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二)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略)
比较两种细胞的差异,讨论并回答问题。(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都有成型的细胞核,而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尝试解释细胞学说的内容
阅读资料,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汇报。(1、例如科学发现是曲折,漫长的;2、主要是阐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对神创论有力的打击等。
2014届高三生物实验冲刺专题复习
安徽二轮实验专题4
第二部分实验的基本内容的巩固练习
五、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实验试剂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生长素和人的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若只画一次滤液细线,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C.使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后,不滴加清水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植物的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每画一次滤液细线,滤纸条上都有相应的色素带,若两次画的滤液细线不完全重叠,那么就会出现色素带重叠。
C
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B.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要先将A液B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品试管中
C.脂肪的鉴定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D.斐林试剂与蔗糖溶液水浴煮沸5分钟将出现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摇匀后,才可使用。脂肪的鉴定时的橘黄色的脂肪滴用放大镜也可观察到。蔗糖是非还原糖。
B
3、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增加,据此可做出的正确判断是,在此期间
A、种内斗争强,种间斗争减弱B、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C、种内斗争减弱,种间斗争增强 D、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弱
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种内斗争缓和,出生率比原来增大,死亡率比原来减小,但是出生率的绝对值不一定比死亡率的绝对值大,也可能比它小。
D
4、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
C.样方数量越大,调查结果误差越小,越接近真实值
D.生态瓶必须充分考虑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矿质元素和水
样方大不一定误差小,还要看取的样方是否有代表性。
C
5、下面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须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核呈绿色说明DNA全部分布于细胞核。
C.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第一步解离时,细胞就已被杀死。
A
6、科学家利用微电极插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研究兴奋的传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产生后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B.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沿树突传到其它细胞
C.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测得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
D.当刺激神经纤维膜上某一点时,此处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
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由于膜外钠离子内流,膜内的电位高于膜外。
B
7、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B.利用离心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其侵染的细菌
C.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D.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是分子水平的,在电子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
D
8、假定在一个能维持稳定性的密闭的生态瓶中,有一条鱼,一株水草和一只田螺,如果把鱼拿走,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A、光合作用加强B、水的酸性增强C、植物会死掉D、水中的氧气浓度增加
鱼是该生态瓶的重要消费者,它进行有氧呼吸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D
9、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C.萨顿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菌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萨顿是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孟德尔的实验,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该观点的提出并没有做实验。
C
10.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二部分
C.探究Ca2+的主动吸收,使细胞外Ca2+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液
D.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
对照是为了说明变量的作用结果的,设对照时一定针对变量。
B
11.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
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
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
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
B.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N
C.实验③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
D.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
换用高倍镜观察时,调节细准焦螺旋才可使物象清晰;后期染色体才加倍。
D
12.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15N标记核苷酸揭示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略
C
13.以下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H2O、CO2、(CH2O)、O2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
B.用3H标记的尿苷提供给植物,一段时间后,只有分生区可检测到放射性
C.用15N标记某精原细胞的全部DNA,放入含14N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精细胞中有50%是有放射性的
D.用32P和35S共同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略
A
14下列关于实验原理和技术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甲基绿试剂和吡罗红试剂染色,细胞核被染成红色,细胞质被染成绿色
B.成熟柿子含有大量的还原糖,是做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
C.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使重铬酸钾溶液变绿再变黄
D.在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第三条
柿子果肉颜色是红色,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D
15.下列有关科学研究的方法或技术,正确的是 ()
①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荧光色素标记法
②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③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纸层析法
④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同位素示踪法
⑤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假说—演绎法
⑥调查蚜虫的密度:标志重捕法
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样方法
⑧亲子鉴定:DNA分子杂交技术
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④⑦⑧C.①②④⑤⑧D.②③④⑥⑦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是纸层析法。蚜虫很小,无法标记,应该用样方法。
C
二、非选择题
1.生物呼吸作用的底物(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会导致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比发生差异,这可用呼吸商表示:呼吸商(Q)=,为了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商,现准备了3只玻璃瓶、瓶塞、带刻度的玻璃管、发芽的蚕豆种子、10%的NaOH溶液、NaHCO3、清水等。1、2、3号玻璃瓶的实验装置图1--2所示。
(1)由于发芽蚕豆种子(已消毒)的呼吸作用,1号玻璃瓶内的气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墨滴向左移动,显然瓶内气体减少了,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号玻璃瓶内的气体变化还不足以求出发芽蚕豆的呼吸商,由此还要利用2号玻璃瓶来测定发芽蚕豆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某一种气体的变化。请根据1号图及题干中的器材与试剂,说出2号图装置与1号图的不同之处_______,以此可以测出________量。
(3)若1号装置测出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X,2号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Y,则呼吸商计算式为:__________如果呼吸商小于1时,说明____________。
(4)为了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须设3号装置,应对3号装置作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3号装置的墨滴在实验后向右移动量为Z,则氧气实际消耗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发芽的种子已带一定量的小叶,要了解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还利用上述装置1,则需要注意:
1)实验的变量因素是__________;实验试剂选用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十分合适的某光照强度条件下,实验进行一定时间,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滴移动量)为A,则该墨滴一定向_______________移动。
3)如要知道较高光照强度下真正的光合作用气体变化量,还需进一步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光合作用的变化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时,呼吸商是1;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时,呼吸商都小于1,这是因为两种物质的氢碳的百分比大。
实验误差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前者是装置本身造成的,如本题的装置可能漏气,后者是实验操作造成的,如本题实验室温度变化可能造成误差。装置3就是为了纠正误差的。
装置1测量的是氧气的量,装置2不可能测出二氧化碳的量,只能测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数和。
(1)氧气(2)试管中的液体应用同体积的清水种子吸收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量的差值(3)(X-Y)/X呼吸底物中含脂肪(4)用死种子,试管中放等量的清水X+Z
(5)1)光照强度Na2CO32)Na2CO3既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气体,又可以保持瓶中二氧化碳气体量不变,便于实验分析指标的单一。2)右3)遮光一定时间,记录墨滴移动刻度A—遮光情况下测得的数据
测量呼吸作用时一定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
2、(08山东卷)番茄(2n=24)的正常植株(A)对矮生植株(a)为显性,红果(B)对黄果(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基因型AaBB与aaBb的番茄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植株自交产生的矮生黄果植株比例最高,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2)在AA×aa杂交中,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杂交后代的株高表现型可能是____________。
(3)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A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碱基由C变为U,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_突变体的株高变化可能更大,试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原因:___________。
(4)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某基因在植物体内过量表达,也可以抑制某基因表达。假设A基因通过控制赤霉素的合成来控制番茄的株高,请完成如下实验设计,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①实验设计:(借助转基因技术,但不要求转基因的具体步骤)
a.分别测定正常与矮生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支持上述假设的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假设成立,据此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中实验其实是探究实验,步骤a是对照,b和c步骤一个抑制基因的表达,一个是使基因过量表达。
(1)4aaBb矮生红果:矮生黄果=3:1(2)13或11 正常或矮生(3)Y
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比X突变体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后都改变)。
(4)①答案一:b.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c.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b.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3.(2007江苏)真核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其反应式为:2分子丙酮酸+6分子水---6分子二氧化碳+20[H],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方法:
步骤一:取新鲜肝脏用某试剂处理,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14C标记的C6H1206及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人两支试管内.
现象:1,2两支试管变浑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方法:
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方法步骤一中的处理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甲实验方法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给你如下试剂: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有没有说明问题,关键实验设计时是否遵守基本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才分析实验操作是否有问题。
本题甲方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线粒体膜。
.(1)胰蛋白酶
(2)①没有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②取材没有遵循等量的原则及可重复性原则
③鉴定产物CO2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该实验不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最终得出错误结论(答两点即可)
(3)步骤三: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向A、B两支试管内均加入等量的丙酮酸和完全营养液的混合液
步骤四: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两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A试管出现混浊,B试管无现象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②现象:A试管无现象,B试管出现混浊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③现象:A,B两支试管都出现混浊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4.(05北京理综)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毒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
1--3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接种,获得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选择培养基时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化学药品,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本题中反复多次是为了获得纯的菌种。
.
(1)目的菌选择;(2)化合物A异养需氧型;(3)减少增加;(4)划线;
(5)定期取样细菌数目的对数;(6)灭菌。
5.(2007北京理综)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辘方案如下:
(l)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人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人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病毒灭活时要确保抗原决定簇不被破坏,这样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实验设计时要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
(l)活细胞抗原决定簇
(2)①抗体同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不同浓度
③低高
6、(2007重庆理综)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22.123.325.837.640.547.454.768.945.3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听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实验目的是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不是是否含还原糖。原因从题目信息很容易确认是酶。
备选材料中有些可能用不到,这和一般题目给定的使用材料不同。
、
(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2)不含淀粉酶
(3)实验原理: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第二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等量斐林试剂
第四步: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
实验结果:A管砖红色,B管蓝色
(4)、唾液淀粉酶
代谢变化是:氧化分解为CO2、H2O及释放能量;合成糖元(肝糖元、肌糖元);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7.(2008四川延考)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表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
水温(℃)1418222630343842
平均孵化时间(d)—14.06.53.92.81.51.5-
平均孵化率(%)0557092845660
请据表回答:
(1)鱼受精卵孵化率在50%以上时,其平均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是,鱼受精卵开始孵化的最低温度所在的区间为。在18~38温度范围内,平均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是 。
(2)若将14℃和42℃两组鱼受精卵所处的水温分别逐步调节到26℃,14℃组的能孵化出鱼苗,而42℃组的不能孵化出鱼苗,由此说明该种鱼的受精卵对温度的耐受性特点是 。
Ⅱ。下面是一个探究激素甲是否能引起已阉割成年雄性小鼠求偶行为的实验及结果预测。请回答:
(1)选取一批已阉割的无求偶行为的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注射 溶液作为实验组;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预测实验结果:若 ,则表明该激素能引起阉割小鼠求偶行为。若 ,则表明该激素不能引起阉割小鼠求偶行为。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甲,有无求偶行为是因变量。
.
Ⅰ.(1)随着水温的升高平均孵化时间减少
14℃<T<18℃(或14℃<T≤18℃)
在18~26℃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升高,在26~38℃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下降
(2)鱼受精卵对较高温度的耐受性低,对低温的耐受性高
Ⅱ.(1)激素甲注射
2)A组表现求偶行为,B组不表现求偶行为
A、B组均不表现求偶行为高二生物细胞呼吸22
大量
26ATP
H2O
[H]、O2
少量
2ATP
CO2、[H]
丙酮酸H2O
主要是葡萄糖
细胞溶胶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
必修1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四节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需氧呼吸及厌氧呼吸概念、反应式、过程,认识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性。
2、举例说明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3、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讨论比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第三节酶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分类二、有氧呼吸三、厌氧呼吸观察与思考:
感受一下:我们的呼吸?
想一想:吸入的氧气的用途是什么?呼气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比较高等动物的呼吸现象和呼吸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总结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分类?最好的内燃机,其将汽油进行转化为动能的效率是多少?生物将等质量的葡萄糖氧化释放并转化后可利用的能的效率是多少呢?
提供数据:1摩尔葡萄糖有2870KJ的能量,葡萄糖氧化分解后,可形成30摩尔的ATP,而每摩尔ATP所含的能量是30.54KJ,求葡萄糖在生物体中的能量转化效率?
生物体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呢?其余的能到哪里去了呢?有氧呼吸的过程如何呢?
结合图示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表格总结三个过程的异同点?
C6H12O6+6O2
6CO2+6H2O+能量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
1、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这与酵母菌有什么关系?酵母菌发挥这种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呢?
2、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是厌氧呼吸的现象吗?总结厌氧呼吸的概念和分类?
结合图示,分析厌氧呼吸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酵解,场所在细胞溶胶,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总结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点?
厌氧呼吸所产生的能量这么少,为什么生物体还要保存这种呼吸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生物体在饥饿状态下,分解自身物质来供能的先后顺序:先糖类、接着脂肪,最后蛋白质。答: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答:呼吸是吸入空气,利用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在细胞中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又叫细胞呼吸。学生讨论、回答: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分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答:25%;
32%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在常温下,能量是分布释放;其余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分三个过程,答: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在无氧的情况下。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还产生了酒精。答:运动后,四肢发酸;苹果长时间久放,有酒味产生;米饭变馊;米酒的酿制等。答:细胞在无O2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如乳酸或者酒精和CO2,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也称发酵。
根据产物的不同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需氧型生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细胞利用这种呼吸作用可以快速地利用较多的葡萄糖产生少量的ATP,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厌氧呼吸是一种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是为争取时间而消耗能量较多的办法。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四节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二、厌氧呼吸
三、两者的异同点。
八、作业设计
高二生物细胞概述20
必修1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阅读细胞学说发现简史,简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
②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③进行“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实验,认识细胞体积一般较小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学说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一、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二、细胞的大小、数目、种类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体都有相同的物质组成,即由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那么这些化合物又是怎样构成生物体呢?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少数病毒等以外,生物体都有细胞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首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节细胞概述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细胞的发现。最早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谁?他是怎样发现的?
其实,胡克发现的是死细胞的壁,而不是活的细胞。接下来,细胞的研究发展趋势?
两位科学家的理论综合成为:细胞学说的基础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共同形成了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细胞必定由别的细胞产生的。因此生物学的研究就有了细胞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使用,使细胞学的研究迅速发展,成为细胞生物学。各种细胞结构
,
比较大象和蚂蚁,它们的细胞体积谁大呢?
其实,它们的体积大小差不多,只是构成大象的细胞数目比蚂蚁多。
不同的生物体,细胞形态、大小、数目都不一样,最小的细胞是细菌类的支原体的细胞,最大的是鸵鸟蛋的卵黄,一般来说,细胞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可见细胞的体积一般比较小,以微米为单位。为什么细胞的体积总是很小呢?
如果假设体积很大,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模拟实验:
假设3个正方体,边长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代表3个不同大小的细胞。大家计算,它们表面积/体积的比值?随着边长增大,表面积/体积比值依次减小。
为了保证活细胞能正常的物质交换,细胞的体积总是很小的。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
不同的细胞,形态大小有所不同,大家观察比较这些细胞有什么异同点?学生思考、回答:各种化合物并不是随机的结合,它们是有机的组成细胞,再由细胞构成整个生物体。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回答:
英国科学家胡克,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看见许多小室,命名为细胞。学生回答:德国,施莱登研究植物,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次年,德国,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德国,菲尔肖提出:所有细胞都必定来自别的活细胞。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计算,得出结果。
比值分别是:6、3、2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七、板书: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的概述
一、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
二、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八、作业设计
文章来源://m.jab88.com/j/4752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