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常见动物”,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生物:3.3《常见动物》教案(冀教版七年级上)
一、水产动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对虾、梭子蟹等)、软体动物(扇贝、乌贼等)。其中鱼类部分的知识在新课标中很重要。因此本节内容在《常见动物》一节中居重要地位。教材主要通过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让学生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对鱼鳃的介绍内容为重点内容。其次通过对虾、蟹、扇贝、乌贼等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水产动物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水产资源,最后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教材的难点是探究鱼鳍的作用,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本课的核心环节。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水产资源的保护。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好动而且好奇心强,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直观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物或标本观察并进行讨论、思考、发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鱼比较多,如鲫鱼、鲤鱼和鲢鱼等,学生对鱼的外形和结构名称比较了解,所以在外形和结构名称上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如鳃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以下几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学生不能按一定顺序回答鲫鱼外形的结构名称、对鲫鱼身体三部分的划分界限描述不准确、不能说出侧线的作用、在探究鱼鳍作用中对探究结果描述不准确。所以在这些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
设计理念
(1)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重过程,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双自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先从认识多样的水产动物入手,然后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再探究鱼鳍的作用,最后观察鲫鱼呼吸现象、鳃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原理。在进行完鲫鱼结构和生理的教学后,再深层次了解多样的水产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出水产动物的概念。
4.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技能性目标: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准备
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或有关的投影片以及常见水产动物的实物或标本,其中图片包括鲫鱼外形图、鱼鳃结构图、淡水鱼和海洋鱼图、常见水产动物图、鱼骨骼图以及混合放养图解等。学生4-6人为一组,以组为单位准备好三个玻璃缸和活鱼(有条件的学校用大玻璃鱼缸和200克大的鲫鱼、无条件的学校用小玻璃鱼缸和一两左右的小鱼)、木板条、线绳、纱布条等用品供学生探究活动选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说出水产动物的概念。
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探究鱼鳍的作用。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通过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情感。

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学生举手回答:虾、蟹、鱼、河蚌等。

水产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

学生观察、回答出各动物的名称。它们生活在水中,可食用。

学生观察、回答:口、鼻孔、眼、头、鳃盖、鳍(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侧线、尾等。
鲫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讨论后回答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外形:梭形,减少对水的阻力。有鳍,游泳。体色: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不容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可分泌黏液,减少对水的阻力。
学生可能说不出侧线的作用。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写出实验方案。学生可能作出的假设:胸鳍和腹鳍可划水、控制运动方向或保持身体平衡等,尾和尾鳍可控制运动方向、推动前进或保持身体平衡等。

学生说出本组的假设和实验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部分修改。

学生实验并进行交流。

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呼吸。

学生实验、观察、回答:张开口吞水——闭口——鳃盖活动,鳃孔张开——水流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利用鳃来进行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排到水里。

学生静听。

鲤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大麻哈鱼、鳕鱼、比目鱼等。

学生观察、回答。

鱼有脊柱,有许多块椎骨构成,叫脊椎动物。其它的虾、蟹、贝类等没有脊柱叫无脊椎动物。

学生回答鱼类的主要特征(略)。

鱼类、龟、鳖等是脊椎动物。海蛰等是无脊椎动物。

水质受到污染、酷渔滥捕。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治理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二,杜绝掠夺式的捕捞野生水产资源,如毒鱼、炸鱼。第三,有计划的发展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水中缺氧。及时换水或用加氧机输氧。
主要区别在经济价值。

学生静听或阅读。
学生静听。

导入1:在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田野动物,在水产品市场上我们还能看见许多水产动物,谁来举几个水产动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产动物(板书)
打开书让学生朗读什么叫水产动物?

导入2:出示龟、鳖、贝类、虾和蟹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是什么动物。问学生这些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途,然后教师归纳:这些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叫水产动物,今天我们以鱼为代表动物来学习水产动物的结构、生理特点。导入新课。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照图3-7来观察鱼缸中鲫鱼,能看到哪些结构?让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如从前向后、由整体到局部)。然后让学生观察鲫鱼的身体分哪几部分?讨论各部分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教师注意引导。

我们都知道鱼生活在水中,仔细观察鲫鱼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可相互讨论。
教师提示侧线的作用:测定方位,感知水流水温。

鲫鱼长有鳍,可用来游泳,鲫鱼在水中游泳时,这些鳍具体起到什么作用呢?请每组同学根据现有条件,参照技能卡,在不伤害鱼的情况下,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些鳍的作用,并将设计的实验方案填入教材57页空格中。(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给学生5-10分钟时间)在假设中教师提示:胸鳍、腹鳍起到什么作用?尾和尾鳍起到什么作用?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时参考技能卡。

请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假设和实验设计。教师对其科学性和操作性进行指导。

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教师到各组中指导,之后以组为单位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对各组结果进行简评。

以上我们探究了鲫鱼鳍的作用,我们在探究时都看到了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干什么呢?鲫鱼怎么呼吸呢?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鲫鱼在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在水中相对缓缓游动的时候,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滴红墨水,观察鲫鱼吞入的水从哪里流出来?并结合小辞典的内容,推测鲫鱼吞水的生理意义?

教师出示鲫鱼鳃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一步讲解。

鲫鱼生活在淡水中,属于淡水鱼类,我们常见的淡水鱼还有哪些?出示淡水鱼类图让学生观察。此外我国还有许多海洋鱼类,谁来说几种?教师出示海洋鱼类图让学生观察。进行简要的讲解。

水产动物除了鱼类外,还有许多,让学生看书59页,教师或让学生简要说明其经济价值。也可出示水产动物图让学生观察。

以上水产动物虽然和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知道是什么吗?出示鲫鱼的骨骼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什么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水产动物中的鱼类有什么主要的特征呢?让学生相互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几种水产动物图,让学生判断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水产动物,是不是我国的水产动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不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恢复和保护我国的水产资源呢?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想一想:
1.池塘里养的鱼,有时成群地浮到水面,不断地向外探头张口。虾池里养的对虾和鱼缸里养的金鱼,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原因吗?该如何处理?
2.水产动物和水生动物是不是一回事?
开眼界:
让学生观察教材61页插图,教师讲解或让学生阅读“开眼界”:混合放养。教师可出示混合放养示意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在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鱼类的形态特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水产动物的概念,同时我们会发现,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常见动物中除了水产动物外,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会学习其它类动物。

二、家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家禽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家鸽的外部形态特征、骨骼标本及几种动物骨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沉浮实验,探究家鸽在外部形态上和内部结构上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进而总结出鸟类的基本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形成了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实际用”栏目,使学生了解养殖家禽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开眼界”栏目的设立,有效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同鸟是我们的朋友,确立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学生分析
鸟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物,也是学生日常接触比较多的一种动物,因此,对鸟类的探究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它们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比较了解。但对家鸽的肌肉分布特点和骨骼特点认识不足,对家鸽为什么能够飞翔缺少探究,特别是对家禽的养殖没有感性认识和实践,难以了解养殖家禽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保护鸟类及其生态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倡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是“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识别常见的家禽,说出常见家禽的名称。
(2)举例说出家鸽的形态结构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鸟类的基本特征。
(4)说出家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资源价值。
技能性目标:(1)尝试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究家鸽的形态结构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家鸽的骨骼及其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认同鸟是我们的朋友。确立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回顾相关知识,搜集与鸟类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家禽养殖和家鸽飞翔的影片片段。
家鸽标本、家鸽整体骨骼标本和家兔整体骨骼标本。
鸡(家鸽)、猪(兔)、鱼的肋骨、脊椎骨各一块。
打印“家鸽适于飞翔生活的特点”表格。
教学过程
目标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设置情景

识别常见的家禽

探究家鸽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1)观察

(2)实验

(3)讨论、交流

(4)得出结论

(5)分析结论

概述鸟类的基本特征

说出家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资源价值

认同鸟是我们的朋友。确立环保意识。
1.观看家禽养殖和家鸽飞翔的影片片段或观察标本、图片。
2.识别其中的动物。(鸡、鸭、鹅、家鸽)

3.小组讨论,这些动物属于哪一类群?
(鸟类、家禽)

4.阅读并回答家禽的定义。

5.讨论回答
(生蛋、有羽毛等)
(家鸽善于飞翔,鸡不善于飞翔)
这时可能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家鸽善于飞翔,鸡不善于飞翔?

6.提出问题。
(为什么家鸽善于飞翔?)

7.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家鸽适于飞翔生活的特点
外部形态体呈纺锤形,分头、颈、躯干、尾、四肢五部分,前肢变成翼。
羽毛体表被羽,翼和尾部生有大型正羽,其它部位生有绒羽。
肌肉胸部肌肉非常发达
骨骼骨薄,部分愈合,胸骨发达,上面生有高耸的龙骨突。
(以上填写仅供参考)

8.观察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鸡骨比较轻,猪骨重)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

9.思考、讨论

(家鸽(鸡)不排尿)

10.阅读

11.分析并得出结论

12.思考回答
(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是相适应的)

13.阅读并回答

14.概述鸟类的基本特征

15.讨论、交流、回答
(鸵鸟、鹌鹑等)

16.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回答

17.认同鸟是我们的朋友。确立环保意识。1.播放展示有关家禽养殖和家鸽飞翔的影视标本图片。
2.请同学们说出其中的动物名称?它们属于哪一类群?

3.小结并肯定同学们的回答。
4.请同学们从知识链中找出家禽的定义并板书。

5.请同学们讨论说出家禽的特点。

6.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家鸽善于飞翔?)

7.出示家鸽标本,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出家鸽外部形态特征。
请同学们查阅小辞典,说出家鸽的羽毛特征。
出示家鸽整体骨骼标本和家兔整体骨骼标本,请同学们说出家鸽的骨骼结构有什么特点?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们讨论说出家鸽的肌肉哪里最发达?

8.实验
将鸡、猪的肋骨、脊椎骨各一块放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
(鸡骨浮起,猪骨下沉)

再将鱼肋骨放入
(鱼肋骨下沉)
小结并肯定学生的回答。给出正确结论。
(鸡的骨浮在水面,是因为它的密度小。)

9.请同学们想一想,家鸽还有哪些适于飞翔生活的特点?
提示:家鸽(鸡)与狗在排泄途径上是否相同?

10.让同学们阅读“想一想”

11.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和实验,分析并得出家鸽适于飞翔生活的特点。
12.根据家鸽形态结构的特点和适于飞翔的生活习性,我们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3.请同学们阅读“知识链”并分析说明为什么家鸽善于飞翔,而鸡不善于飞翔?
14.根据我们对鸟类的认识和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概述鸟类的基本特征。
15.除了鸡、鸭、鹅、家鸽外,同学们还能举例说出其它的家禽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16.除了家禽,你们还知道哪些鸟的名称?它们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17.小结,明确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保护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三家畜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水产动物”和“家禽”两节内容探究学习以后,进一步以“家兔”为代表来探究学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类群———哺乳动物。教材首先从常见的哺乳动物家兔入手,通过观擦、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及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尝试饲养家兔等小动物。并且逐渐让学生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重点:通过对家兔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及对家兔体温的测量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探究家兔的体温。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好奇心。适于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于家兔,学生有许多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知识经验,再通过一些直观手段,使学生在鼓励、点拨、启发和建议下通过自己的亲自观察、探究掌握知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动手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培养他们的一些基本技能。
设计理念
(1)突出探究活动。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触摸、思考、讨论”,使他们亲历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能力。
(2)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地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发展。
教学性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家兔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征。
2.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技能性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尝试实验、观察、分析等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实物家兔浸制标本温度计多媒体教室、光盘
学生:课外活动组成员记录本(或表格)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课题引入方案1: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回答。
明确本节课的探究问题。

方案2:学生观看录像并听老师提示,明确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学生积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方案1:用语言导入:你们见过哪些家畜?请同学们说一说。再想一想这些家畜的生活习性如何?它们有那些共同特征?让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方案2:在电教室上课,首先播放一段录像,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提出:这些动物属于哪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让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观察探究(1)方案1:仔细观察。描述家兔的外部形态特征。分小组讨论:家兔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家兔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方案2:学生观看,总结出家兔的外部形态特征。从画面里观察出家兔的生活习性。
讨论:家兔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家兔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2)方案1:参照课本67页3-20图,认真
观察家兔的“内脏浸制标本”,默默认识并记住每一个器官的名称和特点。说出“膈”这一器官的位置、形状。

看书理解“膈”的作用,并回答出来。
想一想:前面所学的“水产动物”和“家禽”这些动物有没有“膈”?
方案2:电教室上课,仔细观看屏幕上家兔的内脏器官,通过视听效果认识并记住各器官的名称。特别注意观察“膈”的收缩和舒张与胸腔的扩大与缩小。进一步理解膈的作用。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理解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1)方案1:展示实物家兔一只,并出示观察目标。也可以让一些学生上前模一摸家兔的毛及乳头。

方案2:电教室上课,播放一段“家兔生活状态”
的录像片,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家兔的外部形态特
征与家兔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方案1:展示家兔“内脏浸制标本”指导学生
要按照课本插图一一对应所观察到的结构,使学生
牢记各器官结构名称,理解其形态特点。培养他们
的读图能力。教师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看清楚家兔膈
的结构、位置、形状。

提问:膈有什么作用?
教师指出: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方案2:电教室上课,通过多媒体投影大屏幕显示
家兔的内脏器关。指导学生观看和听讲解。提示学
生注意膈的活动与胸腔大小的关系。结束播放后,
让同学们思考问题。
提问:膈有什么作用?

观察探究(3)方案1:活动小组同学介绍活动全过程。
学生们认真的听。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方案2:认真学习“技能卡”注意老师强调的问题。
积极踊跃地参与。
几个学生协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测出家兔当时的肛温、腋下温度。
学生学会测量家兔体温的方法。
课后准备实施。方案1:教师课前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指导他们学习测量家兔的体温,并以表格形式记录结果。上课时让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测量家兔体温的经历并出示结果,教师对活动小组的工作加以评价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测量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在活动中也体会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方案2:教师准备一只实物家兔,指导学生先自学课本“技能卡”,同时强调说明关键处,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问:谁来测量一下家兔现在的体温?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并教给他们认识温度计。
教师布置任务:课后以小组形式活动,测量家兔在不同温度下的体温情况,列表记录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

归纳

总结

开拓回忆前面所学的“家禽”知识,并与家兔进行对比,从而理解家兔的结构更复杂。
以小组形式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派代表回答。
形成统一结论,也可举例说明: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它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
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哺乳动物主要特征。

纷纷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哺乳动物主要特征。
自学“实际用”,汲取更多的知识。

学生阅读“开眼界”,了解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教师指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家禽”中家鸽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它的生活习性。
提问:家兔与家鸽在形体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对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评判,
启发提示学生得出结论: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它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线索:家兔外部形态特征(毛、乳头等)-生理结构(膈、肺等)-生理特点(体温、生殖发育),师生共同归纳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你常见的哪些动物具有这些特征?
教师补充关于家畜经济意义、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等知识,扩展知识拓宽视野。

农业益虫
教材分析
本节“农业益虫”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选择了节肢动物中的社群动物蜜蜂为代表动物,“探究竟”中按照动物体从总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依次观察蜜蜂的身体分部,胸、腹、触角及足分节的形态学特征。特别突出了要结合小辞典的有关内容观察探究蜜蜂适于采集花蜜的口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知识链”又介绍了蜜蜂的群体组成,节肢动物的概念,蜜蜂对人类的益处。最后概括了其它农业益虫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本节教学重点是节肢动物的特征。蜜蜂适于采集花粉和花蜜的特殊结构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学生分析
蜜蜂能采集花蜜和花粉,人人皆知,但不是所有蜜蜂都有此行为,这与蜜蜂的群体角色不同有关,还与蜜蜂适于采集花蜜的口器特点相适应,这两点学生不很清楚。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七年级的初中生,蜜蜂的感性经验接触过很多,但亲自科学地观察其形态特点的时候很少,因此,本节课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与学生共同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设计理念
(1)突出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触摸、思考、比较、归纳”等,使其经历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他们逐渐建构新知识,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牢固地掌握知识,不易遗忘。
(2)提倡动手实践,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描述蜜蜂适于采集花粉和花蜜的身体结构特点。
技能性目标:1.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各种节肢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性目标:1.树立科学地利用动物资源和保护动物资源的意识。
2.初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种蜜蜂、工蜂后足的图片、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的视频资料;
蜜蜂的标本、蜻蜓、螳螂的标本、刚死的蜜蜂;
大屏幕、电脑、实物投影仪、放大镜。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观看空中飞舞、花中采蜜的蝴蝶、蜜蜂影视画面或图片,听老师的问题,从而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立刻融入到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多媒体、录像、幻灯或彩图展示蜜蜂的生活习性及形态,同时用语言导入:你知道蜜蜂是怎样采集花粉和花蜜的吗?是否所有的蜜蜂都具备这个功能呢?蜜蜂属于哪一类动物?让我们来一一探究这些问题。

究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
①①方案1:观察蜜蜂的标本,对照教材P72图3-28及教师给出的各种蜜蜂的图形资料,辨别标本中的三种蜂,说出判断的依据。
方案2:观看大屏幕上的三种蜜蜂的标本图像,与教材中的图形进行比较,辨认三种不同的蜜蜂,并说出判断依据。
②观察工蜂的口器,对照图3-29及小辞典的知识,认识工蜂的嚼吸式口器。

③用放大镜观察工蜂的第三对足,对照教材及给出的工蜂后足影视图片,找到花粉刷和花粉筐。观察蜜蜂的体表,把上述观察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中。
④观察蜜蜂标本,指出身体分那几个部分?胸部和腹部各由几个体节组成?胸部上长有什麽。记录这些观察结果。

⑤观察蜜蜂头部的触角,记录。

⑥由两名同学上讲台触摸一只刚死不久的蜜蜂身体,说出感觉。
①方案1:让课代表按小组分发蜜蜂的标本,用各种手段显示三种蜂的图片,指导学生从外部形态上区分三种蜜蜂。
方案2:若标本数目少,可以将其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实物投影图像与学生共同观察,并与教材中的图形进行比较判断。
教师指出:三种蜂中只有工蜂才能采集花粉和花蜜,它们是怎样采集的呢?这与它的口器有关,回忆学过的昆虫口器特点,观察蜜蜂的口器组成。
②帮助学生认识工蜂的口器。这种口器既能嚼碎食物,又能吸吮汁液。
③出示工蜂的第三对足的影视图片,指导学生对照图形找到工蜂标本的花粉刷和花粉筐。再让学生观察蜜蜂的体表。
④指导学生观察蜜蜂的身体。对于腹部的第1、2节,教师可提示学生:它并入后胸与第2节紧缩为细腰,帮助学生数清腹部的体节数。
⑤提出问题:它的触角形状像个什么?有无分节?
⑥拿出一只刚死不久的蜜蜂,建议由两名学生来摸一摸,让他们说出感觉。





结①学生认真观看大屏幕中的画面。小组讨论教材“大家谈”中的第一个问题。

②派代表说出本组的答案,其它组的同学要认真听,若认为不全面可以进行补充。
①播放有关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的影视画面,并让学生思考P73“大家谈”中的第一个问题。
②组织各小组的回答情况,对于回答较好的组给予表扬鼓励。

分析归纳总结③观察大屏幕上的蜻蜓、螳螂的标本图形,并与蜜蜂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
③把蜻蜓、螳螂的标本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指导学生把它们的身体、触角、足、体表等方面与蜜蜂相比较,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




用①理解农业益虫的概念。

②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际用”、“开眼界”,总结农业益虫对人类的作用,并说给大家听。

③举出我们当地的一些农业益虫及作用。①师总结农业益虫的概念,②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实际用”、“开眼界”等有关资料,总结它们的作用。
③让学生回答除教材介绍之外的其它农业益虫。

农业害虫
教材分析
第三节《常见的动物》分六个部分,以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重点介绍几种不同动物类群的基础知识。《农业害虫》是继“农业益虫”之后又一类节肢动物的学习内容。教材要求通过对蝗虫形态、结构的观察,得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蝗虫的口器(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一节中已有所了解)、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以及介绍蝗虫的发育过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蝗虫为什么对人类有这么大的危害,以及防治蝗灾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教材中通过“实际用”栏目,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防治害虫,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蝗虫为例介绍农业害虫,对于蝗虫农村的学生都很熟悉,尤其是蝗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发育状况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城市学生了解很少,所以农村学生学习本节课,要相对容易一些,但在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是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
2.说出昆虫发育经历的几个过程。
3.说出常见害虫的一些防治方法。
4.识别常见的农业害虫。
技能性目标:
1.尝试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
2.尝试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
情感性目标:
1.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养成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模型、蝗虫发育过程标本、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教学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三只蝗虫,收集有关蝗灾和治蝗的资料。
教学过程
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代表宣读课前收集的有关蝗灾的资料。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播放蝗灾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设疑。
提问:小小的蝗虫为什么这么厉害,田野里还有哪些害虫呢?引入新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观察活体蝗虫,参照图3-32,找出蝗虫身体各部分的分界线,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以实验组为单位填写下列表格。
身体分部器官

部触角()对 
复眼()对
单眼()对
解剖咀嚼式口器实物标本并加注名称
胸部前胸前足()对
中胸中足()对
前翅()对,革质
气门()对
后胸后足()对
后翅()对,膜质
气门()对
腹部气门()(1-8体节)
听觉器官()对(第一体节两侧)
产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指定小组宣读观察结果,每个组进行交流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蝗虫标本,并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给予鼓励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先仔细观察蝗虫口器的外形,然后用镊子取下口器的各个部分,参照图3-33摆放在解剖盘内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蝗虫的上颚,有什么感觉?结合小辞典,想一想,蝗虫口器的特点,对蝗虫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播放蝗虫咀嚼禾本科植物的课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到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探究的精神。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找到气门的位置,数一数,共有几对?并回答。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探究的步骤,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实际操作。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得出结论:蝗虫的呼吸门户是气门。
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设疑并提问:蝗虫的呼吸门户在哪里?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利用窒息法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完善探究方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或观看蝗虫发育过程多媒体课件,参照图3-34,了解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分析要防治蝗虫,应该在蝗虫发育的哪个阶段采取措施效果最好?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治蝗的有效措施。
小结
练习巩固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最后小结有关内容。巡视、指导。

六寄生虫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择了常见的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蛔虫和对人体危害比较严重的猪肉绦虫为代表动物,从寄生虫的角度渗透了动物多样性的生物学观点。探究学习两种寄生虫在形态结构和适应寄生生活的一系列特点,进而得出寄生、寄生虫、宿主的概念及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的相关知识,难点是解读人体感染蛔虫的流程示意图。
另外通过讲解人体感染蛔虫过程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过程及蛔虫的生活史。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和如何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及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下基础。在教材编排上从情景导入入手,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分析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蛔虫病或见过蛔虫的同学并不多。关于蛔虫的致病机理学生并不清楚,如果能很好的导入,会引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再者,学生对人体的解剖结构不是很清楚,学生在学习蛔虫侵染人体过程上有难度。
设计理念
采取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教学。按“感知—理解—内化”的过程进行学习。
寄生虫寄生在人体中,并对人体造成危害。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侵染过程只凭借学生想象很难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积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利用小品、挂图、标本及多媒体课件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创造情景、营造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并使学生对寄生虫的认识由感知到理解,最后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突破重点,攻克难点。设计中注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识记:寄生、寄生虫、宿主的概念。
②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③知道: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④举例:说出常见寄生虫的生活特点及防治方法。
(2)能力方面
①通过观察和比较蛔虫和绦虫的形态结构挂图或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及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有关寄生虫的名称、形态特点、寄生部位、引起疾病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整合信息、运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懂得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及对寄生虫的防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等科学素质的养成教育。
在寄生虫种类学习中,渗透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观点。
③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挂图、活动挂图、寄生虫浸制标本、装片。
(2)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1)小品;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有关寄生虫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史等知识信息、并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身边事
(情景导入)方案一:学生参照课本表演小品“看病”,观看后提出问题。

方案二:学生讲其邻居、家人或自己患寄生虫病的症状,治病过程等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学生提出问题。
方案三:学生观看录像资料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表演小品并对学生表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学生的讲解。诱导产生问题。

教师播放病人看病的真实录像。(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应注意合理引导和处理。)同上。

2.探究竟
(1)蛔虫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

(2)蛔虫是怎样侵入人体的?

(3)猪肉绦虫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通过读教材80页图3-36和3-37或教师提供的挂图获得有关蛔虫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知识。
方案二: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蛔虫浸制标本和挂图,作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获得知识。

方案一:学生边读教材80页图3-38,边听教师讲解学习蛔虫侵染人体的过程。

方案二:学生观看蛔虫侵染人体活动挂图。

方案三:学生分组读图并进行分组游戏,表演蛔虫在人体的侵染过程。

方案四:观看蛔虫侵染人体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认识蛔虫的侵染过程。

方案一:阅读教材81页图3-39或挂图,自主学习,认识猪肉绦虫的结构。

方案二:显微镜下观察猪肉绦虫的玻片标本和浸制标本,认识猪肉绦虫。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设置问题。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为突出观察重点,教师事先要拟好观察提纲。)
最后归纳总结出蛔虫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特征。

教师边讲解边将参照教材中图3-38制成的剪贴图和文字卡按蛔虫的发育顺序依次将蛔虫在人体内的侵染过程展示出来,最后形成蛔虫图解。

教师演示并讲解挂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学生游戏并点评。

教师演示、讲解课件。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并出示学习提纲。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出示注意事项和观察内容提纲。
3.大家谈方案一:学生根据课下调查的蛔虫病和猪肉绦虫病资料进行交流。

方案二:学生观看当地或别的地区有关蛔虫病或猪肉绦虫病的发病情况及预防措施的多媒体课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总结这两种寄生虫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
4.知识链
(1)概念:寄生、寄生虫、宿主

(2)其他寄生虫及其寄生方式。

(3)寄生虫的种类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方案一:学生静听。
方案二: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有关概念。

方案一: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并结合自己的调查结得出结论。
方案二: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寄生虫的种类、寄生部位及对人体的危害。
方案三:学生网上查找有关寄生虫的资料,认识寄生虫的种类、寄生部位及对人体的危害。
教师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明确给出寄生、寄生虫、宿主的概念。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教师帮助学生提供有关网址。

5.实际运用方案:通过学生讨论并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出示讨论提纲,并在学生交流达成共论后进行总结。

扩展阅读

常见的酸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常见的酸”,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常见的酸

【考点说明】

1、知道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了解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认识酸的腐蚀性。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

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

性质。

【知识整理】

小结学过的盐酸、硫酸的知识,并作交流

盐酸、硫酸相关知识

物理性质(浓酸)

化学性质(稀酸)

相似的化学性质

重要用途

盐酸

硫酸

【经典例题】

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请你设计出

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鉴别它们,并要求三种方案的实验现象不相同。

项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方案1方案2方案3

〖分析〗盐酸、硫酸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物质,它们的性质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利用它们不同的性质多角度加以鉴别

答案:

项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方案一

分别用两支试管取少量试样,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稀盐酸,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硫酸。

方案二

分别用两支试管取少量试样,各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或其他可溶性钡盐)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等。

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

方案三

用两支试管取少量块状石灰石,分别向其中加入不同的试样。

能不断产生气体的是稀盐酸,反应很快停止的是稀硫酸

方案四

取两张白纸,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不同试样在白纸上写字,然后将其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干。

其中能使白纸炭化,出现黑色字迹,则蘸取的是稀硫酸,另一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

方案五

用两支试管分别取适量试样,放在酒精灯上,(在通风橱里)加热浓缩。

其中变得黏稠的,则原溶液为稀硫酸,不变黏稠的为稀盐酸。(此时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缩液体,在白纸上写字,能产生黑色字迹的原溶液是稀硫酸)。【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减少的是()

A.生石灰B.浓硫酸C.石灰石D.浓盐酸

2.在下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不变红色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白醋D.烧碱溶液

3.“酸雨”是指自然界里pH()

A.小于7的降水B.等于5.6的降水C.小于5.6的降水D.大于5.6的降水

4.下列pH的溶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A.2B.4C.7D.10

5.下列物质中,能与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反应的是()

A.铁B.稀盐酸C.碳酸钙D.氢氧化钠

6.下列物质中,能直接用金属与稀酸反应制取的是()

A.AgClB.FeSO4C.FeCl3D.CuSO4

7.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液

PH

3

9

7

10

13

有些昆虫如蜂、蚂蚁等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A.牙膏或肥皂水B.食盐水C.火碱液D.食醋

8.胃溃疡严重的病人胃酸过多,可内服含有能跟盐酸起反应的物质成分的胃药,以减少胃中盐酸的含量而又不造成胃穿孔。下列物质中最适宜作为治疗胃溃疡的胃药成分的是()

A.BaCO3B.Al(OH)3C.NaHCO3D.Ca(OH)2

二、填空题:

9、(1)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不畅时,血液的pH会(填“升高、降低、不变”)。

(2)在pH=3的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色。

10.烧水的铝壶中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适量的稀盐酸可以将

它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盐酸的用量过多,

会损坏铝壶,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1.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把试管固定在盛有饱和石灰水(25℃)的烧杯中,再向试

管中滴入约5mL盐酸,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有:①剧烈反应,有气泡产生;

②镁条逐渐溶解;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③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生锈铁钉与稀硫酸的反应”时,过程如下:

(1)将一带锈铁钉小心地投入一盛有适量稀硫酸的试管中,片刻后观察到溶液变为

色等现象,该过程中发生此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几天后,兴趣小组再次活动时,同学们刚刚走进实验室,有一同学大叫起来,原来是上次他实验时忘了洗涤试管,此时呈现在眼前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为浅绿色,液面上漂浮着一些黑色丝状物,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绿色晶体。指导老师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相互讨论推测:此绿色晶体应是晶体。它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铁与硫酸反应;另一种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3.如图所示,两根玻璃棒逐渐靠近但不接触,却产生大量的白烟。已知NH3+HCl=NH4Cl,NH4Cl在常温下是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白烟的原因是;

(2)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

(3)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说出在保存和施用氨水

需注意①;

②。

三.计算题:

14.某石化厂有一种石油产品中含有质量分数为4.9%的残余硫酸,过去他们都是用NaOH溶液来清洗这些硫酸。请计算:

(1)若要清洗100kg的这种石油产品,需要多少千克的NaOH?

(2)该石化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Ca(OH)2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每处理100kg这种产品,可以节约多少经费?NaOH和Ca(OH)2的市场价格如下表:

名称

Ca(OH)2

NaOH

价格(元/kg)

6.00

24.00

一、选择题

1、D2、D3、C4、A5、B6、B7、A8、B

二、填空题

9、降低红

10、CaCO3+2HCl==CaCl2+CO2↑+H2O2Al+6HCl==2AlCl3+3H2↑

11、(1)饱和石灰水变浑浊(2)镁和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Mg+2HCl==MgCl2+H2↑

12、(1)黄Fe2O3+3H2SO4==Fe2(SO4)3+3H2O(2)硫酸亚铁Fe2(SO4)3+Fe==3FeSO4

13、(1)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反应产生白色的氯化铵固体

(2)不断运动(3)①保存时要注意密封、放在阴暗处②不要在高温下施用,浓度较大时要进行稀释

14、4Kg73.8Kg

常见的盐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见的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常见的盐

【考点说明】

1、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3、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

【知识整理】

小结学过的盐的知识,并作交流

1、按要求写出下列盐的化学式(各写3个)

①铵盐、、;②碳酸盐、、;

③硫酸盐、、;④盐酸盐、、;⑤硝酸盐、、。

2、按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盐和酸反应;

②盐和碱反应;

③盐和金属反应。

【经典例题】

下图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常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生成产物中的水已略

去)。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B是一种常见的气体,

H是一种含钠的化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F、D的化学式:A________;F___________;H__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E+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H是一种含钠的化合物,又是由D与盐酸反应得到,所以H是NaCl;E和盐酸反应得到NaCl和气体B,可初步判断出E可能是碳酸钠,B可能是CO2,从而推理出D是NaOH,又已知A是一种建筑材料,分解出CO2,可推出A可能是CaCO3,C是CaO、

G是Ca(OH)2,进而推出F是H2O

(1)A、CaCO3F、H2OH、NaCl(2)

①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Na2CO3+Ca(OH)2CaCO3↓+2NaOH

③CO2+2NaOHNa2CO3+H2O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B.复分解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中和反应吸收大量的热D.熟石灰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2、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里慢慢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正确的是()

A.颜色由蓝色变成红色B.颜色由红色变成蓝色

C.颜色由蓝色变成紫色D.PH慢慢降至7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就是食盐B.纯碱不属于盐类

C.盐都能溶于水D.NaHCO3属于盐类

4、在发酵面团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的溶液揉和,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这种物质是()

A.氯化钠B.碳酸钠C.氢氧化钠D.氧化钙

5、食盐、食醋、纯碱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你能完成的实验是()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②鉴别食盐和纯碱

③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④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④

6、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KNO3B.CO(NH2)2C.Ca(H2PO4)2D.(NH4)2SO4

7、欲确保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变为中性而不引入新的杂质,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应加入的试剂是()

A.生石灰B.熟石灰C.石灰石粉末D.纯碱

二、填空题

8、化学是有用的,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物质。根据你对化肥碳酸氢铵的了解,写出在保存和施用时要注意的事项

①保存时须注意;

②施用时须注意。

9、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氢氧化钾作漂洗的洗涤剂。前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即可制成氢氧化钾。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过程。

①;②;③

10、为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CaCl2。根据如下操作,回答有关问题:

(1)将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的目的是。

(2)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过滤。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4)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其目的是。然后进行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1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纯碱(Na2CO3)的性质以后,联想到家庭中蒸制馒头

时常用的物质小苏打(NaHCO3),于是采用市售小苏打样品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取样品溶于适量的水中,测得溶液的pH大于7。

(2)向小苏打固体中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该气体经检验是二氧化碳。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取小苏打的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生成了白色沉淀。

(4)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右图装置

对小苏打和纯碱做了对比实验。实验中小试管内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变成蓝色,a烧杯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b烧杯中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

①在实验结束时,操作上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

②由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请你根据以上实验,归纳出小苏打的化学性质(至少三点):

实验二:测定小苏打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市售的小苏打样品NaHCO3的质量分数的标注为95%,该兴趣小组对此产生了疑问,于是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假设小苏打样品中的杂质可溶解于水,对实验测定无影响)

方案1:取10g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后,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方程式如下:

Ca(OH)2+NaHCO3=CaCO3↓+NaOH+H2O,过滤得到沉淀CaCO3,干燥后称量质量为10g。经计算得到NaHCO3质量为8.4g。

结论:小苏打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仅为84%,低于标注。

利用本题中给出的信息,请你设计出新的测定方案,简述实验方法和结论。

一、选择题

1、D2、A3、D4、B5、D6、A7、C

二、填空题

8、①存放在干燥、阴暗处②避免高温施用,常采用穴施或溶于水浇灌

9、①CaCO3CaO+CO2↑②CaO+H2O==Ca(OH)2

③Ca(OH)2+K2CO3==CaCO3↓+2KOH

10、(1)加快溶解速度(2)碳酸钠CaCl2+Na2CO3==CaCO3↓+2NaCl

(3)烧杯玻璃棒漏斗(4)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

11、(2)NaHCO3+HCl==NaCl+CO2↑+H2O

(4)①应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②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或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5)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它可与酸发生反应;它可与碱反应;它受热能分解。(任选三个性质)

(6)方案:取10g固体样品加热,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称量残留固体质量,得到质

量差(4.4g)即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得到碳酸氢钠质量和质量分数。或取10g

固体样品加入盐酸50g(足量)充分反应,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称量反应后溶液质量,

得到差量(4.4g)即为气体二氧化碳质量,可计算得到碳酸氢钠质量和质量分数。或取

10g固体样品,加入7.3%的稀盐酸至恰好不再有气泡产生,共消耗了盐酸50g,将盐酸的

溶质质量代入计算,可计算得到碳酸氢钠质量和质量分数。

常见的碱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常见的碱”,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见的碱
【考点说明】
1、知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
质及用途;认识强碱的腐蚀性。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碱性
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3、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
【知识整理】
1、小结学习过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氨水的知识,并作交流。
名称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氨水
2、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组成和性质,对下表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
碱溶液的组成特点

碱溶液的共同性质
碱有共性的原因
【经典例题】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你的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在溶液中存在H2O、Na+、OH-等粒子,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呢?围绕问题进行探究。
答案:
你的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是H2O的作用吗?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溶液不变红色说明不是水分子的作用
2、是Na+的作用吗?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溶液不变红色说明不是钠离子的作用
3、是OH-的作用吗?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色说明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氢氧根离子的作用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B.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C.其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D.可用于造纸、制肥皂等
2、实验室中的试剂常因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列对试剂在空气中发
生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铁粉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有关
B.氢氧化钠潮解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C.氧化钙的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D.浓盐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
3、用澄清石灰水可以鉴别出一组溶液是()
A.Na2CO3、NaOH、酚酞B.HCl、KOH、NaCl
C.NaCl、Na2CO3、NaOHD.HCl、NaOH、酚酞
4、下列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大于7的是()
A.CO2B.CaOC.HClD.CuO
5、一般情况下。农作物适宜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经测定某土壤的pH为3.8,
要改良该土壤,应用下列物质中的()
A.氢氧化钠B.熟石灰C.食盐D.盐酸
二、填空题
6、氢氧化钠固体俗称、、,在空气中易吸收
而潮解,还能吸收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必须保存。氢氧化钙俗称
、,它溶于水,它的饱和溶液是(填“浓”、“稀”)溶液,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工业上常用生石灰和水反应制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氢氧化钙有多种用途,如、等。
7、有两瓶稀溶液,只知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一瓶是澄清的石灰水,请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别(写出三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8、用一种试剂将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石灰水、稀硫酸三种无色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该试剂是。
9、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许多规律,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所以碱有一些相似的性质。请你根据下列试剂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推测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并完成下表。
供选用的试剂有:氢氧化钾溶液、食盐水、二氧化碳、酚酞溶液、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20℃):氯化钾、碳酸钾、硫酸钾可溶于水,氢氧化铜难溶于水。
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钾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2)
(3)
(4)
10、如图所示,小婧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才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为了证明这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婧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
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于
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11、有三瓶无色溶液,只知它们是烧碱溶液、食盐水、稀盐酸,现有试管若干、滴管和酚酞试液,设计实验,把它们鉴别开来。

12、人体中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会引起很多胃病。下图为某抗酸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药“嚼碎后吞服”的原因是。
(2)某同学为测定该药中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几步骤操作:取一片药片(药片质量为0.5g),研碎后加20mL蒸馏水,然后用质量分数为5%、密度为1.02g/mL的盐酸进行反应(假设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测得所用盐酸体积为6.0mL。通过计算:①判断该药片中氢氧化铝的含量是否达到标注?
②确定该药片中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一、选择题
1、C2、D3、A4、B5、B
二、填空题
6、火碱、烧碱、苛性钠水二氧化碳密封熟石灰消石灰微稀减小
CaO+H2O==Ca(OH)2降低土壤酸性作建筑材料
7、方法一:取两种无色溶液分别放在两支干燥的试管里,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变浑浊的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二:取两种无色溶液分别放在两支干燥的试管里,分别滴入碳酸钠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三:取两种无色溶液分别放在两支干燥的试管里,加热,有浑浊现象产生的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8、碳酸钠溶液

9、
(2)氢氧化钾能和酸反应KOH+HCl==KCl+H2O

(3)氢氧化钾能和二氧化碳反应2KOH+CO2==K2CO3+H2O

(4)氢氧化钾能和某些盐反应2KOH+CuSO4==Cu(OH)2↓+K2SO4

10、(1)不正确有可能盐酸过量,因为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NaOH+HCl==NaCl+H2O
(3)
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取烧杯中溶液放入干燥的试管里,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11、取三种无色溶液少量,分别倒入三支干净的试管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烧碱溶液。用滴管吸少量红色溶液,分别滴入另外两支试管中,红色褪去的是盐酸,不褪色的是食盐水。
12、(1)嚼碎后颗粒变小,有利于和胃酸发生反应
(2)没有达到标注43.6%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492.html

更多
上一篇:鸟类 下一篇:HesaidIwashard-working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