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加权平均数》学案分析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加权平均数》学案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加权平均数》学案分析

共1学时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⑶会用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
⑴学生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对平均数已有初步认识。本节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第2课时,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3重点难点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阳光超市出售一种牛奶糖和一种水果糖,牛奶糖单价15元/千克,水果糖单价10元/千克,超市决定把这两种糖各一千克混合销售,其平均单价是多少?
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不同口味,超市决定把两种糖混合销售.
有五种混合方式:
牛奶糖水果糖(千克)
①11
②14
③23
④32
⑤41
猜想:这五种混合糖的平均单价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认为哪一种最高?哪一种最低?
设计意图:从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先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再导入加权平均数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链接。
活动2二、验证猜想,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计算混合糖的平均单价。
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2、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四个式子中平均单价各有什么变化?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发现两种糖各自所占份数对平均单价的影响;能否准确表达这种关系。
教师在学生体会到两种糖的份数对平均单价的影响之后,点出“权”。学生说出⑵、⑶、⑷、⑸中数据15和10的权。
3、总结归纳,计算公式
(1)牛奶糖单价变为x元/千克,水果糖单价变为y元/千克,把m千克牛奶糖和n千克水果糖混合,混合后的平均单价该如何计算?
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把数字变为字母,给出问题,学生继续计算混合糖的平均单价.
教师追问:问题中两种糖的单价的权分别是什么?
(2)归纳:如果一组数据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如何计算?
在上面的探索基础上,教师把有限个数变为无限个数,让学生思考归纳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公式.
(3)追问、在①中两种糖的单价的权是多少?它们有何关系?
让学生知道小学学过的平均数其实就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发展学生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实现对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概念的建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某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要进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各项测试均采用10分制,两名选手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专业素质
综合素质
外语水平
临场应变能力
测试成绩/分

9.0
8.5
7.5
8.8

8.0
9.2
8.4
9.0
1、如果你是电视台台长,从甲乙两人中招聘一人,你会录用谁?
2、如果规定按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的成绩各占60%,20%,10%,10%计算总成绩,你会录用谁?
3、若既想突出专业素质,又想让其余三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该如何修改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主持人招聘中的系列问题,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深刻体会权的含义及作用.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意识.
2、公务员考试
选调生职位考试,综合成绩=笔试成绩×30%+面试成绩×70%。下表给出了其中两人的成绩:
应聘人员
测试成绩(百分制)
笔试
面试

88
90

92
83
(1)请你通过计算说明甲、乙谁的最终成绩更好一些?
(2)最终甲、乙成绩较好者被录取者,而丙因为笔试成绩只有71分而未能参加面试,丙认为如果让他参加面试,他有可能被录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权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3、自我评价: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从下面四个方面(每一项都是100分)给自己打分,按要求计算自己的平均成绩.
课堂表现
A注意力集中程度
B回答参与程度
C学习兴趣程度
D交流与合作程度
成绩
A、B、C、D各按20%、20%、30%、30%的比例计算,则自评成绩(百分制)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进行量化评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也是课堂评价的体现,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再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现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反思、提升自我
1、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应用、启示方面总结收获.
教师关注:
学生能否正确表述权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②是否体会到加权平均数及权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对知识和情感加以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总结知识,提炼方法,进一步明确本节的主题和中心环节.
教师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提升,又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诗意.
2、布置作业
知识性作业:必做题:P8习题A组1、2题。选做题:P9习题B组2题。
实践性作业:搜集生活中用平均数分析社会现象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性作业的完成,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感受加权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相关阅读

平均数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平均数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八(二)班课题平均数
主备教师陈齐辉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与权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讲授法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平均数我们小学就有接触,那么今天我们将重新认识数学里面的平均数到底是怎样的学生根据以前所学回答什么是平均数激发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兴趣




(初步探究)问题1:
已知一组数据x1,x2,…,xn,怎样求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问题2:
江湖传言不久前,在韩国首尔召开了G20国峰会,当晚招待贵宾时只上了一道中国特色的的面食薄皮大馅十八个褶的狗不理包子,马上引起了哄抢,各国总统元首在10分钟内分别狼吞虎咽的包子数如下:10、11、9、10、12、14、12、11、9、12、14、15、12、14、10、9、11、14、15、12中国厨师长非常高兴,他非常想知道平均每位元首吃了几个包子,但是他忙于晚宴,无法挤出时间,你能帮助他吗?学生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呢,并尝试解决问题二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与权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合作学习)课内探究
环节1:合作交流:(要求:通过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解决自己的疑难,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总结出规律、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小组交流看一看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求课前延伸中问题二的平均数的平均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是频数?什么是权数?学生自习,小组合作找出什么是频数?什么是权数?进而理解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与权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在n个数据中,如果数据x1,x2,…,xk的频数分别为f1,f2…fk,其中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什么?
小结: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有什么联系?
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________。
加权平均数概念:一组数据的权分别为则称为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1)学生认真思考根据概念回答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7环,平均每次射中______________环(精确到0.1)
(2)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外活动表现、体育理论测、体育技能测试,这三项按2:3:5的比例确定体育成绩.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与权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学习诊断)环节2:合作探究(要求:每个同学通过本环节,进一步解疑,明确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1、某市的7月下旬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气温35度34度33度32度28度
天数23221
(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数是_____,32的权数是______.
(2)该市7月中旬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_____。
根据已有知识求出权数及气温平均数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梳理归纳)今天学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派小组代表回答自己收获,并指出今天学的平均数与小学的平均数有哪些相同点及不同点知识回顾及思考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八年级一班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是:50分的5人,60分的9人,70分的12人,80分的9人,90分的4人,100分的1人.求该班这次测验的平均成绩。
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________。
加权平均数概念:一组数据的权分别为则称为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反思平均数学生小学就有接触,这节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想,讨论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良好效果。

平均数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1课时:8、1平均数(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理解情景,思考问题)
内容:1.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八一双鹿队”和“上海东方大鲨鱼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八一双鹿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9m,平均年龄为25.3岁;
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3.3岁。所以,八一双鹿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更为
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内容2: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1618212324262934
相应队员数1241312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
(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使用教材的例1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中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5,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2.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3.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0012007200220062005
20062001200920082010
(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
(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1的A组(优等生)第1,2,3题。
B组(中等生)1、2、3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教学反思:

平均数(2)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平均数(2)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3.1平均数(2)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提纲】

完成下列问题: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各自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绘制成条形图(如图),据此可以估计出该校所有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

小明是这样算的:(小时)

小丽是这样算的:小时

你认为哪种算法正确?为什么?

2.学校举办了一次英语竞赛,该竞赛由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四部分构成,小明、小亮和小丽参加了这次竞赛,成绩如下:

阅读作文听力口语

小明90分80分80分70分

小亮80分90分70分80分

小丽70分80分90分80分

(1)计算3个人4项比赛成绩的算术平均数,谁的竞赛成绩最高?

(2)根据这4项比赛成绩的“重要程度”,将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分别按30%、30%、20%和20%的比例计算他们3人的竞赛成绩,谁的竞赛成绩最高?

在第1个问题中,课外阅读时间0.5、1.0、1.5、2.0在平均数中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分别为20、15、10、5;在第2个问题中,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成绩的“重要程度”分别占“30%、30%、20%和20%”.我们把衡量各个数据“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

第1题中时间0.5、1.0、1.5、2.0的“权”分别是,小丽算得的平均数1小时是课外阅读时间的加权平均数;

第2题中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成绩的“权”分别是.

【展示交流】

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采访写作计算机创意设计

小明707086

小亮907551

小丽608478

把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按成绩按5:2:3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如果按3:2:5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

【课堂反馈】

1.某商场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由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10千克,单价为12元/千克的乙种糖果20千克,单价为10元/千克的丙种糖果30千克混合成的什锦糖果的单价应定为()

A.11元/千克B.11.5元/千克C.12元/千克D.12.5元/千克

2.某学校规定学生的数学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平时作业成绩占10%,某人上述三项成绩分别为85分,90分,80分,则他的数学成绩是()

A.85分B.85.5分C.90分D.80分

3.一组数据有m个x1,n个x2,p个x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4.某学校举行理科(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综合能力比赛,四科的满分都为100分.甲、乙、丙三人四科的测试成绩如下表:综合成绩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测试成绩的1.2:1:1:0.8的比例计分,求甲、乙、丙三人综合成绩。

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甲95858560

乙80809080

丙70908095

5.小明同学在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格,请按图示的平时、期中、期末的权重,计算小明同学的学期总评成绩.

考试平时1平时2平时3期中期末

成绩8978859087

【迁移创新】

某校七年级(1)班为了在王强和李军同学中选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与“民主测评”活动,A,B,C,D,E五位老师为评委对王强,李军的“演讲”打分;该班50名同学分别对王强和李军按“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进行民主测评.统计结果如下图,表.计分规则:

①“演讲”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

②“民主测评”分=“好”票数×2分+“较好”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

③综合分=“演讲”得分×40%+“民主测评”得分×60%.

解答下列问题:

(1)演讲得分,王强得分;李军得分;

(2)民主测评,王强得分;李军得分;

(3)以综合得分高的当选班长,王强和李军谁能当班长?为什么?

【课堂作业】

课本P102习题3.1第3、6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60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