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科版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解析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科版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解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苏科版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解析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目的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称之为“探究行为”,课程标准强调在探究型课堂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实验、观察、思维等传统技能的培养,还特别重视提问、假设、计划、解释、交流、合作等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只通过理解学习内容就能实现,学生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有相关的探究行为,他们某一方面的基本能力一定是和相关的探究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课堂探究行为的评价是教师在事先制定量化标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课堂中的各种探究行为有效性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它能够用来判断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检验学生在探究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本堂课中具体的探究任务,分析和规划学生在该堂课上需要达到的主要能力目标,针对具体探究的任务制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有一定区分度的评价标准,从而评价学生在达成任务或学习目标过程中的行为设计与实际行为的表现。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苏科版教材8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为例,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具体的学生探究行为评价量表,期望在有限的课堂中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达成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能力所提出的目标。
以下是笔者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思考。
一、基于标准知识点呈现的先期评价(诊断性评价)
1.流程图(见图1)
2.基于标准知识点呈现的先期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或现象,使学生能表述并识别物质的熔化和凝固;(2)让学生经历物质熔化的探究过程,并能用图像描述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知道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温度的变化特点,了解熔点、凝固点的概念;(4)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基于课标对于知识点的呈现,选择了如下类型习题检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存在的困难及缺陷:
(1)列举发生在你身边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各三个。
(2)不同固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有何不同?如何分类?
(3)联系生活,用晶体熔化的特点及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从提前自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于新的知识,往往是只通过看书,死记书本的内容,不能做到理解记忆。其次学生对于某些模糊的概念以及书本上所注明的注意事项,不能做到很好的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将预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有机的结合。
根据提前自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课标要求笔者制定了具体的评价量表:
(一)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的特点
(一)晶体与非晶体
二、基于先期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
1.流程图(见图2)
2.基于先期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过程
课堂中通过冶炼钢铁以及吹制玻璃器皿的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明确上述物质前后所处的状态,从而得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对照定义,尝试说出生活中各种熔化和凝固的现象,从而对概念有一个回忆和再认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各种固体,思考各种固体有何不同。
探究行为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提出“物质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作出合理的猜想。
(3)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猜想,通过讨论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不断的补充来完善实验的设计。明确实验的注意点及实验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4)能按照实验要点进行实验,获得较为精确的数据。
(5)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及图像的分析,得出物质熔化时的特点。
(6)各小组能够做到讨论各自的得失情况,从而使对实验及其结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比较海波和石蜡这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固体可以通过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不同进行分类,即晶体和非晶体。通过阅读课本相应的内容,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最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熔化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能更深入的了解,在生活中遇到这些现象时,能熟练的运用课堂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笔者在教学中将实验与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结合,不仅使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仍然缺乏耐心;在实验的细节方面,比如如何使海波均匀受热仍然有欠缺清晰的思路,实验技能有待提高。同时在猜想环节中,某些同学仍然不能做到说出猜想的根据来。而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所设置的问题也不够精练,某些问题可有可无,同时教师的讲解太多,没有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必须精简问题,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在评价学生探究行为的过程中,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基于学生互评的课堂小结
1.流程图(见图3)
2.反思
基于学生的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使其能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的现象。
四、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
1.流程图(见图4)
2.根据探究卷所反映的效果所做的反思
在探究用卷中,基础的概念题,如什么是熔化,海波熔化时有什么特点等,学生的准确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对图像问题的分析,效果就不是特别好,班上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同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在熔点位置时,物体可能处于的状态;在熔化过程中晶体所处的状态。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所做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和开放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我们只有利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通过对学生课堂中的探究行为进行一系列量化的评价,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样就使得我们今后的教学有迹可循,有据可查,从而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增强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

扩展阅读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熔化和凝固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熔化和凝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熔化和凝固

说明1本知识点是重点。
说明2本知识点是难点。
说明3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说明4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物态变化。
说明5本知识点主要讲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以及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的物理意义,它是研究热学的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实验用图4-7所示的装置观察熔化现象。同时观察海波(或冰)、松香的熔化。注意观察状态变化过程,并且每隔半分或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再过几分钟为止。

(图4-7)
照下图那样,在方格纸上画一根横轴表示时间,画一根纵轴表示温度,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物质的,温度然后且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熔化图象。

规则2:凝固曲线
从实验得到,液体在冷却中凝固成晶体的图象如下图甲所示,它表明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温度叫做凝固点,而且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液体在冷却中凝固成非晶体的图象如下图乙所示,它随着温度降低,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
规则3: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
规则4: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液体在凝过程中也要吸热或放热,但是温度改变。

熔化和凝固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熔化和凝固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5.2熔化和凝固
【教师寄语】人生最大的对手是自己,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懒惰!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结构上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3.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化方法。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
目标一认识晶体
1.从结构上看,我们可以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2.有…………………………………………的固体叫做晶体,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等。
3.……………………规则结构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沥青等。
目标二固体的熔化
一、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1.物质从……………………变为……………………的过程叫做熔化,如冰化成水;物质从……………………变为……………………的过程叫做凝固,如水变成冰。
2.提出问题: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有什么不同的规律?
3.设计实验:①选取实验的材料,如右图所示。②进行实验器材的组装。按右图由下往上对器材逐次进行组装并调整。③把装着萘的试管放在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而不是直接用火加热试管,是为了使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如下表
在右边的方格纸上画出晶体萘的熔化图象。
5.在第6min,观察到萘开始熔化,继续加热,萘的温度…………………(填“升高”或“不变”),此时萘的状态为…………………;第9min,固体萘全部熔化为液体,熔化过程共持续了…………………min。在熔化过程城中萘要不断…………………热量,温度…………………。我们把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6.右图是非晶体玻璃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上可以看出,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在升高,即没有一定的…………………。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主要区别。
7.实验结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热量,温度;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热量,温度。
目标三液体的凝固
1.液体的凝固是固体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要…………………………热量,温度不变。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图……………(填“甲”或“乙”)是晶体的凝固图像,理由是………………………………………………………………………………,其中……………段正处于凝固过程;图……………(填“甲”或“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目标四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应用
1.把矿石中的铜熔化成液体铸造各种铜器。
2.我们使用的铝锅,就是把铝块熔化成液体,倒入模型中,冷却后就成了铝锅。
3.北方的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低。
【巩固提升】试试我的身手,我最行!
1.下列各固体物质,是晶体的是………………………………………;是非晶体的是………………………………………。
①玻璃②海波③沥青④冰⑤铁⑥松香⑦食盐⑧石英
2.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一个共性是……………………………………………………………。
3.如右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填A或B)物质是晶体,判断的依据是……………………………………………………………………………,其熔点是……………℃。
【学后记】记下今天的收获,累计明天的成就!

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两套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两侧。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3.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

【课题】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晶体和非晶体.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55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