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第一课时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

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

3、巧妙的情节构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高晓声(1928~),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三.字词识记:(幻灯投影)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扩展阅读

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陈奂生上城》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①。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

①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哌哌叫的帽子。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文化大革命”以来,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到把,也怕脑后风了。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七八年决分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围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提到讲话,就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老婆,他还常能说说,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别人能说东道西,扯三拉四,他非常羡慕。他不知道别人怎么会碰到那么多新鲜事儿,怎么会想得出那么多特别的主意,怎么会具备那么多离奇的经历,怎么会记牢那么多怪异的故事,又怎么会讲得那么动听。他毫无办法,简直犯了死症毛病,他从来不会打听什么,上一趟街,回来只会说“今天街上人多”或“人少”、“猪行里有猪”、“青菜贱得卖不掉”……之类的话。他的经历又和村上大多数人一样,既不特别,又是别人一目了然的,讲起来无非是“小时候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算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三九年大旱,断了河底,大家提鱼吃”、“四九年改朝换代,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成亲以后,养了一个儿子、一个小女”……索然无味,等于不说。他又看不懂书;看戏听故事,又记不牢。看了《三打白骨精》,老婆要他讲,他也只会说:“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老婆不满足,又问白骨精是谁,他就说:“是妖怪变的。”还是儿子巧,声明“白骨精不是妖怪变的,是白骨精变成的妖怪。”才算没有错到底。他又想不出新鲜花样来,比如种田,只会讲“种麦要用锄头抨碎泥块”。“莳秧—蔸莳六棵”……谁也不要听。再如这卖油绳的行当,也根本不是他发明的,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怎样用料?怎样加工?怎样包装?什么价钱?多少利润?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买客多、销路好?都是向大家学来的经验。如果他再向大家夸耀,岂不成了笑话!甚至刻薄些的人还会吊他的背筋:“嗳!连‘漏斗户主’也有油、粮卖油绳了,还当新闻哩!”还是不开口也罢。

如今,为了这点,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黄昏空闲时,人们聚拢来聊天,他总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等于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有一次大家闲谈,一个问题专家出了个题目:“在本大队你最佩服哪一个?”他忍不住也答了腔,说:“陆龙飞最狠。”人家问:“一个说书的,狠什么?”他说:“就为他能说书,我佩服他一张嘴。”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于是,他又惭愧了,觉得自己总是不会说,又被人家笑,还是不说为好。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当然,陈奂生的这个念头,无关大局,往往蹲在离脑门三四寸的地方,不大跳出来,只是在尴尬时冒一冒尖,让自己存个希望罢了。比如现在上城卖油绳,想着的就只是新帽子。

尽管放慢脚步,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他不忙做生意,先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然后向火车站走去。一路游街看店,遇上百货公司,就弯进去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要多少价钱。三丬店查下来,他找到了满意的一种。这时候突然一拍屁股,想到没有带钱。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利润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要打烊;那么,等到赚了钱,这帽子就得明天才能买了。可自己根本不会在城里住夜,一无亲,二无眷,从来是连夜回去的,这一趟分明就买不成,还得光着头冻几天。

受了这点挫折,心情不挺愉快,一路走来,便觉得头上凉嗖嗖,更加懊恼起来。到火车站时,已过八点了。时间还早,但既然来了,也就选了一块地方,敞开包裹,亮出商品,摆出摊子来。这时车站上人数不少,但陈奂生知道难得会有顾客,因为这些都是吃饱了晚饭来候车的,不会买他的油绳,除非小孩嘴馋吵不过,大人才会买。只有火车上下车的旅客到了,生意才会忙起来。他知道九点四十分、十点半,各有一班车到站,这油绳到那时候才能卖掉,因为时近半夜,店摊收歇,能买到吃的地方不多,旅客又饿了,自然争着买。如果十点半卖不掉,十一点二十分还有一班车,不过太晏了,陈奂生宁可剩点回去也不想等,免得一夜不得睡,须知跑回去也是三十里啊。

果然不错,这些经验很灵,十点半以后,陈奂生的油绳就已经卖光了。下车的旅客一拥而上,七手八脚,伸手来拿,把陈奂生搞得昏头昏脑,卖完一算账,竟少了三角钱,因为头昏,怕算错了,再认真算了一遍,还是缺三角,看来是哪个贪小利拿可油绳未付款。他叹了一口气,自认晦气。本来他也晓得,人家买他的油绳,是不能向公家报销的,那要吃而不肯私人掏腰包的,就会要一点魔术,所以他总是特别当心,可还是丢失了,真是双拳不敌四手,两眼难顾八方。只好认了吧,横竖三块钱赚头,还是有的。

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谁知一站起来,双腿发软,两膝打颤,竟是浑身无力。他不觉大吃一惊,莫非生病了吗?刚才做生意,精神紧张,不曾觉得,现在心定下来,才感浑身不适,原先喉咙嘶哑,以为是讨价还价喊哑的,现在连口腔上丬都像冒烟,鼻气火热;一摸额头,果然滚烫,一阵阵冷风吹得头皮好不难受。他毫无办法,只想先找杯热茶解渴。那时茶摊已无,想起车站上有个茶水供应地方,便硬撑着移步过去。到了那里,打开龙头,热水倒有,只是找不到茶杯。原来现在讲究卫生,旅客大都自带茶缸,车站上落得省劲,就把杯子节约掉了。陈奂生也顾不得卫生不卫生,双手捧起龙头里流下的水就喝。那水倒也有点烫,但陈奂生此时手上的热度也高,还忍得住,喝了几口,算是好过一点。但想到回家,竟是千难万难;平常时候,那三十里路,好像经不起脚板一颠,现在看来,真如隔了十万八千里,实难登程。他只得找个位置坐下,耐性受痛,觉得此番遭遇,完全错在忘记了带钱先买帽子,才受凉发病。一着走错,满盘皆输;弄得上不上下不下,进不得退不得,卡在这儿,真叫尴尬。万一严重起来,此地举目无亲,耽误就医吃药,岂不要送掉老命?可又一想,他陈奂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生干净,问心无愧,死了也口限不闭;活在世上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完全应该提供宽裕的时间,没有任何匆忙的必要。想到这里,陈奂生高兴起来,他嘴巴干燥,笑不出声,只是两个嘴角,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那扶在椅上的右手,轻轻提了起来,像听到了美妙的乐曲似的,在右腿上赏心地拍了一拍,松松地吐出口气,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一觉醒来,天光已经大亮,陈奂生肢体瘫软,头脑不清,眼皮发沉,喉咙痒痒地咳了几声;他懒得睁眼,翻了一个身便又想睡。谁知此身一翻,竟浑身颤了几顿,一颗心像被线穿着吊了几吊,牵肚挂肠。他用手一摸,身下贼软;连忙一个翻身,低头望去,证实自己猜得一点不错,是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陈奂生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要弄清楚怎么会到这里来的。他好像有点印象,一时又煳涂难记,只得细细琢磨,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吴书记和他的汽车,一下子理出头绪,把一串细关节脉都拉了出来。

原来陈奂生这一年真交了好运,逢到急难,总有救星。他发高烧昏睡不久,候车室门口就开来一部吉普车,载来了县委书记吴楚。他是要乘十二点一刻那班车到省里去参加明天的会议。到火车站时,刚只十一点四十分,吴楚也就不忙,在候车室徒步起来,那司机一向要等吴楚进了站台才走,免得他临时有事找不到人,这次也照例陪着。因为是半夜,候车室旅客不多,吴楚转过半圈,就发现了睡着的陈奂生。吴楚不禁笑了起来,他今秋在陈奂生的生产队里蹲了两个月,一眼就认出他来,心想这老实肯干的忠厚人,怎么在这儿睡着了?若要乘车,岂不误事。便走去推醒他;推了一推,又发现那屁股底下,垫着个瘪包,心想坏了,莫非东西被偷了?就着紧推他,竟也不醒。这吴楚原和农民玩惯了的,一时调皮起来,就去捏他的鼻子;一摸到皮肤热辣辣,才晓得他病倒了,连忙把他扶起,总算把他弄醒了。

这些事情,陈奂生当然不晓得。现在能想起来的,是自己看到吴书记之后,就一把抓牢,听到吴书记问他。“你生病了吗?”他点点头。吴书记问他:“你怎么到这里来的?”他就去摸了摸旅行包。吴书记问他:“包里的东西呢?”他就笑了一笑。当时他说了什么?究竟有没有说?他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吴书记好像已经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和驾驶员一同扶他上了车,车子开了一段路,叫开了一家门(机关门诊室),扶他下车进去,见到了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晓得是医生了。那医生替他诊断片刻,向吴书记笑着说了几句话(重感冒,不要紧),倒过半杯水,让他吃了几片药,又包了一点放在他口袋里,也不曾索钱,便代替吴书记把他扶上了车,还关照说:“我这儿没有床,住招待所吧,安排清静一点的地方睡一夜就好了。”车子又开动,又听吴书记说:“还有十三分钟了,先送我上车站,再送他上招待所,给他一个单独房间,就说是我的朋友……”

陈奂生想到这里,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膛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这个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

陈奂生想,他和吴楚之间,其实也谈不上交情,不过认识罢了。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记得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听那话音,像是特地来体验体验“漏斗户”的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的。还带来了一斤块块糖,给孩子们吃。细算起来,等于两顿半饭钱。那还算什么交情呢!说来说去,是吴书记做了官不曾忘记老百姓。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日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原来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四周的墙,用青漆漆了一人高,再往上就刷刷白,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哌哌叫三层新①。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

①三层新——被面、被里、被絮都是新的。

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一向听说招待所的住宿费贵,我又没处报销,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

“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

那姑娘连忙丢了报纸,朝他看看,甜甜地笑着说:“是吴书记汽车送来的?你身体好了吗?”

“不要紧,我要回去了。”

“何必急,你和吴书记是老战友吗?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大姑娘一面软款款地寻话说,一面就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陈奂生看看她,真是绝色!

但是,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

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十二点为止,都收一天钱。”这还是客气的,没有嘲笑他,是看了吴书记的面子。

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这时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但她还有点涵养,并不曾说什么,收进去了。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他昨晚上在百货店看中的帽子,实实在在是二元五一顶,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①都要住穷的;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因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从昨半夜到现在,总共不过七八个钟头,几乎一个钟头要做一天工,贵死川真是朋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抬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团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

①沈万山——民间传说里的大富翁。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不过人家忙着赶火车,哪能想得周全!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用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想到油绳,又觉得肚皮饿了。那一块僵饼,本来就填不饱,可惜昨夜生意太好,油绳全卖光了,能剩几袋倒好;现在懊海已晚,再在这床上困下去,会越来越饿,身上没有粮票,中饭到哪里去吃!到时候饿得走不动,难道再在这儿住一夜吗?他慌了,两脚一踹,把被头踢开,拎了旅行包。开门就走。此地虽好,不是久恋之所,虽然还剩得有二三个钟点,又带不走,忍痛放弃算了。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一路上看看野景,倒也容易走过;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少不得又要受气,得想个主意对付她。怎么说呢?就说输掉了;不对,自己从不赌。就说吃掉了;不对,自己从不死吃。就说被扒掉了;不对,自己不当心,照样挨骂。就说做好事救济了别人;不对,自己都要别人救济。就说送给一个大姑娘了,不对,老婆要犯疑……那怎么办?

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化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了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只要一提到吴书记,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化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着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而且,上街的时候,背后也常有人指点着他告诉别人说:“他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或者“他住过五元钱一天的高级房间。”……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有一次碰着他,也拍拍他的肩胛说:“我就没有那个运气,三天两头住招待所,也住不进那样的房间。”

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得多了。

1980.1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缍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陈奂生上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一层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情节基本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但也有跳跃和切入,且在叙述、描写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作品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简介:

《陈奂生上城》是作家高晓声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二期上。曾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收录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背景:

《陈奂生上城》曾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潇湘电影制片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电影《陈奂生上城》,影片内容改编自《陈奂生上城》和同系列的另一部作品《陈奂生转业》,由王心语导演,村里主演。

字词:

暖烘烘(hōng)

哄(hǒng)骗

一哄(hòng)而散

晃荡(huàngdang) 冠冕堂皇

投机倒把

空当(dāng)

副产品

不翼而飞

喷嚏(pēntì)

囤里(dùn)

囤(tún)积居奇

行当(hángdang)

刻薄

尴尬(gāngà)

打烊(yàng)

包裹

食不果腹 浑身无力 茶缸 琢磨

亮澄澄(chéng)

崭新

弹簧

砧板(zhēn)

涵养

惬意(qiè) 服帖(伏帖)

练习题:

(1)解释上文中加粗的词语。①晦气——②惬意——

(2)第1段关于坐沙发的细节描写,反映了陈奂生怎样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第1段文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奂生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说明他的自控能力强。B.反映了小农生产者无知、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的一个性格侧面。C.展示了小农生产者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D.刻画了陈奂生的善良、淳朴、憨直、容易满足的性格。

(4)第2段文字抓住了主人公哪些方面的特征来刻画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B;

解析:

(1)

①感到十分倒霉。

②舒服、爽心。

(2)反映了陈奂生在作践公物中获得自我满足的愚昧、落后、狭隘的小生产者落后的意识。他觉得不坐白不坐,坐坏了也应该。

(3)其他三项错在:A项不是自控能力问题。C项“破坏欲”则是流氓所为了。D项“善良、淳朴、憨直”与情节内容不符。

(4)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老实、勤俭又有点狭隘的性格特点。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梳理情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情节设置的巧妙。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抓住心理描写,把握作品塑造的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主人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并与西方小说《项链》作比较,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时代的进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和希望,了解新时期农民在精神物质追求中的喜悦和困惑。思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须同步进行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这篇作品展现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意义是这篇作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解决办法
1.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期更清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和农民生活,理解作品的主旨。
2.形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特点。
3.对比理解,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思考
1.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2.抓住“感冒”这个细节深入领略作品趣味。看陈奂生怎么会得感冒,哪些是潜伏的因素,会发现处处都有伏笔。这篇小说乃是精心构建的一件艺术品,由此也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
3.以心理描写为欣赏重点。挑几段文字,把心理描写的语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了。再比较《项链》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两者的差异,从而把握陈奂生这类农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梳理情节结构。
2.讨论分析,把握人物特点。
3.思考鉴赏,揭示形象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阅读课文,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我们曾熟识过成年闰土的形象,那是在封建势力和生活重负压迫下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农民形象。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通过其中的一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三、讨论
1.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是要“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就能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的烙印。
2.陈奂生“感冒”这个细节有什么意味?
上城先住进了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这两个因素,将“漏斗户”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就是相当自然的事情。这之前文中已有伏笔。在第一部分里,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稍的改善,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变娇了”,正暗示陈奂生今夜要得感冒了。高烧时他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了,作者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显得毫无破绽。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他内心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表现?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4.陈奂生的进取心与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发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5.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6.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倒开水吃饼,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一个新时期初期的性格多元化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7.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这是作者在心理描写上的借鉴与创新。
8.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9.作者构思的精巧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辩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过关而且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光景,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而又心痛不已。
买帽子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元钱,像割掉一块肉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10.作者的情感
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作者“轻松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第一部分写陈奂生上城,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摆脱了残酷的饥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展现了新的希望,人物的兴奋劲儿跃然纸上。作家为农民的高兴而高兴。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吗?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这是陈奂生们的喜悦,也是作者的喜悦,是献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曲颂歌。陈奂生是最真诚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这也是作者对农民的赞歌。
小说也写陈奂生的艰苦作风,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病了熬着就躺在车站长椅上,设身处地感受一下,这是多么苦涩!陈奂生还很穷,字里行间流露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第三部分则充满着慨叹和遗憾。作者描写陈奂生“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描写他“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最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样无聊的作践,离现代文明人的水准还多么远,作者的慨叹有多么沉重。最后写他以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为神气的本钱,恰恰是在慨叹他的卑微,慨叹陈奂生这样的农民何时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成为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人。
四、总结、扩展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写陈奂生的情绪轻快而沉重,我们读陈奂生也同样轻快而沉重。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做出不懈的努力。
五、布置作业
阅读《乡场上》、《哦,香雪》。

附:板书设计
环境情节人物
买帽子
进城——满怀希望老实善良呼唤
遇开心事物质
患感冒精神
在车站——卖油绳勤朴节俭文明
遇吴书记同步
买帽子
住招待所——伍元钱的代价自私狭隘
精神满足

●有关资料
一、作者谈陈奂生(高晓声)
像陈奂生这样的人,是我多年在农村中见到的一种农民类型,可以从很多农民身上看到他的某些影子,也甚至在个别农民身上完整地体现出来。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不善动口的人,勇于劳动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们把根子深埋在现实之中,始终对现实抱着无限的希望,并且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那种希望。林彪、“四人帮”打着党的旗号欺侮了他们十年,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对党的信念。一旦“四人帮”被粉碎,党制订了正确的路线,逐步恢复优良的传统作风,他们的脚步就一天也没有停顿地跟上来了。这使我非常激动,非常感佩。想起他们,有时使我彻夜难眠。我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几十年,休戚相关,患难与共,有着一致的情感。我写《“漏斗户”主》,是流着眼泪写的,既流了痛苦的眼泪,也流了欢慰的眼泪。最后一段,写陈奂生看到自己果然分到了很多粮食,“他心头的冰块一下子完全消融了;泪水汪满了眼眶,溢了出来,像甘露一样,滋润了那副长久干枯的脸容,放射出光泽来。当他拭着泪水难为情地朝大家微笑时,他看到许多人的眼睛都润湿了;于是他不再克制,纵情任眼泪像瀑布般直泻而出。”这里的眼泪,既是陈奂生和大家的,也有我的。这是经过了漫长的苦难之后终于得到了补偿的欢快之泪。这样的泪水是不应该流两次的。哦,让悲剧不再重演,让苦难永远过去吧!够了,够了,我们的教训,应该说是太多了啊!
我还要进一步说,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决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这倒并非受过他们特殊的恩惠,也不是出于过分的钟情,而是我确确实实认识到,我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难困苦的二十多年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和他们长久在一起使我常常这样想:“我有什么理由应该比他们生活得更好些呢?”是的,没有理由,没有任何理由。于是我就泰然了,觉得天老爷对我并无不公平,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抱怨。于是我就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我就理解他们和我有一样丰富的精神,这精神支持了他们自己,支持了我,也支持了整个世界。所以,回顾这些年来,我完全不是作为一个作家去体验农民的生活,而是我自己早已是生活着的农民了。我自己想的,也就是农民想的了。这共同的思想感情,是长期的共同经济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毫不勉强的自然物。
这也许是我的长处,但我也警惕地看到自己的缺陷,一个作家总应该比陈奂生们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准一点。所以,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确确实实有我的影子,不少人已经知道这一点),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
这样,我就清楚地说明白了: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面对着人的灵魂,面对着自己的灵魂。我认为我的工作,无论如何只能是人类灵魂的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的灵魂塑造得更美丽。
当然,表现人的灵魂的美质,并不是脱离了实际去加以美化。人的灵魂扎根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它受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制约,但又无时无刻不想突破这种制约前进。不反映出灵魂所受的制约,也就反映不出灵魂突破制约的意义,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真、善、美,那就四大皆空,作家变成了空空儿。
《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他的灵魂,就是受到制约和突破制约的。所以他只能是那个样子,惟其如此,才给人以亲近贴切之感。但是,写出陈奂生灵魂上受到的制约,又必然牵涉进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面,这个复杂的社会面引入作品无非是让陈奂生这个人物活起来并引起读者共鸣。可是有些读者却迷惑了,他们问道:“那么,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我们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接触到这个词汇了。语文老师教了一篇范文,就向十岁左右的孩子发问道:“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我们就是这样接受文学的启蒙的,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竟如此反常,如此奇怪地习惯于从理性上去理解它,而不习惯从感情上去理解它。
这就完全违反了作家的本意。作家写小说,恰巧不是想用理性去教育读者,而是想用感情去影响读者、感动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写《陈奂生上城》,不是预先有了概念,不是为了证实这个概念,而是在生活中接触了一些人和事,有所触发,有所感动,并且认为这些人和事对读者也有触发、感动作用,于是才写了它。在写的时候,我就竭力抓住最能感动人的东西来写,也就是竭力发挥艺术的功能。只有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才自以为理解了自己作品的意义,才意识到哪些情节应该发展,哪些情节应该抛弃,以求得感情的充分表达和意义的完整深化。但是,《陈奂生上城》是否完全如我的认识那样被社会所接受,这不仅要受当代群众的检验,而且还要受历史的检验。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听到关于《陈奂生上城》的主题思想有多种互不相同的说法。如果要我再说,也无非是多一种说法而已,还是各取所需为上策。
(《且说陈奂生》)
二、关于陈奂生
《陈奂生上城》描写了一个当下的片段的“故事”,然而这个带有苦涩的幽默的“故事”,却活生生地写出了陈奂生“这一个”,以至时隔多年之后,我们还难忘这个昔日“漏斗户主”“悠悠上城”的音容笑貌。之所以难忘,就在于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做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其实类似的人物在一些大师的笔下已经写过,《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情节与陈奂生进城的格局,有某种相似之处。但高晓声并不声称是“独创”,他在陈奂生身上融进了比刘姥姥更多的时代内涵。刘姥姥作为大观园兴衰的见证人,她是一个了不得的“视角”。而在高晓声的笔下,陈奂生是一个自足的主体,不是配角,因而陈奂生这个形象就有了存在的可能。
(王干《难忘陈奂生》)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凡四篇。各篇独立成章,合起来独步文苑。
我写小说评论,“谈”而不“评”,或“评”而不“论”;自知浅陋,不敢言“论”。这回破例,完全为了陈奂生;陈奂生是近年文学中真正称得起艺术典型的人物,非“论”不足以显其要。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雕;好心办事,事与愿违。世道大变,人情难测,一身清白的本色农民,掉进“关系学”的五里云雾,陈奂生纳闷了:“难道这是应该的?”
高晓声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平常常的、头脑简单的、正直勤劳的农民,投进千变万化、好看煞人、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织、正邪交赋的活剧来,从而把一个新旧交错、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面貌活生生地置于读者眼前。重要的是灵魂的变化和美化,人的灵魂可以包容世界。高晓声写小说,“无非是显示人们终究在逐步觉悟,生活终究在前进”。一个渺小的农民,反映了偌大一个社会,陈奂生由此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典型人物。这样成功的典型人物,六年来,三十三年来,能数得出几个呢?
陈奂生有点像阿Q,糊涂,屈辱,可笑,不理解革命。陈奂生又像闰土,老实善良到愚昧、麻木的程度。陈奂生是阿Q和闰土的后代,但他绝非新的时代的阿Q和闰土。陈奂生相信共产党,吴楚书记就是他心目中的党。然而,陈奂生实在像解放了的阿Q和闰土。时代变了,逐渐变好了,然而阿Q和闰土还肩负着因袭的重担,仅只这一点,还不够深入肌肤、发人深省吗?陈奂生的塑造,难道看不出鲁迅的笔法吗?
(阎钢《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高晓声独具匠心地为摘掉了“漏斗户”帽子的陈奂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他在其中“表演”,让他的曾被压抑的普通农民的心性──向前的和因袭的心性──在其中充分展露,让他的性格在新的条件下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发展。
1978年底,陈奂生分得了三千多斤粮食,“漏斗户”帽子不翼而飞。经济上去掉了重压,他一身轻松,“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无忧无虑”,“满意透了”。然而,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别人能说东道西,拉三扯四,陈奂生却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感到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像从前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一样,现在,陈奂生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他渴望过一种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他不但听,看,他也希望自己能讲点什么,既自娱,也娱人。陈奂生的这种精神上的饥渴感,这种想讲点什么“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的表演欲表明,他的精神想要突破旧条件的制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生活终于给了陈奂生以机会。由于卖油绳受冻患病,巧遇县委书记吴楚,使陈奂生亲身经历了一种“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受到县委书记的特别关照,坐了他的小车,并花了五元钱住了一夜高级房间。
这番“不曾经过的事情”在陈奂生内心唤起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为五元高价而惊愕,痛惜,不解──这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勤苦操劳半生的农民的勤俭的本质;另一方面,他又因花了五元高价而有意弄脏招待所的新被、新褥单等物品,似乎因此就可以“找”回点什么──这又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小私有者的狭隘。一方面,他为花了两顶帽子钱在老婆面前报不了账而无计可施,这表现了他的本分纯朴;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花了五元钱就“买了”一番动人的经历而大感“值透”,为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满足而得意非凡,这又表现了他的自欺。
陈奂生的“复杂”感受在读者心里唤起的感受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为他的高价花费而感到遗憾,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为他竟然从其中寻得了安慰,寻得了满足而慨叹。
正如一些评论者所指出的,在陈奂生的这种“自欺”中,或者说,在陈奂生的身上,仍游荡着阿Q的幽灵。
五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典型阿Q,高度地概括了中国民族的劣根性。在几十年的革命风浪中,这种劣根性,也和整个旧制度旧生活一起受到涤荡和冲击,它已经部分地消失或减淡了。但是,它并没有被彻底根除。阿Q的“古老的灵魂”仍然在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心里游荡。陈奂生为花了五元钱高价而“买到了精神满足”,感到“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对招待所的物品,先是十分怜惜而后又任意作践的态度,都是这种“古老的灵魂”在新环境中的变种。
《陈奂生上城》不但描写了主人公的酷似阿Q的性格、心理特征,而且,在风格上,在采用“散记体”的体式上,都颇得《阿Q正传》的真传。
(周鉴铭《新时期文学》)
高晓声也不避讳长期个体经济地位和封建残余势力影响给农民带来的历史局限。他笔下的人物,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实际与狭隘自私等等,常常是糅合在一起的。即使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仍然不能完全突破“历史的制约”。换言之,在应该做主人的时代,却还不是一块做主人的料子。陈奂生在生产责任制有更多的自主权面前也还总觉得站不直,像阿Q一样“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在《陈奂生上城》中,更可以看到长期坎坷生活在他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并不因物质生活的开始变化而立即消失。在当“漏斗户”的年代里,陈奂生被饥饿压弯了腰,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到相好人家去闲坐,也是低着头默默地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这种默默无闻包含着他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与创伤。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以后,对这种处境他再也不能忍受了。作家生动地写出陈奂生渴望精神生活的内心世界:“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但是,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仍然带着极其浓厚的小农色彩。住了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就似乎从末路到了中兴。就因为这五块钱,陈奂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灵历程,感激、自豪到痛惜、悔恨,最后在自我陶醉、自我安慰中得到解脱。所以,他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还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以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不难看到,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子,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阶级地位不同,两种“精神胜利法”有本质上的差别,但不可否认的,陈奂生与阿Q的心理有某些相通之处,它们都来源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高晓声不愧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真实地反映了这种落后精神现象在今天生活中仍然是一种值得注目的社会现象,揭示了这种精神现象存在的土壤。作者对陈奂生愚昧、落后、自我陶醉等心理做了切中腠理的剖析,鞭挞了我们生活中封建等级观念、门阀观念等封建思想。高晓声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说明,高晓声不以表现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为满足,更注重于对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状态的探求。
(二十二院校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史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三、小说的情节与艺术手法
情节的发展也不完全按照时空的顺序,有时采用跳跃与切入。如陈奂生在车站生病、住招待所,作者没有按顺序交代,而是写他一觉醒来在招待所,然后通过补叙回忆交代前面的事。而且,高晓声小说的情节发展,常常奇峰突起,出人意外。陈奂生在车站生病,碰到吴书记,按一般的写法,以吴书记的关心、他的病愈而告终。而作者在这里却出人意外地写陈奂生在意外场合遇到的意外事,而对意外事又产生了意外的思想。作品安排了陈奂生的两个接触点:一是遇到了过去相识的吴书记,二是由县委书记这个接触点推到另一个接触点──住进了五元钱一天的招待所。这两个接触点表现了两个差距:农民与“官”的差距,农村贫困生活与城镇生活的差距。就在这两个出人意外的接触点中,陈奂生产生了意外思想。作品结尾所表现的这个意外思想一下子点活了人物,照亮了全篇,使人物脱颖而出,跃然纸上。
(二十二院校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史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高晓声说:“联系──也许是文学创作中揭示人物本质的极好方法。”所以,他把“落后”的农村和“先进”的城市联系起来;把有翻身感的农民和有公仆的责任心的复出的领导干部联系起来;把农副业生产和自由市场联系起来,让一个刚刚填饱肚皮、刚刚站起来还没立稳、自尊而又自卑的“漏斗户主”上得城来,闹出大笑话。那么可笑,又那么深刻;那么值得庆幸,又那么令人慨叹;那么感到轻快,又那么觉得沉重。“陈奂生性格”在同新环境的冲突中进一步得到发展。记得巴尔扎克在哪里说过:“从两件最平凡的事物的对比中”,可以“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细想起来,这实在是相当老辣的经验之谈。事物只有在特定的联系中才能产生对比作用,高晓声所说的“联系”“交换”,其实就是“对比”。艺术的“对比组合”,往往演出奇异的活剧;高晓声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值得人们注意和体味。
比起《“漏斗户”主》来,高晓声在《陈奂生上城》里充分地施展了他造诣极深的艺术典型化的才能,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技巧的活用和语言的妙选,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幽默深沉的笔法,喜剧气氛的烘托,让人拍案叫绝。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典型化情节的精选和性格化细节的妙用。高晓声真绝,他把陈奂生从乡下“联系”到城里,居然弄得一块钱的骨头困在五块钱的床上!这方面的功夫,明显地超过《“漏斗户”主》。
(阎钢《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所谓“寓洋于土”的叙述方法,是指从内容看,高晓声的作品无论是写环境、写性格、写人物心理都是深刻的、丰厚的、多层次的,丝毫不亚于某些当代作品;但是,从其形式上看,他所采用的叙述方法,都是传统的,民族的,从古典小说那里借鉴来并经过他提高的方法。如《陈奂生上城》开篇一段: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这里,摘掉了“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的轻松愉快、充满希望也充满力量的心理,写得十分生动深刻。但这些心理活动并不是采用心理剖析等手法,而是采用传统小说的手法,通过动作(悠悠上城来,晃荡晃荡)、肖像(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描写以及景物烘托(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揭示出来的。
(二十二院校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史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四、精神贫血的农民(颜敏)
高晓声(1928—1999)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先后发表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这个系列中的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出新中国三十年农民的命运,展现了新时期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艰难前行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陈奂生上城”固然透露了农村变革的必然趋势和陈奂生迈向新生活的信息,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向我们描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陈奂生的真实的精神状态。
时代进入了新时期,农村因经济政策的调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陈奂生的生活日渐好转,“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生活的自信心开始恢复。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无忧无虑,在麻木中沉睡的精神生命也开始复苏,他有了朦朦胧胧的自我表现的欲求,产生了自尊的需求,尤其有一种想讲话的欲望。可是,陈奂生感到苦恼的是,他有欲望而没有能力,“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也就是说,他患了“失语症”。这种症候显然与他这几十年贫困的物质生活有关。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惟一的乞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完全可以想像,在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况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精神生命萌动后的陈奂生,感受到不会说话、没人听他说话的苦恼与自卑,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自尊,他甚至盼望遭遇一件奇遇,他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果然,他这次进城还真的遭遇了一件众人愿听的事: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天的高级房间。虽然五元钱的花费使他心痛不已,但“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他感到了精神的满足。
不过,陈奂生的精神满足,并不是出于建立在自己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真实欲求,而是一种“阿Q式”的虚幻的精神满足。从陈奂生在招待所的懊恼心态和报复行动可以得知:他确实能感知的自我欲求还是钱,他最关注的也还是单纯的生存环境;县委书记的汽车和高级房间的一夜享受,不但对他陈奂生的个人命运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而且也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儿真正的生命愉悦;他的“自豪”不过是因为事情的结果已经无法挽回之后的自我抚慰,是把客观上的受挫幻化为主观的满足罢了。同时,他由此获得的自尊也是虚妄的,因为他的自尊不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人钦羡的目光中,这种世俗的钦羡实质上是传统宗法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的残余。
从陈奂生向往精神生活到获得虚幻的精神满足的过程表明,陈奂生缺乏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丧失,从根源上说,无疑是长期物质生活的贫困、主流意识形态的“镜像”意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因袭所造成的;从结果上讲,则使陈奂生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而且他无从寻找精神的充实。如果我们把陈奂生与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他们在精神状态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中国农民的思想文化意识的转变远远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么大。如今看来,陈奂生式的精神贫血,依然是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滞后因素。

陈奂生上城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陈奂生上城”,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教学目标:
1、领会本篇当代小说独具辨证特色的主题和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问:在座的同学你的父母是农民吗?(请举手)
你了解农民吗?
在这里我不妨给同学们说一个在六七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故事:一个在挖地的农民,一边挖地一边唠叨:我这三锄头是给政府挖的,要缴粮完税;再掘三锄头是替公社主任、大队长和小队长累的,要会他们工资;后三锄头是为狗娘养的各种摊派、胡吃海喝干的,到第十锄头才是属于自己的。直到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上到七十三,下至手中搀,一家三化人,都在忙生产”的喜人局面,农民们“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农民们渐渐走上了物质的充足,那么他们的精神面貌又是如何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农民,和陈奂生一起上趟城。(板书:陈奂生上城)
1、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3.巧妙的情节设计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4、重点研究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
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5、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4)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胰液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6、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2)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内心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一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

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41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