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王熙凤人物形象之研究》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王熙凤人物形象之研究》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王熙凤人物形象之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了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林黛玉进贾府》或第六册第三单元(《红楼梦》单元)后所进行的拓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兴趣,为将来更深层次的探讨打下基础。
1、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加注意学习材料的分析、整理与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重要的人物,理解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对理解小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小说中,关于王熙凤的头绪很多,如何让学生从中理清思路,把握性格特点,至关重要。
2、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在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时,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到她的脚?”、“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你是曹雪芹,你将如何安排王熙凤的结局?”
3、学生认知过程的外显与控制是网络化教学的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材料完成知识建构,是网络化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制作简单WEB发布和演示文稿,养成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习惯。
三网络环境与资源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Top2000教学控制系统。
2、提供《〈红楼梦〉人物研究专题网站.cn/hlm》
《红楼艺苑》
《搜狐搜索》
等六个站点,提供学生访问服务,以教师自制的《〈红楼梦〉人物研究专题网站》为主。
3、在校园网中开设论坛,提供BBS讨论服务,供学生交流使用。
4、提供学生打印、复印服务。
四、主要研究问题和思路
1、作者在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到她的脚?
2、小说中的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问题较大,拟分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①从语言来看,个性化的语言能反映出王熙凤是什么样的人?②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王熙凤有才吗?有德吗?③王熙凤对金钱的态度是什么?④王熙凤该不该对贾府的衰败负责任?⑤今天,我们可以从王熙凤的身上借鉴什么?
3、如果你是曹雪芹,你将如何安排王熙凤的结局?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
老师:学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大家都觉得浅尝辄止,意忧未尽。为了满足大家的兴趣和要求,我们进行了一些拓展性学习,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一些研究。大家积极主动到网上去搜集材料,不少同学利用Intelnet网络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把自己在学习遇到的问题在论坛中提了出来,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我把这些问题整理了一下,把一些共性的问题拿出来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王熙凤身上,主要有这样几点:①作者在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到她的脚?②小说中的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③如果你是曹雪芹,你将如何安排王熙凤的结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些问题来共同研究一下。第二个问题可能比较大,大家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方面,不同角度,只要能从一个方面来回答就可以了。请大家从你搜集的材料中找出和这三个问题相关的材料,做成演示文稿。
学生:(操作:有的同学继续查找材料,有的准备自己的演示文稿,有的在论坛中讨论。时间5—7分钟。)
过程二:
老师:王熙凤这个人物我们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已经作了简单的介绍,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对她的外貌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写到她的脚,如果再来一双“朱红点金尖头圆口澳洲鳄鱼2寸高跟鞋”那不就太完美了吗?曹雪芹为什么没有这样写呢?
学生1:
王熙凤的这番神仙妃子般的打扮,从头写到裙,如果真的来这么一双“朱红点金尖头圆口澳洲鄂鱼2寸高跟鞋”,妙则妙了,但这个人就不再是王熙凤了,而是如今一位暴发的大富婆了。因为古代要求女子“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像王熙风这样的“大家闺秀”走路是绝对不能把脚露出来。
为了证明我的看法,我们可以来看一段《红楼梦》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笑的描写:(以下文字Powerpoint演示)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接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人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暧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见第40回)
这一段描写中,众人笑态各种各样,但唯一相同的是作者没有把他们那“玲珑剔透晶莹洁白糯米牙”写出来。原因和没有写王熙凤的脚是一样的,如果写出来,就要让园外来的村姥姥笑掉大门牙了,“贾府的这班小姐夫人们就是如此的教养。”传了出去,贾府的脸面也就丢尽了。所以曹雪芹不能写脚。
老师:这番论述我怎么听着那么熟悉。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我写的,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不过,还是值得表扬,能够把这个材料找出来表明我们在搜集材料时选择的面的广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去占有材料,把可能对自己有用的材料都搜集来。但好象没有什么自己的创造成分,这一点不是太好,青不仅出于蓝,更要胜于蓝。
学生2:我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虑。
老师:说曹操,曹操就到了,胜于蓝的出现了。
学生2:我认为曹雪芹没有写脚,主要就是女子的脚一直以来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古代的文化中女子的脚很多时候都代表了女子的节操,所以有“失足等于失身”的说法,大家闺秀们的“行不露足,笑不露齿”不仅是一种礼仪要求,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在规范约束着她们的行为,所以古代女子穿的裙子都比较长,要连到地上,并且走路时都是小碎步,不能把脚露出来。曹雪芹就更不能把它写出来了。
老师:这个补充很好。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明大家能真正动脑筋去考虑问题了。
过程三:
老师:了解了王熙凤的外表之后,我们就应该来深入地挖掘她内在的性格特征。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大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方面,从不同的方面又可以反映出什么不同的特点来?
学生1:我是从语言方面来考虑的,我认为王熙凤出场时所说的一段话非常具有典型性,将她的性格特点自己在我们面前作了一番展示,(以下文字Powerpoint演示)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她的第一句话是赞扬林黛玉的相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是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的标致人。“我今儿才算见了”,即以前从来没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而是赞叹,更是惊叹,并且似乎还是由衷的赞叹,因为她还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副词“真”和“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肉麻,活脱脱一个语言大师。
第二句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初看了这句话可能有点纳闷,可一联系语境,就会发现这句话巧妙极了。她讲话的时候,周围人物除了黛玉,还有三春及她们的母亲邢、王两位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就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黛玉,又把三春放在了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抑彼,看了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此时长于奉承,八面玲珑的性格毕现。
第三句“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突然转喜为悲,她怎么了?原来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礼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于是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配上动作,来表示诚心。但由于她来迟了,并不知道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因而贾母要她快要休提前话,看来这位心理学家这次失算了,但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里更能看出王熙凤是个表演的天才。其实她不仅没有忘掉贾母,反而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唯贾母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在这暴露无余。
最后几看似关心的话实质则是在向林黛玉炫耀自己在贾府的地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绝伦,同时也将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鲜明地体现出来。
老师:没想到很普通的几句话经你这么一分析原来还暗藏了这些玄机,看来王熙凤确实很有她的一套。难怪脂砚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凤姐的语言。”这是从语言方面来说的,其他同学从别的方面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是从王熙凤的才干来分析的。我认为在曹雪芹笔下,女子的“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林黛玉为代表的文学才能,她们自创各种诗社,吟诗作词,才华横溢,不仅贾赦、贾政、贾珍、贾蓉等人无法相比,就是聪明俊秀如贾宝玉,每次赛诗也是名次最后。另一种才是才干,能办实事,会管家。这一类人才的代表就是王熙凤。(粗体字Powerpoint演示)
王熙凤能把庞大的荣国府打理上上下下平平安安,这本身就是她才能的体现,秦可卿称赞她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而她的超群才干,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施展。在去宁国府之前,王熙凤先对宁国府进行了“管理诊断”,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宁国府在管理上存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并指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制定规矩,擒贼擒王。到了宁国府以后,王熙凤首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规则。同时要求管理者带头遵守规则严格管理,她对来升家的说道:“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
其次,定岗定编,责任到人。为克服“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等管理弊病,王熙凤采取了“定岗定编,责任到人”的措施。王熙凤根据工作需要来定岗定编,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尤其是把做事与管物结合起来,把工作责任和经济责任结合起来,误了事要罚,丢了东西要赔。经过王熙凤的筹划,宁国府的管理果然面貌一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诸如荒乱,推托,偷闲,窃取,无头绪等弊,次日一概都没有了。
再次,严明纪律,恩威并施。为了彻底扭转宁国府纪律涣散的颓风,王熙凤每天亲自点名,狠抓劳动纪律。有一天,王熙凤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王熙凤不仅打了他二十板,还革了他一个月的银米,这时人们才真正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当然,王熙凤十分谙熟恩威并施的管理之道,她一方面强调纪律,严格执法,同时也不忘让大家有个奔头,她鼓励大家说:“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在她的严格管理之下宁府的秩序立刻有所好转,非常顺利地办好了秦可卿的丧事。王熙凤的才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老师:王熙凤的才干在这件事中确实充分地展示了出来。但古人有句俗话,“女子无才便是德,”王熙凤有这样的管理才能,按照古人的说法,她有德吗?
学生:我认为她无德,这并不是因为她有才。她的无德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对自己的公婆不孝。贾赦和邢夫人是她的公婆,她和邢夫人总合不到一起,却和王夫人抱成一团,贾赦要娶鸳鸯为妾,她第一个表示反对。正象赖大的母亲所说,“倒向着别人,这儿媳妇成了陌路人。”
第二点是不忠顺丈夫。她和贾琏可以说是同床异梦,她不准许贾琏娶妾,但她和贾蓉和贾蔷的关系却不大能说得清。
第三点是逼死了几条人命。张金哥、守备公子、贾瑞、鲍二家的、尤二姐等,这更能说明她的无德。
老师:这样看来,这个王熙凤还不是什么好人。俗话说每个人都有两面性,这个王熙凤也不例外。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Powerpoint演示)我想从王熙凤对金钱的态度谈谈王熙凤这个人。我认为王熙凤对金钱的态度就是一个字“贪”,她首先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捞钱,最简单的是公款私用,胡乱报销。当元春行将归省,贾府准备大规模迎接的时候,要大笔地花钱,这正是王熙凤抢钱的大好机会。当时决定派贾蔷到苏州采买,预算三万,这差事显然是肥缺,此人及其同党贾蓉临行前向王熙凤有所请示,同时直截了当地问及“你老人家要什么,开个帐儿带去,按着置办了来。”贾府大大小小的开支不计其数,王熙凤捞足了油水可想而知。采买者自己也会有些贪污,当然不在话下,贾芸管理种植花草树木,领票上批了二百两银子,实际上只用五十两;所以也难怪贾府里供应的化妆品质量很差,小姐甚至大丫鬟们都不肯用,宁可自己掏月钱另买,其原因看来即在于该专项费用已有相当一部分向主管者进贡,又有一部分为经手者贪污,剩下的一点才用于采购,于是只好买伪劣产品了。
王熙凤捞钱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权钱交易。贾芸要谋一个在大观园里管种花草树木的差事,就得先给她送礼,把关系弄好了然后才能到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王熙凤把自己手上的这个权用得很到位,很充分,很巧妙,作品中多处有所描写,其中说得最透的大约是第36回,此时王夫人手下的大丫鬟金钏死了,要递补一名,这一职务的分例每月一两银子,不少仆人有意为自家女儿谋取,于是纷纷向王熙凤送礼行贿,她对此的态度是“这可是他们自寻,送什么我就收什么”,她故意拖延人事任命,“等那些人把东西送足了,然后乘空方回王夫人”,把人选定下来。她卖职务不是只卖得一份好处,而是能卖出好几份来。
她捞钱更厉害的手段是推迟月份钱的发放,挪用公款去放高利贷,其利息动辄数百两银子,全部下了私囊;在第15回中她还包揽辞讼,一举索取人家三千两,结果逼死两条人命。
王熙凤在钱上的贪体现在另外一方面是吝啬,她虽然偶有大方的表现,如李纨、探春要结桃花社,想请她当总监,她立刻知道这是要她出钱,并很爽快地给了五十两。但她大方的原因实际上是诗社中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更多的时候是铁公鸡一个,贾琏向她要钱,经常是毫无分文;答应替李纨出十二两凑份子,最后一文未出;鲍二家的因和贾琏的丑事被撞破而被吓上吊死了,王熙凤是“我没一分钱,有钱也不给。”这些地方都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吝啬。
老师:不错,虽然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象王熙凤这样显然是太过分了,甚至有的人认为,贾府的最后被抄与她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你认为王熙凤该不该对贾府的衰败负责任?说说理由。
学生1:贾家的衰败是多方面的原因,但从小说的发展来看,其衰败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王熙凤也不例外;其次,贾府中既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也有贾赦、贾政、贾琏等,王熙凤只是一个管家,在大事上都还要听贾母等人的意见,不应该让王熙凤来负责;第三方面,尽管有的时候她想把事情办好,但孤掌难鸣,往往力不从心。贾母的丧事便是明证。所以我认为,王熙凤不应该对贾府的衰败负责。
学生2: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王熙凤必须对贾府的衰败负责。尽管贾府的衰败是必然的,王熙凤个人的聪明才智无力回天,但她的所作所为却加速了贾府的衰败。作为贾府的大管家,却没有责任心,并不真正为贾府负责,而是热衷于中饱私囊与卖弄个人权威,她在以权谋私的同时,也给贾家的衰败埋下了导火线。秦可卿临死前曾嘱托她为贾府的将来考虑,在祖坟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处,以便将来败落时子孙回家读书务农,有个退步。但她只当是耳边风,关心的是秦可卿所说的喜事。可以说她是贾府管理者中的腐败分子,对贾府的衰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师:看来王熙凤确实难辞其咎。

老师:综合上面几位同学的发言,王熙凤这样一个外表华丽,内心空虚,只知道为了自己个人利益而溜须拍马,欺下媚上,有才却无德的人,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一定的认识。
过程四:
老师:像她这样一个人,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大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1:首先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王熙凤对金钱的态度上吸取教训。精明强干、权势显赫如王熙凤者,最后也因为贪而落得如此的下场,何况是我们这样的人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赚钱,而不是一些旁门左道。
其次,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吸取的教训是对人,尤其是对上级的态度上。小说中王熙凤对贾母可以说是竭尽其所能来逢迎拍马,但贾母去世后,她的境况立刻就发生了变化,不仅没钱可用,也没人可调配。因此我们平时应该采取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方式。
老师:这里说的是要吸取教训的部分,那王熙凤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学生2:我来谈谈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件事上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中对管理人才的一些启示和思考。如果我们把宁国府看成一个大公司,秦可卿的丧事看作一个重大项目开发,那么王熙凤正是优秀管理人才。(Powerpoint演示)
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与任用,不管正确与否科学与否却都客观现实地集中表现出四个必备的方面条件。概括地说,那就是:“首先你自己行,其次还要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很行,最后你自己必须真的行。”听起来好象很乱,但我们可以针对“王熙风协理宁国府”的整个故事展开详细地说明。
一首先你自己行,是指一个优秀管理人才在上任前就显露出的可以担当重任的自身气质和素质。
1、勇气
“将帅不勇,何以将帅?”
书中写到:当刑夫人,王夫人与王熙凤到宁府吊孝时,下人通报贾珍前来房中探望,(其实作为主人的贾珍理应当面酬谢,况且他有事相求。)可众婆娘闻听后往后躲藏不迭,只有王熙凤款款起身,那从容洒脱的风度足见“凤姐”平素里的行事风格就是与常人不同,尤其是“场面”上应付自如,决不怯场,而且八面玲珑滴水不露,当贾珍相请时,更是泰然应允。其实承担这么大的事王熙凤也是头一回,可她就是敢接下来。这就是勇气,一个管理者必备的首要素质。我们大可自问有没有这种勇气?是不是将帅之才?可不可担当大任?
2,威望
威望更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无威无望何以服众?何谈管理?
王熙凤虽然是女流之辈,但她的”知名度”很高,就连宁府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忠管赖升更清楚她的为人,并对大家说:“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小心伺候才好,……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众人都答应了,有人还说:“论理我们里头也得她来整治整治……。”这说明大家对现状的不满正希望有象王熙凤这样的人来下力度加以改变。
我们今天看来威望也包括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也就是领导的管理基础。
3,思路
思路就是管理者对所当之任的管理思路,没有思路何谈胜任?
王熙凤就能在上任前把宁府现存的诸多问题理出头绪,对所担之任心中有数:“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帽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王熙凤的头脑这么清楚正是她有针对地采取措施的基础。其实这原于她平时对情况的善于观察思考,并勤于归纳总结,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正需要具备这种素质。
二还要有人说你行,指的是伯乐和机遇
1、伯乐
贾宝玉对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了解深刻,所以他的推荐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再加上贾珍的诚恳请求和王夫人的顺水推舟,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事才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因此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伯乐不但是一个推荐人,更主要的是为人才出任扫清障碍的各方面人为条件。
2、机遇
宁国府如果不是死了秦可卿,贾珍如果不是找不到合适人选料理内务,能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出现吗?可见“秦可卿死和尤夫人病”是个偶然的机遇。因此“时势造英雄”对现代人才来说还是个不争的天理。
三说你行的人很行,就是说给你举荐甚至委任者的力度要够。
1、举荐力度
贾宝玉的地位十分特殊,处于被宠的中心,因此有这样的人举荐还是有力度的。同时王夫人的不回绝也是一种间接的举荐,也必不可少,这好比你原单位领导对你调任的态度。这也很关键,因为他有对你能力评判的权力和是否积极配合的权利。
2、职权力度
管理人才必须要有管理职权,这可是头等大事。
贾珍这个贾府的董事长对外聘的王总经理可谓知人善任痛爱有加,他不仅交出相当于尚方宝剑的对牌,而且交代了基本的行事原则,颇有统帅风度,这是王熙凤能够令行禁止的先决条件。贾珍还特意命人每天把上等菜送到王熙凤的办公室,这种小事对她起到了感召作用,激励她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由于他二人的密切合作,使得整个丧事办得有板有眼,维护了宁国府的面子。可见这也是我们现代企业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四你自己必须行,就是你作为管理者除了前面所说的勇气,威望和思路还要看工作实践中的真正水平和能力了。
1、制度
王熙凤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立规矩----先造各类册薄,然后宣布纪律,把丑话说在前面,再按自己的思路分配任务,并且逐一申明。经她这么一调整,宁国府内就井然有序了。因此管理者上任必须考虑制度先行。
2、赏罚分明
王熙凤的赏罚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而且“杀一儆百”,在故事中留下了精彩的片段,这也是每一位优秀管理者应该作到的。这一点前面已经有同学谈过了。
(同学鼓掌)
老师:没想到王熙凤还可以造就新时代的高级管理人才,看来《红楼梦》值得我们研究的真是太多了,不论从哪一个方面入手,都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内容。
过程五:
老师:王熙凤这样的一个人,最后的结局会怎样?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这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现在却由于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使得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了解曹雪芹笔下的八十回后的王熙凤的情形。但我们可以借助想象,替曹雪芹给王熙凤写出结局。那么如果你是曹雪芹,你将如何安排王熙凤的结局呢?(学生讨论。)
学生1:我认为电视剧的改编比较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屏幕展示电视剧王熙凤死时片段。)这个改编将她的曲子中的“叹人世,终难定”很好地体现出来。
学生2:书中一直强调王熙凤与王夫人关系密切,把持贾府大局,这引起正统婆婆刑夫人的强烈不满,甚至曾当众人之面让王熙凤难堪,所以当王熙凤最有力的保护伞贾母死后,一直对她心存不满的贾琏和刑夫人之流很有可能把她休掉,而且按照封建社会的七出休妻标准,王熙凤也是当之无愧的,所以我认为王熙凤很有可能最后被休掉,无比狼狈地离开贾府,回去面对王仁的冷眼辱骂郁郁而终。她的判词中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人木即休。
学生3:我认为王熙凤最后很可能是羞愤病亡,长期的劳心劳力使她的身体很孱弱,而心高气傲的个性又使她不能好好地延医用药,大抄家不仅使贾府深受打击,更使王熙凤遭到没顶之灾,多年积蓄丧失尽净,诸多丑行也公布于众,这不仅给那些平日怨恨她的人落了口舌,就连那些袒护她的上层人物也对她有所不满,所以贾母的丧事才会办得如此不成体统,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本已强撑病体的凤辣子如何再在贾府立足呢?只能羞愤交加地一命呜呼。
学生4:我认为王熙凤最终的归宿应和贾怜琏密切相关,贾琏对王熙凤是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尤二姐死后,面对王熙凤的冷酷无情,曾恨恨地发誓:“我忽略了,终久对出来,我替你报仇。”即使对王熙凤的死党平儿,贾琏也毫无顾忌地不止一次说:“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呢!……”“……多早晚都死在我手里!”当贾府的老祖宗在世的时候,这些话贾琏只敢说说,然而当王熙凤失去了保护伞,贾琏又会如何呢?对于病重的王熙凤贾琏又哪有一丝怜惜之心?所以我想失势的王熙凤很可能被贾琏冷落虐待至死。
学生5:书中的王熙凤还是个双手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她依仗家世肆意弄权,残害了一条又一条无辜的生命,对于被残害人及家属书中似乎轻描淡写,并没有多加交代,但我们不难理解,对于当时的王熙凤他们肯定是敢怒不敢言,所以无须多做交代,然而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倒台后的贾家就连那些奴才都趁势弄鬼,更不要说这些与贾家有血海深仇的人,所以贾赦的罪状一桩桩一件件被披露,并因而获罪,那么王熙凤呢?何况还有那作为铁证的两箱房地契和一箱借票。何以她就可以逃脱法网?因而我认为王熙凤很可能是被官府缉拿法办。
老师: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一千个读者同样有着一千个王熙凤的结局,但曹雪芹安排的结局可能成了现在我们永远也解不开的迷。其他同学可能还有自己的结局,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课上我们只能请这几位同学发表他们的意见,其他同学请将你心目中的结局发到论坛中,让大家课后去欣赏讨论。
老师总结:
老师:《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打开《红楼梦》,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这样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当然无法了解曹雪芹的本意,我们只是通过王熙凤这样一个小孔,来窥视其一点皮毛的皮毛。《红楼梦》这个广阔的世界,还需要我们以后再向更深更广处摸索,希望大家能利用这节课上所学会的方法,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有一天我们当中某一个人能解开这个红楼梦。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认真搜索资料,在整理消化的同时还能提出许多很有质量的问题,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别人去求助,以此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这种学习方法必将会给大家更多的帮助。谢谢大家!
六、教学流程图
过程一:教师开场白,学生准备操作:上网浏览,准备演示文稿,BBS讨论。
过程二:教师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引出第一个问题: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写王熙凤的脚?
学生演示,回答问题。
其他同学补充。
过程三:教师引导,提出第二个问题,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从四个角度进行回答。(演示文稿)
教师总结后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过程四:教师引导,古今对照,提出联系现实的问题。
学生从两个方面回答(演示文稿)
过程五:教师引导,王熙凤的结局会如何?
学生讨论,从小说中找到一定的根据,进行联想,提出几种可能。
过程六:教师总结

相关阅读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
2.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研讨法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导入
二.课本剧表演(熟悉情节,为人物分析作铺垫)。
三.分析鉴赏人物性格。
(一)抑
1.这真是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故事。刚才玛蒂尔德一行给我们表演了《项链》的哪些情节?

2.造成玛蒂尔德性格大转变的是哪个情节?

3.我们知道,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情节的剧变带来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剧变。哪些段落集中表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大转变?

请大家齐读第三和第四段。(读完后)这两段文字中哪一个词语反复出现?
4.“梦想”可不可以换成“理想”?它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思想性格?

5.性格与情节有什么关系?

(因为爱慕虚荣,怕在舞会上显得寒酸,所以去借项链;因为在舞会上出尽风头,虚荣心冲昏了头脑,所以丢项链;赔项链是虚荣心对她的惩罚;十年辛酸之后才发现为之辛苦为之忙碌的竟然是一挂假项链,这又是虚荣心对她的重重一击。)

6.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的基本性格之一,也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作者在情节的起伏变化中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二)扬
7.那么主人公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除了虚芝心外,还有没有表现出别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有无值得我们称颂的?)请同学们看课文P207——209。
(勤劳坚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借有还.热爱生活.纯洁高尚等)
(三)合
8.这样看来,玛蒂尔德身上还是具有一些可贵的品质。虽然开始时她追求荣华,虚荣心强,成天陷于幻想中,不能自拔。但在丢了项链之后,她懂得了做人的尊严和责任,敢于抛弃旧观念,自力更生,努力靠双手还债,仍是具有闪光点的。况且,像参加舞会之类的事,本来就应该穿好一些。因为,你自己注意礼仪,打扮漂亮,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礼貌,也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我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那么对于这种做法,单用一个虚荣心来解释,未免不太恰当。
虚荣心有时也是一种自尊心,上进心。
四.教师小结人物形象:
玛蒂尔德是一个的复杂文学人物形象都。玛蒂尔德有爱慕虚荣的一面,但也有可爱的一面,作者对她有批判也有同情。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后,由爱慕虚荣走向生活实际,由顾影自怜走向自尊自强,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成熟起来,又透露了作者对她的赞扬。小说从前面的批判到后面的褒扬,从侧面歌颂了人性美。丢失项链是一根导火线,点燃了玛蒂尔德内心深处一种朴实无华的东西。当然,作者更多的是通过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抨击当时那个爱慕虚荣的社会,那个处处有着虚假的时代,这给人以无限启迪与深思。
五.拓展与创造
用诗词或对联给人物画像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一种写法。
我这里有一描写人物的词,我们读读,能看出它写的是谁吗?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下面我们也试着用诗词或对联的形式来描述一下我们理解的本文的主人公玛蒂尔德。
要求:描绘力求文采(可以是某个情节中的形象),评价力求深度,写对联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我们先看下以下内容,培养一下灵感。同学们下来过后认真斟酌,精确用词,把你理解的玛蒂尔德描述出来。
出示幻灯:
1.江城子?极乐公园逢佛来思节夫人
十年音讯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极乐公园,无意话凄凉。老友告我以真相,轻一笑,甚荒唐!
人无债务精神爽。鬓微霜,又何妨?当年粉黛,不过花瓶样。虚荣本是迷魂药,让人醉,让人狂。
2.对联
项链本乃锁链
虚荣不是光荣
3.《夜会惊艳》
山外青山楼外楼,夜会歌舞几时休?
虚荣熏得人陶醉,只为一夜逞风流。
4.《破阵子》
醉里裙脚飞舞,梦回黯然神伤。一整夜欢歌如沸,却换来十年沧桑。虚荣断人肠。
手做针线飞快,面如泥土焦黄。了却夫妻心中事,赢得诚信人称扬。尽管白发长!
5.《渔家傲》
巴黎夜来风景异,灯红酒绿长街里。一夜欢歌舞场上,人不累,虚荣熏得人陶醉。赔偿项链人憔悴,回忆往事人心碎。假项链是索命鬼。还不如,清清醒醒度晚岁。
6.《水调歌头?富贵几时有》
富贵几时有?梦里问苍天。舞会就在眼前,我怎生露面?不愿成天忧虑,只欲灿烂一曲,荣登上层难。新衣加项链,人人争相看。回家急,项链失,夜无眠。不应有恨,只怪当初梦太圆。人有艰难曲折,月有阴晴圆缺,万事难周全。尝尽虚荣苦,从容终余年。
7.对联:
天生丽质幻想高雅生活一夜风流不慎丢掉假项链
意外横祸落得满身债务十年辛苦最终找回真人格
8.一夜风光十年辛酸都是虚荣惹的祸
三万法郎半生浮沉赢得世人共叹赏
9.最后,让我们用一首《玛蒂尔德咏叹调》来回忆本小说主人公的这段人生经历吧。
玛蒂尔德咏叹调
天生丽质出寒门,叫人如何不生嗔?
一朝嫁与小书记,可怜珠玉委沙尘。
日思夜想长嗟悼,何时能把龙门跳。
忽闻部长施请帖,顿觉周身祥云绕。
添得新衣借项链,春风满面赴舞筵。
绝色艳光惊四座,满堂珠翠皆黯然。
豪华舞会令人醉,摇曳生姿知为谁?
依依不舍别欢场,惆怅破马独自归。
整顿衣裳失项链,霎时天塌地也陷。
买得新物赔旧友,东挪西借签债券。
造化弄人也成人,减却红颜损却春。
女儿终知关生计,素面朝天夙夜勤。
十年风雨同船渡,锱铢积累债已清。
塞纳河水深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极乐公园逢旧友,始知失链鸿毛轻。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结束语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向成熟。她的遭遇或许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与其遥望云端,渴望生活在别处,不如擦亮眼睛,看清脚下的路。将虚荣心化做前进的动力,去开创美好的前途!祝愿同学们雄鹰展翅,鹏程万里!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学情分析】所教班级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我需要将问题设计的尽量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我相信,如果教师调动的好,他们还是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如果能够设计的问题恰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将本课学好,学透,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诱思探究教学论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情激情,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来。我认为本课主要突破口应该在“读”“思”和“探”。因为语文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诵读来仔细体味其中所蕴藏的词人柳永和情人分别时内心的那种凄凉与悲伤的心境,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以诱达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与交流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熟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
【课件投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婉约派杰出词人——柳永。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欣赏歌曲的同时仔细地品味离别时人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
【课件投影】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体味词中的情感,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理解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离愁别绪,找出感情基调的句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程度,以便于老师及时点播)
(简要实录: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体味其中情感,了解学生的朗读状况。)
(三)教师范读,解决学生疑难。
【课件投影】
明确朗读技巧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听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四)学生舞台、展现自我
1.学生再次自读
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2.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读的最好,评出优秀团队。
要求: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竞争中体味《雨霖铃》中的情感。)
(课件投影: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简要实录:此次竞赛,2组的张庆法同学和6组的蒋泽龙同学的读的最好,语速把握的很准,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要求:和自己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和名家比照,结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来仔细体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课件投影】
(一)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首词当中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它们自己的内涵,试着找出这些意象,对分析这些意象的具体作用?
要求:分组讨论,讨论后有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发挥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讨论得出的结论意象深刻,而且能够调动他们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简要实录:学生讨论热烈,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且同学们能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效果非常的好。)
孙彤彤(3组):“寒蝉”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杨琳琳(5组):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
【课件投影】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好,将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都准确的找了出来,并给与了恰当的分析,我们在以后的考试当中如果碰到这些意象,应该知道他们的具体含义。
(二)独立思考,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投影】
再读文本,思考:本文是怎么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完成此题。
要求:要找出具体的例证,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向老师提出,咱们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这首词是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一个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这首词来准确的把握这种手法。)
(简要实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翻阅相关材料,同学们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老师在巡走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李志娟:作者将自己与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寓于“寒蝉”“晓风残月”“杨柳”等这些具体的景物当中,渲染了浓烈的离别气氛,准确的表达了一种凄凉的味道。
蒋泽龙: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杨振邦:《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这些都是实写,与下阙的想象相映生辉。
……
【课件投影】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仿写《雨霖铃》
参考示例:雨霖铃
冷月无声,一壶浊酒,月影湖光。独自借酒消愁,却不知,愁上加愁。无声更胜有声,竟凝神而望。想离别,几多消喉,无边月色尽朦胧。
人生苦多欢乐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扰!今后何以为家?镜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远,应是花间细语不再。便纵有一腔乐愁,只有独自谋。
王涛作品:
雨霖铃
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绝对是科学的教育理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的赵校长也常说“不要怀疑‘诱思探究’的科学性,如果你用了诱思探究而没有提高成绩,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诱思探究’,我们学校会一直坚持‘诱思探究’不动摇。”刚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觉得这些方法都是骗人的鬼话,有那么多的教学方法都用过了,到现在有几个能坚持的,不都夭折了吗!直到现在我此才明白,“诱思探究”是一场革命,它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上来,处理好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教授彻底地分析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循循善诱,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独立思考,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现在山东实行的素质教育就和张教授的这种思想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我们的路没有走错。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
2.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只有组长发言,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不去独立思考,把责任都推到了组长身上,这样就达不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必须轮流发言,大家畅所欲言。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另外,我也存在的一些疑惑:学生在理解完诗句这一环节之后,如何更有效地、更加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虽然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直接点题的一些关键词,学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我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做得比较生硬,不能组织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来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诗歌形象语言


当堂训练1班级:姓名:
《诗歌鉴赏之形象》

运用预习案1中“了解一些有关形象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鉴赏下列诗歌。
一、精卫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问:诗中塑造的“精卫”形象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外形特点:一寸身,娇小。内在特点:锲而不舍、虽死不改、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抒发了作者对精卫鸟以渺小的一寸之身而填海不止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和讴歌。)
二、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问:这首诗一、二两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答:
(答案: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
三、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当堂训练2班级:姓名:
《诗歌鉴赏之语言》执笔人:王卫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御苑,皇家宫苑,指京城。
此诗以长于炼字为后人称道,第三联中的“催”“向”二字更见推敲之功,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催”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平常景物人格化,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向”:将近、临近之意。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不描绘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只突出“向晚”砧声,把内心离别的酸楚和怅惘形象表达出来。“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本节是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学生实验描绘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由于有很多的实验方案可以选择,这为学生探究提供条件。同时本节涉及很多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在平抛运动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本节内容在章或单元中的地位:本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既是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次在曲线运动中的具体应用,也是上一节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延续和应用,由于是学生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科学素养提供很好的机会,教师应充分重视此节课。

教学的总体目标、学生的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过程中,求初速度是利用物理理论知识,但如何准确描绘出轨迹则是关键。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多设计一些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新的、简易可行的实验方法,可以是成品仪器,也可以用常见的日常用品组成实验器材,从实验方法上可能既有简单、原始的实验方法,也可能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数码相机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实验的优缺点,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本次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物体轨迹的方法。再在此基础上学生动手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利用得到的平抛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实验方案,通过交流,分析比较各实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并据此和实验资源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

二是根据选择的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三是利用得到的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三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和相应控制方法;

(2)知道用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

(3)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4)知道测量初速度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5)会推导平抛初速度的表达式,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设计实验,体会物理问题的探究思想和实验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2)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3)进一步掌握可以根据物体初速度和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

(4)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5)学会化曲线为直线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品德的培养;

(2)在探讨实验方案时,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可以充分发挥,让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愉悦;

(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养成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习惯;

(3)在上一节对平抛运动规律的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一节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4)体会物理之美,仪器之美。

教学重点

描绘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描绘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

教学资源

课文图5.4-2所示器材,或课文图5.4-3所示的器材,或平抛实验仪;斜槽、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或用坐标纸)支架等;刻度尺,数码相机,开口玻璃瓶,两个直玻璃管,吸管帽,红墨水等

教法设计

启发式教学,探究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图

生活实例中的留迹法?物理留迹法?实验方案设计、分析与选择?学生动手实验?得到轨迹点或照片?描绘轨迹?判断轨迹?应用轨迹求初速度?课堂总结与回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简单介绍“留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及其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实验方案探讨:

学生设想各种对于平抛运动的留迹法,并相互交流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本次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物体轨迹的方法。

第二部分

学生动手实验:

在选出本次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物体轨迹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第三部分:

研究平抛运动特点:利用得到的平抛轨迹:

1.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2.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提问:你们旅游过吗?请一位同学描述某次旅游经过的主要地点。

板书学生所述地点图,用粉笔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旅游路线图。

小结:两种轨迹图对应两种绘轨迹方法──粉笔的完整轨迹和旅游同学的由一系列点得到的旅游路线(轨迹)图。日常生活中还有成长日记,生活日记,森林迷路时做标记……

平抛运动在空中一瞬即逝,优美的曲线随即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无法研究平抛运动。要详尽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必须先得到其运动轨迹。

提问:我们如何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从上述两种留迹法得到启发吗?请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方案:

(1)小球碰铅笔尖法:教材P12—参考案例1(下图)

(2)细水柱法,P12—参考案例2

(3)连拍照片法,教材P12—参考案例3

(4)用相机增长曝光时间,得到一段轨迹的照片

(5)过纸板小孔法,

(6)碰撞实验器,教师介绍仪器

(8)磁粉板留迹法(完整轨迹)

……

总结:

1.好的实验设计应兼顾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安全(人身和仪器)、成功率高、仪器简单,操作容易、误差小、效率高,可重复性强等等;

2.根据不同方案的分析,结合本校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案──我们用碰撞实验器,和细水柱法。

借助PPT文件,显示下列问题

为在实验中得到较准确的轨迹,请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控制其条件?

2.如何保证每次实验v0相同?

3.小球平抛的抛出点在哪?如何确定?

4.实验中与斜面轨道不光滑有关吗?为什么?

5.根据得到的实验轨迹点,如何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6.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或仪器?

教师个别指导,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知道得到的轨迹是否是抛物线?

2.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1)测量初速度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

(2)如何推导平抛初速度的表达式?

(3)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能否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案?此节课我们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和思想?

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方案,

1.指出各方案的优点,

2.指出各方案的不足,

3.如何改进方案

简单,方便,但在确定轨迹点时误差大,可以加竖直线减小误差

如果能保证初速度水平,用数码照相机拍照,效果可能很好(提供器材)

图象准确,但将不同图片合一需要计算机技术

方法简单,轨迹准确,但长度有限,处理不方便

简单,方便,让小球速度垂直通过小孔可以减小误差

仪器设计巧妙,误差较小,考虑比较全面

着重理解铅垂线,水平仪,挡板的作用

完整的轨迹,但轨迹不清楚

学生思考,体会

讨论并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用碰撞实验器,

细水柱法

学生处理轨迹图象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方法1:用碰撞实验器得到的轨迹

在画出的x轴上由o点起取等距离的点,A1,A2,A3,A4,再由轨迹曲线测量出各点所对应的下降的高度,看这些高度的比值是否近似等于1:4:9……从而检查实验的结果误差的大小。

方法2:用细水柱得到的照片:

用事先做好的方格图套在图片上,可以快速检验如图

y一x2图,判断是否是过原点直线

根据坐标中轨迹上某点的xy,结合下式可求v0,

得出实验结论:

(1)实验得到的轨迹是否是抛物线;

(2)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多大。

思考,计算,得出结论

并且课后动手实验

思考,回答

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

让学生体会“留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及其在本节课中的应用──重视方法

生发散思维,创新精神

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质疑精神和坚持原则,求真务实的态度

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品德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体会物理方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体会此仪器的优点,体会物理之美

注重物理问题的探究思想和实验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众中选优原则和联系实际的原则

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和相应控制方法

通过分一系列思考题,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为后面的动手实验作好准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会处理实验操作结果,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进一步强调物理思想和方法──-化曲线为直线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理解实验目的,知道实验的意义,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评价:课堂引入新颖,把物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枯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轻松有趣。此课是实验课,所以在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很详细的设计与安排,既有实验方案设计,又有实际动手操作,还有对操作结果的处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思想,同行强化物理仪器设计中的每个细节,既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知其所以然,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细节的价值,要关注细节。在处理实验时,由于学校的平抛演示仪器比较陈旧,误差很大,所以用数码相机照下细水柱的平抛运动轨迹,再对照片进行处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实验,关注生活,充分利用资源的兴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95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