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4课西汉的兴盛

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高级教师隋清钧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汉的兴盛,进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教育。②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培养学生能力:

①引导学生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汉武帝大一统的各项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及效果。m.JAB88.cOM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评价。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赫赫一时的秦朝,不仅取得兼并战争的历史性胜利,而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这个国家二世而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问)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统治。赋税沉重、徭役频繁、刑法残酷。被秦末农民起义推翻。)对。秦亡的原因不是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好,问题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怎能不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呢?

2.导入新课

本来秦承战国长期战乱之后,实现统一,给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充分条件,理应与民休息。但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并没有采取恢复生产以安定民生的任何积极措施,却相反,急政暴虐有增无已,民不聊生、生产荒芜、内外骚动,终于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前202年,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学习第14课西汉的兴盛。(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决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取的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列提纲讲述)

(1)原因:什么是“休养生息”?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呢?(读注释、议论、教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破的社会经济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初君臣只有采取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则社会不会安定。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能够明达地采纳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实在是个英明的决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接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可让学生逐句理解课文)①遣散士兵回家。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凡战时逃亡民众,回乡后恢复原有的爵位田宅。(这里既包括流亡农民,也有地主);③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则有利于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二则有利于农民得到一部分土地和时间,安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汉高祖采取上述积极措施,其后又经惠帝、吕后两朝,经济开始缓慢地恢复。到文景之世,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爱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定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什么是“文景之治”?看课文83页的一段评述,可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为什么汉初几十年里能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社会局面呢?(学生议论)由于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确的;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得到认真的贯彻,尤其在于这种贯彻的连续性。尽管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相当复杂,外有匈奴之扰的威胁,但是作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这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分封在汉初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封国特权很大,势力膨胀,中央集权与王国分权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板书七国之乱)

二、七国之乱

(1)王国势力的膨胀(背景)(问)封国势力为什么发展成为与中央集权对抗的独立王国呢?(生:略)①封地十分之大。②政治权力极大。③自主财经营利。王国可收取口赋田租,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经营冶铁铸钱之利。④拥兵自重,组织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武装,对抗朝廷。王国势力的膨胀,构成了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叛乱与平叛的斗争已不可避免。

(2)晁错的建议棗削藩面对诸侯坐大,威胁西汉中央,最先发出警告的是文帝时的政治家贾谊,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文帝并没有解决这棘手的问题,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整肃关东同姓王国的问题。当时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势力最强,又都是景帝长辈,早就蓄谋叛乱。晁错看出诸侯反已露,危在旦夕,向景帝提出著名的“削藩策”,主张逐步“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削藩。先后削夺赵、楚等王国的一些郡县,引起王国震恐。前154年,又下令削吴王刘濞两郡时,爆发了吴楚七国联合的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也看注释,但不作要求”

(3)“七国之乱”及平定叛乱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其他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七国起兵叛乱。吴楚七国号称50万大军,气势很凶。20多万人西征长安。

如何对待吴楚之乱,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晁错力主武力镇压,建议景帝亲征,并积极筹划军需供应。景帝起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为的是巩固刘氏江山。但是,一旦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又下不了台,不肯担当政治责任,竟听信谗言,想以牺牲忠良,换取和平,仓猝将身着朝服的心腹、他的老师晁错绑至东市腰斩,以为七国之乱即可平息。殊不知吴楚反而更加凶恶地向中央进攻。景帝这才决心讨代叛乱,派周亚夫任大将率军迎击。一面断吴军粮道,一面向吴军发动总攻,三个月内消灭了吴楚等国的叛军。由于吴楚七国叛乱,破坏了社会安定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失败。景帝抓住平叛胜利的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法令,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令其“不与政事”,任免官吏须由朝廷;财政上取消“诸侯皆赋”,“唯得衣食租税”。从此,诸侯王的政治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于西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到武帝时,王国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西汉从高祖创建,历经几代人共60多年的努力,到一代雄主汉武帝时,他继承文景之治带来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武帝即位时,西汉已相当富庶,史书上描述“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库府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引导学生读84页一段同样内容的小字)这与西汉初所描绘的那幅一片凄凉景象的历史画面相比,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人口已有3000多万,到西汉末年已近6000万,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人口的最高峰。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看84页画像)在位53年(前140年椙—87年),他的文冶武功促使西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的呢?(板书标题,逐项讲述)

(1)财政经济的新措施①统一铸“五铢钱”。汉初的币制极为混乱,对国家的财政管理很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景帝时曾禁止私人铸钱。汉武帝时,宣布禁止民间及各郡国铸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国家统一铸造新币“五铢钱”(重3.33克,看84页图)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将各种旧币全部销毁。从此钱币归于统一,克服了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稳定经济,也大大加强了皇权。②盐铁官营。盐和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必需的。汉代煮盐和冶铁业是工商业中资金最大,利润最高的重要部门。而富商把持盐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材,而且往往招募流亡,聚集成百上千人,对社会治安也很有妨害。因此,汉武帝下令把盐铁业收归国家专营,由国家在各地设盐官、铁官管理,垄断经营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根本上消弭了地方封国的财经实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但这种抑商政策,在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对后世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很大。

(2)“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削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但是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大的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仍是中央集权国家的隐患。

汉武帝时,为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板书)①推恩削藩。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第可在王国中封侯。天子使诸侯得“推恩”,于是诸王国封地亦初分割,“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王国的实力更削弱了。②酹金夺候。武帝又以祭宗庙时王侯贡献的酹金少或成色不佳为理由,多次削夺爵位,废除了大批王国和侯国,领地大都归中央政府管辖。从而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使西汉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3)改革仕进,选拔人才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与他重视人才,破格录用人才很有关系。秦末汉初,经过战争洗礼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多布衣将相,武力功臣。汉高祖晚年时,已认识到在政府官员中增加“贤者智能”的必要,下诏求贤。到汉武帝时,汉初的功臣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选用新人接班更具有紧迫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新的选拔人才的仕进制度。武帝时,采用推荐和自荐人才的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察廉举荐之意。每年一次岁举,地方要向中央举存人才;有人数的限定,选官比较严格。凡推举之人不当者,地方官要承担责任。在这种制度刺激下,读书人竞相讲求孝行、廉洁,社会上逐步形成一种注重名节的风气。汉代确实出现了一批名臣武将、贤良能直言者。为武帝献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被推荐的人才。他出身贫寒,长期怀才不遇,“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后来到长安,向武帝献策,受到朝奏暮召入见的殊遇。“所言九事,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都是争时务之言,其才识得到武帝的赏识,先拜郎中,后他又数上疏言事,“岁中四迁”,由皇帝侍从官,到官居要职中大夫,主掌议论。又如出身低微的朱买臣、公主家奴卫青等都曾受到武帝提拔重用,成为西汉名臣武将。显然,武帝时重视选拔重用人才,对加强封建集权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人才辈出,不仅大大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承秦之敝,百废待举,决定了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平定四海,亦末皇庠序之事也。”当时还没有顾得上兴办文化教育。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繁荣,中央集权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适应封建统治现实的需要,加强政治思想统一和对文化教育的专制统治,更为重要。

汉武帝采纳了汉代名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85页画像),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①确定以封建统治所需要的政治学说,把儒家思想作为整个思想学术界的指导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都受到排斥。“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道,勿使并进。”这种唯儒独尊的政治思想统治格局,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下来。②大力推行儒家教育。用设立学校,推行教化,来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民不正也。……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在长安兴办太学(看86页插图)。郡国乡邑也要办各级地方的学校,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入学,这样就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基础。这标志着把教书育人与选拔人才相结合,使儒家政治思想的原则得到基本的贯彻,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怎样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出历史的评价呢?(学生议论:略)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从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可以观察到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的重大变化和独尊儒术的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对待思想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政策,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从秦亡和汉初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从意识形态方面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全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时,就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西汉的强盛又为武帝的“武功”,开拓疆域,巩固发展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巩固小结

“西汉的强盛”,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重点。一是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政策的连续贯彻,说明汉初六七十年间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汉武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采取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有效措施,取得成效,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的学习,可使我们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5.作业

①回答82页、86页课本上的问答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教法建议

“七国之乱”一目全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灵活处理,教案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点击::莲山课件1莲山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邢成以及美苏争霸。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务以及全面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也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2、难点:国家实力和彼此关系决定了各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要点

一、冷战政策

1、美苏对峙的原因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及其表现

⑴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⑵经济上:马歇尔计划⑶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形成

2、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3、美苏争霸的结束

四、教学过程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但是,就在打击法西斯势力的同时,美苏也分别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在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之后,战时同盟关系的美苏两国会走向何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展示板书: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旧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结构的新时代。随着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和欧洲殖民主义的衰落,美苏两国逐渐主宰了世界,形成了美苏在欧洲乃至全球对峙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美苏得以主宰世界,也是由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的。单从军事力量来看:1939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只有33.5万人,军费开支仅为12亿美元。到1945年,武装部队总数达l230万人,军费开支达90多亿美元。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它垄断着原子弹,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为主体的1200万人的武装力量(战后经复员下降到300万~400万人)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战后由于大规模复员曾一度下降到150多万,不久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军队再度扩展,人数上升到300多万,此后长期维持这一水平)。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首次核试验,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1953年8月,苏联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试验,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威望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从当时来看,这种军事实力的均衡状态说明什么问题?美苏之间会由此产生怎样的关系?战时的同盟关系会发生怎样的转折?两国之间会爆发战争吗?

生:(略)

(展示板书:一、冷战政策

1、美苏对峙的原因)

师:“冷战”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1946年初,斯沃普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写道,美国处于“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4月,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冷战”一词开始流行。同年9月,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发表了以《冷战》为题的论著。那么,什么是冷战?冷战的本质是什么?冷战政策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冷战政策?二战后的中国处于冷战范围吗?

生:(略)

师:“冷战”政策──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师: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形成。这种新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二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作出的。其中以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最为重要。此前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作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消灭法西斯主义;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等。它将苏联与美英等国两种不同社会政治间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十分重要,这些都是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但是,雅尔塔体系还有消极的一面,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正因为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格局作出了两分天下的划分,所以实施雅尔塔各项协议的结果首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因此,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资料: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几个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在战后其地位发生变化。战后初期,德、日、意战败而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反法西斯盟国成为左右国际局势力量,但胜利的盟国由于战争的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力量消长。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西欧各国的力量普遍削弱。英国虽然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却输尽了财富,它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大量资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债台高筑。难怪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法国在二战中沦亡,元气大伤。尽管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组建军队,建立法国政权,但它的力量不被盟国重视,直到战争结束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但经济濒于瓦解,殖民帝国趋于崩溃。实际上二战后的英法已降到二流国家的地位。二战后的英法不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指手画脚,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不得不依附于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的同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军事上,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战后初期,美国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多个军事基地。此外,还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军事跃居世界第一。在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60%,黄金储备的59%,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美国凭借巨大经济优势,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通过《关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在社会主义世界,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战争的胜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到1945年,苏联拥有军队1140万人,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战争使苏联扩大了领土面积,建立起“东方战线”,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占领了日本北方四岛。在苏联影响和帮助下,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以上可以看出苏联国际政治力量的强大。但苏联在战时损失惨重,战后苏联希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

师:似乎从刚才的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发现冷战政策出台的缘由。但是,1945年4月16日杜鲁门总统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此外,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1946年2月给国务院发回的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中强烈而明确地提出两种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从这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战后的全球政策与对苏联政策了。实际上,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在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在美国看来,向全世界扩张,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并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打开世界市场也是避免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的需要。但是,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正当美国的实力与扩张野心在战后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力量也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美国看来,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它实现霸权的计划,美国把这一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美苏同盟的破裂。美国的霸权计划使美苏战时同盟破裂,但美国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范围界限。为此,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政策,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冷战”政策是美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的电报提出的对苏政策。然而,“冷战”政策的公开信号却是由英国的丘吉尔发出的。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铁幕”演说,呼吁英美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的挑衅和危险。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展示板书: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及其表现

⑴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⑵经济上:马歇尔计划⑶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师:正是因为凯南的“遏制”理论,才有了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针对希腊、土耳其问题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演说。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饰美国全球扩张的企图。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以应付希腊、土耳其危机为由,在国会宣读一篇咨文,声称希腊遭到“共产党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他宣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制”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极权政制”和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英国的安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他要求国会拨4亿美元,向希、土提供援助,同时派选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的这项政策声明即“杜鲁门主义”。杜鲁门的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这项具体的政策声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首先,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实际上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遏制”苏联“扩张”,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展开。其次,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现在转为对别国内政的大力干涉。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决心干涉世界任何地方的共产主义和任何别国内部发生的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杜鲁门的国情咨文发表后,美国参议员爱德温·约翰逊说:“我觉得有点像一次不宣而战的战争宣言。”由此看来,杜鲁门主义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也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师:那么,冷战政策还有哪些表现?

生:马歇尔计划和北约。

师: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因此在杜鲁门主义的招牌下,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马歇尔计划”就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的运用。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社会动乱,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惊呼欧洲正处在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缘。基于战后美国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为手段,达到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并向美国提出了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授助的请求。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带来了政局的稳定,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美国的范围。与此相对立,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对马歇尔计划实施作出强烈反应。它不仅禁止东欧国家参加,而且同东欧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并成立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互助委员会”,使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成一个经济体系。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参加计划的16个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工业产量比战前增加25%,农业产品增加40%。随着经济的恢复,西欧各国政局稳定下来,强大的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的影响也相对减弱。美国也从马歇尔计划中得到了好处。提供给欧洲的援助,主要是贷款而不是现金。这些贷款又主要用来在美国购买设备、机床以及生活用品,然后用船运到欧洲去,这样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出口。

师: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国还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8月,公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美国通过北约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1952年2月,希腊和土耳其加入北约。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冷战结束后,北约继续扩大。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捷克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2004年4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加入北约,从而使北约成员国增加到26个。同时,北约组织也进一步逼近俄罗斯的国境线。)北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为了对付美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也被迫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并最终于1955年5月与东欧7国代表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规定了集体防御的原则。随即又根据这一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8国在华沙召开欧洲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会议,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968年,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华约,1990年,民主德国正式退出华约。1991年2月,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约正式解体。)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美苏从“冷战”到对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德国分裂,朝鲜以北纬38°线为界分裂为南北两个朝鲜。“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师:针尖对麦芒。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苏联针锋相对,成立华约、经互会与北约、马歇尔计划向抗衡。但是,在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美苏开始进入长达近半个世纪争霸时期。

(展示板书:二、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形成)

师:战后,苏联通过“四五计划”的实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行动。这一时期是美国与苏联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这一对外战略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战后美苏两国力量对比的消长。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他说:“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同时强调:“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一方面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力量的对比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连受挫。这对苏联十分有利。另一方面,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实力大增。按苏联的统计数字,以1960年与1950年相比,苏联的国民收入从1950年的占美国的31%,变为1960年的占美国的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这使得苏联有可能从新的实力地位出发,执行新的外交政策。当时,在世界上唯有苏联有资格同美国“平起平坐”,1958年8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然而,苏联毕竟是在实力落后的情况下追求与美国的同等地位,苏联领导人既想对外扩张,又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在赫鲁晓夫任内,采取的缓和的步骤要多于采取紧张的步骤。但是,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资料:柏林墙的建立

二战后,在柏林一分为二以后,到1961年建筑柏林墙之前,东西柏林之间和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其他地区之间的边界,一直是开放的。西柏林边界共长154千米,其中45千米同东柏林相连。边界上既无安全设施,也没有检查站,边界线蜿蜒于街道、住宅区、树林和河道中间。据联邦德国公布的数字,从1949年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有一百多万人从这条边界线逃往联邦德国。外逃人员几乎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大量人员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外流,给民主德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1961年8月12日夜间,民主德国政府采取断然行动,对西柏林边界实行了封锁,架设起铁丝网。13日白天,民主德国方面开设了13个过境点,供西柏林居民和外国人进出东柏林和民主德国其他地区或往返联邦德国之用,但西柏林居民从此必须接受民主德国边防站的检查。9月,一道高约3.5米的水泥石头墙开始破土动工。经过不断修建完善,到1989年10月,已形成全长近154千米、高3.5~4.2米的柏林墙,其中水泥墙114.5千米,铁丝网55千米(主要架设在以河流为边界的水域)。沿柏林墙共建筑望塔290座、地堡137个、警犬桩274个。还建有108千米长的防坦克路障、123.5千米长的电网和装有一触即发装置的铁栅栏、布雷区和自动射击装置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和欧洲分裂的标志、东西方冷战的象征。

(展示板书:2、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师: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美苏争霸期间双方的实力与对外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略)

师: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这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的一面,又有紧张的一面。(1)在缓和方面,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和解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其中突出的事例有:第一,签订对奥地利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第二,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德国问题上的矛盾,长期以来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访苏,举行两国建交谈判。经过几天的艰苦谈判,双方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第三,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2)在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第一,“柏林墙”的修筑。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为了制止从东柏林逃亡西柏林的人流,沿西柏林的边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墙”的修筑,引起美国以及西方盟国的恼怒,但它们除了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第二,“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亲美政权,动摇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1961年4月,美国入侵古巴失败。卡斯特罗为抗击美国,迅速向苏联靠拢。当时古巴主要依靠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1962年,赫鲁晓夫采取冒险政策,以保卫古巴为名,秘密向古巴运送导弹。8月29日,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的导弹发射场。9月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苏联一开始否认向古巴运送导弹之事,于是,美国决定对古巴实行封锁,美国海军部派遣大批军舰参与封锁行动,在古巴领海设置警戒线,并出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拦截和搜寻苏联船只。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军队和北约各国的军队也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和华约组织各国也都作好相应的准备,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起初,苏联外交官否认苏联在古巴装备了导弹。不久,苏联又发表了强硬的声明,表示要继续对古巴提供军事援助,要对美国的威胁进行坚决回击。但是,苏联的实力毕竟不如美国,赫鲁晓夫政府开始寻求妥协的办法。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返航。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信,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以后也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但美国必须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次日,肯尼迪表示同意。于是,赫鲁晓夫下令从古巴撤走进攻性导弹。但是,古巴领导人宣布拒绝联合国派人前去核查。苏联对古巴施加压力,11月,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苏联的“伊尔?86”轰炸机撤出古巴。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结束。古巴导弹危机以美国占上风结束。但却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与美国进行争霸。

师: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对外战略转入攻势。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此时的苏联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1~195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占美国的27%~26%,而到1966~1970年,两数值分别增加到占美国的51%~54%。某些重要的工业品,如钢铁、石油、化肥等产品以跃居世界首位。虽然就总体经济而言,苏美差距尚大,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使其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投资军事工业。1961~1975年苏联军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为8%,几乎高于美国一倍。到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达1250亿美元,比美国高20%,居世界首位。苏联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洲际导弹的数量多于美国,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这一阶段,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由于美苏在欧洲都聚集了重兵,两军对垒,处于僵持状态,难于正面突破,苏联就一方面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作为与美国争霸的手段;另一方面,7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但是,美国的对外战略却转入全面收缩。这一阶段的美国日趋衰弱,首先表现为在侵越战争的失败,越南战争使美国耗费上千亿美元。它使美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其次,美国经济地位严重下降。1970年与1948年相比,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16.8%,1979年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比1950年下降了34.1%,加上美元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再次,美国与其盟国关系日趋紧张、矛盾重重,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趋于瓦解,日美经济摩擦不断加重,帝国主义阵营趋于瓦解。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当时形势的变化,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7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在谈到美国同亚洲“友邦”关系时,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第一,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第二,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一新政策,后来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资料:核武器方面

项目

洲际导弹

潜艇发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国

1054枚

1054枚

656枚

656枚

545架

432架

4300枚

11000枚

苏联

858枚

1400枚

121枚

1015枚

155架

135架

1300枚

4500枚

资料:常规武装力量方面

项目

现役武装部队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国

350万人

210万人

8500辆

10500辆

5100架

4500架

360艘

172艘

苏联

340万人

440万人

32400辆

50000辆

4000架

4600架

320艘

240艘

师:8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苏联转攻为守,进入全面收缩阶段;而美国则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于是美苏争霸出现了僵持局面。鉴于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于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加上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困难加剧。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苏联落后于美、日两国而位居世界第三。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面对严峻的现实,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为此,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如苏联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同时,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如苏军撤出阿富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了苏中关系,实现了苏中关系的正常化,并放弃了70年代对外扩张所得。更重要的是,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但是,这一时期美苏争霸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咄咄逼人,随着苏联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也由于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同时它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

资料:星球大战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首先提出了“高边疆”战略。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不久,立即召集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战略家组成研究小组,对“高边疆”战略进行研究,并于1982年3月正式确认了这一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1983年,美国国防部向里根总统和国会提交了一个新的战略防御技术研究计划,并编制出1984~1989年财政年度数额高达26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经费预算。1984年1月,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战略防御计划”。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故亦称“星球大战计划”。这年夏天,“星球大战计划”开始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它是一个由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各种雷达和传感器、微电子和计算机设备等高技术组成的耗资巨大、结构复杂的武器系统。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美国政府为此组织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活动家、军事战略家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动员了国内的科技力量和陆、海、空三军的有关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有关公司及许多理工科大学投入这项研究工作。里根总统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可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间绝对盾牌”,但是,“星球大战计划”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几项国防战略计划,除了具有加强国防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的职能。40年代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这样,60年代制订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也是如此。同样,美国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是企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从局部上说,“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

(展示板书:3、美苏争霸的结束)

师: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也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师: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而美苏争霸的形成,则主要是因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但是,美苏争霸毕竟严重影响了两国的发展,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而苏联则由于积重难返,最终解体。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两极格局瓦解,美苏冷战结束。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完成历史地图填充册

2、思考:你认为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哪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14课难忘九一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握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课文复述史实

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捋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

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

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情感

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1、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6、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7、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68——7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九一八事变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2、69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西安事变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5、“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巩固小结1、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国民党

屠杀剿灭

攘外必先安内

┓(破产)

合作抗日

1927年

1931年

西安事变

国共矛盾为主 

中日矛盾上升

共产党

土地革命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

武装反抗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71页填表题: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三省沦陷

第14课《变脸》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4课《变脸》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4课《变脸》学案

教师寄语:打开风吧,我所有的祝福都已经随风启程那猎猎的风声是我对你们最美好的祝愿。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打鼾()阴霾()yí()然自得睡眼惺sōng()

2、解释“阴霾”,并造句。

解释:

造句:

3、川剧剧本《变脸》的作者是,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场。

理解探究

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6、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合作释疑

7、《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8、本文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9、本文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水上漂(唱)

老汉心并非铁石块,

是留是丢几徘徊……

狗娃(抓住一线希望,急唱快板)

我比男娃子更勤快,

能干粗活能挑抬。

下河帮你洗铺盖,

煮饭帮你劈干柴……

你桌上只添一双筷,

我不贪嘴,不挑菜,

学本事,听安排……

爷爷呀——

你收个孝顺的孙女划得来!

水上漂(唱)

可怜可爱,

好灵好乖,

催人滚滚泪!

背着狗娃揩……(返身望天三思)

雁鹅阵阵飞天外,

炊烟袅袅起楼台。

我家香烟今何在?

愧对祠堂祖先牌。

养儿方能续后代

女生外向遭祸灾。

事出无奈,

快快丢开。

狗娃休把老汉怪——

重男轻女自古来!

水上漂心一横,跺脚踢开女孩,跳上小舟,轻篙一撑,船如箭发,开往下游。

狗娃沿着河岸追赶小舟,踏进浅水呼唤爷爷,水漫到膝,波涌到腰……

水上漂回头一看,女孩在水中沉浮!

水上漂死丫头,不要命了!

老汉嘴上大骂,行动却很果断——投河救人!

艺人不愧外号水上漂,弄潮之术极高,迅速救起女孩。

10、从上面节选文字看,狗娃和水上漂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1、上面这段文字中,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性格,在其心理和行动上存在明显的矛盾,试找出表现此矛盾的内容。

12、简要说说,你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拓展延伸

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

①酶能够溶解细菌,是本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而将酶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并证明它比抗生素能更好地担负起对付细菌感染的重任,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②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生素未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相继问世后,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几十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严峻的问题:耐药菌出现了。这使得抗生素的剂量越用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据美国媒体报道,因耐药菌感染,仅延长住院时间和必须使用昂贵的新型抗生素两项,每年就要增加300亿美元的开支。不仅如此,抗生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令人吃惊和遗憾。据《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有19.2万人,住院的有250万人。有人担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遭遇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治的悲惨世界。

③奇迹就在此时出现,有人在葡萄球菌之中发现了溶菌酶。试验证明,它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世界医学界极为棘手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显著。随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对它的研究。1987年,我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家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安全菌中获得了溶葡萄球菌酶(也称FE,意即复旦酶。)之后,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被认定为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在原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全国174所名牌大学组成的、以开发高科技产品为宗旨的中国高科集团实施了其生产权和销售权的独家转让,并组建了全资子公司--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④几年的开发应用实践证明,FE及其复合酶制剂确是非常优良的抗菌剂。它的杀菌机理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作为本质为蛋白质、能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泄的纯生物制剂,它还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以其为原料,上海高科生物工程公司相继开发出用于防止烧伤、外科等手术后期耐药菌感染的FE复合酶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手术、器械、餐具、水果等消毒的FE复合酶消毒剂(Ⅱ),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喷雾剂,其中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

1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

14.第②段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中加红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最后一句中加红词惟一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7.根据文中内容,说明用FE复合酶杀菌为什么不易产生耐药性?

18.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14《变脸》参考答案

1、hānmái怡忪2、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浑浊。造句(略)

3、魏明伦

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收留的事情。

5、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二人的冲突,固然有性格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两个人命运的冲突。

6、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够对它加以简单的否定。水上漂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具有一些否定和破除重男轻女思想的性质。

7、《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老人:他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激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又有所失落。

男孩: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8、本文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它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9、本文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老人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请同学自己在文章中把它们找出来。

10、狗娃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11、水上漂心理上:“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遭祸灾。重男轻女自古来!”想法根深蒂固,可是行动上恰恰相反“老汉嘴上大骂,行动却很果断——投河救人!”存在明显矛盾。

12、今天看来,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极其落后的。但水上漂所表现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偏见,而是有其现实的基础,并作为一种世俗思想,有其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不是可以简单的加以否定的。

13.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的分析。选文的说明对象是FE复合酶,这从全文各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另外本文的标题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全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14.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及说明方法的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说明内容是FE复合酶研制的背景(或:为什么要研制FE复合酶;FE复合酶研制的原因),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5.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中其的指代内容,根据上文判定是: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

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中的惟一不能删去,因为惟一说明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只有FE复合酶消毒剂,没有其他,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7.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用FE复合酶杀菌之所以不易产生耐药性,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

18.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5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