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五星红旗》第一课时导学案
我要
努力做到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脖子、漆黑、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语。
学习难点: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法指导
利用偏旁、部件、新旧字联系等记认字形。
知识链接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1、4颗红星对齐,2、3颗红星对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其间的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星采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也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
学习步骤
学习内容
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自由把课文读一遍;再按照“三个三”的步骤自主学习课文。
具体要求:
1.通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假日、防止、脖子、漆黑、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
2.在读课文时,我还积累了这些词语:
其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有:
3.我会给下列字找朋友并组词:
摊()漆()镇()踪()
()()()()
三个三:
1.把带拼音的生字读三遍。
2.把积累的词语,读三遍。
3.把难读的句子读三遍。
力求精炼、概括。
组内学习
1.同桌按自然段轮读课文,互相纠错。
2.指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3.同桌评价,☆☆☆
把同桌读错的圈在他的书上,并且当小老师教他记住正确读音。
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词语。
2.交流形近字。
3.赛读课文。
胆大、自信
合作探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全班展示
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及时补充。
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
达标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窄()竖()教()段()
昨()坚()脖()投()
2.填上合适的词。
一()红旗一()假日一()旅行一()小镇
一()漆黑一()河面一()巨石一()面包
3.把词语填完整。
()来()去()影()踪荒无()()
安安()趔()趄()身无()()
自我评价
我能准确认读字词()
我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
我积极回答问题了()
复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背诵并默写本专题名句名篇。
2、鉴赏分析诗词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课前自主复习:
一、名句背诵默写:
1、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北京卷、2011年高考湖南卷)
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江西卷)
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2年高考湖北卷)
。独上高楼,。(晏殊《蝶恋花》)(2010年高考浙江卷)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湖北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上海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2012年高考浙江卷)
2、执手相看泪眼,。
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二、关于词的知识: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体诗。它的名称很多,因它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唐代也被称为“曲子词”,又因为它和乐府一样可以配乐歌唱,所以又称它为“乐府”,因它的句式参差,故又称之为“长短句”,另外还有“诗余”“琴趣”“歌曲”“乐章”等名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课堂复习:(欣赏诗词,明辨技巧)
三、文本研习: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请用几个词概括本词情感。
2、本词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四、学以致用: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问题:“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原因何在?
五、文本研习: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请分析本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六、学以致用: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请对其简要分析。
总结手法特点及作用:
七、巩固训练: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指船夫。
针对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八、课后作业:
研读晏殊的《蝶恋花》、李清照《声声慢》,完成后面的思考问题。
1、在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2、叠字的运用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一大特色,请讨论词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李煜虞美人答案:
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地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般地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贺铸青玉案答案:
“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柳永雨霖铃答案: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属实写。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属虚写。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王昌龄送魏二答案: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巩固训练答案: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
1、《蝶恋花》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2、《声声慢》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的运用。第一句,“寻寻觅觅”,“寻”与“觅”的叠用就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非常船身地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冷冷清清”给人感觉渐次浓重,“冷冷”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一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二“凄凄惨惨戚戚”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凄凄”是指冷清渐蹙而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来表达。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同样,“点点滴滴”中“点”与“滴”的叠用也是由写雨声起,以写人物心境终,在“点滴”之间逐层写出了词人孤寂而痛苦的灵魂。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
鲁迅的照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6007;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太阳》导学案7(含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9.三个太阳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2.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悟民族的胆略、气概以及崇高的南极精神。
●重点:明确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黄传会,当代作家,长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曾多次在全军、全国获奖。
2.给加点字注音。
亘古(gèn)粗犷(guǎng)混沌(dùn)
舷窗(xián) 伫立(zhù) 翩跹(xiā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2)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3)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形容舞姿的轻盈。
4.整体感知。
这篇通讯记叙了一位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赞颂了我国科学式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5.内容概括,结构分析。
全文四个小标题,引领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
第一部分:女画家向往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
第二部分: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部分: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四部分: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天地。
合作探究
问题一:文章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
本篇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这里的“三个太阳”可以是指:南极、南极人和南极精神;也可以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是代表不同时期的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老、中、青三代人;可以代表祖国、南极、世界。
问题二:从女画家的种种表现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南极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位女画家是一位具有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人,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的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开拓精神的人。
南极精神:就是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团结拼搏、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
问题三: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画家争取南极之旅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问题四: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文章里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连文章的主人公女画家都没有名字。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作者提人物名字,意在表明南极精神是我国前后好几代科学家身上共同体现的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仅仅是某个人身上所具有的。
问题五:文章以“南极!南极!南极!”结尾,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女画家离开南极时对南极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南极人和南极精神发自内心的赞美、崇敬之情。
1.赫然(hrn)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2.平素(pngs)平时。
3.优遇(yōuy)优待。
4.踌躇(chuch)犹豫,拿不定主意。
5.摩娑(msuō)用手轻轻地摸了又摸。
6.颓唐(tutng)精神不振作。
7.抖擞(dǒusǒu)振作。
8.打眼(dǎyǎn)引人注目。
9.揩油(kǎiyu)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10.不能自已(bnngzyǐ)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11.书脊(shuji)书籍上被钉住的一边。
12.恣情(zqng)放纵,无拘束。
13.殷勤(yīnqn)热情而周到。
14.莽撞(mǎngzhuǎng)粗鲁、冒失。
15.憎恶(zngw)厌恶,恨。
16.恭敬(gōngjng)谦虚,有礼貌。
17.嵌(qin)这里是别在上面的意思。
18.窘(jiǒng)为难。
19.踱(du)慢慢地走。
20.捻(niǎn)用手指搓转(cuō)。
21.懊悔(ohuǐ)后悔。
22.陡然(dǒu)突然。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面》教学设计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
鲁迅的照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17.国宝—大熊猫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和特殊价值。
2.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
3.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重点:体会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嬉戏(xī)憨态(hān)濒危(bīn)璀璨(cuǐ)
繁衍(yǎn)扎碚(bèi) 掬(jū) 邛崃(qiónɡ)(lái)
分miǎn(娩) tián(恬)静 qī(栖)息 yì(翌)日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国王乐不可支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3)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4)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4.整体感知。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的科普说明文。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的可爱及珍贵的特征。
5.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7段):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第二部分(第8~15段):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16、17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合作探究
问题一:“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对象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作者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结合课文对大熊猫的介绍来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体态可爱,逗人喜爱。
(2)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3)生存年代久远,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被称为“活化石”。
(4)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出访国外。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问题三:文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熊猫进行说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2)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地”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3)文章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问题四: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9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能否将上句中的“竟”字删去?为什么?
不能。“竟”字突出了前往参观大熊猫的日本人之多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删去虽然也能表达参观人数多,但语气不如原来强烈,表达不够充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魏巍《我的老师》导学案11(含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重点:注重文中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认真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效果。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榆钱(yú)焚(fén)卜问吉凶(bǔ)
音调(diào) 磕(kē) 纠纷(jiū)
jiǎo(狡)猾 劝wèi(慰) 时chén(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心地纯洁,犹如水般透明。
(2)“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事物表达得不清晰或看不清。
4.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具体记叙和描写,以事传情,着重表现了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表达了思念老师的情意,也表现了蔡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合作探究
问题一:概括“我”与蔡老师交往的七件事。
(1)她舍不得打学生而假装发怒;(2)教我们跳舞;(3)教我们观察蜜蜂;(4)教我们读诗;(5)教我们写字;(6)帮“我”排除小纠纷;(7)梦里寻师。
问题二: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明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问题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机灵活泼、聪明好学,喜爱并尊重老师的孩子。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寻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问题四: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并分析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引入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的句子。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4)课文收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
2、我会用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朗读课文。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2)从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生1: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体会到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很深刻的。
生2: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我体会到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生3:他的手多瘦啊我体会到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生4: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体会到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生5: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我体会到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生6: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我体会到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三)创作性展示。
1、同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练笔: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鲁迅的文章以及与鲁迅有关的文章一般难度都很大,教《一面》这篇课文时我有些担心:学生能读懂文字背后那份凝重的情感吗?上完了《一面》,我释然了,放心了。
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得很细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抚摸一样,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严肃……”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目标定位在体会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同时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简单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同时,我引领着学生找出文中鲁迅的六次外貌描写,然后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又适时地补充有关资料丰实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评: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评:作者以读带写,读写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一面》教学设计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情感与思想】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拓展与延伸】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如《给颜黎民的一封信》等。
【重、难点突破】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是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我们有一面之缘的人真可谓是千千万万,可是能够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却是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然而,一位普通工人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在四年后,鲁迅先生逝世之际,他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板书:一面
二、初读课文,思考:这“一面”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提示:先讲这个问题是为了下面把全部精力用来学习课文重点部分上。估计学生基本都能够找出相关的句子——“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但对于句子的理解应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采用讨论的方法加以解决,教师只是做适当的点拨。
教学参考:
影响:“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注:这里的“鲁迅先生”其实是指他在遭受了旧社会的千万种打击之后仍然坚强地与旧社会做斗争的精神,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鲁迅本人。这一点可以从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加以印证。所以,就势对该自然段加以学习。
三、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
教学提示:既然是“一面”,我们就要利用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方法对这“一面”进行学习。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讨论——即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用所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珍贵的“一面”吧!
教学提示与参考:
1、针对问题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所找到的相关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2、重点分析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看看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些什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加以理解)
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寥寥几笔,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附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四、谈谈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提示:问题相对较简单,可以由学生交流解决,但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前两篇课文加以理解。
教学参考: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五、有感情地自读课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与热爱。
教学提示:采用个性朗读的方式,读出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莫泊桑的另一面》,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莫泊桑是我青年时代最喜欢的小说家,喜欢程度远远超过契诃夫和欧亨利。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当之无愧。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被选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多年,一直很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最近重读我国著名学者张英伦写的《莫泊桑传》后,有些感想,写出以就教于方家。莫泊桑1891年自杀未遂,被送进精神病院,一年多以后,死于癫痫病发作的痉挛。法国作家左拉在悼词中不无惋惜地说:莫泊桑在十五年中发表了近二十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三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传记作者对莫泊桑有点曲意回护,大概是出于对尊者讳的原因吧。在谈到莫泊桑的死因时,也不得不承认耽于美色,尽管不是导致莫泊桑死亡的惟一原因,莫泊桑的私生活极端糜烂,确是铁定无疑的事实。
莫泊桑从三十岁起即吸食毒品乙醚,至死未断,可以说他是死于毒品和纵欲无度引起的肾衰竭。他的死,说明作家沉溺于女色,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戕而已,毫不足取。吸食毒品,那更是不珍爱生命。
女人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这几乎是公认的事实。歌德、雨果等著名作家对此都有不少论述。现代美国一些研究人体潜能的专家指出,激发人们生命活力的东西,依次是爱、性和希望。我们不否认纯真的爱情对作家、艺术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当爱情变味,风流逐渐趋于下流,或干脆变为色情,就不敢恭维了!
我们听听莫泊桑自己的说法。他在一封信中说:我的朋友,床铺就是我们的一生,我们生于斯,爱于斯,死于斯,理智地看,既然有那么多妩媚动人的女人,我们总不能至死只忠于一个女人,让我们去轮流地追求。他对自己的猎艳非常自负,经常在信中向朋友吹嘘。因为太低级,我们就不引述了,只能把这些话当作色令智昏后的一派胡言。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纵欲过度就会出现精神萎糜,头晕眼花神情恍惚等症状,会出现幻视幻听等错觉,会引发各种疾病。
法国作家大多浪漫而多情。有多次爱情或婚姻经历不足为奇,像雨果就结过四次婚。但像莫泊桑这样拈花惹草,见女人就想勾搭上床的还为数不多。
文章来源://m.jab88.com/j/5430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