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通过几天的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本章节的知识,所少的是对这些知识的融汇贯通和基本应用

四、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斌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中有关物距大小与像距大小和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归纳法。

六、实验器材

光具座、焦距10cm凸透镜、光屏、蜡烛、打火机。

七、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环节1:

课前内容回顾

1课前内容回顾:让学生回忆填写出表中的缺少的内容。

2实验:学生用放大镜成2种像的实验

活动1:学生回忆填写出表中的缺少的内容。让学生迅速回忆起微课中重要内容。

活动2:学生用放大镜成2种不同像的实验,并说明是用何种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像。

环节2:

课中答疑(min)

1、讲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提出的问题。

活动1: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

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

2、讲解学生错误最多的几道题

活动2:

学生在课前作业中遇到的错题,并让做对的同学讲解这些题目

环节3:

课中探究(min)

实验一:

如何去测焦距

活动1:协作

让学生设计如何去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最后老师公布2种测焦距的方法。

实验二:

让学生设计探究物体成实像是物距大小与像距大小和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活动1: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

让学生设计探究物体成实像是物距大小与像距大小和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分组探究,总结得出其结论。

活动2:练习

尝试利用物距大小与像距大小和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解决习题

环节4:

口诀记忆(min)

利用口诀和习题对本节内容小结和反馈练习

活动1:展示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

让学生自己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解释给班级同学听

活动2:反馈练习

八、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0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0”,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学期宜兴市太华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课题: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经历探索发现,感悟探究实验的方法,从而建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相关的知识体系,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

知识

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2、知道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如何根据要求调节投影仪。

过程

方法

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烛焰、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2、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论证、归纳、表述等形式对透镜的成像规律有较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重点

难点

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

教学过程提要

教学环节

个人复备

一、

复习

旧知

引入

新课

一、引课

方法⑴:①让学生观察投影仪上成像的凸透镜。引课:教室里的这台投影以经常为我们上课服务,但谁知道为什么在玻璃板的投影片上的很小的“投影仪是一种很大的放大镜吗?”几个字的会让我们看起来这样大?

②谁又知道要想让投影仪投影出来的字更大些,投影仪上的凸透镜向上调还是向下调?

③大多数同学都有一个放大镜,你用放大镜放大书上字的时候,是否离书越远像越大?

④看,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些问题的奥妙。

方法⑵:①演示把凸透镜当放大镜使用时的情景;接着点燃一支蜡烛,在暗室里模拟放电影的过程(也可以同时再放一下幻灯机)。

②引课:大家都知道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怎么放起电影来啦,这两个过程都有放大作用,是不是相同?不相同!观察位置不同,虚像、实像(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时学过)也不相同。到底是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些问题的奥妙。

二、

讲授

新课

(新知

探究)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大家桌子上有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请你先点燃蜡烛,观察能不能看到成像现象。

②你所观察到的像有时比烛焰(形成像的物体)大,有时比物体小,什么原因引起的?你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会成这种放大、缩小的像?什么时候在光屏上不会看到像?

③你们每个学习小组合作起来,能不能通过实验用一些比较精确的数据来证明你的猜想。

④学生实验探究,并填写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⑤教师用光具座同样演示一遍上面的实验,得到一组数据。

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以归纳出怎样的结论。

⑦观察一遍用光具座科学规范地完成上面探究实验的实验注意点和成像光路图中的演变过程。

⑧同学交流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欢迎提出新问题共同探讨。

⑨发放某学生的实验卡共同交流和识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

(或光具座及附件)

注意点

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数据

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10cm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25

16.67

倒立缩小的实像

15

30

倒立放大的实像

5

无法测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结论

成像条件

成像规律

u>2f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u<2f

v>2f,倒立放大的实像

u<f

物和像在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u=2f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u=f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⑩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三、

拓展

延伸

①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②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③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④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⑤让学生讨论投影仪(幻灯机或电影机)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的不同。

四、

课堂

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内容

五、

布置

作业

1.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2.完成导学手册上相应练习。

板书

设计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探究凸透镜成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课题: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材: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四、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具准备
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
2、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理念
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
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手中的凸透镜问学生?它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设备上还见过它?引导学生回答出在照相机、投影仪上见过它。并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冰磨成它的样子,来取火。”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本节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举例,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二)学法指导,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凸透镜。组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的形状特征。
并板书: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提问: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那么光线穿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光具座上演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得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它又叫会聚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从而介绍几个相关名词: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本节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符合其认知规律。]
2.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
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
通过以上观察得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
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
3.提出猜想
猜猜看: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去探究这一规律。
4.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他们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1)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请学生开始自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中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A、没有找到像;B、找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像;C、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本不是像。对A种情况,老师稍加提示,使之转变成第二种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像产生的误解,教师要明确的指出:有的同学找到的不是像,同学们也许会感觉疑惑,急于想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不是像,老师这时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如何找像,什么是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猜,后试试)
请学生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填入学案的表格内。
5、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板书。
[本节设计意图:1、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1)凸透镜的定义。(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什么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3)用课件演示成像规律。
2、告诉学生: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3、课后练习以及阅读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凹透镜有哪些特点?
七、板书设计
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2、凸透镜成像规律:
因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u>2f成倒立、缩小、实像
焦点(F)u=2f成倒立、等大、实像
光心(O)f<u<2f成倒立、放大、实像
焦距(f)u=f不成像
主光轴u<f成正立、放大、虚像
附件:学案
1.活动:你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时,你会看到怎样的像,提出问题。
2.猜想:这些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制定实验计划:
4.实验过程
(1)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
(2)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
(3)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4)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5)你组同学得到了哪些像?(放大、缩小、等大的)
(6)你组同学测出了各种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5.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距u
(cm)像的性质【凸透镜焦距(f=5cm或f=10cm)】
倒立正立缩小放大实像虚像
30
20
15
10
8
5
3

(试试看)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你会观察到。
先猜,后试)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怎样?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学生实验器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学生实验器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安排

视频激趣

引入新课

(3min)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

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师:是呀,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

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

使用放大镜观察邮票,用照相机拍照。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观察对比

提出问题

(4min)

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

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

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

猜想假设

(2min)

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9min)

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最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第一个猜想的方案,鼓励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强调:

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情况;或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比较物距。

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所选器材和实验方案。

出示光具座

课件显示:

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

课件显示:

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5min)

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

②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师:下面我请前三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像,后三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的像。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做两次。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按教师要求动手进行操作;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12min)

师让小组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黑板上已画好的光轴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师引出实像的概念。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U2f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v2f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fu2f倒立放大实像,物像异侧v2f

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此时的虚像呢?

师板书:uf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师板书: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v=2f;u=f时不成像

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

师: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学家一样成功完成探究任务。(掌声鼓励)

多位学生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黑板上已画好的光轴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尝试探究:如果uf呢?

学生实验并汇报: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的情况。

学生尝试观察后发现:从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就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尝试探究:如果u=2f、u=f生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件显示:将黑板上的图片展示,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可以用鼠标拖放。

规律再现

总结提高

(5min)

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演示“三段两点”成像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呢?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做了实验,还动脑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学习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观察将知识内化。

学生再次观察后总结出新的规律: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课件显示:Flash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应用

解决问题

(5min)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

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

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

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

学生:人向前走一点。

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件显示:

水滴放大镜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

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为什么呢?

课件显示:

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性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兴趣,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学生很感兴趣。我也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发现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另外,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我注意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能一直处于快乐学习的状态中。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55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