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航空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生:(回答)。
师:(归纳)。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引出古代驿传,指出古代通信的困难,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作比较,引出近代邮政电讯事业的发展概况。
生:(回答)。
师: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三.课后设计
1.课后作业:
P106-107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建议:制作图表示应从车辆数量、种类的变化,公路里程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2)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建议:从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便捷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3.教学反馈设计:
(1)概述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起步的,处处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制约;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财政紧急困难等)。
(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
(3)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

扩展阅读

第13课交通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3课交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3课交通[教学目标]
1.知道最基本的交通设施、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路交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飞机的出现促使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形成;理解交通是在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道古代国家通过发展交通网加强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理解交通是文明交流的基础;其他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交通能力增强。
2.通过对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的回顾与讨论,进一步掌握运用文明史理论框架理解文明现象的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是如何从孤立的状态走向交往、融合,而文明之间的一切往来都伴随着交通的发展,人类的活力与激情在交通史中首先被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历史更深层的感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的发展。
难点:交通与文明的交流及发展。
说明:
1.交通可以分为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容。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首先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交通的发展意味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发展,这是本课的重点。
2.交通是文明交流的基础,交通的能力意味着文明交流能够达到的程度,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活动半径不过几十千米,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因此而难以产生较多的联系;当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国家开始广泛地修筑道路,形成陆路交通网,将广大的地区通过交通设施连接起来,促使原来被自然分隔开来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比较密切的联系;工业革命之后,蒸汽动力与燃油动力的广泛应用使得交通能力得到了飞跃,全球因此而被联结为一个整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激烈的融合与冲突开始出现;当代交通追求更快的速度与更便捷的方式,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交通与文明交流及发展的关系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2.交通与文明。3.交通对文明的反作用4.给出板书,归纳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交通与自然。——教科书68页。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的交通。——教科书66页、68页。
材料三:国家与交通。——教科书65页小字部分。
材料四:
(1)原始社会落后的交通面貌极大的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在不同地区间的人类很难产生交流。
(2)国家主持的大规模交通设施建设将国家的不同地区联结为一个整体,为原先被地理环境分隔开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并为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3)工业革命之后逐步出现了立体交通网,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至,文明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
(4)当代社会中日益发达的城市交通网加快了城市的生活、工作节奏,城市文化日益显现出来,但是便捷的交通方式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口密集化以外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口可以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生活在郊区但工作在市区,城市开始获得另一种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交通设施交通工具(或方式)影响与作用
原始时代(受自然限制)道路、索桥、梁桥徒步行走活动范围小,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产生后的古代时期(并且受历史文化的影响)陆路交通网、拱桥车、船、轿等利用畜力、自然力、人力的交通工具活动范围在各国内发展起来,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因此得到加强
工业革命之后的近、现代时期(可见生产力对交通的推动)铁路、公路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活动范围遍及全球、人类在冲突与融合中加深了文明之间的交往
当代高速公路、城市轨道、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学生列举,不限内容,可包括磁悬浮列车等)节奏更快、交往程度更深
[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材料,并运用文明史的观点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英国商人私自在吴淞修筑铁路,后被清政府发现而拆毁,但在被拆除前的一年中,火车载客达16万人次。
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革命后中国铁路的建设,曾对袁世凯说:愿君练十万强兵,孙文筑十万公里铁路,共致中国富强。
问题:
1.请用文明史观点解释吴淞铁路这一历史现象。
交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当进步的交通工具与设施出现的时候,即使受到各种力量的反对,仍然会受到人民的欢迎。
2.联系材料一、二,解释为何孙中山将“练十万强兵”与“筑十万公里铁路”相提并论?
交通是加强国家内部联系,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孙中山将“练十万强兵”与“修筑十万公里铁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教学反思]
《交通》这一课与前两课情况颇有不同。因为已有两次实践的经验,学生完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自行组织、准备并进行大部分内容的讨论。
但是交通与社会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居住在文明史解释框架下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交通本身对于文明史要素中的文明交流有着尤其直接而且重大的影响,并且交通通过对文明交流的影响也影响了文明的其他要素,这一点在本课中应当着重讨论。
大部分学生在准备文明交流与交通这一主题时会注意到不仅仅是文明交流影响交通,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交通会对文明交流产生作用。
即使学生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不妨碍本课讨论的进行。学生可结合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来进行简单的判断并得出结论。如果学生表现出学习困难,可采用如下的引导式提问,例如:
如果上海没有地铁,没有高架,如果从昆山到外滩只需要40分钟而且不会出现交通堵塞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般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反映积极而踊跃,能够回答。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_______________铁路。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新中国建立以后,相继修建了______________、兰新等铁路与西南、西北联系。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
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位。
2________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_____________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3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________架设。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
4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_____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但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铁路与公路
1876年,中国出现第一条铁路,它是由英国商人建造的由上海至吴淞的淞沪客运铁路。其命运是被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拆毁并掷人大海。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运行的火车因慈禧迷信的缘故,不用蒸汽机做动力,而以内监四人贯绳曳之。这些看似笑话的往事,说明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今天中国的铁路已修上了世界屋脊,中国的陆路交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1.近代以前的交通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平民百姓外出多为步行。
2.近代以来的交通
(1)铁路运输
①晚清时期
a.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b.到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民国时期:铁路修建进展缓慢。
③新中国时期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方便了西北、西南地区人们的出行。
b.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交通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后来,汽车相继在各城市出现。
②清末民初,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缓慢。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铁路交通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松沪铁路
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C.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极为迅速
铁路是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其主要的因素不包括()
A.速度快、运力大、运费低廉
B.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C.清政府一开始就大力支持铁路建设
D.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知识点二水运和航空
1.航运业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此后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因而呈现萎缩的状态。
2.航空业
(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起步于()
A.外国在华航运业B.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D.中国的民族工业
以下有关新式交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②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③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知识点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通讯工具变迁的表现
(1)旧中国通讯的发展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擅自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②无线电: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
③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但此后电话发展非常缓慢。
(2)新中国通讯的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②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通讯工具变迁的作用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结合正确的是()
A.丹麦——第一个电报机房
B.广州一一第一个电报机房
C.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D.无线电报——20世纪初民间普遍使用
无线电报最初设立是主要用于()
A.军舰之间通讯B.官府通话C.民用聊天D.通商贸易
巩固测试
1.1903年,一军人从满州里至哈尔滨探亲,他可能()
A.没有直达的火车
B.先坐沪宁铁路一线的火车到南京旅行再到哈尔滨
C.乘坐东省航线的飞机
D.乘坐东省铁路一线的火车
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件说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3.甲午战争后铁路兴修猛然增多,下列与此无关的因素是()
A.列强的激烈争夺
B.清朝官员改变观念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D.经济的迅速发展
4.下列机车中,不属于常速列车的是()
A.蒸汽机车B.磁悬浮列车C.电力机车D.内燃机车
5.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
A.福建船政局的成立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C.民生轮船公司的成立D.怡和公司的成立
6.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首条航线是从()
A.北京——广州B.北京——武汉
C.北京——上海D.北京——天津
7.看下图,在中国,它的第一位制造者是()
A.莱特兄弟
B.詹天佑
C.冯如
D.陈纳德

8.“不需鲤寄予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首诗描述的交通或通讯工具是()
A.电话B.寻呼机C飞机D.火车
9.如果你今天在北京旅游,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有()
①公共汽车②地铁③城市轻轨④内河航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11.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轮船运输业趋于萎缩,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水上交通业技术落后
B.港口建设严重滞后
C.铁路、公路和民航业快速发展
D.旅游业快速发展
12.铁路是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里程已达2769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1880年剖铭传奏涛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凡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朝统治者当时反对修筑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历史上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培养作为祖国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中国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讯方式都有什么?知道这些通讯方式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吗?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148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①________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③到“______”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__等大城市。②________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______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①1909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_______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________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_______电台。
(2)电话:①1875年,_______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________。

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运
C.航空D.电报通讯
2.铁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充满荆棘,其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B.中国封建思想的阻碍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D.中国暂时没有能力单独设计施工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4.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D.抗日战争前夕

唐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说明了什么?用什么运荔枝?
问题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问题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铁路:
时期概况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80年代
辛亥革命前夕
20世纪上半叶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90年代
“九五”期末
公路:
时期概况
20世纪初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水运:
时期概况
19世纪7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90年代
航空:
时期概况
1909年
1920年
1949年
改革开放后
问题3: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问题4:请概述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
时期概况
1877年
20世纪初
电话:
时期概况
1875年
19世纪80年代
20世纪初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2003年末

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3.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天津,不可能遇到的生活现象是()
A.普通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B.偶尔乘有轨电车上街购物
C.穿西装、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D.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答案:

1.D2.D3.A4.C

1.B2.B3.D4.D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81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