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单元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新课导入:提问: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是谁?他进入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
回答:杨利伟,蔚蓝色的星球。我们今天学习一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活动: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回答:海洋大。
讲述: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提问: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回答: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因此叫做地球。
课件展示:大陆、岛屿、半岛等示意图。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动: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小结:东半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北半球: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半球: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亚欧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活动:玩拼图,记轮廓。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海陆的分布,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半球上,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世界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我们要掌握它们的位置和轮廓特征。

扩展阅读

陆地和海洋学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学案设计初稿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课标解读:
1、在地图上比较全球海陆分布的比例,记住海陆面积所占的比例。
2、运用地图说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特点。
3、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
4、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用图说出其位置、大小等基本情况。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3)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
难点:名词、地名较多,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地球?水球?
图2—1
1、根据以上的半球图,比较各半球海陆面积的大小:
(1)南北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2)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3)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填“>”或“<”)
(4)但是北极周围却是,而南极周围却是(陆地、海洋)。
2、从地球仪上也能看出,世界海陆分布(均匀、很不均匀)。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可以根据人们的计算,概括为分海洋(﹪),分陆地(﹪)。

图2—2

学习主题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读图认识大陆、半岛、岛屿、海、海峡、洋等地理事物。
1.读图2—3,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的地理事物,将它们对号入座,用线连接。
图2—3
2.区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大陆面积的陆地,面环海世界最小的大陆是。
岛屿面积的陆地,面环海世界最大的岛屿是。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面环海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大洲和它周围的合起来最大的洲是。
3.区分洋、海、海峡:
洋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例:
海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例:
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例:

(二)读图和填图,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图2—4

1.在图2—4中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洋是,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填名称)。
2.分界线:
(1)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界线是山、河、山、
海峡;
(2)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界线是运河;(在图上用色笔把该运河标注出来)
(3)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界线是运河。(在图上用色笔把该运河标注出来)
(4)亚洲与北美洲主要以海峡为界。
3.在图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观察并回答问题
(1)赤道穿过的有哪些大洲?
(2)本初子午线穿过哪些大洲?
(3)哪些大洲没有热带?
(4)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5)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6)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7)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哪几个?

(1)赤道穿过的有哪些大洋?
(2)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3)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洋?
(4)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有哪几个?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三、优化训练
1、世界的陆地主要集中在()
A.北半球和东半球B.北半球和西半球C.南半球和东半球D.南半球和西半球
2、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那么,全球有()
A.七个大陆、七个大洲B.六个大陆、七个大洲
C.六个大陆、六个大洲D.五个大陆、七个大洲
3、被三个大洲包围的大洋和被三个大洋包围的大洲分别是()
A.印度洋、非洲B.北冰洋、南极洲C.太平洋、亚洲D.大西洋、北美洲
4、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的大洲是()
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
5、赤道和北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
6、南极洲的四周围绕着大洋,在南极上空看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7、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
A.太平洋、大西洋B.太平洋、北冰洋C.太平洋、印度洋D.大西洋、印度洋
8、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A.亚洲和太平洋B.亚洲和北冰洋C.南极洲和太平洋D.南极洲和北冰洋
9、有北回归线穿过的一组大洲是()
A.亚洲、非洲和北美洲B.亚洲、欧洲和南美洲
C.亚洲、欧洲和南美洲D.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10、下列各组地名中,均为大洲分界线的是()
A.苏伊士运河、京杭运河B.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
C.乌拉尔山脉、阿尔卑斯山脉D.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11、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2—5
⑴字母代表的大洲是:
ABCDEF
GH。
⑵数字代表的大洋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⑶在图上填注洲界线运河的名称(位置要准确)。
12、用图2—5中字母代号填写有关内容:
⑴四大洋中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形状呈“S”形的大洋是。
⑵形状略呈三角形的大洋是,广泛为海冰所覆盖的大洋是。
⑶苏伊士运河沟通的两个大洋是和。
巴拿马运河沟通的两个大洋是和。
13、读下面部分大洲轮廓图,回答问题:(填代号)
⑴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的是
⑵赤道穿过北部的是
⑶赤道穿过中部的是
⑷北回归线穿过南部的是
⑸有赤道和回归线同时穿过的是
⑹赤道、回归线、极圈都穿过的是
⑺跨寒、温、热带的是
⑻跨经度最广的是
⑼跨纬度最广的是
四、探索与发现:
1、用概率的数学方法探索世界海陆分布:
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
2、各大洲的名称及相关英文名称,把七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入世界地图中。
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英文AsiaAfricaEuropeNorthAmericaSouthAmericaOceaniaAntarctica

3、各大洋的名称及相关英文名称,把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入世界地图中。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英文PacificOceanAtlanticOceanIndianOceanArcticOcean

4、“一笔画”世界:课本P31第4题。
填绘时需注意的事项:(1)赤道及其他几条纬线在图中穿大洲的大致位置;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通过观察发现:(1)大洲一南一北对称分布
(2)大陆的形状多是形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

(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
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
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①自然原因形成:
②人工改造形成:
(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过程:由变,原因:。
学习主题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国的科学家,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2.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

3.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4.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将,太平洋将。

学习主题三:板块的运动

1.读课本第37页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回答下题:
⑴读图2—6写出板块的名称。A、板块B、板块C、板块
D、板块E、板块F、板块
⑵读图2—6填写下表
所在板块主要大洲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图2—7
2.根据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⑴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例如:
①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板块和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②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板块和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③处的科迪勒拉山系是板块、板块和板块相互挤压形成。
⑵第二种是相互张裂(运动方向相离)的板块边界,常形成,例如:
④处的红海是板块和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3.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理事物地中海红海大西洋
发展趋势
原因分析
4.中国、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是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所在的星球叫做地球,其实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海洋的面积大还是陆地的面积大呢。我们的地球的陆地又分为几大洲、海洋又分为几大洋,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也许我们在小学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就来更系统地了解这些问题。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读图2.1-2.2,可知道,①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②海洋包围着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
①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③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特点: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为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4)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为亚欧的交往竖起了一块路标。
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足迹远及现在的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并且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图。
15世纪末,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理大发现。
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直到近代,人类才有了正确反映地球上海陆面貌的世界地图。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隔成几块面积广大的大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岛屿。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的概念:
名称概念举例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等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台湾岛、日本、英国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朝鲜半岛、雷洲半岛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亚洲、非洲、大洋洲
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世界最大的岛屿——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洲——亚洲
世界最小的洲——大洋洲
2、七大洲的名称:
(1)大洋洲:顾名思议,为“大洋中的陆地”;澳大利亚意为“南方的大陆”。
(2)亚洲:亚细亚洲的简称。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3)欧洲: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4)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意为“阳光灼热的大陆”。
(5)美洲: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后,人们就以运河为界,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
(6)南极洲:位于南极地区,因而得名。
3、七大洲的分布
(1)主要在东半球的大洲是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2)赤道穿过的大洲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主要在北半球的有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主要位于南半球是大洋洲、南极洲和南美洲。
(3)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4)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有大洋洲和亚洲。
(5)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问:世界最大洲——亚洲;世界最小洲——大洋洲。
4、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1)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2)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3)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
(4)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5)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6)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5、四大洋
(1)海、洋、海峡的概念:
名称概念举例
洋海洋的中心部分太平洋、大西洋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黄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洋或海之间的狭窄水道台湾海峡、白令海峡
(2)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大洋的位置是相对于大洲而确立的,如上面东西半球图所示。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之间。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抱。
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3)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由大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练习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是,跨纬度最广的是。
答案:南极洲、亚洲
金钥匙: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都位于极点附近,跨360度。
一架飞机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广州起飞,沿北回归线向西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哪些大洲和大洋?
答案:依次为亚洲、印度洋、非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大洋洲。
金钥匙: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必须以分布图为依据。这样形式的题,必须头脑中形成它们的空间分布,才依据要求逐步解决。
被亚、欧、北美三大洲环抱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答案:D
读图2.1-9,被赤道横穿的大洲有、、、,被赤道横穿的大陆有、。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大洲的位置。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也可以说这四个大洲地跨南北两半球,大洲和大陆是有区别的,面积较大的陆地称为大陆,大陆和它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赤道虽然穿过亚洲和大洋洲,但不是穿过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而是穿过亚洲和大洋洲岛屿。被赤道横穿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答案: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14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