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材分析
而本模块教材没有没有传统教材的开篇绪论,只有科学家访谈,本章“走近细胞”的编排,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之外,还有替代绪论的功能。
本章第1节开头的问题探讨,就选择了非典型性肺炎这一学生都熟悉、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例。尽管SARS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SARS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又如,组装细胞,即组装生命体,是社会热点也是科学前沿,这项研究工作可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定的风险,这就涉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涉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生命系统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从这些层次上展开和深入的,而细胞是其他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由于本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内容的,后续各章依次讲述了这一基本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变化等,因此,本章既是后续各章的基础,又具有统领本模块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很大差距。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接受相对比较容易。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不仅理解生命系统的这些结构层次的含义,还应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同时,还应初步理解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制学案,提前下发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边思考边回答。
问题提示:1、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2、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及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和分裂
运动和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
人
多细胞生物
生殖和发育
繁殖、生长和发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生物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艾滋病病毒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侵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繁殖
病毒在活细胞中繁殖
人
人和高等动物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物图片及视频。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探究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那些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
层次
概念
举例
学生举例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心肌细胞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心肌组织
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心脏
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循环系统
个体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龟
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该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
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该区域内龟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种群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龟生活的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物图片及视频。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小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本模块的学习,我们就从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开始。要求学生完成本节的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十、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同时,由于时间相隔较长而容易遗忘,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二是不要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教师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
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二)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小结
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章引入
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思考
引入新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
思考回答
阅读思考回答
创造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夜的成分和组成呢?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回答
〔思考与讨论1〕
〔板书〕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同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异
存在的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管中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
各种血细胞
体内各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等
所含的化学成分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蛋白质很少
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
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分析回答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思考回答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师提示〗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思考讨论回答
〔小结〕略。
〔作业〕
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教后感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
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散热量大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1.C 2.C 3.A 4.A 5.D 6.A 7.B 8.C
9.1)甲状腺激素;腺上腺素
2)40;皮肤血管舒张汗液的分泌增多
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
(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
拓展题
(1)A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
(2)有氧呼吸产生水;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水
(3)通过皮肤汗液蒸发失水,通过呼吸失水
(4)B书会首先死亡,因为AB鼠代谢产生的水基本相等,但B鼠蒸发失水和粪便失水均较A鼠多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核素、同位素”。
纵向结构为线索。在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后,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这三个内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习内容如下图:
第二节: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必修1所学第三周期钠、铝、硅、氯、硫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
二、本节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2.知道原子的构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IA和VII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结合有关数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认识元素周期律。
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关系。
5.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第三周期为例,知道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感受周期表、周期律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元素周期表使学生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与学与问栏目,让学生得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主族元素性质的共性和递变性、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素材的分析来归纳结论的能力,养成科学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位置反映结构”的化学基本观念。
3、从初中和必修1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授课的切入点,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
4、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加深学生对“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规律性认识,体会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3课时)
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核素
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碱金属元素)
第3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卤族元素)
第二节(3课时)
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第2课时: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递变规律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建议
1.注意新旧知识联系,扣住逻辑主线,建构学生物质结构的理论知识
本章内容有两条线索:①元素周期律,②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化学键)。
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呈现顺序是先学习元素周期表,然后学习元素周期律,主要原因是:①初中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学生了解;②化学史上门捷列夫先根据推测排出周期表,再总结归纳出周期律;③周期表直观,在此基础上认识周期律更容易——呈现上更加利于学生接受。
本章教学要基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和必修1已经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如果在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的初中和必修1的内容入手学习,低起点,小台阶会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度,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本章要学习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在初三课本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中都有简单介绍,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离子的形成等,但学生并不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必修2的第一章内容就是要在初中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去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再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的体验来认知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进而揭示元素周期律,认识到元素的“位—构—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教材的前两节的编排顺序不仅是体现化学史实,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知。
例如:关于周期表的教学,可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后,叫学生阅读元素周期表,摄取信息并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这就是与旧知识产生联系),再要求学生写出第ⅠA族H、Li、Na、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第ⅦA族F、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第三周期元素Na、Mg......P、S、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写完后,引导思考:这些元素为什么编在同一周期或同一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周期表的编排与原子结构有内在的联系。这个认知就是在旧知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通过科学探究和学与问等栏目,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本章教材安排了三个科学探究和一个学与问栏目,使用好教材中这些栏目,既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也使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了落实。
例如:P5页科学探究的表格,给出了锂、钠、钾、铷、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原子半径数值,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填写、分析信息,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性,从分类的角度明确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属性,由于这些碱金属元素的电子层数不同,性质又有不同,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其性质的递变性。
在学习卤族元素时,教材是通过“学与问”要求学生在学习碱金属的基础上运用类推的方法,根据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教材提供了资料卡片和实验事实,让学生通过差异找出规律,进而得出卤族元素的递变性。
最后得出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它们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材在科学探究了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后,又以学与问栏目引出卤族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的学习。
在处理此部分教学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①由于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氯元素,在萃取实验中接触过碘,对卤族元素要比学习碱金属时陌生感小很多,所以先从物理性质学习。
②对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没有再安排实验,而是通过直接给出实验事实,让学生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告诉我们规律不一定非得通过实验探究,也可通过分析已经存在的科学事实归纳得出。
③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实验告诉我们同主族元素的递变性不仅可以通过和同一种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得出,也可以通过这种置换反应得出。
④最后给学生总结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的方法(教材P9注释)。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②非金属性越强,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学生通过碱金属、卤族两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后,得出同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那么如何运用此规律进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呢?
建议关注教材P29复习题第10题有关氧族元素的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到处理实际问题中。
本章节有大量的表格、数据。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体会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中P14科学探究:先是以1-18号元素为例探究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又以第三周期为例,探究其中一个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归纳出周期律。对P14的科学探究,建议让学生填好表格后,学生分析数据,并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分别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化合价为纵坐标画直方图、折线图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
P15的科学探究是以第三周期为例研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三周期钠镁铝为金属元素,后面硅、磷、硫、氯四种都是非金属元素。对于钠镁铝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学生已经在碱金属学习中掌握了金属性强弱判断的方法,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才做实验。对硅、磷硫氯的非金属强弱对比学生也应该利用卤族学习中掌握的非金属元素的强弱判断标准,列出比较的项目,然后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科学事实资料,归纳出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
在进行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后,要让学生思考同周期元素性质的这个变化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紧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这个主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周期律的本质。
最后得出规律:
①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②除第1周期外,周期表中每一周期都是从活泼的金属逐渐过渡到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再到非金属元素,最后到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③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这三个科学探究看似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其实有一点是共同的:不论是周期表的主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还是周期表的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其本质都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都体现出本章节的主线——物质结构(原子结构)。
3.课外活动建议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些内容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非一般的功能。而由于课时限制,教材篇幅有限,在正常教学中很难体现。建议通过教材P11的实践活动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
1、原子结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元素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原子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学生活动】背诵1—20号元素的名称、符号,填写下表
原子序数1
2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序数345678910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18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课本P4图1-2,结合上述表格,思考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则。
周期有关知识:填表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稀有气体原子序数
____周期1H—He
2Li—Ne
3Na—Ar
____周期4K—Kr
5Rb—Xe
6Cs—Rn
____周期7Fr—112号
族有关知识:填写族序数。
族
周期
1HHe
2BeBCNOF
3
4ScTiVCrMnFeCoNiCuZn
总结填空
二.核素
(1).阅读P9—P10,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关系,异同点。完成表格。
定义限定词中心词质子中子范畴
元素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相同未要求宏观
核素
同位素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X—表示某种元素的一种原子(即一种核素)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A=Z+N
(3)常见元素的同位素
①氢的三种同位素
氢元素的原子核原子名称原子符号()
质子数(Z)中子数
10
11
12
三种同位素的相同点:————————————————————————————————————————-
不同点:————————————————————————————————————————
②碳元素有、和三种同位素
③氧有、和三种同位素
④铀有、和三种同位素
第2课时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同主族)
1.碱金属元素
学生先通过查阅元素周期表,填写碱金属元素结构,
1.归纳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
异:。
2.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根据上述结构的异同,推测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点?
(实验探究)
序号钾钠
对比实验1
与氧气反应相同现象
不同现象
对比实验2
与水反应相同现象
不同现象
(思考与交流)
1.通过上述实验归纳钠和钾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
2.钠和钾的性质和你根据元素的结构进行的推测一致吗?
3.请预测整个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生这时由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元素结构和性质的这种关系,可以大胆预测)
(播放视频)碱金属(从锂到铯)与水反应
(归纳总结)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
1.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一个电子性质相似,都能和氧气和水反应,生成+1价化合物。
2.碱金属从锂到铯,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半径增大,失电子越来越易,与氧气、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研究方法)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比较(教材P7注释)
元素的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①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②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
第3课时
2.卤族元素
〖基础6〗阅读第8页资料卡片,总结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发现为气态,为液态,为固态,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密度逐渐,熔沸点逐渐
〖理论探究2〗完成课本第7页学与问
总结卤族元素结构的异同点:
同:------------------------------------------------------------------------------------------------。
异:---------------------------------------------------------------;
可以推测卤族化学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卤素元素单质的活泼性逐渐。
〖实验探究2〗阅读P8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对比,总结
(1)写出卤素单质X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F2到I2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
难易程度: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实验探究3〗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卤族单质的氧化性比较
1.少量新制氯水加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2.少量新制氯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3.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探究结论: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思考〗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
〖总结1〗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P9注释)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②非金属性越强,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总结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同主族元素由于----------------------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表现出相似性。
(2)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电子能力增强,电子能力减弱。所以化学性质表现出递变性。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来表示。
(2)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的区域运动。即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二.元素周期律
〖学生活动1〗填写教材P14页表中所缺的内容;
〖科学探究1〗---理论探究
对表中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作图]
在右图中继续画出3-18号元素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观察所画图形,你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变化的周期性
[作图]
在右图中继续画出3-18号元素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原子半径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
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变化。
②.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半径逐渐----------------------。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它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比显得特别大,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
[思考]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
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
说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测定依据不同,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没有列出。
(3)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周期性
[作图]
在右图中继续画出3-18号元素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
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变化。
②最高正价+│负价│=------------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和-----------------------------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中-------------------------的周期性变化带来另外两方面的周期性变化。
第2课时
〖科学探究2〗---实验探究
1.Na、Mg、Al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对比
元素的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①其单质越容易与------(或------------)反应置换出氢气;②它们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
〖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与水反应Na与水反应把绿豆粒大小,擦干煤油的金属钠放
入冷水中
Mg与水反应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
象
Al与水反应同上述镁条的操作
与盐酸反应Mg、Al与盐酸反应
各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试管中,同时各加入2mL1mol/L的盐酸,观
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NaOH、Mg(OH)2、Al(OH)3碱性对比
化学式NaOHMg(OH)2Al(OH)3
碱性_________碱中强碱_________
〖思考〗你能通过上述实验和讨论推断出Na、Mg、Al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对比吗?
——————————————————————————————————————
2.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①其单质越容易与-----------------反应,生成的-------------物越-------------------;②它们----------------------------的水化物的酸性越------------------。
[阅读思考]P16的Si、P、S、Cl对比
从Si到Cl,①单质和氢气反应的条件越来越--------------------
②H2SiO3H3PO4H2SO4HClO4的酸性比较
[结论]我们可以得出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
[总结]
1.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讨论,我们知道从左到右(或从Na到Cl,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通过大量事实,人们归纳出一条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三。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讨论1]元素的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的哪一部分决定的?
[讨论2]那么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3课时
四.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学生活动〗填空并完成表格
内容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
实例第三周期元素(除了Ar)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
原子半径逐渐逐渐
电子层结构相同
递增递增
相同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逐渐
逐渐逐渐
逐渐
金属性
非金属性逐渐
逐渐逐渐
逐渐
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
非金属负价:→主族最高正价数=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
碱性逐渐酸性逐渐
碱性逐渐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与稳定性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逐渐
气态氢化物逐渐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逐渐
气态氢化物逐渐
〖思考〗
(1)已知磷元素位于第3周期ⅤA族,(1)画出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预测它的化学性质-----------------。
总结:由上例可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性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活动〗填写下表中的递变规律: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1
稀
有气体元素
2
在整个周期表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常温下液态的金属单质是,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碱性最强的碱是,含氧酸酸性最强的酸是,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没有正价的非金属元素是,在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能够找到作为的元素,你所知道的半导体有。
〖思考〗阅读P17-18,你能总结出多少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五.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是19世纪化学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自然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2、指导科学研究,如发现新元素;
3、指导生产实践,如寻找新材料、催化剂、制冷剂、探矿等;
4、论证了“量变质变规律”;
请你根据教材P18或在网上查阅分别举例说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17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