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设计
导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蒹葭》选自?谁来介绍《诗经》。
《诗经》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让我们走近文本,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
一、声情并茂读《蒹葭》
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
2、检查预习:下面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字音: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②生上台标注需要积累的词语并解说.
③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4、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声情并茂,请观察一下这三节诗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
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近义词。
师:也就是说三章句式相同,你很敏锐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二、争奇斗艳绘《蒹葭》
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
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苍苍蒹葭——丛生茂密。
比较:A、蒹葭苍苍
B、蒹葭苍——苍——
再读。把声音拖长点,声音的延长可以带来情感的绵长。
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
类似的还有:
学生找,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2、茂盛的蒹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围?
生:凄美深远、萧瑟、朦胧迷离、凄凉哀婉……
3、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
怅惘心情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4、请一男生和我来做一个朗读游戏。男生读一句,老师跟着重复读,读完全诗后再重复读
第一行。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你脑海中想象这幅淡雅的画。
三、各抒己见品《蒹葭》
1、在这幅画中,有哪些人?追求者、伊人。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小组①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
第二小组②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
第三小组③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美若天仙,可望难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
影影绰绰,依稀可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
可能有蒙娜利莎那样的神秘
可能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
犹抱琵琶半遮面
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道路非常崎岖,可见求者非常艰辛。请我们读出这种追寻的艰辛,带上忧伤的表情。
夜有所思,日有所为,追求者夜里辗转难眠,天未亮就徘徊在秋水河畔。
逆流而上去寻,道路崎岖遥远;顺流而下去找,幻象迷离。
追求者追寻了多少次?
无数次地追寻,无数次的伫立遥望,等过了生命里无数的斑斓与斑驳,伊人宛在,但却觅之无踪。
说到等,我想到了另一首词《望江南》。《望江南》是等,等到的是绝望,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蒹葭》是寻,寻到的是惆怅,一股惆怅氤氲在迷离的蒹葭河畔。
3、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奇数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读偶数行。
(生演读)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感觉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对于伊人,追求者欲寻不得,欲罢不能,宁愿为伊消得人憔悴,绝不言弃。
4、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执着、坚韧。
师:追求的结果可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能是“相忘于江湖”,让这些随缘吧,
重要的是追求者追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
5、学到这,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的朦胧美。
(1)景:朦胧(梦幻惆怅)
(2)人:朦胧(缥缈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伊人
(3)情:朦胧(剪不断理还乱)追求者
总之,整首诗歌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6、此刻,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有一幅朦胧的山水人物画,和大家分享你想象的画面吧!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一位若隐若现的伊人袅娜地游历在晓雾之中,一位痴情的追求者焦灼地徘徊在蒹葭之旁,隔河翘首企望伊人。
7、为了奖励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中的图和你想象的哪个更美。(视频朗读)
8、谁来挑战名家的朗读,请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配乐)这首诗。
读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四、百家争鸣悟《蒹葭》
请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追求者追寻伊人→追寻的目标、理想
孔子仁爱
庄子天道无为
司马迁究天人之变
刘备诸葛亮言近而旨远
文天祥威武不屈语短而情长
居里夫人镭的发现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袁隆平杂交水稻
初三学子理想的高中
“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
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等,不一而足。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拓展作业之一:
《诗经》中的诗一般以诗的首句或首句中的两字为题,请为本诗重新拟一个题目。
寻爱,秋水伊人,望穿秋水,娟娟美人隔秋水,千里之外,
伊人何处,千里千寻,痴寻,飘渺寻情……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案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听读诗歌,联系文本深入体会《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
3.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4.感受中国诗歌含蓄表达的传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多角度品《蒹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的难点:将《蒹葭》中的伊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歌曲《在水一方》,PPT展示歌词。
在水一方
琼瑶词林家庆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请说说听后感受。
明确:这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中国古代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成就,明清的突出成就是小说,往前追溯是元曲、宋词、唐诗、汉赋、楚辞,之前的杰出代表,就是——《诗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
二、解题
1.《诗经》知多少?
2.《诗经》简介。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是意境情趣很美的抒情诗。
三、一唱三叹——读《蒹葭》
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此诗所传达出的感情。
(学生随便谈初读后的感受,并适时抽学生起来读,体会)
2.通过读,你发现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律美)
3.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好处呢?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插入对“风”的介绍)
四、联想想象——绘《蒹葭》
1.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有,那么画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样的景呢?听老师配乐朗诵,大家思考。
(1)画面上有哪些物象(意象)?
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绵长、迷茫之景,具体由学生进行描绘,通过追问引导回归文本。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感伤和惆怅
(2)画中的景是如此美丽,那景中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形象,从原文找出依据。
(3)由于伊人十分梦幻,反而使追求者更加如痴如醉,想象追寻者反复追寻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追寻者如此痴迷?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以对文本进行细节的夸张。追寻的时间长,空间广,说明他的执著,不畏艰险)
(4)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人,而要从景写起?
比兴手法,言此物以引出他物,插入对《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介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通俗的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五、迁移拓展——悟《蒹葭》
(1)前面我们说了他从天一亮到太阳东升一直没有追寻到伊人,为什么呢?
伊人不是真实存在的,她象征着作者作者心中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2)从《蒹葭》中,你还能够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诗,生活中的人、事。
牛郎织女一年一见反而越益美好。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
六、主旨讨论
对这首诗,对主旨的理解不求答案一致。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但也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若是写爱情,“伊人”是男是女亦难判断,我以为,爱情也是广义上的另有寓意的爱情,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形成朦胧美。
七、结语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不畏艰险,勇敢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老师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一定会实现,今天的课就上到这。
八、板书设计
蒹葭
比兴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的意义
2、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
3、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难点: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
【知识链接】: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诗歌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可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2、《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3、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者为物,瞬息消亡。霜者,露所凝也。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睎“”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也!
【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习流程】
一、与诗人邂逅——大声的朗读
1、听过朗读录音,大家仔细练读并为我划分节奏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导学案2、这首诗的韵律、节奏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根据下列老师的提示想一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睎;道阻且跻;白露未已;在水之涘
《蒹葭》导学案
j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萋萋白露未睎;
k道阻且跻;白露未已;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苍苍、萋萋、采采
多次出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道阻……”还有“宛在水中……”
同学们你发现老师找出的这四类句子每一类都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二、与诗人研讨——用心的赏读
请同学们再读《蒹葭》,同时在脑海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并结合诗歌谈一谈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
三、类文赏析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矜》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糜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诗经.小雅.采薇》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我的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64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