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许三观卖血记》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许三观卖血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许三观卖血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学生通读课文,正音正字,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2、通读课文,提出两到三个质疑问题。
二、课上活动。师生研讨以下问题。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中提到,当人们问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时,他答道:“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卖血的直接原因是家里穷,儿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
设计意图: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从题目入手,解决阅读疑问。从而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挖掘故事内涵。
2、请学生谈谈许三观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你对此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课下注释的介绍,了解许三观生活贫困,无论家里遇上什么灾祸,许三观都要靠卖血度过难关的事实。学生谈感想可以围绕“卖血并不是挣钱的唯一出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卖血是一种挣钱的快捷方式”。
设计意图:此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许三观这种生活状况进行深入思考。
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
3、许三观对自己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对许三观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对此你怎么看?(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完成)
教师点拨:
第一问:通过许三观的语言、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容,平静,镇定,欣慰的,习以为常的……
例如:在卖血前,他非常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喝水的情景描写,当人们询问他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如:“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然后他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许三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卖血后,“吃了一盘炒猪肝,喝了二两黄酒”,“许三观听到了他们的话,就笑着对他们说……”“许三观这时候一个人笑了起来……”以及与人的对话都能说明他的从容态度。
按照常理来说,血作为商品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可是他却有如此言谈举止,从而让读者看出许三观在卖血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平静从容,他甚至可以对卖血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损害满不在乎,甚至还为自己掌握了能卖更多的血的“高招儿”而沾沾自喜,至于因卖血而得到钱、得到钱就能治好儿子的病,那就更让许三观颇感欣慰了。文中多次出现的许三观的“笑”即进一步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卖血一事的态度。
第二问:
周围的人对此抱以同情、怜悯、理解的态度,“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就走吧,茶壶我们自己会拿的”
学生可通过以上分析,总结自己的认识,其实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正常的,他为什么会习惯了这种生活,有其人格的“依赖性”,引出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
4、作者对许三观卖血这一事件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由此看出余华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点拨:
作者用平静的语言,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全面客观地展示了许三观卖血这一事件,作者怀着批判的态度用单纯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邃的主题,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其更注重的是隐藏在表象下的心理与象征意蕴,余华在展示主人公一次次生活的悲喜、生命的失衡与平衡的同时,更写下了关于生命的预言。
他是一个冷静的作家,处处渗透着对底层人们的人文关怀。
5、师生互动:解决学生尚存的质疑问题。
6、作业。
(1)在林浦卖血之后,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许三观所感受到的风和许三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必做)
(2)阅读《许三观卖血记》整篇小说(选做)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教案:《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三语文教案:《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理解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 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对大自然心存敬畏,所以不停地在摸索出一些大自然的规律,我们知道了能量守恒,知道了进化论,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对自然界的呵护还是制止不住环境的日益恶化,是我们过度的对抗自然,还是我们一开始就错了,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世界观,熵,也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

明确:全文共15段。第五段为过渡段,从第一定律到第二定律,结尾阐述熵。

(2)提示:画出全文对熵的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熵的定义。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1,注意文中下定义的句子:“所谓… …“,”× ×就是… …“等句型。

2,熵的定义:在封闭系统里面损失的能在将来做某种功的能量综合的测定单位,等同于污染,其最大值是能量的平衡状态。

原因:通过对熵的定义的整理,学生能很快的梳理文章。并且学会和如何下定义这一技巧。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叫能量?

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

第6段 – 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 –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 – 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 – 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 – 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 – 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3。文章段落梳理通过对能量和熵的定义的了解,全文的层次划分也清楚了。

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第三、课后作业

从能量耗散方面,结合课文阐释下列说法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覆水难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钟都在递减,然而在它的熵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源早已告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 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3、导入新课。

明确:(1)任何收获总是要消耗一定能量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而被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用来做功了。要想重新做功,就要消耗新的能量,因此熵总是持续增长的。

(2)事物处于凝聚状态,就有了势能,一旦分散,就再也不能自动回到凝聚状态。

(3)自然界虽然广大无边,但从不疏漏,这是因为有熵。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大到一头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蚂蚁,一块石头,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

(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回收问题?

明确:工业回收对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工业回收都在导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三,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五,拓展

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的学习,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熵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相对那种对人类发展史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六,布置作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类无力拯救世界的悲观结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课后搜集,阅读有关资料,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高三语文教案:《墨池记》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语文教案:《墨池记》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 《核 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记》----说理散文---- 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 名: 曾巩,字:子固; 时:北宋时人 ;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 评:"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称之为 南丰先生 ,卒谥 "文定"。 作:《元丰类稿》 。《宋史》说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sì〕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 四 行 对 译 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 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 、 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八、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九、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①、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专题十四德国历史面面观


专题十四德国历史面面观

一、温故知新

政治制度:

政治

巴黎公社:

经济

思想:

文学:

文化艺术:

技术: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德国有哪些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人物,说说其作为。(必修一、二、三)

人物作为

俾斯麦

希特勒

马丁路德

康德

马克思、恩格斯

贝多芬

戴姆勒

狄塞尔

李比希

柏琴

雷佩

西门—马丁

爱因斯坦

普朗克

2、说说欧洲联盟的情况?(必修二)

背景:

进程

1951年:

1952年:

1957年:

1958年:

1967年:

1968年:

1980年:

1985年:

1992年:

1993年:

1995年:

2002年:

意义: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内容

1、说说德国统一和分裂的来龙去脉?

19世纪中期,德意志仍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统一问题日益紧迫,最后统一的旗帜落到了普鲁士手中。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1867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军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大量法军军官。不久,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德意志皇帝位,德国统一完成。

德意志统一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二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自80年代后期起,民主德国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发生激烈动荡,政权更迭之后,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完成统一。

2、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后,是怎样从专制向民主演变的?

1871—1918年,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有皇帝和首相。

1919—1933年,德国实行的是共和制,有总统和总理。

1933—1945年,德国名为共和,实为法西斯独裁专政,希特勒集总理和元首于一身。

1945—1949年,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双方把各自的政治制度移植到占领区。

1949—1990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二国,西德实行共和制,民德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实行共和制。

3、19世纪以来,德意志经济发展的情况怎样?

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区开始工业革命,此后德意志的纺织、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受到四分五裂政治局面的严重阻碍。

经济的发展促使德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得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这一切促成了德国在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化的容克地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20世纪上半期,德国相继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冲击尤其严重。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部的民主德国和西部的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搞建设;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保留其雄厚的工业基础,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大量经济援助;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促成了经济的起飞,创造了经济奇迹。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67年,联邦德国倡导成立了欧共体。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敢上或超过美国,不愿再受美国的控制,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自80年代后期起,民主德国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发生激烈动荡,政权更迭之后,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完成统一。

四、本专题你需要通过的测试

1、既把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炉火纯青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是

A.德彪西B.海顿C.莫扎特D.贝多芬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B.整个革命时间缩短

C.先进国家几乎是同时进行D.科学与技术结合特别紧密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不包括

A.重工业B.轻工业C.电力工业D.化学工业

4、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5、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的标志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B.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C.欧共体成立D.欧盟成立

6、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核心内容是

A.建立欧洲煤钢和原子能的一体化B.建立欧洲共同的统一大市场

C.建立欧洲的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D.建立欧洲统一的经济政策

7、欧共体成立以来,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①建立了关税同盟②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

③推动了欧洲大市场的建立④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启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

A.欧盟的成立B.东盟的成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9、下列哪一事件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A.关税同盟的建立B.共同的农业政策

C.共同市场D.启用欧元

10.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

A.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B.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

C.欧洲联盟的成立D.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

11.到1980年,欧共体能成为超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主要得益于

A.《罗马条约》的签署B.关税同盟的建成

C.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实施D.统一的欧洲货币政策及启用

1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被认为是“自1957年《罗马条约》以来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主要是因为

A实现欧洲单个部门的一体化

B从最初的经济一体化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C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

D欧元的诞生

13.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使美国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C.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14、二战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这一愿望是建立在惨痛的历史教训基础之上的,历史教训是

A.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B.自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

C.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

D.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5、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B、宗教内部的改革

C、统治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D、劳苦大众打挑战教皇权威的斗争

16、右图漫画中的的人物是哪一个?

A、诺贝尔B、普朗克C、爱因斯坦D、牛顿

17、右图的科学家提出了什么著名的理论?

A.相对论B、经典力学C、量子理论D、进化论

18、欧洲共同体出现的因素包括

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战后国际形势及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 ④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的实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19、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的过渡的标志是

A、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B、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

C、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D、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

20、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其特点是: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1、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是

①联邦议会②帝国议会③皇帝④首相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

①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昭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③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3、19世纪20世纪之交,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和陆空交通工具的重大发明有赖于

A.发电机的发明B.内燃机的发明C.近代化学的进步D.飞艇的发明

24、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想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B、只想创立科学理论

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专利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1.文本全解。
(1)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1934年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他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全国解放后,徐迟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如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受到广泛好评。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2)基本解读。
《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本文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和“奇”。
第一部分,关于黄山胜境概貌的概述,一方面介绍黄山的“幻异之景”:倏采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雪浪滚滚的云海,还写“神奇之光”,都是突出一个“奇”字;另一方面,又写“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人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透出了一个“险”字。作者虽然是在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峰峦布局、清泉数目等,但让人感到生动、有趣。文章开头用“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一句发端,语言简洁明快,起总领全段的作用;接着,把“大自然”人格化,叙述大自然如何“创造”和“安排”黄山胜境:它用“大手笔”好“手法”分布黄山山峰,它为胜境“打开”云库,“委托风神”带来名贵树种,‘‘赏赐”给人们罕见的“摄身光”,这些比拟的艺术手法,使读者读来一点也不会觉得平板、枯燥。
第二部分写攀登黄山的历史。作者不是在概述黄山概貌之后马上去写攀登黄山的经过,而是写古代攀登黄山的历史。表面上看来与“黄山记游”的本体有些游离,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它写历史上登黄山的人少,从一个侧面表现黄山之险,既上承第一部分写黄山风光的“险”,古今比照,共同渲染黄山之“险”,又下联第三部分所写的黄山胜境从与世隔绝的天上落到“人间”成为“人间的公园”的情况,人们可以从中看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而且,这部分的描写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由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的安排不是可有可无,倒是颇有深意的。
第三部分写作者登天都的经过,这是从正面表现黄山之“险”。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处处与第二部分所写的历史上的“险”作比较。从登山之路说,“人字瀑”前,古人登山的“仅可托足”的五百罗汉级与现在“比较平缓、相当宽阔的石级”比较;“天都峰”前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古代是“天都险莫能上”与现在可以“直上,直上”比较。从登山之人说,古代登山者虽然“心甚欲往”,却“客怨,仆泣”,与现在登山者虽“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对比,古代登山者“归而几堕崖者”或“堕险几毙”者不在少数,与现在人们登山“有石栏和铁索卫护”,可以“化险为夷”对比。古今对比,写尽一个“险”字。通过天都峰的化险为夷说明了“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这样一个美好的现实,表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战胜天险的本领。它与开头部分的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的话互相呼应,文脉暗合。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写黄山景观之“奇”。作者突出了黄山“变化无常”的特点: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文章用拼组画面的手法,松涛、云海、霞光,一幅幅画面“诡奇”、“异常”,给人一种神秘感。作者写景状物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写云海,“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作者信手写来,洒脱不羁,实则处处照应中心,形散神聚。这正是散文匠心独运的神功。
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第一部分写黄山胜境概貌,第二部分写人们登山简史,第三部分写攀登险峰天都,第四部分写奇丽风光。作者的表达手法灵活变化。第一部分用的是比拟的手法,第二部分用的是引用史料的手法,第三部分,又改用对比的手法,到第四部分,则采用拼组画面的手法。很显然,表达手法的选用是由表述的对象而定的,要因“材”制宜。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通过给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核心内容,更容易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根据文章四个部分所描述的不同侧重点,可分别给它们设一个小标题:一、黄山胜境概貌;二、人们登山简史;三、攀登险峰天都;四、观赏奇丽风光。当然,这仅是参考。
本文的思路可以说独出机杼。它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在写记游山时,又突破一般由下而上或由远及近的空间转移的视角,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进行重点描写,从而突出了黄山“险”与“奇”的特点。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参考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抒情议论的文字如: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啊,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这些抒情议论,更加突出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主旨。它暗示读者,尽管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大自然最终成为人类欣赏的美的对象。
同时,应该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外扩展阅读范围,通过查找、阅读描写黄山的散文佳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通过同类题材不同写法的文章的比较,加深对“参考阅读”中的文章的理解,也掌握更丰富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相关资料”中提供的《黄山三天》、《上天都》等仅是一种参考。
3、相关资料。
黄山的传说
据《黄山志》记载: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想求长生不老。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炼丹之术。浮丘公对他说:“炼成金丹,必资山水。山水灵秀,丹药易成。臣尝遍历名岳,唯黟山(黄山原名黟山)为神仙都会,山高林茂,可资炭炼药,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经八甲子而成,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至温泉沐浴时,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这段神话传说虽然荒诞离奇,但是,由于黄山风光秀美,石怪松奇,雄峰插天,云雾缭绕,身临其境,的确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这个传说与人们的感受和遐想相合拍,因此,即使穿凿附会,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到了唐朝,由于统治阶级推崇道教,又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故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由唐玄宗下令,将“黟山”改为“黄山”。
因为上述原因,黄山有关轩辕黄帝的“遗迹”很多,被称为黄山三十六大峰之首的炼丹峰,相传就是浮丘公为轩辕黄帝炼丹的地方。此岭在黄山中部,海拔1827米。至今,石室之内丹灶尚存。峰前有晒药台,峰下有炼丹台,皆呈紫色。台上可容数十人。玉屏、天都、莲花诸峰矗立台前。古人有诗云:“一声天上玉箫来,三十六峰花尽开。向夕轩辕招饮酒,骑鸾更过紫阳台。”峰下还有洗药溪,传说,黄帝炼丹时常来此溪洗药。有古人之诗为证:“红泉声里独徘徊,帝子当年采药来。怪道余香至今在,四时芝术有花开。”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黄松林)
黄山纪游
宋吴龙翰
咸淳戊辰十月既望,鲁斋鲍云龙、古梅吴龙翰、足庵宋复一,来观黄山。矗质登高,食胡麻饭,掏泉饮之,不火者三日。从者皆无人色,率不能从余,三人愈清狂。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谭玄,、鲁斋诵史,足庵歌游仙招隐之章,少焉,吹铁.笛,赋新诗,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兴。次蹑炼丹峰,过仙人石桥,酌甘泉,徜徉久之。次迂路游水帘洞,踏月夜归,少憩,兰若把酒临风,对天都而酹之日:“吾辈与若为熟识,他年志愿俱毕,无忘此山”。昔欧阳永叔、谢希深辈游嵩山,吹箫歌古调,吾辈唱酬之乐似之。退之登华山顶,邑令百计取之得下。吾辈冒万险,人迹所不能到,其狂又似之。然韩有诗,谢有书,以纪其奇也,吾辈可无一语留作此山公案(《古梅遗稿》)
黄山三天
叶圣陶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要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有心研究植物的可以去。我虽然说不清楚,可是知道植物种类一定很多。山将近两千米,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研究地质矿石的也可以去。谁要是喜欢爬山翻岭,锻炼体力和意志,那么黄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那么多的山峰尽够你爬的,有几处相当险,需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小心,满身的大汗。可是你也随时得到报酬,站在一个新的地点,先前见过的那些山峰又有新的姿态了。就是不为以上说的那些目的,光到那里去看看大自然,山啊,云啊,树木啊,流泉啊,也可以开开眼界,宽宽胸襟,未尝没有好处。
从杭州依杭徽公路到黄山大约三百公里。公共汽车可以到黄山南边脚下的汤口,小包车可以再上去一点儿,到温泉。温泉那里有旅馆。山上靠北边的狮子林那里也有旅馆。山上中部偏南的文殊院原来可以留宿,1952年被烧毁了,现在就文殊院原址建筑旅馆,年内可以完工。住狮子林便于游黄山的北部和西部,住文殊院便于游中部,主要是天都峰和莲花峰。
上山下山的路上全部铺石级,宽的五六尺,窄的不到三尺。路在裸露的大石上通过,就凿石成级。大石面要是斜度大,凿成的石级就非常陡,旁边或者装一道石栏或者拦一条铁索。山泉时时渗出,石上潮湿,路旁边又往往是直下绝壁,这样的防备是必要的。
现在约略说一说我们所到的几处地方。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我想把它说清楚,恐怕未必真能办到。我们所到的地点,温泉最南,狮子林最北,这两处几乎正直。我们走的东路,先到温泉东边的苦竹溪,在那里上山。一路取西北方向,好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弦,经过九龙瀑、云谷寺,最后到狮子林住宿,那里的高度大约一千七百米。这段路据说是三十多里。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旅馆楼窗外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台阶前几棵松树,有时只显出朦胧的影子,有时也完全看不见。偶尔开门,雾气就卷进屋来。当然没法游览了,只好守在小楼上听雨。第三天放晴,我们登了狮子林背面的清凉台,又登了狮子林偏东南的始信峰,然后大体上向南走,到了光明顶。在这两三个钟点内,我们饱看了“云海”。有些游客在山上守了好几天,要看“云海”,终于没看成,怏怏而下。我们不存一定要看到的想头,却碰巧看到了,在光明顶南望天都峰和莲花峰,天都在东,莲花在西,两峰之间就是文殊院。从前有人说天都最高,有人说莲花最高,据说最近实测,光明顶最高。那里正在建筑房屋,准备测候气象的人员在那里经常工作。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又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一路而下,回到温泉。说绕过,可见这段路的方向时时改变,可是大体上还是向南。从狮子林曲折向南,回到温泉,据说也是三十多里。我们所到的只是黄山东半边靠南的部分,整个黄山究竟有多大,我没有参考什么书籍,说不上。
以下就前一节提到的分别记一点儿。
九龙瀑曲折而下,共九截,第二截最长。形式很有致,可惜瘦些。山泉大的时候,应该更可观。附带说一说人宇瀑。人字瀑在温泉旅馆那儿。高处山泉流到大石壁顶部,分为左右两道,沿着石壁的边缘泻下,约略像个人字。也嫌瘦,瘦了就减少了瀑布的意味。
云谷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我们仔细察看,只见一枝上长着长圆形的小叶子,跟绝大部分的叶子不同。就绝大部分的叶子形状和翠绿色看来,那该是柏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松。年纪总有几百岁了。
清凉台和始信峰的顶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悬崖,下边是树木茂密的深壑。站脚处很窄,只能容七八个人,要不是有石栏杆,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在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只能容两三个人。光明顶虽是黄山最高处,却比较平坦开阔,到那里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
我们就在前边说的几处地方看“云海”。望出去全是云,大体上可以说铺平,可是分别开来看,这边荡漾着又细又缓的波纹,那边却涌起汹涌澎湃的浪头,千姿百态,尽够你作种种想像。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作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像作海上的小岛。
在光明顶看天都峰和莲花峰,因为是平视,看得最清楚。就岩石的纹理看,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就岩石的皱法看,这两个峰显然不同。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引起我们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迭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我们想像到一朵初开的莲花。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
前边说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这条路很不容易走。道上要经过螯鱼背。鳌鱼背是巨大的岩石,中部高起,坡度相当大。凿在岩石上的石级又陡又窄,右手边望下去是绝壁。下了鳌鱼背穿过整鱼洞,那是个天然的洞,从前人修山路就从洞里通过去。出了洞还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险的石级。这才到达文殊院。
从文殊院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这条路也不容易走。极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间,石壁渗水,石级潮湿,立脚不穗就会滑倒。有几处石壁倾斜,跟对面的石壁构成个不完整的山洞,几乎碰着我们的头顶,我们就非弓着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这段路,我们抬头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极了,大部分有铁链条作栏杆。我们本来不准备上去,望望也够了。据说将要到峰顶的时候有一段路叫鲫鱼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个人过,两边都没依傍,地势又那么高,心脏不强健的人是决不敢过的。一阵雾气浮过,顶峰完全显露,我们望见了鲫鱼背,那里也有铁链条。我想,既然有铁链条,大概我也能过去。
我们也没上莲花峰。听说登莲花峰顶要穿过几个洞,像穿过藕孔似的。山峰既然比作莲花,山洞自然联想到藕孔了。
现在说一说温泉。我到过的温泉不多,只有福州、重庆、临潼几处。那几处都有硫磺味。黄山的温泉却没有。就温度说,比那几处都高些,可也并不热得叫人不敢下去。池子是小石粒铺底,起沙滤作用,因而水经常澄清。坐在池子里的石头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湿热的感觉遍布全身,舒畅极了。这个温泉的温度据说能自然调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我想这或许是由于人的感觉,泉水的温度跟大气的温度相比,就见得凉些热些了。这个猜想对不对,不敢断定。
我们在狮子林宿两宵,都盖两条被。听雨那一天留心看寒暑表,清早是六十华氏度,后来升到六十二华氏度。那一天是八月二十日。三十一日回到杭州,西湖边是八十六度。黄山上半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还可能下雪,十一月间就让冰雪封了。最适宜上去游览的当然是夏季。
上天都
丰子恺
从黄山宾馆到文殊院的途中,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小平地,约有二三十步见方。据说不久这里要造一个亭子,供游人息足,现在有许多石条乱放着了。我爬到了这块平地上,如获至宝,立刻在石条上坐下,觉得比坐沙发椅子更舒服。因为我已经翻了两个山峰,紫云峰和立马峰,尽是陡坡石级、羊肠坂遭,两腿已经不胜酸软了。
坐在石条上点着一根纸烟,向四周望望,看见一面有一个高峰,它的峭壁上有一条纹路,远望好像一条虚线。仔细辨认,才知道是很长的一排石级,由此可以登峰的。我不觉惊讶地叫出:“这个峰也爬得上的?”陪我上山的向导说:“这个叫做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陡的一个峰;轿子不能上去,只有步行才爬得上。老人家不能上去。”
昨夜在黄山宾馆,交际科的同志劝我雇一乘轿子上山。她说虽然这几天服务队里的人都忙着采茶,但也可以抽调出四个人来抬你上山。这些山路,老年人步行是吃不消的。我考虑了一下,决定谢绝坐轿。一则不好意思妨碍他们的采茶工作,二则设想四个人抬我一个人上山,我心情的不安一定比步行的疲劳苦痛得多。因此毅然地谢绝了,决定只请一个向导老宋和一个服务员小程陪伴上山。今天一路上来,老宋指示我好几个险峻的地方,都是不能坐轿,必须步行的。此时我觉得,昨夜的谢绝坐轿是得策的。我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一个真理:爬山的唯一的好办法,是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现在向导说:“老人家不能上去。”我漫应了一声,但是心中怀疑。我想:慢慢地走,老人家或许也能上去。然而天色已经向晚,我们须得爬上这天都峰对面的玉屏峰,到文殊院投宿。现在谈不到上天都了。
在文殊院三天阻雨,却得到了两个喜讯: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女单打,中国都获得了冠军;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绕地球一匝,安然回到本国。我觉得脸上光彩,心中高兴,两腿的酸软忽然消灭了。第四天放晴,女儿一吟发兴上天都,我决定同去。她说:“爸爸和妈妈在这里休息吧,怕吃不消呢。”我说:“妈妈是放大脚,固然吃不消,我又不是放大脚,慢慢地走!”老宋笑着说:“也好,反正走不动可以在半路上坐等的。”接着又说:“去年你们画院里的画师来游玩,两位老先生都没有上天都。你老人家兴致真好!”大概他预料我走不到顶的。
从文殊院走下五六百个石级,到了前几天坐在石条上休息的那块小平地上,望望天都峰那条虚线似的石级,不免有些心慌。然而我有一个法宝,就是不断地、慢慢地走。这法宝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我坐在平地的石条上慢慢地抽了两根纸烟,精神又振作了,就开始上天都。
这石级的斜度,据导游书上说,是印。至800。事实证明这数字没有夸张。全靠石级的一旁立着石柱,石柱上装着铁链,扶着铁链才敢爬上去。我规定一个制度:每跨上十步,站立一下。后来加以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后来第三次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再跨上五步,在石级上坐一下。有的地方铁链断了,或者铁链距离大远,或者斜度达到800,那时我就四条“腿”走路。这样地爬了大约一千级,才爬到了一个勉强可称平地的地方。我以为到顶了,岂知山上复有山,而且路头比过去的石级更曲折,更险峻。有几个地方,须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飞腾上去。
老宋说:“过了鲫鱼背,离开山顶不远了。”不久,眼前果然出现了巨大的“鲫鱼”。它的背脊约有十几丈长,却只有两三尺阔,两旁立着石柱,柱上装着铁链;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能够堂皇地跨步,但倘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期地发起抖来,畏缩不前了。因为望下去一片石壁,简直是“下临无地”。如果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走完了鲫鱼背,我连忙在一块石头上坐下,透一口大气。我抽着纸烟,想像当初工人们立石柱、装铁链时的光景,深切地感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惭愧我的卑怯:扶着现成的铁链还要两腿发抖!
再走几个险坡,便到达了天都峰的最高处。这里也有石柱和铁链,也是下临无地的。但我总算曾经沧海了,并不觉得顶上可怕,却对于鲫鱼背特别感兴趣。回去的时候,我站在鱼背顶点,叫一吟拍一张照。岂知这照片并无可观。因为一则拍照不能摄取全景,表现不出高和险;二则拍照不能删除芜杂、强调要点,所以不能动人。在这点上绘画就可以逞强了:把不必要的琐屑删去,让主要特点显出,甚至加以夸张或改造,表现出对象的神气,即所谓“传神写照”,只有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最擅长。
上山吃力,下山危险,这是我登山的经验谈。下天都峰的时候,我全靠倒退,再加向导和服务员的帮助,才免除了危险。回到文殊院,看见扶梯害怕了。勉强上楼,倒在床里。两腿酸痛难当,然而回想滋味极佳。我想:我的法宝“像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不但适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适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为,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今天我的上天都已经获得成功了。欢欣之余,躺在床上吟成了一小诗:
结伴游黄山,良辰值暮春。
美景层层出,眼界日日新。
奇峰高万丈,飞瀑泻千寻。
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
入山虽甚深,世事依然闻。
息足听广播,都城传好音。
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
飞船绕地球,勇哉加加林!
客中逢双喜,游兴忽然增。
掀髯上天都,不让少年人。
(一九六一年五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5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