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生物上册2.1.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2.1.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难点)
②通过观察葫芦藓和肾蕨,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
学会区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③通过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理解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④通过学生对葫芦藓和肾蕨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而这三类植物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不常接触,学生的生活阅历又有限,对这些植物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植物的实物、图片等,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类植物的特征。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比如在学习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葫芦藓和肾蕨,在观察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直观的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和实物投影仪、准备实物材料及用具:水绵、海带、紫菜、葫芦藓、肾蕨、放大镜、镊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4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结构层次,还记得最高等的植物是什么吗?绿色开花植物有几种器官呢?(6种,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这六种器官呢?——并非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有不同的类群,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植物的主要类群。

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6种器官。通过问题与上节课巧妙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8分钟过渡:地球上的植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象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所有类群的植物都是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藻类植物,然后是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最后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就是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绿色开花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用孢子繁殖的叫孢子植物,用裸子和被子植物是用种子繁殖的叫种子植物。
(一)藻类植物: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诗句描绘的就是藻类植物。
问题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征:
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探究:藻类植物为什么只能生活在水中或阴暗潮湿的陆地呢?可以从它的形态结构方面找出原因。
(出示海带、紫菜和水绵,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藻类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形态结构特点)
问:藻类植物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藻类有根茎叶)
教师讲解:藻类植物的根茎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茎叶,比如它的根,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是假根,藻类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2.藻类植物的体型大小是怎么样的?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体型较小,很多藻类是单细胞的。
得出结论:藻类植物结构简单,大都是单细胞,即使是多细胞也没有真正的根茎叶,没有疏导组织运输营养和水分,也没有机械组织的支持,所以藻类植物一般都个体微小,只能生活在水中或阴暗潮湿的陆地。
问题2: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察教材41页的图片,思考藻类植物有哪些用途?
学生思考后总结:藻类植物可以作为食品,比如紫菜、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在工业上也有很多用途,如石花菜能提炼琼脂,硅藻形成硅藻土等;很多藻类植物可以作为饲养浮游动物的饵料。
教师点拨:其实藻类植物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大气中90%以上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提供的。
问:绿色植物都能够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什么藻类植物是提供氧气最多的植物类群?
学生分析原因: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而地球上海洋占71%的面积,藻类植物众多,所以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巩固练习:
1.形成“赤潮”和“水华”的生物中,最多的一类是:
A.单细胞藻类B.病毒
C.多细胞藻类D.藻类植物
(解析:赤潮是由于海洋污染等原因导致海洋表面营养丰富,使一些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其中最多的是单细胞藻类,它会散发大量毒素,使鱼虾大量死亡)

学生认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答案。

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图片真实直观的让学生观察理解

对问题及时巩固练习,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得到明确的答案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2分钟(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分组实验:观察葫芦藓和肾蕨
利用课前准备好的葫芦藓和肾蕨,还有刀片、放大镜等工具,分组进行观察:
观察他们的外形,颜色,测量高度,把孢蒴切开观察孢子等等。
问题1:葫芦藓和肾蕨各部分结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点?
1.为什么葫芦藓的根不是真正的根?
(教师点拨:可以从根的作用入手来分析:真正的根有固定植株和吸收水分、无机盐这两种作用,葫芦藓的根只起到固着的作用,不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所以是假根)
2.葫芦藓的根没有吸收作用,那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由谁来吸收呢?
(教师点拨:通过观察知道植物的叶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这样生长的作用是什么?葫芦藓的叶很薄,可以吸收地表的水分和无机盐)
3.观察葫芦藓的茎有什么特点,试想其中有没有疏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教师点拨:葫芦藓的茎很细很软,没有机械组织支持,也没有疏导组织运输水分和营养,所以葫芦藓一般长得体型很矮小)
4.肾蕨的结构与葫芦藓有什么不同?
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分化出了疏导组织,体型也较大。
5.为什么肾蕨的体型比葫芦藓大很多?
学生独立思考并总结:肾蕨有了真正的根,可以从土壤中源源不断的吸收水和无机盐;肾蕨体内分化出了疏导组织,可以把养料和水分远距离运输;肾蕨体内有机械组织支持植株。
6.葫芦藓和肾蕨的孢子生长的位置一样吗?
(孢子分别长在葫芦藓顶端的孢蒴和肾蕨叶背面的孢子囊中)
7.葫芦藓和肾蕨有哪些相同之处?
(都有茎和叶的分化,都能产生孢子。)
问题2: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出示一些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活环境)
苔藓植物一般密集的生长在一些阴湿的地面和墙壁上,贴近地面或墙面生长;
蕨类植物一般生长在生长在森林、溪沟、山野的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巩固练习: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和疏导组织,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和疏导组织,所以已经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解析:因为蕨类的疏导组织还不发达,只能勉强适应陆地生活,还不能适应干旱的环境)
问题3: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苔藓植物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问:苔藓植物怎样指示污染程度?
(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是很难找到苔藓植物的。)
问: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用的煤炭是怎么来的吗?
(古代的蕨类比较高大,它们的遗体埋在地下形成了现在的煤炭。)
问:我们知道大多蕨类植物的叶非常漂亮,可以作为观赏植物,那么蕨类还有其他作用吗?
(蕨的嫩叶可以食用;卷柏、贯众可以药用;满江红可以作为优质的绿肥和饲料)
问题4: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怎样繁殖的?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所以又叫孢子植物。
问:你知道它们是怎样用孢子繁殖的吗?
(孢子很轻,成熟后随风飘落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会萌发成一个新的个体)
教师讲解:因为他们的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所以孢子植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或阴暗潮湿的陆地。

学生对照实物和图片仔细观察图片。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积极思考后回答。

学生作答,答案要有理有据,条理清楚。

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与形体结构特点相适应的。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积极思考问题

理解为什么孢子植物离不开水

师生共同总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题,体会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讲究逻辑性和完整性。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6分钟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植物的主要类群,以及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呢?
1.李强的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让它长到好,你想为他提出怎样的建议?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属于水生植物的是________;有茎和叶2种器官的是________;有根茎叶3种器官的是________;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_______;可以作为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是________;作为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的是________。
3.肾蕨的地上部分是植物的()
A.整个植物体B.根茎叶
C.茎和叶D.叶片和叶柄
过渡:通过上面的练习我发现同学们对这节课学到的问题掌握的很好,很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能力,你还有疑惑的地方吗?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回答,鼓励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和讨论做出回答。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要注意答案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思考还有哪些地方有疑惑。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通过对本节的回顾,让学生整体把握本堂课的知识构架。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课堂达标检测:
A类:
1.鱼缸长时间不换水,鱼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这是由于()
A.水自己变绿了
B.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
C.水草生长过快
D.鱼儿吐出的物质将水染绿
2.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
A.藻类B.苔藓
C.蕨类D.种子
3.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藻类的是()
A草履虫B.小球藻
C.海带D.石花菜
4.在蕨类的小叶背面有褐色隆起,称为()
A.孢子
B.雌性生殖器官
C.雄性生殖器官
D.孢子囊
B类练习:
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共同特征是()
A.没有根茎叶的分化B.生活在水中
C.种子繁殖D.孢子繁殖
2.下列关于蕨类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疏导组织,能适应干旱的环境
B.用孢子繁殖
C.大部分茎在土壤中,称为根状茎
D.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形成了现在的煤炭
3.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背面有一些褐色的斑状突起,叫做______,里面含有_______,这是_____植物的叶片。
(2)这种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
C类练习:
1.依据下图回答:
ABC
(1)图中三种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植物:A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2)图中植物_____是水生植物,结构简单,没有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植物______有根和茎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植物长的很矮小;植物_________具有了运输水分和养料的________组织和真正的根,有了_________组织支撑植株,因而长的比较高大;
(3)试想一下以上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2.思考:为什么现在在一些阴暗潮湿的地方也很难看到苔藓植物了?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并小组内互纠。

通过当堂达标,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到真实的评估,并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比如海带、紫菜、水绵等植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并不知道是藻类植物,更不知道它们的没有真正的根茎叶,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学生大都没有见过,通过对葫芦藓和肾蕨实物的观察,切中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去观察和探究。教学中还通过大量的植物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方面分析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各类植物的等级,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植物是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并且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把课堂知识充分地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关注大自然,亲近绿色植物,并能利用植物的主要特征来判定植物所属类群,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认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时,由于观察的时间较短,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有的同学还没有通过观察找出植物的特征;还有在植物与人类关系方面,由于学生对很多植物知之甚少,对于它们的作用较难理解。

扩展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气孔的分布特点和功能。(重点)
2.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难点)
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表象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体系。
2.引导发现法:老师始终处于“主导”的位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始终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状态,藉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力求在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归纳总结法:在学生查阅课内外资料时,引导学生掌握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方面: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出示叶片的横切面图
指出图中的各部分名称
①从整体上看,叶片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它们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②图中________是叶片的主要部分,里面含有大量的_________,而使叶片呈现绿色.
③叶脉具有_______和_______作用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必要的要进行板演。
①表皮、叶肉、叶脉
②叶肉叶绿体
③支持和输导复习叶片的结构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那么水到底是通过叶片的哪个结构散失出去的呢?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5%的水参与组成植物体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95%~99%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浪费?这对植物体本身有什么意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根据导语进行表述交流,激发兴趣,畅所欲言,进入学习情境,达到共鸣效果。
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铺垫.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5分钟过渡: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失的呢?
1.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叶片表面有气孔呢?
2.进行探究实验:(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菠菜叶片浸在盛有70摄氏度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问题引导:(1)叶片表面产生气泡说明了什么?
(2)叶片正面(上表皮)和背面(下表皮),哪一面出现的气泡数目多?
(3)叶片背面比正面气泡数目多,又说明了什么呢?
过渡: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通过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来仔细观察一下:用镊子从叶片上分别撕取一小块上表皮和下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保卫细胞和气孔。
3.学生分A、B组实验,分别制作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对比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并画出气孔结构图。
引导学生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和发表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安全。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过渡:保卫细胞是怎样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
4.模型演示:取一对气球当保卫细胞,外侧贴上透明胶相当于细胞壁,往气球充足气和少量气体时,观察气孔开闭情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过渡:气孔的张开或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这是内因。那么外界因素是什么?
5.结合晒衣服在不同环境中快慢的经验,(冬天的阳光下和夏天的阳光下;冬天和夏天;晴天和阴天下雨;有风和无风等情况)分析总结植物的蒸腾作用还会受到那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相互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气泡是从气孔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这样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

学生依据教材制作菠菜叶上、下表皮临时装片并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保卫细胞和气孔。生观察得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细胞壁厚度不均,靠其空腔的一侧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一侧壁薄,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呈扁平状,排列紧密。有保护功能。
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有叶绿体、内壁较厚、成对形成气孔。

通过模型观看,生总结得出: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由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结合晒衣服在不同环境中快慢的经验,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动状况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始终处于“导”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口、动脑的参与状态。

通过观察表皮临时装片,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并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利用模型,使学生更直观的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让学生结合晒衣服快慢的经验理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0分钟出示玉米一生的用水量数据.联系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植物吸收的水分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问题启发教学
(1)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
联系生活经验:打预防针的时候会在手臂上涂酒精,请学生回答感受及原因。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呢?
联系生活经验:用吸管喝橙汁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出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师小结:以上的三个作用是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情感教育:
1.播放视频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

生:凉,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对植物体而言,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对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输。

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更加绿意盎然。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表面的温度及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8分钟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你能解释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1.树木为什么到了冬天会落叶?

2.刚移栽的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3.如何防止?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学生分析、交流。
1.在北方,天寒地冻,根吸收水分很难,而树叶的蒸腾作用却照常进行.树木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脱落叶子,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2.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根吸收来的水分,造成体内处于失水状态.
3.(1)剪去多余的枝叶.(2)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3)移栽的幼苗进行遮荫.(4)根部带土。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1.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往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则往高处移动,根吸收的水分到达高大树木顶端的动力来自()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
C.吸收作用D.蒸腾作用
2.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B.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D.蒸腾作用是在浪费植物体内的水分3.正在结西瓜的植株,根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
C.瓜果的膨大D.植株的生长
4.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的植物冬天要落叶,落叶对植物体的意义是()
A.减少水分进入
B.减少二氧化碳进入
C.减少二氧化碳排出
D.减少水分过多散失
5.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候条件往往较好,如降雨量较多,夏天也较凉爽.这主要是利用植物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6.下面关于叶片结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叶片上气孔可以开闭,能控制水分的散失速度
B.一般叶片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
C.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D.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叶绿体
B类:1.下列几种情况中,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A.气温37℃,阴天,无风
B.气温37℃,晴天,有风
C.气温20℃,阴天,有风
D.气温20℃,晴天,无风
2.某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所示,请你据图分析回答:
(1)叶片蒸腾作用所需的水分是由[]____运来的。
(2)标号②③组成的结构是__________。
(3)标号⑥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叫______,它的开闭受_______控制。
(4)分别撕取一小块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气孔较多的
是____________。

C类:下表为几种常见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目(每平方毫米平均数)的统计情况,请你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植物生长
环境上表皮气孔数下表皮气孔数
苹果树果园0294
豌豆田地101216
玉米田地94158
睡莲池塘6253
(1)从上表可见,生活在较干燥环境中的植物比生活在较湿润环境中的植物气孔总数(每平方毫米)_____________.这一特点对陆生植物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苹果树叶摘下放入热水中,则可看到气泡主要从叶的__________表皮冒出.
(3)由此可知,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门户.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A类:1.D2.D3.B4.D5.C
6.B

B类:1.B

2.(1)5叶脉
(2)叶肉
(3)气孔保卫
(4)下表皮

C类(1)少减少水分蒸发
(2)下
(3)气体交换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学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小组的合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品质。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识加强。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多种教具的准备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探究和认知,理解和构建本节知识。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具准备能够呈现出更有生命张力,更具探究精神的生物课堂。
本节课借助两个探究实验,可以真正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真正促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真正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中,践行开放的学习理念,丰富互动的情感体验,体验自主的探究乐趣,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授课中的问题:
由于七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生物不久,生物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小组合作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讨论过程中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并适时对学生做出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生物上册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生物上册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共2课时济南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知道光合作用需要水。
2、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重点)
3、知道二氧化碳、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具备相关的化学知识,因此独立完成本节课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的必要的讲解和指导。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不同的两种场景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再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实验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观察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海尔蒙特实验”分析实验的结论正确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接着各小组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深入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对比原料产物变化及能量转化,阐释光合作用的两方面实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联系实际最后归纳光合作用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感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过程,归纳教学法由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归纳出它的实质和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温习旧知
5分钟集体默写下列问题,并将学生默写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必要条件是什么?场所是什么?
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
3、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暗处一昼夜?
4、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
6、怎样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学生集体默写并对照答案,错误的进行改正的规范的答案。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请学生观看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是怎么来的?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谁发现的?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学生观看图片,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思考集体回答:1、有机物2、光合作用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铺垫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5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十七世纪,重温一下科学家海尔蒙特当时他是怎么实验的。

请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
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中,5年后柳树增重了80多千克,这主要是依靠什么作用完成的?
2、土壤减少的100克是什么物质?
3、柳树增加的80多千克重量从哪里来的呢?
点拨提示:泥土只有100克不可能变成80多千克的树,雨水也不可能,因为土壤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留在植物体内的水分非常少。
4、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数量是植物吸收了雨水的缘故,他忽略了什么问题?
5、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虽然海尔蒙特当实验并不完整,但是却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认真阅读海尔蒙特的实验内容,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光合作用
2、无机盐
3、泥土、雨水来自于阳光,看来光合作用的进行还需要其他条件。
4、他忽略了空气和阳光
5、柳树增加的量有主要来源于水

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历程,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找到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来探讨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5分钟过渡: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致力于研究各类气体,他就是普利斯特利。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首先请同学们回忆科学探究的过程。
合作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

1、提出问题:(预测结果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假设有可能错误)
3、制定计划:
(1)材料器具:
点拨指导:二氧化碳传感器能检测二氧化碳含量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直读、可连续监测等优点。
(2)操作方案:①将绿色植物置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将二氧化碳传感器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相连。
②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应软件。
4、实施计划:①打开“组合图线”,添加“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②打开光源后进行实验。③保存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①各小组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②打开光源进行实验后,“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若曲线不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延伸探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我们做以下探究,先展示下图实验装置。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甲装置中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中是清水。
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1、甲和乙是一组_实验,变量是_。
2、在甲装置内放置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
3、几个小时后摘下甲装置内叶片,经过脱色冲洗后加碘液数滴,叶片颜色不变蓝,证明叶片中无存在,说明了。
4、摘下乙装置内叶片做同样处理后加碘液数滴,颜色,原因是。
5、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乙装置中的清水可改用溶液,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知识小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实际上水也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所必需的原料查阅课本回忆科学探究法一般过程
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假设: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或二氧化碳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1)绿色植物;数据采集器,气液相多功能功能采集装置、二氧化碳传感器、光源(灯),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等。
4、认真观察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图。
5、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可能是装置不够严密,有漏气的地方。

分组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

1、对照、二氧化碳
2、吸收二氧化碳
3、淀粉、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4、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5、碳酸氢钠通过观察图片分结构名称及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模型,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根据“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可知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数值,说明装置内二氧化碳在不断减少,帮组学生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结论。

加入探究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明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了解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的作用是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8分钟过渡: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下面我们把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一起回顾一下。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光合作用的意义
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4、光合作用的动力是。
5、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6、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介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关知识)
(1)实现了物质的转化,即将物转化成物。
(2)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即将能转化成在能。
7、光合作用的反应表达式:
()+()→()+()
“→”读作生成,前是原料,后是产物,上、下是场所和条件,“+”读作和。
请同学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表达式,并找同学读出反应表达式并讲解其含义:

迁移应用: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提示:光合作用的效率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1、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想一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思路有哪些?
2、大硼内种植农作物,在保证水、肥等充足的条件下,增加光照、开窗通风,以增加的含量,其目的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农技人员进行了不同距离对某品种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影响实验,得到下图结果。

分析图示得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还有什么方法提高作物产量。
讨论:师生共同分析“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中蕴含的光合作用原理。
4、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种给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你能说出“气肥法”的原吗?
知识小结: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实质
间作套种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
合理密植
施用二氧化碳“气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2、二氧化碳、水
3、淀粉、氧气
4、光
5、叶绿体
6、(1)无机物、有机物
(2)光、化学能
7、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转化为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1、增加反应物、提高光能及光照时间
2、二氧化碳
3、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分组讨论: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产量,通风使二氧化碳浓度高。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
4、通风或施加气肥;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并延长光照时间;调节大棚温度。

学生谈谈怎么根据所学的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将知识点回顾总结,结合课本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并落实。

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光合作用的实质来处理农业方面的问题。感受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观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总结知识点使学生具有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锻练了学生口头表达问题的能力,能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课堂达标检测(10分钟)
A类:
1、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自()
A.太阳光B.无机盐
C.水D.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3、我市樱桃种植户为提高大棚樱桃的产量,采取了以上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合理密植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C.适时松土、施肥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B类:
4、如果把绿叶比做“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
A.叶片B.叶柄
C.叶肉细胞D.叶脉
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每个质量约1.5千克。那么白萝卜增重的物质主要目的()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B.土壤中的无机盐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光照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所示,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7、将暗处理后甲叶片的主动脉切断,乙叶片C处两面均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所示)。置于阳光下,四个小时后,将甲乙两叶片同时取下,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发现B、D部分变蓝色,A、C部分未变蓝色。该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
C类:
8、如果我们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_________,“机器”是_________,“动力”是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世博主题馆外壁有一面超大的“绿墙“,这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这面墙是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植物容器,构建了立体花卉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5度,使空气清新、湿润。实现上海世博园区的“低碳排放”。
(1)“绿墙”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
(2)“绿墙”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5度并且使空气变得湿润。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
(3)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写一条和大家分享。
10、右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的场所。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A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和④。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和②。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达标检测答案:
1—6、ACDCCD
7、水和阳光
8、叶肉细胞、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9、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节约用水、少开空调等
10、叶绿体、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叶片
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强化。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并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共2套济南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共2套济南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3、举例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
各代表动物的结构。
四、教学用具
课件、蚯蚓、挂图、尺子、玻璃板、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1、课件展示猪肉绦虫形态图.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
3、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
课件播放蚯蚓。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
水螅
(1)生活环境:池塘、河沟
(2)形态:圆筒形
结构:口、触手、消化腔、体壁
2、扁形动物
(1)猪肉绦虫
(2)主要特征:扁平
3、线形动物
(1)人蛔虫
(2)主要特征:圆柱形或细线形,有口有肛门
4、环节动物
蚯蚓
(1)形态:圆柱形
(2)结构:前端、环带、体节、后端
(3)呼吸:体壁
随堂习题:
A类:举例说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B类: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呼吸。
六、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应搞好实验教学。课前带领学生到野外挖蚯蚓,学生再挖蚯蚓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感性材料,又能掌握蚯蚓的生活环境。通过实践发现,他们非常希望增加动手的机会。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农作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05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