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氨碱法制纯碱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氨碱法制纯碱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节海水“制碱”
第一课时氨碱法制纯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氨碱法制纯碱原理的学习,体会反应媒介促进反应发生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纯碱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难点】
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及原理。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氨碱法制纯碱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3~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氨碱法制纯碱
(1)原料:食盐、二氧化碳。媒介:氨气。
(2)原理: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使碳酸氢钠结晶析出,过滤后,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即得纯碱。
(3)流程:
上述流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①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②2NaHCO3=====△Na2CO3+CO2↑+H2O
(4)氨气的回收:向滤出碳酸氢钠晶体的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熟石灰以回收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5)优点:原料经济易得,CO2和NH3可回收使用,可连续生产。
缺点:回收氨时产生的大量CaCl2用处不大,且污染环境。
2.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1)原理: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向滤出碳酸氢钠晶体后的氯化铵溶液中加入食盐,使其中的氯化铵单独结晶析出。
(2)优点:结晶析出的氯化铵可用作氮肥,氯化钠溶液可循环使用。
【合作探究】
1.在生产过程中为什么要先通入氨气得到饱和氨盐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答:使溶液显碱性,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产率。
2.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先结晶析出?为什么?
答:碳酸氢钠,因为在同一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教师点拨】
两种制碱法的相同点:制碱总原理相同;
不同点:对过滤出碳酸氢钠晶体后的母液的处理方法不同。
【跟进训练】
1.“侯氏制碱法”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一种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工艺。
①生产原理:
反应Ⅰ:NaCl(饱和溶液)+NH3+CO2+H2O===NaHCO3(固体)↓+NH4Cl
②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C)
A.生产流程中,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
B.反应Ⅰ中,涉及的物质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反应Ⅰ中,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后,剩余的液体中不会含有碳酸氢钠
D.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CO2↑+H2O
2.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图:
(1)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联合制碱法(或侯氏制碱法),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作氮肥。
(2)向沉淀池中通入两种气体,先通入的是NH3(填“NH3”或“CO2”),沉淀池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3)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化学式:CO2_。
(4)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循环Ⅰ(填“循环Ⅰ”或“循环Ⅱ”)。从沉淀池中取出NaHCO3沉淀的操作是_过滤_。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先滴加足量的稀硝酸,排除Na2CO3的干扰,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知识点二纯碱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4~4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纯碱在通常情况下为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纯碱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极广,如石油精炼、粗盐精制、人造纤维和玻璃的生产等均需大量纯碱,还广泛应用于冶金、造纸、纺织、印染和洗涤剂生产等领域。
2.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通常为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用途:在灭火器里,是二氧化碳发生剂;在食品工业上,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是制饮料时的一种常用原料;在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教师点拨】
1.纯碱是碳酸钠,因其水溶液显碱性,所以叫做纯碱,实际上它属于盐而非碱。
2.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时发生的反应为NaHCO3+HCl===NaCl+CO2↑+H2O。注意胃溃疡患者应避免服用碳酸氢钠,以免造成胃穿孔。
【跟进训练】
1.碳酸钠俗称“纯碱”,有关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纯碱”其实不是碱,它属于盐类
B.可用纯碱代替洗涤灵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
C.用纯碱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D.“冬天捞碱”可说明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2.小亮在做家庭小实验时,欲探究从资料上获知的:家用发酵粉(主要成分是NaHCO3)在焙制糕点时,受热分解成Na2CO3、CO2和水而使糕点发酵的原理。请你结合他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装置,还备了一瓶石灰水。你认为装置B(填字母序号)比较合理,在实验中烧杯内壁上可看到的现象是有水珠生成。
(2)证明烧杯内有CO2气体的实验操作是把烧杯倒转过来,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3)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也是NaHCO3,其灭火原理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大量可以灭火的CO2气体。
(4)如果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HCO3,欲除去其中的NaHCO3,应采取的方法是加热。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M.JAB88.coM

精选阅读

粗盐的提纯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三课时粗盐的提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知道粗盐提纯的步骤。
(2)能设计除去粗盐中Ca2+、Mg2+、SO2-4等可溶性杂质离子的方案。
(3)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再次熟知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培养乐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难点】
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离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粗盐的提纯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粗盐的提纯过程:先将粗盐晶体溶解在水中,经过滤将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除去后,再通过蒸发结晶得到比较纯净的食盐晶体。这样得到的食盐晶体中仍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2-4等,可利用化学方法将它们除去。
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
步骤目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向食盐水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BaCl2)除去溶液中的SO2-4
BaCl2+Na2SO4===BaSO4↓+2NaCl
(2)然后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NaOH)除去溶液中的_Mg2+_2NaOH+MgCl2===Mg(OH)2↓+2NaCl
(3)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Na2CO3)除去溶液中的_Ca2+_和过量的_Ba2+_Na2CO3+CaCl2===CaCO3↓+2NaCl、Na2CO3+BaCl2===BaCO3↓+2NaCl
(4)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将溶液的pH调为7除去多余的CO2-3、OH-,得到精盐水2HCl+Na2CO3===2NaCl+CO2↑+H2O、HCl+NaOH===NaCl+H2O
(5)最后蒸发结晶精盐水得到精盐—

【合作探究】
在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实验中,前面三种除杂试剂的加入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答:能调换顺序。还可以按下面两种顺序加入:(1)先加入过量的BaCl2除去溶液中的SO2-4,然后加入过量的Na2CO3除去溶液中的Ca2+和过量的Ba2+,再加入过量的NaOH除去溶液中的Mg2+。(2)先加入过量的NaOH除去溶液中的Mg2+,再加入过量的BaCl2除去溶液中的SO2-4,然后加入过量的Na2CO3除去溶液中的Ca2+和过量的Ba2+。
【教师点拨】
1.Na2CO3必须在BaCl2之后加入,以除去过量的Ba2+。
2.必须过滤除去溶液中的沉淀后才能加入盐酸。
【跟进训练】
1.下列有关粗盐提纯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除去食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可以采用化学方法
B.除去食盐水中可溶性杂质的化学原理为:使杂质离子以沉淀或气体的形式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C.蒸发结晶食盐时,待水分全部蒸发,才能停止加热
D.将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除去是物理变化
2.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主要杂质为Ca2+、Mg2+、SO2-4)的试剂加入顺序的四种方案中不正确的是(C)
A.BaCl2→NaOH→Na2CO3→盐酸
B.NaOH→BaCl2→Na2CO3→盐酸
C.Na2CO3→NaOH→BaCl2→盐酸
D.BaCl2→Na2CO3→NaOH→盐酸
3.除去泥沙的粗盐样品中还有少量的Na2SO4、MgCl2、CaCl2等可溶性杂质,小青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来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粗盐――→溶解①――→加过量BaCl2溶液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过量NaCO3溶液④――→操作a⑤
精盐――→操作b⑦――→加适量稀盐酸⑥沉淀A滤液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操作b中要使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2)沉淀A中所包含的物质有_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
(3)步骤④的目的是_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4)步骤⑥的目的是_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常见的酸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一课时常见的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浓盐酸、浓硫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
(2)认识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3)认识盐酸能与某些物质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盐酸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等物质的反应。
【难点】
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常见的酸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少量杂质而略带黄色。
2.纯净的浓硫酸是没有颜色、黏稠、油状的液体,不容易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3.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合作探究】
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答: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将水倒入浓硫酸里,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使水沸腾,会导致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非常危险。
【教师点拨】
1.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一些不和硫酸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2.浓盐酸和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
变化溶质
质量溶剂
质量溶质质
量分数
浓盐酸挥发减小不变减小
浓硫酸吸水不变增大减小

【跟进训练】
下列关于浓硫酸的描述错误的是(C)
A.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B.有强烈的腐蚀性
C.极易挥发,打开瓶盖出现白雾
D.可用来干燥氧气
知识点二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4页的有关内容,并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
(1)盐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2)盐酸与金属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
(3)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4)盐酸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实验现象: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5)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gNO3+HCl,AgCl↓+HNO3。
【合作探究】
铁和氧化铁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物有什么区别?铁制品除锈时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中?
答: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2价的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同时放出氢气;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3价的铁盐,溶液显黄色,同时生成水。所以铁制品除锈时,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酸中,否则铁锈除掉后,铁也会和酸反应。
【教师点拨】
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这是检验氯离子的特征反应。
【跟进训练】
下列物质中有一种可以与其他三种物质发生反应,它是(C)
A.石蕊试液B.镁
C.稀盐酸D.硝酸银溶液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溶解度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溶解度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并分组完成实验探究8-2,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除此之外,物质的溶解性还与温度有关。例如:在溶剂的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增大;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减小。
2.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_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合作探究】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g硝酸钾)。
【教师点拨】
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种类以及温度。
【跟进训练】
1.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4g,它表示(D)
A.20℃时,100g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氯酸钾7.4g
B.20℃时,氯酸钾在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g水溶解7.4g氯酸钾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7.4g氯酸钾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将30克食盐放入50克水中充分搅拌,可得食盐溶液的质量是(A)
A.68克B.80克
C.86克D.无法判断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1)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答:说法错误。原因:未指明温度。
(2)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答:说法错误。原因:未说明溶剂水的量是100克。
(3)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答:说法错误。原因:未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4)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答:说法正确。
知识点二气体的溶解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8页“多识一点”,完成下列填空:
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定压强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温度越低,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合作探究】
1.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打开汽水瓶盖时,瓶内的压强减小,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逸出,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喝了汽水以后,由于人体内的温度较高,导致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逸出,所以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3)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跟进训练】
1.能减少氧气在水中溶解度的方法是(A)
A.升高温度B.减少氧气的体积
C.减少水的质量D.增大压强
2.打开汽水瓶瓶盖,当大量气泡逸出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瓶中溶液的溶质减少
B.瓶中CO2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C.瓶中溶液的质量减小
D.瓶中溶液是CO2的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三溶解度曲线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9~4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1)由教材第39页中的两幅图可以看出,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如下: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陡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硝酸钾。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缓慢增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缓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氯化钠。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缓降型”,代表性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对应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质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溶解度>10g,为易溶物质;溶解度为1~10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g时,为微溶物质;溶解度<0.01g,为难溶物质。
【教师点拨】
1.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一定要指明是同一温度下。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结晶方法:陡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缓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跟进训练】
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D)
A.t1℃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C.要使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时,往100g水中加入90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190g甲的溶液
2.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t2℃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相等
C.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D.将b的溶液由N点变成M点可以用加入适量固体b的方法
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3)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
(4)若甲物质中含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92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