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区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
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
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第二步,在教师指点下,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
教材以中国、京津唐工业基地和浦东新区为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如举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时,可以中国经济区域为例。中国经济区域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地带内部又分为若干经济区,经济区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工业基地,工业基地中又分为若干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内部再分为若干工业区。
在分析了上述区域空间尺度划分案例之后,建议让学生针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本省地理,进一步认识尺度也具有相对性。
活动建议:
1.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发现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信息:①中国汉语划分为七个方言区;②各个方言区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③各个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
问题:①各方言之间有什么区别?②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方言区?
2.结合上述问题,让学生讨论“活动”中的问题。
问题可进一步延伸,如“说说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
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造成封闭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高山或其他地理事物阻隔。因此,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理环境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少,也是方言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于区域“整体性”特征的教学建议:
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所以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
教学中,可举例说明地理区域的整体性。
例1:举一个学生所在市县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的例子。
例2:教材中的例子,即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地势高”为根本特点,形成“高寒”的区域特征。
阅读图1—1—6“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以地势高这一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引出气温低的另一大特点,再逐步归纳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解读青藏高原地区以“高寒”为标志的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一步加深对图文的理解。例如,高寒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作哪些补充?
差异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主要特性之一。地球表层,由于太阳辐射和地形、地势的差异,各地的差异非常显著。但是这种差异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如行政区界),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特征,界线是模糊的。
开放性是指各个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从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讨论区域为什么具有开放性特征?
2.教师与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说明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3.让学生阅读正文、示意图和知识窗独立分析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知识窗“经济全球化”是区域开放性的最好体现。
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共生共存的结果。
世界经济存在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是经济全球化。
可见区域的开放性不仅包括区际之间自然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随着区域的发展,更加体现为区际间经济要素的联系。
教材设计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具体区域的特征。
[点拨]
1.让学生读图,说出从地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2.结合地图,提出一些梯度更小,概括性相对较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完成教材中的问题做好准备。
3.图1—1—8中的信息,主要说明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要引导学生分析海南岛的区位。根据其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不难推断出它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提示]
图1—1—9中的信息:通过分层设色地图,结合饼状图读取数据,可以知道各种不同地形所占的比重,归纳出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结合所处气候区不难得出其河流特点,对照矿产图例不难读出其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综合其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即可对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作出评价,进而分析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图1—1—10中主要提供了岛上交通线与海上航线,主要旅游景点等信息。
一方面说明制约海南岛发展的交通条件正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说明旅游资源将成为促进海南岛经济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三)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

相关知识

高三地理教案:《认识区域》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与难点】

◆区域的含义

◆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位置的记忆

【考点梳理与拓展】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 。

(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线,具有明确的

__________,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划分:划分指标有______指标或______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或______要素指标。区域划分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区域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特征

含义

实践意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

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

域内部也有差异

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

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

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必须加强区域______,实现________,协调发展。

【经典例题1】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图1中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经典例题2】

读图2,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经典例题3】

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图3表示甲、乙两个不同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甲、乙分别对应我国目前的农村、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A.初级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廉价劳动力

4、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我国共有____个省级行政区,其中直辖市有____个,特别行政区有____个。

【经典例题4】

图4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2中省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省位于第二级阶梯,属于北方地区

B.丙、丁两省位于同一温度带,同一气候区

C.甲、乙两省以山地为界

D.丙、丁两省以河流为界

2.对图中省份的交通和物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省陆路交通居首位 B.丙、丁两省水路交通居首位

C.甲、乙两省煤、木材丰富 D.丙、丁两省有色金属、粮食丰富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常常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整体性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指标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不同

2.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显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一个区域发生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区域

图5为“某区域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按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划分,图5中属于半湿润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图5所示区域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致由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

B.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降水量逐渐递减

C.降水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D.降水的区域差异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

图6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差异大

6.有关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读图7,回答7—8题。

7.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

B.自然带景观为温带荒漠,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8.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9.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的纬度相当,但气候相差很大,其根本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水汽来源不同 C.人类活动不同 D.海拔不同

10.关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植业是西藏的特色产业 B.对外联系是拓展外向型经济的保证

C.优质青稞、细毛羊等是特色产品 D.为加快资源开发,可以大量接受移民

二、综合题

11.图8中的四个不同的区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读图回答问题。

(1)简要分析四地农业生产共同的自然条件。

(2)简要分析四地在农业生产中各自的优势。

①A地在土地资源上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地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地在灌溉条件上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地所建的著名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1】A

【经典例题2】1.B 2.C

【经典例题3】1.B 2.A

【经典例题4】1.AB 2.AD

【课后巩固】

1.D 2.D 3.C 4.A 5.D 6.D 7.B 8.D 9.D 10.B

11.(1)四地均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灌溉便利。 (2)①肥沃的黑土,土地后备资源充足 ②实行基塘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③河湖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④都江堰

12.(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臧以东。深居内陆,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大部分
中国西南部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和土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
特征
形成
主导
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二课时)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业和种植业。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
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
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改革开放:从东部向西部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划分界线:⑴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讲述〗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界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等;该线南北两侧表现出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界北地形比较完整,以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多为落叶阔叶林,以旱作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界南地形比较破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多为常绿阔叶林,以水作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实际上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对此内容的细化。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以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回顾:秦岭一淮河一线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气候温度带干湿地区水文特征地形
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半湿润河流结冰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
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湿润[河流不结冰丘陵和山地

(二)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

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农产品水果
北方地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旱地小麦、棉花苹果、梨、桃、杏、山楂。
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稻谷、茶叶、蚕丝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影响因素:地形和气候
北方:多平顶建筑
南方:屋顶坡度大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和通达性的影响
北方:公路和铁路
南方: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少
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复杂。
(三)工业
北方重工业、南方:轻工业。
(第三课时)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讲述〗由于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当时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的。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
(二)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读图〗P12图1-1-14《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落实在地图上)
1、东部地带包括了所有的沿海省、市、区。(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2个省、市、区)
〖思考〗中国的沿海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都在中国的沿海省份。(╳)
〖讲述〗东部地带暂时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而北京虽然不直接濒临海洋,但是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便利,而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所以也划在沿海的东部经济区内。
2、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中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9个省区。
西部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列表〗
经济地带面积人口
东部地带16%41.6%
中部地带27%35.3%
西部地带57%23.1%
〖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地区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三)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3、差异原因:区域位置;交通条件
〖分析〗东部地带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条件。

(第四课时)
















注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巩固练习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区域内的某些地理要素往往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都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读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夏随风里热,梅逐雨中黄”,据此回答4—5题
4“五月炎蒸气”所描述的地理现象是()
A夏季潮湿炎热的天气B春季增温快的现象
C印度雨季来临前的天气D春季潮湿炎热的天气
5这四句所描述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B四川盆地
C台湾海峡两岸D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综合题:
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N至48°N之间,我国东北地区中部。读下图,完成6—12题。

6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存在的差异有()
(1)工业基础的差异(2)矿产资源条件的差异
(3)气候条件的差异(4)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1)(4)B(1)(3)C(2)(4)D(2)(3)
7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A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B农业走向专业化、机械化
C粮食商品率高D全球变暖
8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A都临海洋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D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9地理环境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是()
A水热条件好,种植棉花、甜菜B一年两熟到三熟
C西部草原分布广,发展了畜牧业D湖面较宽,水产业较发达
10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长江三角洲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水
B长江三角洲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
C长江三角洲气候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
D长江三角洲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少
11图一、图二所示区域,按地形区分,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工业地域分,为_____________工业区和_____________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的是__________工业区。.
12图一中,A、I、L三城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为________岛,成因上属于________岛.B为___________群岛,其附近有中国最大的渔场.c为________湾,其状若喇叭。图二中,A、B、C三城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为_____海,是中国的内海。
三填图练习
图1中,填各行政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名称。图2中,填注气候类型。

图3中,填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及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区。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2C3D4A5D
二、综合题:
6D7A8D9C10B
11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沪宁杭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辽中南
12南京、上海、杭州。崇明岛,冲积岛。舟山,杭州湾,哈尔滨、长春、沈阳。渤海。
三、略

区域地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区域地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区域地理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3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农业)农业因地制宜的利用(4分)理解、判断

4农业的生态与生产功能(4分)获取信息、判断

5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4分)读图、获取信息、计算

6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4分)读图、获取信息

7城市化的判断(4分)读图、获取信息

8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运用—判断节气(4分)读图、记忆、判断

9昼夜长短的运用——判断纬度(4分)读图、获取信息、理解结论、判断

10地貌类型不同地貌类型的利用(4分)理解、判断

11地貌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分)获取信息

36(1)世界区域地理地形、地势特点(4分)读图、获取信息、记忆结论、语言表达

(2)降水特点及原因(10分)理解、语言表达

(3)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12分)读图、获取信息、记忆结论、语言表达

(4)生态问题及原因(10分)读图、判断、语言表达

39(3)世界区域地理(美国)人类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10分)获取信息、理解、语言表达

(4)河流治理及效益(10分)获取信息、记忆、语言表达

二、复习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具体复习时,要在课堂上引导思考: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1)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政区的轮廓特征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

局部地区图的空间定位

根据经纬度

根据政区的轮廓特征

根据山河大势或形状

根据图中的特殊地理事物

(2)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3)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的地理因素。如##与##的相互关系;##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与##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主导自然条件是水。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廓。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如图1)

图1图2

(4)怎么办——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图2)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再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

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2、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下降等等。

再如: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东北地区的热量不足;西北地区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地区的热量不足;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地形等等。

以及长江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生态问题(淹没、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泥沙淤积、三峡景观、水生生物、蚊虫孳生)等。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华北平原的盐碱化:

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如西北的荒漠化:

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破坏。

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

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围湖开发等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4、区域开发(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如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低山丘陵、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云贵高原的特色农业;西北内陆的生态农业等等。

5、区域开发的意义(经济、社会、环境)

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要能分清对大坝的上、下游的意义)

再如南昆铁路:

①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有利于巩固国防;③有利于环境保护等。

关注热点地区

综合地说,某一区域(实体)的存在、或某一时间发生的演化,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热点”。

如世界性交通要道:中东(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五海三洲之地”)、中美洲(巴拿马运河)、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等。

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石油与天然气)、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

民族矛盾尖锐区:印度半岛(印、巴冲突)、巴勒斯坦地区、北爱尔兰、朝鲜半岛等。

再如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急剧消失)、主要海上航线(油轮石油泄漏)、极地(臭氧空洞产生与DDT等残毒污染)、温带草原区(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

自然灾害高发区

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台湾、日本、东南亚、土耳其)等。

气象灾害高发区:东亚、南亚(洪涝、干旱、台风或飓风、寒潮及沙尘暴)、非洲(干旱)、美国南部(飓风、寒潮)等。

经济持续增长区

如:中国东部沿海、中国中部地区、中国泛珠三角地区、日本、东南亚、美国西海岸、德国等。

在复习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专题图训练、区域图训练、覆叠图训练、拆分图训练、局部图训练是很好的复习方法。

要求:每日10分钟——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

通过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使学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加符合地理科学研究的要求。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地形与气候分布、河流、铁路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典型地区的区域轮廓特征、区域自然、人文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发展策略。应该对西北、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华中地区、江南丘陵、云贵高原、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等地区的自然特征或工农业生产现状、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比较。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1、我国甘蔗分布的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福建省四川省

2、我国主要商品粮分布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平原

3、我国主要棉基地:

南疆绿洲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和江苏沿海平原

4、近些年来,太湖平原逐渐失去起职能的原因:

(1)经济发达,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占用了大量耕地(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3)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

5、我国四个主要地区的种植制度: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西北地区:一年一熟

黄淮海平原:一年两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三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4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