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2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2”,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

政治:由国家的再度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宋元两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业繁荣,海上贸易发达。

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民族交流加强并出现大融合的高潮。

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技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并推动世界进步。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1、辽的兴衰:建立:时间、建国者;灭亡时间;重要制度。

2、北宋的兴衰:

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结束分裂时间。

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

目的。

措施:、、。

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

措施:、、、。

作用:

中期改革:

背景:、、、。

目的:

庆历新政(内容):、、、。

王安石变法:

措施:、、。

作用:。

失败原因:、。

2、南宋的兴衰:

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

抗金:、。

抗元:。

3、西夏的兴衰:

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

制度:、、。

4、金的兴衰:

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重要制度。

5、元朝的兴衰:

蒙古汗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

元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全国时间。

重要制度:中央;地方。

灭亡:。

经济(不列入考试范围):

民族关系:

1、宋辽的和战:

宋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进攻辽失败,从此转为防御;1004年辽大举进攻宋,宋真宗亲征澶州,大挫辽军锐气;1005年,双方达成澶渊之盟:内容、、;影响:

2、宋夏和战:

西夏建立后,与宋不断交兵,1044年,宋夏和议:内容:、;影响:。

3、宋金和战: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南宋初年,北方义军抗金和(著名战例),1141年,宋金和议:内容:、、;影响:

4、辽金关系:1114年,女真族首领起兵抗辽,年,金灭辽。

5、蒙古与元朝的征伐与统一:1234年,蒙古灭金,后招降、征服,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对外关系(不列入考试范围):

文化:

1、科技:

三大发明:、、。

建筑:李诫编写的;著名建筑有、、、。

沈括: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了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编定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哲学与史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和形成的新儒学,集大成者是,他认为,主张。

宋代史学的最大成就是主持编撰的。

3、文学:

著名词人有五代的,北宋的和,两宋之交的,南宋的。

著名的诗人有。

元曲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其代表作是。

绘画:宋代画家的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知识点内涵阐释:

1、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2、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4、对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

5、北宋政权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6、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其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影响:

7、元朝的历史地位:

8、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征: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

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启示:

3、唐朝和宋朝协调处理民族关系的区别、原因、相同影响及其认识: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发明、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契丹族起源的地区是

A.黑龙江流域B蒙古大漠C辽河上游D河套地区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原因是

A.陈桥兵变的教训B﹒藩镇割据的教训

C.辽国的军事威胁D﹒统一天下的需要

3.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4.“澶渊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是今天的

A﹒河南开封B﹒河南濮阳C﹒安徽合肥D﹒安徽芜湖

5.以下有关女真民族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A.女真族是契丹族完颜部落的别称B﹒契丹族称黑水靺鞨为女真

C.11世纪女真族已完成封建化D﹒11世纪女真族已有了自己的文字

6.我国古代海运、陆路对外贸易最活跃的时期是

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

7.以下对元杂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B﹒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念白熔合在一起

C.元杂剧中的一种歌词称为元曲D﹒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剧作家

8.元朝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理

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B﹒宣政院,台湾府

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台湾府

9.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B﹒节省了政府军费开支

C.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D﹒有利于物价稳定和商品交流

10﹒宋元时期,世俗文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民族融合②城市发展③专制主义加强④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

11.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12.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定法,人言不定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

13.下列元朝的行省中,原来主要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是①湖广行省②辽阳行省③甘肃行省④云南行省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14.两宋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追求B.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影响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人们审美观念改变,认为风俗画更能反映现实生活

15.南宋诗人林升诗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杭州西湖的景色秀丽迷人B.人民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

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杭州城的文化生活丰富

16.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统治者为消除民族隔阂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采用汉族封建化经济、政治制度B.用汉族官吏

C.和汉族杂居相处D.不会说汉话的人不许在朝中做官

17.北宋初年宋太祖改革的作用是:

A.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B.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辖D.加深了中原文化对边疆的影响

18.下列各项中,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B.定国号为元

C.灭亡金D.灭亡南宋

19.元朝时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B.回纥C.色目D.回族

20.毕昇发明的活字版用的活字是:

A.铜活字B.铅活字C.木活字D.陶活字

21.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开始于: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

22.北宋时,有一种有利于安排农事的先进的、合理的历法是:

A.“夏历” B.“十二气历”C.《授时历》D.公历

23.元朝时,将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的是:

A.阿拉伯人B.波斯人C.日本人D.西班牙人

24.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

25.下列不属于宋代的重要作家是:

A.苏轼B.李清照C.辛弃疾D.白居易

(二)非选择题

26.清代历史学家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宋与辽、金各订立了什么和议?如何评价这两个和议?

(2)赵翼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回答

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②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类》卷40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②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③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29.王安石为什么要实行变法?请结合史实说明,通过变法限制大地主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二、知识点内涵阐释:

1、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利于防止出现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武人称雄的局面和巩固统一,但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低下。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了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现象。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造成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2、①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使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

②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国家税收大量减少。

③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队实力下降。

④对辽、西夏等一味妥协退让,加紧对农民的盘剥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3、①民族政权并立。

②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后,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③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金等王朝都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

④民族融合是主流(如辽金时期大批契丹、女真人入住中原)。

⑤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从而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①两宋政权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其腐败的表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负担。

②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③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平等,战争与和平相处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5、①初期:国家分裂;通过兵变夺取政权,中央集权还不巩固;辽占领着幽云地区,对北部边境构成重大威胁。

②中期:财政困难;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

③后期:政治腐败;金的进攻。

6、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影响:

①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

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③北方陆路贸易受阻,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④为战争需要,火药、火药武器的研制与生产迅速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

7、①结束了自五代以来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形成了我国第四次大一统局面,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②开创和实施了行省制度,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行政区域,在台湾地区设置行政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③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使南北大运河更加畅通,开辟南北海运航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

8、原因:

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元朝实现大一统,使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③民族融合的加强促使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提高。

④中外交流的重大发展,使我国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

⑤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宋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上升阶梯。

特征:

①高度发展,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全面繁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异彩纷呈,辉煌灿烂。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相同:

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

②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

①中心(侧重点)不同:前者是整顿吏治,而后者是理财。

②改革的程度(范围)不同:前者是局部改革,而后者是全面改革。

内在联系: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局部改革失败后进行的全面改革。

②两次改革都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说明了改革的艰难。

2、相同:都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后来都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

不同:

①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后者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②内容不同:前者的内容全面而彻底;而后者只是针对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

③结果不同:前者废除了奴隶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而后者最终失败。

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改革会触及守旧势力的利益,必然遭到反对,因而是艰难曲折的。

③改革中要用人得当。

3、区别:

①方式不同:唐朝以和亲、会盟、册封、设机构管辖,采取战争手段等多种方式灵活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而宋朝则多采用战争、和议、贸易等手段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保持联系。

②在民族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同:唐朝在民族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基本上制约着民族关系的走向;而宋朝在民族关系中则是处于劣势,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控制。

③发展结果不同:唐朝保持了全国的稳定和统一局面,表明了封建社会处于繁荣状态;而宋朝时形成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表明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原因:

①两个封建王朝的整体实力强弱不同。

②封建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不同。

③少数民族势力的强弱不同。

相同影响:①都使中原先进文化传入边地,促进了边地各族的发展和民族融合;②都维持了长期的和平交往局面,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认识:国内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平等,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在统一政权时期,或者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4、造纸术:

发明及传播过程:西汉前期发明——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4世纪起,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

影响: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刷术:

发明及传播过程: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来,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

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发明及传播过程: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宋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影响: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发明及传播过程: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型火器“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来,传入欧洲。

影响:管型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五、单元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一5CAABB6一10CCCDC11一15BDDCC16一20AAADD

21一25ABACD

(二)非选择题:

26、(1)和议:宋辽《澶渊之盟》和宋金“绍兴和议”。评价:宋辽、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女真族的民族融合。

(2)不正确。因为宋辽和议是辽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军事力量均衡,因而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宋金和议的主要原因也是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对他们统治不利,合谋向金求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和议是双方经济、军事力量对比相当,从而相互妥协的产物。南宋即使与元朝和议,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元也会灭掉南宋。

27、(1)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2)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28、(1)行省制度。

(2)“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3)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

29、(1)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①军费、官俸和“岁币”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②农民负担严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③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

(2)限制大地主利益,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有: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和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利息偿还。这既可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又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去的入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收入。③方田均税法。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收取赋税。这就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

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具体表现: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祖国的辽阔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更加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外关系:中外交流由活跃、频繁转向闭关自守;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开始出现。

文化上承古萌新:传统科技领先,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早期民主思想和反封建色彩的文学作品出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学东渐开始。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归纳:

政治:

1、明朝的兴衰:

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1421年迁都,年灭亡。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地方,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军事上,;法律上,;文化思想上,。

2、明末农民起义:

原因:、、、。口号:。

政权:。历史意义:、。

3、清朝的建立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年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改金为,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4、明清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变革:

一条鞭法:

目的:。内容:。意义:;。

更名田(内容):。

地丁银:

内容:。

意义:。

经济: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原因:。

表现: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缓慢发展:

出现:

条件:、。时间,地区,部门,标志。

清朝前期缓慢发展:

表现:、。缓慢原因:。

民族关系:

1、与蒙古族的关系:

明朝:初期:和威胁着明朝北疆,永乐年间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修缮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南下,明后期,鞑靼与明朝通好。

清朝:入关前采取方针,1757年平定漠西蒙古后,设和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1771年部回归。

2、与新疆的关系:平定叛乱后,设统管包括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与西藏的关系:

明朝:称西藏地区为。设立,建立制度,是最高僧官。

清朝:册封和,建立制度,设,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与西南地区的关系:

明朝:沿袭元朝的办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制度,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司,开始。

清朝:平定,大规模,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4、与台湾的关系:1683年派统一台湾后设进行管辖。

5、清朝的疆域:西跨、西北达、北接、东北至、东临、东南到、南包,生活着个民族。

对外关系: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2、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范围:

意义:、。

3、戚继光抗倭:。

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5、郑成功收复台湾:

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原因:;时间:;

结果:。

文化:

1、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2、科技成就:农学有,医学有,地理学有,还有宋应星的。

3、进步思想家:李贽,主张;黄宗羲,主张;顾炎武,主张;王夫之,主张。

4、文学成就:

5、类书、丛书:

6、西学东渐:代表人物;影响。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的特点及其影响:

2、一条鞭法与地丁银制度的异同及其进步性: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4、清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手段:

5、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方式、特点及影响: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4、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机构:

1、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2、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落后的原因: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明朝北京城由里到外的顺序是

A.紫禁城、皇城、宫城B﹒宫城、皇城、京城

C.皇城、宫城、外城D﹒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

2.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控制的南部地区最远到达

A.黄河以北B﹒淮河以北C.长江以北D﹒长江中小游

3.对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的表述,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记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工艺过程B﹒《天工开物》反映了明朝手工工场的情况

C﹒宋应星因科举落第而献身于科学研究D﹒宋应星的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的爱国观点是①爱民族国家是每个人的责任②君主国家兴亡与民族兴亡不同③改朝换代只与既得利益者有关④君臣与老百姓在民族兴亡上是对立的

A.①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④

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专业化的经济城市增多②大量的农产品投入市场③手工工场增多规模扩大④大量商品进入农村市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6.秦始皇与康熙帝的共同点有①他们都对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②他们都对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了贡献③他们都制定了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④他们都采取了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体现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产生的内容是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

C.赋役征收白银D﹒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8.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B﹒田赋和辽饷

C.丁税和田租D.地丁银和免役钱

9.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的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

1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1.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说法,对这种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强调了“亡国”与“亡天下”的一致性B.认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是等同的

C.要维护中央集权必须强化君主权利D.区分“忠君”与“爱国”的不同

12.统一的国家对于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①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②促进边防巩固和边疆开发③促进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④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与东欧的直接交往始于东汉B.波斯是汉代丝绸销往欧洲的中转站

C.明朝时中国与非洲开始了最早的交往D.汉唐时陆路为主,宋元时又以海路为主

14.以下各项体现出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①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②政府几度实施海禁③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④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属于明朝后期女真族发展,壮大乃至入主中原的主观条件是

A.明朝内政腐败,军备松弛B。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C.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发生D。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16.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最重要的原因是①俄罗斯对土尔扈特部的歧视和压迫②土尔扈特是游牧民族,善于长途跋涉③清朝统一新疆,国家强盛,民族政策开明④土尔扈特原生活在天山以北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7.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技知识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

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

18.清朝统治前期,最值得肯定的是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发展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优秀古典小说

19.下列关于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C.有利于协调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20.下列对“八旗制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B.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的职能

C.为努尔哈赤建立清朝作出了巨大贡献D.有利于满族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1.关于军机处的表述①设于雍正帝时,撤于光绪帝时②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③它的设立显示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渐趋衰落④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

A.①②③④全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④不正确②③正确D.①②不正确③④正确

22.下列叙述,不符合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A.许多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B.大量战争期间抛荒的土地被重新开垦

C.人口数量有大幅度增长D.明末阻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全部取消

23.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中不应包括

A.抵制西方殖民活动B.妨碍中外文化交流

C.停止对外贸易活动D.限制商业资本发展

24.康熙帝率兵粉碎了噶尔丹分裂祖国的活动后,清朝控制了

A.漠北蒙古B.漠南蒙古C.漠西蒙古D.新疆地区

25.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②君主专制日趋强化③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尔扈特部落以噶尔丹不道,故率本部落迁入俄罗斯,彼国以其愚戆,时加欺凌。大兵即定伊犁,威布遐迩,土尔扈特部长闻之曰:“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变良禽择本智也。”

材料二今之汗渥巴锡者,即阿玉奇之曾孙也。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近且生其子入质;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

——引自何秋涛:《朔方备乘》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尔扈特外迁的原因和大致时间。

②材料一“大兵既定伊犁”指什么事?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什么关系?

③上述材料中的“黄教”指什么宗教?“大皇帝普兴黄教”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什么关系?

④根据材料指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直接原因。

⑤根据材料指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有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遏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火胃《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封建国家历来“积极培植自耕农”,而“自耕农这一阶层”却“经常分化”的原因。

(2)为什么“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而封建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

(3)“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试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全程对该政策作简要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的江南盛泽镇)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牙行就是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约有千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住脚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

——《醒世恒言》

材料二(清朝前期)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之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广阳杂记》

材料三蛮(此处指西藏)汉交易界以炉城(即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为止,近时人烟稠密,渐习繁华者,实因互市之故也。……锅庄主人经纪护士,藏货售赀大半购茶,主人按例抽用,颇类牙行。然每货抵炉,先向厘关照章纳税。……城以内所驻商贾,惟秦、晋两帮最伙,其久历该处能操番语者亦众,一切服食器用皆仰给于内地。

——摘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续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三,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特点:①既继承又发展;②内容详尽全面;③程度空前强化;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并走向反动。

影响:对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潜伏着危机。

2、相同:①都征收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都以土地为主要征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③都增加了国家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不同:①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②前者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而后者是固定的;③前者发生在明朝中期,而后者发生在清朝前期;④前者是以人丁和田亩为征税标准,而后者只是以田亩为征税标准。

进步性:①以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它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纳银代役和地丁银的规定,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客观上顺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

3、有利条件: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原料和熟练的工人;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货币条件;③四大发明和科技巨著的问世,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科技优势。

不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盛行——国内市场狭窄;②土地买卖和高额地租使资本大量投向土地——缺乏资金,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表现为重农抑商);④对外闭关锁国——没有形成市场。

4、粉碎割据叛乱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民族友好;抗击外国侵略势力。

5、主要方式:军事进攻、平定叛乱割据势力;设机构管辖;款待回归;册封加冕;改土归流。

特点:平叛与加强联系相结合;礼遇与军事管理相结合;开始反抗外来侵略。

影响: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疆域空前辽阔,祖国版图最终奠定。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政治上,两朝统治者都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充分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已经不能用正常的手段来支撑岌岌可危的封建大厦,表明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封建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走向衰落。

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和文学、戏剧作品。

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秦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汉唐时期,王公、豪强、士族、节度使等威胁着君权→北宋初年,君权得到强化→明清时期,君权空前强化。

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秦朝时,“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表现:

中央机构:秦朝设三公→隋唐演变为三省六部制→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中央机构完全服从于君权。

官吏选拔:秦朝由皇帝任免→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

控制地方:郡县→郡国并行(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唐末藩镇割据→北宋削弱地方→元朝,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

3、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西汉:编户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隋唐: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唐朝中期: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北宋中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清朝前期:地丁银——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东北:秦朝的辽东郡;唐朝的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府;元朝的辽阳行省;明朝的奴儿干都司、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西北:秦朝的九原郡;汉代的西域都护;唐朝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元朝的岭北行省;清朝的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伊犁将军。

西南:两汉开始设郡;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设云南、四川行省和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司,开始“改土归流”;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

西藏:元朝属于宣政院辖区;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朝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省。

5、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药学著作;华佗——发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本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6、战国: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东汉:王充——《论衡》——反对天人感应说、有鬼论。

南朝:范缜——《神灭论》——反对神不灭。

明清: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气”的唯物观点。

7、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②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③民族之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加强;④政府对教育的重视;⑤清朝以前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对外交往,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进行创新。

明清时期落后的原因:①明朝中后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②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③“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五、单元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一5BBDBA6一10BCAAA11一15DBCADl6一20CBACC

21一25BDCAD

(二)非选择题:

26、①对噶尔丹统治不满。清初。

②清政府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地区。清朝强盛是土尔扈特返回祖国的条件和原因之一。

③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清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宗教政策)是土尔扈特返回祖国的又一个因素。

④俄罗斯对土尔扈特部的压迫和控制。

⑤强烈的民族意识。

27、(1)重视的原因:封建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派徭役。分化原因:封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是导致自耕农分化的主要因素。

(2)①封建国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②为保证赋税和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3)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稳定小农”的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转入衰落阶段,这种政策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8、(1)表现:明朝时商品经济活跃,江南地区更为发达,像盛泽这样的小镇都很繁华,而且出现了说合交易的牙行。

(2)特点:清朝前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北京、汉口等商业中心城市;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经济更为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经济也有了明显发展。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4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4”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9年)

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高潮

具体表现:

政治:国家分裂,战争频繁;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北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民族关系:各民族在相互征战、交往、杂居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文化: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显著,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不列入考试范围)

经济:

1、特点:、、、。

2、江南农业的开发:原因:、、、、

表现:、。

特点:

意义: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4、手工业的发展:

特点:

成就:丝织业:、、。冶炼技术:、、。制瓷业:、。

造纸中心:、、、。

民族关系(不列入考试范围)

文化:

1、科技:运用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将圆周率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并著有《》;著述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裴秀绘制出,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郦道元著有。

2、宗教与哲学:结合儒家思想改造了道教;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反佛思想中最著名的是的《神灭论》。

3、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陶渊明的代表作有、;民歌中的代表作有、、。

4、艺术:书法家有、、、等;画家有、;著名的石窟艺术有和。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魏晋南北朝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原因:

4、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或宗教思想流派和它们之间的的关系: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我国古代与现代人口流动的共同影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在文化上的反映: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宗教是一种文化载体,宗教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状况。据此回答1—7题

1.道教从民间兴起和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分别始于

A.战国和西汉B.西汉和东汉C.东汉和东晋D.东汉和南朝

2.结合佛教教义和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的是

A.张角B.张陵C.葛洪D.陶弘景

3.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动荡,政治黑暗B.佛教使百姓找到了精神解脱的道路

C.佛教适合统治者控制思想的需要D.异域文化对人们的吸引

4.历史上曾有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地位B.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C.佛教势力的发展危及封建统治D.佛教成为农民斗争的工具

5.佛教在中国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B.道教的抵制C.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D.儒家的正统地位巩固

6.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佛教的兴盛B.开凿于北朝末期

C.位于今天山西大同D.已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7.在恒山悬空寺内,有一个大殿供奉着老子、孔子、佛祖,被称为三教殿,这说明了

A.该地佛教徒同时也信奉道教和儒学B.儒、佛、道三教没什么本质区别

C.儒、佛、道三教之间没有矛盾D.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

8.受佛教盛行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的特点是

A.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B.寺院经济膨胀

C.北方畜牧业迅速发展D.游牧地区发展农耕经济

9.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错误的一项是

A.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北方发展相对缓慢B.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不断加强

10.南北朝时期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A.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广泛种植

11.南朝时,南方经济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原因是

A.政局稳定B.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土地的大量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D.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12.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

A.洞庭湖流域B.鄱阳湖地区C.三吴地区D.成都平原

13.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在经济上的积极作用是①北方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减②农耕规模缩小③河西走廊得到开发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中的“六朝”是指

A.曹魏、西晋、宋、齐、梁、陈B.吴、西晋、宋、齐、梁、陈

C.西晋、东晋、宋、齐、梁、陈D.吴、东晋、宋、齐、梁、陈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农业的恢复发展中,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是其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不包括

A.马钧改进翻车,用于灌溉B.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犁耕法

C.深耕细作的推广D.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

16.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进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蜀锦闻名天下,行销魏吴B.发明了灌钢法

C.纸张质量提高D.南方的白瓷为我国的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7.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是

A.《抱朴子》B.《太平经》C.《齐民要术》D.《禹贡地域图》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间的迁徙和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

C.打破了北方农牧业的分界线D.为隋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的是

A.刘徽B.祖冲之C.贾思勰D.裴秀

20.同魏晋南北朝时代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反映于

A.数学与农学B.农学与天文学C.数学与地理学D.农学与地理学

21.王充和范缜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的相同点是

A.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B.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C.人的精神和肉体共存亡D.人是能够战胜自然的

22.下列诗歌作品中属于“建安文学”的是

A.《蒿里行》和《悲愤诗》B.《敕勒歌》和《木兰辞》

C.《归田园居》和《桃花园诗》D.《登池上楼》和《拟行路难》

23.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凤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A.迷恋大自然的风光B.热爱劳动人民

C.对城市喧嚣的厌倦D.现实政治的黑暗

24.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③陶渊明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园诗》④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5.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其道具可能有①书案上有毛笔和纸张②一本印刷的书籍③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④墙上挂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颢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的僧侣、佛寺统计表

朝代僧侣佛寺

北魏末200万3万多所

北周近100万1万多所

宋3.6万1900多所

梁8.2万2800多所

材料二(范缜曰)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桑门皆指佛教),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磬于堕游,货馋、殚于泥木。

——《梁书》卷四十八《范缜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结合教材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范缜是如何批判佛教的?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平,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膏腴之地,亩值千金,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沉昙庆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的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年)

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繁荣。

具体表现: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制度创新完善;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经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土地集中趋势加强。

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中央与边疆各族联系加强;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交通发达;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文化:兼收并蓄,科技领先,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1、隋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国者、都城)→统一(条件:、

、、。时间。意义)→强盛(表现为隋朝的建设:、、

、)→灭亡(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2、唐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兴起——贞观之治(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发展——武则天的统治(措施、)→鼎盛——开元之治(措施:、、、)→衰落——安史之乱。

1、隋唐制度的革新:

①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创立,完善;作用:、、)。

②科举制——选官制度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作用:、、

、、)

③府兵制的改革和调整:隋文帝改革(内容。作用:、、

、、)——唐太宗调整和健全。

④募兵制的创立(原因:、、。作用:、、)

⑤租庸调制(作用:、、)

⑥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作用:、、

、)

经济: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2、隋唐农业发展的特点:、、。

3、隋唐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隋唐商业繁荣的表现:、、、。

5、四大商业都会:、、、。

民族关系:

1、与突厥的关系:唐太宗时灭,俘获,在其故地设都督府进行管辖,征服高昌,设;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后与分治天山南北。

2、与回纥的关系:唐太宗时任回纥贵族为。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9世纪中期,其政权瓦解,西迁到、和。

3、与靺鞨的关系:8世纪前期,唐朝在地区设置都督府,该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7世纪末,统一粟末鞨靺各部,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与南诏的关系:8世纪前期,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统一六诏,并封他为。

5、与吐蕃的关系:7世纪初,统一青藏高原,唐太宗时,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8世纪初,入藏,进一步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9世纪,唐蕃会盟,史称“”。

对外关系:

1、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

陆路:从长安出发,东可到达,西经“丝绸之路”可通、、以及欧非许多国家。

海路:从、出发可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

2、与新罗的关系:、、。

3、与日本的关系:、、、。

4、与东南亚互派使节

5、与天竺的关系:纽带,代表人物、。

6、与西亚的关系:波斯;大食。

文化:

1、隋唐时期文化发达的原因:、、、。

2、科技成就:

雕版印刷;火药;天文历法、;医学、、

;建筑、。

3、进入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初唐;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成就最高、;中唐;晚唐、。

4、绘画:敦煌莫高窟壁画,杰出画家、、。

5、书法:初唐三大家、盛唐、中唐、草圣和。

6、音乐舞蹈:、。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对隋朝兴建两都的认识: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隋朝修筑驰道的历史作用:

4、隋朝的历史地位:

5、唐朝前期统治者用人的共同之处及影响:

6、“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7、“开元之治”形成的原因:

8、唐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9、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及特征:

10、隋唐文化的特点:

11、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2、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

13、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原因: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特征及历史启示:

3、汉、唐两朝中外交往的差异:

4、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2、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6、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隋唐是秦汉之后第二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两朝统治者励精图治,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回答1—5题

1.隋朝统一的客观条件是①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②南北经济已基本平衡③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④隋文帝正确的政策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隋朝采取的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经济联系的措施是①灭陈,统一全国②营建洛阳③开凿大运河④修筑驰道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邗沟B.通济渠C.永济渠D.江南河

4.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②知人善任,贞观一朝人才济济③唐太宗虚怀纳谏,朝臣进谏成风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其主要政绩的相同点不包括

A.重视人才B.发展科举C.劝课农商D.限制佛教

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回答6—9题

6.与秦朝相比,唐朝的中央官制最大的变化是

A.中央官吏增多B.尚书省权力最大

C.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权下放到兵部和吏部D.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相互监督,保证政治清明

C.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D.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8.关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改变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限制了皇帝用人的独裁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9.“(唐科举)……(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此材料说明①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应试资格③反映了重农抑商的观念④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唐朝前期在推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到唐中期因均田制破坏而实行两税法。据此回答10—13题。

10.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③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生产方式的赋税制度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控制严格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唐朝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调整生产关系D.减轻农民负担

12.唐中期均田制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土地买卖的频繁

C.土地兼并的严重D.政府无地可授

13.唐中期两税法的实施

A.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削弱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C.废除了人头税D.承认土地兼并后土地占有的现实情况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回答14—18题

14.对唐朝向山要田的现象的认识,比较全面的是

A.使江南土地资源得到开发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15.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①筒车②翻车③耧车④曲辕犁

A.①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④

16.“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这首唐诗的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A.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较多B.农村的商业比较繁荣

C.田地荒芜,破败景象惨重D.政府的商业政策宽松

17.对隋唐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②唐初开始征收茶税③开元通宝是玄宗时期的铸币④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

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8.唐朝后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最直接得益于

A.当地经济发达B.政治清明

C.处于交通枢纽的地位D.经济重心的南移

隋唐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此回答19-22题

19.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体现这一思想的举措有①送文成公主入藏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予请以兵除之。’”上述材料出自

A.《贞观政要》B.《资治通鉴》C.《旧唐书》D.《新唐书》

21.唐与朝鲜、印度的交往,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A.政治制度的相互影响B.贸易往来频繁

C.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D.生活习惯的交互影响

22.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崔致远和鉴真B.吉备真备和义净C.义净和崔致远D.鉴真和吉备真备

23.隋唐时期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僧一行最早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C.唐本草是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D.唐末制造的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武器

24.唐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

A.陈子昂和白居易B.孟浩然和王维C.李白和杜甫D.杜牧和李商隐

25.隋唐文化灿烂的原因有①经济繁荣,国家强盛②统治者重视文化③民族之间交流频繁④唐以前文化的传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瓖)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瓖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地。……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27.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成就)无几。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就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

⑵简述唐太宗推行的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3)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8.阅读材料:

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新唐书》

材料三1971年,考古工作者曾对唐代洛阳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圆形窖穴295座。大的窖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亦能储数千石。……据文献载,749年(天宝八年)官仓的存粮共有粟米9600万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9年)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①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②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④各族经济交流加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原因:①佛教盛行并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人民以大量血汗供养僧侣;②统治者看到佛教的重要性,为寺院和僧侣提供特权,并广修寺塔、施舍钱财;③北方经济的恢复和江南的迅速开发也为寺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影响:①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②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引发灭佛(如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3、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

原因:

自然原因:①北方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故游牧民族南迁;②秦汉时期黄河流域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南方自然环境适合农业生产。

社会原因:①中原战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并相互征战;②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南迁。

4、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②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③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反佛斗争成为思想领域的中心;④科技成就突出;⑤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色;⑥艺术领域大放光彩。

原因:①政治上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社会动荡;②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经济基础;③民族融合的促进。

5、流派:道教、佛教、反佛的无神论。

关系:①道教得到了改造(吸收了儒家思想、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②佛教理论的发展适合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但带来了给社会的严重危害,于是出现了以范缜的《神灭论》为代表的反佛思想。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城市的发展。

2、差异:北方经历了破坏和恢复的交替发展过程,而南方持续发展,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在文化上的反映:由于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大批士人南迁,南方科技文化成就较高。

五、单元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一5CDDCD6一10BDBCB11一l5DCCDD16一20DCDAD

21一25CADDA

(二)非选择题:

26、(1)佛教盛行。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2)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指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指出佛教的盛行,危害了政治,扰乱了社会风气,使劳动力锐减,士兵战斗力下降,官吏不问政事,浪费了大量资财。

27、(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材料二反映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南方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5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

具体表现: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巩固和发展。

经济:农耕工具和技术创新、推广,经济制度健全,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经济全面发展。

民族关系: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管辖和开发,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进一步加强。

外交:进入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外交往频繁,东亚文化圈形成、扩展,影响远及欧非。

文化:科技领先世界,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交融,气势恢弘,影响深远。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1、秦朝的兴衰:

统一:条件:社会基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主观条件;时间;疆域:东临、西到、南瀕、北抵一带;意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灭亡:因暴政引起农民起义而亡。

2、汉代制度的创新: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度(使大量优秀人才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

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编户制度(既是户籍制度,又是赋税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户籍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正式形成)

经济(不列入考试范围)

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秦朝北击匈奴,夺取,筑长城(西起、东到);西汉与匈奴和、战、和;东汉,匈奴分裂为和,、大败北匈奴,南匈奴归附。

2、与越族的关系:秦朝南伐越族,设、、三郡;西汉武帝时在南越设等九郡。

3、与西域的关系:西汉时派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经营西域。

4、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时设郡,东汉初重归汉朝版图。

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

2、与日本的关系:东汉光武帝。

3、与西亚的关系:东汉出使到达。

4、与欧洲的关系:166年派使到东汉。

5、“丝绸之路”:路线,作用。

6、“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作用。

文化成就:

1、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

2、哲学:董仲舒;王充。

3、宗教:西汉末传入,道教产生。

4、史学:西汉,东汉。

5、文学:汉赋、乐府诗

6、艺术:雕塑、绘画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秦长城的历史作用:

3、“汉承秦制,略有损益”的含义:

4、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区域特征、特点、形成原因及影响:

5、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6、“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7、汉代东亚文化圈扩展的原因:

8、秦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与政治、经济的联系:

9、秦汉时期完成和维护统一的特点及长期统一的积极影响: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作用、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及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工商业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

4、汉唐时期,中央政府经营西域措施的异同及其关系:

5、秦汉时期与日本幕府时期封建土地制度的异同:

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规律及结果:

7、中国古代与封建专制统治有关的三种哲学思想: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秦实现统一的最基本条件是

A.经济联系的加强B.民族融合的加强

C.秦国国富兵强D.秦始皇的战略和策略

2.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D.郡县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4.沟通湘水和漓水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隋朝

5.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迫使汉高祖“反秦之蔽,与民休息”B.大大削弱了奴隶制残余

C.使汉初出现了布衣将相的局面D.使汉初废除了郡县制,实行了封国制

6.秦实行郡县制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管辖地方的措施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加强皇权的需要

7.西汉实行的制度中,其职能与秦朝御史大夫相似的是

A.刺史制度B.察举制C.郡县制D.封国制

8.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①废封国制②颁布“推恩令”③颁布附益之法④设刺史⑤实行察举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9.汉朝建立的察举制度,其准确含义是

A.监察百官B.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

C.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D.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人才为官

10.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儒家思想的影响B.法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1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减轻赋税,减少封建剥削B.确立以农为本的思想

C.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12.关于西汉编户制度的评论,正确的是①源于秦,形成于汉②是比较成熟的封建赋役制度③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④是现代户籍制度的起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的记载,而据《太平御览》,汉文帝时,谷价至于数十钱。据《史记律书》,甚至有达到“(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导致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应当是

A.战争时期粮价上涨,和平时期降低B.农耕经济的空前发展

C.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大幅提高D.汉朝正确的农业政策

14.下列关于匈奴兴衰的史实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3世纪,匈奴已使用铁器,建立了政权

B.汉武帝三次大败匈奴,从此,汉朝放弃了和亲政策

C.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与汉人融合

D.东汉前期大败北匈奴,解除西北边患

15.秦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是①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②同西域发展友好关系③在西南夷和百越地区设郡④解除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

17.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相似之处是①密切西域与内地的联系②确立了中央对西域的统治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西汉经济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关系

C.西域都护的设置D.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秦朝与辰韩保持着频繁的贸易B.辰韩受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所以称为秦韩

C.辰韩有些居民是秦朝人的后裔,有人称其为秦韩D.秦朝与辰韩互派使节加强双方的联系

20.秦汉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是①西汉记录太阳黑子②西汉编《黄帝内经》③张衡发明地动仪④东汉成书《九章算术》⑤华佗发明麻沸散⑥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⑥

2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奏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得益于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22.秦汉文化成就中不能体现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是

A.万里长城B.秦陵兵马俑C.马王堆帛画D.《史记》

23.两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王充的唯物思想B.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C.佛教的转世思想D.道教神仙思想

24.下列历史事件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的是

A.焚书坑儒B.张骞出使西域C.光武中兴D.甘英出使大秦

25.两汉时兴起的文学新体裁是

A.散文B.楚辞C.赋D.乐府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后汉书西域传》中的材料

材料一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

材料二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逆,并复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材料三章帝不欲废蔽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阗,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因以班超为都护定龟兹。

材料四九年,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以还。皆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域与内地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

⑶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

27.阅读下列《汉书》中的几段材料: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二悼惠之王齐,最为大国.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时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制,汉独为置丞相。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其后诸侯唯得衣食租税,贫者或乘牛车。

材料三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和实质。

(2)这种制度造成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提出了用什么办法解决?作用如何?

28.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地位不同的原因。并指出儒学地位变化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①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②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世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和发展.。

③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汉初兴盛局面的出现。

2、积极作用:①防御了匈奴南下,保护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③为后世长城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消极作用:①人为地阻碍了农牧文化的交流,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②其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3、“汉承秦制”——沿袭了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监察制度、货币等)。

“略有损益”——有新的发展:

①进一步发展了监察制度,创立了刺史制度。

②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③创立了察举制等选官制度。

④户籍、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编户制度。

4、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加强;②西部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③北方边境战争与和亲交替。

特点:①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②边疆地区的开发加速;③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形成原因: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统治者采取了有效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战争、和亲、设机构管辖、迁徙人口、册封。

6、原因:①汉朝国力强盛,经济尤其是丝织业发达;②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③西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和西域的威胁,并设置西域都护使商旅往来畅通无阻;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中外交通发达。

影响:①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和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②促进了中国丝织业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沟通了中外外交圈的联系。

7、①汉朝封建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③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④“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外交通的新纪元,中外交通发达。

8、原因:①上承先秦文化并发扬光大;②政治上的大一统;③封建经济的大发展;④民族交流频繁,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地区;⑤中外交往有突破性进展,外来文明的传入;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崇尚。

与政治、经济的联系:①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为文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文化成就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9、特点:①统一与开拓疆域相结合;②统一局面始终伴随着与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③统一以建立和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保证。

积极影响:①使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②维持了社会的相对安定,兴修了大量的大型水利工程;③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④使国家出现强盛局面。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萌芽于战国(理论: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实践:商鞅变法中的废分封、行县制、实行法制)——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皇权,经济上编户齐民,军事上出兵匈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和府兵制的改革、完善以及募兵制的创立)——加强于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设行省)——强化于明清(废丞相权分六部、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

2、核心:君主专制、独裁

作用:主要是镇压百姓,抵御外族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组织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社会生产

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②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影响:

积极(主要反映在前期):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②为古代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长期领先于世界。

消极(主要反映在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3、影响:①在封建社会早期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封建制度取到了积极的作用;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日益增强,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的过分单一化;③促使人们盲目地扩大耕地面积,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原因:①手工业和商业是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家庭对生产工具和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对手工业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以及各地区之间物质交流的发展都使得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在封建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相同:①都重视与西域各族的关系;②都设置了军事行政管理机构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不同:西汉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族的交往,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巩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而唐朝则是先打败东、西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首领担任都督进行管理,后来又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的管辖。

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都有力地证明了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相同:都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不同:秦汉实行土地私有(个人所有),土地所有者可自由经营和买卖土地,而日本实行土地国有(即将军所有),封建领主对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土地不准买卖。

6、原因:①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买卖,土地日益集中到地主手中而形成土地兼并(根本原因);②一些官僚地主利用权力巧取豪夺(重要原因)。

规律:每个朝代的前期较为缓和(北宋除外),后期日益严重,形成不可遏止的趋势。

结果:使土地高度集中,大批农民失去土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是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7、封建专制统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①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以思想的统一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

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①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程朱理学;②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③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单元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一5ADBAD6一10BABCD11一15CCDBC16一20CCDBB

21一25ACBBC

二、非选择题:

26、(1)①长期战争打败匈奴;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设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

(2)取决于中央政权是否尊重少数民族,是否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3)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②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③为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7、(1)原因: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而推行分封制。实质:巩固皇权。

(2)随着王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了中央政权,形成了“王国问题”。

(3)办法:实行“推恩令”。作用:使王国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最终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8、地位不同的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为贵”“君为轻”。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诸侯纷争的局面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因此,儒学被冷落。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内容,不仅为封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特征:在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6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6”,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一。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我国先民由原始狩猎采集逐步向农耕文明过渡、中华文明奠基。

分期:

(1)原始蒙昧即石器时代(不列入考试范围)。

(2)中华文明勃兴时期(夏、商、周),即青铜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奴隶社会确立、发展和强盛,奴隶制经济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经济上奴隶制农业经济发达;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中华文明随之勃兴。

(3)社会变革时期(春秋战国),即铁器牛耕时代。具体表现为:政治上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快;经济上农耕文明开始走向成熟,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封建生产逐渐形成;文化上思想文化繁荣,中华文明由此奠基。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1、夏朝建立——奴隶社会的确立,起止时间,建国者。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起止时间,建国者,前期多次迁都

后稳定下来。

3、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起止时间,建国者,都城。

主要事件:、。重要制度:、。

4、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起止时间。

诸侯争霸:、、。

诸侯改革:齐国、鲁国。

5、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止时间。

格局形成标志:和。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

各国变法:魏国变法、楚国变法和秦国变法(背景、内容、意义)。

经济:

1、农业:(1)“”在商周时都已种植;(2)农具的使用和技术的推广;

(3)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战国、。

2、手工业:商周时期的制造业;春秋战国时期,冶铸制造,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出现手工专著。

3、城市:、、。

民族关系:在春秋战国的兼并过程中,民族融合逐步加强,为后来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文化(只考春秋战国的文化):

思想:春秋创立道家思想、创立儒家思想;战国“”的思想。

文学:《》、屈原的诗、诸子散文。

天文:春秋关于的最早记录、战国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物理:《墨经》中。

医学:扁鹊的法。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异同:

4、春秋、战国变法的差异及其原因:

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结束的原因:

6、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说明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夏、商两朝的覆灭,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臣,勤政爱民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2.西周“国人暴动”的性质是

A.奴隶的武装暴动B.平民的武装暴动

C.手工业者的武装暴动D.诸侯的武装暴动

3.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大举分封是由执政的周公实施的③受封者只能得到土地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

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

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C.大道既隐,天下为家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7.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社会历史特点的是

A.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疆域B.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C.井田制开始出现并迅速瓦解D.奴隶地位低下,用于社会生产各部门

8.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9.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①王畿之地大大缩小②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③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④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

C.周王室衰微D.诸侯野心增大

11.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错误的一项是

A.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B.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C.是奴隶主进行的掠夺性战争D.在客观上无进步性可言

1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是①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加强了集权的趋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D.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1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D.曲辕犁的发明

15.战国后期,导致关中平原北部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芍陂C.西门豹渠D.郑国渠

16.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出现了精巧漆器②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③已能用曲造酒④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数量急剧增加B.春秋时期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D.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

18.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重视生产

C.农民地位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1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0.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1.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22.“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上文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3.墨子、韩非子、商鞅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句,与屈原关系密切的端午节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假日。人民怀念、纪念屈原的主要原因是

A.屈原的遭遇令人同情B.人们对奸臣的愤怒

C.屈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D.他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大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管仲初见齐桓公,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试诸疆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三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何?履亩而税也。

——《十三经注疏公羊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阶段?

(2)材料一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

(3)材料二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

(4)材料三所说的“履亩而税”包括哪些土地?

(5)材料三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而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古者圣王为之政,列德而尚贤。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材料二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今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战国时期的文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各代表哪家学派的思想?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代表哪个阶层的什么思想?

(3)材料二反映作者什么思想观念?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不同?谁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的时代,并加以说明。

28.阅读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力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也。”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多怨望。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即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谈到商鞅变法中哪些主要措施?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①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②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并在政治上保证了井田制。③井田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分封制,一旦井田制瓦解,必然使分封制动摇、瓦解,而分封制的瓦解又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①铁器、牛耕技术的使用使生产力提高,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各国为增强实力都注重发展经济。

③农民有了少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使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天文历法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相同点: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②结果相同,都是强国打败弱国、大国吞并小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③影响相同,都有利于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都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不同点:①性质不同,前者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争霸战争,而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②后果不同,前者促进了奴隶制的解体,而后者则加速了封建制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

4、差异:①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实现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而后者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②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壮大势力,而后者是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从法律上将封建土地制度确立下来③性质不同:前者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而后者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差异原因:前者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而周王室日益衰微,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进行争战,因此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而后者是因为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变法必然是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制度。

5、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①社会大变革,各种流派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②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③社会动荡和变革促使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思想基础;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思想家——文化基础;⑤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⑥社会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基础。

结束原因:秦统一后,采纳法家学说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百家争鸣”不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局面,已不合时宜。

6、①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少,形成了局部统一。

②华夏族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④变法后,秦国势力开始强大,为以后秦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⑤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⑥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也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⑦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人民迫切渴望实现统一。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政治上,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了地方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县制至今仍是我国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上,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从而成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和政策。

思想文化上,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发挥改造,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们构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特色思想文化的核心。

2、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战国时期: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封建生产关系成熟——完成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增强,他们要求废除旧制度、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推动了各国变法,经百余年的变法运动,最终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从而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③经济、政治的变革决定了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又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变革促进了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成就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单元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一5CBADB6一l0ACDDB11一15DADBD16一20DCADB

2l一25BCCDC

(二)非选择题:

26、(1)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2)春秋时期已经使用铁器

(3)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地

(4)公田和私田

(5)促使土地逐渐由奴隶社会的国有制向封建私有制转变

27、(1)墨家和法家

(2)兼爱,选贤任能;小生产者渴望安定,反对贵族特权

(3)观念: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能遵循古法,主张用严刑重罚来治理国家。不同:材料一主张兼爱,而材料二主张严刑重罚;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的时代。理由: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国家混乱不堪,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和法律很难统一天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集权、法治是统一的需要。

28、(1)措施:“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奖励耕织;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确定土地私有制。理论:法家思想。

(2)现象: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反对,最后被车裂而死。原因: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3)商鞅变法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潮流,为秦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虽然被车裂而死,但谁也阻挡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现今中国的改革开放,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801.html

更多
上一篇:6天安门 下一篇:3数字歌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