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贝多芬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2、阅读方法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或者1、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2、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重点]:目标2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电教设备]:多媒体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解词的掌握情况
2、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四、出示目标
五、达成目标
(一)整体感悟: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解释说明)
3、文中贝多芬的那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小结
(二)重点研读
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师导入: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2、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3、写作练习:
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六、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七、布置作业:
按照预习的要求,预习14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重荷、愁苦、深邃、巴望”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⑶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⑵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3、德育目标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争做生活中的强者。
【教学重点】
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
2、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图书馆或网络)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课上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2、品读法。好文需细品。文中有许多语义较为艰深的语句,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揣摩。
3、讨论法。在学生互动交流中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释疑”,努力体现课堂教学学堂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贝多芬画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开展小型故事会,学生交流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自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精读课文,揣摩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品读课文中关于贝多芬肖像描写的语句,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体验反思,学习贝多芬面对不幸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勇者、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贝多芬,解读苦难对于人生的价值。
设计(二):
听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二、资料汇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图片交付老师投影显示,资料个人宣读或实物投影显示。教师也可出示贝多芬画像,分发文字资料。
资料内容如下:
1、贝多芬(1770~1827),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身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年少时便显出了音乐上的天赋,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上取得了更加伟大的成就。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8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与人交流时只得借助谈话册。但是他仍然创作了大量堪称绝唱的优秀作品,如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曲《费黛里奥》,歌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部和弥撒曲两部等。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与苦难抗争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生,是对人类杰出贡献的一生。
2、关于贝多芬
英雄的贝多芬
他的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何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感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叹息:“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在这句话里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的人。”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这样评价:“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贝多芬的姿态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外出散步。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其实,这一切都源自由于耳聋而带来的大苦闷。
苦恼的贝多芬
患耳疾之后,贝多芬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说:“我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音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轮流出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读音:
厌恶(wù)深邃(suì)门槛(kǎn)下颏(kē)
重荷(hè)踌躇(chóuchú)磐(pán)石
词义:
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踌躇:犹豫。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
凝重:庄重。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发言,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生1: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强者之歌。我重新认识了贝多芬,在“强者”的心中,也曾经有过痛苦,有过失望。他是一个痛苦着并执著着的强者。
生2:命运来叩门的声音,就是贝多芬坚忍应对磨难时心的呼喊。贝多芬的音乐是他伟大灵魂的表现,他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是心的呐喊。
生3:贝多芬的生活是简朴的,形象是丑陋的,性格是暴躁的,内心是无比痛苦的,话语是深刻的,蕴含着生的意志。
……
5、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指定一小组汇报,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本文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以谈话的方式让贝多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1、学生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活动成果展示:
⑴“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不可理喻,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⑵“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理解。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从而也显示出音乐社会性的特点。
⑶“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人在孤独的时候需要放松,自然中的一切都会激发你的想象。
⑷“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强烈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这是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⑸“耳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幸即大幸。如果我们从容面对生活,生活会绽开笑脸。“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是他终生的伴侣。
⑹“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的精神感召而创作的。
⑺“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2、教师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3、学生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芬的认识、评价,更深切地感受贝多芬不屈的斗争精神。
4、请学生从客人的角度,谈谈这次采访的收获。
5、学生自由质疑问难,请同学解答,或请教老师。
学生针对文中贝多芬的慨叹“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提出疑问:写贝多芬低沉的情绪,是否会削弱贝多芬的精神力量?
教师提示:这样写,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美,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打动人心。
五、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学习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我们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但仍对他“对面应不识”,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会是什么样子呢?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学生讨论明确:
宽阔双肩: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经受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不拘小节。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
悲剧一般的神情、包含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略带灰色的眼、长而笨重的鼻子、略带方形的下颌: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著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总之,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3、教师总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
4、学生齐读6、7、8、9段,体会作品肖像描写的技巧。
5、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最好是同班同学,不必交待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描写的对象是谁。最后学生集体评议,看谁写得最传神。
六、体验反思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座的学生,请他们用一句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贝多芬是一面旗帜,它永远飘扬在身处逆境的人们的心头;贝多芬是路标,它永远耸立在歧路杂处的人生旅途上。
生2:贝多芬,我永远的偶像。
生3:天才来自勤奋,成功来自不屈。
生4:别惊异于成功的辉煌,多看看背后的忧伤和泪水,这或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生5: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令人敬佩。
生6:伟人就是像神那样无畏的普通人。最美好的品质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生7: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
七、课堂小结
作为一代“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令人景仰。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看贝多芬,我们更为他那敢于向不幸的命运抗争而决不屈服、低头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作为一个酷爱音乐的音乐家,面对耳聋的巨大不幸没有消沉,而是用他的心灵、热情乃至全部的生命弹奏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不朽的音乐之作,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的生命之歌。
感谢作家何为,是他用精妙的语言、精当的构思、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为我们奉上宝贵的精神食粮。希望大家认真体会,力求学以致用,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八、布置作业
1、课外聆听贝多芬的其他名曲,提高艺术修养。
2、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游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亲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⑴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幽静清幽波涛汹涌微波粼粼
B、清幽幽静波光粼粼波涛汹涌
C、幽静清幽波光粼粼波涛汹涌
D、幽静清幽微波粼粼波涛汹涌
⑵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在文中的位置是________。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处B、(乙)处
C、(丁)处D、(丙)处
⑶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
⑷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⑸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
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⑴D⑵D
⑶有一年秋天的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贝多芬
⑷月亮照耀下的大海景象。对皮鞋匠是具体描写,对盲姑娘是概括描写,但都是写他们看到的月光下的大海的景象。
⑸因为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而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⑹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板书设计】
center/center
【活动与探究】
一、课外收集强者的故事,在班内组织一次以“永远挺立着”为题的故事会,激发同学的参与热情,启迪他们从容应对成长的烦恼或生活中的磨难,永做强者,征服命运
也可组织一次以“挑战磨难、笑对人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二、1、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2、以“我喜欢的一首歌”为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及如何喜欢。
三、课外收集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等敢于向命运宣战的勇敢者,出一期墙报,宣扬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
四、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音乐──无处不在
①音乐是人类最美的声音。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的耳朵。伴随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里。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
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身边旋转。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在家中,也许会听到叮叮的声音,即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
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音乐,无论是抒情,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到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
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感情。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⑥音乐──无处不在。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在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
1、修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之成为15字以内的通顺、连贯、精练的句子。
2、在第①段后拟写一个扣题的语句,并使之与上段衔接得当。
3、指出第③段中游离文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4、第④段写到了“音乐也能陶冶情操”,第⑤段写到了“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从全文看,写这些内容是否恰当,为什么?
5、第⑥段“音乐──无处不在”一句中,破折号是否恰当,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有了它,生活会丰富多彩。(意思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2、本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扣题;第二,与上下文衔接得当。如: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无处不在。
3、“在家中……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
4、从主旨与材料的关系来回答,表述应清晰。答案略。
5、扣住破折号的用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音乐史上永远的巨人
贝多芬,一位双耳失聪的音乐家,凭着惊人的意志,创造了音乐的奇迹,给人类留下了瑰丽无比的艺术宝库。尽管贝多芬已经去世100多年了,但至今仍被全世界的人尊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激荡着生命的轰响,充满着豪迈的气魄,真切地打动着人类的心灵。
天才少年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一个穷苦的家庭。他的父亲在波恩的宫廷里担任乐手,靠微薄的工资维持家庭生活。贝多芬从小就展露出了音乐方面的天分。每当父亲在家弹钢琴的时候,他不管在做什么,都会把正在做的事扔下跑过去看着听着。四岁的时候,他竟能把父亲弹过的曲调,照样弹奏出来。父亲感到特别惊奇,从此,便开始教贝多芬学习钢琴。但是父亲非常严格,贝多芬稍微弹错一点,就会挨一顿痛打。这时候,妈妈总是安慰他不管怎样辛苦,都要好好练习。11岁的时候,贝多芬拜音乐家尼法为师,尼法教贝多芬弹钢琴、风琴和各种作曲的基本方法。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教法非常严格,贝多芬常常累得精疲力竭,而且只要被发现一点不满意的地方,贝多芬就遭到训斥。
日子一久,贝多芬实在受不了这种严格的训练,就向妈妈表示不要跟尼法学习了。妈妈告诉他:“大家都夸奖你是个天才,因为人家看你是个孩子,如果你信以为真的话,那就是你的错误了,照这样错误下去,你还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吗?每位伟大的人物,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功的。”
从那以后,贝多芬更加用功地学习,并在十三岁时第一次动手作曲,创作了一篇以进行曲为主题的变奏曲。
1787年,十七岁的贝多芬被送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在那里,他见到了音乐家莫扎特,并成为莫扎特的学生。但时间不久,贝多芬接到了波恩母亲病危的消息,便匆匆返回家乡。
乐坛宠儿
1792年,贝多芬再次动身到维也纳,此后,便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去世。
到维也纳后,贝多芬被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家海顿收为学生。但海顿是一个从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音乐家,贝多芬独创一格的天分,使他对传统音乐的形式与格调非常不满。于是,他瞒着海顿又分别和音乐家辛克、阿布雷兹日格建立了秘密的师生关系。然而时间不长,贝多芬又开始厌倦了,他对那些拘泥于陈旧形式的音乐感到不耐烦,他很想开拓一个所有的音乐家们从没有到过的新境界。
“我要打破那些形式,我要去打开那扇还没有人打开过的门!”贝多芬在心里呐喊。
1795年,到维也纳后的两年半,贝多芬在他向往已久的白尔格剧场演奏了所作的钢琴曲。这次的登台演奏,是成功的。观众完全被美妙的钢琴声折服了。贝多芬受到了高度的赞赏。由此,贝多芬稳固了在维也纳的地位,大家开始以音乐家的最高荣誉“大师”来称呼他。
作为钢琴家,贝多芬精湛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使每个人都惊叹不已;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无论在曲式、内容、节奏或其他效果上,都自成一格。所以,贝多芬的音乐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受到出版商的欢迎。
白尔格剧场演奏获得成功的第二年,贝多芬到布拉格、柏林等地进行了演出,“维也纳的贝多芬”的名声,很快传布开来。
1800年,贝多芬30岁那年的春天,他在国立宫廷剧场第一次举行独奏会,首次发表他的交响曲。这次独奏会,不论在名誉方面还是实际方面,都使贝多芬成为了第一流的音乐家。人们对贝多芬的崇拜,已经达到了极点。贝多芬成为维也纳乐坛的宠儿。
音乐巨匠
30岁的时候,贝多芬的耳朵就出现了耳聋的早期征兆,不论白天或夜晚,耳朵里老是轰隆地响个不停。贝多芬请了几个医生诊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连钢琴的低音也逐渐听不到了。这对于生活在音乐世界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残酷的事。年轻的音乐家被日益加重的病情深深困扰着,沉沦在不安与恐惧中,他不能够专心一意地作曲,痛苦与疲惫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悲观的情绪,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然而,遗书写好以后,在心灵的深处有一个声音响起:“还有音乐在那里等待着我呢!等我到了不能写乐谱的时候,再死也不迟吧!”
贝多芬从想自杀的苦痛深渊跳出来后,觉得这个世界并不真的那么讨厌。虽然他的病没有好起来,但是由于情绪的转变,他对于艺术的热情又高涨起来。
1803年,贝多芬又举行了一次新作发表会,演奏神剧“橄榄山的基督”和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接着又参加小提琴演奏会,初次演奏他的“克罗伊采尔奏鸣曲”。1804年春天,贝多芬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并举行了豪华而隆重的演奏会。用贝多芬自己的话说,“英雄交响曲”表现的是一个英雄必然要经历的狂风大浪,是一个一度遭遇到逆境,而掉下眼泪来的英雄,又从逆境中站起身来,豪气冲天地向前奔驰的坚强意志。这不正是贝多芬本人的自我写照吗?1808年,贝多芬发表“命运”(第五)、“田园”(第六)两交响曲,使音乐界非常惊奇。贝多芬在诠释“命运交响曲”时,总是说:“这是命运敲门的声音。”无疑它是一个克服了人世不幸的巨人所唱出的胜利之歌,非常豪放!接下来在1811、1812年,贝多芬又先后完成了第七、第八交响曲;1824年,“第九交响曲”的发表,更是轰动了整个维也纳。
在贝多芬艺术生涯中获得最辉煌成就的这段时间,他的耳聋一直在加重。不到50岁,就完全失去了听觉。命运跟贝多芬开了最残酷的玩笑,贝多芬却以超人的毅力克服了疾病的困扰,创作出了辉煌的作品。
1827年,这位虽然经历了不幸,却凭着坚强意志,不断奋斗的音乐家,最终没能战胜病痛的折磨,在维也纳与世长辞,享年57岁。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被后人称为“永恒的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新约全书”;还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一二百部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交响乐,尤以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最能体现他的卓越思想和艺术才华。
贝多芬以充满激的音乐,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给后世许多音乐家以莫大的启迪。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至今仍真切地打动人类的心灵。贝多芬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惊人的精神和意志,顽强的奋斗毅力,至今仍给我们以莫大的鼓舞。
贝多芬,是创造音乐和人生奇迹的人。
(选自《中学生必知的杰出人物与故事》,2003年版山西教育出版社)
二、重温经典
罗曼罗兰《名人传》中有关贝多芬的片断:
1、“……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誓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
提示:第一段是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还可能受到敌人的污蔑。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由于耳聋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
2、“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提示:第二段是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其中“背着手”和“撞”等十分传神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他对皇亲国戚满不在乎的态度,最集中地表现了贝多芬的叛逆性格。当然贝多芬和歌德的处境不同,对他们进行比较时要全面分析。
3、“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提示:第三段是《贝多芬传》的最后一段,是这一部分的总结。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最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苦难的人们而写的。他隐忍自己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的音乐的本质。
三、时文超市
笛声
何为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聂守信不由得听得出神了。
每天这个时候,住在隔壁的老木匠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就坐在工场的一角,用他那一双全是厚茧的粗糙的手──可又是那么灵巧的手啊──拿起笛子呜呜地吹响。
啊,笛声为什么这么优美?老师傅你为什么吹得这样动人心弦?
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不可抗拒的手,向孩子吸引。只要听见笛了清越的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于是在木工作场门口,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脸庞,满脸渴慕的神气,一双聪颖的发亮的眼睛,像是要寻找什么童话中的秘密。
灰暗的尘埃浮动的小作场。孩子看见,在堆积如山的刨花、木屑和碎木料中间,淡淡的落日余辉照亮一个满头霜雪的老人,照亮他那一支因为年长日久变了色的笛子。就是这一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在老木匠手里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成了魔笛一般,那几乎是神奇的。
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啊!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歌唱的小鸟──歌唱太阳、微风和清晨──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又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成群鸟雀的啁啾声。是的,鸟儿怎样唱歌,老木匠的笛子怎样歌唱。啊,要是他也能学会吹奏笛子该有多好!对,一定要学会吹笛子!
有一天,聂守信做完了当天的学校作业呆呆出神。因为没有听到老木匠的笛声,茫然若有所失。难道老师傅今天有什么重要事出门去了吗?还是自己刚才忙着做功课没有听到笛声呢?可爱的小鸟怎么今天不唱歌儿了?
孩子急急下楼,到了隔壁的工场间,原来老师傅正忙着赶做一件大活,照例工作不告一段落,他是不愿中途歇下来的。老人全神贯注,仿佛在专心致志地创造一件贵重的产品,以致有人在门口带有询问的眼光定定地凝视着他,也丝毫没有觉察到。
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也就从旁眼快手灵地帮助做些零活,把一件件工具递给他。老木匠是个沉默的人,乍一看,甚至使人感到他是严厉的,然而在稍长时间的共同劳动里,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达半个世纪的邻居之间产生了一种莫逆的友谊。
老人和孩子的友谊很快发展了。友谊的媒介是劳动和音乐。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了笛子的吹奏法,自己也购置了一支苏笛,不但可以跟老师傅的笛声比美,而且还学会了怎样眯起一只眼睛,谛视刚刚刨过的木条侧面垂直线是否平直。这两种本领本来是可以同时学会的!
谢谢你──第一个老师!
提示:文中的聂守信即聂耳,他最著名的曲子是《义勇军进行曲》。《笛声》像一首抒情曲,清丽地展示出聂耳在刚学笛时一段动人的故事,作者运用镜头式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孩子”由向往到学成的全过程。心理描写非常明显,淡淡中透出一种朦胧美。老木匠不仅教会了一个孩子吹笛子,更重要的是使这个孩子从此走上音乐之路,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家。聂耳的名字家喻户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祖国上空,作者饱蘸浓情写下了“谢谢你──第一个老师”这句话。《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肖像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贝多芬和作品;阅读时,注重以人物肖像描写训练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学习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贝多芬“心里的音乐”;理解贝多芬语言的含义。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我听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苦闷——绝望——不屈——抗争……)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3.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1)“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与“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2)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一)品读赏析不同视角塑造人物形象
1.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女佣眼中的贝多芬。书中哪些语句谈到贝多芬的哪些情况?
——需要孤独和安静,生活基本能独立自理,不拘小节。
2.客人眼中的贝多芬:
作为初次拜访的客人,贝多芬的外貌会首先映入客人眼帘。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客人眼中贝多芬的形象。请找出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
(1)学生精读6——9段,找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找出后,让一生读第9段,其他学生看投影的贝多芬画像,揣摩这些描写的作用。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
这几段描写抓住了最能反映贝多芬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外貌描写还加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进行外貌描写时使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以其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渐描绘了贝多芬的形象。
作用: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2)教师点拨: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3)学以致用:用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作5分钟人物速写,所刻画的人物均是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互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二)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你如何理解。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四、体验与反思:
1.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2.仿写阅读,说评价的话。
仿照范例,给贝多芬的事迹和精神,写一段评价性的话。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3.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内容,你从一代音乐大师的身上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到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以后,与生命顽强的斗争,创造了音乐的辉煌,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他这种精神,做生活的强者。
4.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5.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附板书: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外貌描写:
远处
近处:神情、脸、头发、鼻子、嘴
性格:刚毅、顽强、善良、执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13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