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生物细胞呼吸22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二生物细胞呼吸22》,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大量

26ATP

H2O

[H]、O2

少量

2ATP

CO2、[H]

丙酮酸H2O

主要是葡萄糖

细胞溶胶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

必修1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四节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需氧呼吸及厌氧呼吸概念、反应式、过程,认识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性。

2、举例说明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3、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讨论比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第三节酶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分类二、有氧呼吸三、厌氧呼吸观察与思考:

感受一下:我们的呼吸?

想一想:吸入的氧气的用途是什么?呼气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比较高等动物的呼吸现象和呼吸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总结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分类?最好的内燃机,其将汽油进行转化为动能的效率是多少?生物将等质量的葡萄糖氧化释放并转化后可利用的能的效率是多少呢?

提供数据:1摩尔葡萄糖有2870KJ的能量,葡萄糖氧化分解后,可形成30摩尔的ATP,而每摩尔ATP所含的能量是30.54KJ,求葡萄糖在生物体中的能量转化效率?

生物体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呢?其余的能到哪里去了呢?有氧呼吸的过程如何呢?

结合图示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表格总结三个过程的异同点?

C6H12O6+6O2

6CO2+6H2O+能量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

1、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这与酵母菌有什么关系?酵母菌发挥这种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呢?

2、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是厌氧呼吸的现象吗?总结厌氧呼吸的概念和分类?

结合图示,分析厌氧呼吸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酵解,场所在细胞溶胶,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总结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点?

厌氧呼吸所产生的能量这么少,为什么生物体还要保存这种呼吸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生物体在饥饿状态下,分解自身物质来供能的先后顺序:先糖类、接着脂肪,最后蛋白质。答: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答:呼吸是吸入空气,利用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在细胞中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又叫细胞呼吸。学生讨论、回答: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分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答:25%;

32%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在常温下,能量是分布释放;其余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分三个过程,答: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在无氧的情况下。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还产生了酒精。答:运动后,四肢发酸;苹果长时间久放,有酒味产生;米饭变馊;米酒的酿制等。答:细胞在无O2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如乳酸或者酒精和CO2,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也称发酵。

根据产物的不同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需氧型生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细胞利用这种呼吸作用可以快速地利用较多的葡萄糖产生少量的ATP,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厌氧呼吸是一种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是为争取时间而消耗能量较多的办法。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四节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二、厌氧呼吸

三、两者的异同点。

八、作业设计

延伸阅读

高一生物细胞呼吸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生物细胞呼吸》,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节细胞呼吸(2)
一、教学目标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细胞呼吸的意义:不仅为生命活动提供,其(如丙酮酸)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枢纽。
2.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
____
____
____
3.细胞呼吸原理应用:
(1)微生物的发酵用于工业生产:
(2)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a.细胞呼吸为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提供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要设法适当________细胞呼吸,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如:水稻生产中的适时_______和_______等措施,实质就是为了改善_________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b.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植物体有机物积累___________。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要设法_______细胞呼吸强度,尽可能_______有机物的消耗。
如:粮食储藏,要降低_________和保持__________。
果蔬保鲜,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它方面:

[反馈矫正]
1.下列措施不能增强水稻根系细胞呼吸的是()
A.早稻育秧初期适时排水B.水稻生产中适时露田
C.水稻生产中适时晒田D.对水稻田进行灌溉
2.下列措施不利于粮食安全储存的是()
A.晒干B.充氧C.通风D.密封
3.果蔬储存时,采用降低氧浓度或温度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
A.抑制细胞呼吸B.增强细胞呼吸
C.抑制光合作用D.促进光合作用
4.在水稻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分别是()
A.CO2;丙酮酸;葡萄糖B.丙酮酸;葡萄糖;CO2
C.丙酮酸;CO2;葡萄糖D.葡萄糖;丙酮酸;CO1
5.密封地窑中保存水果,可以长时间保存,原因是()
A.温度恒定,水果抗病能力强B.温度适宜,易保存水分
C.阴暗无光,不易过快成熟D.CO2浓度增加,抑制呼吸作用

[迁移创新]
1.如用模拟细胞质基质成分的溶液分别培养离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光和氧气,如下图所示。其中A、C是线粒体,B、D是叶绿体;A、B有光照但不供氧气,C、D有氧气但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pH最高和最低的依次是()
A.A和DB.D和AC.C和BD.B和C
2.人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但能携带氧,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A.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B.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乳酸,进行有氧呼吸D.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3.(多选)经常松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因为()
A.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吸收矿质离子提供更多的能量
B.有利于吸收和运输镁离子,为合成叶绿素提供原料
C.有利于微生物分解腐殖质,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D.促进根系吸收有机肥料,多级利用能量
4.下图为酵母菌发酵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将圆底烧瓶中的葡萄糖溶液先煮沸再冷却,最后加酵母菌液,为什么要用煮沸后又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2)盛有清水的试管在此发酵实验中有何作用?。
(3)容器中溶液A一般是指。发酵实验过程中两试管分别发生什么现象?盛水试管。溶液A试管。
(4)随着时间的推移,盛水的试管中现象最终消失,这是因为,此时测定烧瓶中溶液的成分应该有
(5)如果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溶液A有何现象发生,请说明理由:。
5.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呼吸产生CO2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CO2是什么生理作用的产物?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储藏蔬菜和水果,储藏室内的氧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呼吸(2)
[课前导学]
(三)1.能量中间产物
2.水温度氧气二氧化碳
3.(2)
a.能量和各种原料增强露田晒田土壤通气条件
b.减少降低减少温度干燥
[反馈矫正]
1.D2.B3.A4.C5.D
[迁移创新]
1.D
2.B
3.ABC
4.(1)蒸沸的目的是为了排尽溶液中原有的空气,为酵母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冷却是为了避免酵母菌在高温下失去活性,为酵母菌提供发挥最高活性而需要的适宜温度
(2)进一步过滤氧气,防止氧气进入圆底烧瓶抑制酵酶菌的发酵
(3)澄清的石灰水Ca(OH)2有CO2气泡溢出变浑浊
(4)随着葡萄糖逐渐耗尽,CO2产生逐渐减少酒精
(5)溶液A不变浑浊,因为乳酸菌进行乳酸菌发酵不产生酒精和CO2
5.(1)无氧呼吸
(2)O2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减弱
(3)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
(4)B这一点呼吸作用最弱,分解有机物最少

高二生物细胞概述20


必修1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阅读细胞学说发现简史,简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

②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③进行“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实验,认识细胞体积一般较小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学说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一、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二、细胞的大小、数目、种类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体都有相同的物质组成,即由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那么这些化合物又是怎样构成生物体呢?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少数病毒等以外,生物体都有细胞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首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节细胞概述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细胞的发现。最早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谁?他是怎样发现的?

其实,胡克发现的是死细胞的壁,而不是活的细胞。接下来,细胞的研究发展趋势?

两位科学家的理论综合成为:细胞学说的基础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共同形成了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细胞必定由别的细胞产生的。因此生物学的研究就有了细胞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使用,使细胞学的研究迅速发展,成为细胞生物学。各种细胞结构

比较大象和蚂蚁,它们的细胞体积谁大呢?

其实,它们的体积大小差不多,只是构成大象的细胞数目比蚂蚁多。

不同的生物体,细胞形态、大小、数目都不一样,最小的细胞是细菌类的支原体的细胞,最大的是鸵鸟蛋的卵黄,一般来说,细胞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可见细胞的体积一般比较小,以微米为单位。为什么细胞的体积总是很小呢?

如果假设体积很大,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模拟实验:

假设3个正方体,边长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代表3个不同大小的细胞。大家计算,它们表面积/体积的比值?随着边长增大,表面积/体积比值依次减小。

为了保证活细胞能正常的物质交换,细胞的体积总是很小的。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

不同的细胞,形态大小有所不同,大家观察比较这些细胞有什么异同点?学生思考、回答:各种化合物并不是随机的结合,它们是有机的组成细胞,再由细胞构成整个生物体。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回答:

英国科学家胡克,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看见许多小室,命名为细胞。学生回答:德国,施莱登研究植物,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次年,德国,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德国,菲尔肖提出:所有细胞都必定来自别的活细胞。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计算,得出结果。

比值分别是:6、3、2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七、板书: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的概述

一、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

二、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八、作业设计

高二生物《细胞增殖》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生物《细胞增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二生物《细胞增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10%)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高一生物3.7细胞呼吸教案


3.7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有氧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②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和意义。2、能力目标:①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有氧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观察、分析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代谢实质,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生命现象。②通过分析有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观点。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2、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细胞呼吸是生物活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那么细胞呼吸怎样进行呢?二、细胞呼吸的类型:(一)有氧呼吸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高等植物和动物主要进行的就是有氧呼吸,这是地球生物逐渐进化的结果。

2、主要场所:线粒体3、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4、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两个分子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H],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前两阶段产生的氢[H],经过一系列反应,被氧化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小结:

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结合反应式提问:①葡萄糖在第一阶段参与反应,场所在细胞质基质。②水在第二阶段参与反应,水和丙酮酸穿过线粒体的双层膜,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③氧气在第三阶段参与反应。④CO2在第二阶段生成。⑤水在第三阶段生成。能不能和前面的水对消?不能。⑥有能量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第三阶段(大量)。⑦有酶参与的有: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三个阶段的酶有没有一样?判断依据:酶的专一性。⑧有[H]产生的有:第一阶段(少量)、第二阶段(少量)。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1molC6H12O6—→2870kJ—→1161kJ储存在ATP中(转化率为40.45%),其余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无氧呼吸1、概念: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2、场所:细胞质基质。3、反应式:(1)高等植物: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2)高等动物和人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组织(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4、过程: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1molC6H12O6—→196.65kJ—→61.08kJ储存在ATP中(转化率为31.06%),其余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呼吸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细胞质基质是否需氧需分子氧参加不需分子氧参加分解产物CO2+H2OCO2+酒精;乳酸释放能量较多较少相同点①二者的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板书设计

第七节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的类型(一)有氧呼吸1、概念2、主要场所3、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4、过程

场所反应物生成物①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②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H]、少量能量③第三阶段线粒体[H]、O2H2O、大量能量

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40%(二)无氧呼吸1、概念2、场所3、反应式4、过程5、能量的产生与去向:转化率为31%(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三、细胞呼吸的意义教学后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270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