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机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史实。
2、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悟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热爱今天的现代生活。
二、重、难点: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难点:轮船、火车、照相机和电影等为什么都是西方人发明的?三、学习过程:
19世纪初、、传入中国
(一)知识网络梳理
交通
通讯
作用:。
时间:。
开始架设。
1、传入。
21872年在、创办的《》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
3年在上海创办的,是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民国政府颁布了、和废止等法令。
废除礼,代之以、礼。
取消、称呼,代之以、等称呼

1.近代交通、通
讯在中国出现








2.文化生活变迁

3.社会习俗变化

(二)典型例题:
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的传入:
①照相②电视③电影④报纸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三)达标测试。
1.民国初年最具特色的服装是()
A.西服B.旗袍C.中山装D.唐装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的目的是()
A.为了显示新政府的革命性B.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C.为了实现三民主义D.为了政府管理方便
3.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三)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国人的观念与习俗发生
了变化,下列符合史实的是()
A.平民见了官员要跪拜B.差人见了官员称“老爷”
C.官吏开会统一穿新式礼服D.女子才从小要缠足
5.以下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到照相馆照相B.在家中看电视
C.到电影院看电影D.聚会时男士身穿西装
6.宋代以来形成妇女缠足的陋习,被废除是在()
A.戊戌变法后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后D.新中国成立后
7.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他会要求别人称呼自己
为()
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
8.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D.《渔光曲》
9.从昆明乘火车到海防,再转轮船去上海,这样的事情出现
在哪一条铁路开通以后()
A.淞沪铁路B.滇越铁路
C.唐胥铁路D.京张铁路
10.剪掉辫子、禁止女子缠足、行鞠躬礼、握手等社会习俗
的变化是在()
A.鸦片战争后B.甲午中日战争后
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
11.近代中国的新闻记者通过有线电报发回新闻报道,最早
出现在()
A.19世纪50年代后B.19世纪60年代后
C.19世纪70年代后D.19世纪80年代后
12.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原因很多,下列哪一个是生产力
方面的原因()
A.资产阶级革命B.工业革命
C.欧洲殖民扩张D.人口流动
13.(1)图6-20-1中的军警正在为行人。
(2)这幅图片出在于以后。
(3)当时的政府是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而颁布法令涉及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这些改革内容的影响延续到今天的有那些,请你例举出来。

相关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3)学生自主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突破:

(1)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

(2)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

由于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是由西方文明传入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沉沦为代价,另一面对中国来讲也是进步的体现。这些认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图片、对比照片、音频资料等辅助讲解,并指导学生编排短剧,从而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2)自主式教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学习)

(3)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学习的成果,创设历史情景,在感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讲述法、讲解法。(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授课及学生展示都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

课前导学

(1)发给学生预习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自主学习。

(2)了解近代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情况。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小组的主要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学生准备:编排历史短剧;准备所需道具;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简单幻灯片

教学渗透点

(1)在讲授“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这一子目中,引导学生思索近代交通工具出现的原因,如何理解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带给中国的变化。

(2)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变迁”这一子目中,可引领学生对比新旧照片,感悟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改变。

(3)在讲授“近代社会习俗变化”这一子目中,帮助学生自主编排历史短剧《体验民主》,通过在全班选定角色、设计人物对白、推敲人物动作、引导观察思索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逐步使学生深刻体验辛亥革命前后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并从中体会变化的意义。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更好的再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及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通过自身演绎寻求历史、思索探究。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依据:掌握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近代以前
近代
交通通讯
步行、马车、轿子
烽火台、信鸽
火车、轮船、飞机
电报、电话、邮政
文化生活
皮影戏、画像
照相、电影、报纸、出版业
发式
男子留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饰
长袍、马褂
新式礼服
礼节
跪拜礼
鞠躬、握手
八、说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轮船、火车等传入中国
2、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与电影传入中国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局限性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的史实;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2.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一、阅读54—55页“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回答1—2题:
1.简单说一说照相技术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2.照相摄影技术的传入与运用,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3.列举中国近代电影的两个“第一”。
二、阅读教材55—56页“剪发辫,该称呼”一目,回答4—5题:
4.图中事件发生于什么时间以后?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成为革命的标志?
被剪辫的人有的高兴很好理解,为什么有许多人不愿意剪辫子?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
5.民国政府为什么要更改前清官场称呼?体现了什么愿望?
三、阅读56页最后一目,回答第6题:
6.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哪些具有新意的服饰?
(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分析一下,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一下,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
1.(2010江苏淮安)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飞机B.用手机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D.称呼政府官员“大人”、“老爷”
2.(2010山东东营)与右图所示事件的发生直接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3.(2010山东聊城)“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4.(2009孝感中考)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
5.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决定以“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现邀请你一起参加。
知识回顾
(1)辛亥革命100周年是哪一年?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哪个省?其最主要的领导人是谁?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资料收集以下是三位同学收集到的资料:
甲:
乙:⑤1914年,北京普通民众“至今剪辫子者甚稀”⑥“自强”、“求富”
丙:⑦“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分析整理
(3)请认真分析以上收集到的资料,选择最恰当的三项填入下表相应位置,并写出结论。
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相关资料(填序号)
结论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思想观念方面
社会生活方面
深入研究
(4)材料⑤对研究辛亥革命有何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体会
(5)通过以上的探究,你学到了什么历史学习的方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32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