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李白的咏月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李白的咏月诗》,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李白的咏月诗

李白是一个才情异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一生热爱大自然,遍历名山大川;虽有济世之才,但却不为世所用,只好寄情诗酒名山胜水,写出名垂千古的绚丽诗篇。历代民间流传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运用自然的口语,能思人之所思,言人之所不能言,借月而抒发思乡之情的雄奇千古的绝唱。曾有稍谙音律的好事者,意欲妄改“举头望明月”为“举首望明月”,虽更符合七绝平仄,但却丧失了厚重浑成的天籁音韵,没有一唱三叹的回肠韵致了。

李白的著名七言古风《把酒问月》,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问月”诗篇。诗前段四句点题:“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次段四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状绘美丽明月晶亮耀眼的清辉和月亮由海底上升和隐没云间的运行。第三段四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引证了民间传说的月宫神话,玉兔不计春秋地常年捣药,嫦娥偷吃夫君后羿灵药飞升月宫的寂寞,而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特别是后二句,富有人生哲理的思考。末段四句,是全诗的归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运行不息的明月,就不如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全诗层层递进切入,衔接浑然天成,意境清幽完美。

另一首五言古风《月下独酌》开篇,先把月亮拟人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又清醒地认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最后归结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庄子的《逍遥游》意境相似,企望自己能飞升,与月亮相伴,一起遨游在无垠的天际。全诗由热闹氛围的渲染,转入凄凉孤单心境的淡化消解,抒发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

李白一生爱月亮,李白的月亮,也大多是他自己投影的化身。月亮里的嫦娥、玉兔、蟾蜍,也赋予了人的精神魂魄,因而,也就成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了。

精选阅读

咏风诗例说_语文论文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咏风诗例说_语文论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春游》)若母亲般温暖、轻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黄庭坚《咏雪呈吴广平公》),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白居易《春风》)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荆轲刺秦王》);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张元干《兰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古柏行》),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邪恶势力、敌对的象征。

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诗人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李白《春思》),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李煜《望江南》),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无限伤感。

李白的故乡


在我和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李白绝对不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更多的情形是,他仿佛一个天涯浪子,时时在为帝王师的理想路途中颠沛流离,并不时痛苦着、愤慨着,又天真虚幻地自我安慰着。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但绝对不是一个理性的智者。李白的诗酣畅淋漓,痛快异常,很容易勾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得志时,李白张狂得不加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李白痛苦得真切动人: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回顾心茫然。但李白天真了一辈子,却决不会效小儿女形状。由于对自身才华的坚定自信,他总能找到宽慰自己的理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李白的生命里,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酒,一是朋友。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酒是李白创作的源泉,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李白高标出世、狂放不羁的人格魅力: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相伴于酒,朋友则是李白情感的依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李白的诗集里,诗题为赠、别、留别、饯别、送、寄、答以及哭(友人)的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例。还有许多诗作虽未题明,然实写友情。

相比于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他对家人似乎显得感情淡薄。他常常是离家数载,回去时,孩子竟不识是乃父归来。放在现代,肯定算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不称职的父亲。再访其作品,写到儿女的我仅读过三首(也许还有一些我没读过,但数量上绝对不可能与友情诗相比)。一为《南陵别儿童入京》,写其奉诏入京时之得意情绪,根本不能算亲情诗。剩下的一为《寄东鲁二稚子》,一为《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写到妻子的仅一首,即《久别离》。这样一个人,我们很难想象故乡在他的意识里,究竟会占到多大份量。

然而,李白诗作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竟是一首与故乡相关的小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诗明白如话,却感情充沛。诵读者每每为之动情,为之心酸,为之黯然。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故乡究竟是什么?一段故事?一份隐秘?一盏孤灯?一方土地?一个港湾?一丝情意?为何潇洒如李白,竟也会为故乡动情如斯?执着如斯?

生活于故乡者,自然不会感觉故乡的特别。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考诸文学史,凡写乡愁的作家,都是寄居别处者,作家们是在别处发现了故乡,或者说是别处照亮了故乡。

故乡是心灵的避难所,精神的栖居地。飞黄腾达者,往往会忽略故乡的存在。只有在外面磕磕碰碰、命途多舛的人才会对故乡黯然神伤,深切怀念,倍加礼赞。应该说,李白不是一个擅长怀乡的人。甚至在他孤独寂寞失意痛苦之时,他也能不靠思乡而找到排解的方式。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本来只有自己,李白却能对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载歌载舞,似热闹无限。孤独寂寞与痛苦,似被冲淡了,实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独自忍受,不提一字故乡。李白并非不知故乡有妻儿的牵挂,李白也并非铁石心肠不思念妻儿。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尝。可见,非至最失意之时,诗人不会抒发还乡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乡的温暖。这里面固然有功业未成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诗人尚未彻底绝望。李白的思乡诗还有一首: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其情甚凄,不见盛年气象,估计此诗写于作者晚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静夜思》可以说是诗人由追求而绝望的见证,故乡是诗人最后本不想退守但又无奈退守的港湾。

李白的故乡,令人痛苦,令人神伤!

《走进李白》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进李白》”,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走进李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李白部分诗的欣赏,进一步了解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作为炎黄子孙如何能不了解李白?因此特上一课“走进李白”。

2.走进李白的诗中去,解读“集儒家、道家、侠士、书生、诗人于一生”的李白作为诗仙酒仙的风骨和李白作为常人凡人的情思。

教学方法

教师以故事串连,用诗歌作有详有略的品读、吟诵、赏读;以主题为单元教学,第一课主题是“李白是仙”,第二主题是“李白是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李白是仙

一、由“仙”字引入

1.

李白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1、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本课重点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六、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再读诗歌,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请举例说明。

明确;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七、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八、总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专家出手(四):设计李白


第一节:李白生平简介

教学重点

熟悉李白生平事迹

教学难点

结合李白各个时期的作品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教学内容

李白生平:

李白的诗学地位:

第二节:李白诗学研究之醉态诗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讲授作为诗学思维方式的醉态狂幻

教学难点

体会李白情绪巅峰体验中的精神自由

教学内容赏析《将进酒》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这么喝着,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他有理由爱酒,因为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花间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更有那奔腾不息的《将进酒》,挥洒着李白的诗酒大自在。

第三节:李白诗学研究之时空错综的诗兴哲学

教习重点

通过诗作了解体会李白以生命体验历史的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内容李白的求仙诗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第四节:李白诗学研究之言体诗的心理机制

教学重点

李白代妇立言的才子道

教学难点

了解感悟弃妇情结与文人的生存境遇

教学内容

李白诗作中反映妇女生活的深广程及其卓越艺术成就是空前的。如《乌夜啼》《捣衣篇》《北风行》将征人之妇思念、期望、痛苦之情作了充分展示,其中包含了诗人对拓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长干行》《江夏行》塑造了两个商人妇的形象,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其中《长干行》有浓郁生活气息,艺术上极有特色。还介绍了《玉阶怨》《长相思》等表现宫女哀怨、贵族妇女离愁别情等诗,说明李白对妇女有广泛的同情。还分析了李白妇女题材诗写得好的原因:一是借鉴了民歌中相关手法;二是他自己一生漂浮,对相思别离有极深体验。

第五节:李白诗学研究之山水诗学雄奇清隽的双重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李白的诗歌从山水审美独立到山水审美通融。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山水灵化的生命感觉,体会诗人魂系山水的精神诗史。

教学内容

一、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

二、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

第六节:李白诗学研究之明月意象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明月意象的本质与历程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玩月雅兴与体味自然的意趣,了解诗人的纯美追求与隐喻的味外味。

教学内容

一、历代民间流传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运用自然的口语,能思人之所思,言人之所不能言,借月而抒发思乡之情的雄奇千古的绝唱。

二、李白的著名七言古风《把酒问月》,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问月诗篇。三、另一首五言古风《月下独酌》开篇,先把月亮拟人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又清醒地认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最后归结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庄子的《逍遥游》意境相似,企望自己能飞升,与月亮相伴,一起遨游在无垠的天际。全诗由热闹氛围的渲染,转入凄凉孤单心境的淡化消解,抒发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

第七节:李白诗学研究之语言弹性与文化密度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诗句中的运动感与弹性的组合,了解诗中典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从印象感悟到理论思辩的过程。

教学内容

《行路难》及其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八节:李白诗作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诗作在我国文学上的重要位置

教学内容

李白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巨大,这主要表现其人格魅力和诗歌艺术成就两方面。

一、李白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二、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他那气挟风雷的诗作,使后世无数诗人为之倾倒。

咏华山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咏华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咏华山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吟诵诗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研读《咏华山》


研读《咏华山》!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5、咏华山


课题

25、咏华山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引入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

2、学习第2、3自然段。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7、吟诵诗句。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咏鹅》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咏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咏鹅》教学设计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意”就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指诗人所描摹的客观事物。“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摹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而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学生体味到古诗的美,鉴于此,在《咏鹅》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由画入境,感知全诗大意。导入新课后,老师首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白鹅戏水”的画面,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视觉活动和想象中进入古诗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有感情吟诵,理解了诗的大意。?二、品诗画图结合,体会诗情画意。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进行设计。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诗情画意。?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诵、跳舞、描述大白鹅的美等)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时,就更生动、更形象,更能产生一种直观的效果,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课改思路。?

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首古诗该掌握的内容,而且还走进了诗的意境。通过语文课和艺术课的融合,使学生享受到了古诗的美,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有感情吟诵,从而实现了古诗的教学目的。

李白《望庐山瀑布》赏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望庐山瀑布》赏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李白《望庐山瀑布》赏析

田南池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平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李白《赠孟浩然》赏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一、【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xuānmiǎn: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二、阅读下面李白的《赠孟浩然》,然后回答问题。

⑴、这是一首向朋友表示崇敬之情的诗,全诗的抒情主线贯穿着一个__字。(2分)

⑵、诗人笔下的孟浩然具有什么特点?(4分)______

⑶、本诗中的“风流”一词的含义是什么?“高山安可仰”让我们联想到哪个成语?(6分)

参考答案:、⑴、爱⑵、文采出众、蔑视功名、超然隐逸、高风亮节。

⑶、“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礼节;高山仰止

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tìtǎnɡ闻名天下。

青春年少鄙弃功名不慕官冕高车,

白头浩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星夜明月之下常常饮酒醉得非凡儒雅,

迷恋繁花绿草他不事君王胸怀那么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啊,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那清澈芬芳的道德光华!

四、【评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

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

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景仰。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从此诗可看出,李白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李诗纬》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注:徐邈(170—249)字景山,东汉末魏初燕国蓟jì(今北京市)人。魏文帝受禅登基,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到之处,都令人称道,赐予爵位为关内侯。皇帝御驾幸临许昌,问徐邈说:“经常作中圣人没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阳死去,御督因饮酒而受罚,臣下嗜酒如同他们两人一样,不能自制,时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长瘤子的人因为丑陋而留下名字,而臣下却因为醉酒为陛下所认识。”皇帝大笑,看着左右的人说:“名不虚传。”迁升他为抚军大将军军师。)

“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课前三分钟:被《诗韵悠悠》中的古诗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背的古诗全部来自于咱们的《诗韵悠悠》,那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目录,数一数李白的诗共有几首?

生:8首。

师:是啊,一共有八首,这说明李白的诗在诗韵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的,李白不仅在诗韵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唐朝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诗坛上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大家对李白了解多少呢?

学生说出通过查阅资料对李白的了解。(幻灯片出示相应的李白的图片)

师:那今天咱们就通过学习《诗韵悠悠》中的古诗去近距离的了解一下李白,走近李白,去了解一下李白这个个人,去读读李白的诗。

二、通过古诗了解李白

(一)学习《静夜思》

出示《静夜思》的古诗配图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指名有感情地读古诗)请同学们思考从这首古诗里能看出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生:思念家乡的人、喜欢看月亮的人……

分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诗,知道李白思念家乡。结合教师意境的语言渲染“寂静的夜晚,望着那一轮皓月,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从而得出李白常年漂泊在外,是一位行者。

(二)学习《赠汪伦》

师:请同学们读这首古诗,思考通过这首古诗你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生:能读出他和汪伦的感情非常深,是好朋友。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来的。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很深也不及汪伦对李白的感情深,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岸十里桃花,一叶孤舟,正当李白独自踏上离别的路时,岸上传来汪伦的歌声,此时李白非诚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结:李白喜交友

(三)学习《月下独酌》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读诗《月下独酌》,看看李白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由读古诗)

生:李白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

生:通过独酌两字看出李白是独自一人在喝酒,比较孤独

师:那请同学们再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理解李白态度的转变。有一开始的孤独转变为邀请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伴,以月为伴以影为友,一轮明月,一壶酒,好不自在。写活了月亮,也写活了自己,心情也变得开心起来。

小结:乐观、豁达、爱喝酒的人。

(四)学习《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通过分析诗的意境,了解诗人的行迹得出李白是一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人。

解李白写诗的特点

(一)过渡:同学们,刚才透过《月下独酌》这首古诗,我们知道了李白是一位喜欢饮酒作诗的人。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这三幅图片(幻灯片出示三幅带月亮的意境古诗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三幅图上都有月亮。

师:是的,都有月亮,看来李白作诗的时候喜欢对着月亮,仿佛只有月亮才能最懂的心思,他也对月亮情有独钟,喜欢对月抒怀。所以我们又知道了?

生:李白喜欢对着月亮作诗

小结:对月抒怀,月下作诗

(二)对比《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透过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得出李白作诗特点,夸张。

找学生读出夸张的感觉和气势。

(三)对比《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诗人把月光想象成落地的白霜;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想象成银河,说明其作诗特点为“想象力丰富”

通过把“月光”比喻成“白霜”;把“瀑布”比喻成“银河”得出特点比喻。

(三)对比《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通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通过有气势的朗读,诗人的豪言壮语得出李白写诗特点“壮观”。此处可训练学生有感情的诗歌朗读。

《花之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点评: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花之咏》一课的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者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李白的咏月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诗的材料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7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