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A版四年级上《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A版四年级上《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乐节课文内容,了解现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3.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2.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是世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烽火台,它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在古代,人们还用什么方法传递信息?那么现代人们又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互相检查预习时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3)想一想:课文讲了几种传递信息的方式?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部分讲了什么?

2.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几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邮电、电报、电话、广播、计算机网络)

5.指名反馈分段情况:

6.教师:同学们,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改进传递信息的方法。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身在世界角落的人们随时都可以得到远方亲友的消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两千多年来,古代的人们怎么传递信息?如何不断改建传递信息的方法的?

(2)新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3)你写过信吗?结合实际说说你怎么用书信与别人传递信息的?人们怎么用邮政系统来传递信息的?

2.指名反馈。

3.齐读第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

新的交通工具的问世,世界上才形成了庞大的邮政系统,人们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更加便捷、准确地传递信息。但是,人们并不满足这种方式,因为这还不够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读一读古诗《杜少府之任蜀川》,理解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杜少府之任蜀川》:同学们,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为了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而悲哀,写了一首诗《杜少府之任蜀川》。

2.齐读古诗。

3.师:诗的第三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谁能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师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1)翻天覆地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人们通过电磁波发送和接收信息,是通信史上翻天覆地的革命?

(3)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指名反馈,互相补充。教师适当地引导。

3.体会语句,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电报、电话日益普及,输送信息的缆线像狭窄拥挤的公路一样,经常“堵车”不是占线就是串线。

(2)科学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办法:一束光纤的通信容量是一条铜线的25万倍,一条光缆可以通一亿条线路。

4.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师:信息变成了电磁波发送与接送信息,这是通信史上的革命,科学技术仍在不断发展。

2.说说什么是信息网络。

3.齐读这一部分。

4.教师小结。

四、教师小结。

1.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2.教师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精选阅读

13 人们怎样传递信息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3 人们怎样传递信息”,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会认字(包括1个多音字),练习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体会先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人们的好处。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先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人们的好处。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情况汇报。
1.开火车接读课文,挖“地雷”(学生读错的字词为“地雷”,下同)。
纤qin纤夫
xiān纤维纤细
2.你还有哪些字读不准或者读得和别人不一样?(解决个别学生不会认的字)
3.你在预习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尝试解决了吗?用的什么方法?
(1)小组内汇报。
(2)全班交流。
二、游戏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1.教师用生字词卡片开小火车抽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播”字的写法:注意右边的笔顺,注意写好左窄右宽的间架结构。
小老师评组内的写字情况(每组评出一个写字优秀奖、一个写字进步奖)。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
1.默读课文自由完成下列填空题,并说说你对人们更新信息传递方式的感受。
人们不断改进更新信息传递方式,开始是通过邮政系统输送信件,传递信息→(通过电话、电报、广播以电磁波形式)→(激光通信)→(信息网络)→……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齐读课文。
四、作业。
1.读一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从写字表中选你认为难写的生字练习写一写。
3.收集下列资料:
a.你知道人们还有哪些信息传递方式?
b.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分别发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资料汇报,举办“信息传递会”。
1.邮政没产生前,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你知道人们还有哪些信息传递方式?
a.学生自由上台汇报。
b.评出最佳“猎手”(搜集资料能手)。
2.课文中介绍的几种信息传递方式,你最喜欢用什么方式传递?为什么?
a.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动笔画一画)。
b.小组讨论交流。
c.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讲解:光纤、激光通信等方面的知识。
3.当个小小设计师:未来还可能有什么通讯方式?请你展开想象,大胆来设计。
4.发明家的故事交流。
a.学生讲自己找到的故事。
b.老师讲故事。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的故事》
《电报的发明》
二、小结本次活动情况。
1.评奖:最佳小“猎手”、设计明星、故事大王等。
2.教师鼓励学生学好知识、大胆创新。
三、作业。
1.默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语补充“我的词语库”并选词说话。
2.搜集阅读发明家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13人们怎样传递信息
邮政系统→电磁波→激光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网络)→……飞速发展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A版四年级上《飞翔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会认字(包括1个多音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明确信念对成功的重要性,并从中受到启发。

4.搜集更多的发明家的故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及相关资料图片;学生搜集飞机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教师:你知道2005年10月12日,咱们中国有一件什么值得纪念的大事吗?(“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神舟”六号的知识。

3.教师:这节课,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来追寻第一个飞翔的人。

(教师板书课题:飞翔的信念)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自由选择方法解决疑难字障碍。

3.同桌交流自读体会及收获。

4.学生代表当小老师教生字。(注:教师应提前选派小老师并检查小老师的生字学习情况)

重难点提示:

a.字音:

“械”字的音为“xiè”而非“jiè”;

多音字:

lǜ(功率)

shuài(率领)

b.字形方面易混淆的字:“琢”区别于“逐”。

c.鼓励学生针对生字质疑问难,争取当堂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5.指导写字:

a.学生观察“器”字,自己提示自己怎样写才能将“器”字写好: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犬”字,“犬”字上的一点不能丢,还要注意整个字的间架结构。

b.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

c.写字评价:自评、互评

5.学生再读课文。

读书要求:将课文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碰到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反复练习直到读通顺为止。

6.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分段接读课文,众生评价。

三、作业。

1.练习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飞机的资料,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导入新课。

1.开小火车认读本课的生字。

2.听写本课的会写字,同桌互评听写情况,表扬听写全对的同学。

3.板书课题。

二、再读课文,深化对“飞翔的信念”的理解。

1.指名学生分段接读课文。

2.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自己的读书体会提出问题。

教师整理问题有侧重地板书问题。

如:“信念是什么意思?”

“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飞翔的信念与他俩成功有什么关系?”

“信念给我们什么启示?”

……

3.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学课文。

自学建议:

(1)读:朗读课文,找重点句段读一读。

(2)说:说一说你们的想法、体会。(可以联系自己小时候与莱特兄弟相似的一些活动)

(3)写:将你想说的话写在课文相应的地方。

4.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5.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对问题作引导并指导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课文:如读莱特兄弟小时候玩玩具产生问题的一部分可以带着思考的感受来读,声调要轻、语速可慢;读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一段要带着惊喜的心情读,声调可高、语速可快。

6.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和同桌互读互评。

7.指名朗读汇报(选择自己读得比较好的段落汇报朗读)。

三、交流汇报。

交流飞机的资料。

交流小发明家的资料,认识信念对成功的重要性。

四、讨论结课。

学了课文,再加上我们刚才交流的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

1.默读课文,选出好词语补充“我的词语库”。

2.写话练习:你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怎样产生的?你准备怎样做来实现梦想?

3.将你的信念做成书签,让它激励你前进。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小结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北师版四年级上《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后第2题中所填词语的意思。

二、感悟田老师启迪我文学兴趣的高超的教学技艺。

三、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学习作者先叙事后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借典型事例,融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老师的敬爱之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熟悉,拉近距离

1、问好,自我介绍。

2、彼此略谈第一印象,增加印象。

二、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1、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书写课题。“师”老师的“师”,“恩”恩情的“恩”,(师边说边板书)齐读“师恩”。

2、师接着板书“忘”,问:“难忘”能否改为“不忘”,为什么?板书“难”(让我们一笔一划,情真意切地写下这个字“难”)

3、齐读课题《师恩难忘》。

三、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1)、针对第一自然段

简述,时间、地点。

(2)、针对第二自然段

A:抓“只有”“才”,用擦除的方法体悟,对老师敬佩之情。

B:怀着敬佩的心情齐读此段。

(3)、针对三至六自然段

A: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吗?(这是一个整体、一个典型事例。提示把握全文结构层次和选取典型事例表达的方法)

B: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田老师讲课怎样?哪个词来形容?(板书:)

C:”娓娓动听”什么意思?怎样的娓娓动听呢?

诗、文对照。抽生分角色朗读。先读文再配诗。边读边品。

第一句有意思吗?①想象成“一个小孩子”,符合儿童关望同伴的心理。②“牵着妈妈的衣襟儿”:胆小。③“一口气”:好奇天真,想早点看到美丽世界的心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一个小村子,四五户人家,家家冒炊烟。可小孩子不饿,他顾不上这些,他很兴奋。

第三句:走累了,歇歇脚,人之常情。

第四句:有问题吗?

省略号多在句末,这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什么放在句首?(为了与诗文吻合)

第五至第七句:为什么又加了三句?合理吗?老师的意图是什么?(前人在花后人欣赏,小学生从小要爱护花草。)

D:田老师讲完了,评价评价。(不仅教书还在育人。不仅生动还很感人。)

E:所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什么意思?(板书:身临其境)“入了迷”到了什么程度?齐读第六自然段。

...

四年级语文上13麻雀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13麻雀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

要求1.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爱的力量是伟大而崇高的。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了解作家、作品。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重点

难点1.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为爱的力量。

教学

课时两课时

麻雀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阴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①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段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猎狗出场。

突然,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xiù)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②这里的“野物”指什么?“突然”和“嗅”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猎狗放慢脚步,嗅到了野物。

风猛烈地摇撼(hàn)着路旁的梧桐树。[③“猛烈、摇撼”写出了什么?]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cháo)里掉下来的。[④“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说明了什么?从“呆呆地”和“无可奈何”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句导读:猎狗的动作虽然缓慢,却很可能带有攻击性,小麻雀的处境令人担忧,猎狗的危险与其缓慢的动作形成强烈的对比。][⑤从猎狗的动作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⑥“突然”一词表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落下来?]它扎煞(zhāshā)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⑦动物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正当猎狗想伤害小麻雀时,老麻雀很快出现在猎狗面前,并绝望地尖叫。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zhěnɡ)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sīyǎ)的声音。[句导读:此句写出了老麻雀一副“临战”的紧张姿态。][⑧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并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bó)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pánɡ)大的怪物哇!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⑨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老麻雀要跟猎狗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猎狗愣(lènɡ)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⑩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后退,是因为害怕吗?]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慑住了。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小麻雀的危险解除了。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麻雀和猎狗的图片。

一导入

(课前在黑板上贴麻雀和猎狗的图片)

(老师边指图边说)麻雀和猎狗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用词语或一两句话描述一下。板书重点词句。)

学生甲:麻雀弱小,猎狗庞大。

学生乙:麻雀和猎狗相比,麻雀显得特别弱小,猎狗看上去显得很凶。

弱小的麻雀和庞大的猎狗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麻雀》,这篇文章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猎人笔记》。《猎人笔记》写了一个猎人的狩猎所见,以随笔的形式出现,包括25个短篇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梧桐绒掩嘶哑搏庞危险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嗅你知道哪个词和“嗅”意思相近吗?

巢你见过“鸟巢”吗?是什么样子的?

拯救——拯

课文中谁“拯救”谁?

嘶哑——嘶、哑

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出“嘶哑”的声音?

搏斗——搏

你见过“搏斗”的场面吗?给你什么感觉?课文中谁要和谁“搏斗”?

庞大——庞愣住——愣

“愣住了”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课文中谁“愣住了”?

(3)书写指导。

①绒:右边是“戎”不是“戒”,注意不要多写一“竖”。

②搏:左边是“提手旁”,注意与“博”的区别。

③庞:“广字旁”下面是“龙”字,切记不要丢掉撇,写成“尤”。

(4)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中都出现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文章中出现了小麻雀、老麻雀、猎狗和“我”。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猎狗被镇住了,不由得后退,“我”急忙唤回了猎狗。)

(2)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自己的幼儿,镇住了猎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3)明确自读课文时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

学生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较容易的问题边提边由学生解答;较难的问题可在下节课解决。

四小结

面对庞大的猎狗,老麻雀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危险。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根据本学期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这节课上应继续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再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能力。

2.在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及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

3.本课老麻雀全力保护小麻雀的爱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动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们人类则更应该拥有。为了让还不太懂得关爱别人的学生受到爱的触动,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能学会去关爱别人,教师在教学的最后(在学生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之后),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触动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爱的伟大,从而教育他们要学会用爱去关爱别人。

1.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爱的伟大,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爱的力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的句子和表现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动画片。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与“我”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板书:老麻雀、小麻雀、猎狗、“我”)谁能简单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猎狗被镇住了,“我”急忙唤回了猎狗。)

二学习课文

1.猎狗要吃的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1)出示填空,请学生先填一填,再谈谈感受。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2)集体交流。

学生甲:我觉得小麻雀特别可怜。

学生乙:小麻雀刚出生不久,嘴角嫩黄,它还不会飞,特别需要帮助。

学生丙:小麻雀一定特别害怕,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3)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2.面对这么娇弱的小麻雀,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这危急关头,老麻雀是怎么做的?自己读一读第4、5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还可以简单批注。

3.集体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朗读。(根据学生所说出示句子)

(1)句子一: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①对比朗读(课件出示句子),谈感受。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形象地表现出老麻雀飞落时动作之快,用力之猛,反映了老麻雀着急、紧张的心情,也表现了它的勇敢。)

②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什么样子?结合实际说一说,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既然“绝望”,为什么还要尖叫?

(老麻雀对自己能否挡住猎狗没有把握,但仍尽力尖叫来警告猎狗,保护自己的孩子。)

③课件播放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的动画片,再次加深学生的感受,朗读这句话。

(2)句子二: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①老麻雀紧张什么?它真的一点儿也不害怕吗?

②此刻老麻雀在想什么?

③读一读这句话。

(3)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老麻雀很有可能丢掉性命,那么,它可不可以不飞下来?(可以)那它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呢?

课件出示句子: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这种力量就是对孩子的爱。正是爱的力量,让老麻雀奋不顾身,将自己置身于险境。)

4.“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向后退”呢?

看法一:猎狗害怕了。

看法二: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征服了。

(2)为什么“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麻雀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这么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征服了猎狗;强大的爱,感动了“我”;强大的爱,也打动了我们每位读者的心。

1.课文以“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写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了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提出问题,而要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应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发言”的办法去解决。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太大,却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其间的逻辑联系。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猎狗威胁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我”唤猎狗走开。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

2.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一位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遣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

3.最后,教师还应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本文,好吗?

1.读一读,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xiù嗅wēi危pánɡ庞xiǎn险cháo巢lèng愣

2.读句子,写出与加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1)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保护)

(2)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哇!(巨大)

(3)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连忙)

3.填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1)老麻雀站在的树枝上。

(2)小麻雀地拍打着翅膀。

(3)一种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4)同学们观看节目。

4.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

5.猎狗是因为害怕老麻雀而退缩吗?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18年生于俄国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1883年卒于巴黎。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既擅长自然风景描写,又长于抒情,且常用隐蔽手法描写人物细腻的心理。他的小说结构简洁严整,情节紧凑,语言纯净优美,人物形象生动,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略读课文,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分析、重组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从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中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1.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yán)官镇,据(jù)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句导读:这两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导读:这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上很平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昂(ánɡ)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导读: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该句用先声夺人的描写手法,用“闷雷滚动”暗示了钱塘江浪潮的气势磅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顿时人声鼎沸(dǐnɡfèi),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diǎn)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④此处“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ɡuàn)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用“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⑤“白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⑥这几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shà)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依旧风号[háo]浪吼。[句导读:这一句写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⑦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海水涨潮时,浪头特别大。

学生乙:海水涨潮时,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观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盐据卧塔沸震吼涨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盐官镇——盐

你知道生活中“盐”的作用吗?

据说——据

(出示课文句子)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解释“据说”的意思。

横卧——卧

卧就是躺着、趴伏的意思,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人声鼎沸——沸

你感觉到人的声音怎么样?

(3)书写指导。

①塔:注意别忘了写右边口字上的小“横”。②沸:右边不是两“竖”,是一竖撇和一竖。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即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1)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第2至第5自然段具体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第2至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关系,第1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讨论明确分几部分,说明理由。(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形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4.分段读课文。

四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文中重点句子,钱塘潮的视频资料。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学习课文

1.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知道什么是“天下奇观”吗?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天下奇观是指世界上不同一般的景象。两个“观”是不同的:“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2)师生对读。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

2.讲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

(2)学习潮来前(第2自然段)钱塘江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①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用不同符号标出)

②读中听。(边听边答)

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重点句一:“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引导学生感受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

重点句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句中可以体会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③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3.讲读第三部分。

(1)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精讲课文第3、4自然段)

①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心情会怎样?潮来时,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②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指导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③知潮声。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音像什么?响声怎样?(声音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响声如同山崩地裂。)

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④知潮形。用上述方法,准确地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补充有关大潮形成的资料)

⑤明其序。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

⑥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2)作者写得特别好,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

(按一定顺序:远→近;抓住潮来时的特点:声大、浪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3)激发情感。(再看录像)

提示: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4.讲读第四部分。

(1)还能从课文中哪儿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表示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2)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它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1.结合课本上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及时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说法。

(1)他凝视着墙上的那幅国画。(注视)

(2)我依照妈妈的话又重新做了一遍。(按照)

(3)下雨了,警察叔叔仍旧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仍然)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渐渐)

3.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4.除去文中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地方,从观潮的人数之多和人们高涨的热情中也可看出大潮的“奇特”。

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人教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情感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范文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篇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整节课我紧紧围绕课文前面链接语提出的三个要求引导学生读读,想想,画画。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解决问题,读的形式设计得灵活多样,有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轻声读,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探究。

因为这课是说明文,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我找到了一些黄河成为悬河的课件,黄河决口引起水灾的课件,让学生能体会到母亲河成为祸河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印象会比较深。

这节课还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拓展他们的见识,培养了能力。遗憾之处就是教师没有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显得机械化,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回答不新鲜,声音也过于小声,部分同学甚至没有举一次手,教师激励性语言太少。

篇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引导学生先总结学习“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并编成顺口溜:“一读明大意,二读悟情感,三读品语句,四读受启发,五读懂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把握重点时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在交流讨论环节,我播放了相关的网络视频,让孩子们体会到: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这课的不足之处:A.学生对黄河的课外知识知道不够,看来搜集资料,广泛阅读欠缺;B.预习卡写的要求多了点,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设想:可多点读、画、批、思方面的预习。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实录(青岛版)


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实录(青岛版)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
平行与相交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画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做了铺垫,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了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以及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和三角尺。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大家看:这个字是(无),这个是(始),这个是(无)这个是(终)。那无始无终是什么呢,猜一个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名词?
师:对,直线,为什么是直线呢?
生: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说的真好,因为直线有一个特点是能向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师:咱们再看,这四个字在不同的?
生:平面内。
师:我们的黑板是不是平面,大屏幕是不是平面,桌面是不是平面,课本封面是不是平面?
师:那咱们再来看,老师如果把这个图形展开,你们看这四个字就在同一个平面内了。(板书:同一平面)
谈话:今天我们就是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大前提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二、认识平行与相交
(一)画图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谈话:你们会画直线吗?赶紧的任意画两条直线。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老师看到你们出现了好多种画法,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挑选了6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为了便于表述,我们编上序号,你们说,老师写。
(二)分类感知,认识平行与相交。
(1)、学生尝试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六组直线,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他们分分类吗?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生:1、4、6一类,3、5一类。
师: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1、4、6交叉在一起了,3和5没交叉。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
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师:像这样交叉的一组直线,我们数学上有个特殊的名称,叫相交!他们的交叉点叫交点。(板书)
这样我们就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相交,一类是不相交。(板书)
师:咱们看大屏幕,这是一组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也不相交。不相交又叫什么呢?
生:平行
师:你觉得怎样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引导。
2、进一步理解平行的概念
课件出示平行的定义,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互相平行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
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提问: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同一平面内呢,不在同一平面内还成立吗?
师:大家来看,(屏幕)高架桥相交吗,平行吗,为什么呢?
生:不平行也不相交,因为他们不在同一平面内。
三、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谈话:同学们,平行是我们数学上讲的,那生活中有没有平行的影子?
师:咱们教室里有没有平行的现象?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及时评价,并捕捉有效的资源。
师:平行不光在教室里能找到,在教室外也可以。大家看(大屏幕)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有没有平行的现象?
四、画平行线
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
谈话:同学们,咱们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创造出一组平行吗?
你可以用画的,也可以用折的
(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办法。
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这会儿我们要用到三角板和直尺了。
下面我边画边说,请你仔细观察每一步,看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每一步的要点。师讲述:步骤:
一画,首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二靠:然后直尺紧紧的靠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三移:然后把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
四画:最后画另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是一组平行线。
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师生共同总结。
谈话:画平行线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练习。
师生一起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五、巩固新知
同学们,这就是咱们这节课的内容,你学会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自主练习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3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画一画,画好后同桌交流。
(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六、本课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北师版四年级上《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版四年级上《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作业:

1.生字1行并组词,语言积累,近反义词。词语解释在1号作业本上写1遍。

2.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第二课时提问的话题,下去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

答:类:类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

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答: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2、3段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

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

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

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

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

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

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四、板书:

五、作业

同步练习做完。

教案模板:小学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优秀教案范文


【导语】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教案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日的湖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会使用“曲线”“多边形”工具。(2)学会清除图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尝试,学会曲线工具在绘图中的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动手设计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塑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曲线”“多边形”工具

难点: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曲线是优美的线条,画流淌的河流要用到它,美丽的树叶、花瓣要用到它,怎么画出这些呢?

二、新课

1、使用工具箱的曲线工具,绘制河流,树叶和花瓣,并填色。

(1)教师示范画出一条河流,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操作,交流。

2、画得不好,想重画,换张白纸,怎么办?

学生思考并动手尝试后回答。(技术提示:单击菜单“图像”菜单,选择“清楚图像”命令。)

3、用多边形工具画帆船

(1)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用“多边形”工具画出帆船。

(3)教师课堂巡视指导,学生学习操作,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小结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板书。

热闹的湖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学会使用选定工具,复制、粘贴物体,(2)让学生学会使用翻转、旋转命令修改图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尝试,让学生学会复制、粘贴操作。学会翻转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图软件各部分的操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学会复制、粘贴、翻转物体

2、教学难点:不同工具模式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上的热带鱼,你找找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

(二)新课

师:“复制”“粘贴”时电脑里常用的命令,选择好需要复制的物体,单击“复制”命令,这是电脑就记住了这个物体,单击“粘贴”电脑就会复制出同样的物体,要多少有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把安静的湖面变成热闹的湖面!

1、复制、粘贴帆船

师: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画出那么多的帆船呢?

学生:找办法,操作(学生单击“选定”工具,框选帆船,单击菜单栏“编辑”→“复制”命令,再单击菜单栏“编辑”→“粘贴”命令,这是画纸上出现了一模一样的帆船。)

2、翻转物体

师:大家做好了吗?一模一样的帆船显得很单调,我们可以通过旋转和翻转的方法将湖面变得生动起来。请同学们使用菜单栏“图像”→“旋转翻转”命令,选择旋转“水平”翻转。

使用“旋转翻转”命令可以让湖面上的帆船“来来往往”,我们还可以改变帆船的颜色,使画面更加丰富。下面请大家立即行动!

3、帆船能向不同的方向行驶吗?请同学们自己尝试操作。(技术提示:利用“旋转翻转”命令,选择旋转“按一定角度”翻转)

4、改变帆船的大小

师:我们看物体时都是“远小近大”,为了使画作更加逼真,在画画时,我们也要按“远小近大”的规律作画。我们可以用“选定”工具选中帆船,通过拖动四周的控制点来改变帆船的大小。请大家立即行动!

5、课堂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不仅电脑绘画中有复制、粘贴,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它,有了复制、粘贴,我们所描绘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避暑在湖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及命令创作图画。(2)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工具。(3)让学生学会打开两个画图窗口的技法复合作图。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复合作图,提高绘图效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2)培养学生协助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绘图及打开多个窗口复合作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炎炎夏日,为了照顾好调皮的小蝌蚪,青蛙妈妈们蹲在湖面的荷叶上快热昏了,这时还好有莲蓬降温器帮了我们的忙。一起来画画吧。

(二)新课

1、使用刷子、曲线工具绘制半边青蛙,再使用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青蛙。将复制出来的半只青蛙用“翻转\旋转”命令水平翻转成另外半只,然后将它移动,直到和前面的半只拼成一只青蛙。参考课本23页

教师提示并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交流展示。

2、绘制太阳和太阳镜

教师示范:(1)使用“椭圆”工具,按住“shift”键画出正圆,并涂上红色。(2)使用“曲线”工具在太阳的正上方画出一根线条,中间向下弯曲,形成镜架。(3)在镜架的中心和边缘在画一根直线,拖出一个镜片。(4)画完两个镜片后填色,使用刷子工具在镜片上画出“高光”,师眼睛更加逼真。

3、在图画中输入文字

师:作品完成了,我们还可以为作品配上文字。请同学仔细阅读,自己尝试着去给作品配上自己的名字并设置字体、字号。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请一位学生展示,请不会的学生仔细观察。

4、打开多个窗口复合作图

使用“画图”作画时,有事会感觉“地方”太小,不太方便,这是我们可以打开两个“画图”窗口,一个用来集成作品,一个用来专门生产“零件”。“零件”生产后,在用“复制”、“粘贴”命令,复制到另外一个“画图”窗口里。

5、课堂小结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板书。

《A版四年级上《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94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