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4.3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4)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4.3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4)”,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4.3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作用。2.理解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特点及变化规律。3.掌握城市文化设施合理布局的要求。4.理解城市建设与城乡文化品位的关系,理解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居民生活的关系。5.通过分析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理解其分布的合理性与缺点,领悟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改善城乡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身体力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思想。
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
1.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目的:保障居民①____________。
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包括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
3.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既有大型的剧场、中心学校、体育馆、综合医院等,也有小型的健身房、图书室、社区小学和医疗点等。
4.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
第一级,②____________(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级,③____________(居住小区级)服务设施。
第三级,④____________(居住组团、街坊、里弄、街巷、村、寨等)服务设施。
5.布局原则:应综合考虑城乡环境的⑤__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____的需求。
二、创建有文化品位的城乡环境
1.评价标准:应该讲究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__,达到传递文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的效果。
2.意义:既能够产生直接的⑩____________,又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____________和优质的____________,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融、展现城市风貌,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和布局要求
1.表解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
等级特点主要设施服务半径
第一级大型社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专业性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银行、邮电局、街道办事处等大致为800~1000米
第二级中级社区(居住小区级)服务设施菜店、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幼儿园、中小学等大致为400~500米
第三级小型社区(居住组团、街坊、里弄、街巷、村、寨等)服务设施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大致为150~250米
2.表解城乡教育设施布局
教育设施类型布局要求布局位置
幼儿园保证幼儿的健康生活与成长,
也便于家长的接送一般宜建在居住区内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
保证学生能就近上学沿途一般不应穿越铁路、城市交通干线,不穿越厂矿生产区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

小学避免噪声干扰要远离城市交通繁忙的铁路、公路沿线
要注意学校对居
民正常生活的干扰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设计在居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
典例1 下图表示的是某城市一居住小区。小区南侧是一条城市次干道,北侧与另一小区之间是一条城市支路,小区的主、次入口分别设在城市的次干道和支路上。请分析该小区的具体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小区规划建设一个幼儿园,应建在图中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该小区要建一处小学,应建在图中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小区的活动中心应建在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 该处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距小区各地都较近,环境安静,有利于家长的接送
(2)② 学校对居民生活有干扰,应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设计在居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
(3)④ 位于小区中心,便于居民使用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图中③处适合建幼儿园,因为该处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距小区各地较近,环境安静,有利于家长的接送。第(2)题,在②处建小学,小学的建设要保证学生能就近上学,沿途一般不穿越铁路、城市交通干线,不穿越厂矿生产区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避免噪声干扰,要远离城市交通繁忙的铁路、公路沿线,还要注意学校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设计在居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第(3)题,在④处建小区活动中心,位于小区中心,便于居民使用。
读图,据此回答(1)~(3)题。
 

(1)从书店与书亭的区位看,它的特点是()
A.呈点状分布B.位于交通便捷的地方
C.靠近居民区D.不断向市中心集中
(2)关于书店与书亭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书店服务范围小,只集中分布两个地点
B.书店服务范围大,两书店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
C.书亭服务范围大,覆盖整个城区
D.书亭服务范围小,数量多
(3)根据商业布局的区位,下列各点应布局书店的是()
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
二、创建有文化品位的城乡环境
1.城乡环境中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
(1)体现区域的文化形象;
(2)传递文化信息;
(3)提高文化品位。
2.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功的城乡建设,实际上是在进行文化建设。其意义有:
(1)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如较多的文化产业);
(2)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推动文化交融;
(5)展现城市风貌。
典例2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省昆山市水乡古镇周庄,是一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它以悠久的传统、淳朴的民风、古老的建筑、清澄的河水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成为一片极有诱惑力的旅游胜地。经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先扬名海外,后又闻名全国,被誉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来此的游人不禁为周庄保存着如此众多的明清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觉得周庄是无法重造的美丽之乡。
(1)来周庄的游客除江苏当地人外,其次就是上海的游客,为什么?
(2)城乡环境不仅仅满足人们________上的需求,更要满足追求________的愉悦。
(3)为什么说“成功的城乡建设,实际上是在进行文化建设”?
答案 (1)上海离周庄较近,交通便利且经济条件好。
(2)物质 精神世界
(3)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既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融、展现城市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城乡建设,实际上是进行文化建设。
解析 到周庄的外地游客以上海最多,主要是因为上海离周庄较近,交通便利,且经济发达,经济条件好。城乡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还要满足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成功的城乡建设具有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既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文化品位的角度上来说,成功的城乡建设,实际上是()
A.经济建设B.物质文明建设C.道德文明建设D.文化建设
图4.21 德国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时间距离(步行),据图分析: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一般特点。
提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描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时,用的是时间距离(步行时间)。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中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设施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儿童还是成年人;二是设施被利用的频率,是每日都利用的学校、教堂,还是更长周期使用的超市和医院。从图中可直观地反映出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在空间布局上也各有特点。
图4.22 放学回家,据图分析
学校布局应遵循什么原则?
提示 本图直观地描述了放学回家过交叉口的拥挤场面。学校是有大量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宜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说明了学校建设应尽量避开交通干线,否则会造成安全隐患。
图4.23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雕塑,据图分析
图中雕塑所表现出的重要意义。
提示 本图通过穿着入时的时代女孩和长袍马褂、脑后长辫的清代学者,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古城和现代化都市的双重魅力,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现城市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4.24 国家图书馆,据图分析:
国家图书馆的特点及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提示 本图直观地展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其主体建筑形式典雅大方,由对称院落的现代墙体与古代宫殿屋顶相结合的建筑群所组成。这座图书馆在满足人们求知渴望的同时,整体建筑及周边环境又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芳香。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古今文
化交融、展现城市新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展示
一、文化设施的类型
(1)文化娱乐设施:包括电视、广播、电影院、歌舞厅、音乐厅、艺术馆、俱乐部以及各种公园和游乐场所等。它们是现代城市基本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广大市民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
(2)体育卫生设施:包括各种体育场馆、健身房、医院、保健部、疾病防治中心、医疗救护站等。它们对于保护居民健康、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育科研设施:包括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出版社、科研院所等。此外,还有网络大学、多媒体学习站等新型文化教育设施。
二、文化设施的布局要求
(1)服务的人口规模
文化设施布局首先应满足使用者的要求,设施的配建水平必须与服务人口规模相适应。服务的人口规模越大,文化设施的等级越高。
(2)文化设施的性质
不同的文化设施布局要求也不同。例如,学校用地应布局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主要入口尽量避免面向公路。其他文化设施宜集中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城市中的运动场,应该布局在地势平坦、空气清新、日光充足的地方,四周应栽植草坪和庇荫树,绿地所占面积广阔。
(3)文化设施的使用特征
在城市中,使用率高的文化设施,服务半径较小,既方便居民,又能减少交通流量。使用率较低,使用时人流、车流相当大的文化设施,例如大型体育场馆,在其布局时既要注重交通条件,也要注重与其他设施之间的互补,尽量提高使用率。
知识链接
(1)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意义;(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特点及规律。
题目设计
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经调查,海淀的高等学府共80所,其中“211工程”14所,占北京总数的70%,两院院士151位,长江学者149位,占北京的93.7%,医疗卫生机构1034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占全市的30%。
(1)海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为发挥其最大的功能,除大学外还应布局________________等设施,原因是什么?

(2)海淀教育设施发达,其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3)海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是什么?


中小学的布局,沿途一般要远离城市交通繁忙的铁路、公路沿线,以免噪声干扰;同时也要注意学校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设计在居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据此回答下题。
1.城乡中小学的设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保证学生能就近上学
B.不应穿越铁路、城市交通干线
C.不穿越厂矿生产区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
D.应建在居民区内,以方便学生就近上学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3.某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了一条卫生防护带,为充分利用空间,在防护带内可以建设()
A.小学和幼儿园B.停车场和仓库
C.石化企业D.体育场
4.下列设施不属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是()
A.道路B.人工运河
C.住宅楼D.绿地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伴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决意走在世界前列的上海,正在全力打造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崭新形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感受到了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巨大魅力,更赞叹其文化品位的迅速提升。
崛起在黄浦江两岸的标志性建筑物和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已经向世界展示了上海迷人的城市形象和典雅的城市品位。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博物馆新馆、上海展览馆新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科技馆……一个个集纳万国风情的建筑,成为上海构筑文化高地的标志性景观。与此同时,还有几十个区域性的文化中心遍布全市各地。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已基本建成与上海一流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遥相呼应地营造着上海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化设施建设改变着上海的形象,也改变着上海人的精神风貌。经历了与改革开放的同步发展,文化需求已经融入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上海人走向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
(1)上海正在全力打造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崭新形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________设施的建设,除此之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按类型划分,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图书馆、中小学等设施有不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空间布局上也各有特点。
(3)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乡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需求。


思考P82
(1)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都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乡环境的实际状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
(2)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变化有如下形成规律:①城中心以外的居住集聚点,形成新的文化设施;②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主体的扩大化;③与周边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答案

基础梳理
①身心健康 ②大型社区 ③中级社区 ④小型社区⑤实际状况 ⑥服务对象 ⑦整体和谐 ⑧格调高雅⑨个性鲜明 ⑩经济效益 文化产品 文化服务
重难突破
(1)A [本题主要考查书店等文化设施的布局和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书店和书亭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呈点状分布。]
(2)D [书店的规模大,其服务半径也大,因此在某一个区域中的数量就要少;书亭的规模小,服务半径也小,因此在某一区域的数量也就多。两个书店之间可以有重叠的区域。]
(3)A [城乡文化设施的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该设施的服务半径,还应综合考虑城乡环境的实际状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
D [城乡环境中的每一处公园、每一片广场、每一条街道、每一座雕塑,都体现着区域的文化形象。那些整体和谐、格调高雅和个性鲜明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起到传递文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功的城乡建设,实际上是在进行文化建设。]
题目设计
(1)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 中小学、高科技园
科研教育设施发达,层次高,高等院校密集,人员素质较高。
(2)历史人文因素。
(3)服务功能:能给全市乃至全国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有教育、医疗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促进文化交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技术,展现城市风貌。
经济功能: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解析 海淀区是北京市乃至全国高技术资源的所在地,其公共服务设施偏重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如北大、清华、301医院,历史悠久;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因素,如中关村高科技园。海淀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北京赢得除政治职能以外的高科技城。
自主练习
1.D [中小学的布局应保证学生能就近上学,沿途一般不穿越铁路、城市交通干线,不穿越厂矿生产区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要远离城市交通繁忙的铁路、公路沿线,以免噪声干扰;同时也要注意学校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设计在居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
2.A [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但并不是所有的商业中心都位于交通枢纽上。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3.B [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
4.C [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很多,市政服务设施包括交通线路、公共卫生等,因此运河的开凿和作用都是为居民服务的,属公共服务设施,住宅楼应是私人拥有,不属于公共设施,绿地服务全体居民也是公共设施。]
5.(1)文化 科技 教育 体育 卫生
(2)服务对象 服务范围 (3)实际状况 服务对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等级。从类型上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在空间布局上也各有特点。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都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乡环境的实际状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

扩展阅读

1.1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6)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1.1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6),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1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人教版选修6)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
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①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②________、野生动物等。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③________、矿藏等。
3.环境的分类
(1)依据:人类对环境④______________。
(2)类型:分为⑤________环境和⑥________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⑦________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⑧____________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⑨________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⑩__________越大。
2.关系发展:最初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____的,但是随着__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___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__________的后果。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什么是环境
1.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①大漠盐湖 ②农田 ③工厂 ④极地苔原 ⑤岩石 ⑥畜群牧场
A.①②④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
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
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
考查点2 人类与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决定环境的发展变化
D.人类应服从环境的自身规律
4.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为了实现北京未来宜居城市的定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目标。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方法技巧
(1)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表示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正反馈),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负反馈),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教材P3 思考
1.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类活动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周围事物 ②草原 ③土地 ④影响的程度 ⑤天然⑥人工 ⑦矛盾 ⑧互相制约 ⑨制约 ⑩制约力互相协调 生产力 科学技术 生态环境
基础达标练
1.B [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因此,选B项。]
2.D [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因此答案选D项。]
3.A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A [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则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其本质就是人与环境的对立性。]
方法技巧练
A [建设生态城市一方面要搞好城市生态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另一方面是治理城市污染,③④⑥都属于该范畴。控制城市化进程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中布置城市用地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

高二地理教案:《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学习目标】

1. 了解不同级别的商业中心的规模和功能。

2. 理解三种不同级别的商业中心的组成和布局。

3.了解乡村集市的形成和功能。

4. 结合实际,对附近商业网点进行调查,估计其服务范围并评价其布局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城乡商业网络、为城乡人民服务的思想。

【重点难点】

了解城市商业、乡村集市的布局规律及合理性。

【知识链接】

一、城市商业及其布局

1.分类: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

(1)居民的使用④________。

(2)设施的⑤____________。

3.布局的一般规律

(1)⑥________指向,商业多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

(2)交通指向,多分布在人流集中的地域。

(3)⑦________________指向。

(4)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高层次商业区数量少,规模大,零售商业发达;一般性商业服务点则重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布局呈点多面广的特征。

4.社区商业服务点

(1)特点:规模⑧______,数量多,消费人群多。

(2)布局原则:一般布局在⑨__________附近。

5.区域商业中心

(1)概念:城市的某些地段商业服务功能比较完善,并聚集了一批经营⑩__________商品为主的商业群体。

(2)布局原则:一般位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集散地。

(3)服务对象

a.以?____________为主,兼有一定对外服务功能。

b.突出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行业。

6.市级商业中心

(1)服务对象:全市居民和流动人口。

(2)特点:经营功能完善。

(3)布局原则:多布局在?________和?__________大的城市中心,城市重要交通干线的十字路口处、车站和港口附近。

二、乡村集市

1.概念:指乡村按?____________,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2.影响乡村集市的因素:?______________、交通条件、?____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上的传统习惯。

3.布局原则

(1)多分布在?____________所在地。

(2)一些?________________的地点,成为集市分布的理想地点。

(3)在一些专业手工业产品的产地,也会形成交易场所。

【学习过程】

一、城市商业类型及其布局原则、布局规律

1.表解城市商业的类型、特点及服务对象

内容

特点

服务对象

社区商业服务点

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业单位

规模小,数量多,消费人群多

居住区常住人口

区域商业中心

突出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行业

服务对象以本区域居民为主,兼有一定对外服务功能

本区居民及一定对外服务功能

市级商业中心

具备商业网点的功能,且提供一些大型、大件和高价值的商品

服务半径大,数量少

全市居民和流动人口

2.表解城市商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布局规律

分布特点

人口指向

商业多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市中心区往往会形成高密度的中心商务区(CBD)

交通指向

在人流集中的地域,如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附近,商业和服务业大都比较发达

服务配套功能指向

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工业企业附近表现得比较突出,商业服务功能相对齐全

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高层次的商业区数量少,但规模大,零售商业发达,所出售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选择度大。而一般性商业服务点则重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布局呈点多面广的特征

(1)图中数字代表区域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

(2)城市商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市最有可能形成市级商业中心的是______(填数字)。

(4)该市准备建一大型仓储超市,应选建在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①③②

(2)人口指向 交通指向 服务配套功能指向 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3)①

(4)B

解析 (1)城市地租一般由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①位于市中心,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地租最高;②远离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有限,地租最低。

(2)城市商业布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①人口指向;②交通指向;③服务配套功能指向;④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3)市级商业中心服务功能完善,一般位于市中心。

(4)大型仓储超市需占用大量土地,且要求利于商品集散,因此应布局于交通便利、远离市中心、地租较低的地区。

二、乡村集市的区位因素及集市的特点

区位因素

对集市形成的影响

地理位置

我国乡村集市多数分布于乡镇政府所在地,这些地方一般人口集中,有较好的服务设施

交通条件

水陆交通便利的地点,如渡口、车站、公路沿线等处,因货物集散转运便利,人流量大,成为集市分布的理想地点

物质来源

在一些专业手工业产品的产地,也会形成交易场所。如竹木产区多有木器加工、造纸、雨伞制造业,丝、棉、毛产区往往兴起纺织加工业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商品贸易活动越频繁;商品的交易必将推动集市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习惯

人们往往习惯于到某个地点去进行商品的交易,从而促进了该地集市的发展

行政规划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在一些交通便利、商品丰富的地区,规划布局了一些新的集市

2.集市贸易的特点

在广大农村地区,集市贸易往往不是每天都进行,有的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有的一周一集,有的一周数集。相邻集市的集期大都交错设置,商家和商品在几个集市间轮流集散,满足一定范围内居民交换和购买的需求。

【方法技巧】 怎样分析集市分布的一般区位选择

商业中心形成需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便利的交通和稳定的消费人口,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交通枢纽、手工业产品生产地一般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常常成为农村集市。随着农村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在一些地方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集市,如大枣市场、茶叶市场、蔬菜市场等。

总之,集市分布的一般区位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

(1)基层政府所在地:人口集中,有较好的服务设施。

(2)水陆交通便利的地点:货物集散转运便利,人流量大。如渡口、车站、公路沿线。

(3)手工业产品生产地:不断地将相关产品进行交易。

(4)大型村落处:人口多、消费大,需要出售和购买的商品多。

典例2 乡村集市一般分布在()

①较大的居民点附近 ②人口较少的地区 ③交通便利的地方 ④乡村手工业不发达的地区 ⑤较小的村落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③⑤

答案 A

【基础达标】

1.我们把城市商业分为社区商业服务点、区域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这种划分的依据是()

A.商业的规模和功能 B.城市商业的分布

C.城市的规模和功能 D.商业在城市中的位置

2.城市商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有()

①人口指向  ②交通指向

③服务配套功能指向 ④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是“某地区同一类型四间百货公司的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依据赢利多少,四公司赢利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A>B>C>D B.B>C>A>D

C.D>B>C>A D.C>A>D>B

4.本地区能容纳这种类型的百货公司合理数量是()

A.4间 B.3间

C.2间 D.1间

上海商业规划中又有了新规定: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允许开设大商场,建设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项目,必须经过市计委和市商委的审批,鼓励到内环线以外的新居住区开设大商场和商业中心。据此回答5~6题。

5.下图中商业中心的区位,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上海成为全国最大商业中心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

B.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业发达的广阔腹地

C.人口稠密,农业基础条件好

D.交通便利,发展前景广阔

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农村集市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村集市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集市贸易不能每天进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市的时间间隔较________;人口稀少的地区,间隔较________。

(4)在集市上交换的商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拓展提升】

读不同等级商业中心景观图,完成1~4题。

1.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巨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处于城市商业中心体系最底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以就近满足一定区域内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为目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呈带状分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文化娱乐等休闲活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对图示涵义解释正确的是()

A.距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的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的档次越高

C.距离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离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的档次越低

6.图中右侧“角落部位”租金曲线较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角落部位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的租金

B.角落部位地域狭窄,不适合作为零售业用地

C.角落部位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的人流,对零售业没有吸引力

D.角落部位通达度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

7.我国乡村集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大型村落 B.乡镇政府所在地

C.交通道口 D.手工业产品生产地

商业网点的布局越来越考虑交通条件,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的布局产生显著的影响。近年,以沃尔玛、好又多(诚达)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市进驻厦门岛内,形成新的商业网点格局。读图,完成8~10题。

8.在区位选择方面,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的特点是()

A.城市交通干道的左侧 B.城市交通干道的右侧

C.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 D.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

9.图中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布局的最大优势是()

A.商业的信息灵通 B.交通的通达性好

C.周围的住家多 D.外地的游客多

10.这种区位选择的主要目的是()

A.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 B.为顾客提供最丰富的商品

C.有利于提高商品价格 D.为丰富厦门旅游增添观光景点

二、综合题

11.读某居民生活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A、B、C三地,布局一个农贸市场,最合理的位置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要在图中的甲、乙、丙三处布局自行车库和副食品店,自行车库应建在________,副食品店应建在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山东省济南市部分城市商业中心布局示意图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银座超市分布图(图中字母为银座超市)。

材料2: 泉城路作为一条以商业、文化、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兼具交通功能的准步行街,划分了五个商业功能区,主要是以三联为中心的家电经营区;以百货大楼和贵和为主的两个百货、休闲经营区;以五彩云大厦和舜井街东侧地区为主的两个时尚服饰商品经营区;以齐鲁金店为中心的黄金珠宝首饰经营区和芙蓉街至舜井街地区的精品服饰经营区。

(1)试分析图中连锁超市布局的合理性。

(2)按城市商业中心的规模分,济南市泉城路属于____。

(3)近些年来,随着济南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郊区外环路附近出现了很多大型超市,其原因是什么?

13.(案例探究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革命老区临沂市以发达的物流业闻名全国,2011年2月据鲁南商报讯,家乐福超市计划在临沂市建立连锁店,这是家乐福超市在山东扩张的第四站,家乐福超市的进驻,无论对传统小型商店还是临沂市原有的大润发、桃源、银座、九州等大型超市都将产生不小的冲击。临沂市地处山东省南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数量为1069万人。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计划就家乐福落户临沂作调查报告,探究城市商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材料2:临沂交通图。

(1)家乐福选择临沂作为山东扩张第四站的原因是什么?

(2)说明商业中心布局有哪些原则?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①社会商业服务点 ②区域商业中心 ③市级商业中心 ④频率 ⑤规模效益 ⑥人口 ⑦服务配套功能 ⑧小 ⑨居民区 ⑩中、低档 ?居民聚居区 ?公共交通 ?本区居民 ?人流 ?货流量 ?约定时间 ?地理位置 ?物质来源 ?乡镇政府 ?水陆交通便利

[基础达标]

1. A 2. D 3. C 4. B 5.C 6.B

7. (1)地理位置 交通条件 物质来源 经济发展水平 传统习惯

(2)自发形成 规划建设

(3)短 长

(4)日用品 农副产品 农业生产资料

[拓展提升]

1.A 2.C 3.D 4.B 5.B 6.C 7. B 8.D 9.B 10.A

11. (1)A 农贸市场污水、垃圾以及噪声污染较严重,农贸市场的布局不能太靠近小区,更不能在小区内部,但又不能距小区过远,造成购物不便

(2)乙、丙 甲 自行车库应建在居民区附近,就近服务;副食品店客流量大,应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12. (1)位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地带,具有稳定的消费人群;同时又靠近交通线,交通便捷。

(2)市级商业中心

(3)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

13. (1)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交通便利。

(2)人口指向,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处。交通指向,城市干道附近或外围高速公路沿线。

选修4《城乡规划》考点解读(人教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选修4《城乡规划》考点解读(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选修4《城乡规划》考点解读

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形成

(2)、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世界: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四周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

封建社会城市中心被教堂占据,道路为放射状;多分布在关益、渡口、交通要道和教堂中心等地方;"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该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亚洲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突破城墙,城市和乡村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城市不只是消费中心,还是生产中心;城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古代: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沿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近代:畸形发展,城市布局、功能结构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迅速发展。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3482

人类与环境学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类②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思维活动

1.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但是环境不能影响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

时段公元前

200万年至

前1万年公元前

1万年至

18世纪公元18世

纪至20世

纪末20世纪

末以后

对自然

的态度依赖自然

(敬畏自然、

崇拜自然)⑤改造自然征服自然⑥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

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

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

题蔓延到

⑦全球⑧全球环境

问题亟待

解决

人类行为听天由命⑨开始大规

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

境保护补

救措施⑩谋求可持

续发展

思维活动

2.有人说“要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资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要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必须做到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2.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3.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是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

思维活动

3.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就是要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出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的,不是不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应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探究点一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I代表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4)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5)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6)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7)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

(3)人类 反馈

(4)生产 消费

(5)大

(6)A B D C

(7)对立统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通常讲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③、④: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⑤、⑥: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⑦、⑧: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迁移应用1 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喷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

A.①②B.①③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探究点二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反思归纳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阶段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崇拜自然水平低下,

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力微弱,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恐惧和依赖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环境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发展速度惊人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后工业

文明善待自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谋求可持续发展

迁移应用2 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

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

答案 C

解析 注意理解人类的能力与自然之间态度关系,是正确选择的关键。

探究点三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里是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位于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紧靠着长白山北坡的景区大门。树林里,超过200岁的云杉、红松和冷松高耸着。别墅就掩映在树林中,或者,你也可以按照官方文件里的称呼,把它们叫做“贵宾接待中心”。——2008年12月31日《中青在线长白山之伤》

(1)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重点开发了其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什么价值?

(2)在长白山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违背了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哪些原则?为什么?

答案 (1)经济价值、娱乐和美感价值。

(2)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在自然保护区内滥砍原始森林建“贵宾接待中心”本身就是不尊重自然;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是为少数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增加个别部门收入的一种行为,只尊重个人而忽视其对整个人类及其后代影响的一种行为。

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待自然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爱全人类的大局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迁移应用3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

A.尊重与善待自然

B.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C.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D.以上都不是

答案 A

解析 青藏铁路修建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体现了尊重与善待自然。

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D.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答案 A

解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 D

解析 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的地位,对土地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工业文明时期,即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部分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答案 C

解析 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会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

4.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A.伦敦烟雾事件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D.赤潮发生

答案 B

解析 伦敦烟雾事件、赤潮的发生都是人类不合理地排放过多的废气、废水造成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5.读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类要控制和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答案 (1)④ ⑥ ⑤ ③ ① ②

(2)D

解析 (1)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产物又是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2)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

[基础过关]

1.以下人类的社会形态与人类的环境观念及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组合,正确的是()

A.古代文明——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

B.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

C.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D.当代文明——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

答案 B

解析 原始社会已出现环境问题,但不明显;农业社会开始显露出环境问题,工业社会,环境问题已由局部走向了全球;当代社会,人类已认识到必须善待自然,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箭头表示反馈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 反馈作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反作用,据此可排除B、D两项;箭头③反映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空间以及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环境“提供”的。

3.该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具有________的关系()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C.环境供给人类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

D.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分别表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均不全面;C项仅单方面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而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4~5题。

4.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①~④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5.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

6.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D.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 D

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迅速增强,对环境的破坏也迅速增强,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与尖锐。

7.下面的人类活动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

A.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

D.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答案 C

解析 森林采伐量应控制在木材自然生长量之内,否则会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呼伦贝尔草原和新疆为半干旱干旱气候,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在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都会造成土地沙化。

8.读“人与鸟和谐相处图”,此图反映了人类()

A.崇拜自然B.屈服于自然

C.凌驾于自然D.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D

解析 在图中人给海鸥喂食,海鸥没有惧怕人类,海鸥接受了人的喂食。鸟儿对人类也没有畏惧和不适,一切构成和谐的风景。这反映出人与生物及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提升]

读“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B.依赖

C.征服D.友好

10.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①③②D.②③①

答案 9.C 10.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图①中人类一味对环境进行索取,强调的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改造,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是征服;图②人类环境影响微弱,受环境的影响大,应是人类早期的人地关系表现;图③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保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教的教义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11~12题。

11.古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多”,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1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该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第12题,儒家该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崇拜自然阶段,“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以粮为纲”体现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则体现了征服自然的错误心态。

14.读下面“人类发展和生产生活与环境质量下降的因果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对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生产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向________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使二者的________。

答案 (1)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

(2)恶性 对立 协调统一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

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________态度()

A.依赖自然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善待自然

(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

A.①B.②C.③D.④

(4)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1)C (2)C (3)A

(4)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

解析 第(1)题,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第(2)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3)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第(4)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培根认为,人是当然的大自然之主,人有驾驭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定胜天的人地思想,在其指导下的人类采取征服自然的态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5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