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立有间()腠理()寡人()桓侯()()
骨髓()遂死()火齐()
2、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
立有间间:
不治将益深益:
桓侯不应应: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臣是以无请也是以:
使人索扁鹊索: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4、文学常识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是___国时代的思想家______,他是先秦__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5、《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叙了名医扁鹊前后几次见蔡桓公的情况?
〖点击思维〗
1、注意“间”此处不读一声;“齐”是通假字,此处不要读成了“qí”。
2、“是以”含义较特殊,此处是“因此”的意思,需重点识记。
3、第一句注意“疾”“腠理”“恐”的意思;第二句注意“还走”的翻译形式;第三句“索”要翻译准确。
4、你知道吗?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我们熟悉他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
5、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蔡桓公哲理
病立有间疾在腠里寡人无疾不
情时居十日病在肌肤不应、不悦可
发间居十日病在肠胃不应、不悦讳
展为居十日病在骨髓故使人问之疾
为序居五日逃秦遂死忌
线医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极简练而又善于传情达意。古人对疾病的轻重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轻病叫“疾”,重病叫“病”。所以第一次见面时,说“君有疾在腠理”,而不说“君有病在腠理”;而第二、三次见面时,就把“疾”换作“病”,因为病已经加重了。为表现扁鹊谦逊,在第一次见面时说“不治将恐深”,传达出委婉的口气。而第二、三次就把“恐”字换为“益”,说“不治将益深”,表现扁鹊对蔡桓公疾病恶化的肯定程度。第二次见面时扁鹊劝桓侯治病,作者写桓侯的态度是“又不悦”,一个“又”字既写出他这次的心理状态,又写出第一次见面时的心理状态,很不高兴的情绪有增无减。后来,他体痛“使人索扁鹊”,这个“索”字表现他急迫的心情和蛮横态度,他认为自己的病还可以医治呢。
〖把握重点〗
对比,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利用对比刻画人物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把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进行对比,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扁鹊一见蔡桓公,“立有间”、“君有疾在腠理”写扁鹊细心观察,准确诊断出蔡桓公的病情,并用和缓的语气规劝。而桓侯一句“寡人无疾”,态度固执、自信,对医生的规劝极其反感。二见、三见蔡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侯病情加重,在规劝中含有警告语气。而桓侯“不应”,“又不悦”,对医生的态度冷冰冰,讳疾忌医的神态跃然纸上。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个动作描写,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至此桓侯仍未觉醒,对扁鹊“还走”不解。最后,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体痛”,临死才“索扁鹊”,已无济于事了。这是讳疾忌医的结果。扁鹊的高明医术、耐心规劝和桓公的愚昧固执、不可救药,形成鲜明对比,使故事寓意更明确。
〖攻克难点〗
准确顺畅的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是本课的难点,请看下面的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质询疑点〗
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他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的原因,是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于不可救药。桓侯本是可以得救的。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都是可以治的,但桓侯用“不应”、“不悦”,拒绝医生分析病情。这突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本性。文章写扁鹊“还走”,结构上使故事情节起波澜,自然引出后边的答话,突出重点,同时表明扁鹊医术高超,远远就看出蔡桓公已经不可救药了。扁鹊医术那么高明,但当桓侯病情恶化时,他逃到秦国去了,这是不是说明他不负责任呢?不是。扁鹊对桓侯病情的三次忠告,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已尽忠尽责。为避免遭迫害,他采取了果断行动,可见其精明。同时从侧面写出蔡桓公蛮横、残暴。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读课文,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增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全文,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梳理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韩非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寓理于事的写法。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分角色朗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你们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看医生,吃药)
是的,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明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拒绝接受治疗,最后病入膏肓死去。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韩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其峻刻峭拔的文风,与孟子、庄子、荀子相媲美。他利用大量历史资料和寓言故事作论据,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2.背景链接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集解》。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桓(huán)腠(còu)应(yìng)悦(yuè)汤(tàng)
扁(biǎn)鹊(què)髓(suǐ)遂(suì)熨(wèi)
(2)通假字
望桓侯而还走(通“旋”,回转,掉转)
(3)古今异义
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请求,邀请)
使人索扁鹊(古义:寻找;今义:绳索,索取)
立有间(古义:一会儿;今义:中间)
(4)一词多义
应桓侯不应(动词,理睬)
河曲智叟亡以应(动词,回答)
居居十日(动词,停留,经历)
面山而居(动词,居住)
病君之病在肌肤(名词,疾病)
未果,寻病终(动词,生病)
属司命之所属(动词,隶属,管辖)
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同“嘱”,嘱托)
故桓侯故使人问之(连词,于是)
既克,公问其故(名词,缘故)
间立有间(名词,一会儿)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
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
臣是以无请也(连词,因为,由于)
将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之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扁鹊)
针石之所及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②省略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前省略主语“病”)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使”的前面省略主语“桓侯”,“已”的前面省略主语“扁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在“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无奈何”前面省略主语“我”,指扁鹊)
③倒装句
臣是以无请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蔡国国君。“见”,拜见,题目的意思是扁鹊拜见蔡桓公,交代了故事的内容。
2.分层解读
第一层(开头至“桓侯又不应”):三见桓公,不予理睬。故事的发生。
第二层(“扁鹊出”至“臣是以无请也”):四见桓公,扁鹊还走。故事的发展。
第三层(“居五日”至“桓侯遂死”):扁鹊逃走,桓公病死。故事的结局。
(二)深层领悟
1.本文中多处对扁鹊和蔡桓公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1)首先扁鹊三次进见蔡桓公都指出了他的病情正逐渐加重,而蔡桓公从开始的“寡人无疾”到“不应”又到后来的“又不悦”,充分体现了他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2)而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已知他无药可救,便“望桓侯而还走”。作者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扁鹊的耐心规劝和蔡桓公的固执己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强了文章说理的生动性,从而使文章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桓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桓侯的悲剧其实是其性格的悲剧。起初听到病情,他一句“寡人无疾”,甚至是诬蔑医生无中生有便显出其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的性格。当第二次、第三次听到病情,他依然“不应”甚至“不悦”,冷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继而“又不应”“又不悦”,他的顽固使他的病终致无药可救。他的死,是讳疾忌医的结果。
3.课文是怎样描写扁鹊第二次、第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的?
扁鹊第二次、第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判断出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警告的意味。
蔡桓公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病。
4.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
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桓侯为人十分的蛮横与残暴。
5.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因为扁鹊多次提出要帮桓侯治病,都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生病时,已是无药可治。
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
【结束语】
本文通过讲述蔡桓公拒绝扁鹊几次忠告而致死的故事,说明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
【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
第一层一见: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无疾,以为功
二见: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不应,又不悦固执自信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不应,又不悦
第二层四望:病在骨髓已无药可治,还走使人问
四答:在腠理、肌肤、肠胃,还能有法可治,分析原因
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体痛:再派人四处寻找扁鹊,已逃到秦国了
遂死:因不听劝告自酿悲剧,真是发人深省自食恶果
切勿讳疾忌医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课堂导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6扁鹊见蔡桓公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915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