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物理上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设计(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物理上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设计(人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2.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计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学生: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情景导入【出示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导入语】春夏秋冬分别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四季的不同以及水的物态变化,同时引入温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四季的不同以及水在夏冬两季的不同状态

学生讨论:
春天:温暖
夏天:炎热
秋天:凉爽
冬天:寒冷

二、新课
讲授

1、温度计
2、摄氏
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

4、体温计
【引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温度不同,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我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可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导入语】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小实验】自制温度计
【指令语】请同学们参考课本4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温度计。同时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设问】如何改进自制温度计,从而更方便更精确地测量温度?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各种常用的温度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
家用寒暑表
【设问】为什么各种温度计的玻璃管都设计得非常细呢?

【指令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思考一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指令语】不少同学注意到温度计上有个标记℃,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48页“摄氏温度”部分,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进行自学。
出示自学指导:
1.温度计上的符号℃是什么?
2.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3.读出下面的温度值:30℃-15℃
【疑难点拨】
字母C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而℃才是摄氏温度的单位,30℃应读作“30摄氏度”,不能写成“30C”,或读成“30度”或“摄氏30度”。
【指令语】请同学们看课本48页“小资料”,现在进行抢答比赛:
金的熔点
人的正常体温
酒精的凝固点
太阳表面温度
【设问】
1、我们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哪些问题?

2、三种常用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3、所测温度能否超过所选的温度计的量程?

课件播放视频:温度过高而使温度计被胀破
4、如何正确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种做法和读数方法,哪种是正确的?那种是错误的?
1234

5、使用温度计时还有可能出现什么错误?

【指令语】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师来回指导,并用课件出示要点:
1、使用前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液体温度不能超出量程。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巧记忆】估、选、看、浸、等、读、记、取

【反馈练习】
下列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

【实验探究】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要求:先用手指碰触杯壁,估计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手指感觉估测温度实验温度
凉水
温水
热水
出示体温计图片:

【设问】
1、体温计在构造上和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使用体温计为什么要先甩一甩?其他温度计可以甩吗?

4、此时体温计示数是多少?

课件播放视频:体温计

冰、雪的温度低
开水、火焰温度高

学生体验:
两个手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再取出同时放入温水中,两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不一样。
结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
学生动手实验

自制一个温度计
把自制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液面的位置,液面高。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液面的位置,液面低。
小组讨论得到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

小组讨论:
1小瓶太大,可缩小为玻璃泡
2使细管内径再变细
3刻上刻度和温度的单位
4玻璃泡内液体可选用酒精、煤油和水银等

学生观察
小组思考讨论:玻璃管非常细,当玻璃泡内的液体有微小的膨胀时,玻璃管内的液柱会有明显变化,测量温度会更精确。

学生观察温度计
得出结果:温度计由玻璃泡、细管、液体、玻璃外壳、刻度、数值和温度标记℃构成

学生自学
1.℃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作摄氏度。
2.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摄氏度(1℃)。
3.30摄氏度、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学生抢答:
1064摄氏度
37摄氏度
零下117摄氏度
约6000摄氏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抢答,既训练了他们对摄氏温度的读法,又能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小组讨论:
1.通过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具有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
2.实验用温度计的量程-20℃—110℃,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寒暑表量程是-30℃—50℃,分度值1℃。
3.不能,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读不

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
1图温度计玻璃泡不应该碰到容器底;2图温度计玻璃泡不应该碰到容器侧壁;3图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4图正确;

读书时上下两个视线是错误的,中间的是正确的。
5.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
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学生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学生回答:
-2℃
38℃
-4℃
74℃

学生按要求分组实验,练习温度计的使用,并展示实验结果,相互交流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体温计里面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读数时体温计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仍指示原来的温度。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37.8℃
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三、课堂
小结
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小组成员交流收获和疑惑JAB88.coM

四、课堂
检测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按要求完成检测题(见附件)
纠错,查漏补缺
五、布置
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
2、阅读课本50页科学世界
课后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一、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常用单位:℃
30℃读作:-15℃读作:
3、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0℃
(标准大气压)沸水100℃
二、温度计
1、结构:
2、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使用:估、选、看、浸、等、读、记、取
三、体温计
1、结构:2、使用:
【教学反思】
一、教案中的“亮点”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多个学生动手的实验,如自制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2、运用大量的实物,如各种温度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让部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好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在温度计的使用部分,设计的比较细致。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测量时注意哪些问题,读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并且在理论总结后又进行具体的测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读数时,尤其零下多少度时,易出现错误,常常找不准零刻度线,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明确零刻线,要从零刻线开始去读数,读数前必须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
附件: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制成的,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大约是,读作。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3.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C,经过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C和40C的两个病人,则这两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A、36C和40CB、40C和40C
C、39C和40CD、39C和39C
4.两支内径不同、下面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地看到()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5.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中,试按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把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取一只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C、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水中
D、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
E、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F、让温度计玻璃泡在水中稍候一会儿,等示数稳定
G、从水中取出温度计
H、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6.小明用一只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如图所示。
请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两个问题:

答案:
1.液体的热胀冷缩37℃37摄氏度35℃—42℃0.1℃。
2.D3.C4.D5.BAEDCFHG
6.①视线没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延伸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新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节透镜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3.会用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作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难点
理解光的会聚、发散。
透镜、老花镜、擦镜纸、近视镜、无色透明的饮料瓶、香、火柴、激光演示器、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
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讨论透镜能分几类?
(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
学生阅读课本,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典例解读
【例1】观察图中的透镜,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有;属于凹透镜的有。(填序号)
【解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所以凸透镜是A、D,凹透镜是B、C、E。
【答案】A、DB、C、E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案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怎样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方案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方案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结合上述凸透镜会聚光的实验,阅读课本,并结合作图让学生明确: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会看到光线会聚于一点。
2.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入射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规律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虚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2)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3)据折射时光路可逆知,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典例解读
【例2】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透镜对光的作用有如下规律:①当光线通过透镜的光心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②当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时,折射后的光线通过透镜另一侧的实焦点;当光线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射入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③当光线通过凸透镜的焦点时,折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当光线的延长线经过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时,折射光线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由此可见,上述光路正确的是A。
【答案】A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会用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作图。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案(新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2.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计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学生: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情景导入【出示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导入语】春夏秋冬分别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四季的不同以及水的物态变化,同时引入温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四季的不同以及水在夏冬两季的不同状态
学生讨论:
春天:温暖
夏天:炎热
秋天:凉爽
冬天:寒冷

二、新课
讲授

1、温度计

2、摄氏
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
4、体温计

【引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温度不同,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我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可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导入语】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小实验】自制温度计
【指令语】请同学们参考课本4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温度计。同时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设问】如何改进自制温度计,从而更方便更精确地测量温度?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各种常用的温度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
家用寒暑表
【设问】为什么各种温度计的玻璃管都设计得非常细呢?

【指令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思考一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指令语】不少同学注意到温度计上有个标记℃,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48页“摄氏温度”部分,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进行自学。
出示自学指导:
1.温度计上的符号℃是什么?
2.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3.读出下面的温度值:30℃-15℃
【疑难点拨】
字母C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而℃才是摄氏温度的单位,30℃应读作“30摄氏度”,不能写成“30C”,或读成“30度”或“摄氏30度”。
【指令语】请同学们看课本48页“小资料”,现在进行抢答比赛:
金的熔点
人的正常体温
酒精的凝固点
太阳表面温度
【设问】
1、我们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哪些问题?

2、三种常用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3、所测温度能否超过所选的温度计的量程?

课件播放视频:温度过高而使温度计被胀破
4、如何正确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种做法和读数方法,哪种是正确的?那种是错误的?
1234

5、使用温度计时还有可能出现什么错误?

【指令语】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师来回指导,并用课件出示要点:
1、使用前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液体温度不能超出量程。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巧记忆】估、选、看、浸、等、读、记、取

【反馈练习】
下列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

【实验探究】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要求:先用手指碰触杯壁,估计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手指感觉估测温度实验温度
凉水
温水
热水
出示体温计图片:

【设问】
1、体温计在构造上和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使用体温计为什么要先甩一甩?其他温度计可以甩吗?

4、此时体温计示数是多少?

课件播放视频:体温计

冰、雪的温度低
开水、火焰温度高

学生体验:
两个手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再取出同时放入温水中,两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不一样。
结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

学生动手实验

自制一个温度计
把自制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液面的位置,液面高。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液面的位置,液面低。
小组讨论得到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

小组讨论:
1小瓶太大,可缩小为玻璃泡
2使细管内径再变细
3刻上刻度和温度的单位
4玻璃泡内液体可选用酒精、煤油和水银等

学生观察

小组思考讨论:玻璃管非常细,当玻璃泡内的液体有微小的膨胀时,玻璃管内的液柱会有明显变化,测量温度会更精确。

学生观察温度计
得出结果:温度计由玻璃泡、细管、液体、玻璃外壳、刻度、数值和温度标记℃构成

学生自学
1.℃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作摄氏度。
2.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摄氏度(1℃)。
3.30摄氏度、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学生抢答:
1064摄氏度
37摄氏度
零下117摄氏度
约6000摄氏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抢答,既训练了他们对摄氏温度的读法,又能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小组讨论:
1.通过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具有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
2.实验用温度计的量程-20℃—110℃,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寒暑表量程是-30℃—50℃,分度值1℃。
3.不能,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读不

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
1图温度计玻璃泡不应该碰到容器底;2图温度计玻璃泡不应该碰到容器侧壁;3图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4图正确;

读书时上下两个视线是错误的,中间的是正确的。
5.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
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学生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学生回答:
-2℃
38℃
-4℃
74℃

学生按要求分组实验,练习温度计的使用,并展示实验结果,相互交流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体温计里面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读数时体温计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仍指示原来的温度。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37.8℃
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三、课堂
小结
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小组成员交流收获和疑惑

四、课堂
检测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按要求完成检测题(见附件)
纠错,查漏补缺
五、布置
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
2、阅读课本50页科学世界
课后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一、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常用单位:℃
30℃读作:-15℃读作:
3、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0℃
(标准大气压)沸水100℃
二、温度计
1、结构:
2、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使用:估、选、看、浸、等、读、记、取
三、体温计
1、结构:2、使用:
【教学反思】
一、教案中的“亮点”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多个学生动手的实验,如自制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2、运用大量的实物,如各种温度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让部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好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在温度计的使用部分,设计的比较细致。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测量时注意哪些问题,读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并且在理论总结后又进行具体的测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读数时,尤其零下多少度时,易出现错误,常常找不准零刻度线,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明确零刻线,要从零刻线开始去读数,读数前必须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
附件:
课堂检测
1.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制成的,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大约是,读作。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3.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C,经过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C和40C的两个病人,则这两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A、36C和40CB、40C和40C
C、39C和40CD、39C和39C
4.两支内径不同、下面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地看到()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5.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中,试按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把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取一只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C、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水中
D、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
E、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F、让温度计玻璃泡在水中稍候一会儿,等示数稳定
G、从水中取出温度计
H、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6.小明用一只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如图所示。
请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两个问题:

答案:
1.液体的热胀冷缩37℃37摄氏度35℃—42℃0.1℃。
2.D3.C4.D5.BAEDCFHG
6.①视线没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八年级物理上第2章声现象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畅所欲言,提出
要探究的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
同等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记录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探究三:声速

探究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
3、回声的作用

课外拓展:
科学世界【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的地盘你做主,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它们发出声音。
【过渡语】有些物体的振动能观察到如张紧橡皮筋的振动,但有些振动观察不到,你能想办法说明振动的存在吗?
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
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
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
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发声体现象结论
如音叉发声的音叉弹开乒乓球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如队鼓发声的鼓使碎纸屑跳动发声的鼓鼓面在振动
橡皮筋
桌子

直尺
其他
【结论】你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

【教师演示】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强调:①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②振动不能写出“震动”
4、【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5、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
【设置情境】
视频播放: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中交谈的资料片断,设问: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过渡】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提出问题】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把真空铃实验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实验推理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
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探究】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

【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3、【播放视频】声音的传播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5、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运用:2009年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
【播放视频】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
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课下试试看。验证一下你的回答。
2.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能过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并补充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损失少)

【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知识拓展】
1.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提问:你能说出回声的作用吗?

【播放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并展示。
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思想,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探究活动,注意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反思,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

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纠正错误的认识,“振动停止了,声音消失了”纠正“振”字的写法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
青蛙:气囊振动
鸟:鸣膜振动
蝉:鼓膜振动
蟋蟀:翅膀摩擦

(设计意图: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思考,宇航员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通话,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
(设计意图:神舟十号飞船6月11日成功发射升空,说明我国在太空技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腾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理想。)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1.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2.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3.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液体传声举例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或脚步声吓跑,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等,证明水能传播声音。

进行敲桌听声声音
固体传声举例
如医生用听诊器探知病情;
地震埋在废墟里时,为节省体力,不要大声喊叫,而是敲击墙体或钢管;俗话说“隔墙有耳”等。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总结知识要点
识记知识要点

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到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即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和信息。

阅读声速表,回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并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指导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讨论交流
1.听到两次响声,因为声在铁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在同样传播距离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短,所以先听到。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播的敲打声。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且损失小。

学生自学课本中回声的内容,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回答。

学生板演:
从发出原声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离障碍物S的计算公式为

总结回声的作用有两个1.利用回声加强原声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见【附件一】
谈一下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师巡视、讲评。见【附件二】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物理助学《小试身手》1-6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
3、回声的作用: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附件一】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在你的地盘你做主中,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对于转化法在物理研究与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重点说明,因为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转化法比较陌生,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很重要。
3.在真空铃实验的教学中,能对问题进行细化,尤其关注细节,如在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电铃锤在振动,但听到的声音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的过程中,听到由弱变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变化不是声源的问题,而是介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在声速及回声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学,展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展示的好习惯。在声波的教学中,增加了用声波视频器展示音叉声波图的环节,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回声测距的计算中,写法不规范,还要加强训练。有的学生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有的学生不清楚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不知道声音经历双倍声源到障碍物的路程。
【附件2课堂检测】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
3.如图3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4.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D.金属物质网
5.如上右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其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
6.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振动空气2.快快340
3.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4.C
5.小、空气固6.体(或金属)
7.3000真空不能传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240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