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和运河”,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教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地图长城运河)知道这是什么吗?
2、全名叫: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它们都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奇迹。你们都了解长城和运河些什么吗?
3、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感受。
二、初读指导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2)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
奇迹
诗篇
民族
绸带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三、理清脉络
第2课时
一、品析诗歌(诗歌讲究节奏、韵律、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一)读出节奏:指名读
出示第一节节奏
自读第二节
(二)读出韵律:押韵
反复
(三)读出感情色彩:结合内容理解
3、出示长城图,让学生看图填空说话:
万里长城坐落在__,它就像__,弯弯曲曲,__,非常__。每隔一段,就有__,那是为了__。长城是__的结晶,更是__的象征,所以,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
奇异:奇特,特别。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不朽:永不磨灭。(例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5、补充介绍建造长城的资料: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6、学习京杭大运河方法同前
看到运河,你想说些什么?
填空:美丽的京杭大运河就像__,__的水面上______来来往往,两岸是__,一派__的景象。
7、运河的壮观和长城的壮观一样吗?
(壮丽,雄伟)
二、教学生字:蜒
创
折与析辨析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预习第2课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和运河》教学素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和运河》教学素材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
嘉峪关在甘肃省,山海关在河北省。是嘉峪关不是嘉屿关,而且是在甘肃省,河北辽宁相临,万里长城怎么可能只跨两个省。
山海关在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属秦皇岛市管辖,所以应该属于河北省。
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经山西-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因其修建年代较近,保存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长城的形象。但实际上长城远不止这些,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种长度和形式的“长城”,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缺乏保护,甚至有些是因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围的土长城),时至今日已经大多消失了。
历代长城之最:最北的长城是东起内蒙古,穿俄国,西至蒙古国的金长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南阳市一带的楚方城;最东的是东起辽宁省与朝鲜接壤的丹东市的明长城和九连城的燕、秦、汉长城;最西的是东起内蒙古西至新疆库尔勒市的汉长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门关,阳关,敦煌就在这段长城的中部,甘肃与新疆交界处。)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略)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馐浅こ牵灰惶醮颖钡侥献菹撸馐蔷┖荚撕印#迨椋撼こ?amp;nbsp;
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5)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d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听诗
四、读诗
今天,由于三(4)班的老师病假,所以下午第二节课由我去代课。可能是从下面教室上来的时候,迟到了些许;也可能是学生好奇:自己的老师生病了,今天由哪位老师来代课;还可能刚开学,学生还没有调整到有序的、专注的学习状态中来,教室里有些嘈杂。我迅速地在脑海里搜索:冷静!这时发火完全是无效的,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影响了师生的学习情绪。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起来?
对!今天,我要教的是《1、长城和运河》,学生一定对课文的资料比较感兴趣,就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吧。由于我刚在自己的班级里上完此篇课文,于是胸有成竹地从战国时期长城的修建开始讲起,一直讲到长城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意义。孩子们的眼睛都慢慢地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我的情绪也阴转晴了,课堂教学转入了师生都愉快的气氛中了。
反思:
1、师生双方的情绪都不在满意的状态时,千万要冷静,不要无谓的发火、责骂,而要迅速的搜索最佳的转变途径。
2、老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足够充足的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和运河》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
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
“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
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
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
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3)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及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
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
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4、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6、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
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
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
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板书:
2长城和运河
6700千米1747千米
像巨龙像绸带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20长城和运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长城和运河》是沪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长城和运河。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运航。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小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抓住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壮丽而宏伟的景象。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识字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填空。
3、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知道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
知道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诗歌,歌颂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诗歌抓住长城和运河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雄伟的蓝图。语言文字生动,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二年级的孩子读进文中,走进诗中,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诵读。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理解;通过学生自读自评、小组比赛读、男女生分别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最后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觉得似曾相识,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勾起对两大人间奇迹景色的畅想。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小作者去长城和运河的上空看一看,看一看长城和运河有哪些景象吗? 首先去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一种奇异景象?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学习课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将诗分成了两部分的教学,首先学习长城的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问题:(1)在作者眼里长城是怎样的?(2)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其次,按照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我按顺序出示了相应的语句引导学生齐读、小组竞赛读、师生分角色读通过多种活泼有趣的读,以读促悟。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借助图和文共同理解,让学生有种直观的感受。在此节教学中我还用我讲解了一些修筑长城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崇敬之情。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已学片段进行填空,巩固学生的学习!在第二部分的运河教学中,我也同样运用了教学长城的类似教学,先引出两个问题:(1)在作者眼中运河是怎样的?(2)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其次,以不同的读法,让学生体会运河的美以及壮丽!此外,每一节的开头和结尾都采用相同的句式是本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每小节都有的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朗读,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把握了句式表达的语气。
(三)总结抒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全诗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随着运河的诞生,运河沿岸的港口、码头、城镇,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日益兴起和繁荣。从运河的起点古老的北京城,到运河的终点湖光山色的杭州城,不论运河怎样改道,也不论京城所在地如何变迁,运河总是将中国最富庶(sh)的广阔地带和历代京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运河是历代中央政权的生命线。历史上,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统一,并且走向经济发达,运河是起着动脉的作用的。
宁波
京杭运河的延伸,浙东运河沿岸的宁波是古老而繁华的地区。宁波位于东海之滨,三江的交汇口上,它今天的腾飞,有着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保障。宁波远在秦汉三国时期就与海外有了交往,唐宋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三大对外贸(mo)易中心之一。它还同一衣带水的日本联系密切,日本的遣(qiǎn)唐史、遣(qiǎn)宋史、遣(qin)明史,大多从宁波上岸,中国古代文化也从这里传向日本。
曲阜(f)
鲁运河中段东面的山东曲阜城,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儒(r)家学派。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在曲阜阙(qu)里的孔子故居建造了大成殿祭(j)奉孔子,是为孔庙。历代封建皇帝不断扩建,现存孔庙为明清两代建筑。曲阜城内有孔子后代直系子孙的住宅,占地200余亩,是为孔府,始建于11世纪的宋代。城北的泗水之滨,有孔林,是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墓地。孔庙、孔府、孔林素称三孔,驰名中外。
徐州
位于中运河枢(shū)纽地带的徐州,是大运河畔的古战场。这里丘陵起伏,平原辽阔,易守难攻,便于布阵,作为南北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15世纪中期商王河甲派彭伯攻克邳(pī)地,到公元1948年人民解放军的淮海战役,无数军兵在此斗智斗勇,或凯歌高奏,或折戟(jǐ)沉沙。徐州著名的古战场是九里山,它是刘邦、项羽决一雌雄的大竞技场。凤凰山麓(l)的淮海烈士纪念塔,也巍峨耸立在大运河畔。
扬州
作为大运河的中枢(shū),著名城市场州,既有旖旎(yǐnǐ)的自然风光,也有秀丽的人工园林。古往今来,有多少商旅云集,文人荟萃。腰缠十万贯,跨鹤下扬州,这是对富豪们的真实写照。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记载着孟浩然、王昌龄、李白、高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文人墨客的名篇佳句。
纵观历史,没有运河,就没有杭州的繁荣;没有运河,就不会有北京城。京杭运河是华夏南北的动脉,而运河两岸的伟人和凡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纯洁的运河水。
【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是一篇诗歌,全诗尽情呕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努力实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开发和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创建一个涵盖长城(运河)风景欣赏、长城(运河)建造史、课文欣赏、祖先创造人间奇迹欣赏(故宫、圆明园等)、网上交流等内容的长江(运河)信息集锦。从而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多元的信息源,让信息多向流向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但是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本身不能产生教育作用,只有把它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
【课例设计】
板块一:认识长城(运河),为建构新知做准备。
1.点击进入长城(运河)风景欣赏。
2.点击进入长城(运河)建造史。
板块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问题:
(1)在作者眼里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
(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3)精读课文,理解对长城的描写
师:万里长城的奇异具体表现在那里呢?
大屏幕展示万里长城风景图,同时播放歌曲《长城长》(学生观看,相互讨论)
生:很长,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生: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生: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板块三:读中领悟知识拓展
1.点击进入课文欣赏,自由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悟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
表达、交流探究所得:点击进入网上交流,在交流区里进行交流。
再次点击进入祖先创造人间奇迹欣赏。
板块四:作业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并在网上交流区里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实践新课程理念,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角色、教学过程、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1.板块一让学生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对话,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为学生讨论交流表达奠定信息基础,创设一个特定情境。
2.板块二中,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画面,铿锵有力的歌曲,不仅巧妙地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力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板块三以学生为主体,多方互动,同时教师转变了课程即教材的观念,走出文本的狭隘视野,应地制宜地建设开发,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让其更好地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凭借,可让学生交流更顺畅,学习更主动。
4.板块四,在此环节中,教师再次让学生与文本相关内容对话,并搭建一个能使学生表达、交流、欣赏的平台,让学生们尽情挥洒个性笔墨,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长城和运河》教学后评价”,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长城和运河》教学后评价
文/承智
自评: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
其二,是开学的时候,我的女儿回家查长城和运河的资料,让我帮她找。小女念三年级,我于是看了她上的课,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跟女儿的老师说,这课留着我来上,小女也很高兴。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在飞机上航拍的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似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次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课后,有这样的几点感受:
1、备课中的设计,基本达到了目的,预期的效果也还好;
2、一节课的时间感觉稍紧了点,如果说是这样的教研课,分两课时去处理,效果可能会更好,而且有很多的训练点可以落实;
3、学生的理解有一些距离,如果能在课前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先走进长城和运河的历史,有这样的前期辅垫,再上课,效果应该可以完全达到。
4、如果分两课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写诗,是一种写作训练,尤其对于诗歌来说,引领学生走进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的兴趣。
5、对于评课教师的评课,我收益匪浅,我想,我需要好好消化,今天整理的一些,发在网上,是想引起更多的同仁去讨论。批判是对我最大的帮助,教育的智慧是要以共享的。
张秀芝:
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课堂,我们平时上课,往往走不出教材,走不出课堂,带着学生在划好的小圈里转,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相应来讲就窄了,小了。而这节课,佘主任却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巨大空间,思考有了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了。特别是佘主任的结课,将《长城和运河》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思考,提炼出一个大写的“人”字,很有深意,你想,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祖先创造的;而他们所体现的那种文化和精神也是中华了族创造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一个大写的“人”。形象而直观。
徐丽:
佘主任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窦桂梅老师所说的,课堂上的三个度:温度、广度、深度
首先是这节课,将长城和运河放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文化时空中、精神时空中去感悟,所涉及的知识广度到位;而在提炼中,一个大写的“人”字,将“不朽”和“动人”诠释得很充分;在课堂上,佘老师情绪饱满,“温度”调适到位,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整个课堂和谐而充满活力。
吴建华:
这节课,佘主任对《长城和运河》的提炼挖掘很深,拓展得很广。这是我们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尤其是结果中,总结的那个大写的“人”,形象而直观;这节课中,佘主任注重语文的积累,如由“连绵起伏”拓展词语“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由“银光闪闪”而引出“波涛滚滚、金光闪闪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都做得很到位。但从课堂结果来看,学生距离预期似乎还有一段距离,比如说,佘主任对诗歌的朗读要求很严,但学生读得还是没有明显效果,学生的情感投入不不是很到位,这方面还要去研究,也许与这段历史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有关。学生没有体验,是很难体会出情感来的。
杨涛:
这堂课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是教数学的,但是教学的课堂是相通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很充分到位,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参与融为了一体。但在最后结课时,做为一个中国人,那种自豪感应该不只是学生有,教师也应该有,如果最后,不是让学生再读课语文,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那样的感染效果可能会更好!让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
陈先发:
佘主任的这堂课准备充分,在超越自我中,给我一次强烈的洗涤。主要表现在:
1、扎实:
一节课应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佘老师能根据教材,抓住了很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经常会对词语望文生义,本课教学中,佘老师开课即与学生一起查字典,了解“奇迹”的意思,并且不注明出处,这种示范,对学生是很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工具书,而且要求学生要严谨地用工具书。
语文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词语积累很重要,本课中,教师不适时机地创造积累的机会,课文中“连绵起伏、银光闪闪”两处恰到好处积累词语,不仅学了新词,而且教给了学习新词的方法。
课文朗读在课中体现得很充分,形式多。佘老师很煽情,对朗读推波助澜,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精神承载民族的文化,为学生朗读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有感悟,有思考,效果明显。
2、厚度:
语文更需要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佘老师在课中,从画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让学生体会到“长城和运河”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种文化。在课堂上,出现有长城的题词和字画,这对于引导学生感悟长城,感悟长城的人文精神,以及文化的灵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很多语文的课堂看不到的,这种厚度是教师个人的文化厚度,更是教师对于教学的孜致追求。
3、大气:
佘主任课大气,激情满怀,不仅学生受感染,听课的老师也情入课间。这种挥洒自如,是一种自信,散发着人格的魅力。
一点建议:
对运河这段,师生可共同自学,但教师要简介这段文字的背景,如展示五大水系,让学生找出长江、黄河、淮河的流向,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京杭运河的流向,从而充分理解“动人”;而运河的录像,可以让学生先看,让学生不仅观察读诗文中的描写句子,还应该让学生发现运河上的运输繁忙景象,从而明白运河的开凿的意义和祖先的创造性;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仿写,用自己的笔去写其他的人间奇迹。
汪修祥:
佘主任作为教学的业务领导,能够在开学初,工作繁忙的时候,上一堂教研课,这种精神可嘉,而他勇于探索,超越自己的努力,将提供一个样板,教研就应该这样扎实地去做,这要形成一种风气,建安小学在这方面是有好的传统的。
佘主任善于学习,而且不断地超越自己。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他吸取窦、干的精神,这堂课突出在:
1、突现人文精神,始终抓住“人”字,引导学生想象,进入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厚重感很强;引领学生想象;在美的熏陶中,去感悟课文,去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工具性很突出;词的训练点选取得好;词的积累扎实,教给学生方法;读的运用很到位,在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运用课件录像,始终不忘与课文的联系,这是语文工具性的充分体现。
3、课的创意很好,过渡自然,特别是课后的结课,一个大的“人”概括的准确而有他意。课件的设计突出了难点,解决了重点,看得出,佘主任是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4、课中佘主任始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这感染了学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产生了情感的落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有一点思考的地方,这课的挖掘似乎深了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难。所以,这堂课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吴福雷:
刚才,老师们都说了不少,相同的我就不说了,就佘主任这节课,我想,我最大的感受是,因为对小学语文的热爱,才有了自身不断地在课堂上的追求。
这堂课,佘主任力求超越自我,把这首诗放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解读它突出课文的难点,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历史,主要体现在:
1、三个目标的实现:
(1)语文的目标上明确,语文味浓,语文基本功扎实,如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教会学生积累词语;还有多层次地读等,这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2)情感目标实现充分,挖掘课文的内部的情感,由表像的感知,到进入历史的时空,最后到抽像的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学生随着情感的不断丰富,朗读也由最初生疏而亲近,朗读也有了点味道。
(3)价值观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设计的很巧妙,特别是结果中,对“人”字提炼,巧妙而自然,却画龙点睛。
2、几点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冲击力,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奇异”引出长城与运河的形象;进而由奇在何处,而导入“人间奇迹”,最后达到理解“不朽”,不朽的不仅是长城和运河,更是长城和运河所蕴育的精神和文化。这样也是一种方法,可能会帮助学生去体验感悟。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长城和运河》片断赏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开学第一课《长城和运河》,要让学生了解万里长城之雄伟、京杭大运河之壮丽、中华民族祖先之聪慧,我便带上了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走进了教室:
师: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穿行与中国东西,另一个像绸带,连接着大陆南北,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生齐答:长城、运河。(通过预习,孩子们早已知道了她们的名字)
师:看看图,结合你的预习内容,说说长城或者运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出示教学挂图,指导观察,意在让孩子们感受到长城与运河雄伟、壮丽的特点)
生:长城很长!
生:运河也很长!
(对于孩子那简单的回答我并不满意)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些呢?
生: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
生:运河像一条飘落在大地的绸带!
(请了几个孩子,都是拿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对于长城的雄伟、运河的壮丽并没有自己的体会。不禁有些失望!)
我想:也许是初读课文吧,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能彻底的感悟!于是乎,我和孩子们一起品读了课文!学完课文后:
师:谁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奇异。(还是有些失望)
师: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大家看看图,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生:长城接连不断,连绵起伏,像一条长长的龙。
师:你讲得真生动!她还像什么?(生兴高采烈地看图)
生:像一条游动的蛇。
生: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大街!
师:太短了!(学生敞开思路,各抒己见。)
生:像一条游动的大蟒蛇。
生:像一条穿行在大地的高速公路。
生:像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一条白色的丝带!
(这时,孩子门的脸上神采飞扬!我想:这时他们才是真正体会到的长城之奇异!)
师:你们的想象太精彩了!但我觉得还是像巨龙好,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理由!
生:(沉思,翻开书本,再次阅读文本,观察插图,寻找理由,这无疑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反思】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农村,许多孩子并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宽阔的街道、田间的小河而这些与长城和运河又差之千里,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直观感受唯有从书本的插图中去获取!但是插图又未能尽显其风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文字中又很难体会到其雄伟、壮丽,更难以激发真正的喜爱之情,更别说是产生互动,故教学中感觉十分之遗憾!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不妨宽容一些,不要急着加以否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学语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表达!可能把长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并不合适,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中,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谈、自探、自创、自得、自乐。在课文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长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会水到渠成!
我教《长城和运河》
(一叶)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和运河--陈惠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和运河--陈惠君【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3、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4、了解长城、京航大运河的简单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文,感悟;学习相关生字词。
【教学准备】
有关运河和长城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板书课题2、长城和运河
二、指导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1)指名分两部分读。及时正音。对生字可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去识记,让学生口头组词,体会字词意思。
驾(驾驶)(驾御)(驾车)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
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嘉:区别于“喜”,将下面的“口”改为“加”第九画横要长。
朽:左右结构,右边是横下竖折折钩,横和木旁的横平齐。
蜿:区别于“碗”,第十三画是横折钩。左窄右宽。
边指导边示范。
学生在练习册上描红练写。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19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