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学案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高考说明】①了解电离、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第1课时

【学习目标】⒈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⒉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能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⒊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温度、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旧知回顾】
⒈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练习:[讨论]下列物质中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

⒊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NaOH:____________________
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NaHCO3___________________
NaHSO4: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离子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可以导电,而共价型的电解质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

【新知讲解】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观察试验3-1:P40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与醋酸的比较)
填表: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概念
化合物类型
电离程度
在溶液中存在形式
电离过程
练习:下列电解质中:NaCl、NaOH,NH3H2O、CH3COOH,BaSO4,AgCl,Na2O,K2O,Na2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强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弱电解质

讨论:⒈CaCO3、Fe(OH)3的溶解度都很小,CaCO3属于强电解质,而Fe(OH)3属于弱电解质;CH3COOH、HCl的溶解度都很大,HCl属于强电解质,而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有何关系?怎样区分强弱电解质?

⒉BaSO4、AgCl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为什么?

例⒈在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1mol/L的甲酸溶液中c(H+)约为1×10-2mol/L
B.甲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1mol/L的甲酸溶液10mL恰好与10mL1mol/L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的导电性比盐酸弱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阅读P41:①了解电离平衡的形成过程
②复习化学平衡,比较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异同

⒈电离平衡:
⒉电离平衡的特征:

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CH3COOH
NH3H2O
H2O

注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电离(中学阶段)
H2CO3

H3PO4
H2S

⒋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移动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符合原理
(2)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
内因:
外因:①温度:;
②浓度:;
③同离子反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
④加入能反应的物质:

讨论与探究:
⒈弱电解质加水稀释时,离子浓度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或不能确定)
⒉画出用水稀释冰醋酸时离子浓度随加水量的变化曲线。

例2、以0.1mol/LCH3COOH溶液中的平衡移动为例,讨论:

改变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c(H+)
c(CH3COO-)
溶液导电能力

加少量硫酸
加CH3COONa(s)
加NaOH(s)
加水稀释
滴入纯醋酸
加热升温
加醋酸铵晶体

【问题与疑惑】

【课后练习】
1、把0.05molNaOH晶体分别加入到100mL下列液体中,溶液导电性变化较大的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C、0.5mol/LH2SO4D、0.5mol/L氨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强极性键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强电解质
B、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
C、NaCl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D、NaCl晶体中不存在离子

3、下列物质中水溶液中不存在除水电离以外的电离平衡的是
A、(NH4)2SO4B、NaHCO3C、H3PO4D、Fe(OH)3

扩展阅读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本章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可见,中国的地形一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节是讲述中国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节,是讲述中国的地震区和火山的有关知识。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安排知识内容的。第一节地形的概况,从中国地形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述了我国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这种从中国地形整体规律出发,进而学习各种类型的地形特点的教材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地形这一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第一节地形的概述对于其它三节教材的宏观指导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节地震和火山),中国的地震知识,从其知识性质来说,虽不属地形知识,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地震与火山同是地球内能释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与地形知识有关,因此在本章单设一节,专门讲述我国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节中,有关地震知识是重点内容,因为无论从分布上看,还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看,在我国地震的重要性都远大于火山。所以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的多发地震区和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此外还需要指出,若从增强学生抗御地震的常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本节在这方面的内容稍显薄弱,因此有必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知识内容。尤其在地震多发的地区,有可能的话还应增加抗御地震灾害的训练。

本章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状况,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地形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在学习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时,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养这种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已经学过的地形类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运用已有的地形类型的知识对我国地形进行分类,用板块构造理论认识我国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等等。毫无疑问,在上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因此,继续提高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除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要素——地貌特征,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珠峰探险,我国的地震历史记录等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由于地形是构成我国国土资源的基础因素,所以本章题材还具有对学生进行珍惜国土资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 中国的地形 [板书]

第一节 地形概况 [板书]

[读图练习] 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 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 [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 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 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 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提问]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 [板书]

[分析示意图] 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小结] 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讨论]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 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 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第三章隋唐时期测试


第三章隋唐时期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渠成以后,“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段运河的作用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广通渠

2.《资治通鉴》中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世英贤亦竟为之用”。对这段评论解释正确的是

A.抨击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B.抨击武则天时期官员过于泛滥

C.赞扬武则天革新政治D.赞扬武则天善用人才

3.唐朝骆宾王《讨武氏檄》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武则天不得人心B.武则天违背了历史潮流

C.地主阶级的不同阶层存在矛盾D.恶毒的人身攻击

4.秦、隋两朝相比,隋朝灭亡原因的不同点在于

A.赋税徭役沉重B.大兴土木C.严刑酷法D.连年战争

5.贞观之治、武周之治、开元之治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①得人而用,政治清明②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③勤于朝政,励精图治④裁汰僧尼,禁建新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迹,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据载唐中期以后“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的荣誉B.进士科最受唐朝人重视

C.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难D.唐朝时开始设进士科

7.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隋唐科举制革除的最大时弊是

A.选官重武轻文现象严重B.庶族地主的反抗

C.选官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D.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

8.“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9.“凡天下十道,置府三百六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这段话记载了唐代府兵制的改革情况,它应该发生在下列哪一皇帝统治期间?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10.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是中原文化主动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典范,下列隋唐时期的制度中与之类似的是

A.科举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募兵制

11.致使8世纪中期我国田亩数最多的主要推动力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B.围湖造田、放火烧山现象的普遍

C.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D.人口激增、粮食短缺

12.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在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A.农民耕种时,有的地区使用曲辕犁,灌溉时使用筒车

B.乘船从洛阳至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C.闲暇时你可以和朋友品茶聊天

D.出门时,你可以将衣物、书籍寄存在柜坊里

13.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这种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C.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D.隋炀帝多次巡游

14.唐朝诗人王翰曾写下千古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所述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从何处传入中原?

A.吐蕃B.波斯C.回鹘D.高昌

15.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上述言论中关于“婿”、“半子”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A.吐蕃B.回纥C.突厥D.南诏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中的“君”将前往

A.西域都护府辖区B.安西都护府辖区

C.瀚海都督府辖区D.忽汗州都督府辖区

17.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③玄奘历经艰苦到天竺取经④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8.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本国的政治迫害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先进文化的吸引

19.古代绘画有时直接再现社会生活,下列四幅画直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天竺舞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

A.政治制度创新B.文化辉煌灿烂C.民族关系和睦D.文化政策兼容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9分,第23题10分,第24题8分,共4小题4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长安的对外交通发达,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这时期,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长安等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日本人吉备年轻时就来到长安,研习儒学,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

材料二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唐代的长安城很大,面积比明清的北京城还大2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宽的街道有220米,东市的街道宽15米左右。西市内东西向和南北向各有两条街,将市内划分成9个区,每区四面都有街道,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开。一般的店铺铺面只有两小间,大的也不过三间。从出土的遗物看,西市有饮食店、珠宝店等,还附有用于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材料三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来看,反映隋唐的长安,洛阳是怎样的城市并析其原因?(3分)就上述角度看,唐朝与长安,洛阳类似的城市还有哪些,为什么会类似?(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你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1分)透过材料二、三你获得了唐代长安城规划方面的哪些重要信息?(2分)

(3)从整体(整个国家)和局部(个体城市)的关系看,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化城市有何历史启示?(2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然使北京进一步国际化,根据历史启示指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说明了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开元中,玄宗修道德,以宽仁为理本,故不为版籍(户口)之书,人户侵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非得当时之实……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免役(按租庸调制,九品以上官员、僧、道等免赋税);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西汉末期的两个皇帝)之间。——摘自《通典食货典田制下》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开元中期以来唐朝在赋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要摘抄原文)(3分)

(2)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不要摘抄原文)(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后继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最终的结果如何?(3分)

23.隋唐时期,我国古代步入了全面繁荣时期。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民族关系方面、对外交往方面、文化方面等等都表现出繁荣的局面。隋唐的繁荣引起了大多数人的理性思考,以古鉴今,那时的做法可能会为我们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某些良好的借鉴。(10分)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净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方略?(2分)

材料二尚书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宜署中覆,然后行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哪些主要制度?(2分)并分别简要说明这些主要制度的作用。(3分)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文化圈形成的原因。(3分)

24.概述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3分)分析统治者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因?(3分)其影响如何?(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黄河连通长安的一段即广通渠。

2.D“善用人才”指对人才的选拔、考核、赏罚等,都有一整套办法。

3.C讨伐武则天的行为,是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4.D前三项是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5.C抑制佛教发展,在题中只符合开元之治时的措施。

6.D进士科始设于隋炀帝时。

7.D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员选拔的垄断。

8.C“委员制”正好说明了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长官互相分工、制约关系。

9.B府兵在关中地区占一半,正符合唐太宗时府兵制的情况。

10.B租庸调的一些基本做法实际上根源于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11.A唐朝中期,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该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12.D柜坊是金融机构,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并不寄放行李。

13.B联系扬州的地理位置,其它各项不符合实际情况。

14.D根据教材“社会生活”一目内容可知。

15.B根据教材中的引文材料可知。

16.BC、D项在东北,A项是西汉时期的事情。

17.A玄奘取经经由途路,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始于北宋。

18.D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现象,其共因是先进文化的吸引。

19.A①②反映唐代人们出行和文娱情况,③④只是取自宗教题材。

20.D吸收、融合中外文化不同风格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概要总结长安、洛阳的城市地位)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或对外交流密切)(1分);(多角度分析原因)原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文化发达,政治稳定,城市规划合理,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2分);(列举相关城市并从交通、商贸等方面分析原因)类似城市及原因:广州→广州是海上丝路的起点,中外经济联系密切(1分);扬州→交通发达,唐后期重要工商业城市,吸收众多外商,成为国际化都市(1分)。

(2)(总结历史现象、揭示当时中国的科技实力及城市特点)现象: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合理(1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建筑水平高超(1分);信息: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2分)。

(3)(古今联系)启示:国家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前提(2分);说明: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成果(2分)。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精读、理解、简要概括)突出问题:农村人户急速增长;土地占有发生了很大变化;富豪大户免税;穷人无地或少地负担大量赋税;人口大量逃往;租庸调制无法实施。(3分,任答三点即可)

(2)(分析租庸调制破坏的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2分)

(3)实行两税法。(1分)(分析两税法的弊端)结果:土地兼并越来越重;地主转嫁赋税给农民;两税之外苛捐杂税众多,农民负担更加沉重。总之两税法以失败告终。(3分)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概括唐太宗的话语)以民为本,存百姓,不夺农时;知人善任。(2分)

(2)(根据材料归纳相关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2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专政机构;科举制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从地方收回了选官权;府兵制利于农业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3分)

(3)(多因一果,多角度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各国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的推动。(3分)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战争、管辖、和亲、册封等角度思考)主要方式:①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打败东突厥。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和黑水都督府等。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④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3分)

(2)(看国力、比发展、析政策)原因:①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制度先进;少数民族处于奴隶制阶级,相对落后,且少数民族首领也积极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3分)

(3)(从局部到整体)影响: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文化传到边疆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2分)

第三章隋唐时期


第三章隋唐时期

总体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余年。

政治特征: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确立完善,完成了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赋税政策实现了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民族特征:隋唐时期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外交特征:隋唐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海陆交通发达,与亚、非、欧各国的往来增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特征: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原因;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重点掌握大运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

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2008、2009年新增考点);(4)租庸调制;(5)两税法。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两税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府兵制与募兵制,是08、09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应掌握其机构设置与意义;对“科举制”(选官制度),应掌握隋唐两代五位相关皇帝时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情况,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对“租庸调制”(隋和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其内容和作用;对“两税法”(唐朝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和局限;对“府兵制与募兵制”(兵制)应注意其经济基础和辩证评价。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2008、2009年新增考点)。

农业、商业和城市,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手工业,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社会生活,是08、09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农业”应着重掌握农业特点及其具体事例;对“手工业”应突出手工业的特点;对“商业和城市”应注意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兴旺的原因;对“社会生活”应分类掌握隋唐人们衣、食、住、行的大致情况。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2008、2009年新增考点);(4)南诏;(5)吐蕃。

突厥、吐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回纥、南诏,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靺鞨,是08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突厥”应突出唐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回纥”应掌握册封、和亲、瓦解等主要线索;对“靺鞨”应了解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南诏”应把握册封与交流;对“吐蕃”应突出唐蕃之间的友好并立、和亲、交流关系。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重点;和新罗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和新罗的交往”应注意代表人物、儒学、制度、技术、风俗等方面的交流;对“和日本的交往”不仅要注意制度、都城、儒学、商贸、代表人物等细节,还应纵向联系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对“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应注意互派使节、佛教纽带、物种传入、技术互传、代表人物等细节;对“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应注意政治交往、造纸术西传、技术传入、商品运销等知识。

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科学技术、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艺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应分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这四类掌握,还应善于纵向联系同类知识;对“文学和艺术”应分时期掌握代表性诗人和代表作,对艺术应分雕塑、绘画、书法、乐舞四大类掌握。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但它本身是短命王朝,隋朝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

一.短暂的隋朝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时间、创建人、都城

2.统一:(时间:589年)

(1)原因:①条件成熟: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②经济基础: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③渡江准备: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④对手衰落:隋朝君臣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驰。

(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也为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类似秦与汉的关系)。

(3)结论:勤政、改革、自强,才能走向成功;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隋文帝时修大兴城和隋炀帝时修洛阳城,都是宇文恺设计。两都的兴建,统一是前提,实力的体现,唐朝时扩建。

2.广设仓库:洛口仓(河南巩义)、含嘉仓(河南洛阳):洛口不在洛阳。广设仓库:体现农业发展;见证封建剥削。

3.开通运河

(1)概况:三点四段五河(另掌握广通渠)

(2)评价:

①古人的认识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②现代人的认识

进步性:它的开凿在当时加强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它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局限性: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包含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经济的掠夺和到江南繁华地区巡游等,是“天下为私”的反映。开大运河工程本身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暴政的一个表现。

4.修筑驰道:榆林—涿郡;太原—洛阳。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暴政:徭役繁重(如修运河);连年战争(三征高丽);大兴土木(营建洛阳);严刑酷法(犯上皆斩)。

2.起义:长白山首义;瓦岗军为主。

3.隋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唐朝的开国

时间:618年建立者: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隋唐开国相似点:先建立政权后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

1.概念: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封建盛世。

2.原因:隋朝打基础;唐初吸教训;世民有才干;百姓很勤劳。

3.指导思想:“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政绩:

(1)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制度)。

(2)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田租,修水利);戒奢从简(不准修台榭,禁止贡珍奇)。

(3)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民族: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5)外交:派人去天竺;接待遣唐使。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政绩:

(1)经济:重视农业生产。

(2)政治:破格用人,发展科举(武举、殿试,“自荐”求官,名相)。

(3)民族:设北庭都护府。

2.评价:(“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积极:当权半百,经济发展,国力上升,为开元奠基。

(2)消极: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佛建庙;晚年奢侈,政局动荡。

(四)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1.概念: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封建盛世。

2.原因:结束动荡社会安;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有才干的人;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玄宗前期政绩:

(1)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德才兼备、精简官吏、定期考核)。

(2)经济:大力发展生产。

(3)文化:限制佛教;大兴文治(汰僧禁新寺,集贤聚学者,高官主考试)。

(4)军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5)民族: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册封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

4.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光武中兴”和“开皇之治”地位较次)

附:封建盛世的现实启示

(1)统一安定是前提(2)改革才有生命力(3)人才制度是保证

(4)勤政廉洁很重要(5)德法并举能兴国。

三.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1.确立与发展

(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

2.机构与职能

(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

(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

3.意义:

(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

(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联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2.隋朝创立:

(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

(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4.评价:

(1)积极:

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

(2)消极: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联系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兵制)

1.府兵制(西魏到唐玄宗前期)

(1)创立:西魏,兵农分离。

(2)改革:隋文帝,兵农合一。

(3)调整及崩溃:

①唐太宗调整健全。②武则天时逐步破坏。③唐玄宗开元年间崩溃。

(4)对唐朝府兵制的评价:

①积极:增加关中军力,利于中央集权;不易开成割据(兵将分离);减轻国家负担(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

②消极:自备武器粮食,加重农民负担(联系北朝《木兰辞》);府兵服役往返,浪费生产时间。

(5)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均田制(经济基础)破坏;兵役繁重逃亡多;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2.募兵制(唐玄宗后期)

(1)利:衣食国家供给,减轻农民负担;兵将相知,战斗力强。

(2)弊:兵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

(四)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赋税制度)

1.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庸制(纳绢代役)有年龄限制。

2.唐朝:以轻徭薄赋为指导思想,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指交谷物;调是指交纺织品(丝织品和麻布);庸是指无年龄限制地纳绢或布代役。

3.作用:利国利民

保障赋税收入,巩固府兵制,使国家富强;保证生产时间,赋役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

(五)两税法(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

1.背景:唐玄宗后期,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只有实行新的赋税政策,才能解决财政困难。

2.时间与人物:780年,唐德宗,杨炎

3.内容:两种交税依据(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

两个交税时间(夏季、秋季)

4.意义:

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税收;改变人丁为主,人身控制放松;

扩大税源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

5.局限:土地兼并;隐瞒转嫁;苛捐杂税。

(2)经济: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四.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隋唐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原因:交通发达;政策推动;民族融合;中外交往。

(一)农业的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围湖造田:减弱湖泊的调节功能向山要田:大量地表植被破坏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改进。

大运河,专职官,工程多,筒车灌,曲辕耕。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中期,收茶税。

(二)手工业的发达(特点)

1.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造船);

3.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丝织、陶瓷);

4.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铸、造船、丝织)。

(三)商业的繁荣

1.交通发达(陆路、水运)

2.货币统一(五铢钱;开元通宝)

3.市场发达:

(1)固定交易场所(2)设置官员管理

(3)邸店柜坊出现(4)店铺面积限定

(5)买卖时间限定(6)市场种类繁多(夜市、草市)

4.商人众多(大中小商人,外商,胡商)

(四)城市发达

1.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安(坊市分开、行业齐、商品多)

洛阳(水运发达)

2.长江流域:扬州、成都

附:扬州在唐后期成为最繁华工商业城市的原因(联系2005年广东历史26)

(1)交通便利(长江与大运河交汇);

(2)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3)有保护商贸政策(联系当今公务员不经商);

(4)在扬州设盐铁转运使(盐铁集散地)。

(五)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衣:戎装、胡服、男装、袒胸窄袖流行。地

2.食:胡饼是当时的主食、不少蔬菜来自国外、盛行饮酒和喝茶、从高昌传来酿葡萄酒方法。

3.住: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从波斯等国学来);平民百姓的住宅仅以房屋围成四合院,或用篱笆围成院落;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席地而坐的习惯;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基本形成。

4.行:隋唐两代,人们出门喜欢骑马、骑驴;唐代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肩舆。

5.娱:隋唐时,有打马球、竞渡、荡秋千、斗花草等文娱活动;隋唐时季节性节日很多,特别热闹的是正月十五的灯节。

(3)民族: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五.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原因:(1)民族政权,开发边疆;(2)交通发达,促进发展;(3)中央开明,管辖交往。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南到南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西北)

1.崛起:(1)兴起于阿尔泰山;(2)6世纪中期(南北朝末年),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3)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分裂: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3.衰落:

(1)东突厥:

①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管辖(因俗而治,实质是民族区域自治);

③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突厥:

①唐太宗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天山南);

②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③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天山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北方)

1.回纥

(1)7世纪初(隋末),在色楞格河一带游牧,受突厥汗国奴役;

(2)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3)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突厥参与平叛、和亲与经济文化交流。

2.回鹘

(1)8世纪后期改名为回鹘;

(2)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3)回鹘分部西迁:

①至新疆,维吾尔族祖先;②至甘肃,裕固族祖先;③至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东北)

1.概况: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渔牧为主;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

2.黑水靺鞨(女真族、满族):726年唐玄宗设黑水都督府。

3.粟末靺鞨:713年唐玄宗设忽汗州都督,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四)南诏的崛起(西南)

1.概况:7世纪前期(唐初),在云南洱海一带,生活着彝族、白族的祖先(联系汉武帝时“滇王金印”)。

2.政治:南诏统一六诏,738年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南诏都城在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3.经济:是中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西南)

1.吐蕃统一

(1)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2)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巩固统治的措施:设置各级官府;严密军事组织;制定严酷法律;创制吐蕃文字。

2.唐蕃关系(并立王朝、睦邻友好)

(1)和亲: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2)册命: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一种礼节形式,不是管辖关系)。

(3)会盟:唐穆宗时“长庆会盟”。

(4)外交: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六.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到欧非;海路到到韩日波斯湾);

2.唐政府鼓励外国人来华经商、居住、任官和通婚;

3.隋唐繁荣强盛,有很大吸引力。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中的外国地名、国名:

平城京—日本奈良;曲女城—印度卡瑙季。

骠国—缅甸;天竺—印度半岛;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拂林—东罗马帝国。

(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文化交流:新罗留学生最多,崔致远最著名。

2.经贸往来:设有“新罗坊”和“新罗馆”。

3.文化影响:立国制度;儒学教育;技术传播(茶种、印刷、制瓷、制铜);生活习俗(写诗、姓氏、服饰、节令)。

(二)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使臣往来:隋朝时互派使臣;唐朝往来频繁(遣唐使)。

2.经贸往来:“开元通宝”和“和同开王尔”的出土。

3.杰出人物: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中国的鉴真(六次东渡)。

4.文化影响:大化改新;都城建造;儒学教育。

(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共同影响:制度;教育;习俗)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往来

1.和东南亚:互派使节(赤土国王子访隋,骠国王子访唐);交换土特产品。

2.和天竺(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1)联系纽带:佛教(伴随佛教交流)。(2)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3)技术互传:中国十进位记数法传天竺;天竺熬糖法传中国。

(4)文化交流:太宗时玄奘和高宗时义净西游。

(四)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中亚(波斯—伊朗):互遣使节;政治避难;开设“波斯店”。

2.西亚(大食—阿拉伯):互通使臣;技术西传(造纸和纺织)。

3.欧洲(拂林—东罗马):使节往还;技术传入(医术杂技);产品运销(丝绸瓷器)。

4.非洲:和非洲有往来的记载(书籍、文物)。

(5)文化:隋唐时期,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七.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隋唐文化发达的主要原因:

1.根本: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奠定雄厚基础;

2.直接: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有利氛围;

3.外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外文化相互吸收;

4.渊源:继承历代传统文化。

隋唐文化的特点: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一)科技: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2.天文和历法的成就:《大衍历》、实测子午线。

3.医学的进步:唐代“二医三典”(联系两汉“二医三典”)。

4.建筑的成熟:隋代大兴城唐代长安城;隋代赵州桥。

(二)文学:诗歌的黄金时代

1.繁荣原因:

(1)根本:唐朝国力强盛;(2)客观:社会政治安定;(3)直接:科举制的实行。

2.发展阶段:

(1)初唐:先驱陈子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山水王(维)孟(浩然);边塞高(适)岑(参);仙圣李(白)杜(甫)。

(3)中唐:白居易。

(4)晚唐:小李(商隐)杜(牧)。

(三)艺术:多姿多彩的艺术

1.石窟(莫高窟)

(1)时间:前秦—隋唐。

(2)特点:佛洞众多;佛像神态各异;壁画金碧辉煌。

2.绘画

(1)主题:山水、花鸟。

(2)画家:隋朝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画圣)。

3.书法

(1)初唐三大家: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

(2)盛唐颜真卿、中晚唐柳公权:“颜筋柳骨”。

(3)草书大家:张旭(草圣)和怀素(“癫张醉素”)。

4.乐舞

(1)特点:受西域和邻国影响,风格多样,有盛世特色。

(2)名作:《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1.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1)从主观方面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2)从客观方面看,有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

(1)都完成了大一统。(2)都创立了不少新制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都完成了一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秦长城和隋大运河)。(4)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都实行了暴政。(6)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7)两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教训了新的统治者,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都促进了封建盛世的形成。

3.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

(1)共同点: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2)不同点:①汉代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重,而唐代则水陆并重。②唐代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更多,并注重对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③唐代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同唐朝交往的国家增多。④唐代的对外交往比汉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4.唐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1)从中国历史看,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①唐朝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备,对后世和亚洲一些国家都有影响。②唐朝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唐后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奠定了基础。③唐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壮大和发展。④唐朝文化博大精深,它在继承以往各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2)从当时世界范围看,唐朝是最先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①先进的社会制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的先导。②唐朝的社会经济远远高于西欧,城市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很有影响,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④唐朝时的中国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5.从先秦到隋唐时期中国的重要水利工程

名称地点时期及概况目的或作用

邗沟江淮地区春秋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军事目的)

芍陂淮河流域春秋楚相孙叔敖所修灌溉淮河流域农田一万多顷

都江堰成都平原战国秦国蜀守李冰所修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泾渭水系战国水工郑国在秦所修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大运河南北六省隋炀帝下令开凿主要为了巩固统治,有利于南北交通

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C

准确掌握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及经营权状况。

2.(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B

市坊分区,实际上对商业扩展有限制作用。

3.(20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郑板桥

B

据图可知,第一个高峰期处于公元700年至800年之间,正好处于唐朝中期。

4.(20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

C

熟悉大运河四段的地理位置。

5.(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C

从“三省”的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

6.(2009天津文综历史12题第(1)小题)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唐太宗的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从民生角度归纳治国思想,从人民利益和巩固统治角度回顾课本中唐太宗的民生实践。

一.易错知识点

1.均田制是把政府掌握的无主的土地或荒地进行分配,既给官僚,也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

2.隋唐对外交通是“海陆并举”。

3.敦煌莫高窟开凿时间实际上始于魏晋时期的前秦,不过大部分完成于隋唐时期。

4.开元通宝不是开元年间开始使用,而是唐高祖时。

二.方法点拨

1.用数字记忆法巧记知识:隋朝历史3个“4”即4条统一原因,4项建设成就,隋炀帝暴政的4个表现。大运河,要记住,掌握“123456”即一个中心、二个终点、三项作用、四条河道、五大水系、六个省份。

2.跳出隋朝看隋朝,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去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

3.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去辩证地认识古代历史上的“治世”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现象。

4.用表格的方法比较记忆,特别是唐初的三位帝王的政绩及其作用。

5.用关键词记忆知识如农业的发展:江南、灌溉、农具、商品化;手工业的特点掌握广、大、多、细、高、新;商业繁荣表现为交通便利、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城市兴旺;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掌握两个主观政策、三个客观条件。

6.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隋唐的制度的变革奠定其强盛的基础;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去分析隋唐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政局变化:开皇之治——炀帝暴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

割据。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制度革新

经济:租庸调制、两税法。

农业:江南进一步开发、曲辕犁和筒车使用、农产品商品化提货。

手工业:广、大、细、多、外来风。

经济繁荣商业与城市:采用“开元通宝”、市场更加发达、城市兴旺。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

与突厥:战争反击、设都督府、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与回纥:册封、助唐平叛、和亲、经济文化交流。

民族关系与靺鞨:册封、设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

与南诏:册封、经济文化交流。

与吐蕃:和亲、经济文化交流。

对日本、朝鲜影响巨大。

对外关系与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和地交流。

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医学、建筑。

文学:诗歌繁荣。

文化繁荣艺术:石窟艺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

考点一短暂的隋朝

1.建立和统一:581年,建立隋朝;589年,完成统一。

2.政治制度:创设制和;改革府兵制。

3.经济制度:实行制和,开始纳绢代役。

4.工程建设:(1)兴建两都,帝建;隋炀帝建东都。(2)广设仓储,名仓有洛口仓和等。(3)开通运河(三点四段五省六河)(4)修筑驰道,北方有和 。

5.灭亡:隋炀帝的,引起农民起义,618年隋亡唐兴。

考点二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1.奠基——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励精图治,注意吸取。

概念: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增强,百姓生活改善

政绩: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经济上,,

文化上兴 ,以 为师,大办学校

2.发展——武则天的统治——改周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政绩:政治上能破格用人,创立“ ”的制度

经济上

文化上

3.盛世——开元之治 概念: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政绩: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限制;实行。

经济上

文化上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 。

考点三 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

(1)内容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分掌、、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属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职,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3)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科举制度:

(1)条件,是为适应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士族地主的衰落,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维持;为加强中央集权,把地方官吏的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2)内容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和;唐玄宗任用主持考试。

(3)作用冲破了士家大族仕途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府兵制(从西魏到唐玄宗前期)

①府兵制的发展演变

创立于,兵农分离。改革于时,兵农合一。时调整健全。时逐步破坏。开元年间崩溃。

②对唐朝府兵制的评价:

积极:增加关中军力,利于中央集权;不易(兵将分离);减轻(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消极:自备武器粮食,加重;府兵服役往返,浪费。

③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均田制(经济基础)破坏;兵役繁重逃亡多;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2)募兵制(唐玄宗后期)

①利:衣食国家供给,减轻农民负担;兵将相知,战斗力强。

①弊:兵将隶属关系,导致形成。

4.租庸调制:

(1)内容隋沿用北魏均田制、租调制,部分地推行以庸代役;唐实行制,庸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2)作用农民进行生产的土地、时间有了保证,相对减轻;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得到巩固。

5.均田制:

(1)实行隋和唐朝前期沿用北魏以来的 ,是租庸调和府兵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租庸调制。

6.两税法:

(1)原因土地兼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2)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

(3)内容780年,建议实行,户税和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征收。

(4)实质调整和 之间争夺税源的矛盾。

(5)作用税制得到统一,保证了国家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扩大了税源,是赋税制度的进步。

考点四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和条件:(1) ;(2);(3);(4)。

2.农业特点:(1);(2);(3)。

3.手工业特点:(1);(2);(3)。

4.商业繁荣表现:(1)交通便利,陆路有;水路有 ;(2)货币统一,唐高祖废 ,铸 ;(3)市场发达,城市有固定的,政府设官管理,市中有邸店、,唐中后期出现,农村有定期的 ;(4)城市兴旺,商业中心有长安、,扬州、成都,后来居上。

5.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民族交流和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较为,兼容并蓄。

隋朝时,受隋炀帝影响,天下不分贵贱都爱穿,唐朝时中原服装深受边疆影响。唐玄宗开元以后,是当时的主食。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来自地中海的,来自印度的,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隋唐时中原人从学来酿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有记载说名臣是酿制葡萄酒的高手。那时,不少贵族的园林中有球场,这是从等国学来的。隋唐时已使用高型家具,采取的坐姿,逐步代替古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时已经基本形成。隋唐时,最为盛行的出行方式是骑,也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交通工具。那时的文娱活动很丰富,有、竞渡、、斗花草等。特别热闹的节日如正月十五的。

考点五隋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

(1)突厥 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国,统一西北, 分为东西突厥,唐太宗时灭东突厥,时灭西突厥;唐太宗时在高昌设 管辖东突厥,武则天设 管辖西突厥。

(2)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天宝年间,统一各部,8世纪后期改名为,9世纪中期瓦解。

(3)靺鞨 松花江、黑龙江流域,7世纪中期后,和两部强大起来,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设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 ;是女真和的祖先。

(4)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7世纪前期,南诏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统一六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 ,是和 的祖先。

(5)吐蕃 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国家机器,创制文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长庆会盟;是 的祖先。

2.隋唐的对外友好交往

(1)新罗人员往来,崔致远和留学生;经济交往,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制度和制铜技艺;文化交流,参用唐制,实行。

(2)日本人员往来,互派使臣、著名人物有;经济交往,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唐币 ,中国出土日本银币;文化交流,仿效唐朝,改新,东渡。

(3)印度贞观时遣使,唐太宗派人去学习 法;文化交流, 、西游。

(4)波斯波斯商人大批来唐经商。

(5)大食唐高宗时遣使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教传入中国。

(6)欧洲唐和东罗马互派使节,唐朝的、运往欧洲,、传入中国。

考点六 隋唐时期的文化

1.原因: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 ,和朝鲜、日本、印度等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

2.表现:(1)科技,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历法的显著成就,《 》;僧一行实测;医学的进步,医著有《 》、《 》、《 》;医学家有 ;

建筑的成熟, 。

(2)诗歌,初唐诗人 、 ;盛唐山水诗人 、 ;边塞诗人高适、 ;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中唐;晚唐诗人、 等

(3)绘画,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神态;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画家有和画圣。

(4)乐舞,隋唐乐舞深受和影响,有盛世特色。乐曲代表作如《》;舞蹈代表作如《》。

3.特点和地位:博大精深,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

考点一 短暂的隋朝

1.建立和统一:杨坚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

3.经济制度:均田制租调制

4.工程建设:隋文帝大兴城洛阳含嘉仓渝林到涿郡太原到洛阳

5.灭亡:暴政山东长白山和瓦岗军等

考点二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1.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戒奢从简科举儒

2.自荐求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3.佛教募兵制大力发展生产集贤院

考点三 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立法审议行政

2.科举制度:隋文帝进士科武举殿试高官垄断文化素质

3.从府兵制到募兵制:西魏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形成割据国家负担农民负担生产时间军阀

4.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赋役府兵制

5.均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

6.两税法:均田制杨炎封建国家封建地主

考点四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和条件:(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2)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4)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2.农业特点:(1)江南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2)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特点:(1)产地分布广;(2)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3)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

4.商业繁荣表现:丝绸之路运河、长江五铢钱开元通宝钱交易场所柜坊夜市草市洛阳

5.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开放戎装少数民族胡饼莴苣刀豆菠菜高昌魏征波斯垂足而坐唐末马肩舆打马球荡秋千灯节

考点五隋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

(1)突厥:隋朝初年唐高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回纥:裕固族骨力裴罗回鹘

(3)靺鞨:黑水粟末大祚荣黑水都督府渤海郡王满族

(4)南诏:皮罗阁云南王彝族白族

(5)吐蕃:松赞干布藏族

2.隋唐的对外友好交往

(1)新罗:儒学教育

(2)日本:十多次吉备真备“开元通宝”大化鉴真

(3)印度:熬糖玄奘义净

(4)波斯:(无)

(5)大食:纺织技术伊斯兰教

(6)欧洲:丝绸瓷器医术杂技

考点六 隋唐时期的文化

1.原因: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

2.表现:

(1)科技:雕版大衍历子午线千金方四部医典唐本草孙思邈、元丹贡布等大兴城、赵州桥等

(2)诗歌:陈子昂“初唐四杰”孟浩然王维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

(3)绘画:阎立本

(4)乐舞:西域周边邻国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3.特点和地位:(无)

高二物理第三章电磁感应导学案(带答案)


1.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目标
1.大致了解电磁感应的发现过程。
2.理解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3.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自主学习
【问题1】谁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谁利用对称思维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问题2】回忆初中所学的电磁感应的定义及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

【问题3】什么是磁通量?怎样形象表示磁通量的大小?

【问题4】如何改变一个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具体有哪些方法?

【问题5】教材中图3.1-2和图3.1-3和图3.1-5实验中改变的物理量是否相同?但改变的最终物理量是否相同?
合作探究
【问题1】用导体切割磁感线,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导体运动方向现象
切割感应线
沿磁感应线方向

(讨论与交流)导体切做割感应线运动时,回路中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导体沿磁感应线方向运动时情况又是怎样的?

【问题2】向线圈中插入和抽出磁铁,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磁铁运动方向现象
插入
静止不动
抽出
(讨论与交流)磁体插抽出时回路中的磁通量回路中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怎样变化的?

【问题3】模彷法拉第的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实验方法现象
开关接通/断开
螺线管的插入/取出
滑动变阻器移动

(讨论与交流)上述三种情况中回路中的磁通量回路中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怎样变化的?

【问题4】讨论总结出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课堂检测
A
1.如图所示,矩形区域abcd内有匀强磁场,闭合线圈由位置1通过这个磁场运动到位置2.线圈在运动过程的哪几个阶段有感应电流,哪几个阶段没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2.如图15-13所示,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OO′轴转动时,线圈里是否有感应电流?为什么?

3.把一个铜环放在匀强磁场中,使环的平面与磁场的方向垂直并使铜环沿着磁场的方向移动(图甲),环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如果磁场是不均匀的(图乙),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B
4.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铁芯F上绕着两个线圈A、B.如果线圈A中的电流i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在t1~t2这段时间内,A、B、C、D四种情况中,哪种情况可以在线圈B中观察到感应电流?为什么?
学有所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82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