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北师大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生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3.涂一涂。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4.说一说。(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生日
3、4、5月是春季
6、7、8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
12、1、2月是冬季
条形统计图

课后反思:

栽蒜苗(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1、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2、让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2、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能比较清楚地比较各个数据的大小。
选取数量单位大小要合适。

课后反思:

栽蒜苗(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出示表格)
天数/天3691215
蒜苗高度/厘米46101617
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板书设计: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天数/天3691215
蒜苗高度/厘米46101617
课后反思:
平均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均数
(5+4+7+5+9)÷5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案北师大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40~41页

【教材分析】

《包装》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学习内容。之前学习的《小数点搬家》的学习内容,是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这为《包装》一课确定小数点位置奠定了基础。《街心广场》学习的是“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是学生在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如何确定小数点位置的理论基础。教材创设“包装”礼物情境,安排三个问题。首先,“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通过交流,理解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第二个问题“买彩带需要多少元?”请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试用竖式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竖式这种笔算方法。接着,试着算一算,使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掌握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教材用“情境+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理解小数乘法竖式的算理和算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对于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也基本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但是学生对计算课的兴趣普遍不太高。学生在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中,不知道末位对齐,小数点位置有时会点错。学生估算意识不强,对于估算策略的必要性,还需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交流小数乘小数算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估算小数乘法的运算结果。
3、能解决与小数乘法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法竖式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课堂上来了一个小数点。它迷路了,咱们去帮它找找家吧!24×16=384,那2.4×16的积,这个小数点的家在哪呢?2.4×1.6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根据乘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竖式时的难度就相应减少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
师:你们真了不起,成功帮助这些小数点找到了家。今天是笑笑的生日,淘气作为她的好朋友想送一份精美的礼物,可是他在“包装”礼品盒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今天咱们就来帮他解决。(板书课题)
(2)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出问题。
师:包装礼品盒需要用到包装纸,那淘气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出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由“包装”生日礼物这个生活实例导入,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厚的现实意义。让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一: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
师:你能列式吗?
生回答。
引导估算,发展数感。
师:请你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生进行估算,师引导学生讲解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估算结果和实际结果对比,师记录估算结果。
预设:2.6≈3,0.8≈1,3×1=3,实际结果<3元。
2.6≈3,0.8×3=2.4,实际结果<2.4元。
0.8≈1,2.6×1=2.6,实际结果<2.6元。
2.6≈2.5,0.8×2.5=2,实际结果>2元。
2.6≈2.5,0.8≈1,2.5×1=2.5,实际结果在2.5元左右。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让学生体会估算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感受估算的必要性,通过集体交流,探索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准确计算。(8分,小组合作3分,汇报5分)
师:那就算一算到底需要多少元。先独立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师:和同桌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讨论,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找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请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展示、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了这几种方法,请他的作者来给我们讲一讲?
生汇报想法。
师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借助了整数乘法来计算小数乘法。看来,我们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按照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点上小数点,这就是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与估算比较,检验结果。
师:通过计算,得数是2.08,确实在咱们的估算范围内。看来估算可以帮助我们粗略检查计算结果。现在,请和老师一起来仔细检查一遍竖式。(老师指着再算一遍)结果正确吗?
师:以后大家在计算前要先估算,计算后要检查。最后还要记着在横式的后面写上得数、单位名称,还要记着写答。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计算,并在小组交流与全班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有所体会,明晰算理。最后回顾估算结果,体会估算的价值,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在计算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检查和反思能力。)

3、问题二:买彩带需要多少钱?
师:大家真了不起,成功帮助淘气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包装礼品盒还需要用到彩带,买彩带需要多少元?请你列出算式。
生列式。
师:请你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
生估算。
师:那请你独立用竖式计算,买彩带到底需要多少元?
生独立计算。
师: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竖式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找2~3个有特点的竖式便于展示。预设:学生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一种是末位对齐。)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几种不同的竖式,我们来看一看,你认为哪种竖式更规范呢?为什么?(优化方法,进一步明确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
生回答。

5、算一算。
师:你们的能力可真强,那能不能帮王老师计算两道题呢?(课件出示)尝试算一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错例,主要展示小数点出错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过程说清楚,并注意强调点小数点时需要补0的情况。交流小数乘法竖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师小结:我们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一变、二算、三数、四点点”,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再次回顾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应用
1、练一练第2题。
师:(课件出示)这是淘气写的竖式,你能帮他点上小数点吗?
生回答。
2、练一练第3题。
分组练习(每组一道题)。
师:咱们来玩一个小组大比拼的游戏,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正确。计时1分钟。(找学生板演。)完成后眼不离题,检查。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围绕着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再次复习巩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分类》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分类》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分类》教案

教学内容:《图形分类》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单元的第一节课。

教学思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进而把这些图形联系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为此,教材分两个层次展开:

1.将所学图形进行分类,了解图形类别特征;

2.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网柱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具备一定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等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因此本课让学生初步让学生经历对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积累了一些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对已学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对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准备

师: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

(学生思考。)

生1: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

生3:圆柱体。

师:(微笑着环视学生)看,这些图形来了!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教科书第20页上的图形)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就是图形分类。(板书课题)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二、探究实践

师:(故作神秘地问)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些图形分类吗?请你们拿出手中的学具,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教师巡视,并请两名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展示。)

生1:(自信地)我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和圆柱体分为一类,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了一类。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师:(疑问状)你为什么这么分呢?生1:我是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的。

师:真机灵!现在大家看看第二名同学的分类方式,想想他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学生略做思考,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2:按规则和不规则分的。

生3:按带圆和不带圆进行分类的。

生4:按带曲线和不带曲线分的。

师:(激动地)你们说得真好!下面让我们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吧。

(教师指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类图形。)

(学生们观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展开汇报。)

生5:我将三角形和圆形分在了一起,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分为一类(学生边回答边指着分类后的图形,如下。)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师:你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呢?

生5:我将有平行对边的分在了一起,将没有平行对边的分在了一起。

师:(指着第二组分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类)这种分法谁看懂了?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学生陷入思考。)

生6:(很激动地)我知道了!他是将轴对称图形分为了一类,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分为了一类。

生7:对!

生8:我按有角和无角进行分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角,分为一类;圆没有角,单独分为一类。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师:(骄傲地)真棒!那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这组再一次进行分类呢?请大家独立思考。

生9:我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我按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的。(如下图)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生10:我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将三角形分为一类(如下图)。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师:她的分类标准大家猜猜吧?

生11:她是将四条边的分为了一类,三条边的分为了一类。

拓展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

淘气像右面这样对图形进行分类,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第一步是按照有曲线和没有曲线进行分类的,第二步是按照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的。

【设计意图】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建构新知,学生通过填写探究卡、在黑板上动手分类等实践活动,经历了对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有助于他们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并在这一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三、探究体验

师:你们的表现都太好了!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教具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你们用手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交流。)

师:谁能来说说?

生:(几乎异口同声地)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能拉动。

师:三角形拉不动,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能拉动,我们就说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为什么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不同的特性?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设计意图】

按照“实验一解释一拓展”这一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并通过教师设问,突出它们不同的结构,内化新知。

【苏阿利专栏】《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生:椅子利用木条加固后,成了一个三角形,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说得真好!现在,大家再来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特性呢?

生1:自行车的车架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2:埃及金字塔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3:有的房子的屋顶也是三角形。

生4:学校的伸缩门就是四边形,四边形不稳定。(许多学生恍然大悟。)

师:(竖起大拇指)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这样的奥秘。只要我们有信心、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再次感受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发展更有“宽度”。

四、小结收获:

五、作业安排:

淘气把一张长方形纸如下图折叠,猜一猜。

淘气怎样剪一刀,会剪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如果想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可以怎样剪?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教案(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认识方程
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准备:班班通、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课件出示四张扑克牌,问同学们,你们认识扑克牌吗?
2、反馈后,要求学生用这四张牌算出24点。
3、反馈后问:刚才算时的11、12、1是哪里来的?
4、反馈后板书:A=1J=11Q=12K=13
5、大家都知道,像刚才牌上的字母A、J、Q、K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数。想一想,这些字母如果用在别的地方,可不可以表示其他的数?那如果一个数不知道,是否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生活中,有些数字我们不知道它具体是多少,但需要表示出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
二、教学新知
(一)1、郭老师想知道通过两个多月的相处,同学们对老师有多少了解。猜猜老师今年有多大?
2、反馈后不予评价正确与否。
3、要想知道朱老师的年龄,先请个同学说说你今年几岁啦?
4、反馈后说:如果我比他大20岁,那我今年多大?你怎么知道的。反馈后继续问,并板书。
当他1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
当他2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
当他12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
当他A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
在这,A表示什么?A+20表示的是谁的年龄?还体现出朱老师和他年龄间什么关系?
看来这字母表示数真好,一举两得。使问题即简单又明确。
在这里,A可以是几呀?(任何一个自然数)
如果,用b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该同学的年龄又该怎样表示?当老师60岁时,该同学几岁?
(二)、看班班通,学习“X只青蛙,X张嘴,X×2只眼睛,X×4条腿”。
(三)练习“试一试”。
1、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能用4A表示的问题?
3、你能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吗?
(四)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字母表示数
A=1J=11Q=12K=13
AA+20表示老师的年龄
XX张嘴X×2只眼睛X×4条腿
“X×4”还可以表示为“4-X”或4X
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
课后反思:
等量关系
教学内容: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在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难点: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观看班班通复习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
指名说一说三幅图什么意思,并说一说第三图平衡或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2、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看课件,用线段图表示,板书关系式。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关系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3、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
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
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用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课后反思:

方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曹操要知道大象的质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质量,你怎样评价曹冲的方法?
生回答,议论。
师:同学们和曹冲一样聪明。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象的体重,而称出的石头质量为3吨的话,我们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大象和石头之间的质量关系吗?
师:说一说这个式子里含有什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师: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板书:等式
二、探究新知
师:出示教材第66页上方情境图。(班班通)
1、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出示情境图1:
师:看图,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
师:X表示什么?
师:这个未知数除了用X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出示情境图2:
板书: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
4Y=2000
出示情境图3:
师引导方程,指名说等量关系式,板书:
1个水杯的体积+2个热水瓶的体积=2000毫升
2Z+200=2000
2、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的质量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
X+2=104Y=20002Z+200=2000
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方程
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3、会写方程
师你会自己写一些方程吗?
学生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X-3=10X52Z-1=X58
2、练一练:完成课本第67页“练一练”第1题
3、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列方程
4、课外阅读“方程史话”
四、小结评价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探究方程的奥妙。
五、作业
完成课本67页“练一练”第2、3题。
板书设计:方程
平衡------------左面=右面
X+2=104Y=20002Z+200=20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课后反思:
解方程(一)
教学内容: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平
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操作、演示、讨论、板书:
5=55+2=5+2
X=10X+5=15
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X+2=10
X+2-2=10-2
X=8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解方程(一)
X+2=10
解:X+2-2=10-2(方程两边都减去2)
X=8
课后反思:

解方程(二)
教学内容: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你能力。
3、学生通过天平游戏,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式性质,会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二)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求未知数X
X+7=36X-4.5=6.8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今天,我们接着探讨等式的性质。
二、合作研究,探讨规律
1、推想
师: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还成立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验证
1)师:既然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答案,那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边放5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师: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算式表示?
2)师:左边加2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2个5克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平衡)
师:左边加6个x克砝码,右边也加6个5克的砝码,还会平衡吗?(平衡)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以上的规律?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两边都除以一个数,等式还会成立吗?下面同学们用天平验证一下。
3)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右边主题图:左边2个X克砝码,右边2个10克砝码。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
4)师:左边去掉一半的质量,右边也去掉一半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用算式如何表示变化过程?
5)师:对比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等式两边能都除以零吗?0能做除数吗?
三、解释应用
练习:解方程
X÷3=97Y=28
师:如何解方程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板书格式。
四、练习巩固
独立完成7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板书设计:解方程(二)
X÷3=97Y=28
解:X÷3×3=9×3解:7Y÷7=28÷7
X=27Y=4
课后反思:

猜数游戏
教学内容: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让学生会解形如A+B=C或A-B=C的方程,并会简单的应用。
2、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3、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稍复杂的方程,并会简单的应用。
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数导入,激情引趣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板书“猜数游戏”
师:你们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把它记录在本上。(生记录数)
师请一名学生合作。
师:你想的数是17.
生:不对。
师:你想的数是21.
师:要是这样猜下去,一节课我也不一定能猜出来啊!看来我得拿出我的秘密武器了,把你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算一算等于多少。
师:你想的数是25,对吗?
师:把你算的数说一说?
师:你想的数是30,对吗?
师:大家想知道老师的秘密武器吗?想不想学?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能把你刚才想的数列出一个等式吗?(生列)我们来观察这个等式,心里想的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X)好的,现在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了:2X+20=80.
2、观察方程并仔细思考一下我是怎么“猜”的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2X+20=80
2X+2020=80-20(说依据)2X=60
2X=60X=30
2X÷2=60÷2(说依据)
X=30
3、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呢?
(检验,口头代入原式:左边=2×30+20=80=右边,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
师:现在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吧!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师生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2、完成课本73页“练一练”第2、3题。
四、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猜数游戏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60
X=30
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012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