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山记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M.JAb88.com黄山记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恼隆4蠹蚁胂肟矗?话愕巧降挠渭鞘窃趺葱吹模?邮裁吹胤叫雌穑棵魅罚憾际前凑盏巧降墓?汤葱吹摹4由较滦雌鹨恢毙吹降巧仙蕉ノ?埂U庋?吹暮么κ强梢匀枚琳呙魅纷约旱挠巫伲?砬逵卫赖南呗贰?br一般风景优美的名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应该在哪里?明确:应该是在最险峻的地方。毛泽东曾说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举自己登山的例子。)最险峻的地方往往风景最美。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现人对山的征服。表现人对山的征服。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
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课文分成了四部分。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每一个部分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了山。”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1.“封山”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明确: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3.那么黄山的风光到底有多美丽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说说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明确:不是。这是中虚构的写法。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6.正因为黄山是如此的伟大,所以自然会想到有没有人登临它。(引导《过万重山漫想》中也是先写景色的奇丽伟大,在联想到人的活动。)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仍然没有写到登山的经过,而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这些登山记载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一般的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以上都是侧面写黄山的“险”
五分析第三部分
现在我们来阅读第三部分。这部分才是作者登山的真正开始。是从正面写黄山的“险”
1.在分析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们已经讲到了黄山的险峻,那么作者真正登山开始了,他是否体会到黄山的险峻了。请你找出能反映黄山奇险的句子来。
明确::“果然惊险。但是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甚至还…像公园里那样。”“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然而……已有了……”“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却无可颤栗,……化险为夷。”“今天已不再是艰险……”“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这是何等的公园!”
2.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险峻的?
明确:对比的手法。注意其中的一些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然而、却,过去的“险”,现在已化为“夷”了,不再是艰险了。登山在这里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3.所以,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道出了“直上,直上,直上。。。”为什么要用三个“直上”?
明确:体现了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如今黄山开发得很好,石路不仅宽阔,而且还有石栏铁索保护。随意登黄山已不象历史上那样“不可上,乃止”。古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劳动人民开发、建设黄山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我们这江山。。。多数人”这句话有何作用?
明确: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作者触景生情,由石砌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筑路者的赞美、感激的思想感情联系到一起,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分析第四部分
1.最后请同学们朗读第四部分,作者登上黄山后看到了什么景色?作者一共向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
明确:云海图、古松图、日出图、摄身光。围绕着云海、松树、日出和摄身光等景色来写。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概况就是“奇”。与第一部分的“险”相呼应。
2.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松树的?“几枝松。。。溶入”。这句中“溶出溶入”体现出了景致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准确、形象,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点。有云雾飘来,松与人就缓缓地消失云雾之中;云雾浮去,松枝与人就缓缓地从云雾中显现出来。景物随云气而变幻。“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巧妙之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
3.什么是想象?
明确:想象是在已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也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没有发生的事情,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4.在这部分中,还有哪里是想象?
明确:“我多么想。。。打翻我的船。”描绘出排云亭前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又表现了作者要畅游黄山顶峰的激情。表现了作者要攀登黄山顶峰的心情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分析第四部分中有关松树描写的句子。
1.请你摘除有关松树描写的句子来
明确:“从峰顶俯视。。。亭亭而玉立”作者从峰顶和山腰两个立足点来观察,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黄山松的多,密和黄山松在云雾中的美丽风姿表现得极为形象传神。
2.这段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黄山松树的?
明确:写雾中的松树;风中的松树;写松树的根和冠;写仰视和俯视时松树的状貌。雾中的松树与观松人在云雾中忽隐忽现,象一幅写意画;风中的松树姿态万千;这些松树的根如岩石,冠如华盖;从峰顶俯视它象苔藓,从山腰俯视它象天女。在这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极写黄山松的美丽风姿。
3.这段文章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举例说明
明确:“它们如苔藓。。。而玉立。”用苔藓来比喻松树的分布情况,抓住了松树与苔藓的相似点——密而多。这种修辞使表达新奇而贴切,把山腰见到的松树比喻成天女,抓住二者姿态的相似点——亭亭玉立。这样打比方使松树的风姿变得更加形象可感。
八总结文章的主题
作者表现了登山者所见的黄山之美。这是一种特殊的高尚的享受,这本来不是人间所能享受的,而现在已经属于人类了。“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你们能从中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明确:一种很自豪的语气。从大自然的不可一世,到我们最后对山的征服。这个过程中,我在哪里?我似乎没有位置,但是我见证了。从历史到现实,我全见证了。现在我们再跟从前所学的课文做一个比较,其他类似的文章一般都是强调登山之难,我对困难的征服,才能表现“我”的伟大,可是这篇文章虽然也说登山之难,可是真正到登山之时,这难又化为易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一般我们写这类文章,是要表现登山者个人(即“我”)对山的征服,所以要尽可能的写出登山之艰难;而这篇文章却写出了登山之容易,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它要表现的不是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类”——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的,决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群体的力量,人类的力量。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要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九板书
黄山胜景天造就:峰、云、松、泉、光——拟人
(概写)(空间顺序)
奇天下奇景属黄山:由古及今人迹罕至
(侧面写“险)(险)
险攀登天都寻常事:“直上”“尽踏足下”——对比自然伟大,征服自然的人更伟大
(正面写“险”)(夷)
千古黄山几人登云海图古松图
古今人迹罕至日出图摄身光——联想、想象
(侧面写“奇”)
课堂练习: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写黄山,抓住了它的()和()特点
来进行,文章二、三部分展开了()和(),
第四部分浓墨重彩于()。
2、文章第二部分回顾了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
史,其用意是()。
3、文章写景物之奇妙,主要选取了()()
()()。
二、《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美文,其结构是:
A、按照游踪顺序,移步换景,娓娓道来。
B、先总写黄山概貌,再分述登山简史、黄山景物。
C、黄山概貌----攀登简史----几种景物。
三《黄山记》的主题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描述黄山不同于其它名山的独特的美。
B、描绘黄山美景,唤起读者更加热爱我们的时代和壮丽山河的激情。
C、抒发作者赞美黄山、赞美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扩展阅读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1.文本全解。
(1)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1934年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他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全国解放后,徐迟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如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受到广泛好评。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2)基本解读。
《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本文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和“奇”。
第一部分,关于黄山胜境概貌的概述,一方面介绍黄山的“幻异之景”:倏采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雪浪滚滚的云海,还写“神奇之光”,都是突出一个“奇”字;另一方面,又写“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人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透出了一个“险”字。作者虽然是在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峰峦布局、清泉数目等,但让人感到生动、有趣。文章开头用“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一句发端,语言简洁明快,起总领全段的作用;接着,把“大自然”人格化,叙述大自然如何“创造”和“安排”黄山胜境:它用“大手笔”好“手法”分布黄山山峰,它为胜境“打开”云库,“委托风神”带来名贵树种,‘‘赏赐”给人们罕见的“摄身光”,这些比拟的艺术手法,使读者读来一点也不会觉得平板、枯燥。
第二部分写攀登黄山的历史。作者不是在概述黄山概貌之后马上去写攀登黄山的经过,而是写古代攀登黄山的历史。表面上看来与“黄山记游”的本体有些游离,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它写历史上登黄山的人少,从一个侧面表现黄山之险,既上承第一部分写黄山风光的“险”,古今比照,共同渲染黄山之“险”,又下联第三部分所写的黄山胜境从与世隔绝的天上落到“人间”成为“人间的公园”的情况,人们可以从中看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而且,这部分的描写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由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的安排不是可有可无,倒是颇有深意的。
第三部分写作者登天都的经过,这是从正面表现黄山之“险”。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处处与第二部分所写的历史上的“险”作比较。从登山之路说,“人字瀑”前,古人登山的“仅可托足”的五百罗汉级与现在“比较平缓、相当宽阔的石级”比较;“天都峰”前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古代是“天都险莫能上”与现在可以“直上,直上”比较。从登山之人说,古代登山者虽然“心甚欲往”,却“客怨,仆泣”,与现在登山者虽“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对比,古代登山者“归而几堕崖者”或“堕险几毙”者不在少数,与现在人们登山“有石栏和铁索卫护”,可以“化险为夷”对比。古今对比,写尽一个“险”字。通过天都峰的化险为夷说明了“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这样一个美好的现实,表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战胜天险的本领。它与开头部分的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的话互相呼应,文脉暗合。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写黄山景观之“奇”。作者突出了黄山“变化无常”的特点: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文章用拼组画面的手法,松涛、云海、霞光,一幅幅画面“诡奇”、“异常”,给人一种神秘感。作者写景状物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写云海,“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作者信手写来,洒脱不羁,实则处处照应中心,形散神聚。这正是散文匠心独运的神功。
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第一部分写黄山胜境概貌,第二部分写人们登山简史,第三部分写攀登险峰天都,第四部分写奇丽风光。作者的表达手法灵活变化。第一部分用的是比拟的手法,第二部分用的是引用史料的手法,第三部分,又改用对比的手法,到第四部分,则采用拼组画面的手法。很显然,表达手法的选用是由表述的对象而定的,要因“材”制宜。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通过给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核心内容,更容易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根据文章四个部分所描述的不同侧重点,可分别给它们设一个小标题:一、黄山胜境概貌;二、人们登山简史;三、攀登险峰天都;四、观赏奇丽风光。当然,这仅是参考。
本文的思路可以说独出机杼。它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在写记游山时,又突破一般由下而上或由远及近的空间转移的视角,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进行重点描写,从而突出了黄山“险”与“奇”的特点。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参考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抒情议论的文字如: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啊,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这些抒情议论,更加突出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主旨。它暗示读者,尽管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大自然最终成为人类欣赏的美的对象。
同时,应该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外扩展阅读范围,通过查找、阅读描写黄山的散文佳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通过同类题材不同写法的文章的比较,加深对“参考阅读”中的文章的理解,也掌握更丰富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相关资料”中提供的《黄山三天》、《上天都》等仅是一种参考。
3、相关资料。
黄山的传说
据《黄山志》记载: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想求长生不老。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炼丹之术。浮丘公对他说:“炼成金丹,必资山水。山水灵秀,丹药易成。臣尝遍历名岳,唯黟山(黄山原名黟山)为神仙都会,山高林茂,可资炭炼药,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经八甲子而成,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至温泉沐浴时,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这段神话传说虽然荒诞离奇,但是,由于黄山风光秀美,石怪松奇,雄峰插天,云雾缭绕,身临其境,的确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这个传说与人们的感受和遐想相合拍,因此,即使穿凿附会,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到了唐朝,由于统治阶级推崇道教,又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故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由唐玄宗下令,将“黟山”改为“黄山”。
因为上述原因,黄山有关轩辕黄帝的“遗迹”很多,被称为黄山三十六大峰之首的炼丹峰,相传就是浮丘公为轩辕黄帝炼丹的地方。此岭在黄山中部,海拔1827米。至今,石室之内丹灶尚存。峰前有晒药台,峰下有炼丹台,皆呈紫色。台上可容数十人。玉屏、天都、莲花诸峰矗立台前。古人有诗云:“一声天上玉箫来,三十六峰花尽开。向夕轩辕招饮酒,骑鸾更过紫阳台。”峰下还有洗药溪,传说,黄帝炼丹时常来此溪洗药。有古人之诗为证:“红泉声里独徘徊,帝子当年采药来。怪道余香至今在,四时芝术有花开。”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黄松林)
黄山纪游
宋吴龙翰
咸淳戊辰十月既望,鲁斋鲍云龙、古梅吴龙翰、足庵宋复一,来观黄山。矗质登高,食胡麻饭,掏泉饮之,不火者三日。从者皆无人色,率不能从余,三人愈清狂。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谭玄,、鲁斋诵史,足庵歌游仙招隐之章,少焉,吹铁.笛,赋新诗,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兴。次蹑炼丹峰,过仙人石桥,酌甘泉,徜徉久之。次迂路游水帘洞,踏月夜归,少憩,兰若把酒临风,对天都而酹之日:“吾辈与若为熟识,他年志愿俱毕,无忘此山”。昔欧阳永叔、谢希深辈游嵩山,吹箫歌古调,吾辈唱酬之乐似之。退之登华山顶,邑令百计取之得下。吾辈冒万险,人迹所不能到,其狂又似之。然韩有诗,谢有书,以纪其奇也,吾辈可无一语留作此山公案(《古梅遗稿》)
黄山三天
叶圣陶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要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有心研究植物的可以去。我虽然说不清楚,可是知道植物种类一定很多。山将近两千米,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研究地质矿石的也可以去。谁要是喜欢爬山翻岭,锻炼体力和意志,那么黄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那么多的山峰尽够你爬的,有几处相当险,需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小心,满身的大汗。可是你也随时得到报酬,站在一个新的地点,先前见过的那些山峰又有新的姿态了。就是不为以上说的那些目的,光到那里去看看大自然,山啊,云啊,树木啊,流泉啊,也可以开开眼界,宽宽胸襟,未尝没有好处。
从杭州依杭徽公路到黄山大约三百公里。公共汽车可以到黄山南边脚下的汤口,小包车可以再上去一点儿,到温泉。温泉那里有旅馆。山上靠北边的狮子林那里也有旅馆。山上中部偏南的文殊院原来可以留宿,1952年被烧毁了,现在就文殊院原址建筑旅馆,年内可以完工。住狮子林便于游黄山的北部和西部,住文殊院便于游中部,主要是天都峰和莲花峰。
上山下山的路上全部铺石级,宽的五六尺,窄的不到三尺。路在裸露的大石上通过,就凿石成级。大石面要是斜度大,凿成的石级就非常陡,旁边或者装一道石栏或者拦一条铁索。山泉时时渗出,石上潮湿,路旁边又往往是直下绝壁,这样的防备是必要的。
现在约略说一说我们所到的几处地方。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我想把它说清楚,恐怕未必真能办到。我们所到的地点,温泉最南,狮子林最北,这两处几乎正直。我们走的东路,先到温泉东边的苦竹溪,在那里上山。一路取西北方向,好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弦,经过九龙瀑、云谷寺,最后到狮子林住宿,那里的高度大约一千七百米。这段路据说是三十多里。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旅馆楼窗外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台阶前几棵松树,有时只显出朦胧的影子,有时也完全看不见。偶尔开门,雾气就卷进屋来。当然没法游览了,只好守在小楼上听雨。第三天放晴,我们登了狮子林背面的清凉台,又登了狮子林偏东南的始信峰,然后大体上向南走,到了光明顶。在这两三个钟点内,我们饱看了“云海”。有些游客在山上守了好几天,要看“云海”,终于没看成,怏怏而下。我们不存一定要看到的想头,却碰巧看到了,在光明顶南望天都峰和莲花峰,天都在东,莲花在西,两峰之间就是文殊院。从前有人说天都最高,有人说莲花最高,据说最近实测,光明顶最高。那里正在建筑房屋,准备测候气象的人员在那里经常工作。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又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一路而下,回到温泉。说绕过,可见这段路的方向时时改变,可是大体上还是向南。从狮子林曲折向南,回到温泉,据说也是三十多里。我们所到的只是黄山东半边靠南的部分,整个黄山究竟有多大,我没有参考什么书籍,说不上。
以下就前一节提到的分别记一点儿。
九龙瀑曲折而下,共九截,第二截最长。形式很有致,可惜瘦些。山泉大的时候,应该更可观。附带说一说人宇瀑。人字瀑在温泉旅馆那儿。高处山泉流到大石壁顶部,分为左右两道,沿着石壁的边缘泻下,约略像个人字。也嫌瘦,瘦了就减少了瀑布的意味。
云谷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我们仔细察看,只见一枝上长着长圆形的小叶子,跟绝大部分的叶子不同。就绝大部分的叶子形状和翠绿色看来,那该是柏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松。年纪总有几百岁了。
清凉台和始信峰的顶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悬崖,下边是树木茂密的深壑。站脚处很窄,只能容七八个人,要不是有石栏杆,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在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只能容两三个人。光明顶虽是黄山最高处,却比较平坦开阔,到那里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
我们就在前边说的几处地方看“云海”。望出去全是云,大体上可以说铺平,可是分别开来看,这边荡漾着又细又缓的波纹,那边却涌起汹涌澎湃的浪头,千姿百态,尽够你作种种想像。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作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像作海上的小岛。
在光明顶看天都峰和莲花峰,因为是平视,看得最清楚。就岩石的纹理看,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就岩石的皱法看,这两个峰显然不同。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引起我们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迭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我们想像到一朵初开的莲花。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
前边说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这条路很不容易走。道上要经过螯鱼背。鳌鱼背是巨大的岩石,中部高起,坡度相当大。凿在岩石上的石级又陡又窄,右手边望下去是绝壁。下了鳌鱼背穿过整鱼洞,那是个天然的洞,从前人修山路就从洞里通过去。出了洞还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险的石级。这才到达文殊院。
从文殊院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这条路也不容易走。极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间,石壁渗水,石级潮湿,立脚不穗就会滑倒。有几处石壁倾斜,跟对面的石壁构成个不完整的山洞,几乎碰着我们的头顶,我们就非弓着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这段路,我们抬头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极了,大部分有铁链条作栏杆。我们本来不准备上去,望望也够了。据说将要到峰顶的时候有一段路叫鲫鱼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个人过,两边都没依傍,地势又那么高,心脏不强健的人是决不敢过的。一阵雾气浮过,顶峰完全显露,我们望见了鲫鱼背,那里也有铁链条。我想,既然有铁链条,大概我也能过去。
我们也没上莲花峰。听说登莲花峰顶要穿过几个洞,像穿过藕孔似的。山峰既然比作莲花,山洞自然联想到藕孔了。
现在说一说温泉。我到过的温泉不多,只有福州、重庆、临潼几处。那几处都有硫磺味。黄山的温泉却没有。就温度说,比那几处都高些,可也并不热得叫人不敢下去。池子是小石粒铺底,起沙滤作用,因而水经常澄清。坐在池子里的石头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湿热的感觉遍布全身,舒畅极了。这个温泉的温度据说能自然调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我想这或许是由于人的感觉,泉水的温度跟大气的温度相比,就见得凉些热些了。这个猜想对不对,不敢断定。
我们在狮子林宿两宵,都盖两条被。听雨那一天留心看寒暑表,清早是六十华氏度,后来升到六十二华氏度。那一天是八月二十日。三十一日回到杭州,西湖边是八十六度。黄山上半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还可能下雪,十一月间就让冰雪封了。最适宜上去游览的当然是夏季。
上天都
丰子恺
从黄山宾馆到文殊院的途中,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小平地,约有二三十步见方。据说不久这里要造一个亭子,供游人息足,现在有许多石条乱放着了。我爬到了这块平地上,如获至宝,立刻在石条上坐下,觉得比坐沙发椅子更舒服。因为我已经翻了两个山峰,紫云峰和立马峰,尽是陡坡石级、羊肠坂遭,两腿已经不胜酸软了。
坐在石条上点着一根纸烟,向四周望望,看见一面有一个高峰,它的峭壁上有一条纹路,远望好像一条虚线。仔细辨认,才知道是很长的一排石级,由此可以登峰的。我不觉惊讶地叫出:“这个峰也爬得上的?”陪我上山的向导说:“这个叫做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陡的一个峰;轿子不能上去,只有步行才爬得上。老人家不能上去。”
昨夜在黄山宾馆,交际科的同志劝我雇一乘轿子上山。她说虽然这几天服务队里的人都忙着采茶,但也可以抽调出四个人来抬你上山。这些山路,老年人步行是吃不消的。我考虑了一下,决定谢绝坐轿。一则不好意思妨碍他们的采茶工作,二则设想四个人抬我一个人上山,我心情的不安一定比步行的疲劳苦痛得多。因此毅然地谢绝了,决定只请一个向导老宋和一个服务员小程陪伴上山。今天一路上来,老宋指示我好几个险峻的地方,都是不能坐轿,必须步行的。此时我觉得,昨夜的谢绝坐轿是得策的。我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一个真理:爬山的唯一的好办法,是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现在向导说:“老人家不能上去。”我漫应了一声,但是心中怀疑。我想:慢慢地走,老人家或许也能上去。然而天色已经向晚,我们须得爬上这天都峰对面的玉屏峰,到文殊院投宿。现在谈不到上天都了。
在文殊院三天阻雨,却得到了两个喜讯: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女单打,中国都获得了冠军;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绕地球一匝,安然回到本国。我觉得脸上光彩,心中高兴,两腿的酸软忽然消灭了。第四天放晴,女儿一吟发兴上天都,我决定同去。她说:“爸爸和妈妈在这里休息吧,怕吃不消呢。”我说:“妈妈是放大脚,固然吃不消,我又不是放大脚,慢慢地走!”老宋笑着说:“也好,反正走不动可以在半路上坐等的。”接着又说:“去年你们画院里的画师来游玩,两位老先生都没有上天都。你老人家兴致真好!”大概他预料我走不到顶的。
从文殊院走下五六百个石级,到了前几天坐在石条上休息的那块小平地上,望望天都峰那条虚线似的石级,不免有些心慌。然而我有一个法宝,就是不断地、慢慢地走。这法宝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我坐在平地的石条上慢慢地抽了两根纸烟,精神又振作了,就开始上天都。
这石级的斜度,据导游书上说,是印。至800。事实证明这数字没有夸张。全靠石级的一旁立着石柱,石柱上装着铁链,扶着铁链才敢爬上去。我规定一个制度:每跨上十步,站立一下。后来加以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后来第三次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再跨上五步,在石级上坐一下。有的地方铁链断了,或者铁链距离大远,或者斜度达到800,那时我就四条“腿”走路。这样地爬了大约一千级,才爬到了一个勉强可称平地的地方。我以为到顶了,岂知山上复有山,而且路头比过去的石级更曲折,更险峻。有几个地方,须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飞腾上去。
老宋说:“过了鲫鱼背,离开山顶不远了。”不久,眼前果然出现了巨大的“鲫鱼”。它的背脊约有十几丈长,却只有两三尺阔,两旁立着石柱,柱上装着铁链;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能够堂皇地跨步,但倘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期地发起抖来,畏缩不前了。因为望下去一片石壁,简直是“下临无地”。如果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走完了鲫鱼背,我连忙在一块石头上坐下,透一口大气。我抽着纸烟,想像当初工人们立石柱、装铁链时的光景,深切地感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惭愧我的卑怯:扶着现成的铁链还要两腿发抖!
再走几个险坡,便到达了天都峰的最高处。这里也有石柱和铁链,也是下临无地的。但我总算曾经沧海了,并不觉得顶上可怕,却对于鲫鱼背特别感兴趣。回去的时候,我站在鱼背顶点,叫一吟拍一张照。岂知这照片并无可观。因为一则拍照不能摄取全景,表现不出高和险;二则拍照不能删除芜杂、强调要点,所以不能动人。在这点上绘画就可以逞强了:把不必要的琐屑删去,让主要特点显出,甚至加以夸张或改造,表现出对象的神气,即所谓“传神写照”,只有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最擅长。
上山吃力,下山危险,这是我登山的经验谈。下天都峰的时候,我全靠倒退,再加向导和服务员的帮助,才免除了危险。回到文殊院,看见扶梯害怕了。勉强上楼,倒在床里。两腿酸痛难当,然而回想滋味极佳。我想:我的法宝“像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不但适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适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为,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今天我的上天都已经获得成功了。欢欣之余,躺在床上吟成了一小诗:
结伴游黄山,良辰值暮春。
美景层层出,眼界日日新。
奇峰高万丈,飞瀑泻千寻。
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
入山虽甚深,世事依然闻。
息足听广播,都城传好音。
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
飞船绕地球,勇哉加加林!
客中逢双喜,游兴忽然增。
掀髯上天都,不让少年人。
(一九六一年五月)

《石钟山记》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石钟山记》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石钟山记》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反馈练习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山涵其英 涵:
(2)山仍石名 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 兹;
(4)濒流庶峰 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余歇:(2)如善长论: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D.而此独以钟名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询诸水滨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3)有铜铁之异焉
5.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蕴含(2)沿袭(3)这(4)众多
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D
4.(1)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2)姑且修订前人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3)有铜铁那样的特异声音
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6.“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变形记》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变形记》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变形记》学案

一、简介
1、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
3、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主题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5、写作特点
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作文题:
以“偶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只蚊子
高三(8)邹菁菁

先说说:“蚊兄”的光辉事迹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准目标,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为什么被叮了,我还是称他“蚊兄”呢?因为我想到:有时自诩为天地之王的人类,竟还不如一只蚊子。
可不是嘛!巴尔扎克就说了:“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可人类中这样的傻子实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于是书店中常掀起一阵阵“科普潮”、“米兰·昆德拉潮”、“老庄潮”,可买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书中真谛呢?于是在电视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群群疯狂的“追星族”,对明星们简直是五体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围观者,他们有时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这些人确实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声也就罢了,因为要改正并不难。只需做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出于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贵之处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换成人类的词汇,即:不在错误的气氛中迷失。
“气氛”实在是个可怕的词。因为什么事一旦成了气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几乎人人如此了。而万一这气氛不幸是错误的,那么后果用“误国误民”形容不为过。在这种错误的气氛中保持独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浇油且乐此不疲的人是败类。
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笔去唤醒国人;拉斐尔画出人类的美,让人们从仰慕天神转而仔细审视自身的美。他们都是在错误的气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争的真英雄。
日军侵华时,有军官以杀人取乐,还展开杀人竞赛。他们失去人性,视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军队中竟没有人以此为耻,更不用说制止暴行。在当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蛊惑,大放反华厥词。像这般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怜。恐怕连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们。
在错误的气氛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认为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了。随波逐流,代价一定是惨重的。
我们人应该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连一只蚊子也不如?
[评语]:这篇作文写得很机智。从挨蚊子叮一口想到这个“蚊兄”“独醒”,进而联想到世上之人无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现象,批驳此类人“连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笔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3囚绿记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囚绿记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3囚绿记学案
内容感知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作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绿色”,既是作者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陆蠡(lǐ)淅沥(xīlì)移徙(xǐ)
婆娑(pósuō)涸辙(hézhé)猗郁(yī)
瞥见(piē)葱茏(cōnglóng)纤细(xiān)
急不暇择(xiá)嵌(qiàn)揠苗助长(yà)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了截:明了简单。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繁密茂盛。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靠。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2.相关成语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偃,拔。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作仔细的选择。
3.近义词
占据占领
“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例:敌人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企图负隅顽抗。“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例:我们要开拓和占领新的科技领域。
固执顽固
“固执”指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词义较轻。例: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不行的。“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伏或改变。词义较重。例:他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很顽固,要想一下子改变他是不容易的。
事情事件
“事情”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如事故、差错、职业、工作。它主要指发生的一些平常事。例:王校长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总是忙不过来。“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它主要指发生的重大事情。例:公安机关要有较强的防范意识,随时处理好突发事件。
灵巧灵活
“灵巧”指灵活而巧妙。既可用于有生命的对象,也可用于无生命的对象。例:他的手挺灵巧,能做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灵活”指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主要用于有生命的对象。例: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处理好目前的事件。
怀念想念
“怀念”指思念,一般用于已过去的事情或已去世的人。例: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十分怀念鲁迅先生。“想念”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一般用于健在的人。例:他们虽然人在国外,但是心里时刻想念着祖国。
四、文学常识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牺牲时仅仅34岁。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陆蠡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露出闪光的心灵。在艺术上,他的散文笔调清新,结构严谨,感情朴实深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名篇名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3.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剖析: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剖析:它表现作者和绿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剖析: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剖析:从表层看,这两句话点明了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涵其中。从深层看,这两句话说明了囚绿的原因,表现了人的贪婪和自私。
5.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剖析:从表面上看,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但是句中有“好像”二字,意味着这“生的欢喜”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是被“囚”者对暴力的抗争。
6.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剖析: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了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7.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剖析: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二、重点语段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至“也视同至宝”。
剖析:此段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其中的描写,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我拿绿色来装饰”至“无声的歌唱”。
剖析: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执啊”至“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剖析:责怪常春藤,表现了对绿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植物自由地向阳生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我”的“囚绿”剥夺了植物向往阳光的自由,“我”的“不快”和所谓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是“我”为此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里的“固执”其实是对常春藤的尊敬。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在本文中作者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2.在本文中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3.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结构精巧抒情婉转
陆蠡的《囚绿记》为人们所称道,是因为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会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全文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深沉婉转的抒情。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作者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被赶出去,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平淡的文字,饱蘸着作者炽烈的感情。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问题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一定会得到很多启示吧,也许会为“绿”的力量所感动,也许会被“绿”的不屈生命状态所感染……请你以“走进绿色”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深刻领悟“绿”所蕴有的内涵。
导思:“绿”,一个多么悦目的字眼。文中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其实,对于绿色,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哲学家说,绿是希望的象征,给人以生机与活力。环保学家说,绿色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它的作用真大,可以绿化空气。医生说,绿色是健康,是生命的保障。战士们却说,绿色是和平与安宁。因此可先进行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与论文的撰写。
探究:第一步,查找有关“绿”的文章。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积累第一手资料。如朱自清先生《梅雨潭的绿》、李广田先生的《绿》、刘白羽先生的《绿》等。
第二步,展开思维,多方查找有关以“绿”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2008年奥运的口号是“绿色奥运”,体会其内涵。
第三步,选择课题。注重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分析。如朱自清先生《梅雨潭的绿》就选取了自己第二次到仙岩这个地方所看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梅雨潭“绿”的美景来写;李广田先生的《绿》则选了自己独坐窗前,联想到的芳草连天的碧绿来写;刘白羽先生的《绿》就不同于这两个人的,他选取了童年“记忆中的一团绿色”来写。
第四步,课题交流。大家经过自己的酝酿后,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课题,从大的方向来看,你可以写对绿色世界的畅想与渴望,揭露当下人们对绿色的忽视与不尊重;你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绿色世界写起,或赞美人们对绿色环境的保护,或否定人们的种种与自然不和谐之举;你也可以写出“绿就是生命的色彩”的哲理内涵,点出绿色和生命的关系以及绿色对于生命的意义。从自身个体而言,你可以写自己对绿的感悟,如绿给自己的启示、帮助、勇气等。课题示例如“绿与生命”“绿色家园,我们的渴望”等。
第五步,根据探究到的内容,就某一个课题写一篇小论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0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