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陌上桑(语文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有两个成语:“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都是形容女子的美丽无比的。
2、古人写美女的手法:烘云托月法,又叫绿叶扶花。“绿叶点缀花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与美人的烘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二、解题。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东汉时代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正音。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四、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弄清大意。
1、重点字词。
宁可:何可,“宁”就是“何”,,同义复用,意思是”是不是可以。公府、府中:都指太守府。冉冉:从容地。盈盈:轻轻地。坐:通“座”,座位。趋:小步快走。致:表达。 骊:纯黑的马。东方:方位名词用作省略了的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颇:副词,稍微。几何:多(大)。著:通“着”,戴。但:只。缃:杏黄色。系:动词用作名词,络绳。青:黑色。名:名词用作动词,叫做。
2、翻译课文。
五、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全诗。
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1、诗的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红日东升,阳光普照。美好的景物描写,为主人公罗敷的出场描绘了环境,烘托了气氛。一说这两句是诗的套子,引起开头的话,与全诗无关。
2、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首先介绍了罗敷的姓名、身分和劳动地点。“养蚕桑”具体说明了罗敷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青年女子。接着描绘了她的采桑用具和美丽服饰。‘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形象地说明了她的采桑用具美观精致。发髻像云朵,耳环圆又亮,衣服色彩协调,华丽大方。这四句描写有力地衬托了罗敷美丽的容貌和身段。最后写看到罗敷的人们的感受: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锄。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说明了凡是看到罗敷的人,无论老年或少年,无不为罗敷的艳丽容姿所倾倒,从而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形象。
3、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
“五马立踟蹰”既描绘了使君的煊赫声势,又含蓄地揭露了使君惊异于罗敷艳姿的好色丑态。接着又派他的随从询问罗敷的姓名和年龄,最后竟亲自出马,提出无理要求:“宁可共载不?”这就彻底暴露了使君的可耻用心和肮脏灵魂。
4、罗敷是怎样对待使君的?她为什么要夸耀她的丈夫?这些夸张描写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罗敷的对话有理有节,含蓄而有针对性,先是用“使君一何愚”严词拒绝,正面斥责,接着从当时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展开说理:“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两句不但揭露了使君的可耻行为,也表明了罗敷的坚贞不阿,不屈服于使君的权势。进而盛夸丈夫,压到使君,对使君的侮辱性要求给予无情的嘲讽。“东方千余骑”,“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这些夸张描写,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罗敷的丈夫声势显赫、威风凛凛,和使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罗敷的丈夫从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官运亨通,飞黄腾达,正是有为之年。“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这些描述,形象地表明了她的丈夫是仪表堂堂,英俊不凡,甚至同僚属下也都夸她的丈夫举止大方,才貌出众。罗敷这一段盛夸丈夫的描述,不仅含蓄地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聪明、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质,而且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鄙和可耻,给了封建官吏以无情的鞭挞。
三、分析课文:
全诗在内容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段: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季节以及女主人公的姓名、年龄、服饰等等,并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瞩目显示女主人公秦罗敷的美,为下文使君求同载作了导引。
第二段:写使君为罗敷的美貌所惊,不怀好意地询问她的姓名、年龄,最后图穷匕首见,露出狰狞面目,罗敷义正辞严地给予斥责拒绝。
第三段:则通过罗敷的夸夫,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感形秽。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运用烘云托月法写一个人。三、小结:这首民歌通过美丽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所邀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的行为。
【板书设计】29、陌上桑
罗敷
机智勇敢不慕权贵
行者头上
少年耳中
耕者美下裙
锄者短褥
使君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做到在课堂上基本熟读成诵。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描写刻画,特别是侧面描写的作用。可以结合第一题的答案适当讲讲描写人物的知识,从中学习一些描写方法。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诗。如:
1.课文是怎样刻画罗敷形象的?
2.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3.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
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5.罗敷的故事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现实?
6.罗敷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你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你还能背几首汉乐府?
【指点迷津】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二)重点难点突破
1.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刻画
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2.难点理解罗敷究竟是什么身分的妇女
罗敷作为一个经常要采桑养蚕的劳动妇女,她当然不会穿上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华丽珍贵的服饰,写她的服饰是为了衬托她的美丽动人。同样,罗敷盛夸她的丈夫,也只是为了表现她机智聪明善于斗争的性格。同时,这也和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分不开。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掌握字词
1.注音
敷fū倭wō髻jì缃xiāng绮qǐ驹jū冉rán陌mò
2.词句补释
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东南隅,指东方,东南,偏义复词,偏在“东”(东方),“南”字无实义。隅,角落。
自名为罗敷:自称是罗敷。为,是。
善蚕桑:擅长养蚕采桑。善,擅长。蚕,桑,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作养蚕、采桑。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丝线编成篮子上的络绳。为,做。笼:篮子。系,络绳,绳子。
头上倭堕髻:头上梳的是蓬松下坠的发髻。倭堕髻,歪倒在头的一侧,似堕非堕的发髻。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明月生辉的珠子耳环。明月珠,相似是出于西域大秦国的一种宝珠。明月,形容珠子的圆润和光泽。珠,珠耳环。
缃绮为不裙:下身穿的是杏黄色花绸裙子。缃,杏黄色。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紫绮为上襦:上身穿的是紫色花绸短袄。襦,短袄。
捋髭须:抚摩着胡须。捋(lǚ),用手指顺着抹。髭,嘴上边的胡子。
著头:(只)戴着包头发的纱巾。著,戴,(qiào)头,包头发的纱巾。
但坐观罗敷:只是因为看见罗敷那么美丽的缘故。但,只,只是。坐,因为,由于。
谢罗敷:请问罗敷。谢,这里作“敬问”、“请问”解。
宁可共载不:愿不愿跟他一同坐车回去?宁可,这里当“愿意”讲。共载,一同坐车。
一何愚:怎么这样傻!一何,何等,怎么这样。
居上头:在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识夫婿:凭什么认出我的夫婿呢?何用,用何、凭什么。
专城居:住进独掌一城的太守府。专:独占。专城居:独占一城作官。
3.辨音
①著zhù著名zhuó著头
②不bù不当fǒu宁可共载不
③骑qí骑马jì东方千余骑
4.辨形
①髻倭堕髻髭捋髭须
②襦紫绮为上襦懦懦弱
(二)作品简介
本文是一首乐府诗。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三)课文内容和段路层次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全诗采用喜剧手法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位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特色
写作上,以叙事为主,融以描写和抒情。描写,又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还运用了夸张、排比修辞手法。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五)体会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颇为深刻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详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
(六)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
写罗敷的美丽一是为了塑造一个鲜明、突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二是与下文使君形成对比。写罗敷的美丽采用的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诗中的侧面描写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罗敷的形象鲜明、突出。
(七)分析罗敷的形象
罗敷是一位古代的劳动妇女,她美丽勤劳,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以自己的智慧维护妇女的尊严,是个心灵纯美、品德高尚的人。
(八)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说明什么?
罗敷勤劳,善劳动。
2.“善蚕桑”的普通劳动妇女为什么竟提着那样珍贵的“笼”(篮子)——“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去采桑?现实生活中的采桑女果真会如此吗?
诗中用了夸张手法意在为下文写罗敷的美丽、高贵做铺垫。
3.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先具体细致地描写罗敷采桑用具和服饰,借以上两者的美来烘托罗敷不同寻常的美丽。这样的美人的出现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喜爱。接下来,诗人就接着写了各种人物着迷似的姿态来间接地反映罗敷的美:行人停步放下担子,捋捻着胡须;少年人脱下帽子,忘记了露出鼓束发的纱巾;耕田的、锄地的也全都下手中的工作。总之罗敷的美的光照处的一切都发生了神奇的变仳,人们的所有日常秩序全被打乱了。
4.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为什么称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为什么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读者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描写人物,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服饰等。环境描写是种渲染、烘托,器物描写是一种陪衬、衬托。也可采取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的方法(这是相对正面、直接描写而言的),例如,用景物烘托,借助他人的反应,用其他人物对比等。
这首诗描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既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肖像),读者也足以感到她的美丽姿容了。其中借助他人的反应的描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特别成功。又,由于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效果很好。
5.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作者只是从正面把罗敷的语言行为原原本本的描绘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一是文字简约,显得干脆利落,二是表现有力,形象鲜明。因为前半部分对罗敷已作了多方面描写,够充分的了,如果这里再作细致描写,就会显得累赘、拖沓。
6.诗篇在采桑事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作手法?描写出罗敷的什么样的形象?
运用排比、夸张修辞方法和侧面描写方法,描写出了罗敷的美丽的形象。先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美好、发型的美观、耳环和珍贵、衣着的美丽,衬托出她容貌的美丽;再写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看到罗敷都忘却了正做的事,以致“来归相怨怒”,表现出罗敷的巨大吸引力量,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了她容貌的美丽。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鲜明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了。
7.诗篇第二段勾画出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勾画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使君”,点明他的高官地位,“五马”,表现他的煊赫声势,“遣吏往”,显示他的权势气派。陌路相逢,就踟蹰不进,先遣吏问,后又自请“共载”,勾画出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勾画这一丑恶形象,,体现着矛盾的发生,树立了罗敷的对立面。
8.诗篇怎样描写罗敷坚拒使君的劝诱?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先写“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痛斥他的无耻要求,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敢性格、高贵品质。再用排比、夸张修辞手法描写罗敷夸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耀丈夫官高位显:“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夸耀丈夫赫赫威势;“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夸耀丈夫接连升迁,前程远大;“为人洁白晰……冉冉府中趋”,夸耀丈夫堂堂仪表、官宦风度;“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以众多官员盛赞丈夫,结住夸夫。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针锋相对,以夸耀丈夫揶揄压倒对方。这段言辞,内涵嘲讽的机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善于斗争的精神,无耻的使君只能狼狈不堪,逃之夭夭。罗敷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的青年劳动女性的性格特点,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
9.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
倘若罗敷真有这样气派的丈夫,她还用去城南采桑吗?所以,罗敷夸大,只是想借此来贬低使君,并表示自己对使君赫声势的冷漠态度,以使使君自渐形秽,不敢纠缠。
10.在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可是罗敷这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敢于嘲弄并拒绝身居高位的使君。可见罗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1.这个故事的结局会如何?请推测。
结尾如何,诗人写有写出,但从罗敷学辞的某些内容来看,使君大概只好认输,罗敷达到了拒绝的目的。
12.通过以上分析来看,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通过描写了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揭露封建达官贵人的丑恶无耻,热情赞美了劳动妇女的坚贞不阿和对强暴的反抗。
(九)课文翻译
太阳升起在东方,照在秦家的楼上。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罗敷。罗敷最擅长的是养蚕,(这天)来到城南采桑。青丝做了篮子提手,桂枝做了篮子的挂钩。头上梳的倭堕发髻,耳朵上戴的夜光宝珠耳坠。下边系的是杏黄色丝裙,上边穿的是紫绫小袄。走路的人见了罗敷,就放下担子只是捋着胡子看。年轻的人见了罗敷,脱下帽子裹着头只顾瞅。耕田的人忘了犁地,锄地的人忘了锄草。(由于耽误了活儿)回家时互相抱怨(误了事),只因贪看了罗敷姑娘。
大守的车马从南边来到,(见了罗敷,立即迷住了心窍。)被勒住的车前的五匹大马,踟蹰着不知如何是好。太守派了差役去打听,这是谁家的美女?(别人回答说)“这是秦家美丽的闺女,名字就叫罗敷。”(又问)“年纪多大了?”(回答是)“不够二十岁,又比十五略大些。”太守恬不知耻地问罗敷:“可愿意跟我一起坐车回去不?
罗敷不慌不忙地上前搭话:“太守怎么这样痴愚?太守本来有自己的妻子,我罗敷也本来有自己的夫婿。(你要知道我夫婿是谁吗?他就在)东边的那个地方,一千多匹马的马队,我的丈夫就走在最前方。凭什么认出我的夫婿呢?他就骑在跟从着黑马的大白马上。青丝系在马的尾巴上,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十五岁还是太守府的小吏,二十岁便作了朝廷上的大夫。三十岁当上侍中郎,四十岁就住进独掌一城的太守府。他面色洁白,生着稀疏清秀的胡须。在公府中踱起步来,从容舒徐。生中同僚数千人,都说我的夫婿出众绝俗。”
【妙文赏析】
宝心人
——给那老家伙一个便士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稻草人
互相依靠
头脑子塞满了稻草。唉!
当我们在一起耳语时
我们干涩的声音
毫无起伏,毫无意义
像风吹在干草上
或像老鼠走在我们干燥的
地窖中的碎玻璃上。
有声无形,有影无色
瘫痪了的力量,无动机的姿势
那些已经越过界线
目光笔直,到了死亡另一个王国的人
记得我们——如果稍稍记得的话——不是
作为迷失的狂暴的灵魂而仅是
作为空心人
作为稻草人。
赏析: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他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的先驱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领袖。被誉为“当代最博学的英语诗人”,1922年长诗《荒原》的问世,使他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进而确立了他现代派诗歌的鼻祖地位,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空心人》发表于1925年,他认为是诗人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本诗具有了一种批判的高度,第一段围绕着英国的一个焰火庆祝仪式展开,篇首的“老家伙”指1605年试图炸毁国会大厦的福克斯,在每年的焰火庆祝会上,孩子们要用模拟他做的空心稻草人向家长要一两个便士玩。诗人首先借稻草人暗示现代人其实只是空心人,然后又用真正的福克斯——迷失的、狂暴的人与现代人对比,说明现代人虽生犹死、虽有声却无形,仿佛已“到了死亡的另一个王国”,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连“迷失的狂暴的灵魂”都没有,只是一个个空心的稻草人而已。
【思维体操】
在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公安人员老周、老吴、老郑、老王负责侦破一起盗窃杀人案。侦察过程中发现甲、乙、丙三人是重要嫌疑对象,并且当中只有一个是盗窃杀人犯,但究竟谁是盗窃杀人犯,四人的判断却是各不相同的。
老周断定:甲不是盗窃杀人犯;老吴断定:丙是盗窃杀人犯;
老郑断定:乙是盗窃杀人犯;老王断定:丙不同盗窃杀人犯。
侦案结果证明:①盗窃杀人犯确系甲、乙、丙三人中一个。②在四位公安人员的断定中,只有一人的断定是正确的。
请问:谁是盗窃杀人犯?谁的断定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甲是盗窃杀人犯。老王的断定是正确的。
题解过程如下:由于吴、王的断定是相互矛盾的一对判断,二者必有一真,而已知四人的断定中只有一真,其余均为假,由此可知周的断定“甲不是盗窃杀人犯”是假,即甲是盗窃杀人犯。
在这四个断定中周吴郑的断定是假,只有老王的断定是真的。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一、德育:学习女主人公为维护妇女尊严,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
二、知识:
1.掌握以下字的读音和写法:倭堕襦捋髭踟蹰骊晰殊
2.了解乐府诗的特点。
三、能力:
1.阅读:①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梗概,理清作者思路,欣赏主人公的外形美和性格美。
②欣赏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描写手法的运用。
2.写作:学习以叙事为主,融以描写和抒情的写作方法。
3.听说:进行诵读训练。
【动脑动手】
(一)解释加点的字
1.组坐观罗敷:()
A.座位B.因为,由于C.蹲下D.等待
2.五马立踟蹰:()
A.象蜘蛛一样B.如立柜形状
C.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D.一只足
3.使君谢罗敷:()
A.感谢B.辞别C.致谢D.请问
4.皆言夫婿殊:()
A.出色,与众不同B.矮小C.除外D.小妹
(二)下面各组诗句都是写罗敷的美貌的,其中属于直接描写的是:()
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D.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三)以第一段为例说明侧面描写的作用。
(四)说明下面各组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使君从南来,王马立踟蹰。()
2.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3.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4.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五)阅读下面一段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解释“盈盈”、“冉冉”的含义。
2.请你各用四人字概括这段诗的每层意思。
□□□□→□□□□→□□□□→□□□□
3.指出这段中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的诗句。
(六)从罗敷夸夫的言辞中,可以看出,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
A.是一位炫耀夫势、贪图享受的贵妇人
B.是一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一般妇人
C.是一位坚贞不阿、勇敢机智的劳动妇女
D.是一个爱好打扮、行为不端的不良女子
参考答案:
(一)1.B2.C3.D4.A(二)D
(三)如“行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从侧面描写周围人都为罗敷的美貌而倾倒,以至忘神失态,更加烘托出她那动人的容貌,为下面的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四)1.借代2.设问3.夸张4.比喻
(五)1.形容举步轻盈,从容大方
2.气派华贵官运亨通仪表堂堂众人称羡
3.直接描写: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间接描写: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六)C
【创新园地】
吴承恩年幼时,由于家境贫寒,常受富人欺侮。本乡有个大恶霸粮商名叫张皇兴,此人心狠手辣,在乡里人人恨又人人怕。吴家就多次被他敲诈过。后来吴承恩念书了,而且成了本乡有名的才童。有一年将过年时,张皇兴为附庸风雅,特地屈尊来请吴承恩给他写一幅春联。吴承恩想,这是个出气的好机会,便答应了。他写的春联是:
皇兴大粮行;
慈夙楚城扬。
加的横批是:拿去四首。
张皇兴见这副春联嵌入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说是“大粮行”,十分高兴。只是那横批有些费解。但他料想吴家那毛孩子也不会怎么着他,便稀里糊涂地贴上了。
其实,吴承恩这横批是藏有“机关”的,你能看出来吗?
参考答案:
横批所谓“拿去四首”,是说把对联上下联的前四个字的上半部分去掉。实际上那幅对联应当是:
王八大粮行;
心歹楚城扬。
第11课《悼念乔治•桑》教案
第11课《悼念乔治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教学难点:2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①了解乔治桑:乔治桑(1840~1876)法国女小说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1832),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②了解作者:雨果(l802~1885)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检查预习:识字词
悼念(dào)爱慕(mù) 钦佩(qīn)肃穆(sù)禀性(bǐng )强韧(rèn)苍穹(qióng)屹立( yì)
爱慕:喜欢、羡慕。钦佩:敬重佩服。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比拟的。
禀性:人的本性。
争光载誉:争得荣誉,带来光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3听课文朗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文章一开始就悲痛而又虔诚地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要为之哭泣,向之致敬?
二本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组织的?
4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点拨。
一:因为死者乔治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是那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伟大女性;他给法国带来了荣誉,创造了奇迹,留下了许多佳作,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她有伟大的品格,她是公开的行善者;她的思想象火炬一样不会熄灭,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心灵。
二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心情沉重、感情悲痛地表达了自己对死者的怀念、爱慕、与敬佩之情。
然后文笔一转,用一句反问句“难道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引出对死者一生的价值的评判,进入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高度赞扬了乔治桑在这个时代的地位;第二层评价她伟大的人格;第三层说明她给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尾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与敬意。
5细节研讨
①乔治桑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为什么雨果在悼文中却说“列举她的作品显然是毫无必要”,只字不提她的作品?
②文中多处用到类比,这些类比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她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不必说;
比一个人的成就更伟大的是她不为人知的一面:美好的品德、伟大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2在写乔治桑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的时候,用了一组对比,说明她的伟大地位。在写她死后给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时,文章又用了另一组类比,说明乔治桑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人,后人将从她那里获得很多的精神的馈赠。
6课堂小结: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篇悼词。表达了作者对不朽者乔治桑的无比的崇敬及由衷的赞美。
作为女性,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禀性,有强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是本世纪的光荣,也是法兰西的骄傲;
作为作家,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赢来了真正的光明;
作为思想家,她创造了人类精神领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女权思想),她是真理、正义化身。
7作业:为乔治桑写一副挽联、诗、或一段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96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