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学案
课标研读:
1、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纲解读:
1、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反应的数目繁多,但其主要类型有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几种。认识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将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化学2(必修)》和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3节以烃为载体的具体反应事实,以及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2节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讨论的基础上的。本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为后面三节有关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本节教材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本模块教材的学习枢纽。
教学重点、难点:对主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的认识;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学情分析:
通过对《化学2(必修)》第三章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官能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
1、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有机反应,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初步形成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的思路,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的类型,也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从加(脱)氧、脱(加)氢和碳原子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够根据氧化数(给定)预测有机化合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3、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有机化学反应,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二课时: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第三课时:典型题目训练,落实知识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
课堂引入: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化学反应类型。
乙烯与氯化氢反应:;
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反应:;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一、有机化学反应的重要类型
1、加成反应
(1)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只上不下。
(3)机理:以下列实例进行分析:
(4)加成反应的规律:
①一般规律:A1=B1+A2—B2A1—B2
②参与加成反应的某些试剂反应部位化学键的电荷分布:
H—ClH—OSO3HH—CNH—NH2
练习:根据机理实现下列下列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①CH≡CH+H-CN
②CH3-CH=CH2+H-Cl
③CH3-CH=CH2+H-OH
④CH3-C-H
2、取代反应
(1)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2)特点:有上有下
(3)机理:
CH3CH2—OH+H—BrCH3CH2—Br+H2O
(4)取代反应的规律
①一般规律:A1—B1+A2—B2A1—B2+A2—B1
②某些试剂进行取代反应时断键的位置
与醇发生取代反应时:H—ClH—Br
与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时:Na—CNH—NH2
与苯发生取代反应时:HO—SO3HHO—NO2
(5)α—H被取代的反应
烯烃、炔烃、醛、酮、羧酸等分子中的烷基部分也能发生取代反应,其中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α—C)上的碳氢键容易断裂,发生取代反应。
CH3—CH=CH2+Cl2Cl—CH2—CH=CH2+HCl
练习:根据机理实现下列下列取代反应的方程式:
(1)CH3—CH(OH)—CH3+H—Cl
(2)CH3CH2—Br+NaOH
(3)CH3—CHCl—CH3+NaOH
(4)CH2—CH=CH2+Cl2
H
知识归纳:常见的取代反应类型有哪些?
①烷烃:与气态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②苯环上的取代:与液溴、浓硫酸、浓硝酸等
③α—H的取代:烯烃、炔烃、醛、酮等的烷基部分
④酯化反应:羧酸与醇在浓硫酸催化下
⑤酯的水解反应:
⑥醇与氢卤酸的取代:酸性条件
⑦卤代烃的水解:碱性条件
第二课时
新课引入: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上,通过石油裂解来制乙烯,[实验室制备乙烯]
①药品:无水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约为1:3,共取约2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②仪器:铁架台(带铁圈)、烧瓶夹、石棉网、圆底烧瓶、温度计(量程200℃)、玻璃导管、橡胶管、集气瓶、水槽等。
③无水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先加无水乙醇,再加浓硫酸。
④碎瓷片的作用: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
⑤温度计液泡的位置:插入混合液中
⑥为什么要使混合液温度迅速上升到170℃?减少副反应发生,提高乙烯的纯度。
⑦乙烯的收集方法:排水法
⑧强调:反应条件对有机化学反应的重要性。(结合课本P53第1题)
实验室中是这样制备乙烯的反应原理:
CH2—CH2CH2=CH2↑+H2O
HOH
我们把这种类型的有机反应称为消去反应。
3、消去反应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脱去小分子物质(如H2O、HBr等)生成分子中有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只下不上。
(3)醇类的消去反应反应条件:浓硫酸、加热
消去条件:与羟基相连的碳的邻碳上有氢
消去的小分子:H2O
学生练习:试写出1—丙醇与2—丙醇的消去反应方程式。
(4)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反应机理分析:
CH2—CH2+NaOHCH2=CH2↑+H2O+NaCl
HCl
反应条件:NaOH醇溶液、加热
消去条件: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的邻碳上有氢
消去的小分子:HX
学生练习:1、试写出2—溴丙烷消去反应方程式。2、CH3CH(CH3)CH2Cl的消去
邻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机理分析:
CH3CH—CHCH3+ZnCH3CH=CHCH3↑+ZnBr2
BrBr
反应条件:锌、加热
消去条件: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的邻碳上有卤素原子
消去的小分子:X2
学生练习:1、2—二溴乙烷制乙烯的反应方程式
1、2—二溴乙烷制乙炔的反应方程式
知识归纳
醇类卤代烃邻二卤代烃
反应条件
消去的小分子
消去条件
练习:1、判断下列有机物能否发生消去反应,能的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Br②—CHCl—CH3③CH3C(CH3)2OH④CH3C(CH3)2CH2OH
2、课本53页迁移应用
二、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1)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增加氧原子或减少氢原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2)举例:2CH3CHO+O2→2CH3COOH
知识归纳:常见的氧化反应;
2CH3CH2OH+O2→2CH3CHO+2H2O
—CH3→—COOH
CH3CH=CH2→CH3COOH+CO2
2CH3CHO+O2→2CH3COOH
(3)醇发生氧化反应对分子结构的要求。
(4)有机反应中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臭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等
2、还原反应
(1)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增加氢原子或减少氧原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2)举例:CH3CHO+H2→CH3CH2OH
(3)有机反应中常见的还原剂
氢气、氢化铝锂、硼氢化钠等
(3)用氧化数来讨论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碳原子氧化数升高,为氧化反应;碳原子氧化数降低,为还原反应。
第三课时
[典型例题]卤代烃在NaOH存在的条件下水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实质只带负电的原子团(例如OH—等阴离子)取代卤代烃中的卤原子。
例如:CH3CH2CH2—Br+OH—(NaOH)CH3CH2CH2—OH+Br—(NaBr)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溴乙烷与NaHS反应;
(2)碘甲烷与CH3COONa反应;
(3)由碘甲烷、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合成甲乙醚。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课本知识,引申拓展,落实知识、提高能力。
[典型例题]如何实现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完成化学方程式,指出反应类型和反应物分子中的断键部位。
(1)CH3—CH2—BrCH2=CH2
(2)CH3—CHBr—CH2BrCH3—CH=CH2
(3)CH3—CH—CH3CH3—CH=CH2
[设计意图]消去反应是本部的重点分内容,通过此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消去反应的实质及各类消去反应的反应条件,达到强化落实的目的。
[典型例题]分子式为C4H10O的醇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可能生成几种烯烃?分别写出这些烯烃的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到了醇的同分异构现象。通过此题使学生进一步认清醇的分子结构与消去反应的关系。
[典型例题]在工业上,异丙醇(CH3—CH—CH3)可由丙烯与硫酸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再与水发生取代反应而制得。写出该过程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每一步的反应类型。
[设计意图]继续强化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具备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对有机物间的转化加深认识。
[典型例题]根据下面的反应路线及所给信息填空:
AB
(1)A的结构简式是,名称是;
(2)①的反应类型是;③的反应类型是;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设计意图]本题涉及到了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和加成反应三种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题目本身难度不大,能够较好的实现落实知识的目的。
练习:1、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A、CH3OHB、CH3CH2OHC、(CH3)3CCH2BrD、CH3CH2CH2Br
2、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的是
A、CH3CH2C(CH3)2OHB、CH3CH2CH2CH2Cl
C、HO—CH2CH2COOHD、Cl—CH2—COOH
3、1—溴丙烷和2—溴丙烷分别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两反应
A、产物相同,反应类型相同B、产物不同,反应类型不同
C、碳氢键断裂的位置相同D、碳溴键断裂的位置相同
4、下列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相同碳原子数的烃的是
A、氯仿B、碘乙烷C、1,2—二溴乙烷D、(CH3)2CHCH2Br
5、由2—氯丙烷制备少量的1,2—丙二醇(HOCH2CHOHCH3)时需经过下列哪几步反应
A、加成、消去、取代B、消去、加成、水解
C、取代、消去、加成D、消去、加成、消去
第一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学案
第一课时
一、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化学反应类型。
乙烯与氯化氢反应:;
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反应:;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二、根据机理实现下列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1、CH≡CH+H-CN
2、CH3-CH=CH2+H-Cl
3、CH3-CH=CH2+H-OH
4、CH3-C-H
三、完成下列方程式的书写。
1、
2、CH3COOH+C2H5OH
3、CH3COOCH3+H2O
四、根据机理实现下列下列取代反应的方程式:
1、CH3—CH(OH)—CH3+H—Cl
2、CH3CH2—Br+NaOH
3、CH3—CHCl—CH3+NaOH
4、CH3—CH=CH2+Cl2
第二课时
五、实现下列消去反应
1、CH3CH2CH2OH
2、CH3CHCH3
OH
3、CH3CHCH3的消去反应
Br
4、CH3CHCH2Cl的消去反应
CH3
5、1、2—二溴乙烷制乙烯的反应方程式
6、1、2—二溴乙烷制乙炔的反应方程式
六、填表对比三类消去反应
醇类卤代烃邻二卤代烃
反应条件
消去的小分子
消去条件
七、判断下列有机物能否发生消去反应,能的写出反应方程式
1、—Br
2、—CHCl—CH3
CH3
3、CH3C—OH
CH3
CH3
4、CH3C—CH2OH
CH3
第三课时
[典型例题]卤代烃在NaOH存在的条件下水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实质只带负电的原子团(例如OH—等阴离子)取代卤代烃中的卤原子。
例如:CH3CH2CH2—Br+OH—(NaOH)CH3CH2CH2—OH+Br—(NaBr)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溴乙烷与NaHS反应;
(2)碘甲烷与CH3COONa反应;
(3)由碘甲烷、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合成甲乙醚。
[典型例题]如何实现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完成化学方程式,指出反应类型和反应物分子中的断键部位。
(1)CH3—CH2—BrCH2=CH2
(2)CH3—CHBr—CH2BrCH3—CH=CH2
(3)CH3—CH—CH3CH3—CH=CH2
[典型例题]分子式为C4H10O的醇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可能生成几种烯烃?分别写出这些烯烃的结构简式。
[典型例题]在工业上,异丙醇(CH3—CH—CH3)可由丙烯与硫酸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再与水发生取代反应而制得。写出该过程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每一步的反应类型。
[典型例题]根据下面的反应路线及所给信息填空:
AB
(1)A的结构简式是,名称是;
(2)①的反应类型是;③的反应类型是;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练习:1、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A、CH3OHB、CH3CH2OHC、(CH3)3CCH2BrD、CH3CH2CH2Br
2、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的是
A、CH3CH2C(CH3)2OHB、CH3CH2CH2CH2Cl
C、HO—CH2CH2COOHD、Cl—CH2—COOH
3、1—溴丙烷和2—溴丙烷分别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两反应
A、产物相同,反应类型相同B、产物不同,反应类型不同
C、碳氢键断裂的位置相同D、碳溴键断裂的位置相同
4、下列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相同碳原子数的烃的是
A、氯仿B、碘乙烷C、1,2—二溴乙烷D、(CH3)2CHCH2Br
5、由2—氯丙烷制备少量的1,2—丙二醇(HOCH2CHOHCH3)时需经过下列哪几步反应
A、加成、消去、取代B、消去、加成、水解
C、取代、消去、加成D、消去、加成、消去
学校临清三中学科化学
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有机合成”的基础知识。
二、预习内容
1.在烃和烃的衍生物中:
能发生取代反应有
能发生加成反应有
能发生消去反应有
能发生聚合反应有
2.有机合成的思路:就是通过有机反应构建目标分子的骨架,并引入或转化所需的官能团。
思考:
在碳链上引入C=C的三种方法:
(1)_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在碳链上引入卤素原子的三种方法:
(1)_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在碳链上引入羟基的四种方法:
(1)_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4)__________。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2、了解有机合成的过程和基本原则。
3、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概括和总结。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中的应用二、学习过程
活动探究
阅读课本,以(草酸二乙酯)为例,说明逆推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分析草酸二乙酯,官能团有;
(2)反推,酯是由酸和醇合成的,则反应物为和;
(3)反推,酸是由醇氧化成醛再氧化酸来的,则可推出醇为
(4)反推,此醇A与乙醇的不同之处在于。此醇羟基的引入可用B;
(5)反推,乙醇的引入可用,或;
(6)由乙烯可用制得B。
总结解题思路:
①
②
③
[思考]用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有机合成的设计有哪些注意事项?
[总结]
[知识拓展]科里(EliasJamesCorey)
1990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的有机化学家EliasJamesCorey以199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在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方面的贡献。
科里从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有机合成的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合成了几百个重要的天然产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都比较复杂,而且越往后,他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越复杂,合成的难度也越大。
他的合成工作主要涉及(1)大环结构(2)杂环结构(3)倍半萜类化合物(4)多环异戊二烯类化合物(5)前列腺类化合物(6)白三烯类化合物。
此外,科里还开创了运用计算机技术于有机合成的设计。1969年他和他的学生卫普克(Wipke)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程序OCSS(OrganicChemicalSynthesisSimulation,有机化学合成模拟),这也是建立在他的逆合成分析原理上的。
[课堂练习]
1.反应2CH3I+2Na→CH3CH3+2NaI在有机合成上叫伍尔兹反应,现将CH3Br、CH3CH2I的混合物跟金属钠反应,则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一卤代烷[RX]与金属镁在室温下于干燥乙醚中作用,生成有机镁化物——卤化烷基镁
这种产物叫做“GnignandReagenl”(格林试剂)。格林试剂很活泼,能与多种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HY)作用,生成相应的烃。
Y=-OH,-OR,-X(卤原子),等。格林试剂是有机合成中用途甚广的一种试剂,可以用来合成烷、烯烃、醇、醛、酮、羧酸等一系列化合物。写出以苯、丙烯为主要原料合成C6H5CHOHCH2CH3化学方程式。
3.由转变成。需经过_____、_____、_____等较合理的反应过程。
5.已知与醛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称为α氢原子(α-H),α-H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泼性,如(R,R′可为烃基或H原子),又如(前后二者皆无α-H),甲醛是还原性最强的醛,请完成
(1)以CH3CHO为必需试剂制备C[CH2OH]4时,另一种有机试剂M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更好地合成C[CH2OH]4,所加试剂M常常要适当过量,请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苯为主要原料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制取冬青油和阿斯匹林:
请按要求回答:
(1)填出流程中方框内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变化中①和⑥的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
(3)变化过程中的②属于_______反应,⑦属于_________反应;
(4)物质的量相等的冬青油和阿斯匹林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量,冬青油比阿斯匹林_____________,其中冬青油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样制得的冬青油层中往往含有原料B,致使产品不纯。从冬青油中提取冬青油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
③
④
3.消去,加成,消去。
4.(1)HCHO
A:
B:
5.(1)A:B:
(2)
(3)②:水解反应⑦:酯化反应
(4)少,
(5)NaHCO3溶液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细胞的生命历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本实验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1.说出本实验的实验原理。
2.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养成独立动手操作的习惯。
3.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培养学生视图、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
4.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养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⑵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2.教学难点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试剂以及对标本的处理时间,操作的先后顺序。
教学设计思想和教材分析
实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按照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思想进行教学,教师就要设计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多途径多方式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本节教学以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边操作边思考。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同一实验组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得出答案。教师在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上适时点拨,以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课堂效率。有丝分裂的实验是一个验证性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有丝分裂各时期的观察,来验证学生在前面学到的知识,并加以巩固。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应让学生先回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有哪些变化,以便在实验中能够准确的观察到各个时期的图像,并能区分出来。
教学策略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预习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简单的了解进行细胞分裂实验的各个过程,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同时应把实验的关键点讲出来,以便引起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依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锻炼其自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及用于探究的问题。
2.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目的要求及实验操作的步骤,提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的图像变化,今天我们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引题: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5实验的第一段,完成学习探究1。
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学习探究1,另一位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修正。
引言:通过实验原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进行本实验的指导方法和思想,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探究2中的5个小题,阅读教材P115~116页,并依据课本所列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师:怎样培养洋葱根尖?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瓶内的水面。把广口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时,取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注意的问题:应选择底盘大的洋葱做生根材料;剥去外层老皮,用刀削去老根,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培养时注意每天换水1~2次,防止烂根。
二、装片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结合着教师的提问,边回答边操作,从而知道在进行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进行该操作。由于解离、漂洗、染色三个步骤中,都有一段等待时间,教师应利用这些空隙,要求学生讨论在进行该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以保证该操作的顺利进行,也可做一些相关的题目,来巩固该部分的内容。
1.取材与解离
师:取材的时间最好在什么时候进行?解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离后细胞是否仍保持活性?
生: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
3~5min,至根酥软为止。解离中,应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解离太长使细胞的结构破坏,影响制片的效果,太短则不易使细胞分离,观察时细胞容易重叠。解离后细胞已被盐酸杀死,不具备活性。
2.漂洗
师:为什么要进行漂洗?怎样进行漂洗?
生:由于染色剂是碱性染液,如不漂洗,酸碱发生反应,不利于着色;同时也是为了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用镊子把酥软的根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
师:在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染色中,为什么要把握好染色的浓度和时间?
生: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时间的把握要好,否则染色过深,不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
4.制片
师:实验中,要使细胞分离和分散开,需采取哪些措施?
生:先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压片时用力要适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不易分散。
巩固性练习
1.洋葱根尖细胞解离后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是()
A.由选择透过性变为半透性B.由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C.仍保持选择透过性,但通透性增大D.仍维持原来的通透性
2.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向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的目的是()
A.洗去根尖表面的龙胆紫溶液B.利于根尖的放置,便于指压玻片时排走气泡
C.利于指压玻片时组织细胞分离D.细胞吸水胀大,便于观察
3.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解离→染色→漂洗→制片B.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染色→解离→漂洗→制片D.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三、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低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先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
2.高倍镜观察
师:在一个视野中能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能不能找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如何操作才能找全各个时期的细胞?
生:在一个视野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因细胞在解离时已经被杀死,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了。不能,因在一个视野中,我们只能找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要想看全各时期的细胞,应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师:在你的观察结果中,处于哪一时期的细胞最多?怎样确认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长短?
生: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因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确认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就看在这一时期中观察到的细胞的多少。
四、绘图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时期的细胞特点,绘制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简图,并能区分各时期细胞的特点。
巩固性练习
1.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清晰可见的结构是()
A.染色体、纺锤体.细胞壁B.纺锤体、细胞膜、细胞核
C.染色体、赤道板、细胞核D.纺锤体、细胞壁、核仁
2.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中,每个细胞内的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不同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B.中期和后期C.中期和末期D.后期和末期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酯化反应”,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从反应原理上来讲,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取代反应类型,也是教材中涉及到示踪原子法这样一种实验方法来研究反应历程的典型例子,是学生了解先进的实验方法的一扇窗口;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角度来讲,这是锻炼学生实验技能的一次良好机会;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也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一、教材分析与内容选取
酯化反应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有两处呈现:必修2的第三章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三章。其中,酯化反应的概念、实验等在必修2中已经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而酯化反应的断键方式则是在选修5中做出了进一步分析,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到必修2就有可能提出这一问题,因此建议在此就应该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而且从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学生在这之前已学习了蒸馏、化学键等知识,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延伸的基础。另外,酯化反应及实验中涉及到的分子的极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等知识,则是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才能学习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做出简单介绍,为后面的学习做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图3-17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图3-17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图3-17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第二课时
【引入】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和课后讨论题
问题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答】CH3COOH跟C2H5OH发生酯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间的反应,在不加浓硫酸时,即使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速率仍很慢,所以当混合物加热时,蒸气成分是CH3COOH和C2H5OH的蒸气,乙酸乙酯的蒸气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当然在Na2CO3溶液的液面上不会收集到乙酸乙酯。由此可见,浓H2SO4主要起催化作用,其次,因为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的,所以浓H2SO4也能除去生成物中的水,有利于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板书】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师】在该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而不用他们的水溶液?
【生】因为冰醋酸与无水乙醇基本不含水,可以促使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师】在上一节的实验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乙酸乙酯,我们除了利用浓H2SO4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外,还用到了其它什么方法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生】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同时还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边反应边蒸馏,使生成物及时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也有利于试管内的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问题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
【答】由于加入了催化剂H2SO4,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了。加热时,蒸馏出的蒸气的成分是乙酸乙酯、乙醇和乙酸,冷凝成液体后收集在盛水的试管中,但乙酸和乙醇是溶于水的,乙酸乙酯作为有机物,又易溶于乙酸和乙醇这样的有机溶剂中,所以必然有部分乙酸乙酯溶在乙酸和乙醇的水溶液中,因而收集量减少;但试管中如果盛放Na2CO3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提高收集效率,并提高乙酸乙酯的纯度,因而收集量要多。
【板书】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实验证明】取等浓度、等体积的乙酸(或乙醇)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盛放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结果是盛乙酸(或乙醇)溶液的试管中的乙酸乙酯变少,另一个几乎无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学生往往会提出乙醇没有与Na2CO3反应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解释应是“冷凝液中的乙酸被Na2CO3中和生成CH3COONa,CH3COONa和溶液中大量的Na2CO3都属于离子化合物,增强了溶剂的极性,降低了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但考虑到分子的极性和相似相溶原理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才学习到,因此暂不宜引申)
问题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
【答】酯化反应是指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与将来在选修5中要讲到的醇跟氢卤酸的反应相区别)
【板书】3、酯化反应: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设疑】在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氧原子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
【分析】脱水有两种情况,⑴酸脱羟基醇脱氢;⑵醇脱羟基酸脱氢。在化学上为了辨明反应历程,常用同位素示踪法。即把某些分不清的原子做上记号,类似于侦察上的跟踪追击。事实上,科学家把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换成放射性同位素18O,结果检测到只有生成的乙酸乙酯中才有18O,说明脱水情况为第一种,即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G.Hevesy)首先使用的,他因此获得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板书】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动画演示】用3D动画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反应机理的认识。
【师】还记得我们在讲酯化反应的开始提到的问题吗?为什么“酒是越陈越香”?请大家结合所学过的醇和酸的知识做出解释。
【生】酒在放置过程中,其中的乙醇有部分逐渐转化为乙酸,乙酸和乙醇缓慢反应生成了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师】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现在还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各种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等的香料。
【小结】略
【作业布置】略
【板书设计】乙酸的酯化反应
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3.酯化反应: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504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