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
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殊句式:①初不自贵重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与可“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
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
(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体悟。
(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
4.小结本段内容。
五课堂小结
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六随堂小测
七布置作业
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
附板书
敬佩师生高超
淡泊
亲厚知己厚道(挚友朋友)清廉
痛哭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龙眠画罗汉记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纸坏,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方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选自明·黄淳耀《陶庵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人值坏纸()(2)回顾微哂()
(3)若重不能胜者()(4)出其履将纳之()
(5)而为渡江艰辛乃尔()(6)殊可怪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译文:
(2)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
译文:
3.根据最后一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得道者都能“锡飞杯渡”。
B.得道者渡江艰辛,特别让人奇怪。
C.学佛追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象。
D.学佛在于修炼,就像人间圣人需修炼一样。
4.你怎样理解作者对画的主旨所作的领悟?
答:
5.任选一句,品味其语言艺术。
(1)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2)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3)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答:
参考答案:
1.(1)碰上(2)微笑(3)承担,经受(4)穿(5)如此,这样(6)很,极2.(1)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个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2)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3.D4.提示:对作者所领悟出来的画旨的理解,首先要抓住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这一段中的“而为渡江艰辛乃尔”等语。其次,要以渡江艰辛为纲,追索文章的具体描写。第二段写未渡罗汉的逡巡、谨慎,衬托了渡江的艰难。第三段描写正在渡江的罗汉,那种离岸涉水时敛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时勉为其难的神情,去岸不远时庆幸欣喜的神情,正显示了渡江的不胜其苦。又一已渡江者的神情怡然自得,实际上也是对渡江艰难的一种反衬。作者对于李龙眠画作“在心不在相”,着重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可谓深得其旨。5.(1)此句描写背负罗汉渡江的童子的状貌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抿得紧紧的,仿佛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徒手渡江已是艰辛,更何况是背负一人而渡呢?真是不堪其重啊。(2)老人在一个已经渡江的罗汉的帮助下正在登岸,嘟着嘴,皱纹毕现,其神情正与“貌老”相合。渡江艰难加之年老,所以更见艰辛,嘟着嘴,眉头紧皱,仿佛用尽全身气力,神情刻画十分形象。(3)这位已渡江的罗汉,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这种渡江后的怡然自得,与未渡者和方渡者怕渡江、苦渡江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了渡江的艰难。
参考译文: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个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尚未渡江的罗汉有五个人。一位恰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位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似乎并不想渡江。一位静静地站着眺望远方,张嘴自言自语。一位左脚(腿)跪着,右脚(腿)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一双鞋子脱了放在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位坐在岸边,用手撑着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在渡江的罗汉有九位。一位用手掀起衣服,一位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位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位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位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位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庆幸快要到达对岸了。一位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位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位已经上岸的罗汉,抓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位已经登岸的人,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非常得意地笑着。
按照一般说法: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有所谓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说法。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感到奇怪。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有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成飘逸出尘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高考文综复习:记清概念解区位分析命题谈对策
天津五中特级教师朱红
区位选择与分析更多的是考查学生抓住主导区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在高考中要做到少失分,在复习时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准确记住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这是进行人文地理成因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出发点。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地、土壤、水源、植被(畜牧业和林业)。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工业基础(机械)、农业历史、食物偏好、科技等。3.环境因素:绿色食品。
工业区位因素包括:1.自然因素:水源、土地、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原材料、动力(能源)、劳动力、市场、交通、信息网络、政府政策、技术、国防安全、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农业基础等。3.环境因素:风向、水源、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生态环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4.4文化景观与旅游 4”,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文化景观与旅游
一、命题预测
1、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条件评价。
2、联系历史知识,考查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的形成,文化扩散及其带来的影响。
3、以"旅游黄金周"为背景材料,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交通地理等相关知识。
4、结合旅游产业的相关资料,考查旅游对经济的影响,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二、考点解读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而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相对较小。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非绝对的。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小。文化景观只有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才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或无害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例】读三幅不同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42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