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背诵并默写本专题名句名篇。
2、鉴赏分析诗词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课前自主复习:
一、名句背诵默写:
1、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北京卷、2011年高考湖南卷)
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江西卷)
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2年高考湖北卷)
。独上高楼,。(晏殊《蝶恋花》)(2010年高考浙江卷)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湖北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上海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2012年高考浙江卷)
2、执手相看泪眼,。
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二、关于词的知识: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体诗。它的名称很多,因它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唐代也被称为“曲子词”,又因为它和乐府一样可以配乐歌唱,所以又称它为“乐府”,因它的句式参差,故又称之为“长短句”,另外还有“诗余”“琴趣”“歌曲”“乐章”等名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课堂复习:(欣赏诗词,明辨技巧)
三、文本研习: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请用几个词概括本词情感。
2、本词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四、学以致用: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问题:“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原因何在?
五、文本研习: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请分析本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六、学以致用: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请对其简要分析。
总结手法特点及作用:
七、巩固训练: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指船夫。
针对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八、课后作业:
研读晏殊的《蝶恋花》、李清照《声声慢》,完成后面的思考问题。
1、在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2、叠字的运用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一大特色,请讨论词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李煜虞美人答案:
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地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般地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贺铸青玉案答案:
“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柳永雨霖铃答案: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属实写。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属虚写。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王昌龄送魏二答案: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巩固训练答案: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
1、《蝶恋花》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2、《声声慢》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的运用。第一句,“寻寻觅觅”,“寻”与“觅”的叠用就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非常船身地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冷冷清清”给人感觉渐次浓重,“冷冷”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一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二“凄凄惨惨戚戚”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凄凄”是指冷清渐蹙而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来表达。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同样,“点点滴滴”中“点”与“滴”的叠用也是由写雨声起,以写人物心境终,在“点滴”之间逐层写出了词人孤寂而痛苦的灵魂。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太阳》导学案7(含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9.三个太阳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2.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悟民族的胆略、气概以及崇高的南极精神。
●重点:明确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黄传会,当代作家,长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曾多次在全军、全国获奖。
2.给加点字注音。
亘古(gèn)粗犷(guǎng)混沌(dùn)
舷窗(xián) 伫立(zhù) 翩跹(xiā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2)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3)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形容舞姿的轻盈。
4.整体感知。
这篇通讯记叙了一位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赞颂了我国科学式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5.内容概括,结构分析。
全文四个小标题,引领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
第一部分:女画家向往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
第二部分: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部分: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四部分: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天地。
合作探究
问题一:文章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
本篇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这里的“三个太阳”可以是指:南极、南极人和南极精神;也可以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是代表不同时期的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老、中、青三代人;可以代表祖国、南极、世界。
问题二:从女画家的种种表现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南极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位女画家是一位具有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人,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的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开拓精神的人。
南极精神:就是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团结拼搏、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
问题三: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画家争取南极之旅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问题四: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文章里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连文章的主人公女画家都没有名字。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作者提人物名字,意在表明南极精神是我国前后好几代科学家身上共同体现的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仅仅是某个人身上所具有的。
问题五:文章以“南极!南极!南极!”结尾,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女画家离开南极时对南极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南极人和南极精神发自内心的赞美、崇敬之情。
17.国宝—大熊猫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和特殊价值。
2.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
3.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重点:体会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嬉戏(xī)憨态(hān)濒危(bīn)璀璨(cuǐ)
繁衍(yǎn)扎碚(bèi) 掬(jū) 邛崃(qiónɡ)(lái)
分miǎn(娩) tián(恬)静 qī(栖)息 yì(翌)日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国王乐不可支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3)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4)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4.整体感知。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的科普说明文。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的可爱及珍贵的特征。
5.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7段):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第二部分(第8~15段):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16、17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合作探究
问题一:“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对象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作者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结合课文对大熊猫的介绍来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体态可爱,逗人喜爱。
(2)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3)生存年代久远,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被称为“活化石”。
(4)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出访国外。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问题三:文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熊猫进行说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2)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地”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3)文章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问题四: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9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能否将上句中的“竟”字删去?为什么?
不能。“竟”字突出了前往参观大熊猫的日本人之多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删去虽然也能表达参观人数多,但语气不如原来强烈,表达不够充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魏巍《我的老师》导学案11(含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重点:注重文中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认真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效果。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榆钱(yú)焚(fén)卜问吉凶(bǔ)
音调(diào) 磕(kē) 纠纷(jiū)
jiǎo(狡)猾 劝wèi(慰) 时chén(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心地纯洁,犹如水般透明。
(2)“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事物表达得不清晰或看不清。
4.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具体记叙和描写,以事传情,着重表现了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表达了思念老师的情意,也表现了蔡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合作探究
问题一:概括“我”与蔡老师交往的七件事。
(1)她舍不得打学生而假装发怒;(2)教我们跳舞;(3)教我们观察蜜蜂;(4)教我们读诗;(5)教我们写字;(6)帮“我”排除小纠纷;(7)梦里寻师。
问题二: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明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问题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机灵活泼、聪明好学,喜爱并尊重老师的孩子。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寻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问题四: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并分析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7(含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4.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1.自读、欣赏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感受大师风采。
2.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体会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重点: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爱国思想。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余玮(1971~)曾用名余新伟,湖北赤壁人。作家、诗人、资深记者,有“红色纪实作家”之称。著有《新闻老照片的背后》《敦厚朱德》《世纪小平》《魅力陈云》《从下塘街到中南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中国高端访问》等。
2.给加点字注音。
两榀(pǐn)聘用(pìn)跻身(jī)
晶莹剔透(tī) 遗孀(shuāng) 遴选(lín)
摩天(mó) 初生牛犊(dú) 声誉卓(zhuó)著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精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2)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3)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思考)。
(4)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4.整体感知。
课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合作探究
问题一:迅速阅读全文,说一说,本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贝聿铭的高超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这一中心来组织安排材料。主体部分用小标题分成三个部分,先写早期成就,再写突出成就,最后写爱国之心,这样人们就可以对贝聿铭的事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问题二: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50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必须进行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那么,作者详写了哪些建筑?略写了哪些建筑?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第一部分写贝聿铭早期成就时全用略写;第二部分写突出成就时详写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写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项大型建筑;第三部分香山饭店是详写,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略写。
问题三:欣赏“建筑风采”。
1.请用文中两个短语概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特点。
“惊人的气势”、“高贵的气质”。
2.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哪些代表性建筑?它们分别有何特点?
代表性建筑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建筑的特点: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运用了创造性的设计,变幻莫测。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别具匠心,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
3.第三部分写了贝聿铭的什么代表性建筑?有何特点?
写了两个代表性建筑: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建筑的特点:
北京香山饭店:不规则院落布局,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除美国之外的最高建筑物,“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问题四:贝聿铭的建筑设计虽然开始饱受非议,但最终都获得人们的接受、好评。设计的建筑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从“非议”到“骄傲”、“标志”,这说明了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所以在一开始总是不为大家认同,而当人们真正懂得、理解他的设计意图后,就会认识并积极地肯定它的价值,将它推崇到很高的地位。
历史中这种情况很多。先进的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引起社会的波动,出现各种争议,不被一些权威人士认可。但历史会公正地证明一切。如:伽利略、梵·高……
9.我们家的男子汉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语句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培养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风格。
●重点:体会、感悟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代表性作家。1980年发表处女作《平原上》。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终极追寻的意蕴。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长篇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2.给加点字注音。
嘴馋(chán)翘尾巴(qiào)翘首(qiáo)
恍惚(huǎng)(hū) 嗫嚅(niè)(rú) 倔强(jué)(jiàng)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吃饭很爽气。
爽快。
(2)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他也学会一套足以乱真的醉拳。
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靡,倒下。
(3)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4)跳进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形容人多。
4.整体感知。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童年生活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美好最纯真的,它是璀璨夺目的,它是熠熠生辉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在令成年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纯粹的感动和震撼。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四岁的小外甥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男子汉。课文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用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描写了一个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的男子汉形象。
5.理清文章层次与结构。
一、开头语:交代本文的写作对象,介绍孩子的出生、如何留在自己家,以及他和父亲的关系。
二、主体部分:具体描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用小标题分类,从五个方面进行描写。
三、结束语: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文章写了他的哪些趣事?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征?
姐姐的儿子,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
能吃、怕死而吃青菜;为棒冰而放弃去少林寺;攻击爸爸又崇拜爸爸;自己买东西;不爱哭、进幼儿园很镇定;爬火车……
他是一个可爱、活泼、纯真,渴望自立、重感情,坚毅、刚强的孩子。
问题二: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如果不很好地组织材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说说本文作者王安忆是如何来安排材料的。
本文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可见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是动了脑筋的,按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不仅条理清楚,而且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到“男子汉”的性格是怎样逐步显现的。
问题三:文中小男孩的性格如此鲜明,完全得益于作者生动入神的描写,以及那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或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并作简要分析)
(1)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
简析:“小心”画出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当和尚又舍不得放弃吃的心态,也写出了“他”在问话时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神情。
(2)有一次,他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简析: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情态。
(3)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
简析:表现了“他”失败后沮丧的心情和失望的神态。
问题四:你认为文中的小男孩算不算“男子汉”,为什么?
男子汉:男人,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本文主人公虽然还是一个儿童,从年龄和体魄上是称不上一个男子汉的。可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显露出了男子汉意志、品质的萌芽,所以,他算是一个男子汉。
问题五: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赖宁为了公共财产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淘粪工人时传祥曾接受过刘少奇的接见。
★清洁工人每天起早摸黑维护我们这个城市的卫生。
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勇敢乐观地拼搏、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或女强人。
【目标导航】
1.认识到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重温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感受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信胜利前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感受和学习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3.懂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道理,逐步做到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4.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陆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2.写作背景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叶剑英等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左路军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出发过草地向阿坝地区开进。
3.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咯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4.关于《草》
从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作家王愿坚连续写了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七篇写红军过草地)。“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个尝试。”(王愿坚《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代序)》,《王愿坚小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草》就是这十篇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写于1977年5月31日,发表在《人民文学》同年第8期上时略有改动。
【积累仓库】
1.课文补充注释
(1)四下里(sìxiàli):四处。也说四下。
(2)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3)捂(wǔ)着肚子:用手盖住或封闭起来。
(4)心像火燎:烧。
(5)僵住:僵持,相持不下。
(6)惶惑:疑惑畏惧。
(7)拽(zhuài):拉。
(8)端详(duānxiang):仔细地看。
(9)切勿(wù):务必不要。
(10)抽噎(yē):抽搭,一吸一顿地哭。
(11)光火:(方言)发怒,恼怒。
(12)一霎(shà):一会儿;短时间。
(13)顿时:立刻。
(14)一气:不间断地(做某件事)。
(15)花天酒地: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花,指妓女。
(16)宽慰:宽解安慰。文中是放心、舒畅的意思。
1、 形近字比较
喘气(chuǎn) 挎包(kuà)
湍急(tuān) 跨越(kuà)
揣测(chuǎi) 垮台(kuǎ)
踹(chuài) 胯下(kuà)
端正(duān) 侉子(kuǎ)
【探究中心】
1.小说为什么以“草”为题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以“草”为题,简洁、醒目。一是交代全篇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红军长征过草地,部队饥寒交迫,只能吃野菜、野草。二是揭示了情节发展的线索,小说情节就是围绕“草”先后写了长征战士误食毒草,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的过程。三是引发思想的火花,主人公对“吃草”的一番议论,充满睿智地揭示了革命真理。所以小说以“草”为题目,凝练、精当。
这篇小说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快难走的草地的经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正文前面引语中的“最甜”一词如何理解?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小说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请根据这一点,分别用简短语句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高潮部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战士误食有毒野菜,班长杨光摸黑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人,医生却有紧急任务在身。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高潮。杨光惊醒了昏迷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44):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从周副主席的话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高潮部分,周副主席毅然尝试有毒的野菜,以充当第一手资料。作者这里充分描写了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如“举起”、“看了看”、“咬下”、“抖动”“吐掉”等,刻画了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4.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方法,特别是周副主席亲口尝毒草的细节描写,动作性强,富有感染力,成功地刻画了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形象和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表现了广大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敬仰之情以及他们从周副主席身上感受到的巨大力量,突出表现了周副主席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领袖风范。
第二,本文采取倒叙的方法,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篇首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打开帷幕,接着以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以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结束全文。这样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第三,语言生动、准确而富有表现力。例如,全文结尾写道:“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这个特写镜头中运用的神态描写的词语,与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了周副主席心系战士生命安危的高尚人格和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袖风范。
第四,本篇文章从一个普通红军战士的角度赞颂了以“周副主席”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全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周副主席”在整个长征中担负着艰巨的重任,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致体力不支而倒下,自己已处于昏迷状态,却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要尝试有毒野菜,并迅速布置了处理措施,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出了周副主席令人敬佩的精神境界。
【语言平台】
1.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这些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杨光救人心切、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
2.“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杨光不安地走过去。他深情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这些加点的词语,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思路分析:当得知病重而昏迷的是周副主席时,杨光先是“立时惊住”(表明出乎意料,感到突然而精神紧张),接着感到“惶惑”(表明惊慌而不知所措),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他深感“不安”(表明心神不安定,深感内疚)。当见到首长病容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表明对周副主席的无比关切和忧虑,充满爱戴和敬重之情)。
这段描写杨光的心理活动,形象、细腻地摹写了他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时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革命领袖的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3.“革命斗争,需要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思路分析:这番议论语重心长,充满哲理,显示了周副主席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这段议论教导战士们要根据革命斗争需要,承认困难,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
4.“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
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以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艰苦奋斗
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意义。
5.“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
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这段话中两个“伟大”的含义?这段描写表
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因为他协助毛主席统率全军
组织万里长征,因为他和全体红军战士肩并肩、心贴心;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
席关爱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崇敬的心情,
周副主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极端关注战士生命健康,无限忠诚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品质,使杨光无比敬仰并深受鼓舞,而周副主席评说吃草“我们正因为吃草吃得强大
了,吃得胜利了!”的教导,则使他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了走向胜利的信心。
【拓展窗口】
毛泽东同志总结长征的伟大意义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人民群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大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学习检测站】
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草》这篇小说围绕“”这一线索,先后安排了 、
、 、 等几个情节,着重刻画了的光辉形象。
2.课文正文前的引语中的“这里是最甜的地方”“最甜”一词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
二、选择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A、杨光拦住担架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B、周副主席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
C、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
D、小说对周副主席的神态描写,倾注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关切、崇敬之情。
三、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
2.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3.“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答案:
一、1、草(战士)误食毒草(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议毒草周副主席。2、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B
三、
1.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崇敬之情,周副主席
的伟大精神使杨光深受鼓舞,周副主席的教导也使他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了
走向胜利的信心。
2.肖像描写,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
3.语言描写,表现周副主席善于抓住时机对战士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山绣水》优秀学案3(含答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2.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
3. 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杨朔的这篇散文描写桂林山光水色富有诗情画意,整篇文章有一个主旨性话语,写出了作者漓江游的总体感受。朗诵作品后你能找出它来吗?
2.本文富有文采,杨朔是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创作的,请多“吟哦讽诵“,品味语言上的妙处。第2、3、5自然段力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背诵要求。
相关链接
1.杨朔
(1913~1968)蓬莱城人,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北、广西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写出了他的名篇《三千里江山》;1952年写出了小说集《中国人民的脚步声》,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杨朔散文选》和《杨朔短篇小说集》等。
2.关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在桂林方圆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两岸,“无数青山浮出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桂林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咯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之后,又经过七千万年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
知识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cuán)峭拔( )恍惚(huǎnghū )贮藏( )崭新( )恬静( )黑黝黝(yǒu )玲珑剔透(tī )嶙峋(línxún)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比喻精华。品评——评论高下。杰作——特别出色的作品。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恬静——安静、宁静。 清奇——美妙、奇丽。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课堂探究
一、导课激趣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指出: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
二、检查预习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6.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四、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1.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①桂林山水(第二段) ②漓江水色图(第四段) ③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下列句子都能给人美的感受,用心品味,说说它们为什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参考示例:1.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互文两种修辞方法,强调了桂林山水深蕴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像。
2.这句话运用了鲜活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阳朔境内的钟乳石的无比精美和丰富。】
五、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课题: 画山绣水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 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学法指导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希望同学闪在学习时用心体会。
知识预习
1.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清奇俏拔瘦骨嶙峋玲珑踢透反应迟顿万赫藏云心往神弛
仙山琼搁旭日东升丈势欺人画山锈水盘空万刃 登峰造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 )。
那船家__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__是位两鬓苍白的老人。__是谁,心胸里__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戳个小洞,__要喷溅出来。
A、也许……也许……无论……都只有……才……
B、或者……或者……无论……都只要……才……
C、或许……或许……不管……都……只要……就……
D、有的……有的……不管……都……只有……就
3.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课堂探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体验拓展
1、点评文章的构思
观赏漓江风景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作者却在介绍一些造型奇特的山岩的名称以后,借船夫之口讲了有关这些山岩来历的传说,以此反映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受的深重苦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的?
2、心灵的旅游
杨朔说:“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所以他将触动他心灵的东西写了出来,你也见过大自然的各种风光,触动你心灵的地方不少吧,试一试,你能行!
我的描绘:
四、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五、课堂小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当堂练习
1.课文中讲述了“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请你说说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4.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答案】1.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3.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述说出来的,边赏景,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故事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4.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了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导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肥硕(shuò)栖息(qī)归泊(bó)
寥阔(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4.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忧愁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讨论、明确: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讨论、明确: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要求学生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讨论、归纳: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讨论归纳:
(1)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7)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和。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答案:(1)老师的粉笔(2)排比;设问(3)各种颜色的粉笔(4)最后一句(5)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教学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跑进家来的松鼠阅读答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以下就是跑进家来的松鼠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小编为您提供,供大家练习参考使用!
一、认真阅读跑进家来的松鼠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说松鼠动作灵活的惊人,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空落落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地方大,比较空旷。
B.指精神比较空虚。
C.指心中没有任何惦记。
D.指心里有些失落。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只松鼠保留着住在森林里的老习惯?
1、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2、D
天太冷,我们得生炉子了。我们关上通风口,放上柴,点着了火。忽然听到炉子里有什么东西沙沙直响。我们急忙把通风口打开,只见松鼠像粒子弹似的从里头蹿了出来,跳到了大柜顶上。原来,松鼠把这些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了。唉,它是从森林里来的,住在我们家里,还保留着老习惯。它天性这样,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是没有用的。
林冲棒打洪教头检测试题(含答案)
《林冲棒打洪教头》练习
一、积累整合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乘凉(chéng)皓齿(hào)髭须(zī)朝靴(xuē)
B小觑(qù)拽住(zhuàn)踌躇(zhízhú)摇曳生姿(yè)
C唏嘘(xīxū)胸襟(jīn)邂逅(gòu)倚傍(yī)
D小厮(sī)胆怯(qiè)伎俩(jì)忖量(cǔnliáng)
2、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招贤纳士平坦鞠躬沟当
B嫉贤妒能气宇轩昂羞惭绿阴
C错手不及理采尺椟枷锁
D风弛电掣扬眉吐气揣摩锦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收到朋友的求援信后,心照不宣,立即回了一封非常幽默有趣的信。
B病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对人们的危害却非常严重。
C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人间天堂”实不为过。
D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强沙尘天气屡屡肆虐华北地区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北方地表被整体恶化造成的恶果。
B继互联网、基因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后,作为一种长度单位,“纳米”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跃入人们的眼帘。
C以5:4力克阿拉维斯队的英超劲旅利物浦队,终于实现了夺取足总杯、联赛杯和联盟杯“三冠王”的胜利。
D中国第一个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受到国内外同行大加赞赏,共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6、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岸边都是垂杨大树
②树阴中一遭粉墙。
③四下一周遭一条阔河
④出门走了三二里,果然见座大石桥。
⑤过得桥来,一条平坦大路,早望见绿柳阴中显出那座庄院。
A④⑤③①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④②③①
D④⑤②③①
7、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合适的动词是: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____(a哄b走)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棍棒来,____(a扔b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____(a拽扎起b收拾好)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____(a说b喝)道:“来,来,来!”
8、文学常识填空
《水浒》又名______________。它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________。除了《水浒》,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感受鉴赏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林冲探访柴进,最初未遇,庄客齐道:“你没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时,有酒食钱财与你,今早出猎去了。”分析这处情节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笔墨写柴进出场
“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带一张弓,插一壶箭”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2(含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5.现代诗二首
学习目标
1.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者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回延安》作者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徐志摩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合作)。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新月派诗人,著有作品《花雨》《志摩的诗》《猛虎集》等。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白羊肚(dǔ)斑斓(lán)漫溯(sù)青荇(xìng)河畔(pàn)
róu(揉)碎 méi(糜)子 长gāo(蒿) 笙xiāo(箫) 眼kuàng(眶)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灿烂多彩。
(3)在我的心头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4.整体感知。
《回延安》通过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了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了热烈深远的意境,歌颂了延安和延安人民。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5.结构分析。
(1)《回延安》全诗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表现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2)《再别康桥》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表现了诗人离别母校时既依依不舍又豁达潇洒的复杂情怀。
第二部分(第2~6节):抒发了旧梦难再的怅惘及难以明言的忧伤。
第三部分(第7节):展露了离别时的复杂情绪。
合作探究
问题一:《回延安》全诗五个部分,如果用小标题该怎样概括呢?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问题二:试分析《回延安》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排比,如第五部分的前三节,运用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
借代,如“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率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拟人,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喜悦感情。
夸张及比喻,如“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问题三:试划分《再别康桥》朗读的节奏。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四:《再别康桥》中开篇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连用三个“轻轻的”写诗人只身悄悄而来而又悄悄离开的情景,来的时候,谁也没有惊动,走的时候更不曾打扰了谁。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隐喻着内心的骚动和不安,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问题五:《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是如何体现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语文编号:14-1小组:姓名:
本周习惯:学会更有效使用导学案,有效使用双色笔。
课题:《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读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冯树升审核人:张景晴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8个生字和会书写12个生字(重点)
2.我能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重点)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时间预设】
导入2′合作学习10′预展5′展示探究15′达标检测8′
【知识链接】
朝鲜战争: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战争。
阿妈妮:
学习流程教与学
【自主预习】(预习时一定要多读,读熟)
1、认读写生字词任务一
★①读、记、写下面的词语:(要读对并且读好,需要的加上拼音!)
阿妈妮、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跺脚、挎着、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捣米谣、金达莱
★②多音字我知道:(拼音书写要规范)
(供应)(血泊)(空着肚子)(心血)
供泊空血
()()()()
★③正确、流利读课文。
2、任务二
★①我能写出这个字的正确笔顺:(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重点,书写一定要一笔一画、规范)
噩
嫂
“挎”的第9笔是,笔画名称是
★②我能写形近字并组词:(要求:组课外的词)
妮()役()硝()谊()谣()
()()()()()
跺()嫂()挎()篮()
()()()()
★③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任务三
★①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需要知道,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噩耗: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②朗读课文4——6自然段,感受依依不舍的分别。
★③通过认真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基本上知道了,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一写吧。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主要写到了志愿军与、、这些“亲人”的告别、再见。
家长签字:
【导入新课】
1、简要谈朝鲜战争及抗美援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群学:①组内交流、学习【自主预习】1、2、3
【展示探究】
1、抽签、预展。
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加上正确的读音
防空洞()空着肚子()血泊()
同归于尽()情谊()噩耗()
大嫂()挎着()战役()阻击战()
★2、选字组词,用“√”标出
(恶噩)耗(刚钢)强难(道到)(硝消)烟
昏(到倒)(崎奇)岖供(应映)(篮蓝)子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③、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总结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语文编号:14-2小组:姓名:
本周习惯:学会更有效使用导学案,有效使用双色笔。
课题:《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读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人:冯树升审核人:张景晴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我能背诵课文4——6自然段。(重点)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深厚而伟大的友谊。(难点)
【时间预设】
导入4′合作学习10′预展5′展示探究16′达标检测5′
学习流程教与学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理解内容。任务一
①从课文中,能够知道“再见了,亲人”是()对()说的话。这里的亲人有()、()、()。
②为什么称呼他们为“亲人”?(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③朗读和亲人告别的段落,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2、品读课文,感受深情厚谊。任务二
①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被称为亲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②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词语能感受到?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③三个亲人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情深的事情?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3、品读课文,感受写法。任务三
①亲人只有这三个人吗?为什么只写了这三个人?
②课文中有很多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找到三处,读出强烈的感情。
③大声地、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导入新课】家长签字: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群学:组内交流、学习【自主预习】1、2、3
【展示探究】
1、抽签、预展。
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1、改写成陈述句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给对子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总结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松鼠》导学案14(含答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66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