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信息的处理》第一课时学案冀教版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人体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及高级神经中枢脑的结构和功能,探究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在“脊髓的功能”一课中,首先通过对脊蛙搔扒反射实验的材料分析,认识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又通过缩手反射使学生认识脊髓具有传导功能。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脊髓的结构。通过搔扒反射的材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对“为什么将经典实验——搔扒反射改为材料分析,而不进行分组实验”的解释,渗透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在“脑的功能”一课中,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脑的各部分结构及大脑、小脑、脑干的主要生理功能。本节中脊髓和脑的有关知识较难理解和掌握,教材运用材料分析、实验、观察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脊髓是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它通过白质中的神经纤维与高级反射的神经中枢——脑相联系。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教材中通过分析材料,阐明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神经调节系统成为结构和机能上的整体。
本节中用1课时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异的创新思维将有帮助。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又没有充足的动物学知识为基础。虽然他们知道人体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但人体是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这些知识是全新的、深奥的、生活中没有注意和体验的。因此,在学生学习“信息的处理”这一节的内容时,很容易出现问题。在“脊髓的功能”一课中,对“搔扒反射”的资料分析,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学生必须在掌握了反射弧的组成、神经中枢、神经冲动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而要弄清脊髓在人体的位置,必须让他们亲眼观察,印象才深刻。学生对于“灰质”“白质”的组成、功能,特别是在脑和脊髓中的位置,理解起来很困难,要在掌握神经元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学生更易理解。非条件反射击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从定义上学生好掌握,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举实例,通过分析实例掌握二者的本质区别。
在“条件反射的形成”一课中,学生不理解的就是人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所建立的条件反射,与动物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比如,动物和人都能对红绿信号灯发生反应,但有什么不同?教师可多通过实例来解除他们的疑惑。
在“脑的功能”一课中,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大脑皮层存在沟和回的意义,教师可用折纸打比方来直观表示。左右两大脑半球如何联系,大脑、小脑、脑干如何联系,脑与脊髓如何联系,都将是学生面临的问题。
设计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是要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了三个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堂原本就是学生的,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脊髓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
(2)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原因。
(3)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特点,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适应意义。
(4)描述脑的位置,识别大脑、小脑及脑干的位置。
(5)概述脑的各部位的主要功能。
技能性目标:
(1)模仿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缩手反射”等现象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验、调查,还需要推理和判断。
(3)通过对“搔扒反射”及“脑各部分功能”的资料分析,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3课时:第1课时:脊髓的功能。第2课时:条件反射的形成。第3课时:脑的功能。
一、脊髓的功能
教学准备
脊蛙搔扒反射实验图或实验录相,脊髓横切示意图或模型,或带有脊髓和脊神经的一段大型哺乳动物的脊柱,脊蛙反射的多媒体软件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由“身边事”引入新课。2、请一、二位同学配合完成“针刺一缩手”反射实验,请被试同学谈受到针刺后是立即缩手还是感到“刺痛”后才缩手的?3、介绍截瘫及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症的表现(最好出示有关图片资料),提出对以上实例怎样解释呢?这与脊髓的功能有关。
探究竟
先请同学阅读小词典,待学生理解什么是搔扒反射后,引导学生分析(一)分析时最好对“实验为什么要去除脑”加以说明,同时提出“搔扒反射的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二)提出“损毁脊髓后不能出出搔扒反射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说明脊髓有反射功能的事例吗?
实验:“缩手反射”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并交流实验后感受,提出为什么先缩手后感到疼痛?说明脊髓除具有反射功能外还有什么功能?(须将痛觉的产生有脑的参与对学生加以说明)也可联系已学过的膝跳反射,如膝跳反射完成之后,大脑也会感觉到小腿的跳起,大脑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种刺激的呢?
利用课件展示膝跳反射或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脊髓的传导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婴儿尿床的原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学生对脊髓功能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来讲解脊髓的结构和脊神经。
知识链
出示准备好的带有脊髓和脊神经的一段大型哺乳动物脊柱让学生观察,如没有实物可利用模型、挂图、或多媒体软件辅助讲解。
脊髓结构:
先观察脊髓位置,再观察脊髓横切面,“灰质”和“白质”两概念首次出现。应列表加以比较(表中内容引导学生填写)
位置
组成
功能
灰质
脊髓中央(蝶形)
神经元细胞体内有神经中枢
调节生理活动
白质
外周
神经纤维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让学生观察椎骨的椎间孔,然后讲脊神经如何自椎管内通过椎间孔穿出,并分布到全身各处去的。最后,要强调:脊髓是脑和躯体、内脏的联系通道,是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大家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借着“大家谈”里学生所举的一些说明脊髓功能的实例,教师提出“同学们所举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或进一步提示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学会的?”从而讲解非条件反射,指明非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引导学生再多举一些非条件反射实例。
实际用
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实际用中所举一些实例,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总结全课: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分析、讨论、观察,研究了脊髓的功能和条件反射。除了我们课上讨论的脊髓功能的实例外,你还能通过查找资料,多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脊髓的功能吗?
同学配合演示“针刺一缩手”反射,认真体会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认真听取截瘫及脊髓灰质炎的介绍、思考出现这些病症的原因。
认真阅读小词典,理解什么叫搔扒反射。
分析“搔扒反射”资料一,小组讨论后说出搔扒反射反射弧的组成。
学生认真分析资料(二),小组热烈讨论后,回答破坏脊髓后不能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出现反射。从而得到结论:脊髓有反射功能。
排尿、排便等。
两人一组完成缩手反射实验,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受,被试同学谈缩手反射和感觉疼痛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小组认真讨论“为什么先缩手后感到疼痛”,从而得出结论脊髓还有传导功能。
观察、思考。
在教师引导下,认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婴儿大脑皮层没有发育完全,不能控制排便反射。
在教师引导下,认真观察哺乳动物脊柱。观察脊髓横切面,仔细辩认灰质和白质。阅读书上知识链的内容,填写灰质和白质比较表,描述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仔细观察脊髓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并如何分布到全身的情况,明白脊神经分布到全身各处,实现脊髓对这些部位的调节功能。
通过比较,强调脊髓是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脊髓有反射功能。而脊髓通过白质的神经纤维与脑相连将信息上传到脑,并结合书P90传导路径解释传导,说明脊髓有传导功能。
小组内激烈讨论,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些实例均是生来就在的,是先天性的,从而理解非条件反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举一些非条件反射实例。
如:飞蛾扑火、群蚁附膻、狗急跳墙、金蝉脱壳、晴蜒点水、老牛舐犊、狡兔三窟等。
仔细阅读教材上实际用的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脊髓不受损伤。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信息的处理》第二课时学案冀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生物下册《信息的处理》第二课时学案冀教版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
三、脑的功能
教学准备
脑的模型或脑的纵剖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其功能的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
1.可以复习条件反射的知识,由身边事引入新课。
2.可以用一些与脑的功能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事例见本教案后补充材料)
3.通过事先布置学生搜集脑的功能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引入本课。
以上这些事例,不得不使我们想到脑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探究竟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脑的模型。(或用展示脑结构的图片、或用挂图、或用课件,没有以上条件的可用书上的图)总结出脑的结构。
问:经过你的仔细观察,谁能将你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
(鼓励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观察得很认真。)
要求学生观察大脑纵剖面(课件展示大脑纵剖图),结合前面所学脊髓的结构,说出大脑的结构,并与脊髓结构相比较。
要求学生观察大脑表面(课件展示外侧面观的图)。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皮层结构特点,大脑皮层表面沟和回的作用,以及其内白质中神经纤维的作用。
展示大脑模型、引导学生区分模型的前后及左右两大脑半球。
学生观察完后,教师总结脑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的资料分析,认识脑的各部功能。
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分析,说明脑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
首先分析课文95页资料1,说明大脑有什么功能?总结:大脑就象是人体的司令部,其上有许多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表演五大中枢的功能。
学生表演后,教师加以评价、表扬、并总结五大中枢的功能。注意强调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都是管理身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并突出语言中枢的重要性。强调人类的大脑皮层不仅出现了语言中枢,而且记忆、联想、思维等能力也特别发达,因此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区别。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95页材料2,总结小脑的功能,可再举一些实例:如平衡木运动等。
如果某人走路歪斜,身体协调性不好,可能是身体的什么部位有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谈”的第一题,进一步理解大脑、小脑的功能。
分析以下列实例,说明酒精对脑的危害。
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几乎无日不饮酒,到40岁时,已经“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了。
2.美国著名作家活尔夫读大学时已是一个酒鬼,他只活了38年,以后的年华都让酒精永远地带走了。
分析课本95页材料3,总结脑干的功能。指出:脑干起着桥梁的作用。桥的一边是身体四肢和躯干,另一边是大脑。身体的反应由脑干传给大脑,大脑的指令由脑干传达给身体。脑干具有调节人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所以,脑干是人赖以活命的重要部位。
对脑的功能进一步加以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谈”第2题。
知识链
指导同学阅读“知识链”,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实际用
请同学们谈一谈生活中应如何爱护、保护脑。
小结全课:先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都学到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本课重点内容,要求大家能描述脑的位置。识别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位置,描述脑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想一想: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一样吗?谁查阅有关资料了,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补充:抽象思维、语言、计算能力主要由左半球决定;形象的感知、时间概念和空间定位、对音乐的鉴别能力主要由右半球决定。)
认真听讲、积极思索、或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脑的功能的材料或奇闻异事。
仔细观察模型,分清脑的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位置,结构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脑位于颅腔内。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脑干位于脑底部,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
回忆脊髓结构: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外周。观察大脑纵剖面,发现大脑的灰质在外周,白质在中央,与脊髓不同。外周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出大脑皮层表面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白质中的神经纤维把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连在一起。
通过观察、知道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
学生阅读资料、积极讨论。学生答:与人的各种知觉有关。
事先搜集材料编好台词,通过角色扮演向其他同学说明五大中枢的主要功能。
分析材料后得出小脑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小脑。
同学发表意见。
同学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很容易地分析出脑干具有调节人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
总结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
讨论“大家谈”第2题。
阅读“知识链”准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不完全一样。根据课外查阅的资料,简单说明理由。(如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帮助学生回答。)
补充材料一:
1987年,瑞士一位受伤的男银行职员,内脏、四肢全部损坏,而大脑却完好无损。同时有一位受伤的女芭蕾舞演员,她的大脑已死亡,但其他器官完好。医生们提出一个“改头换面”的方案,专家们把男人大脑植入女子的颅腔内,并把二人细如蛛丝的神经纤维一根根接起来。结果,大脑可以依稀记起撞车的情景。从此这个“男人”便开始驾驭一个女人的身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的斯宁德教授给一只兔移植了一颗猫头获得成功。这棵植入的猫头能指挥兔体。不仅猫性十足,还能捕鼠呢。
补充材料二:
据统计,人的大脑约有1011~1012个神经元。人脑中还有比神经细胞多10~50倍的神经胶质细胞。大脑皮层的总面积2200厘米2,每天能记录8600条信息。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比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每秒钟大脑约进行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生物下册《激素与生长发育》第三课时学案冀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下册《激素与生长发育》第三课时学案冀教版
第三课时
有关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
课时:1课时课前调查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资料收集,了解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症状、生活习惯、防治方法等,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自身保护的意识,做好卫生保健。
方法步骤:
课前: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好小组长,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调查糖尿病(城镇)、或地方性甲状腺肿(山区)中的一种或两种。
(2)设计调查表,应包括如下内容:姓名,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有(无)糖尿病(或地方甲状腺肿)症状。
(3)随机调查
①可在亲友中调查40岁以上成年人10名,统计发病率。
②走访医生或病人,了解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③查阅报刊、书籍、互联网等有关资料
(4)以小组为单位,汇总讨论、分析,填好下表,并确定一名同学为班级交流发言人
有关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汇总表
发病率症状病因防治方法40岁以上人群占西药吸烟、喝酒人群占中药
[课内]
(1)班级交流各组调查结果
(2)讨论:①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如何?有何职业特点和生活习惯?如何预防和治疗?
②有何症状?对人体危害如何?
③病因是什么?
④我们如何做?
(3)你给糖尿病人(地方性甲状腺肿)设计一套日常饮食、锻炼和治疗的方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42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