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龙腾虎掷”稼轩词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龙腾虎掷”稼轩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案
课题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课型诗歌欣赏
教学

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年月日
编号

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m.JAb88.CoM

二、学习《水龙吟》
二、学习《《青玉案元夕》》词中之龙辛稼轩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_____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1、概括词人笔下“元夕”的特点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龙弄鱼,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上阕:元宵佳节空盛况浓墨重彩
下阕:万人丛中觅情人
①“那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没加入狂欢的行列?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 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内心十分孤独、寂寞。
②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本词艺术特色:
①托寓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
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
比喻、白描、对比、渲染等
多方面的对比(今昔、他人与我、乐与悲)以乐写哀等。
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是:
其不同之处是:辛词只直接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在对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辛弃疾的词成就在“以文为词”,“以文为词”使稼轩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如《沁园春》:“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相关推荐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
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
生2:考。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大母”就是祖母。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
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
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
生2: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三位亲人是先妣,先竽负屯銎蕖N恼碌幕?灸谌莞爬ㄈ?寺穑?BR生3:还有,一个男人。(众生笑)
师:哪一个男人?
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
(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先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
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生6:“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生7:“项脊”是脊梁骨的一部分,以此命名,说明归有光有人生大志。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师:这间书房除了狭小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特点吗?
生8:还有“旧”、“破”、“漏”、“阴暗”等特点。
师:这样一间又小又旧又破又漏又阴暗的书房,作者嫌弃它吗?
生9:不嫌弃。
师:从何处看出来?
生9:作者对它进行了“稍为修葺”。
师:你上来把“修葺”两个字写一下。
师: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了什么变化?
生10:(室)不上漏,洞然,显得很清幽,很有情调。
师: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几句话?
生10:我很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几句,写得很美。
师:我也很喜欢这几句话。(师背)动静结合,特别清雅。我们把它背起来。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生11(翻词典):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这里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喧嚣呢?
生11:当然是写环境幽静。
师:哪能否换成“万籁俱寂”?
生12:“万籁有声”是指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效果一样。这种静是有生命力,有灵气的,而不是一片“死寂”。
师:好,好。“万籁有声”是幽静而有灵气,“万籁俱寂”是一片“死寂”。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
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
生13:闲适。
生14:轻松自在。
生15:怡然自乐。
生16:一个字,喜。
师: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在三位亲人当中,母亲是最早离我而去的。请你把写先妣也就是写母亲的片段读一下。
(生17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注意“老妪”、“呱呱而泣”的读音。千万别把“呱呱(gūgū)”念成“呱呱(guāguā)”,哪可不是小孩子的哭声,而是青蛙的叫声。“老妪”在我家是干什么的?
生18:是奶妈。文中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其中的“乳”便是喂奶的意思。老妪是当过归家两代人的奶妈。
师: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生19:先妣首先是一位慈母,她半夜还要起床问孩子冷吗,饿吗;其次是一位好心肠的主子。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居然能记住主子立过的地方,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其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如何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
师:说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0:通过写老妪来侧面烘托先妣的形象的地方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一处,“我”泣不成声可以理解,“妪也泣”实属难得,归有光的母亲实在是太好了。
生21:我想提一个问题,归有光的母亲为什么不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呢?她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众笑)
师:哦,你是对这位慈母抱怀疑态度。归有光的母亲有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不知道。但是我手头有一份材料,说的是归有光的母亲一生有八个孩子,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她可能实在照顾不了这个女儿,但是她对没在身边的孩子仍牵肠挂肚,怕她冻坏了,饿着了,半夜三更还起来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啊。
师: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我们继续探讨,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
生22: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师:还有就是同学们已经说到了的。既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善良的女主人。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让我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把这一片段齐读一遍。
师: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生23:我找的是“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祖母有一天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儿啊,很久都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房间里,太像一个女孩子了。”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生24:我找的是“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话是说,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师:真的很感人。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

项脊轩志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
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欢
愉惨恻”的情思。
二、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
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
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
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
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
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
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
构成数量短语。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
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问。)
四、翻译课文
《项脊轩志》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65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李课学习的重点词句,导入新课。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悲”之事联结成一体。
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脉络和感情基调。
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其感情基调是“悲”,也可理解
为以“喜”衬“悲”。
三、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
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2、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中年丧妻,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读文章必须理解的。
《项脊轩志》课时计划第3课时(总第66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本文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是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5、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6、比较阅读: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流”。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相关文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项脊轩志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项脊轩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项脊轩志》《报任安书》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文言文学习(二)
主要学习《项脊轩志》《报任安书》

二.学习目标
重点通过熟读、练习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是学习《项脊轩志》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三.知识归纳总结
1、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本课的项脊轩也是书房,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中国史书的体例及它的代表作品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四.课文分析
《项脊轩志》:
(一)关于本文及作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文章简析: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栏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4、《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
慈爱的母亲
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
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
(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借物抒情: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报任安书》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文章简析:司马迁《报任安书》一向被视为名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全书篇幅极短,于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却有大段引文,鲁讯评价《史记》的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在引用了《报任安书》文后紧接写出的。《报任安书》中的“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一段,被视为解释文学创作的一种理论,向来多经学者称引。李长之说:“创作本是人类心灵至高的活动,在心理方面岂可以无因?所以现代的心理学界,有以压抑说和补偿说来解释文艺的创作的,但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却也早已有了一个同调,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如果将古代散文中的书信划归一类,编为书信散文,乐毅《报燕惠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刘琨《答卢谌书》、丘迟《与陈伯之书》等,都为名篇,但《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该篇题名,《汉书》虽收录全文,但按史例未有定名,仅称“任安予迁书……迁报之曰”。《文选》据篇首“少卿足下”语,题名《报任少卿书》。《古文观止》题名《报任安书》。该篇加现代标点统计,约2760余字,于古代书信散文中属超长之作。
1、自“太史公牛马走”至“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为第1段。
任安先作的致司马迁书早已不见,其中所言不得而知,此篇中说“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谨此而已。但据此段“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知任安已婴罹死罪,所说“推贤进士为务”,乃是讳言,意在令司马迁救助自己。但任安之所以得罪,实因汉武帝晚年昏聩,激发戾太子之变,而任安时任北军护军使者,不得已介入其事,此固非一己私情,寻常贪生畏死之可比。如李长之所说:“(任安)他也是征和二年时戾太子之变的牺牲者……他死得更冤……任安其实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106页。)而司马迁未能救助任安,恐非如此段自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汉书》载司马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则是确有机会面陈。而司马迁不肯见武帝,大约是对武帝已经灰心。此段叙述的任安来书,自己如何答书,而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文风。《古文观止》于篇后总评说:“此书反覆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反覆曲折”一语实得其真。观司马迁所说“非敢如此”,又说“抑郁而与谁语”,此段以一言概括,即允诺相救而不能相救。
2、自“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安在其不辱也?”为第2段。
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此段以一言概括,为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
3、自“由此言之”至“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为第3段。
此段以一言概括,仍如上段,言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以表文采于后世。
4、自“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难为俗人言也”为第4段。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二句,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三句,“前辱”、“被戮”与上文“刑余”、“刀锯”、“扫除”、“闒茸”、“囹圄”、“蚕室”、“圜墙”、“尘埃”、“绳墨”、“鞭箠”、“缧绁”、“粪土”诸语,皆代指刑狱。《古文观止》于“虽万被戮”句后注曰:“史迁深以刑余为辱,故通篇不脱一‘辱’字。”只一“辱”字,而有诸多辞语,亦足见司马迁“反覆曲折”之意。
此段以一言概括,司马迁实自比于圣人,而难与俗人言也。
5、自“且负下未易居”至“故略陈固陋”为第5段。
此段既言“每念斯耻”,又言“知善不行”,“知恶不改”,则其大意以一言概括,即虽含耻而不改其善恶之意也。
总括各段,其文意多委婉,言辞自相针对,确如吴楚材、吴调侯所谓“反覆曲折”者。刘勰论书信有言:“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观此篇,司马迁可谓善舒其心声者也。

五.考点分析
两课中《报任安书》的翻译是难点,需要反复阅读,熟悉上下文,是练习文言文翻译,体验文言文语感的绝好材料。《项脊轩志》的写法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也是当前高考中提倡的一种写法,写真情实感。这两点同学们要加以留意。
1、翻译下列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参考:
(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2、一词多意

①回头看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关心,照顾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④副词,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⑤副词,而、不过

①逐渐,慢慢地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②稍微,略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③公家给的粮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①赦罪,释放
②放到一边,放弃沛公则置车骑
③搁,安放;摆,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④立、建立;购置、添置内外多置小门
⑤驿站;驿车、驿马

①离开比去,以手阖门
②除掉,去掉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③距,距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④前往,到……去(后)

①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返回,回来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③归还
④归附,归属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⑤通“馈”,赠送

3、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椎(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选出加点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
A.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免除)B.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相提并论)
C.其次不辱理色(肌理)D.及在槛阱之中(监狱)
②()
A.且西伯,伯也(一方诸侯之长)
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倾斜于)
C.被箠楚受辱(用杖打,作楚囚)
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5、选出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
A.灌夫受辱于居室B.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C.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D.惟倜傥非常之人
②()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恨私心有所不尽
C.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6、选出带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
A.卒就死耳轲自知事不就
B.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
C.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D.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②()
A.徒见欺视徒隶则心惕息
B.重为乡党所戮笑重章叠句
C.仆诚以著此书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遽发姜戎

7、选出带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
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当春乃发生D.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②()
例句: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B.奉厚而无劳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D.吾尝终日而思矣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来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部分参考答案:4、①B②A5、①D②C6、①B②C7、①A②D8、B

【典型例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渗漉(lù)偃(yǎn)仰呱呱(guā)坠地
B.栏楯(shǔn)珊珊(shān)断壁颓垣(huān)
C.扃牖(yǒu)异爨(cuàn)奴颜婢(bì)膝
D.枇(pí)杷修葺(rōng)如丧考妣(bǐ)
答案:C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雨泽下注(流入)迨(等到)诸文异爨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妪(婢女)每谓余曰以手阖(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殆(大概)有神护者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大类(很像)女郎地余既为此志(志向)
答案:A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A.而母立于兹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D.先妪抚之甚厚
答案:D

5.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归()书()时()手()植()既()
答案:略。
(2)文中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记事、抒情的关键句的意义在这一节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喜”照应上一层,“多可悲”引起下面内容。先写家庭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父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3)本文将强烈的情感在写景和叙事中抒发得委婉动人,在这个部分是如何写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的?
答案:略。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答案:C(A.“衣”yì;B.“暴”pù;D.“仆”pú。)
解析:选择正确的选项实则是辨析错误,要重点掌握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7.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③④⑤⑥
答案:D(①“剔”通“剃”;③“失”通“佚”;④“枪”通“抢”;⑤“责”通“债”;⑥“摩”通“磨”;⑧“底”通“抵”。)
解析:应该依次排查每句中有无通假字。正确理解句意很关键。

8.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气勤勤恳恳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答案:B(A.意气,古义指情谊和语气;今义指意志和气概。B.倜傥,古今义同,指洒脱,不拘束。C.下流,古时比喻处于卑贱地位;今指卑鄙龌龊。D.口语,古指说了几句话;现区别于书面语,指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解析:掌握这种题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靠逻辑思维解决,二是多加记诵。

9.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答案:B(A.牛马走,谦词,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人;B.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C.仆,自称的谦词;D.下愚,谦词,愚昧无知。)
解析:对于常见的尊称和谦称要准确记忆。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答案:照这样说来,所谓勇敢还是怯懦,刚强还是柔弱,都是形势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人不能早早自杀来逃避法律制裁,因而渐渐志气衰微,等到挨鞭打杖责,再想保全气节自杀,这不是远远来不及了吗?
解析:翻译题目年年必考,是重点、难点。要结合具体语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又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②;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漉然④。遇僮仆有恩,至箠楚,皆不恶有后言。吴家桥⑤岁至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②加健:更加强健③若不谋夕:好像生计艰难,朝不虑夕。④漉然:犹肃然。⑤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期()(2)妊()(3)数()(4)颦蹙()
(5)喑()(6)曝()(7)箠()(8)龃龉()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过被责打,都不会事后抱怨。
B.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他们)犯错,以致被责打,都不忍心背后有诽谤的话。
C.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错被打,都不忍心背后诽谤。
D.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有时打他们,他们也不会背后诽谤什么。

3.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4.这是一篇追忆亡母的传状文字,但与一般的传记、行状写法不同。名为“事略”,而所记之事,却相当之细。作家幼年丧母,所忆有限,文中所记多为家人所述,但作者抓住这些琐事,写出了亡母的性格特点,也流露出对亡母的无限思念。试就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一、二。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下列语句中“之”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①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试之以足
A.尺码到达尺码鞋子
B.尺码尺码到达鞋子
C.尺码鞋子尺码到达
D.尺码鞋子到达尺码

2.下列语句中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A.吾忘持度B.郑人有欲C.无自信也D.何不试之以足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备,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仍倾身事综。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戏。熙先故不为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物,又爱其文艺。熙先素有词辩,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从横才志(合纵与连横,这里指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从”,通“纵”。)
B.申莫逆之好(申,发展。)
C.以脏货下廷尉(廷尉,执掌刑狱的官。)
D.故为拙行(拙,笨拙。)

2.与“何故不与丈人婚”的“故”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拙行B.熙先故为不敌
C.公问其故D.故门胄虽华

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范晔对朝廷不满,孔熙先想拉拢他,又没有机会,就先同范晔的外甥谢综交好。
B.孔熙先用言语鼓励范晔谋反,范晔虽然默不作声,但谋反的主意已定。
C.孔熙先认为皇族不与范晔联姻,是因为门户不相当,以此挑动范晔对朝廷的不满。
D.范晔与孔熙先结成莫逆之交,并非出于政治的动机。

4.请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倾身事综。(2)情意稍款。

试题答案
一、
1.(1)jī满一年(2)rèn怀孕(3)shuò屡次(4)píncù皱眉(5)yīn哑(6)pù晒(7)chuí同“棰”,用棍子打(8)jǔyǔ牙齿上下对不上
2.B
3.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4.略

二、
1.A解析:遇到一词多义现象要把这个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通过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来辨别。
2.B(A.常规语句;C.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解析:要掌握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

三、
1.A2.C3.B
4.(1)尽其所有,侍奉谢综。(2)谢综与他的感情渐渐融合

《项脊轩志》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项脊轩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渗透

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

2、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

[学法引导]

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2、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1、介绍作者及唐宋派。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二〉

1、导入新课

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教师范读

4、读准字音

渗漉(shènlù)修葺(qì)栏楯(shǔn)偃仰(yǎn)

啄食(zhuó)异爨(cuàn)老妪(yù)迨(dài)

呱呱而泣(gū)象笏(hù)长号(háo)妣(bǐ)

扃牖(jiōngyǒu)垣墙(yuán)栖息(qī)阖门(hé)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而:你。

大母过余曰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凡:共。

吾妻来归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6、练习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结构。

2.分析细节描写。

〈二〉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3.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三〉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m.jab88.com/j/6224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