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9课《列子》二则导学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9课《列子》二则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29课《列子》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品析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二、字词积累
1、字音杞坠寝星宿舍然缁衣跐蹈
2、词义废寝者舍然寄:四虚晓:奈何奈地坏何缁衣向者天雨
3、自己翻译文章
4、多义字
(1)因往晓之晓行夜宿家喻户晓
(2)因往晓之因循守旧因势利导
(3)其人舍然大喜学校宿舍
(4)子亦犹是也是他做的好事
(5)身无所寄,子无扑矣
(6)若屈伸呼吸:介词,若躇步跐蹈代词
(7)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
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天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衣素衣而出: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四、梳理结构
1、这两侧寓言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先写杞国有一个人因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接着写有人对杞人对种状况很担忧,前去开导、说服,给他讲了一番城地无所不地,人无时无处不在,天地之中的道理;后来担忧的人被说服了,说服担忧者的人也不再为之担忧了;最后两个都“含然大喜”。由此可知,这则寓言,虽然比较短小,但故事的发展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得有起有伏。(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杞人忧天》中,杞人忧天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杨布打狗”中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着杨布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何特点?jaB88.COm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郑人买履》的大意,再说说其寓意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之曰:“吾忘其度!”遂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而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者:......的人。(定语后置)先:首先。度(duó):量长短。而:然后。置:放,搁在。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至:到。之:到......去。操:拿,携带。已:已经。得:得到;拿到。履:鞋。乃:才。持:拿。度(dù):量好的尺码。反:通假字:同“返”;返回。市:集市,市场。罢:散,结束,停止。遂:于是。曰:对......说。宁(nìng):宁可。无:不。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七,探究:1.这两则寓言的中心主旨各是什么?(寓意)
2.《杞人忧天》中,“晓知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对这个“晓之者”有何评价?
八,作业,A解释词语:
崩坠:奈何:只使坠:躇步:无扑矣:
B翻译句子: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C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九,反思

相关推荐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难点:

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作者,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的高尚品质。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旃()璘()诺()敦()

券()亡何()其人亡()愕()

语()卒()辇()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重诺责(诺责:)敦风义(敦:风义:)

不立券(券:)且父未尝语我也(尝:语:)

归之(归:)而翁知我(而:翁:)

卒辇而致之(卒:辇:致:)

亡何()愕然()以千金寄之(寄:)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2)券在心,不在纸。

(3)卒辇而致之。

(4)重诺责,敦风义。

4、讲一讲

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课文】

1、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3、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中哪里体现了“坚”?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坚的?请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

5、《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即把人物当时的表情、心理刻画了出来。请你分析一下,下面几句话分别反应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⑴愕然不受。()

⑵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拓展提高】

1、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蔡勉旃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3、在现实社会你赞不赞成“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

4、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

【课堂总结】

“诚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戴震难师》,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顺畅朗读文言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戴震难师》选自《》,作者,字若膺,号懋堂,朝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戴震,字东原,清朝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做过四库馆的纂修,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学者,他在声韵方面、历算方面、地理方面、经学方面,他都有渊博的论述,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的精神。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蕴蓄()就傅()塾师()师应之()几二千年()朱熹()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是年()乃能言(乃:言:)何以()述之()

应之曰()相去几何(去:几何:)此非常儿也()

无以()就傅读书(就:傅:)

日数千言不肯休()几二千年矣()

蕴蓄()然则()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探究课文】

1、《戴震难师》写了戴震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认为这些对于戴震日后成为大学问家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几方面的内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

【情景深化】

每小组推荐两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形神兼备。②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③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选出最佳表演奖。

【拓展提高】

1、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两句关于读书善于质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讲出来吗?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义亡何(通,)

2、词类活用

(1)重诺责(重:,)

(2)且父未尝语我(语:,)

(3)卒辇而致之(辇:,)

(4)乃能言(言:,)

(5)日数千言不肯休(日,,)

3、古今异义。

(1)是年(是,古义:今义:)

(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古义:今义:)

(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今义:)

(4)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今义:)

(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今义:)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列子》二则(语文版七下)


《列子》二则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我们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等,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一、《杞人忧天》

(一)朗读课文,正音:

杞qǐ

坠zhuì

寝qǐn

星宿xiù

舍shě然

躇步跐cǐ蹈

(二)解释重点字词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译文如下: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五)板书设计

二、《杨布打狗》

(一)全班齐读,正音:

衣yì缁zī衣yī

天雨yù

(二)解释重点词语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三)串讲课文,译文如下: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穿着白衣服出门。天下起了雨,他脱下白衣服,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着他叫了起来。杨布很生气,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也不要打它,你也是这样的。如果刚才让你的狗白着身子出去,黑着身子回来,难道你就不奇怪吗?”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第22课古文二则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22课古文二则”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2课古文二则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分析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卿qīng更gēng
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5.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
【新课探究】
一、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二、课文分析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5.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8.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三、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神态郑重严肃,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但……耳”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神情激动、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自得。“何……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王者之风,长者之气,睿智,关心下属。严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识就是力量。直率,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鲁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与作业
【新课探究】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当涂掌事(当涂:执政,掌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借口多务:事情多)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4.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究)
4.见往事耳(往事:指历史)
5.孰若孤(孰若:与……相比如何)
二、文中的成语
1.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也作“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三、古今异义
1.为博士(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但:古义:不过,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3.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过去,经过)
4.孤常读书(孤: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
四、一词多义
见――见往事耳(见:了解,知道) 见事之晚(认识) 
五、名句理解填空
老王学习回来后,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志们都说他:“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用《孙权劝学》中的语句)
六、创新练习
1.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课后练习一)
明确:是学习,使吕蒙从一介武夫转变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由此得到大谋士鲁肃的敬重,愿意与之结友。本题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2.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3.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随笔。
【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结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劝学:辞一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22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