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17、犟龟(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17、犟龟(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17、犟龟(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犟”的深层含义及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在领悟、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想象、理解、评价以及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坚持目标、不怕困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犟”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对犟龟“犟”的评价。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
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动物,在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在动物界,它是老寿星;在童话中,它曾经跟兔子赛跑过。它是谁呢?(学生猜中后出示画有小乌龟的卡片)
2、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乌龟,这只乌龟来自遥远的德国,它的名字叫犟龟!
二、检查字词,释题。
1、检查字词
2、解读文题:
让学生查找字典,说说犟的含义。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说“犟”,理解“犟”的字面上的含义。
三、第一板块: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童话的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录音朗读。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了一只小乌龟如何以他的“犟”,克服参加狮王二十八世婚礼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最终取得胜利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起因决定参加
经过战胜困难
结果看到庆典
2、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乌龟参加庆典的过程是一帆风顺吗?(2)面对这些困难,小乌龟是怎么说,怎么做,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总结)
四、第二板块:创设情境,分析“犟”的深刻含义。
凭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小乌龟终于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庆典。可是,小猴子却这么说:“你看到的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并没有看到二十八世的婚礼!”(出示画有小猴子的卡片)
问题:如果你是小乌龟,你应该怎么回答?(同桌之间讨论,请同学上台表演)
五、第三板块: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
1、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精读文中你感兴趣的段落,做上旁批点评。”10分钟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不断加以引导,顺势提出问题:小乌龟最突出的特点是犟,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小乌龟的犟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犟的含义:坚定信念、不畏困难、择善而从)

2、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倔犟的小乌龟,你如何评价这种性格?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要点提示:“犟”的本义是执拗,不听人劝,而在课文中用来形容小乌龟,其内涵就丰富多了,它代表了必胜的信念、不懈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巨大的勇气、独立的主见等。
根据学生这种生活阅历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一定要正确,在个人的愿望、目标、理想不损害他人、集体或社会利益的大前提下,树立自信心,坚持己见,坚持不懈的“犟”性格,是有助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在待人接物时,以友爱、平等、尊重、无私为原则,“犟”脾气是不会影响与人相处和自我完善的。当然,对于别人的忠告是不能不听的。
3、议“犟”
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什么时候也需要这般的“犟”劲? 
六、小结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我们今天认识了一只怎样的小乌龟?”
教师总结:它是一只具有坚持不懈精神,又有勇气战胜困难,还能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劝告的小乌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发扬我们今天所领悟到的“犟”的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写在练笔本上。

【板书设计】17、犟龟
米切尔恩德
路长腿短坚定信念
困难方向走反不可改变的持之以恒犟
婚礼取消勇往直前

狮王去世虚心接受意见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精选阅读

17、《犟龟》导学案


17、《犟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特点。
2、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反复朗读、讨论,领会课文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表情的朗读﹑表演童话。
2、通过小乌龟的种种表现,把握文章主旨。
三、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障碍() 瞌睡() 遗憾()丧服()哀悼()
(2)、解释下列词语。
遗憾:荒漠:
哀悼:闷闷不乐:
(3)、本文作者,是 国当代儿童文学家,题目中“犟”的音为 ,意思是。
(4)、复述故事内容。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下列格式练习说话。

格式:小乌龟,途中,最终。

3、看。附录一:关于童话。
附录二:作者简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一只坚持不懈的乌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乌龟,这只乌龟来自遥远的德国,它的名字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分角色表演,感受乌龟的“犟”劲。
要求: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蜘蛛:语气()、表情()、动作()
蜗牛:语气()、表情()、动作()
壁虎:语气()、表情()、动作()
乌鸦:语气()、表情()、动作()
小猴子:语气()、表情()、动作()
三、小组讨论交流。
1、小乌龟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呢?

2、想一想,乌龟还可能遇到哪些动物,这些动物又会怎么样劝阻它?它又会怎样回答?结合课文小乌龟与蜘蛛、壁虎、乌鸦的对话,写几句小乌龟与其他动物的对话。(如:与狐狸、小兔子的对话)

3、课文的标题是“犟龟”,说一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那些地方,你如何评价这样的性格?

4、学了本文,在学习、生活上你可以从乌龟身上学到什么呢?

四、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请在橫线处填上一个四字形容词。
(1)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____________。
(2)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蜗牛。
(3)荒漠上,有一群___________的乌鸦们。
(4)在草地上,聚集了许多动物,它们都__________,充满了期待的喜悦。

请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研读下面的两句话,在横线上再仿写一句。
找到一个解题的角度,知识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结识一个知心的朋友,友情会为你打开一扇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说我说
(1)老师准备在寒假对你进行家访,事先和你交流,你希望老师在家访时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将怎么跟你父母说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联应用
①、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在括号里为它们找到正确的对联。
A、两袖清风存正气.E、琴棋书画自陶情
B、竹菊梅兰可养性F、莫愁两鬓霜雪寒
C、且喜满园桃李艳G、雪压难摧涧底松
D、风吹不动天边月H、一间陋室遗书香
()和()()和()()和()()和()
②、把下列对联分为四类(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把相应的名称填写在括号里。
A、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B、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
C、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D、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5、读名著,走进中考。
(1)()(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贪婪恶毒的__________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3)《童年》中塑造了_____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5、请拟写一条以“爱护花草树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四、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以“犟龟返乡”为题,续写《犟龟》。提示: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写在周记本上。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
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烟囱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而浓烟则不一样,他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也不动,不嫌乏味吗?我看你就像一根呆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吗?你看了不觉得惭愧吗?”
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妒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变万化,你看我越变越壮大。……”
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腾空。他一边飞舞一边扩散,色彩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飞升呀,飞升呀,他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排出新的浓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自吹自擂()大模大样()呆板()
2、作者抓住了烟囱的特点,赋予它的性格;同时抓住了浓烟的特点,从它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的表现中,揭示了它的心态,讽刺了那种的人。
11.从浓烟和烟囱的不同结局中,我们可以悟出的道理。

附录一:有关童话
1、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常常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2、语言通俗、生动。
3、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4、常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整个大自然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附录二:关于作者
米切尔恩德,MichaelEnde(1929—1995),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幻想文学大师。德语国家的文学评论界称赞他“在冷冰冰的、没有灵魂的世界里,为孩子也为成人找回失去的幻想与梦境”。
米切尔恩德出生于德国,父亲爱德嘉恩德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米切尔恩德曾画过画、演过戏,1954年开始剧本写作,五十年代末开始为孩子创作,1960年和1962年接连发表了两部儿童文学作品之后,竟像蝉一样沉默了长达十年之久。1971年他离开了德国迁居到意大利,三年之后厚积薄发,由于《毛毛》的出版而成为本世纪登峰造极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如今的米切尔恩德,已像安徒生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了。

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学案(语文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学案(语文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学案(语文版)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这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趟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筝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听完后,他们就不停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学”的手段和方式,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忆读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朗读整体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结合朗读、圈画、思考、讨论等手段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各阶段的读书生活及读书感受,联系实际思考自身读书体验。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树立“开卷有益”的思想,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及感受,学会从作者复杂的读书经历中归纳读书对于成长的种种好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并交流心得体会,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2009年贵阳市中考满分作文:《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5分其中含写字5分)

题目:沉醉在_______的世界里。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沉醉在书香的世界里

爸爸是一个老师,我从小就生活在书的世界里。

小的时候,他给我讲了许多的故事:《白雪公主》、《水妖精》等。后来我认了一些字后,他就给我买了安徒生童话。我对这些故事真是如痴如醉,感到很神奇,我记忆最深刻就是青蛙王子被巫婆变成了青蛙,后来还是得到了公主的爱情,过上了幸福的日子。那时每次我都读到妈妈叫我吃饭,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

小学时候,读了《西游记》,最使我感到好奇的是车迟国里斗法。孙悟空与在车迟国里的道士比法术,第一回合,悟空让司风的风婆婆、布雨的童子、与邓天君收起他们的风雷电雨,而让唐僧求下了雨来。第二回合比坐禅,他变成一个蜈蚣去咬虎力大仙,让虎力大仙输了。第三回合,比砍头、剖腹与下油锅,悟空都想办法,让他们输了。其中最使我有兴趣的是,国王让唐僧猜箱子里的东西,他们放一个桃子在里面,悟空变成一个蜜蜂从箱子封里钻进去,把桃子吃了只剩下一个核,再告诉唐僧,唐僧猜对了,我真佩服作者写的时候想象力之强,他考虑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让桃子变成一个核,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严密的逻辑道理。

后来读了《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好像我真的看到了渭城的早上,刚下过一阵小雨,旅店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柳枝上长出了嫩黄色的芽,在风中摇曳,空气十分清新,一派清新的气象。看到诗人与朋友饮酒告别,他们的那种离别之情真是难舍难分,有一种悲凉的心情,一种悲观的愁绪……我还读了《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四合院里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的沉浮,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我就感到我就像是在博雅斋里的人一样,真实地看到他们的生活情景,深深地被他们那种勤劳、善良、宽厚,仁爱的品质所感动,也感受到了那种反人道的陈规陋习对人的扼杀。书中蕴涵着一种深刻的社会道理,我也从书中读到了人世间的道理。

我最爱读书,我一读起书来,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就像进入书中一样,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我一有空就沉醉在书中。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快速阅读——思考活动

1、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请学生到黑板写字、注音、释义。

悬念、笸箩、天罡、地煞、无聊、消遣、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

2、请学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四、诵读活动。

1、男女生各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尽量做到生动。

2、男女生互相提问,指出对方朗读与理解中的失误与不足。

3、思考: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什么时候读的?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五、交流活动。

1、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3、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课外小结。

1、请学生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查找并阅读介绍作家冰心的文字。(可附图)

3、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导入课文: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净的童心、真挚的母爱。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的感受时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教师辅助策略: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重点思考:

1、请学生综合本文内容以及自己上一节课的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②愉悦身心,丰富情感,获得美感。③锤炼思维,开阔视野,扩大胸怀。④陶冶情操,培养雅趣,修养品德。 

2、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请学生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教师辅助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学生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学生的关注。 

四、迁移活动: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从而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1、忆读书

中心内容多读书读书好读好书

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教具

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

2、课前热身:

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

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一)

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

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1)生字词(加点字):

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撰文俗不可耐言简意赅戏谑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诽谤涉水过河

2)新词语(课下注解有的除外):

粗糙花花公子琐闻苛责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3、师生互动(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最后明确:

共做了三件事情: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影响是: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第一、三件事情详写,第二件事情略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出示投影,将课文层次结构明确展示: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段)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第三层(5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出示投影):

1、给加点汉字注拼音:

A.涉水B.粗糙C.猝不及防D.乳臭未干E.趾高气扬F言简意赅

2、解释下列词语:

A.煞费苦心:B.猝不及防:C.趾高气扬:D.言简意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差()臭()恶()缝()

()()()()

4、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这是他开的小玩笑”中“这”指代的内容?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向课外延伸,教育学生应该礼貌待人。

指名学生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先指名学生起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六、作业。

1、课堂检测

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

【板书设计】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我”共做了三件事。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C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处。

2、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1、C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3、自豪。)

八、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九、作业。

1、日记练笔: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哪一点?据此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课下搜集一则幽默或讽刺的故事,课下讲给同学们听。

3、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试办一期16开大小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略)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详)

3、山中避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

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积累词语。

寂寥嘈杂冗长弄堂陶冶乐以教和和歌工尺
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

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六、书面作业。

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板书设计】

3、山中避雨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二、讨论活动。

1、话题一,找出两个女骇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愤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依依惜别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2、话题二: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三、重点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感情变化?你能结合前面的段落谈谈她们的变化过程吗?“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怎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绘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种寂静、空旷、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齐唱使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内心的恬静祥和相和谐,使美达到了及至)
2、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认识的时间这么短暂,却在分别的时候这样留恋?(这是音乐的巨大魅力,“乐以教和”力量。)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领会?
四、小结本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
3、山中避雨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朦胧恬静婉转和谐——乐以教和
深沉热烈温暖愉悦

4、风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作品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的题画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3、多音字
è凶恶shí什物mó劳模
恶什模

wù嫌恶shén什么mú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如有条件可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着重号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有条件可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三、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四、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五、作业。

小作文训练:我受到的一次挫折(250字了左右)

【板书设计】4、风筝

鲁迅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教学目标

让学生尽快熟悉,增进了解,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从小树立勇于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思想意识.为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宣传动员。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要举行一次自我介绍与提问活动的消息,请两位家长参加,让同学做好准备(应注意的是,要讲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2、材料准备。要求活动前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个人情况(包括家庭、学习、个人爱好、特长、理想等)进行梳理。
3、问题准备。可事先做一些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考虑提什么
问题,所提问题要尽量简洁明确。
4、确定主持人。指导主持人熟悉活动过程,拟定开场白的讲稿。
5、环境布置。黑板上写活动题目“亮出精彩自我——自我介绍与提问”。题目下面八个字:“积极参与,勇于展示!”
二、导入
同学们,有位作家曾说过:“在广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个你,以前不曾出现,以后也不会重复,你绝对是惟一的,独特的。”是啊,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就请大家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
1、放映动画片《蜡笔小新》片断
2、【问题一】你知道他是谁吗?谁能模仿一下他说话的语气。
【问题二】小新虽有很多令人讨厌之处,但他任何时候都不忘向别人推销自己,你喜欢他吗?
【问题三】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展示个人素质的机会,平时收看CCTV主持人大赛、湖南卫视的金鹰之星选拔大赛、电视招聘人才等节目时,发现什么样的人是最受录用单位欢迎的
(要点提示:有自信的人,善于推销自己的人,有个性的人,有才艺的人,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表达能力强的人等)
三、主持人小结
可见,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大舞台,善于展示自我是多么重要。如果不会宣传和推销自己,如果没有表现自我的胆量、勇气和能力,即使你有丰富的知识也势必难以适应这个社会。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积极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讲台当作你的舞台,也来充分展示一下自我吧。
四、指板书:亮出精彩自我
五、活动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推荐,每组推荐1名学生,先在小组内向组员介绍自己准备发言的情况,指定小组长担当各小组的组织者,小组交流后,代表到台上发言,也可进行才艺表演。写出“自我介绍与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仪表大方,表情自然。
2、用普通话介绍,语言流畅,充满自信。
3、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问应简明,便于回答;回答问题应针对提问,简明具体。
4、不必拘泥形式,可以选择较为自由的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才华。
5、每位上台的同学最多接受两个问题,不超过3分钟。
六、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作自我介绍(提倡展示形式的多样)
1、每个代表讲完后,主持人接着让台下同学开始提问。
2、主持人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的确,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挑战极强的时代,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何树立信心,展现自我,让自己脱颖而出,这将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社会各行业的人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采访录像。
七、模拟展示:

1、众人畅谈孩子的自我表现
教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显眼,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公务员:一个爱说话、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业的机会总是比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多。
文艺工作者:小时候爱唱爱跳,老师和父母不但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所以后来才有了发展的机会。……)
2、主持人:这些成年人的经历和经验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两位嘉宾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掌声欢迎。
3、活动安排:请两位比较优秀的学生家长做嘉宾,主持人先介绍嘉宾,接着让同学就感兴趣的话题向他们提问。
4、参考问题设计。
【问题一】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给他(她)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的?
【问题二】现代人都喜欢追求个性,不太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感受,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问题三】当你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你是如何开导他(她)的?
【问题四】善于表现自己和平常我们说的“好表现”有什么不同?
【问题五】当你和孩子有分歧,孩子不愿和你沟通时,你怎么办?
【问题六】如果有一个演讲机会可以让你的孩子参加,而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并不是很优秀,你会让他参加吗?
【问题七】中学生善于自我推荐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问题八】你的少年时代有没有特别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问题九】谈谈你对本次活动课的看法。
5、嘉宾回答的部分内容。
八、主持人小结
非常感谢嘉宾的支持与参与,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虽然他们和同学们是两代人,但心灵的距离却是如此地接近,多角度地展示自我,给我们和他人交流搭建了平台,继而让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所以精彩的自我展现,确实让我们受益无穷。在这里,我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而那个深入其中找到珍贵资源的不是别人,而是你,你自己。
九、教师总结
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今后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十、作业
要求学生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修改自己的稿件和设计,并和家长进行交流,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它制成小作品。

楷书与行楷
教学目标

由楷书书写过渡到行楷书写,要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这对学生今后的写字学习和掌握行楷书的基本功有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对楷书笔画组合的练习,体会汉字的结构特点;通过对行楷的临摹,体会行楷与楷书的不同,增强写好行楷字的信心,培养热爱汉字、尊重汉字、写好汉字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点击多媒体,展示《兰亭序》(神龙本)
同学们,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杰作《兰亭序》,教材彩页第四页上也有它的局部。这幅作品,遒劲健拔,秀媚飘逸,似欹反正,婉和圆转,重字别体,纯出自然,历来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宋代书法家米芾曾作诗称赞说:“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意思是说,王羲之的书法古今闻名,到了山阴(今浙江绍兴)没有人不去观赏鹅池。《兰亭序》的真迹虽然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去殉葬,但刻在石头上的《兰亭序》仍然是无价之宝。同学们,在小学阶段老师要求你们写正楷字,一笔一画地写。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要学写行书字了,有人又把它叫“连笔字”。大家通过努力,也能写出漂亮的行书字。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二、点击多媒体:《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字的要求
1、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2、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点击多媒体:行书的历史
行书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迄今1800余年。它是介于正楷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行书历来是应用最广泛的字体。行书分“行楷”与“行草”两种。写得稍微规矩一些,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我们现在要学写的就是行楷字。
四、点击多媒体: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1、书写姿势

(1)头正:书写时头不要歪。
(2)臂开:肩部放松,两臂自然张开,右手书写。
(3)身直:写字的时候,不要趴在桌子上,身子要直,胸部距离桌子边沿约一拳头,眼睛距离纸面约30米。
(4)足平:双脚自然地平放在地上。
执笔方法示意图
2、执笔方法
(1)大拇指指肚、食指指肚和中指第一节上侧捏住笔杆,三个手指执笔部分指甲几乎持平,手指离笔尖25—35厘米,以大拇指的关节不遮住眼睛看笔尖的视线为准。无名指和小指一起弯曲并抵住中指,五个手指要依靠紧密,协调用力。笔杆的上部要斜靠在食指指根与手掌相接处,不要靠在虎口上。随着写字的大小不同,笔杆的斜度也有所变化。字愈小(5mm左右),需要笔道愈细,笔杆也就愈直,笔杆与底面约75°左右;字大(20mm左右),笔杆应斜,约为50°—60°。切忌大拇指与食指错开,或把大拇指压在食指之上,以及小拇指离开无名指向前伸出。
(2)学生对照上述要求进行练习,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五、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写好行楷字
请写字写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要点提示:1、认清写字的重要性。写字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即使在电脑普及的时候,电脑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来代替人们写字,正像汽车不可能时时刻刻代替人们的双脚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热爱汉字,尊重汉字,写好汉字,并把它当做爱国的一个具体行动。

2、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确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所以,写字也必须要有自信心。

3、要坚持不懈。王羲之在绍兴“临池学书”,苦练20年,由于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居里夫人说过:“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功夫在于积累,天天坚持写,到一定的阶段总会见到成绩。“一锹挖不成一口井”,那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是要不得的。今天写三页,明天写两页,后天就要看出进步来,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4、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步骤。

5、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六、点击多媒体:行楷字练习方法和步骤
1、读帖。选好一本硬笔字帖,反复地看其字体。古人云:“贵在熟看,不贵生临。”就是强调要多看名帖。读帖要尽可能仔细,对每一个字的细节特征要认真观察,要进行归纳,找出规律。
2、描红。即以范本原字为样,用铅笔(可以写过擦掉再反复重写)或其它颜色的硬笔在原字笔画上书写。
3、仿影。即用透明度较好的纸覆在范本字帖上,进行书写练习。
(“描红”和“仿影”这两种练习写出的字与原字重合,力求形似,可以检验校正自己平时写字时的毛病,在脑子里建立每一个字的体势轮廓,体会原字的点画位置、笔道之间的距离、间架结构的特点,达到下笔准确)
4、临帖。对照原字,边看边写,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看几个字写几个字。领会笔画的形态和组合关系,可以一个字写多遍,切忌看一笔写一笔。临写初期写出来的字常常不如描红、仿影的字好看,这并不奇怪。要清楚,这是走向独立写字的起点,保持练习,进步一定会很快。
5、书空。用手在空中(或桌面上)虚画字形。前人说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王羲之就是随时随地练习书法的。他有时用手指在衣服上练,有时在月光下的池边练,因而书法大有长进。书空能较好地练习行楷字的笔势走向,有利于把字写流畅。
6、运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当你练习好了一个字几个字的时候,做笔记、写作业时就要及时用上它,不要怕被别人讥笑。将练和用结合起来,你的写字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七、练习楷书
请同学们跟着多媒体书写下列正楷字;写得不太像的同学,请按照课本第二十五页的字进行“仿影”。
(练字要点提示:
第一行汉字都是由横和竖组成的。写这些字要求写得方正,起笔顺势向右下顿笔,再转笔行笔。其中“十”“丰”“耳”三个字的竖都是悬针竖。“干”字是垂露竖。横和竖之间的空间均分。
第二行汉字是在第一行的基础上加上撇、捺组成的。撇有竖撇、短撇、平撇几种,体势左右伸展。撇是右下顿笔后转笔向左下撇出,捺是向右下行笔时逐渐用力,至捺角处稍停笔,抬笔向右出锋。
第三行是在前两类的基础上加上点、提组成的汉字。汉字中有了点,就显得格外有神采。点大多是向右下取势,顺势起笔,向右下顿笔。提是向右下顿笔后转笔向右上挑出,长度有时大,有时小。
第四行是在前三行笔画基础上加上钩、折、弯组合成的汉字。笔画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复杂。书写时,应把握汉字书写的整体感。
教师将学生仿影、临写好的习作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作简短点评,及时给予表扬)
八、练习行楷
让学生按课本第二十六页的字进行临摹。
练字要点提示:
一看——看所选的范字。临帖前必须认真地观察范字,首先把笔顺搞清楚,注意行楷字的笔顺往往与楷书的笔顺不同,然后考虑笔画的位置、长短、倾斜度、直线还是曲线、弯曲的程度、笔画与笔画间是连笔还是笔断意连,转折处是方是尖还是圆等。
二写——在纸上写出字来。一般不要看一笔写一笔。一旦下笔,就果断地、一气呵成地写完,不要求快而要力求准确,待熟练后再逐渐加快速度。如果摹得不太准确,也不要修改。
三对照——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照。每次临摹完后,都必须反复将所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认真找出不准确的地方及原因,发现不同的地方后再重新摹写,力求形神兼备)
学生进行临摹,教师巡视,发现好的习作通过投影仪展示,并给予鼓励。
九、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写字课讲了不少内容,心动不如行动,关键是大家要不断地去练。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楷字。
十、作业
临摹课本第26页上的行楷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23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