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尊王攘夷”:识记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2、倒幕运动的兴起:识记“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四强藩;“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识记“王政复古”、“辞官纳地”;伏见、鸟羽战役;“戊辰战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理解“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2、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比较,分析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2、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坚韧毅力等品质。
3、伏见、鸟羽战役是明治维新的转折性战役,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黑船事件以后,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但此时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还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1863年幕府发动政变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长州藩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运动终结。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在倒幕派的压力下,幕府“大政奉还”。幕府表面上结束统治,实际上仍控制国家政权。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使幕府名实俱亡。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故事导入法:
1861年6月初,时值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有一位日本人逗留在上海,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政局的变动,也看到了外国舰炮的厉害。他感慨地说: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该年8月,他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这位日本人是谁呢?他就是日本尊攘派和倒幕派的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
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一、“尊王攘夷”:
1、兴起的原因:暗杀井伊直弼的“樱田门事件”(1860年)。
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对外,井伊直弼上台后不久就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改革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因为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
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发动“樱田门事件”的武士们宣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反对幕府,只是为了清君侧。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2、兴起:尊攘派与“尊王攘夷”
概念:“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尊攘派。
1860年,井伊直弼被暗杀后,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19世纪开始流行于日本有识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强幕府统治。到“安政条约”签订后,尊王攘夷思想成为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指导思想,他们与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相结合,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对外国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袭击幕藩首脑人物,试图通过这些行动给幕府施加政治压力。
实质: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
3、参与阶层:
领导者:中下级武士
支持者: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
响应者:富农、手工场主和商人等。
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但这场改革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其主要原因有:
(1)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武士等级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3)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腐朽的幕府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特别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的悲惨命运,使日本的一些先进人士担忧祖国的前途,考虑国家的出路。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
(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早在各藩的改革中崭露头角,其中有一大批有勇气、谋略和胆识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4、主要活动:
(1)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2)制造多起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事件:
①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
②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
1863年6月25日,长州藩首先点起了攘夷的火焰。以久坂玄瑞为中心,以光明寺为大本营的尊攘派志士——所谓的光明寺党,断然开炮袭击了通过下关海峡驶往长崎的美国商船“彭布罗克号”。7月8日炮击了法国通讯船“建昌号”,11日,炮击了荷兰军舰“梅迪萨号”。16日,美国军舰“怀俄明号”对长州藩炮台和军舰进行了报复性的猛烈攻击,击沉三艘长州军舰,并封锁了下关海峡,沿岸的武士家属以及部分百姓纷纷逃往山中,海峡地区出现冷落的情景。法国东洋舰队也派出旗舰“塞米拉米斯号”和“唐克雷德号”进行报复,于21日来到下关和长门之间的前田炮台前面发动攻击,约有250名陆战队员登陆,占领了前田、坛浦等处炮台,并烧毁了沿途村庄。长州藩志士们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实力相差悬殊,列强们的坚船利炮使他们受到严重损失。
③组织“骑兵队”直接抗击外国侵略者。
长州奇兵队
奇兵队成立于1863年(文久3年),所谓奇兵,是指由藩士以外的武士和庶民组成的混成部队,与藩士、武士组成的撰锋队相对。非正规军。
经历了下关战争,长州藩深刻认识到自身军事实力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于是按照高杉晋作的提议,着手组建新军。新军的编制及训练被认为受到了高杉的恩师吉田松阴所著《西洋步兵论》的强烈影响。奇兵队设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抵御外国军舰,指挥所设在白石正一郎的宅邸,后转移至赤间神宫。
同年,因奇兵队与撰锋队在教法寺事件中互相残杀,高杉晋作引咎辞职。此后,河上弥市、滝弥太郎、赤根武人历任总督,山县狂介任军监。不久,京都爆发八月十八日政变,长州势力遭到驱逐。翌年(1864年),池田屋事件发生之后,长州藩试图武力夺回京都,并与会津藩、萨摩藩武装发生冲突,在后来的禁门之变中,长州藩败北,成为朝敌,随后幕府发动第一次讨伐长州,奇兵队参战。
第一次幕长战争失败后,高杉晋作流亡,但不久归藩,并开始掌握藩政的主导权,一扫藩内的保守势力,明确了长州藩的倒幕方针。元治2年(1865年),第二次幕长战争爆发,奇兵队再次参战,表现不俗。
庆应2年(1866),萨长同盟缔结,两藩合作倒幕。历经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一系列政治变动,奇兵队正式成为官军一部,参加戊辰战争。其规模上亦有扩大,曾在山口县周防地区组建过第二奇兵队(南奇兵队)。
奇兵队的组建虽然大体上摒除了门阀观念,但仍通过袖印等方式对队员的“阶级成分”加以区别。队员定期从藩厅领取粮饷,日常起居训练也有专门的队舍,因此,奇兵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兵组织,俨然长州藩的正规部队。其以总督为顶点,下设枪队、炮队,高度组织化。缔造者高杉认为,长期的和平导致了武士的堕落,相比之下,这些出身卑微但迫切渴望出人头地的平民更加具有战斗力。奇兵队的战术训练、武器装备全部西化,战果卓著。
此外,不排斥贱民阶层也是其特点之一。奇兵队成立之初,长州藩曾专门设立过面向贱民阶层的屠勇队,与奇兵队区别对待。但屠勇队最终与奇兵队合并,而且以此为契机,长州藩领导人开始果断的废除等级制度,远见卓识。废除的结果,使贱民阶层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明治维新以后,《(身份)解放令》刚一面世,便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巨大反感,各地相继发生袭击贱民的骚乱事件。但旧长州藩内相安无事。
倒幕成功,新政府成立以后,随着镇台的设立,奇兵队被废止。明治2年(1869年)部分队员爆发离队骚乱,并包围了山口县厅。骚乱的主事者大乐源太郎后来逃亡九州久留米,密谋再次起事,但遭到木户孝允武力镇压,大乐以下130余人全部被处以极刑。也有说法称,部分奇兵队参加了农民起义,甚至涉足明治初期的士族叛乱
高杉晋作
1839.9.17~1867.5.17,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
1852年,他始就读于藩校明伦馆,并十分喜欢和精通剑术。1858年,晋作到江户幕府学校昌平潢去深造。1860年,晋作与山口町奉行井上平右卫门的次女雅子结了婚,并进入军舰教授所学习航海术。不久,他又到东北地方去游学,先后会见了会泽安,加藤有邻,佐久间象山和横井小楠。在旅行中,他开阔了眼界,特别是欣赏佐久间象山批判幕府、倡导开国的主张,并吸收了横井小楠鼓吹开国,富国强兵的思想。他开始批判旧学(儒学与国学),提倡实学,热情地学习和传播洋学,开始迈上了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习的道路。
1861年,藩主允许晋作到海外视察,并于次年派往中国。6月初,“千岁丸”驶抵上海,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晋作在上海逗留的两个月里,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观察中国形势。逗留期间,五代友厚对晋作说:“尽管太平军有超人之勇,但在少数英法军队面前遭到惨败,今后是新式大炮和军舰的时代。”晋作深以为是,并邀友厚一起去观看新式大炮。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该年8月,晋作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当明治维新的胜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时,高杉晋作因肺结核于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关新地,遗命葬在奇兵队驻地吉田,时年不足28岁。
高杉晋作中国之行的感受
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5、终结:
(1)原因: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抗击外国侵略者,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严厉的镇压。
(2)标志:1863年“京都政变”,次年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协,但遭到幕府拒绝。遭到拒绝的毛利父子在长州藩重用高杉晋作等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长州藩为根据地,准备卷土重来。大约一年后,2000多长州藩兵进攻京都。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万人作好防守准备。双方在京都展开了激战,两万八千多家房屋毁于战火,长州兵一度攻进皇宫的哈御门,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幕府兵击退。因哈御门又称禁门,故这一事件历史上又称“禁门之变”。由于“禁门之变”,长州藩和尊攘派被视为叛逆。幕府还纠集35藩兵力,征伐长州藩,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征长战争,准备粉碎反幕势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兰等国配合幕府的运动,派军舰炮轰长州下关的各个炮台。长州藩面对内外强敌,只得妥协。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尊王攘夷运动宣告结束。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1)背景不同:齐桓公是在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强大,纷纷起来争霸时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是在西方列强势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而当时幕府统治者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时提出的。
(2)含义不同: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义是拥护周王室,排斥异族;日本中下级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3)结果不同:齐桓公利用此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演变为倒幕运动。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尊攘派变成倒幕派: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以后,尊攘派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积弱而被列强宰割作为教训,决定奋起自强。自强首先要振兴工商业,实行开国,扩大对外贸易,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在此以前,尊攘派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到了此时,根本战略应由攘夷转为倒幕,并为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夷论。就这样,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这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重要转变。
2、领导者:
高杉晋作、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
3、根据地: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长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
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割据富强”的改革。改革军制: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业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
与此同时,萨摩藩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萨摩和长州日益接近。1866年1月,长州和萨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密约规定在幕府征讨长州时,萨摩要协助长州,并共同举兵反幕。11月,萨摩、长州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分析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的原因?
(1)政治上:大名们不满幕府的统治,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幕府的镇压政策、西方列强的加紧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经济上: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军事上:建立起了新式军队,购买了先进的武器。
(4)领导方面: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权,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领导正确。
(5)群众基础:农民、市民等积极支持参与倒幕运动。
4、“大政奉还”:
(1)起因:
①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农民和市民暴动1860年发生43起,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主要是反对幕藩领主和商人囤积粮食投机涨价的“米骚动”(抢粮暴动)。群众斗争情绪激昂,不顾幕府的镇压,在街上张贴写给老中的匿名信说:“现在要么把我们消灭,要么就把米价降到3百文(1升时价7百文)。如这两件事都不能办到,就把全市化为焦土。”当他们被捕时,坚决果敢地向审问他们的大坂官吏指出:引起这次暴动的祸首就是将军。大久保利通获悉后认为:“民心已离将军,幕府何足惧!”
②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的准备;
由于幕府准备向法国贷款购买武器装备,聘请法国教官改编训练幕府军队,促使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在联络更多的反对幕府的藩参与倒幕运动的同时,密切同英国的关系,进口先进武器。
③京都朝廷的支持
长州及萨摩藩的倒幕派为推翻幕府,朝着“举兵倒幕”方向迈进。其他各藩也有主张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跃。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倾向于倒幕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京都的朝廷也以天皇名义颁布了讨伐幕府的密诏。
(2)经过: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力。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籍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10月24日德川庆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明治天皇,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史称“大政奉还”。
三、戊辰战争:
1、起因:
(1)根本原因:“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大权,倒幕派为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
(2)直接原因:1868年,京都政变(王政复古)后,倒幕派强迫幕府“辞官纳地”,德川幕府准备武力反击
1867年10月奉还大政后,岩仓具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讨幕派,抑制土佐藩的“公议政体论”,于12月9日(阳历翌年1月3日)毅然实行政变,废除摄政、关白、幕府;设总裁、议定和参与三职;进而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作为施政方针,并把一切恢复到神武创业之初作为新政的理想。当天夜里讨幕派召开小御所会议,压倒山内丰信、松平庆永等公议政体派,做出要德川庆喜辞去内大臣职务和没收其领地的决定。倒幕派为了要找到讨幕的藉口,因此,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与朝廷公卿岩仓具视便决定于1868年1月3日发动政变,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他们知道德川庆喜绝不会交出首长之职位,更不会把德川家所属的领地纳给天皇。于是便可以德川庆喜违抗圣旨为理由,名正言顺地发动讨幕之战。
德川庆喜眼见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装同意会议的决定,但须与老中们商量过后才可答覆朝廷。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与倒幕派在京都发生武力冲突,德川庆喜只得暂时率兵前往大阪,准备以武力反击倒幕武装。
(3)目的:彻底打败幕府,真正掌握国家政权
2、经过:
1868年(农历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戊辰战争爆发。
(1)伏见、鸟羽战役(1868年1月)——关键性战役
1868年1月26日,德川庆喜终於按捺不住,指挥幕府军和会津等藩兵1.5万人从大阪沿淀川北上,兵分两路向京都进发。到达淀城,翌日兵分二路,一支以桑名藩兵为先锋向京都西南方的鸟羽推进,另一支以会津藩兵为先锋向京都东南方的伏见推进。接获幕府挥军北上的消息后,京都新政府派遣2000名萨摩藩兵防守鸟羽,1800名长州藩兵和300名土佐藩兵防守伏见,另有400名萨摩藩兵作为预备队守卫设在东寺的指挥部,由西乡隆盛统一指挥。政府军兵力仅为幕府军三分之一,但得到群众拥护,士气、装备、训练均占优势。27日黄昏,幕府军抵达鸟羽、伏见。鸟羽方面是以萨摩藩兵为主力,伏见方面则是以长州藩兵为主力。虽然新政府军只得五千人,但新政府军使用的是新式步枪,结果幕府军被击退。一月二十九日幕府军打算撒回淀城再伺机反击,不料,淀城的藩兵却见风转舵,拒绝让幕府军进城。幕府军只好继续南行,打算会合据守在淀川西岸的津藩藩兵来对抗新政府军的追击,可是津藩藩兵同样背叛了幕府,竟然向幕府军炮击。加之政府军奋勇迎击,并利用夜暗主动出击。经激战,幕府军于次日被迫撤退。政府军乘胜追击,夺取淀城,进逼八幡。德川庆喜乘军舰从大阪逃回江户(今东京)。士气低落的幕府军几经艰难才回到大阪。德川庆喜深知大阪城守不住,便偷偷乘坐军舰逃回江户。
(2)讨幕军进攻江户,幕府不战而降。
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德川庆喜最后接受了恭顺派的主张,解雇了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甲州、信州镇抚的失败,彻底打破了幕府主战派的一切幻想。3月14日,幕府的恭顺派终于和官军达成江户“无血开城”的协议,规定幕府交出军舰和一切武器,德川庆喜去水户“谨慎”(实为幽禁),让田安龟之助(后改名为德川家达)继承德川家,仍给静冈土地70万石。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4月21日,东征大总督炽仁亲王进入江户,把旧将军府改为大总督府。不久,这座将军的居城,将成为日本的新首都。不甘心失败的反动武士组织了一支拥有两千人的名为“彰义队”的反新政府武装,拥立轮王寺宫(皇族主持)以上野宽永寺为据点,串通德川幕府残余势力继续同明治政府为敌。5月15日,在上野之战中,彰义队被大村益次郎指挥的官军包围击溃。倒幕派的反攻取得了完全胜利。
(3)结果: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1869年迁都东京。
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答案提示:国内: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国际: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即尊王攘夷、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确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关系。
与以往旧人教相比,本节课有许多新增知识点,如尊攘派与尊王攘夷运动、“大政奉还”和戊辰战争。“尊王攘夷”虽然提高了天皇的地位,但由于掌握实权的是幕府的首脑将军,因此“尊王攘夷”运动注定要失败。但也使尊攘派擦亮了眼睛,开始注重实际,进而演变成倒幕派。正是由于西南四强藩倒幕运动的推动,迫使幕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假意“大政奉还”,而暗中仍然掌控实权。为此,倒幕派进一步向幕府提出“辞官纳地”的主张,刺激了幕府的利权,终于酿成了戊辰战争。而伏见、鸟羽之战则是戊辰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明治天皇亲政、实施明治维新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最终结束了德川幕府对日本260多年的统治,开启了日本的新时代。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提示:相同点: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的支持;领导力量基本一致;根据地基本一致。不同点:前者重在“攘夷”,失败;后者重在“倒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
2、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答案提示:(参见合作探究4)
⊙学习延伸:
1、你了解中国那一段历史吗?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提示:唇亡齿寒;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没落,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旧,武器落后,加剧了衰败。
1.教学设计
关于"尊王攘夷"一目的教学,可以提问"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开始标志,建议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现刺杀井伊直弼的事件,然后请学生自己总结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提醒学生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是"攘夷",为"攘夷"而"尊王"。可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文说明,分析这一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泛支持?"奇兵队"与幕府军队的不同之处?结合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尊攘派为什么不能提出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尊攘派的局限之处?
关于"倒幕运动的兴起"一目,可以首先由学生分析尊攘派为何转变为倒幕派?学生一般能分析出幕府不能实现改革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有识之士要倒幕。建议提请学生注意:在攘夷运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受到要富国强兵,不能光靠盲目"攘夷","开国"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付诸实行,尤其是在西南各藩。在介绍有关倒幕派控制长州、萨摩政权,实行经济、军事等改革后,可以请学生结合第一节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培养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导、群众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关"大政奉还"背景的分析,可以按教科书内容和插图分析,不作过多补充。
有关"戊辰战争"一目,可以问学生:既然幕府已经"大政奉还"了,为什么1868年初,倒幕派还要发动政变,要求"王政复古"?什么是"辞官纳地"?关于战争的经过,结合插图,介绍鸟羽、伏见战役,"无血入城",让学生大体了解"彰义队"、 "奥羽越列藩同盟"、"函馆之战",不用作具体要求。关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建议请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51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尊王攘夷”
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问题探究
分组讨论
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倒幕运动的兴起
“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强藩;“大政奉还”
问题探究
分析图表
历史比较
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坚韧毅力等品质
戊辰战争
“王政复古”、“辞官纳地”、鸟羽、伏见战役、“戊辰战争”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
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黑船事件以后,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但此时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还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1863年幕府发动政变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长州藩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运动终结。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在倒幕派的压力下,幕府“大政奉还”。幕府表面上结束统治,实际上仍控制国家政权。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使幕府名实俱亡。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建议提问“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第一目“尊王攘夷”
教材阐述了尊攘派走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原因、开始标志以及受到的广泛支持、尊王攘夷的主要活动及最终的失败。重点是尊攘派走上政治舞台的原因。
1.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在介绍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时,建议向学生介绍刺杀井伊直弼事件即所谓的“樱田门事件”。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对外,井伊直弼上台后不久就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改革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因为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发动“樱田门事件”的武士们宣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反对幕府,只是为了清君侧。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尊王攘夷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尊攘派。尊攘派除了得到部分大名的支持,还得到许多豪农、豪商的积极响应,财力雄厚的豪农、豪商不但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还在尊攘派遭幕府迫害时为他们提供隐蔽场所。尊王攘夷运动在长州、土佐和萨摩等西南诸藩发展迅速,这些藩的大名长期遭到幕府的排挤,与幕府的矛盾比较大,他们希望借助尊王攘夷运动扩大自己在日本政治中的影响力,故此对尊攘派采取支持的态度。
在介绍尊攘派的活动时,建议教师向学生指出: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
教学建议:介绍结束后,可以请学生总结“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根源、直接原因?分析尊攘派为何会得到广泛支持?分组讨论“尊王攘夷”这一口号与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程度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当时日本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能产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然而凡是反对现存秩序,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理论,在当时条件下,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根据,中下级武士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且为封建主义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因为他们除“尊崇皇室”和“击攘夷狄”的大义名分论之外,找不出其他更合理的反抗根据,这就是中下级武士“尊王尊攘”口号局限性的所在。换言之,它成为反对幕藩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政纲,也是日本资本主义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
2.尊王攘夷运动的终结
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复杂,建议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学生讲述、讲多讲少;也可以建议学生课后在网上或图书室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日本错综复杂的政局,了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血腥性。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教师可以简要介绍1863年政变。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协,但遭到幕府拒绝。遭到拒绝的毛利父子在长州藩重用高杉晋作等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长州藩为根据地,准备卷土重来。大约一年后,2000多长州藩兵进攻京都。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万人作好防守准备。双方在京都展开了激战,两万八千多家房屋毁于战火,长州兵一度攻进皇宫的哈御门,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幕府兵击退。因哈御门又称禁门,故这一事件历史上又称“禁门之变”。由于“禁门之变”,长州藩和尊攘派被视为叛逆。幕府还纠集35藩兵力,征伐长州藩,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征长战争,准备粉碎反幕势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兰等国配合幕府的运动,派军舰炮轰长州下关的各个炮台。长州藩面对内外强敌,只得妥协。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尊王攘夷运动宣告结束。
第二目“倒幕运动的兴起”
教材阐述了尊王攘夷运动迅速发展为倒幕运动的原因,西南强藩成为倒幕活动的根据地,第二次征长战争及幕府在强大压力下的“大政奉还”。重点是倒幕运动兴起的原因,难点是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根据地。
1.尊攘派变成倒幕派
建议首先请学生尝试分析尊攘派变为倒幕派的原因,然后教师加以总结: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以后,尊攘派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积弱而被列强宰割作为教训,决定奋起自强。自强首先要振兴工商业,实行开国,扩大对外贸易,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在此以前,尊攘派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到了此时,根本战略应由攘夷转为倒幕,并为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夷论。就这样,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这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重要转变。
2.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长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割据富强”的改革。改革军制: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业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萨摩藩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萨摩和长州日益接近。1866年1月,长州和萨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密约规定在幕府征讨长州时,萨摩要协助长州,并共同举兵反幕。11月,萨摩、长州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建议请学生结合第一节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培养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导、群众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农民和市民暴动1860年发生43起,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主要是反对幕藩领主和商人囤积粮食投机涨价的“米骚动”(抢粮暴动)。群众斗争情绪激昂,不顾幕府的镇压,在街上张贴写给老中的匿名信说:“现在要么把我们消灭,要么就把米价降到3百文(1升时价7百文)。如这两件事都不能办到,就把全市化为焦土。”当他们被捕时,坚决果敢地向审问他们的大坂官吏指出:引起这次暴动的祸首就是将军。大久保利通获悉后认为:“民心已离将军,幕府何足惧!”
4.介绍“大政奉还”时,建议可以简要介绍:长州及萨摩藩的倒幕派为推翻幕府,朝着“举兵倒幕”方向迈进。其他各藩也有主张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跃。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倾向于倒幕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明治天皇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大久保利通他们手里。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于是在天皇发下讨幕密诏的同一天,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建议可以请学生总结幕府主动“大政奉还”的原因。
第三目“戊辰战争”。
教材介绍了“戊辰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及胜利的原因,重点是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
1.战争爆发的原因
建议请学生根据教科书理解、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目的、直接起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建议向学生指出教材中所说的1868年初“京都政变”就是我们经常在资料中所看到的“王政复古”。两者是一回事,也就是宣布京都的天皇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日本政府,天皇收回统治权,下令剥夺德川家的将军之职,废除幕府制度,紧接着要求德川将军“辞官纳地”即交出统治地区。
2.戊辰战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
“王政复古”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1月3日中午,朝廷宣布德川幕府为“朝敌”,决定讨伐。于是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接触,全面内战展开。幕府军虽然有1万5千多人,但是,人民群众痛恨德川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政府军作战目的明确,士气旺盛;同时一些原来站在幕府一边的藩为形势所迫,背离幕府转而群攻幕府军队,结果,幕府军队被只有5000人的明治政府军队击败,向大阪溃逃,政府军乘胜追击,占领重要城市大阪,这次战争的胜利,打开了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的道路,迫使近畿以西各藩投向反对幕府的萨摩和长州方面;促使三井等特权商人决定抛弃幕府,以财力支持新政府,继续追讨德川庆喜。新政府为使天皇政权获得欧美各国的承认,向各国公使面交国书。各国承认新政府和旧幕府为对等的交战团体,宣告战争中局外中立。但法国暗中支持幕府,英国商人则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1868年3月,政府军进抵江户郊区。4月21日新政府军“无血入城”,接收江户,德川庆喜去水户“谨慎”(实为幽禁),仍给静冈土地70万石。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德川庆喜虽降,但内战还没有结束。幕府的残余势力仍在日本东北部组织了“彰义队”和“奥(陆奥)羽(出羽)、越(越后)列藩同盟”等武装势力继续同明治政府为敌。又经过一年的征战,才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
关于战争经过,主要让学生了解鸟羽、伏见战役以及进入江户,其他也可以不作要求,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图书、影像资料。
可以提醒学生:新政府当时还没有独立的财源,内战军费和政府开支主要依靠三井、鸿池、小野、岛田等大商业资本家的借款和发行政府纸币维持,因此后来明治政府在维新时期对这些大资本家多有扶持,为后面章节的学习略作交代。
3.关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建议请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维新前期列强在日本的角逐。通过探讨,学生会认识到:幕末日本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样,面临着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尊王攘夷”一目的教学,可以提问“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开始标志,建议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现刺杀井伊直弼的事件,然后请学生自己总结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提醒学生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是“攘夷”,为“攘夷”而“尊王”。可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文说明,分析这一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泛支持?“奇兵队”与幕府军队的不同之处?结合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尊攘派为什么不能提出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尊攘派的局限之处?
关于“倒幕运动的兴起”一目,可以首先由学生分析尊攘派为何转变为倒幕派?学生一般能分析出幕府不能实现改革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有识之士要倒幕。建议提请学生注意:在攘夷运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受到要富国强兵,不能光靠盲目“攘夷”,“开国”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付诸实行,尤其是在西南各藩。在介绍有关倒幕派控制长州、萨摩政权,实行经济、军事等改革后,可以请学生结合第一节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培养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导、群众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关“大政奉还”背景的分析,可以按教科书内容和插图分析,不作过多补充。
有关“戊辰战争”一目,可以问学生:既然幕府已经“大政奉还”了,为什么1868年初,倒幕派还要发动政变,要求“王政复古”?什么是“辞官纳地”?关于战争的经过,结合插图,介绍鸟羽、伏见战役,“无血入城”,让学生大体了解“彰义队”、“奥羽越列藩同盟”、“函馆之战”,不用作具体要求。关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建议请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倒幕运动的兴起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图片三张:
图片1.日本地图:
结合地图,介绍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1866年1月萨摩、长州,缔结军事同盟,规定在幕府征讨长州时,萨摩要协助长州,并共同举兵反幕;11月,萨摩长州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图片2.“大政奉还图”
结合图片说明:这幅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圣德纪念馆。1867年,萨摩、长州、安艺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大政奉还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场景。
案例二在介绍戊辰战争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图片鸟羽、伏见战役,介绍这幅图描绘的是在战斗中,新政府军乘胜追击,幕府军仓皇逃窜的场景。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关键:理解“攘夷”思想是怎样发展为“倒幕”思想的。
思路引领:“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盲目“攘夷”思想被抛弃,“开国”思想被接受。
答案提示:相同点: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的支持;领导力量基本一致;根据地基本一致。不同点:前者重在“攘夷”,失败;后者重在“倒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
2.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解题关键: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
思路引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国内: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国际: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二)学习延伸
你了解中国那一段历史吗?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解题关键:唇亡齿寒;分析中国衰败的根源,外来侵略加剧了衰败。
思路引领:高杉晋作的说法有的很有道理,但有关中国衰败的原因并不够全面。
答案提示:唇亡齿寒;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没落,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旧,武器落后,加剧了衰败。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认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人民革命一贯采取敌视和破坏的态度;通过辛亥革命从基本成功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的学习,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通过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结局和历史功绩与教训。此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重点分析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习和掌握上述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帝国主义本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建议教师强调以下几点:a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省的响应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自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到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这些已使孙中山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是众望所归。c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政府的组成是以同盟会为主,大总统孙中山掌握政府的全部大权,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法制局长宋教仁等均为同盟会员,其他六部总长虽然是旧官僚或立宪派充任,但他们未到南京就职,实际工作由担任次长的革命党人负责。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议员43人,同盟会员占33人。d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e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关于功绩,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要弄清虽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发展。“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一功绩主要体现在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使他们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可以把辛亥革命前后40年中国的政治状况做一比较,加深学生对此点的认识。辛亥革命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要讲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政体的变化及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周边国家。关于教训,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难点分析
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难点。限于认识和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认识较为困难。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史实、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并辅之以必要的简明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其原因。
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难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依然在继续。学生往往忽略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结束封建统治的区别,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同时,他们对于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一次失败革命的结论,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不足之处及留给后人的惨痛教训。
难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建议教师补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a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b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c资产阶级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吸收旧官僚和立宪党人。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新组织,挽救失败,但未成功。
②关于“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请参考“重点突破方案”相关部分。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讨论:①你如何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相关内容参见“扩展资料”部分。②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相关内容参见“习题精选·答案”部分。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关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教师首先揭示,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然后出示他们企图干涉中国革命得相关图片。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引出袁世凯上台出任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一事和“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关于“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谈判地点和相关人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本课重点。教师首先让学生简单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最后重点强调: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重点强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正式公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该约法的出台,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临时约法》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同时它代表了大多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认识水平。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中间穿插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中华民国成相关知识内容的补充,关于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相关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展示图片:列强联合发布的“严守中立”的布告、汉口江面上停泊的列强的军舰、起义的湖北新军和革命军伏击清军。教师应揭示,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引出袁世凯上台出任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一事和“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展示图片:南北双方和谈的代表。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首先让学生简单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最后重点强调:片:孙中山、大总统誓词、上海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参议院,最后重点强调: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其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讲述“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时,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展示图片《临时越发》、第一次国务会议。重点强调: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中间穿插放视频资料《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在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四、小结
教师利用下面的知识结构图总结本课内容。
探究活动
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二、制定目的: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方法。
三、具体步骤:
1.讨论题目: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2.相关材料:
材料一: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
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待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三: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裹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目约法》摘录
材料四:在诸君目的已达,帝制永无复活之期。而外顾大势,内顾民生,渔利纷乘,哀鸿遍野,阋墙御侮,正在此时。若以爱国始,而以祸国终,诸君明达,当不其然。务望诸君罢兵息民,恢复元气。——袁世凯以黎元洪等人名义致护国军将领的电文。
3.参考论文:
(一)张磊《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史论文集》,广东省民国史研究会、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二)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辛亥革命史论文集》,广东省民国史研究会、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4.双方各自写出相关科学小论文,制作相关媒体资料。
5.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69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