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西安事变简介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西安事变简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精选阅读

“九一八”事变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一八”事变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九一八”事变教案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握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
2.难点分析: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极其影响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蒋介石集团出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但是,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乐,然后简单介绍此歌来历,转入正课)
(板书课标题)
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一战后日本对华扩张,遇到哪些障碍?
生:(思考、回答)
师:一是中国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美梦。这使日本对华侵略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日本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向中国扩张的一贯政策。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请大家思考,这次会议讨论了些什么问题?确定了什么方针?
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东方会议后,日本对华展开了一系列侵略,“济南事件”、“皇姑屯事件”都是日本将侵华方针付诸实施的具体表现。但由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日本想借张作霖被炸侵占东北三省的计划未能实现。但是,随着1929年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对日本的影响,使日本侵略者决意对华大举进攻,夺取梦寐以求的中国东北三省。此时,欧美国家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
请大家看书回答:“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2.概况
生:(看书讨论回答)
师:(播放“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炮轰北大营和攻占沈阳后屠杀平民的录像片段,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不抵抗密电,然后,电脑演示东北三省沦陷的过程及有关财产、军事装备、国土面积、人口数字的损失。随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书后“阅读与思考”提供的四条史料)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当日本大规模武装侵占东三省的时候,蒋介石不顾民族的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呢?从上面四条史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相互讨论,回答)
师:(总结)正是由于蒋介石奉行亲帝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才决定了蒋介石对日本大举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在他看来,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中日力量对比的差距,中国的落后决定了抵抗必败。而且更危险的是,一抗日,必然要发动人民,联合共产党,使其力量壮大,不仅不能完成“剿共大业”甚至有可能让共产党夺取天下。所以他认为:丢掉东北而能换来十八省的完整,是划得来的。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利用,这就是:利用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让英美压迫日本归还东北。于是,他派代表去国联告状。请大家考虑,在当时世界形势下,国联能否为中国撑腰?它的态度怎样?日本能否接受国联的建议?
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
师:既然日本不接受国联的建议,又不从东北撤兵,那它用什么办法来掩盖侵略中国的事实呢?
生:(讨论回答)
3.伪满洲国的成立
师:日本于1932年初,通过策划成立“伪满洲国”,掩盖了其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最终完成了“东方会议”所制定的侵略方针。从此,东北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东北义勇军的抗战
师:首先起来抗日的,是失去家园的东北同胞。“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义勇军的名称很多,(请大家看课本小字内容介绍)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们英勇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涌现了马占山这样的英雄人物。
2.东北抗日联军
师:在东北义勇军相继被日伪军个个击破的时候,却有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由小变大逐步成长,这就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一下中共领导的抗联武装的发展情况,作战范围和主要领导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不抵抗,丧权辱国,也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请大家看课本)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抗日
(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
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权利。该组织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反动派又是如何对待这一组织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后,回答)
生:(回答)
(2)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师:从刚才我们所读小字内容可以知道,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新的对华侵略。(分析日军侵略意图;夺取山海关和长城各口,为入侵华北扫清障碍)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其老部下、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这一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但蒋介石却污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其实就是破坏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遂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弹尽援绝、宣告失败。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避入天津租界,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3)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攻红军,屡战屡败。该军将领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厌战和反蒋抗日情绪,推动了蔡廷锴等将领走上了抗日反蒋道路。1933年11月,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由李济深出任主席。他们与红军达成了《抗日停战协定》,调转枪口,向闽浙边界推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的停战,共同抗日救国,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但却遭到蒋介石的仇恨。1933年底,蒋介石亲率大兵15万,并联合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
这一时期,从东北、华北,到南方的福建,从民众的自发到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反映了抗日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利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戴望舒简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简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发酵工程简介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发酵工程简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修本
第19课时发酵工程简介(一)


一、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1.谷氨酸的产生菌有、。
2.所使用的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看属于培养基,从组成成分上看属于培养基。
二、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一)发酵工程的概念
(二)发酵工程的内容
1.菌种的选育:生产用菌种的获得方法有、、。
2.培养基的配制:
3.灭菌: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是在发酵前用高温、高压的方式对和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从而杀死所有杂菌的、和。
4.扩大培养和接种:
5.发酵过程——发酵的中心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的——了解发酵进程;
(2)及时添加必需的——延长菌种生长稳定期的时间;
(3)严格控制、、以及通气量和转速等发酵条件。
6.分离提纯:


例1.对谷氨酸发酵叙述正确的是
A.菌体是异氧厌氧型微生物 B.培养基属于液态的合成培养基
C.谷氨酸的形成与搅拌速度无关 D.产物可用离子交换法提取
解析:该题是对发酵用菌种、培养基、控制条件及产物的考查。答案:D
例2.试比较扩大培养与发酵生产过程中的培养的不同点?
(1)培养目的不同:扩大培养是为了让菌种在短时间内以得到大量的菌种;而发酵过程中的培养是为了获得。
(2)培养方法不同:扩大培养是将培养到的菌种分开,分头培养;发酵过程中的培养是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到菌体生长的。
(3)培养条件不同:如在酒精发酵中,扩大培养是在条件下进行以促使酵母菌快速繁殖;而在发酵产生酒精的过程中则必须在条件下进行以获得大量的酒精。
解析:该题从不同层面比较了扩大培养和发酵的区别。答案:⑴快速繁殖代谢产物⑵对数期液体培养基稳定期⑶有氧无氧


一、选择题
1.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育的菌种不经过人工处理B.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
C.通过有性杂交可形成工程细胞 D.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
2.用于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需添加的生长因子是
A.氨基酸B.碱基 C.核苷酸D.生物素
3.谷氨酸棒状杆菌扩大培养时,培养基应该是
A.C∶N为4∶1B.C∶N为3∶1
C.隔绝空气D.加大氮源、碳源的比例
4.能影响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因素是
A.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 B.机械搅拌
C.发酵罐散热及水分蒸发D.A、B、C选项都对
5.大量生产酵母菌时,不正确的措施是
A.隔绝空气B.在对数有获得菌种
C.过滤沉淀进行分离D.使菌体生长长期处于稳定期
6.连续培养酵母菌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及时补充营养物质B.以青霉素杀灭细菌
C.以缓冲液控制pH在5.0-6.0之间 D.以酒精浓度测定生长状况
二、非选择题
7.用发酵工程来生产抗生素,为了提高产量,人们设计出一种的方法,就是以一定的速度添加以同样的速度排出,对于好氧微生物,还要通。
8.如图是发酵工程生产产品流程图,据图回答:
(1)能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是通过①培养的,①是;高产青霉素菌种是通过②培育的,②是,③是。
(2)④表示,⑤表示。
(3)整个过程的中心阶段是发酵,在此需随时取样、检测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同时严格控制。
(4)若⑥是单细胞蛋白的话,⑥是。氨基酸、维生素属于⑦的产物。

自我评价答案
1C2D3A4D5A6D7连续培养新的培养基旧的培养基气8⑴基因工程人工诱变细胞工程⑵接种灭菌⑶细菌数目和产物浓度培养基组分发酵条件⑷微生物菌种初级代谢产物

抗日战争简介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日战争简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72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