城(市)(事)故(是)否
xīn(辛)苦温(馨)(新)年(心)脏
xié和(谐)皮(鞋)(协)调倾(斜)
mì寻(觅)乌云(密)布甜(蜜)
(秘)密
辛——辛苦、辛劳、艰辛、辛酸
乡——乡下、乡村、梦乡、乡长
三、需要掌握的词语解释
时令:季节。倘若、即使、若是:都是表示假设、假如、如果的意思。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四、近义词
装饰——装点时令——时节顺序——次序倘若——如果
鲜嫩——新鲜和谐——协调朴素——简朴吃惊——惊讶
五、反义词
可爱——讨厌朴素——奢侈
六、照样子写词语
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天高地阔:天南地北、左邻右舍、南辕北辙、东张西望
月明人静:风号浪吼、东张西望、东摇西摆、月朗星稀
七、句子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八、相关练习
1、课文按先分后总的顺序写的,全文围绕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介绍了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特点。
2、第一段(1—4)乡下人家屋前种着瓜果和鲜花,房前屋后有鸡鸭。
第二段(5—6)乡下人家夏天在门前吃饭秋天在虫鸣中入眠。
第三段(7)乡下人家风景优美独特。
3、第一大段按照空间顺序连段成篇,第二大段按时间顺序排列。
4、乡下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热爱生活。
5、从每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印象深刻的情景:
第一:屋前的瓜架上挂着红的瓜,长着绿的叶,绕着长的藤。
第二:春天雨后,门前空地上长出许多鲜嫩的小竹笋。
第三: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竹林里找食物。
第四:鸭子在河里玩一点也不怕人。
第五:夏天傍晚人们在院子前边吃饭边聊天。
第六:秋天人们在虫鸣声中进入梦乡
23、古诗词三首
一、了解作家作品: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词语解释: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归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不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三、相关练习:
1、《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的(翁卷)。诗歌描写了春天乡村的美景和村民忙碌工作的情景。
2、能反映乡村四月闲人少的词语是“才”“又”。
3、《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的(范成大)。反映乡村人工作繁忙的词语是“昼夜”。学字表现了乡村儿童天真可爱的性格。
4、《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他还是个著名的(画家)。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诗中静态的是青翠的山峰,鲜艳的桃花,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钓鱼翁。动态的是飞翔的白鹭,潺潺的流水,嬉戏的鳜鱼和绵绵的春雨。
5、写景诗和田园诗的区别在于田园诗中往往有农民劳作的情景,而且与风光描写相连给人清新优美的感觉。
6、其他田园风光诗《过故人庄》孟浩然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0~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探索性问题: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第二课时:认识容量和升(2)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3、14
教学目标: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第三课时:认识毫升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探索性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毫升2000毫升=()升9升=()毫升5000毫升=()升
5.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练习二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18、1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1、3、5、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积最小:□□□×□□□□×□□
讲解:最简单的“积最小:□□□×□”,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和3;100×3和300×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或=
900毫升○1升6升○6000毫升3升○2500毫升7000毫升○8升
(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
美妙的“杯琴”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20、21
教学目标: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2
八、课文内容归纳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诗的后两句把洞庭湖的水色比作银白色的盘子,把君山比作一只小小的青螺。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①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意:江南的风景很好,我对江南的美丽景色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怎能不让人回忆呢?
忆江南是词牌名,作者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了三首回忆杭州的词,这是第一首,另外两首如下:
②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③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桂林山水》
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
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作者看到的景物的特点:洞口:像桥洞、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漆黑、宽广、奇特。
4、《七月的天山》
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雪峰比作白缎子,把云彩的影子比作银灰色的花朵。
九、日积月累:语文园地(一)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2.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4.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2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5、中彩那天
维wéi(思维、维持、维护、维修)财cái(财政、财富、财产、财大气粗)
属shǔ(属于、属相、金属、军属)货huò(货物、订货、货币、货车、货品)
驰chí(奔驰、飞驰、风驰电掣、驰名中外)赠zèng(赠予、赠送、赠给、赠款)
驶shǐ(驾驶、行驶、急驶而过)德dé(品德、公德、德育、德高望重)
惑huò(迷惑、惑乱、谣言惑众、大惑不解)码mǎ(码头、号码、尺码、、码头、数码)
库kù(水库、车库、库房、库存)捎shāo(捎带、捎脚儿、捎口信)
橡xiàng(橡树、橡胶、橡皮、橡皮泥)拨bō(拨打、拨号、拨款、拨云见日)
7、尊严
尊zūn(尊重、尊敬、自尊、尊严、尊贵)沃wò(肥沃、沃土、沃野)
呈chéng(呈现、呈交、呈报、呈献)惫bèi(疲惫)堪kān(堪称、疲惫不堪)
善shàn(善于、善良、友善、善始善终)款kuǎn(款式、款待、款项、条款、存款)
例lì(例如、例会、例题、例外、条例)瘦shòu(瘦小、瘦弱、肥瘦、瘦骨嶙峋)
杰jié(杰出、杰作、俊杰、人杰地灵)喉hóu(喉咙、咽喉、喉结)
捶chuí(捶背、捶打、捶衣裳、捶胸顿足)僵jiāng(冻僵、僵硬、僵持、僵局)
配pèi(配合、配套、配方、搭配、配音)
二、读读写写
维持财富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橡皮尊严逃难号码善良
例外喉结赞赏僵硬捶背许配精湛朴实款待闷闷不乐迷惑不解
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拨电话
三、读读记记
拮据奔驰馈赠天津损伤晾晒竹签火候耽误赚钱熟练教导
讲究受益沉重道谢眼神抱怨宽容梦寐以求走街串巷将心比心
四、多字音
第五课:中彩那天
据:jū(拮据)jù(根据)中:zhòng(中奖)zhōng(中间)
第六课:万年牢
把:bà(刀把儿)bǎ(把手)闷:mēn(闷热)mèn(纳闷)削:xiāo(削铅笔)xuē(剥削)
四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1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1、古诗词三首
亭tíng(凉亭、亭子、亭台楼阁)
庭tíng(院庭、家庭、法庭、开庭)
潭tán(水潭、泥潭、古潭、日月潭)
螺luó(泥螺、田螺、青螺、海螺、螺丝)
谙ān(谙熟、谙练、谙达)
2、桂林山水
澜lán(波澜壮阔、波澜不惊、力挽狂澜)
瑕xiá(洁白无瑕、瑕疵、纯洁无瑕)
攀pān(攀登、攀援、攀比、攀升)
峦luán(山峦、峰峦、层峦叠翠)
泰tài(泰山、国泰民安、泰然自若)
骆luò(骆驼)
驼tuó(骆驼、驼背、驼峰)
罗luó(罗汉、罗列、天罗地网)
障zhàng(障碍、一叶障目、屏障)
兀wù(危峰兀立、突兀、兀自、兀立)
绵mián(绵羊、连绵、绵绵细雨、连绵不断)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
桐tóng(桐柏、梧桐、油桐)
簇cù(簇生、簇新、簇拥、花团锦簇)
浓nóng(浓烈、浓烟、浓茶、浓厚)
臀tún(臀围、臀部)
稍shāo(稍微、稍许、稍纵即逝)
额é(额头、额外、超额、名额)
擦cā(擦汗、擦亮、擦拭、擦洗)
蜿wān(蜿蜒)
蜒yán(蜿蜒)
乳rǔ(乳胶、乳汁、水乳交融)
据jù(根据、据说、证据、据理力争)
源yuán(源头、源泉、资源、源源不绝)
二、读读写写
洞庭江南玩赏无瑕扩散攀登
骆驼屏障浙江油桐拥挤孔隙
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
依据敬亭山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三、读读记记
透射凉爽山涧绵延马蹄细碎增添柔嫩绚烂锦缎翡翠高耸
重重叠叠斑斑点点白皑皑
四、反义词和近义词
反义词
波澜壮阔--风平浪静明艳--暗淡蜿蜒-笔直高悬-低垂幽静--喧闹
近义词
形态万千--姿态万千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稍微--略微昏暗--昏黑凉爽--凉快萦绕--缠绕
五、好句积累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长空中最后的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动中有静,既写眼前景,又抒发作者孤独之情。
2、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青的田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洞庭山水和谐之美。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日东升,阳光灿烂,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写出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4、能不忆江南?【反问】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美景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5、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写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排比、比喻】写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7、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排比、拟人】作者巧妙的运用宽-窄、缓-急这两对反义词再现溪流的形和声,烘托作者游兴正浓。
8、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排比,比喻】描绘野花的艳和多的特点。
9、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比喻】把雪峰比喻成白缎,把云影比喻成银灰色的花。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纯洁、静美。
10、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画龙点睛概括全文,又与首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
六、易错字音
谙(ān)练钟乳(rǔ)石饮(yìn)马溪边萦(yínɡ)绕
矫(jiǎo)健兀(wù)立翡(fěi)翠(cuì)骆驼(tuo)
七、多音字
第二课:桂林山水
似:sì(相似)shì(似的)
屏:píng(屏障)bǐng(屏气)
卷:juàn(试卷)juǎn(卷尺)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朝:cháo(朝代)zhāo(朝气)
转:zhuàn(转圈)zhuǎn(转弯)
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画图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89例题和“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画图策略理清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画图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引入初步体会策略的应用价值。提问:在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为了确定思路,通常会运用一些策略,你通常会运用哪些策略?
揭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探
初步体会方法选择的必要性。
培养画图能力。
培养识图能力。
感受画图的作用。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试画图。
呈现:观察这些图,你能看懂吗?
观察正确的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条件之间有关系?能否找到所求问题的答案。
同桌商量。指名说出分析过程。同步板书分析过程。
反思:是什么让我们找到了解题的思路?为什么需要画图?
你能说说没画图时和画图时的数量关系的清晰程度分别是怎样的?
2.“试一试”
独立把图画完。
呈现图:观察,符合题意吗?能我你寻找解题思路提供帮助吗?
独立完成。
汇报:边指图边说出分析过程。
深入
体会条件的多变性。
在变与不变中体会画图的作用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的相对稳定性。
体会条件的变化,方法的不变。1.变题
提问: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的情况?
拓展:还可能发生怎样的情况?
预设:长缩短,宽增加,长宽同时缩短,长宽同时增加。
师补充相关条件,出示完整问题:
(1)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宽6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宽增加了2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6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长减少了3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6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指名说出分析过程。
比较:你能任选两题,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四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在理清思路上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3)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宽增加了2米。花圃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4)小营村原来有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长减少了3米,宽减少了5米。鱼池的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提问:它们与刚才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思考:花圃的长和宽都在增加,为什么增加的面积不是刚才两次增加面积的和?
鱼池的长和宽都在减少,为什么减少的面积不是刚才两次减少的面积之和?
2.“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画图和思考,可同桌交流。
指名说出分析过程。
全课小结回味画图的功能。今天学习了什么?运用的主要策略是什么?画图策略带给你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二课时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91-92例题和“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或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画图,能借助所画线段图确定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养成主动运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导入提取有效旧知。提问:昨天我们感受到了画图的功能,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画图这种策略?
揭题:今天我们再次感受画图带给我们的方便。
探新
尝试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整理。
感受画图的要求。
感受图的作用。
体会不同的整理方式的不同特点。
沟通两种不同解法。
提高识图能力。
体会根据不同情况画不同的图。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整理。
呈现: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观察:从这些整理后的信息中,你能比较方便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吗?
同桌商量,确定解题思路。
汇报:根据线段图,你是怎样思考的?从线段图中,你能很容易地看出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根据表格,你又是怎样思考的?
独立解答。
呈现:介绍你的解答过程,边指边说。
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梳理:可以先算每人4分钟走的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走的路程,也就是速度和。
2.“试一试”
读题后独立画图。
呈现线段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要求“两人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独立完成。评:边指图边说出解题思路。
归纳:我们所说的画图,是画得怎样的图?
梳理:几何图,线段图。
练习
在变化的问题中体会不变的策略和解题方法。1.“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
评:你觉得哪一题比较特别?特别之处在哪里?
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怎样?为什么差不多?你能画图说明原因吗?
画图到底有什么作用?
2.“想想做做“第3题
审题:现在的情况和哪个问题相似?
独立完成。评: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全课小结今天又有什么收获?
一备者:数学老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安排的5道例题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例1,主要 图形的平移,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第二段是例2、例3,主要 图形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第三段是例4、例5,主要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以及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2、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四、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五、教学时数
4教时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1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感受平移
今天早上,同学们是怎样到校的?(骑车、走路)骑车、走路都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是运动的,你们愿意看一看吗?
出示自行车图片,请你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右向左)
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左向右)
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从下往上)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怎样平移
电脑出示问题: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小组交流
反馈汇报
怎样平移小船图和金鱼图?
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小结:可以根据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前后图形中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三、练习平移
1、做第2页“试一试”
出示图,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与同学交流。
2、做第2页练一练。
(1)出示第1题图,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的三角形?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2)出示第2题图,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填空。
明确房子图、汽车图和蘑菇图分别向哪平移?平移几格?
3、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下面的图案中,哪些包含平移现象?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判断,并说说每个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的。
4、出示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读懂图,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明确: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关键在于根据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找到平移后图形的各个顶点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分别向右、向下平移几格(自己确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2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旋转 第 1 课时 单元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2、例3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图形的旋转,了解构成旋转运动的基本要素,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图形旋转以及探索图形旋转方法的过程,基本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想象等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旋转现象,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旋转吗?
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电脑出示居民小区门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图,提问:为了便于管理,很多小区的门口都安装了像图中这样的转杆,汽车经过时,转杆会打开;汽车离开后,转杆会关闭。请大家想一想,转杆打开和关闭是什么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的,它们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出示表示转杆打开和关闭过程的示意图,谈话: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可以用这样的示意图来表示。(指转杆图)像这样转杆打开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这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是逆时针旋转。你能用手势分别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
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指旋转中心,标出点“O”)定为点O,你能说说转杆打开是绕着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吗?转杆关闭呢?
先指名说一说,再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明确: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关闭转杆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一指每道题中的指针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教学例3。
出示例3中的方格图,谈话:(指三角形的直角)在方格纸上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的顶点是A。你能把这个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把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表示什么?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组织反馈。
让学生从书上第113页剪下和例3中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先把三角形纸片覆盖在图中的三角形上,再试着把三角形纸片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并在小组里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反馈:你是怎样操作的?找到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了吗?
指明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
引导:要使三角形绕点A旋转,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点A保持不动呢?
示范:(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慢慢旋转三角形,旋转到90°位置时,大家一起喊“停”。
问:你是怎样看出三角形刚好是旋转了90°的?
启发:找到旋转后三角形的位置,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呢?
谈话: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再做一次,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刚才我们用操作的方法画出了旋转后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旋转前后的三角形,比一比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和旋转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4、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2题
问:把长方形绕点A旋转90°表示什么意思?
自己在下面试一试,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说说你是按什么步骤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问:能看懂 题中两组图的意思吗?
每组图中,虚线画出的图形表示什么?实线画出的图形呢?
让学生量一量每个图形旋转的度数,明确:对应边旋转的度数就是图形旋转的度数。
2、做练习一第4题。
(1)出示第(1)题,怎样把三角形绕点A旋转90°呢?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方格纸剪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图上转一转。
活动后组织反馈,说旋转后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
(2)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做后反馈: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四边形的?解决这个物体应先确定那条边的位置?
四、全课总结
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3 课时
课 题: 轴对称图形 第 1 课时 单元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4、例5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图案的过程,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结构美,体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以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M 卍
提问:为什么前4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最后一个图形不是?
3、引入:今天我们就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新课
1、教师例4
出示例4的方格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三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要把这个图形折一折,看看折痕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1)认识对称轴
让学生把第113页的三个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先折长方形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完成后全班交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看什么?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你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
问:你能说说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2)画对称轴
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
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的。
明确: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
. . .
(3)教学“试一试”正方形纸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折和画对称轴的?
明确: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小结:由此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的数量不一样,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沿着任何一条对称轴对折,图形的两边都能完全重合。
2、教学例5
出示例5方格图,请你们想一想,这个轴对称图形补完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可以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你们试着画一画。
学生在补画另一半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怎样把轴对称图形补全。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另一半的?(尽量让学生多说。)
明确: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顺次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5题
出示第5题图,请你们观察后说说每一个图形的特点。(每一个图形的变成相等)
指出:像这样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
那就请你们剪下第115页的图形,折一折,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2、练习一第6题。
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并说说是怎样确定图形另一半的顶点的,并说出怎样根据找出的顶点把轴对称图形补全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对称轴图形
对称轴 . . .
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4 课时
课 题: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第 1 课时 单元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练习一第7~13题 ,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认识,体会图形的不同运动方式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图形运动的运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相关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初步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激发对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综合练习。(板书课题: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二、综合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画,指导个别的学生。后交流角的画法。
2、出示练习一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面的每个图案,判断哪些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哪些可以通过旋转得到?
组织交流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出示练习一第9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电灯图的平移过程
请学生说说电灯图是从什么位置平移到什么位置,是怎样平移的?
完成书上的填空。
想:你还可以怎样把电灯图平移到现在的位置?交流: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做几件事?平移三角形是平移现在的三角形还是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时要指名展示画出的图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图形的过程和方法。
5、完成第11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后交流:前两个图形,每组中的一个图形旋转90°,最后一个图形,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图形旋转180°。
完成练习一第12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6、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
三、动手做
出示“动手做”,让学生读题,弄懂题意。后解决三个问题。交流方法:略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 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八单元 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旋转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 ;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 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轴对称图形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千是( )。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数。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练习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
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
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
(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 )亿
7000000000=( )亿
7700000000=( )亿
( )亿>( )亿>( )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课题:近似数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总教学目标(苏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总教学目标(苏教版)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一课时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P83例题,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具准备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复习旧知整体进入,明确学习背景。回忆:在乘法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哪些规律?
预设:乘法运算律
揭题:这些都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或乘数位置使运算结果保持不变的规律,通过改变数据使积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否也有规律呢?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基于原有基础进入学习。
体会规律的普遍性。
体会结论合理性的科学证明过程。
体会规律探索的价值。出示P5第3、5题
观察:从表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有条理地说说吗?
提问:你会怎样算出积?
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步板书:“积的变化”一栏。
要求:自己再找一些例子,数据较大就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规律。
思考: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这个规律能否在所有乘法中得到使用?想办法证明。
预设:a×b=z→a×(b×c)=a×b×c=z×c。
提问:能有条理地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吗?
提问:发现了这个规律有什么用处?
梳理:使一些计算化繁为简。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规律。
体会倍数的变化,避免思维定势。
体会规律的变式,更深入地认识乘法中因数与积的大小变化关系。
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会怎样算出这些乘法的积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强调:先观察因数的变化情况,确定积的变化情况。
独立完成。
提问:说出自己的求积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审题:能使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求积吗?有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吗?
独立完成。
评:需要提醒自己什么?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归纳:变化的倍数可以是任意倍。
3.拓展
提问:在乘法中,除了可以这样变化,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情况?又会引起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两个因数同时扩大;一个因数扩大,一个因数缩小。
举例说明。
梳理:你能把由因数的变化而引起积的变化情况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会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倍数之积倍;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4.“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你能从中发现规律吗?
提问:你能运用规律很快求积吗?
独立完成。
评:每次购买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每次的总价呢?
5.“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
全课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用途?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二课时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P84例题,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教具准备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设疑生新引发学生顺势猜想。提问:在乘法中,因数的大小变化与积的大小变化密切相关,你又会产生什么猜想?
预设: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大小变化会引起商怎样的变化。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除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提供学习素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自主研究。
认识不同的证明方法,体会其不同。
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出示:840÷4=210
要求:把这个算式作为研究素材,你能根据乘法中积的变化变化规律的研究过程自己展开研究吗?
四人小组合作。
汇报:你们的猜想是什么?又是怎样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思考:你们发现的这些规律都能推广到所有整数除法中吗?
介绍:a÷b=(a×c)÷(b×c)=a×c÷b÷c=a÷b×c÷c=a÷b。
提问:你能有条理地说一说除法中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吗?
出示结论。
提问:你的结论表达与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0除外?
巩固练习
体会规律的应用价值。
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
能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1.“想想做做”第1题
审题:你会怎样来求商?为什么?
独立完成。
提问:为什么求商速度这么快?说明规律有什么作用?
2.“想想做做”第2题
补充:被除数与除数没有同时扩大的。
独立思考,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确定商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他们购买的计算器单价相同吗?
4.“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三课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85-86例题,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理解余数的含义。
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复习确立学习起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问:除法中有什么规律?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曾经运用过吗?请举例说明。
揭题: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而且没有余数时,运用的比较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是否也能运用呢。
学习新知
通过比较,明确规律的运用价值。
理解支撑方法的计算道理。
关注对余数的理解。1.教学例题1
独立完成。
呈现一:原方法计算。
呈现二:简便方法。
提问:你把这题当成什么来计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不用担心结果会变化吗?
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只划去一个0?
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2.教学例题2
独立完成。
呈现两种余数的竖式。
提问:你能看懂他们的做法吗?请发表你的观点。
为什么余数是20而不是2?
小结:你觉得在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算时会遇到哪些情况?分别怎样处理?
巩固练习
突出思考过程,明确规律的价值。
突破对余数的处理。“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
评:你是怎样直接写出商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变化过程。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
评:选两题说出口算过程。
“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指名说理并改正。
“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
全课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一备者:数学老师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材P87-88练习七
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其它相关规律。
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乘法、除法中的规律解决计算问题和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悉相关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重设与反思
基本练习整体梳理乘法、除法中的规律。
养成审题习惯,检查数据特点。
关注数据特点,避免思维定势或盲目计算。
培养策略意识。
再次体会规律的灵活性。提问:本单元我们总结出了哪些规律?你能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这些规律的学习价值是什么?能举例说一说吗?
第1题
审题:你准备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
独立完成。
评:出示各题,每组各补充一题不能使用规律的。
追问:在怎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规律呢?
学生举例。
预设:因数增加或减少,被除数、除数增加或减少
第2题
审题:你确定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归纳:我们在看题时要完整读题,才能整体谋划,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3题
独立完成。
评:你是怎样求的结果的?为什么?
小结:尽管有计算器的帮忙,但如果能深入地思考,发现因数的变化情况,灵活地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的话,那就会起到快马加鞭的作用了。
综合练习
从不同角度体会算式之间的联系,能运用联系和规律灵活计算。
能灵活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4题
审题:仔细观察,你又会怎样解决?
独立完成。
评: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如果再碰到12×7,你可能会怎样计算?
如果再碰到120÷24呢?320÷64呢?
第5题
审题:你碰到这几题时又会怎样解决?
独立思考。
提问:你的方法是什么?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数据具备什么特征时,这种方法可以发挥作用?
小结:通过这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梳理:商不变的规律不仅在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当两数能够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或能扩大成整百、整十数时,也能降低计算的难度。
第6题
独立完成。
评: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
在哪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备者:数学老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平移教案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内容:课本P1的例题和P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平移动方法,体会平移的特点。
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是怎样运动的?(向右平移)
2.问:它们的运动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数一数,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
小船图向右平移9格。
金鱼图向右平移7格。
三、做试一试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学生尝试作图。
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⑶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做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
中间图形用虚线,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关键: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四、教学建议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五、课时安排:
方向与位置2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 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分析 :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 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 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学情分析 :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
做减法。(出示减法的意义)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4、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 - 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5、教学例3.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课堂巩固。完成练习二1-3题。
四、总结、布置作业 练习二4、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任何数加上0还是0。 任何数乘0都等于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做除数。
课题: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例4与“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1、3题。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10页例5,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
(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
(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四)提炼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布置作业 14页做一做
课题: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2,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方格纸。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
2.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预设:
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活动建议: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
(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
(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
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第一组展示:
(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预设:
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预设:
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组展示:
(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预设:
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5.同时出示三组图形(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6.学生分组讨论
7.交流信息预设:
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
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三)巩固练习
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结果:预设:
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四)提炼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生:要全面观察
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五)总结。
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正如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87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