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丰富情思

2.品味特色语言,背诵经典句段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1.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梳理课文内容

2.找出文中蕴含作者深情的词句,体会作者丰富情思

针对目标二:

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并背诵喜欢的句段丰富积累

课堂教学中,力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小组捆绑评价结合起来,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根据本堂课中,各小组的表现,小组评价表的赋分,推选优胜小组。

【教学活动设计】

附: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童年记忆亲情

民俗意义乡情

文化价值家国情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入: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顺着“灯笼”这条线索,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发现,初步感知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二、美读评注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初步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写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围绕“灯笼”这一主题,加强美读和圈点评注,引导学生具体体会。

环节一:理清灯笼之缘

1.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找到能总括全文的一句话。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用短语概括文章抒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如:祖父夜行、慈母之爱、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朱红描字、献帝伴灯、甘做马前卒)

环节二:了解灯笼之俗

引语:围绕灯笼,作者写了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中找到有关家乡风俗的描写段落,并大声朗读,品味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采用自选展示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领会融情于景和事的写作方法。

交流:主要提到的风俗有乡俗还愿挂灯笼,元宵节张灯结彩,族姊远嫁大送大迎等等。

环节三:体会灯笼之情

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学生自读文章,体会最让人动情的地方,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

课堂交流:

祖父:“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引导学生补白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以及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

母亲:①“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②“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语言、动作)加以体会,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明白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里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人物的特点。

环节四:理解灯笼之愿

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感受:“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小组探究交流:

1.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将军的壮怀,引导学生回顾抒发“保家卫国”豪情的古诗词。)

2.“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

3.“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帮助学生体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领会作者愿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姿态。

第二课时

一、话题讨论

整合本单元的资源,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1.以《灯笼》为例,并结合本单元课文以“浅谈‘民俗文化’的特性”为话题,学生交流、讨论。可用“我从看出民俗具有特性(或价值)”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归纳出以下特性:形象性、大众性、传承性、寄托性等。

如: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这是“形象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过年过节都会点亮灯笼,这就是“大众性”的特点;一种民俗文化,往往会经历几百上千年延续下来,说明它是有“传承性的”;最后一点,本文借“灯笼”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寄托性”。

2.结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一谈你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

二、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试着从下列方面去品味:

1.结合富有特色的精彩语句语段发现时代特色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师引导: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少有长句;二是书面语化,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显得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2.品味语言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这篇抒情性散文的感情基调有何特点。

师引导:这是一篇情调优雅而又激越的抒情散文,朗读时要有优雅的情调,读到课文最后要表达激昂的情调。

3.与表达方式的运用相结合,体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引导: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本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叙议过渡转换自然融洽。

三、小结全文

《灯笼》通过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乡情的感念和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一、注拼音

狼藉()唾()手陨()落讪()笑差()使狞()笑

轻蔑()簌簌()迂()腐颓()唐交卸()妥()帖

琐屑()奔丧()懵()懂淹没()骚()乱喋喋()

彬彬()鄙()视荆棘()()忸怩()()凌()辱

叱()骂隘()口蹲踞()荒莽()蝉翼()轻嘘()

鼾()息窒()息厮()守遮蔽()心弦()拯()救

嬉()戏火钵()悉()索山巅()愤慨()作揖()

暴躁()忌惮()嗫嚅()()喃喃()萧()条

纨绔()()爵()位造谣()官衔()钦差()()

糟蹋()煎熬()枷()锁兑()现呱呱()蜕()变

赎()罪心急如焚()彷徨()()赋予()不知所措()

磐()石匿()迹惊骇()义愤填膺()一隅()悚()然蹂躏()()褴褛()()凶神恶煞()蛊()惑

寻觅()惨绝人寰()诚挚()黯()然耗()尽倏()然疲惫()色()子黑魆魆()岿()然不动瘫()软

目眩()忐忑()()仓皇()()怯懦()()

二、填词语

寄人()下有()无恐数以千()()往直前()目伤怀

不能自()()拾皆是()手可得立()之地()井()乡

()若木鸡文质()()()固不化无所()()安()守己

寻欢()乐()无忌()造()生()鸡犬不()南腔北()

()手旁观不知所()()人听闻义()填()安之若()

摇摇欲()心急如()()()坠地幸()乐()毛骨()然

令人发()凶神()()()然不同高山()止()然而生

千古()唱疲惫不()()命()从孤注一()()然不动

优柔()断()篇巨制(0人心弦()雀无声震耳欲()

()目相待()鸡起舞()风相应

三、文学常识

1、《背影》的作者是_____。2、《永久的悔》的作者是_______.

3、《铁骑兵》的作者是________4、《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是_________

5、《日出》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6、《钦差大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的________

7、《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__

8、《细柳营》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9、《孙权劝学》、《祖逖北伐》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史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字_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_

10、《公输》选自_____________11、《清平乐·村居》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12、《朝天子·咏喇叭》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

13、《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14、《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15、《醉翁亭记》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16、《湖心亭看雪》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18、《山居秋暝》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

19、《长相思》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四、熟记注释下的词语解释和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2学情分析

九年级1班和2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可是语文基础知识和素养还很不够,因此课堂要多以讲解和朗读活动为主,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对优等生可适当提高要求。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为主,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力。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难点:1、品味与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情景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

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为主。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

活动3【讲授】重点理解

讲授诗经中的创作手法: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给三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比:《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同学们判断:《蒹葭》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中哪一种手法?

明确:兴,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以蒹葭起兴,同时运用了赋的手法。

活动4【活动】探究质疑

1、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

明确: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是具体抒情的?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总结:

①诗中通过写蒹葭和白露,塑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又略带凄凉哀婉的境界,对诗中所抒写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爱情,和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执着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正如诗人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思绪。然而蒹葭最终止于其根,诗人的思绪最终也牵挂于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

活动5【讲授】主题把握

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活动6【活动】拓展渗透

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1、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2、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一,必做题:课后第一题,写一段赏析短文,练习册。

二,选作题:课后二三题,以诵读背读为主,加深对语言美和意境美的感受。

关雎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关雎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情景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

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为主。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

活动3【讲授】重点理解

讲授诗经中的创作手法: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给三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比:《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同学们判断:《蒹葭》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中哪一种手法?

明确:兴,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以蒹葭起兴,同时运用了赋的手法。

活动4【活动】探究质疑

1、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

明确: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是具体抒情的?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总结:

①诗中通过写蒹葭和白露,塑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又略带凄凉哀婉的境界,对诗中所抒写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爱情,和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执着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正如诗人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思绪。然而蒹葭最终止于其根,诗人的思绪最终也牵挂于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

活动5【讲授】主题把握

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活动6【活动】拓展渗透

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1、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2、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一,必做题:课后第一题,写一段赏析短文,练习册。

二,选作题:课后二三题,以诵读背读为主,加深对语言美和意境美的感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2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