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11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11”,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物理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新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透镜》之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有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类成像情况;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胶片、放大镜、

学生制作器材:模拟照相机,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烧杯、试管、胶带、铁丝、卡纸、薄膜、凸透镜镜片。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展示故事:《谁放的火?》

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进入学生活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了透镜?)。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放大镜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课桌划了一下,感觉扎了一个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办?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求:只观察总结放大情况。

关键:用光屏能收到吗?(为下面的实像、虚像教学做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板书。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给同学们的这台仪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镜。

演示------放大作用

学生观察:凸透镜位置(暂不接触螺纹透镜,但可观察),介绍其构造。

演示方向变化------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上台:激发探索欲望。

教师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总结: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

师生互动,板书。

延伸知识:使学生对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的初步认识

活动三:照相机成像探究

情境引入: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机能呈什么样的像呢?

1、现场调查活动: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学生小组活动

先观察可以在光屏上成像,了解基本原理

后拿出课前准备的模拟照相机;让学生说出模拟照相机的制作过程。

猜想:像的情况。

再制作模型-----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学生再次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结合实物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

师生互动:总结规律。(板书要点)

(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考实践: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提示以一种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

3、作品展示: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仍然沉迷于作品,影响学习新知)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归纳

情境引入:我提醒了大家三次成像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思考?-----分散难点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

(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五:自己制作凸透镜

如果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凸透镜,但是手头上没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手边的器材)----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升华延伸:

一.网上查找照相机的发展过程;

二.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

(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仪器像的性质其它---位置、变化等

放大镜正立放大虚像物距越大像越大

投影仪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小像距大

照相机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大像距小

实像与虚像的特征和区别

(通过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教学后记:

首先对自己来说,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大胆的对课本教学顺序进行了重新安排,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并获得成功。其次,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了真知。第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学们懂得了学习物理必须深入实践,学会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从而解决物理问题。

延伸阅读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理解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的应用及其光路图,教学效果良好,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利用视频简单介绍了哈勃望远镜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照相机成像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我如果重新设计这个教学,我将对于实验交流情况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抢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我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来转变学习方式,看起来有些难度。大家熟知的翻转课堂,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最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的不同,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不存在施行翻转课堂的动机和需求。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无法达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了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举出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说出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基本成像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水透镜、模型照相机、模型幻灯机的过程,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声视频。如图1所示。

图1相声剪辑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内容,思考相声中蕴含了哪些物理光学知识。

教师活动:

设置问题:“相声里的玻璃盒子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为什么糕点放在里面很大拿出来就很小了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3.2生活中的透镜

透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些。

(设计意图: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相声作为新课的引入,在上课伊始给课堂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直入主题,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生活基础,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体现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2:放大镜的原理及应用

教师活动1:

布置学生活动,观察玻璃盒里的文字。

学生活动1:

分别从玻璃盒的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比较盒内的东西,并与放在玻璃盒外面的文字进行比较,如图2、图3、图4所示。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图2从侧面观察玻璃盒里的文字图3从正面观察玻璃盒里的文字

图4从正面观察玻璃盒里的文字,并与普通文字进行比对,从而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活动2:

设置问题“从盒子的正面和侧面观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学生活动2:

回忆刚才的实验现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回答:正面观察盒子里面的字很大,侧面观察盒子里面的字很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玻璃盒内的文字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放大镜作用的初步体验印象深刻,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3:

引导学生认识放大镜的形状特点,利用烧杯、烧瓶、滴管、试管、玻璃片等器材制作水放大镜。

学生活动3:

动手自制水放大镜。

教师活动4:

设置问题:“怎么证明你做的是放大镜?”

学生活动4:

分小组展示自制的“水放大镜”。如图5、图6、图7所示。

图5烧杯放大镜图6试管放大镜

图7水滴放大镜

教师活动5:

追问:“怎样能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些?”

学生活动5:

小组思考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用自制水滴放大镜观察报纸上的字,字变大了;将自制水滴放大镜稍微远离报纸,发现报纸上的字更大了。如图8、图9所示。

图8物体到水滴凸透镜距离较小时图9物体到水滴凸透镜距离较大时

教师活动6:

提出问题:“放大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学生活动6:

讨论形成共识:放大镜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教师活动7: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大镜成虚像的原理,如图10所示。

图10放大镜成虚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7:

师生共同总结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板书:一、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正立、放大、虚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水放大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这段环节中的提问与追问,让学生在明确自己所做的是放大镜的同时,又更进一步地去思考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以及成虚像的原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浅显的了解提升为深刻的理解。最后师生的共同总结恰到好处地给出了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模式。)

教师活动8: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8:

一边观察一边体会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9: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露水的树叶,叶脉看得更清楚?

学生活动9:

思考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教师活动10:

利用PPT展示练习题:

王奶奶喜欢用放大镜看报,为了看到更大更清晰的字,她应该离报纸远一些还是近一些?

学生活动10:

结合刚才学习的内容,思考作答。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设计,符合物理新课标所倡导的“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图片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有露水的叶子体会自然界中的天然放大镜,再通过家庭生活中长辈所用的放大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放大镜在生活中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很有用,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3:照相机的原理及应用

教师活动1:

利用PPT,让学生观察图片11:

图11太空中的水滴凸透镜图12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并提问:同样是水滴放大镜,为什么所成的像与刚才不同呢?

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12,结合刚刚自制的水滴放大镜,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2:

利用PPT,展示相机的基本结构:

学生活动2:

观察照相机的结构,初步体会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教师活动3:

讲解照相机的基本成像原理,提供实验器材:F光源1个,凸透镜(f=10cm)1个、长短相同直径不同的圆筒2个,半透明塑料膜1张,皮筋1~2根、光屏1个;模拟照相机。组织引导学生自制模型照相机或利用模拟照相机。

学生活动3:

自制模型照相机或利用模拟照相机观察物体。学生展示自制照相机或利用模型照相机观察物体,如图13、图14所示。

图13用自制照相机观察物体图14用模拟照相机观察物体

教师活动4:

提问:“用自制照相机观察到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找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学生活动4:

小组实验并讨论,尝试回答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板书:二、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实像。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可以生动直观地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打消学生先前对其复杂性的神秘感,进而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将枯燥乏味的教师讲解变为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操作,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时,不仅准备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器材,还准备了一个现成的模拟照相机,学生在选择时,既可以选择省时省力的模拟照相机,也可以选择费时费力的自制器材。在这个时刻,是不容易看出选择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但到了做模型幻灯机时,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此处不仅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也为后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活动5:

引申提问:如果将透镜遮住一半,半透明膜上还会成像吗?

学生活动5:

边思考边用自制照相机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如图15、图16、图17所示。

图15未遮挡拍照成像效果图16用光屏挡住一般镜头图17挡住一半镜头后的成像

学生尝试回答:屏幕上会出现像,就是有所变暗。

教师活动6:

进一步提问:如果想让照片上的人像大一些,应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6:

小组思考讨论,并用自制照相机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找寻答案。学生尝试回答:让被拍得物体离镜头近一些。

教师活动7:

利用PPT展示练习题:

如图18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生活动7:

一边思考一边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的引申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利用自制照相机或模拟照相机进行实验,使照相机的作用继续得以应用。由用不透光物体遮住镜头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真实照相机上的光圈,阳光刺眼时,可以将光圈调小,而光线较暗时,可以将光圈调大,由此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生活中,人像拍大一些还是拍小一些是经常遇到的问题,用相机模型进行尝试,起到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教学环节4:幻灯机的原理及应用

教师活动1:

追问:“照相机是大物成小像,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请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光学器材是利用小物成的大像,并还能被光屏承接到呢?”

学生活动1:自主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教师活动2:

演示实验:台灯小实验,如图19所示

图19用台灯模拟幻灯机成像,展示小物成大像,通过不断调整凸透镜到物体之间的距离,则可在光屏上呈现出灯丝以及灯泡上数据清晰的像。

学生活动2: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能够看清楚灯丝以及灯泡上的文字。

教师活动3:

展示实物投影仪,如图20所示,讲解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图20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3:

观察投影仪,体会投影仪成放大像的特点。

教师活动4:

讲解幻灯机的基本成像原理,提供实验器材:凸透镜(f=10cm)1个、长短相同直径不同的圆筒2个、透明塑料膜1张、皮筋1~2根、手电筒1个、白板笔1支,组织引导学生自制模型幻灯机。

学生活动4:

自制并展示模型幻灯机。如图21、图22所示。

图21制作模型幻灯机所需器材

图22用模型幻灯机成像

教师活动5:

提问:“用自制幻灯机观察到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找出幻灯机的成像特点。

学生活动5:

师生共同总结出幻灯机的成像特点:倒立、放大、实像。

教师板书:三、幻灯机成像特点:倒立、放大、实像。

教师活动6:

追问:“如果想让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当怎样操作?”

学生活动6:

用自制模型幻灯机进行尝试,在动手操作中找寻答案。

教师活动7:

利用PPT展示练习题:

用幻灯片成像时,要使银幕上出现放大的“F”,幻灯片的正确放法是下图中的()

学生活动7:

做练习,及时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本环节依旧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自制模型幻灯机。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中,我们发现了与刚才制作模型幻灯机相同的器材。至此,用模拟照相机或自制模型照相机的差异开始显现。之前用各种零件自制模型照相机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完成速度和自制效果都比比之前用模拟照相机的学生快。由此可见,前期“偷懒”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败下阵来,说明万事万物皆没有捷径可走,学习还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为好。该教师在此处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在思想上的引领作用。)

教学环节5: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进行课堂小结

一、放大镜成像特点

二、照相机成像特点

三、投影仪成像特点

学生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6: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

完成目标检测A组题

学生活动:记录作业内容

板书设计:

本节课在如下几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

1.对学情的分析比较到位,抓住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并通过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放大镜、照相机的透镜为生活中的常见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并感受到它们的作用。幻灯机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而投影仪学生却经常可以见到。虽然学生知道放大镜、照相机以及投影仪的基本作用,但具体如何放大缩小,有什么样的成像规律,不容易被学生认识,也不容易将这三种不一样的工具进行横向对比。因此,本节课将理解并能描述出凸透镜成像的各个规律作为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突破。例如,通过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让学生感知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再通过神舟十号内水滴放大镜成倒立缩小像的现象,很自然地引出照相机。都是水滴凸透镜,成出的像却不一样,让学生在建立水滴放大镜和水滴照相机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慢慢感知出是由于物体距水滴凸透镜的距离不同而造成成像的不同的。

2.针对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实验,体现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对现象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奠定经验基础。

为强调重点,本节课每一部分都设计了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中没有给出放大镜的学生制作,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现成的凸透镜来感知放大镜的作用,这样容易使学生以为放大镜只能是加工好的凸透镜。在本课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器材,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来制作放大镜,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清楚和明确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做成放大镜,为感知装有水的矿泉水瓶也是放大镜做好情感铺垫,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以及安全意识,避免以后进山游玩乱扔瓶子而造成火灾。在教材中,幻灯机的教学采用的是教师利用PPT来讲解的方式,学生虽然从理论上知道了幻灯机的构造以及成像原理,但在情感上并没有很直观的认识。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学生制作,让学生类比之前做模型照相机的方式来制作幻灯机,加强直观感受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科间联系。本课充分利用实验的可控性、直观性、主动性、探索性,较好发挥了实验的教育功能。例如,利用昆虫盒观察文字,为明确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有什么功能做好了铺垫,为学生后续自主制作放大镜提供了经验基础,增强了学生实验的可控性,同时,昆虫盒是生物实验室用来观察细小昆虫的,应用在此处,也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体会到“物理无处不在”。再如,同样是水滴凸透镜,学生手中做出的起到的是放大的效果,而教师PPT图片上所展示的是缩小的效果,差异的产生来源于什么,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的目的。又如,在制作模型照相机时,教师不仅提供了零散的制作器材同时还提供了现成的模拟照相机,如果学生为了方便省事,选用了现成的模拟照相机,这确实可以起到迅速探究出照相机成像特点的作用,但在后续利用零散器件制作模型幻灯机的过程中,就没有那么顺利了,而先前用零散器件制作模型照相机的学生,在此处就可以完成的很好。由此可见,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的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中,感知科学探索的乐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北师大版

知识点

一、照相机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它形成一个放大的像。投影仪上还安装有一个平面镜,它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投射在墙面或屏幕上。

三、放大镜

实际上就是凸透镜,物体通过它能成放大的像。

课后习题

一个放大镜的焦距为10cm,张大爷用此放大镜来观察药品使用说明书上较小的文字时,应将此放大镜放在与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距离

A.小于10cmB.等于10cm

C.大于10cmD.在10cm和20cm之间

答案:A

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符合

A.10cm

C.f10cm

D.f20cm

答案:C

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答案:A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07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