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节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一节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节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殖、发育、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和卫生保健的概念。
2.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胚胎的发育和营养,人体发育的各个时期等方面的内容。
3.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生理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现状,讲解上述内容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4.第二节内容中配以3幅曲线图,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长发育实际,对曲线图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继上一节所讲述的有关生殖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这部分内容的。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整个时期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有人把这个时期比作生命道路上的里程碑,这话一点不过份。因此我认为,对于这部分知识要结合三幅曲线图及学生实际讲清楚。
2.青春期的心理卫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由于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发育成熟比较早,各种宣传媒体中有些不良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知道有关性的知识,但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往往在这个时期把握不住自己,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就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他讲清道理,个别问题课下单独解决,切不可在课上指名道姓。
建议在讲完本章第一节课后对学生进行间卷调查,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于兼做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来说,借此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机会。问卷调查的试题附在其后供参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的参考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生殖系统挂图一套。
2.有条件的学校可展示与本课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标本及模型。
3.印制好的《青春期心理、生理现状调查》若干份。
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时间老师、家长或医生。其次,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家知道,生物的“生”一是指有生命,能够新陈代谢,而另一方面是指种族和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繁殖。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生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要产生新的个体,但人是如何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产生新个体的呢?新个体又是怎样由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呢?这节课首先初步了解一下有关生殖的一些问题。
首先了解什么叫生殖。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的生殖系统。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挂图(侧剖图)。
首先让学生明确图中各部分的位置(用投影幻灯片),最后归纳如下:
1.内生殖器:
(1)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3)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2.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从图上可以看出:男性输尿管长,它有排尿和排精双重作用。
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等于一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看教材P.106图Ⅳ-101)
下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和构造。
女性生殖系统的挂图(侧剖图)。
女性生殖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如下:(用投影幻灯片)。
1.内生殖器:
(1)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
(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4)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
2.外生殖器:(外阴)。
由于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有妊娠、分娩过程,因此结构要比男性生殖系统复杂。
女性的生殖细胞叫卵细胞,直径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胞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看教材P.107图Ⅳ-03)它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在讲到子宫时是否考虑可增加一点关于它的位置、结构及分娩时变化方面的知识。(倒置梨形,平滑肌组成,正常重量50克,分娩时净重1500克,腔容量增加500倍等。)讲到阴道时,阴道口外的处女膜问题,未婚女子从事剧烈运动也可破裂,因此不能根据处女膜是否完整,判别是否为处女。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就会与之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看图Ⅳ-04)
学生这时肯定会想到,如果卵巢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怎么办,应提示学生,这正是下次课要讲的内容之一(月经的由来)。为下节课内容打下伏笔。
最后讲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时是否可以把本节课内容前后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投影幻灯片)
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都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胚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的,因此,妇女在怀孕的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担负着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负担,要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照顾好孕妇是大家的责任。
1.思考与练习:教材P.751.2。
 

扩展阅读

第一节《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亿,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在、、、等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黑种人占。
3.美国华人、华侨约万人,在、和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Ⅱ、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美国:1.
2.
3.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美国原有居民是。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一节《美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山东省高青县试验中学王梅李保胜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工业产品种类,产量,技术,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因生产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3)引导学生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核心是。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美国的工业:特点、分布、部门,是世界上工业最的国家。产品居首位的有等,居第二位的有。硅谷在、首都,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美国》复习课
教学目标:1.美国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专业化的优越性、农业区的分布。
3.工业的分布、主要的工业城市、资源耗费大国。
重点:影响农业区分布的因素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难点:农业区的分布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读图分析巩固练习
精彩课堂:
一、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二、构建知识网络。(20~25分钟)
位置1、东西半球的半球,大部分在五带中的带。本土东临洋、西临洋,南临湾,有州。还有两个海外州,位于北冰洋沿岸,被北极圈穿过的是,位于太平洋中,在北回归线附近的是。
地形本土分为三部分,西部是,主要有山脉,属于山系;中部是;东部是,主要是山脉。
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墨西哥湾沿岸是气候。降水量的分布特征是,水汽主要来自洋,主要影响因素是。
河、湖该国最大的河流是,向流注入,主要受的影响,长度是世界第的河流。五大湖位于该国的部,其中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经济农业1.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2.该国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和,使其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该国主要的农业区(带)主要有;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专业化的优越性有:。
工业该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位于市东南部的,是该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该国工业最密集的地区是,该地区发展工业的交通条件是:。
该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是,其中有“汽车城”称号的城市是。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和的基础上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居民是美国的土著居民,美国是移民国家,现形成统一的民族。
城市旧金山纽约洛杉矶底特律华盛顿休斯顿芝加哥西雅图
注意:以上出现的地理事物名称要落实到地图上
三、自我检测我能行。(10~15分钟)
1.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是:
A.地形B.气候C.人种D.语言
2.美国的地形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都分为西、中、东三部分:
A.澳大利亚B.巴西C.印度D.俄罗斯
3.关于美国地理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土跨寒、温、热三带B.矿产资源丰富
C.三面临海多良港D.耕地面积小
4、美国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州是:
A.夏威夷州B.阿拉斯加州C.佛罗里达州
5、美国农业带中,位于五大湖附近的是:
A.乳畜带B.玉米带C.棉花带D.小麦带
6美国的年降水量分布情况是:
A.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B.大致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
C.各地降水均匀D.大致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
7.人均资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
A.美国B.日本C.英国D.中国
8.下列城市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是:
A.旧金山和洛杉矶B.芝加哥和底特律C.波士顿和纽约D.休斯敦和新奥尔良
9.穿过美国领土的两条特殊纬线是:
A.南、北回归线B.南、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北极圈D.北极圈和赤道
10.美国最大的河流是:
A.尼罗河B.圣劳伦斯河C.亚马孙河D.密西西比河
11.下列国家中,北极圈和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国家是:
A.加拿大B.中国C.美国D.俄罗斯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海洋:A,B,C。
2)城市:①美国最大的城市;②首都;③④⑤在该城市东南郊外的________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________产业中心⑥;
3)河流、湖泊:⑦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4)山脉:⑧⑨。
5)B是农业区,发展的因素是。
6)b周边地区工业发达,发展的交通条件是: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
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
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
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
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可参考课本P88第一节第一段,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互动二: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P90上面第一段解决这一疑难。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拉上窗帘,过一会再拉开
⑵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观察瞳孔变化
⑶先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过一会松手,观察瞳孔变化
⑷观察同学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时瞳孔的变化
等等,选择几样在教室内能完成的当堂探究。
互动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请几位近视眼的同学谈一谈近视心得,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
几生谈自己是如何近视的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节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节植物的生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2)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3.情感目标

(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2)参与嫁接,或扦插和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二、教材分析

植物的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与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多数是绿色开花植物。因此,本节学习和观察的植物,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主。绿色开花植物在生殖过程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如植物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花的结构有雄蕊、雌蕊。当植物完成受精后,胚珠能发育成种子,同时子房壁能够发育成果皮。为了使学生关注植物生殖的主要过程,同时又要避免对知识的重复了解,本小节主要通过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让学生体验植物新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植物的营养繁殖部分,主要介绍师生常见的一些植物,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草莓的匍匐茎和落地生根的叶等。通过图示的展现,使学生一目了然,不需要教师用过多的语言来描述。当然,教师为了准确把握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清楚,可以参考本节提供的教学资源有关部分,或查找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植物的组织培养,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繁殖植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花卉快速繁殖等方面运用十分广泛,安排这一内容,既顺应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又能够打开学生认识植物生殖的视野,体验新科技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研读STS中的“人工种子”内容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后一些实践活动,如嫁接和植物的组织培养等。本节的重点是: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本节的难点是:概述植物的受精过程。课时建议: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安排策略如下表:

课时

方案1

方案2

第1课时

(观察受精的过程)

(1)展示桃花图片,师生共同回顾花的结构。(2)预先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受精过程示意图。(3)师生围绕教材提供的讨论题,组织讨论和小结。(1)播放绿色开花植物从开花到传粉的录像或多媒体课件。(2)根据播放内容,师生共同小结花的结构。(3)制作和播放受精过程的多媒体课件。(4)师生围绕教材提供的讨论题,进行讨论和小结。

第2课时

(观察植物的营养繁殖、植物的组织培养)

(1)通过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概念的比较活动,引出本课营养繁殖的课题。(2)在突出根、茎、叶器官结构的基础上,将教材中有关讨论题,融入到学生观察几种植物营养繁殖示意图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展开讨论。(3)教师利用人工营养繁殖图示,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嫁接、扦插和压条的方法。(4)各小组围绕植物组织培养示意图,描述这一新技术的大致过程,并在全班交流。(1)教师课前制作植物营养繁殖的课件,让学生尽可能详细的观看到多种植物营养繁殖(包括人工营养繁殖)的案例。(2)围绕观看的课件,结合教材的图示,讨论植物是通过什么营养器官繁殖后代的。(3)师生共同比较和小结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营养繁殖的概念。(4)播放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过程录像或课件,每一学习小组讨论和准备过程解说词,在全班交流。

三、活动指导

活动1:观察受精的过程

本活动的开展,学生必须具备对花的结构、传粉等知识的了解。由于这些知识在小学自然和初中七年级下册的植物多样性中有了介绍,但是学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遗忘。因此,执教者在组织观察植物受精过程图示之前,运用示意图、多媒体或录像等形式,首先帮助他们对花的各部分结构如花被、雌蕊、雄蕊、花柱、柱头、子房、胚珠、花药、花丝和花粉等有清晰的了解,尤其是雌蕊部分的结构不能含糊不清。有了这一铺垫,才能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中,如果以教材的图示为主,教师要准备一些小问题,如“花粉粒是如何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是不是所有的花粉都能在花柱上萌发?受精以后,它们将发育成什么结构?”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时不致于“走马观花”和缺乏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图示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后续的讨论奠定基础。如果教者将受精过程制作了动态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之前,教者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各小组可参考信息库的有关内容,对受精过程进行语言的描述,同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提问,并要迅速做出解释等,从而防止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只当观看者不当参与者。教材设计的讨论题,教者可以按照观察过程顺序,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也可以等活动结束,集中进行研讨。当然,所讨论的问题不要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条,可以根据时间的允许或学生学情进行扩展和深化。活动2:观察植物的营养繁殖

教师在活动之前,首先要进行一定的知识铺垫。铺垫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组织一定的文字资料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营养繁殖等,供学生阅读后,对这些重要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区别,营养繁殖属于无性繁殖的一种类型,并且这种繁殖后代是通过植物的营养器官完成的。观察的对象如果是教材提供的“几种植物的营养器官”图示,教师从帮助学生识别植物的营养器官着手,如马铃薯的块茎与甘薯的块根外形虽然相似,根据它们各自具有芽眼和须根这一结构,判断它们是不同的营养器官繁殖后代的。如果将各种营养器官繁殖后代的案例做成课件,播放时,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提问和交流,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与思考空间,不能像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某一产品那样,让学生不能主动质疑和提问而被动学习。

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2)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3)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4)说出叶芽的结构。2.能力目标

(1)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结构。(2)选择某一外界条件,尝试探究它与种子萌发的关系。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

二、教材分析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是指从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萌发成幼苗,经历生长发育直至成熟的过程。因此,本小节关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是围绕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以及芽与茎、叶的关系等展开的。在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的活动中,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方法栏中比较详细安排了一些具有提示或指导性的步骤,目的是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动脑,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由于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有两大类型,即双子叶植物种子如蚕豆、花生等,单子叶植物种子如玉米、小麦等。教材对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探究,只安排了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供师生在教学过程灵活运用中,可以参考观察蚕豆种子的结构的步骤,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在学生认识清楚种子结构之后,安排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活动,有助于学生观察种子萌发时发生的一些现象,并能在探究过程中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学生不清楚种子的结构,就不可能提出较适宜的问题,也不可能准确描述种子是发芽还是生根,也就不可能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所以,了解种子的结构,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和基础,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活动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是对种子结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于植物的茎、叶和花,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其中茎的主干是由胚芽发育而来,侧枝又是由主干侧面的芽发育而来,芽可以分为叶芽和花芽等,这部分知识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只以叶芽的纵切面的观察作为本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植物的芽的结构与发育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培养他们收集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小节的信息库,提供了全面认识蚕豆、玉米种子结构的信息,STS部分的“太空种子”内容,具有生物科技发展的前瞻性。本节的重点是:能够概述种子的结构,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本节的难点是:观察叶芽的结构。课时建议:本节教学安排3课时。安排策略如下表:

课时

方案1

方案2

第1课时

(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1)由植物的种子萌发成幼苗,经历生长发育直至成熟过程介绍,引出本堂课观察种子结构的内容。(2)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观察的大致步骤。(3)师生共讨论观察时的注意要点。(4)学生按照步骤完成观察活动,并适当记载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5)师生交流观察得到的现象或结果。(6)按观察蚕豆种子的步骤对玉米种子进行观察,并与蚕豆种子相比较,讨论和交流所获得的结果或结论。(1)由教师设置小问题,如“植物的幼苗是如何来的?种子什么结构具有植物的雏形?”等,引导到讨论种子结构的话题上。(2)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参考教材提供的步骤,一半小组完成观察蚕豆结构的实验,另一半完成观察玉米结构的实验。(3)记载各自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并进行交流。(4)师生得出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比较的异同点。

第2课时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学习小组讨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可能有哪些。(2)根据本小组的共同兴趣,确定本组探究的内容。(3)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4)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5)小组交流各自的结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或询问。(6)师生共同得出准确的结论。(1)由班级有播种体验的学生或教师,介绍农民播种时的一些做法,帮助大家建立一些感性认识。(2)每个小组根据启发,确定需要探究的内容。(3)模仿教材的步骤,完成探究活动。(4)写出探究的报告,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结论等。(5)提交给教师评定,并选择好的报告进行交流。

第3课时

(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观察叶芽的结构)

(1)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要求,在课前完成种子萌发的实验。(2)各小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初步的解释。(3)各组在课上交流观察的情况,并对产生现象的解释进行质疑。(4)通过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小结,引导到对叶芽结构的观察。(5)通过对叶芽结构的观察,并围绕讨论题讨论,帮助学生理清叶芽的各部分结构与茎和叶的关系。(1)各小组介绍观察种子萌发时,发现的现象。(2)师生归纳种子萌发有哪些共同的现象。(3)各小组对所归纳的现象进行解释。(4)教师对各组的解释进行评判。(5)出示种子萌发全过程示意图,利用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的图,引出叶芽结构图,展示卷心菜叶球等植物叶芽实物图,供学生边对照边观察叶芽结构的实验,同时师生展开进行讨论。

三、活动指导

活动1: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认识种子的结构,是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和观察萌发过程的基础,是本小节的重点。为了保证学生成功地观察到种子的结构,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观察材料,如蚕豆和玉米种子需提前1—2天浸泡,如果天气较热,浸泡时要经常换水,以防止种子腐烂。天气较冷时,可用热水浸泡,以缩短浸泡的时间。学生在观察种子结构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剥去蚕豆种皮以后,要从子叶的一侧分开,动作要轻,并仔细观察两个子叶连接部位有什么结构;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子时,可用解剖针轻轻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胚轴与一片大的子叶相连,这片子叶紧贴在胚乳下面,呈薄片状。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好教材提供的方法,要做到边观察边思考。如果是将蚕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结合起来观察的学生,要注意比较这两类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学生在画蚕豆或玉米种子结构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结合实物,找出各结构名称的位置,然后画出的种子结构就比较准确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牢固记住种子的结构。活动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本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前,师生要对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进行适当的讨论,如结合农村播种时,农民对种子如何处理等,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一引导,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等,从而开始了他们的探究活动。为了保证一堂课能够观察到不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师要协调不同学习小组,进行不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使学生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果有的小组观察实验失败,教师应该给于更多的关注,如水中的种子能萌发的原因可能是水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当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时不能萌发等。当找出原因后,教师要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实验,以验证这些解释是否正确。活动3: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实验,是各小组同学按照教材的指导在课外完成的。学生还可以采用大的玻璃瓶或玻璃杯作为实验用的容器,瓶内可以加入湿润的木屑,种子可沿着瓶壁隔天分别放入,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观察效果。当各个小组完成了上述实验后,须将观察到的现象、及其解释等写成书面材料。然后,教师在课上组织各小组交流观察的情况,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如通过“为什么要将种子放在湿润的棉花或木屑上?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的是种子的什么结构?你做实验的种子萌发时子叶是留在土壤中还是在土壤外?”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交流具有一定的质量。活动4:观察叶芽的结构

观察叶芽的结构活动,是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的茎、叶和花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概念。由于学生对芽的类型还缺少一定的认识,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一些带芽的枝条,让学生了解芽的类型可以按位置分为顶芽和侧芽,按发育的趋势可以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关于观察叶芽的活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叶芽的插图,启发思考叶芽各结构将要发育成枝条的哪部分结构。接着指导学生选择枝条上大的叶芽如顶芽,用刀片纵切开叶芽,对照图示,用放大镜观察实物,有时还可以用解剖针拨动,便于找到叶芽内部的结构。如果有的学生观察不清楚,除了换取较大的叶芽外,还可以将叶芽再切一刀继续观察。如果教师通过纵切开卷心菜的叶球,并放在实物投影仪显示,供学生进一步观察,可使观察叶芽结构的效果更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06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