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水的分解》学案分析鲁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的分解》学案分析鲁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水的分解》学案分析鲁教版

一、教材分析
《水的分解》是新鲁教版(五四制)年级全一册教材中的第二单元第三节的节选内容,本节内容通过探究水的分解实验,得出水的分解实质是分子本身的变化。通过水的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在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中引出氢气和氧气,初步认识氢气的可燃性和氧气的助燃性,为之后进一步学习氢气和氧气做铺垫。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水分子在水的三态变化中的运动。因此对于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的变化学习充满了好奇。在第一节学习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微观分子及其特征,还未深入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因此对于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变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电解水实验中涉及到的氢气和氧气,还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合适时机给出鉴别氢气和氧气方法的提示。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电解实验。
(2)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用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通过交流讨论、回答问题,用文字、语言表述观察结果、结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树立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从微观上分析水通电分解过程,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针对本节课,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学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各环节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旧知“水的三态变化”回答问题:“(1)水的三态变化是指什么?(2)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吗?”,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建立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水电解变化的兴趣。
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有所不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导入新课。
环节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水的分解
水的电解实验有时现象不明显并且学生刚接触化学,不易操作。因此首先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电解水实验,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了解实验并推测实验的结论。
接下来我将进行实验现象小结,规范学生化学语言: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两侧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中间玻璃管中液面上升。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较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较多,两者的体积比约为1:2。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以被火柴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学生了解现象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1)水通电后得到的两种气体是什么?(2)电解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可能会认为水受热蒸发产生水蒸气,产生的气体是水蒸气。然后我将结合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负极气体的燃烧现象。讲解水通电后得到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进而说明电解水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为便于学生记忆,我将现象简述为“正氧负氢;氧一氢二”。
这样设计,既引出了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又使学生初步认识氢气的可燃性和氧气的助燃性,为之后进一步学习氢气和氧气做铺垫。
在学生了解现象之后,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时水分子的微观变化,此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短暂思考后即展示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变化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水分子的变化。
这样,运用生动的动画模拟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更提高了课堂效率。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简化记忆,分解反应可以总结为“一变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因此以电解水为例来讲解文字表达式的写法和读法。
第三环节:习题练习,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两道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
(2)镁在空气中点燃能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氧化镁。
2.下列变化是否属于分解反应?
A.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B.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氧化汞加热后变成汞和氧气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生回答。
然后我会进行课堂总结: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我们知道了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学习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最后,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氢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重要应用。

扩展阅读

水的分解与合成


水的分解与合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2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
利用图示可较清楚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看图说话”方法。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40[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P41[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需要记忆的知识教多,以后要注意巩固情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课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纯碱的化学性质,会熟练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
(2)掌握碳酸根离子(CO2-3)的检验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4)记住一些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纯碱性质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出纯碱的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纯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纯碱的化学性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5~46页的有关内容,并分组完成实验探究8-4,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纯碱的化学性质:
性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1)与酸
碱指示
剂作用石蕊
试液溶液变蓝碳酸钠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酚酞
试液溶液变红
(2)与酸
反应稀盐酸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CO2↑+H2O
稀硫酸Na2CO3+H2SO4===Na2SO4+CO2↑+H2O
(3)与某些碱(如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Na2CO3+Ca(OH)2===CaCO3↓+2NaOH
(4)与某些盐(如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Na2CO3+BaCl2===BaCO3+2NaCl

【教师点拨】
碳酸根离子(CO2-3)的检验方法: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跟进训练】
1.下图所示记录正确的是(B)
实验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录A无色无变化无色溶液白色沉淀
B蓝色产生气泡白色沉淀白色沉淀
C红色产生气泡白色沉淀白色沉淀
D蓝色产生气泡白色沉淀无色溶液
2.如图所示,通过长颈漏斗向该装置中慢慢加入X,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再慢慢加入Y,又看到气球逐渐变小,则X、Y分别为(C)
A.盐酸、硫酸铜溶液B.盐酸、氯化钙溶液
C.硫酸、氢氧化钠溶液D.硫酸、氯化镁溶液
3.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液体,易分解,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工业上常将它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A)
A.NaClB.H2SO4
C.稀盐酸D.MnO2
知识点二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它们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一般都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例如,HCl===H++Cl-,Na2CO3===2Na++CO2-3。当Na2CO3溶液和HCl溶液混合时,CO2-3会与H+结合成不稳定的H2CO3,H2CO3分解成H2O和CO2。
【合作探究】
NaCl溶液和KNO3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请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师点拨】
1.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首先看反应物,反应物必须满足“有酸酸必溶,无酸两相溶”;然后再考虑生成物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口诀:酸除硅酸(H2SiO3)都易溶;碱除钾、钠、钡、氨都难溶;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不困难;盐酸盐中除去银,硫酸盐中钡不溶;碳酸盐很简单,溶解只有钾、钠、铵。
3.复分解反应的考查方式之一是水溶液中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离子之间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即物质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则不能共存;反之,则能共存。
【跟进训练】
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之间不反应的是(D)
A.Ca(OH)2、HNO3、BaCl2B.Na2SO4、MgCl2、KOH
C.Na2CO3、K2SO4、HClD.H2SO4、NaCl、Cu(NO3)2
2.下列物质的溶液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A)
A.KNO3B.NaCl
C.Cu(OH)2D.MgSO4
3.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
A.H+、Ba2+、NO-3、SO2-4B.H+、NO-3、Cl-、Ca2+
C.K+、Mg2+、NO-3、Cl-D.K+、Na+、Mg2+、SO2-4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分析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分析鲁教版

一、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蒸馏水各5克、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④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老师设置问题,“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老师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Ca(OH)2。

(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知识点1:溶解度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把36g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知识点2: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A)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B)

A.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准确、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做课后练习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929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