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上册2.6第二单元线与角复习表格式导学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2.6第二单元线与角复习表格式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6第二单元复习
编写人:苏海明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会找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
2、会量角的度数和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导学过程】增补栏
一、复述回顾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里的线和角。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线和角的哪些知识?

二、单元知识总结
1、线的认识
(1)线段的特点:
有()种读法。
(2)射线的特点:
有()种读法。
(3)直线的特点:
有()种读法。
(4)线段、射线都是()的一部分。
(5)两点之间()最短。
2、相交与垂直
(1)相交:两条直线()公共点,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直:两条直线()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作()条。
(4)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
(4)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复习垂线的画法):

3、平移与平行
(1)平行:通过()能重合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作()条。
(3)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复习平线的画法):

4、旋转与角
(1)角的定义:
(2)当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构成的角是()角。
(3)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射线重合时,所构成的角是()角。
(4)角的大小与()无关,与()有关。
(5)1平角=()直角=()°
1周角=()平角=()直线=()°
5、角的度量
(1)度量角的大小通常用()。
(2)角的测量方法:测量角时,一定要让量角器的()和角的()重合,()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该零刻度线所在的圈上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3)画一个85°的角(复习角的画法)。
三、练一练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2、分别画15°、75°、100°、175°的角。

扩展阅读

线与角——旋转与角表格式导学案


2.4线与角——旋转与角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辨认平角与周角。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导学过程】增补栏
一、复述回顾
二、设问导读
把两张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硬纸条,旋转另一张硬纸条。说一说旋转过程中都会形成哪些角?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
当我们继续旋转硬纸条,这两张硬纸条第一次在一条直线上时,还是角吗?如果是角,是什么角?
我知道:,平角是()。
平角(定义):
2、认识周角
我们继续旋转硬纸条,当两张纸条第一次重合时,还是角吗?又会是什么角?
我知道:,周角是()。
周角(定义):
3、说一说生活中你都见到过那些平角,那些周角?
四、自我检测
五、达标测评
六、拓展延伸

(1)1个平角等于()个直角。

(2)1个周角等于()个平角。

(3)1个周角等于()个直角。
七、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到了:

线与角——线的认识表格式导学案


2.1线与角——线的认识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
2、会正确读出用字母表示的线段、射线与直线。
3、能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能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导学过程】增补栏
一、设问导读
通过观察,从上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三、探索新知
1、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
今天我们要认识画面中三种不同的线。
议一议:上图中三种线各有什么特点?
线段:
射线:
直线: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关系:
2、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读法
讨论: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动手试一试、说一说
(1)用一个图钉把一张硬纸条钉在木板上,硬纸条可以转动吗?
(2)用两个图钉把一张硬纸条钉在木板上,硬纸条可以转动吗?
4、动手画一画
(1)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2)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我发现:
四、自我检测
五、达标测评
填一填:
(1)在直线、射线和线段中,()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也没有。
(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六、拓展延伸
七、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到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数学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授课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旋转与角
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析本课教材特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析在此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各种包含平角和周角的图形,这对学习周角和平角有较大的帮助。



念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点、

点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难点: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
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
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自主学习、合作评价

二、呈现目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针对问题、展示交流、有效指导

四、问题训练、规范指导

五、归纳概括提升意义
3分
2分导入练习
当堂检测
(根据教学时间,教师随机处理)

谈收获口头导课

1、点拨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巡视指导,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评选优秀小组。
回顾学过的图形,直观观察。

一、认识平角、周角1、动手操作活动角2、汇报总结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能举一反三,运用新知

练习巩固。

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设计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数学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四年级上册课题旋转与角授课教师徐佳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难点: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主要导学过程教学
环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
一、
激趣导入
3分1、角可以分为()角、()角、()角。
2、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二、
探究新知

20分【问题1】1、用准备好的角,旋转成平角。
得出结论:当两条边成一条直()时,所成的角就是()角。
2、用准备好的角,旋转成周角。
得出结论:当旋转一周后,角的一边与另一条边()时,所成的角就是()角。
【问题2】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角画角范围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问题3】明确关系。
1周角=()平角=()直角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每组学科长收集、整理数据并做好记录。小组全部完成后汇报。
三、
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判断
(1)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
(2)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3)一个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4)角的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着端点旋转到与固定的边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一个平角。()
2、数一数,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个角
3、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什么角?
3时()角6时()角
9时()角11时()角
2时半()角9时半()角
12时()角2时45分()角
先独立完成,再选出学生代表展示答案,全班评价。
四、
小结与评价2分总结学习过程
个人谈收获。
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线与角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直线、线段和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学习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你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线?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

2.请你测量出你的铅笔的长度。我得铅笔的长度是厘米。
3.找一个手电筒,打开手电,观察手电射出的光线,你能测量出这束光线的长度吗?为什么?

4.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你能测量出它的长度吗?为什么?
二、自主学习
1.活动一
观察课本16页上方“看一看”三幅图,从左往右依次是、和
。能够测量出长度的是。
2.活动二
观测课本16页“想一想认一认”三幅图,我们可以知道,斑马线可以看做是一条,光线可以看做是一条,如果铁轨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以看做是一条。
三、合作交流
仔细阅读课本16页“讨论”三个方框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类型端点数延伸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直线0

4.观察课本16页下面:“读一读”后完成下面练习
(1)读作:线段或
(2)读作:
(3)读作:
(4)读作:

5.动手操作
(1)经过下面B点画直线,你可以画几条?

(2)同时经过下面A点B点和画直线,你可以画几条?
像斑马线这样有一定长度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

四、巩固提高
1.你知道吗?
(1)()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2)()只有一个端点,一端可以无限延长。
(3)()可以量出长度,()、()不可量出长度。
(4)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5)两点之间()最短。
2.对号入座
①下面只有一个端点的线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
②一条()长5cm。
A.直线B.射线C.线段
3.判断
①直线比射线长。()
②一条直线长80cm。()
③在一条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条线段。()
4.我会画
①画一条长3cm的线段。

②过A点画一条直线。

2.平移与平行

学习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3.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难点: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①线段有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线段是的一部分。
②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能得到一条。
③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
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①射线可以量出长度。()
②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只可以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射线没有直线长。()
③过A点只能画一条射线。()
3.选择题。(把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①直线有()个端点。
A.1B.2C.0
②直线()测量其长度。
A.不可以B.可以C.不确定
4.画一画。
①画一条射线。②经过A、B两点画直线。
B
二、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页上面“看一看”的情境图,像双杠的两根杆就是(),铅笔平移前和平移后的线条是()。
2.请把“双杠”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永远不会()。同样,把“铅笔”图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也永远不会()。
三、合作交流
什么是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注意:平行线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观察下面图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①②③④
通过认真观察可得出图①和图④两条直线。
思考: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还是不相交的?
明确:这两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经过延长,最终会相交。
思考:图③中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用铅笔把图③两端无限延长,再观察会相交吗?;这两条直线是。
2.下面图形中是平行线的画“√”,不是平行线的画“×”

()()()()()()

3.请仔细观察课本第20页上方“画一画”第1题,模仿课本试着过直线外一点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②黑板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的。
③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2.下列几组线中,哪组是平行线,在序号后面画“√”。
(1)()(2)()(3)()
3.经过B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相交与垂直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一、复习准备
1.回答每组中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
2.过点A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2)
3.判断对错
(1)不相交得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所以直线比射线长。()
(3)两点连线,线段最短。()
二、自主学习
1.摆小棒,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
2.观察课本21页上方的图,像剪刀的两柄就可以看做是两条相交的直线。“红十字”也是两条()的直线,请你说一说,“剪刀”图和“红十字”图下面的两个方框中的两组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三、合作交流
什么是互相垂直?
交流归纳。
像图中“红十字”那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线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4.小明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就一定垂直”,小刚说“如果两条直线垂直,就一定相交”,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5.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把你的折叠方法试着画出来。(至少画出两种)

6.生活中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请你把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试着写两组。

6.自学课本23页上方“画一画”第1题“用三角尺画垂线。”试这在下面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四、巩固练习
1.我会填
①两条直线相交成()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②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长边和短边互相()。
③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条垂线。
2.画一组平行线。3.画一组垂线。
4.过点O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4.旋转与角
学习目标
1.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过点O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各一条。
2.我们学过的角有、、。
二、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24页上方的图,仿照课本一起做实验。
2.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角可以看做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一个端点()而成的图形。也可以看做由一个顶点引出的()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3.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90°角叫做锐角,()90°的角叫做直角,()的角叫做钝角。请试着在下面用铅笔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标出名称。

锐角直角钝角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两条边没有旋转,重合时角是()度。
2.在上面的实验中,当角的两条边分开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叫做()角。
3.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一条边旋转一周与另一条边重合后形成的角叫做()角。
4.你认为0°角和周角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5.自已动手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平角=直角1周角=平角1周角=直角。
6.把我们学过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7.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哪些地方有周角?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5页的“练一练”。(做在书上)
2.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
3、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一个。

5.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学习重难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学过的角有、、、、。
2.()的角叫做锐角。()的叫做直角。()的角叫做钝角。等于()度的角叫做平角。等于()度的叫做周角
3.把以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26页上面的内容。
2.请你在硬纸板任意画一个角,记作∠A,并把它剪下来,用它量一下下面的∠B,∠B中有()∠A。(把剪下来的∠A做完上面的题目后粘贴在下面)

3.自学课本26页下面“想一想”。度量线段的长短用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度量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
4.自学课本27页“认一认”。人们将()平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记作(),通常,用()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三、合作探究
1.与同学交流一下上面的题目,看一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2.如果大家都用相同的角去度量,结果一样吗?当不能得到整数个“度量单位”的时候怎么办呢?

度量角的大小要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3.请在下面的量角器上标出中心点和零刻度线。
4.自学课本27页下面“试一试”学会度量一个角的方法。在量角时,要注意角的顶点一量角器的()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重合。
5.自己练习:先估计一下下面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并把它写出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8页的“练一练”。(做在书上)
2.量一量三角尺上各角的度数并写出来。

3.把下面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8916058100
4.填一填
①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记作()。
②1周角=()平角=()直角
③度量角的大小,用(),角的计量单位是()。
④用量角器量角时,使()的中心点与()重合,零刻度线与()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7.判断
①周角是一条射线,它只有一条边。()
②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③纸上的40度的角比黑板上的40度的角小。()
④两个锐角合起来一定大于钝角。()
6.画角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习重难点:掌握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说一副三角板上的角各是多少度?

24013518091360901274
锐角、钝角、直角、
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29页上面“画一个60°的角”的过程。在图中,笑笑是用()画出来的。而淘气则是用()量角器画出来的。
2.如果像笑笑那样用一副三角尺画角,我们只能画出哪些角,试一试,把能画出的角的度数写在下面。
三、合作交流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明确: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若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找点时则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2.仔细观察淘气用量角器画角的过程,发现在画角时,需要三个步骤①两重合(点点重合,线线重合),②找点,③连线。请你试着在下面画出一个70°的角。

3.按照角的画法在下面用量角器画55、140的角。

三、基本练习
1.我会填
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直角。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没关系。
③40度的角比直角小(),平角加上()是240度。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

3.用一副三角板画一个15的角。(保留作图痕迹)

第二单元测试
一、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2.周角=()度直角=()度
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3.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4.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10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二、判断
1.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3.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05度的角。()
4.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三、选择题
1.可以量出长度的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
2.图中有()个锐角。
A.1B.2C.3
3.角的大小与()有关。
A.两边张开的大小B.两边的长短C.顶点的位置
4.下列几个角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拼出的是()
A.80度B.120度C.170度
5.下图中()是周角
A.B.C.

四、操作题
1.过c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平行线。2.过a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Ca.
——————L___________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4.画一条直线AB,画一条射线OA,画一条线段CD。

四、解决问题
1.小明家住在A处,小丽家住在B处,共有两条路连接两家,走哪条路最短,为什么?请你用彩笔描出最短的路线。

2.交通安全在我心中,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
(1)请你用彩笔在下面人行横道区域内画人行横道线(要求画2条以上)

(2)小明如果从A点过马路,怎样走最近?为什么?请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2.3线与角——平移与平行表格式导学案


2.3线与角——平移与平行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导学过程】增补栏
一、复述回顾
2、画出下面直线的垂线。

二、设问导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条线有相交、垂直的关系。同学们想想两条线如果不相交,它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关系?
三、探索新知
1、想一想
同学们看看我们校园里的双杠的两根杠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把铅笔在方格纸上平移,说说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的关系。
【小结】平行线的重要特征:
3、找一找,说说你的体会。
我体会到:
4、折一折
请同学试着用纸折出两条平行线,并用彩色笔描一描。
5、画一画
平行线的画法:
四、自我检测
填一填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2)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
(3)对直线外一点,两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五、达标测评
六、拓展延伸
下面是一组平行线,

(1)请你在一条直线上任意取几个点,分别作别一条直线的垂线,量一量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七、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到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和毫升表格式教案


教学内容:第10-11页例题,第12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
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个案修改

教学内容:第13页的例题,第1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景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出示课题: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升,升,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完成“想想做做”。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课前完成)
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教学内容:第15页的例题,第16-17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完成“想想做做”。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做“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教学内容:练习二。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第1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第2题: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练习二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练习二第4题:
1、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3、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
多?
三、估计容量
练习二第5题:
1、出示第五题图
2、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第6题: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讲师液体的器具。(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3、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
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4、小组汇报。
四、课后作业:
练习二第7题

教学内容:第20-21页“美妙的‘杯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地制作“杯琴”,并能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2、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制作“杯琴”。
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导学案(语文s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导学案(语文s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立足课堂,以生为本”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语文学生姓名日期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时1设计者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学习目标1、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1.在文中标出下列值得积累的词语。他们和生字词达到会认,能正确听写。

江畔娇莺啼御柳日暮隔数重山

2.多音字组词。

还huán()hái()

3.试着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独步:

寒食:

一水间:

蹊:

御柳:

数重山:

留连:

日暮:

绿:

自在:

传:

何时:

恰恰:

武侯家:

照我还:

我的疑惑和补充

(用彩笔标注)

易错字:

易错音:

合作探究

问题解决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学生描述

达标测试

背诵练习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教与学的反思

“立足课堂,以生为本”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语文学生姓名日期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时2设计者

教学内容《泊船瓜州》、《寒食》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重点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汇报: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2、同桌互读古诗,相互检查背诵。

3、小组间合作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并解答疑难问题。我的疑惑和补充

合作探究

问题解决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天处不飞花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4、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查字典、看注释)

写一写

自主学习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5、背诵

教与学的反思

自我评价

“立足课堂,以生为本”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语文学生姓名日期

课题桂林山水课型课时1设计者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1.认识“澜、瑕、攀、峦、骆、驼、障”等7个生字,会写“漾、镜、瑕、峦、览、骆、驼、罗、障”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无瑕、水平如镜、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一)观看课文插图,再读课文,

谈感受:桂林山水是什么样的?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找出来读一读

问题解决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1.特点之一“”。课文用“”,

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

2.特点之二“”。课文用“”,

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

3.特点之三“”。课文用“”

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和“”。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

思考: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注意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重点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学习第四自然段)

教与学的反思

自我评价

“立足课堂,以生为本”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语文学生姓名日期

课题桂林山水课型课时2设计者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

课文的第一小段找

合作探究

问题解决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限时作业1、听写。

2、解释词语。

荡漾:

危峰兀立: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

5、仿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立足课堂,以生为本”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语文学生姓名日期

课题走进丽江课型课时1设计者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1、会认“朴、峻、坝、旬、货、潭、誉”等7个字,会写“雄、朴、旬、至、纺、货、貌、绵、昂、烁”10个字。掌握“雄伟、城镇、纯朴、下旬、容纳、纺织品、百货、绵延、闪烁、昂然挺立”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3、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1.在文中标出下列值得积累的词语,连同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和生字词达到会认,能正确听写。

淳朴险峻色彩斑斓八卦型潺潺白雪皑皑绵延昂然挺立蜿蜒惊心动魄母系氏族摩梭人闻名遐迩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陶醉

2.解释词语。

淳朴:

险峻:

绵延

色彩斑斓:

潺潺:

惊心动魄:

闻名遐迩:

陶醉:

3.说说课文介绍了丽江的什么?

边读课文边画

结合工具书完成

合作探究

问题解决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

2、思考: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

3、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

4、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限时作业1、听写。

2、解释词语。

闻名遐迩:

色彩斑斓:

3、说说丽江的神奇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为宣传这里的旅游资源设计广告词。

4、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丽江最吸引人的,除里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

②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教与学的反思

“立足课堂,以生为本”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语文学生姓名日期

课题走进丽江课型课时2设计者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重点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生字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汇报: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2、小组间合作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并解答疑难问题。

3、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

4、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丽江的图片

问题解决1、结合学生汇报、理解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2、找出描写丽江古城的语句,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3、自读第5自然段,画出能够起来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4、想一想玉龙雪山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些词句中?

5、除了古城和玉龙雪山,丽江还有很多迷人的景观,这句话也是过渡句,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这些迷人景观是什么?

他们“神奇而美丽”在什么地方?

6、丽江的美景赏也赏不完,看也看不够,无奈归期将至,在最后一个晚上作者邀月同游,又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呢?

体会语言美。

达标测试拓展延伸

1、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怎么赞美它?

2、你还知道丽江有那些迷人的风光,把你课下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教与学的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角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线。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度。记做1°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4、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90°,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特别注意:因为直线射线都无法度量,所以在判断题中,与直线射线比较长短的都是错误的。
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邻角和等于180°,只需要量一个角的度数,就可以知道其他几个角的度数,

5、角的个数=n×(n-1)÷2n为边的条数。数线段的方法也如此。

6、75度=45度+30度
15度=60度-45度=45度-30度
120度=30度+90度
150度=60度+90度
135度=90度+45度

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
课题:总复习
【课型】:预习+展示
【课时】:第一课时:多位数的认识
【教师寄语】:
本册书你已经学完了,掌握的怎么样?下面我们要用5课时的时间对本册书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自主分类、自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推开记忆的闸门,来采撷一颗颗珍珠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一单元,自学课本第117页、118页第1—4题,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我会用类比、类推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多位数的认识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17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回忆第一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1、复习数位顺序表、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3、数的大小比较。
4、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
三、(精讲点拨):
1、按数位顺序,从右到左有哪些数级?每个数级里有哪些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出每个数级里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易错点)
4、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什么?
5、(能力提升):
(1)打开课本117页做第1、2小题。
(2)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a.最大的数
b.最小的数
c.一个0都不读的数
d.只读出一个0的数
e.要读出2个0的数
(3)判断:
a.700200读作:七万零二百()
b.30025000读作:三千万零二万五千()
c.十四万三千写作:1400003000()
6、(问题探究):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比较下列数的大小,看看你有什么窍门?(从大到小排列)
408001240000124500040800318000
(做完后和同学交流)
7、(问题探究)数的改写和近似数,你能回忆起哪些?如何改写整万的数?用什么方法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8、(能力提升)做117、118页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2567070000读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2、九千零六万零三十写作(),这个数最高位是(),表示()。3、比79999多一的数是(),比10000000少一的数是()。
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040040400440000400040400004
【课后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121页第1、2题。
选做题:1、□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71□680≈71万99□540≈100万
325□428≈325万620□725≈621万
29□280≈29万199□753≈200万
2、□中最大填几?
68□524≈68万27□680≈28万
53□024≈54万79□825≈80万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预习+展示
【课时】:第二课时:乘法和除法
【教师寄语】:
大部分同学对于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已经很熟练,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应用的不太灵活,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注意提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这里很奇妙哦!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回顾第三、第五单元内容,自主学习课本第118页、119页第5—10题。积极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巩固了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我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我的归纳概括能力有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过程】:
一、整理、复习乘法和除法的口算
1、(自主学习):做课本第118页复习题5、题8和121页第3题
2、(精讲点拨):口算时,要认真看清运算符号及数字,要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使计算简便。
二、复习笔算乘除法
1、(自主学习):做118页复习题6、7。
2、(精讲点拨):笔算两位数乘多位数要注意什么?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试商?做除法时要注意什么?(高位除起→余数要比除数小→正确写商)
3、(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把下面8道题分类,想一想怎样分?分几类?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1400÷285340÷89945÷212016÷21
793÷53540÷15845÷28225÷25
4、(精讲点拨):分类(1):按被除数前两位够不够除来分,可以分几类?(两类)
分类(2):按不同的试商方法来分,分几类?(四舍法、五入法、商9法
2016÷21、直接口算法540÷15和225÷25)
二、复习乘除法的估算
1、(自主学习):做122页第5、6题。
2、全班汇报、纠错,探索怎样想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估算204×58时,把204看作()把58看作(),积大约是()。
2、估算479÷60时,把479看作(),商大约是()。
3、已知34×8=272,那么34×80=()340×8=()。
4、已知260÷13=20,那么2600÷13=(),260÷130=()
5、△÷□=48......48,□里最小是()
二、判断:
1、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2、两个数相除,商是23,余数是11,被除数最小是287。()
3、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商小。()
【课后作业】:
必做题:1、课本第119页第9、10题,2、第121页第4题、第122页7、8
选做题: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自学+展示+操作
【课时】:第三课时:空间与图形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平行线、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的影子。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它们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美的享受。它们变化万千,建筑师用它们构成一座座华美的建筑、画家用它们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服装设计师用它们设计出一件件靓丽的衣裳......,而我们要用它们来充实我们的头脑,建造我们坚实的人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二第、第四单元,自学课本第119页第11、12题,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并理解角、平行线、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几何概念的本质。
2、针对自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要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和特性。
2、我知道了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我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4、我的画图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四边形的的特征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能按要求画角,会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难点:会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理解所学的平面图形相互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接】:把角的度量、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中复习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角的度量是基础,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平行的概念是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集中复习能够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写出网络图
1、为了更好的梳理这些知识,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2、(合作交流)展示整理成果,完善知识系统。
3、(精讲点拨)知识网络图:
二、问题探究、小组交流: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2)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3)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能力提升)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4)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5)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
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填119页第12题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课堂小结: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直线我们想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由射线想到角,由线段我们想到围成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复习了()知识,理清了知识脉络,学会了整理复习的方法。
【达标测评】:
一、做第122、123页第11、12题
二、判断正误:
1.直线比射线长。()
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一个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这个角越大。()
4.平角是一条直线。()
5.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那么其他三个也是直角。()
三、综合练习(能力提升):
画角:
练习画一个75度的角,你有几种不同的办法?
【课后作业】:
必做题:
1、课本第122页第9、10题。
2、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
(2)经过平面上一点能画()条直线,经过平面上两点能画()条直线。
(3)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
(4)1周角=()平角=()直角
(5)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
选做题:
1、用我们画的75度的角的两边分别作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各截取2厘米和4厘米),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预习+展示+动手操作
【课时】:第四课时:统计与概率
【教师寄语】:“统计”在本册书中的重要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复习让我们体会统计图的特殊作用,既可看出每组样本中不同类数据的差异,也可看出不同样本数据差异,还可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我们还可根据图中的信息开放性的提出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六单元,自学课本第120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通过交流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知识链接】:本节课通过身边的统计知识发展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统计现象,通过复习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统计的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20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回忆第六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三、(精讲点拨):
1、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观察所记录的数据
第二,将数据制成统计表
第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条形统计图的单位,写清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用不同的直条表示不同的人物和事物,写清图例。
第四,绘图要准确,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四、(能力提升):
1做第120页13题,第(1)小题很好回答,第(2)小题能提很多问题,要求合理,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更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补充(3)还有什么疑问或合理化建议。
2、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下表:
人数(人)项目

性别跳绳
踢毽子跑步足球
男生16152625
女生3025234
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回答问题:

(1)喜欢那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那个项目的女生最多?
(2)总人数排在第二位的是运动项目是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主探究)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必做题:课本第123页第13题。
选做题:调查本班身高情况:

人数(人)身高

性别1.30㎝以下
1.30㎝至1.35㎝1.35㎝至1.40㎝1.40㎝以上
男生
女生
(自主探究)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巩固+展示
【课时】:第五课时:数学广角及120页思考题
【教师寄语】: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我们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面对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怎样找到最佳的策略是关键。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寻找最优方案。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提高寻找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数学广角的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回忆第七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1、烙饼问题。
2、沏茶。
3、排队论问题。(比较容易)
4、对策论。
三、(能力提升):
1、

2、劳动节那天,妈妈的3位同事来到小华家,妈妈让小华给客人烧水泡茶。小华开始做事:
3、妈妈杀好鱼后,小刚帮妈妈烧鱼。他有条理地洗鱼、切鱼、切姜片、洗锅煎烧,鱼烧熟后共花了17分钟(见下图)
4、

⑴如果有6个大人和4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⑵如果有4个大人和6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⑶5个大人和5个学生又该怎样买票呢?

三、第120页思考题:河内塔问题,这道题目做为思考题,试一试吧!
(点拨):题目中,需要把A、B、C(从上到下)三颗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一步:把珠子A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珠子B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珠子A从3号杆移到2号杆
第四步:把珠子C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珠子A从2好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珠子B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珠子A移到3号杆
这其实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方法,关键是能够了解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最后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思维能力提高就行。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1、丽丽长大了,想和妈妈学做菜,星期天要学做一个炒鸡蛋,妈妈告诉她这道菜有以下几项工序:
敲蛋(1分钟)搅蛋(1分钟)切葱(1分钟)洗锅(2分钟)
烧热锅(2分钟)烧热油(1分钟)炒蛋(4分钟)
2、一只平底锅上只能煎两条鱼,用它煎一条鱼需要8分钟。(正反面各4分钟),那么,煎三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3、四(1)班的3个同学各拿一只水桶去接水,水龙头给3只桶注满水所需的时间分别是4分钟、3分钟、1分钟,现在只有1个水龙头可以接水,怎样安排能使他们总的等候时间最短?这个最短的时间是多少?

4、妈妈怎样安排所用的时间最少?
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5、小芳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哪一条路最近?
【课后作业】:
必做题:甲船运了80吨货物,乙船运了40吨货物,丙船运了160吨货物到码头卸货,但码头每小时只能卸20吨货物,而且也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使三艘货船等候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顺序卸货?
点拨:①先卸乙船,再卸甲船,最后卸丙船,等候时间总和最少。

卸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3=2×3=6(小时)
卸甲船甲、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2=4×2=8(小时)
卸丙船丙船等候时间为:160÷20=8(小时)
6+8+8=22(小时)
②先卸甲船,再卸乙船,最后卸丙船,等候时间总和仅次上一种卸法。

卸船甲三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3=4×3=12(小时)
卸乙船乙、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2=2×2=4(小时)
卸丙船丙船等候时间为:160÷20=8(小时)
12+4+8=24(小时)
③先卸丙船,再卸乙船,最后卸甲船,等候时间总和为第三。

卸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160÷20×3=8×3=24(小时)
卸乙船甲、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2=2×2=4(小时)
卸甲船甲船等候时间为:80÷20=4(小时)
24+4+4=32(小时)

④先卸丙船,再卸甲船,最后卸乙船,等候时间总和为第四。

卸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160÷20×3=8×3=24(小时)
卸甲船甲、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2=4×2=8(小时)
卸乙船乙船等候时间为:40÷20=2(小时)
24+8+2=34(小时)
选做题:某商店雪碧、蛋糕、柚子3种物品标价如下:
雪碧:每瓶6元,两瓶装一盒,每盒11元
蛋糕:每块5元,两块装一袋,每袋9元
柚子:每个4元,3个装一包,每包10元
用50元钱把这3种物品都买齐,并且把钱正好用完,你认为可以怎样买?写出你认为比较好的几种买法。
点拨:①雪碧1盒,蛋糕1盒,柚子3包
11+9+10×3=50(元)
②雪碧2盒,蛋糕2盒,柚子1包
11×2+9×2+10=50(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备课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第七单元: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及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更为复杂的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弄清单价、总价、数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产量、总产量、数量;并弄清同一问题中三个量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只有加减、只有乘除、乘与加减、除与加减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计算。教学点重点是带括号的三步运算顺序、不带括号的三步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三步混合运算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弄清单价、总价、数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产量、总产量、数量;并弄清同一问题中三个量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同一问题中三个量的关系,根据已知的两个量去求第三个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点重点是带括号的三步运算顺序、不带括号的三步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三步混合运算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情境,弄清单价、总价、数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产量、总产量、数量;并弄清同一问题中三个量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3、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情景中去感知、去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挂图
课时划分:
本单元2课时
信息窗1---1课时
信息窗2----1课时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
课题名称第七单元《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我能够理解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我能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对数学有深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实际情境中,我能够理解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我能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去福利院看望一下孤儿并奉献我们的爱心。那么现在咱们就去超市看一看,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买些礼物,好不好?(观察85页信息窗1)
2、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我们买40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买30支钢笔需要多少钱?买1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4、汇报交流: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你能把你们自己的想法给大家汇报一下吗?
————————————,叫作单价,
————————————,叫作总价
————————————,叫作数量。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小组预习展示:组长抽签(抽签内容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小组成员根据抽签内容分别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2、阅读课本86页红点例题,回答问题:买笔记本和钢笔一共要花多少元?
我知道,关于笔记本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钢笔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这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办法(用分步的办法):
(1)先求40本笔记本的价钱,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求30支钢笔的价钱,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把40本笔记本的价钱和30支钢笔的价钱合起来,列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办法(列综合算式)
5×40+8×30

=(元)
算式中有乘法(第二级运算)也有加法(第一级运算),先算()法(第____级运算),再算()法(第____级运算)。
2、计算下面各题(先说出计算的顺序,再计算)
(1)11×7-15×4(2)150+120÷6×5
小组进一步讨论、交流,让学生巩固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总结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1)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2)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3)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完成课本86页自主练习中的相应题目。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温馨提示:可以从知识性的收获、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习惯、个人反思等几方面谈。)
板书
设计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
课题名称第七单元《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我能说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我能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我能说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我能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1、我能说出一般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法,后算()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里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0-120+25300-(120+25)
(2)120+25×4(120+25)×4
(3)300-120+25×4300÷3+25×4
问题:小括号在算式里起什么作用?含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什么?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我能快速找出与课本89页红球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关牛奶的信息和饼干的信息)。
通过读题发现:求剩下的钱数需要用()减去()。
第一种方案(分步解答):
(1)先求花掉的钱数(也就是1箱牛奶和20包饼干的价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求还剩多少钱:
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方案(列综合算计算并解答):
200-(58+4×20)


我发现: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里面的。在进行括号内或括号外的运算时,还要先算()法,后算()法,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从()到()依次计算。
2、我能快速找出与课本90页红球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求80元钱可以买几包巧克力”必须知道什么?
我能列出算式:
其他成员不同的好的想法:
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我们说应该怎样计算呢?我想试一试。
思考:这里的中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组长做好分工,将探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我会算。
540÷3+6×2540÷(3+6×2)540÷[(3+6)×2]
2、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的参赛总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1、知识梳理。
(1)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的,再算小括号()的。小括号里面的要先算()法,再算()法。
(2)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2、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温馨提示:可以从知识性的收获、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习惯、个人反思等几方面谈。)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备课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第八单元:新校服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各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系统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及1个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借助真实、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经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哈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分析、整理数据。
2、重视学身迁移能力的培养。
3、注重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关键:
学会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每一格代表多少。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认识条形统计图(一)........1课时
2、认识条形统计图(二)..........1课时
3、智慧广场.........1课时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
课题名称第八单元《认识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收集整理和交流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2、能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和方法,明白对于较小的数据一格表示一个单位(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阅读。
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和绘制。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要做新校服了!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尺寸么?(观察信息窗1)
2、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我的校服尺寸是多少?全班的校服尺寸是多少?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带领学生一起整理数据,根据数据的大小先分成合适的组,比如:尺寸在135及以下的是一组,尺寸是140的是一组,尺寸在145的是一组...再把数据归类,按照收集到的数据归到每一组下,根据96页表格填写完整。
4、汇报交流: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你能把你们自己的想法给大家汇报一下吗?能记录下来自己的尺寸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内学生校服的尺寸,记录统计数据。再由老师带领一起统计全班数据。
(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你们能根据小组内的数据,制出小组内的统计表么?
2、小组统计表制出后,能不能总结制出全班的校服尺寸统计表呢?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在黑板上根据小组数据整理,现场和学生一起制作条形统计图。完成课本96页表格及统计图。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学会收集整理数据
2、根据数据提炼信息
3、根据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
4、自主练习3、5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
课题名称第八单元《认识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收集整理和交流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
2、能进一步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和方法,明白对于较大的数据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3、能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阅读。
教学难点1格表示多个单位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交流全校校服尺寸数据(观察信息窗2)
2、提前准备全校数据。
3、教师提供数据,在黑板上组织学生一起交流归纳填写表格。
4、汇报交流:
全校校服的尺寸差距大么?差距大的话一个格可以表示多少?
生1:一格表示1,格子不够了,我们往上又添了几个格。
生2:一排格子不够,我们再在第二排涂格子。
生3:格子不够,我们用一格表示2。
师:我们给这三种办法分别取名为“添格法”、“添排法”、“一格代2法”。观察对比这几种做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通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一格代2法”比较科学。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一格表示1,格子不够时,一格可以表示几?还可以表示几?一格表示几要根据具体的数量来确定。
(课件演示一格代表2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尺寸在135以下的有4人。
生2:我知道尺寸在150的人数最多。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一格能代表多少?
2、一格不够能不能用一格表示多个代替?
3、一格除了表示一个,两个,还能表示多少?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汇报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解释一格所代表的数。)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自主练习第1、3题。
2、准确填写数据,并说一说方法及注意事项。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中心小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
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
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3课时
课题名称第八单元《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1、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树立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建立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的含义

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106页栽树的问题,课件讲解“间隔”的含义。用手指表示树,用两指间的空隙代表树间距,更好地理解“间隔”。
2、汇报交流:
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用手指代表树,来计算栽树问题。分三种情况研究一段栽树一段不再树的情况,两端都栽树的情况,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3、优化方法
谈话:三种情况数间隔的规律是什么?
4、总结反思
两端都栽树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树
一端不栽树的情况下,间隔数=棵树
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树
同学们可以发散思维,相信,还有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间隔”这个概念?又该如何计算呢?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1、什么是“间隔”?
2、条件不同,间隔的算法是是什么?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1、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同位两人研究出来的答案?
2、对比观察,提炼方法
谈话:比较三种情况,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3、谈话:这三种规律还如何应用?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1、理解“间隔”的含义
2、自主练习3、4题
3、理解记忆三种间隔规律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授课人:审批:授课时间:学案编号:年级:姓名:小组:
课题:有趣的算式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学具准备电脑课件、计算器
课堂流程学习过程展示方案整理学案

用计算器计算75399+482241=983721-47423=

493082+283940=832913-372853=

25×12=764×85=

小组独立完成
口头展示
随机抽号展示

导学活动一
奇妙的宝塔
1、用计算器计算:
1×1=
11×11=
111×111=

2、根据结果,推测以下算式结果:
11111×11111
111111×111111

3、由以上算是你发想了什么规律?

导学活动二
奇怪的142857
1、用计算器计算:
142857×1=142857×2=
142857×3=142857×4=

2、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3、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142857×4=

随机抽号展示

导学活动三神奇的9
1、用计算器计算:
99×99=999×999=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随机抽号展示

导学活动四寻找神秘的数
在0~9这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如:1,2,5,0。最大四位数:5210,最小四位数:1025。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21085418730
-1025-1458-3078
418570835652

6552996366427641
-2556-3699-2466-1467
3996626441766174
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能找到一个神秘的数吗?

随机抽号展示

当堂测评在计算中发现规律。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算式的得数。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
33333333×66666667=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框架邮票的张数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邮票的张数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四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课本的课件
学生提供
学习
目标1、我可以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我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解ax±x=c的方程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认真阅读课本96、97页,完成练习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同学们可知道人们书信来往时要做的一项重要事情是什么?(粘邮票)是啊!小小的邮票在书信的来往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世界各地每年都发行了大量各种各样图案精美或是有纪念意义的邮票,这些邮票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所以有不少邮票爱好者收集邮票。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明一家人对他姐弟俩收集邮票张数情况的对话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在信息呈现时,教师用课件呈现主题图,让学生在一家人的对话中,主动地获得信息和发现问题,主题图中的父亲所提的问题
合作探究、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姐弟俩集邮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姐姐邮票的张数已经是弟弟的3倍了,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3、我比弟弟多90张邮票,这句话隐含了什么意思?
4、这题的等量关系是: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评价病可以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做总结发言。
提示: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一、我能行。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钟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钟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知识拓展(把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

甲乙两人共写了200个大字,其中甲写的是乙的4倍,求甲乙两人各写了多少个大字认真思考找出等量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关系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学会解方程的格式

自我挑战。(列方程计算)
1.一个数的4倍与这个数的和是55,求这个数。
2.哪个数的5倍比它自己多88?
3.一个数的2倍比25多5,求这个数。
4.甲数是370,比乙数的3倍多40,求乙数。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必做题练一练1、2题选做题练一练3、4题

临漳教研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框架

课题邮票的张数练习课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四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
学生提供
学习
目标1.通过练习能加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解形为2x-x=3这样的方程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解形为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二、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完成课本97的第一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进行展示,并集体纠正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在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方程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进行解方程的练习。(1)引导学学生说说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方法
(2)让展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合作探究、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
组内讨论完成课本97页的第二题,认真审题,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
第三题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解方程。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小组展示二、三题

、分层练习,完善认知(看情况定,需要展示的要展示)
、知识拓展(把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
完成课本97页的第四题(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先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再列出方程。1.提示: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2.让展示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自我挑战解方程:
X+4x=1203y-y=2102x+3x=155
5x-x=2486x+8x=355x+3x=16.8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临漳教研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课题练习五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四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
学生提供
学习
目标1.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了解方程的含义,能应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题。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三、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学生自学练习五第一题至第六题。
合作探究、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
按自学要求分小组进行做题。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分小组进行展示本小组交流结果。学生指出错误并纠正错误。
做第2题时先把结果填在书上,再说出填写的理由。
第3题先理解每个小题等号右面的数就是计算器上的“读数”,建立等式后再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
第4题。独立完成,
第5题、第6题。独立解答后,说出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1.做题时要注意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找出正确的等量关系。
2、学生讲解展示内容
自我挑战思考题。
99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临漳教研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框架

课题图形中的规律课型学案导学课
年级四
学习
内容教师提供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表格

学生提供50根小棒
学习
目标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用小棒概数与所摆三角形的个数的关系。
2.利用数量关系式式子表示出其中的规律,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3.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尝试着找出图形与小棒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达图形个数与根数的关系。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四、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如图所示)摆一个三角形需要用小棒3根,那么摆2个三角形需要()根,摆3个三角形需要()根,摆4个三角形需要()根,……摆10个需要()根。
1.如果要摆n个三角形,你需要()根小棒。
2.上面的图形你能不能在保持三角形个数不变的前提下,让小棒的根数尽可能的少呢?动手摆一摆。
、揭示课题
合作探究、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
探究活动一:找出小棒根数与所摆三角形个数的关系
要求:1.根据小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方法
2.找到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得到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三角形个数1234……10
小棒根数
你发现了:

探究活动二
活动目的:利用小棒摆成正方形,找出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的规律。
活动要求:根据规律,得出10个正方形所需小棒根数。
正角形个数1234……10
小棒根数
你发现了: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一)根据规律,尝试解答:
1.摆20个三角形需要()根小棒;摆200个三角形需要()根小棒。
2.现在我有31根小棒,可以摆()个三角形。
(二)根据规律,尝试解答:
1.摆20个正方形形需要()根小棒;摆200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
2.现在我有91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
、分层练习,完善认知(看情况定,需要展示的要展示)
、知识拓展(把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
(三、四部分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

学生展示时声音要洪亮,讲解清晰,重点突出,组内补充。
注意前后衔接,字体端正,行款整齐。
自我挑战如果摆一张桌子可以坐6个人,摆两张桌子可以坐10个人,摆3张桌子可以坐14个人,摆4张桌子可以坐18个人,摆5张桌子可以做()个人,摆()张桌子可以坐50个人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可以体现必做题和选做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2.6第二单元线与角复习表格式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45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