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二、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
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
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
展的特殊性。
(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逐
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要点
1、欧洲共同体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
前水平。但是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西欧地位下降。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欧洲的联合
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它的建立
加强了成员国经济和政治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
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
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2、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其立国的主要方针;
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也是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尤其是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
度,推动经济增长。
3、中国外交方面政策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
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不结盟运动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
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目重点和难点
1、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3、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由两极格局形成,以及两极格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导入本课。
教学:
(一)欧洲人的欧洲
20世纪50至70年代,是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
助,西欧各国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随着西欧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
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他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将有助于其稳定与发展,因此,欧洲
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1)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原因
A.雅尔塔体制使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
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与
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激烈。但是,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各
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
济。
B.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唯一
的出路在于“联合”,只有联合起来,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许多重要原料和市场过去都是从它们所属的殖民
地获取,战后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这些渠道大大缩小或者被堵塞。这就使西欧各国认
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
D.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较密切;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
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法德两国逐渐排除宿怨,实现和解;西欧各国都实行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这一切表明,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传统
地位;因此,他们的联合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
1975年,共同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80年代之后,欧共体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
(3)影响:
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力量;改善和加强了同亚非
国家的关系。
史料链接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
外汇储备等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所占比重则大大上
升。……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
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材料二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
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也不能像战
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选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读史感悟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
了什么影响?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条件:
思考: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哪些?补充、归纳:
(1)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
(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
(3)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4)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
(6)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2、表现: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
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成为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
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3、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
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
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史料链接
材料一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
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亿美元。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
邦交,在阿以冲突中支持阿拉伯国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发言权,积极争取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世界当代史》
读史感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中国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与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中国在社会主义
建设中也走过照搬苏联模式的弯路,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经过20余年的探索,
终于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
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逐步增强,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
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中,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论从史出
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
(1)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有国内
外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
(2)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符合
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
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
控制。
(4)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倡导者: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2、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结
战后世界多种力量的兴起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延伸阅读

新兴力量的崛起


新兴力量的崛起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欧洲议会”;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不结盟运动兴起、表现和影响。
②、理解:欧共体的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
③、能力: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欧洲、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通过横向比较,把握各国发展的道路及走向联合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的经济政策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建议
(1)、可采取提问:苏美两极对峙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指出,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导入新课。
(2)、关于“欧洲人的欧洲”
①、欧洲走向联合的条件。阅读教材第一段,从经济、政治两方面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②、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及目标。利用课文资料及图片,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过程的三阶段。记住时间及大事: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基础工业联合);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市场和尖端工业的联合);1967——三个结构合并、形成欧洲共同体(经济的整体联合)。记住目标(课本),理解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规律。
③、欧洲共同体政治联合的加强。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学: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政治一体化。以时间为序,明确欧洲共同体政治联合加强的具体表现。
④、欧洲共同体的影响。利用资料回放,理解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影响。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2)、关于“迅速兴起的日本”
①、日本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学生自己阅读,从方针、战略、美援、教育等多方面,归纳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结合美苏“冷战”格局,师生共同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②、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学生自己阅读归纳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注意按时间顺序进行,还要利用相关的图片与“知识链接”,以加深理解。讨论:从日本的发展经验中,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学生应学会以史为鉴,洋为中用。
(3)、关于“东方巨龙的腾飞”
①、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取得的成就(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的中国),阅读第一段,学生自己按时序归纳。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腾飞的表现。
“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首先,利用课本“知识链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国力”。其次,利用好《1978——1999年中国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以及课本内容,有条理地列举出改革开放的成就。再次,分析“学习思考”:“中国进一步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通过师生对话,得出:中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市场的广阔;劳动力的富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设探究性问题:“从中国的腾飞”中得到哪些认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先展示图片《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然后,利用课本,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向学生交代: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与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之间的因果关系。
(4)、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呼声”:阅读教材,归纳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推动因素。学生应认识到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利用“资料卡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并对教材进行归纳,理解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斗争目标、政治主张;结合资料回放,并指导学生看图片《不结盟运动会议》,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的意义。
(5)、教师补充讲解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问题探究:通过横向比较,把握各国发展的道路及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影响。然后归纳:伴随着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联合的欧洲、亚洲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增强;而美苏实力则相对下降。这将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以此作为全课的小结。

第九单元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欧洲议会”;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不结盟运动兴起、表现和影响。
②、理解:欧共体的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
③、能力: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欧洲、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通过横向比较,把握各国发展的道路及走向联合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的经济政策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建议
(1)、可采取提问:苏美两极对峙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指出,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导入新课。
(2)、关于“欧洲人的欧洲”
①、欧洲走向联合的条件。阅读教材第一段,从经济、政治两方面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②、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及目标。利用课文资料及图片,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过程的三阶段。记住时间及大事: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基础工业联合);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市场和尖端工业的联合);1967——三个结构合并、形成欧洲共同体(经济的整体联合)。记住目标(课本),理解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规律。
③、欧洲共同体政治联合的加强。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学: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政治一体化。以时间为序,明确欧洲共同体政治联合加强的具体表现。
④、欧洲共同体的影响。利用资料回放,理解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影响。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2)、关于“迅速兴起的日本”
①、日本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学生自己阅读,从方针、战略、美援、教育等多方面,归纳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结合美苏“冷战”格局,师生共同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②、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学生自己阅读归纳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注意按时间顺序进行,还要利用相关的图片与“知识链接”,以加深理解。讨论:从日本的发展经验中,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学生应学会以史为鉴,洋为中用。
(3)、关于“东方巨龙的腾飞”
①、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取得的成就(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的中国),阅读第一段,学生自己按时序归纳。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腾飞的表现。
“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首先,利用课本“知识链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国力”。其次,利用好《1978——1999年中国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以及课本内容,有条理地列举出改革开放的成就。再次,分析“学习思考”:“中国进一步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通过师生对话,得出:中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市场的广阔;劳动力的富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设探究性问题:“从中国的腾飞”中得到哪些认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先展示图片《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然后,利用课本,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向学生交代: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与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之间的因果关系。
(4)、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呼声”:阅读教材,归纳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推动因素。学生应认识到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利用“资料卡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并对教材进行归纳,理解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斗争目标、政治主张;结合资料回放,并指导学生看图片《不结盟运动会议》,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的意义。
(5)、教师补充讲解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问题探究:通过横向比较,把握各国发展的道路及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影响。然后归纳:伴随着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联合的欧洲、亚洲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增强;而美苏实力则相对下降。这将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以此作为全课的小结。

“蒸汽”的力量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蒸汽”的力量”,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蒸汽”的力量
(教学案+试题试卷)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蒸汽”的力量(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英国工业革命条件和成就;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措施;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成熟。难点——如何从文明史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巨大影响。
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个人学习档案法;学以致用法。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的进行,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也极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资产阶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生产革命——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是怎么开始的呢?它的发展过程如何?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巨大的影响呢?
教学过程:
专题五第3课“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社会生产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金和海外市场: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
(2)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扩大。
(3)技术条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可参见课本P95“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1)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革新。(如:珍妮机、第一座水力纺纱厂)
(2)大工厂制度的产生和推广。(工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
(3)蒸汽机的广泛应用。①1782年,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②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采煤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新。
(4)交通工具的发展(在美国率先突破——1807,汽船)。(如:汽船、火车)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社会生活方面(城市化、工业化、廉价化):①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②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多。③机器化大工厂生产效率高,物价低廉。
(3)文化思想方面: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的影响(补充版本):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工业革命的扩展
(1)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
(2)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
(3)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
1.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多样性、全方位)
(1)民主改革: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①经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②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③英国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自由主义: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①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市场机制)。②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3)法制建设:进行法制化建设,在法令上废旧立新;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旧人教版提“自由经营”)的原则。
(4)炮舰政策: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例如:鸦片战争的爆发)
(5)大工厂制:英国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6)教育科技:大力兴力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1)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3)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财富和工业技术)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
简要归纳:殖民体系的形成;各国生产互补性;交通运输的革命。核心条件:工业革命。
(1)19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4)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
到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3.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1)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2)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什么是“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政治、经济、思想三角度)
理解:“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1、为什么说是一次技术革命?(1)生产手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发展到工厂。(3)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
2、为什么说是一场社会革命?(1)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2)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3)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4)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学案部分

第16课“蒸汽”的力量
基础导学
一、工业革命
1.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2)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英国工业革命
(1)开端: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
(2)动力革新:瓦特总结前人的经验,制成了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3)交通运输业的革新:利用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1807,美国富尔敦)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工具;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牵引列车试验成功,人类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交通工具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工业革命的扩展
(1)原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2)表现
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
②美国人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它的发展,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
(3)影响: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社会结构: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职业结构: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机器的使用使相当多的人从直接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4)思想文化:促进了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增。
2.措施
(1)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通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保持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经济方面: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把自由贸易作为英国的国策。
(3)法制方面: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4)外交方面: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建立“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5)文教方面: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3.结果: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资本迅速增长,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3)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了其财富和工业技术成果。
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工业革命创造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1)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密切了国际交流,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2)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3)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该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ks5u.com
2.形成过程
(1)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2)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成熟。

问题研讨
1.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2)不同点:手工工场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规模不同,通常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
2.什么是工业革命?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工业革命指的是资本主义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大生产的一次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
(2)主要特点:机器化大工厂生产。
3.英国政府在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技术革新只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政府的政策可以让技术革新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展示。
(1)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通过关税、政策倾斜等手段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对外贸易。
(2)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技术领先,工业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居于绝对优势,“贸易保护”已失去原有的意义,并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英国政府及时调整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更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3)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立法和政治制度建设,积极对外侵略扩张,也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为什么说英国工业革命既是技术革命也是社会革命?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同时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突出的特点?
(1)形成的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2)市场构成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市场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市场。
(3)以欧洲为中心,不断地辐射和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工业革命
材料 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年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2)据材料指出近代蒸汽动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3)蒸汽机的发明产生了哪些经济影响?
点拨
本题考查的中心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围绕着工业革命的原因、发明和影响命题。解答第(1)问应深入探讨触发工业革命的各个要素,然后分析英国是怎样具备这些要素的;解答第(2)问应注意分析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解答第(3)问应结合教材知识做全面的分析。
答案
(1)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及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冶金工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引发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暗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
A.蒸汽机B.发电机C.电动机D.内燃机
2.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B.相对论的提出C.内燃机的出现D.发电机的发明
3.美国独立的当年,一位英国经济学家主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认为自由竞争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而追求个人利益则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巨大动力,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达到个人福利和社会幸福的和谐。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是()
A.瓦特(JamesWatt)B.亚当斯密(AdamSmith)
C.欧文(RobertOwen)D.法拉第(MichaelFaraday)
4.从经济近代化角度看,以下四幅图片使人类由传统经济活动过渡到近代经济活动的是()
A.牛耕B.蒸汽机C.内燃机D.互联网
5.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6.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84018701900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214.88.47.1
A.工业化B.殖民战争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7.18世纪下半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在“三角贸易”中,英国殖民者出发时携带的主要有()
①枪支 ②小饰物 ③象牙 ④黄金 ⑤原棉 ⑥烟草 ⑦茶叶 ⑧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⑦⑧
8.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 ④依靠殖民扩张和倾销商品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在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材料四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器等。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与材料一的史实有什么关联?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与西方国家参加的展品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亚洲的崛起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亚洲的崛起”,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亚洲的崛起

考点1亚洲革命风暴

一、起因

19世纪上半期,列强加紧侵略,亚洲许多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二、性质

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三、史实

1、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起义。

2、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起义。

3、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4、中国太平天国起义。

5、印度民族大起义。。

后三次起义将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

四、意义

1、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

2、表达了广大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考点2亚洲的觉醒

一、起因

19世纪末2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二、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特点

不仅包括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也包括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四、史实

1、朝鲜1907年开始的义兵运动。

2、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20世纪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4、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考点3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一、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1840—1842年),清朝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中国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1856—1860年),中国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三、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1894—1895年),丁汝昌等抵抗,中国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美等八国发动(1900),清军和义和团联合抵抗,中国战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一、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2、兴起

①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组织东北抗日武装斗争;领导一二九运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②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③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十九路军抗日反蒋;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二、日本全面侵华的暴行

1、侵占领土:占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大片领土。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0万同胞遇害。

3、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扶植汉奸政权、经济掠夺、奴化教育)。

4、对敌后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实行三光政策。

三、中国坚持抗战胜利:抗日战争三阶段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2、相持阶段(1938.10—1945.8)

3、反攻阶段(1945.8—1945.9)

四、抗战中的两个战场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战比较积极,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是正面战场四大会战。

②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①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②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③1945年8月,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各解放区发起反攻,迅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国际地位的提高。

考点5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

一、日本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

1、概况

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2、原因:

①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

3、影响:

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②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世界格局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演变。

二、新加坡、韩国经济的发展

1、概况: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韩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2、原因

①抓住机遇,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弱点:过分依赖外资。

三、印度经济的发展

1、政策: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混合发展”。

2、成就:

①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

③在科技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3、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四、西亚产油国经济的发展

1、前提:1960年,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逐步摆脱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将石油工业收归国有。

2、特点:基本特点发展不平衡,富国与穷国反差大。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3、方式:利用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4、措施:

①提高石油价格和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②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5、结果:

①沙、科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②两伊富裕程度仍低于海湾石油富国,战争损害了两国的经济发展。

考点6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成就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二、建国头30年的经济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开展土地革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并采取具体措施发展工农业生产,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一五”计划期间,建成近六百个重工业项目,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农业按计划完成。

3、十年建设时期,建成大批重大工程,现实石油自给,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1、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2、工业迅速发展:宝钢、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3、对外经贸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

4、科教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26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