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上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上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上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M.JAb88.cOm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1)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议教师: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课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

②帮助学生理清过渡时期的含义及时限,并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过、方式、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说明为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3)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知识点繁多,建议教师: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②对部分内容具体分析:

A、对于“中共八大”,建议教师利用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的意识。并明确: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B、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

C、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其首要的方向和“八字方针”的含义。

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

(4)“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一目,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文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归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延伸阅读

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Ⅱ教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1949-1956)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2、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
内容:“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实践(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业--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①内容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政策:和平赎买)
②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④局限: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遗留了一些问题。
5、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底至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内容
①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②基本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出现的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概况: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①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②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③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4、调整:八字方针
(1)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
5、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
曲折发展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十年动乱”(1966-1976)中的国民经济——劫难
1、原因:“左”倾错误膨胀,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
2、“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破坏的表现:
3、周恩来和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
4、“文革”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1、列举1956—1966年,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失败:①大跃进运动②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2、“文革”十年,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④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选择题
(B)1、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D)3、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A)4、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反映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C)5、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帝国主义的封锁
C.中苏关系的破裂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7、“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A)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阅读下列材料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继续稳定发展。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材料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回答:
①料一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指的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
集体化道路。
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情况?
互助合作符合农民的愿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材料三反映出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过快,强迫农民入社,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应当从当时生产力水平出发,实事求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高二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点几下载: 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97

2012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单元复习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单元复习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2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十五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56年到1976
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分为两个阶段,即1956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更有失误的做法;1966年至1976年是全局性的错误,即文革的十年内乱时期。
(1)经济上——特征是经济建设曲折起伏:①正确方针难以持久:包括八大的综合平衡方针,60年的八字方针,七千大会方针和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②错误做法影响恶劣: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经济工作的瘫痪;③经济局面受政治局面干扰而起伏,特别是文革中更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④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参考书本110-111和120页的具体史实(必须背诵。)
(2)政治上——特征是左倾错误不断升级:①正确的探索未坚持: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主要矛盾;整风运动中途而废。②阶级斗争不断升级:反右派扩大化修改主矛结论,到庐山会议引入党内,文革则发展为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的大动乱。③对左的抵制:党和群众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抵制和抗争(如?),最终结束了左倾错误。
(3)外交上——从困难到突破:①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美敌对,中苏破裂,外交处于困难局面,但和第三世界关系有所发展;②70年代突破:中美缓和建交,中日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阶段
:①经济上:一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能源交通重工业,但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农业更为停滞;②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二、曲折探索十年成功的探索和失误的探索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经验和教训。
(1)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决议;毛泽东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和整风运动;1960年中央对农村的八字调整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左的纠正。
(2)探索中的失误: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庐山会议的反右倾运动。
(3)原因:成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并借鉴苏联经验教训;失误--缺乏经验,主观主义,脱离实际,错误分析主要矛盾,盲目追求高速度。
(4)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健全民主法制。
三、曲折探索集中体现在两大问题上.总体分三个阶段。
两大问题:(1)其一是政治,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主要矛盾;其二是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问题。(2)正确:八大对于此的认识是正确的;(3)错误:反右扩大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主观改变了主要矛盾结论,制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此后在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在经济领域的盲干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个阶段:初期好,中间差,后期较好。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建国初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2)恢复经济的措施(49-52)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3)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中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各种经济并存;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2、社会主义改造(53-56)

(1)基础条件:重要力量/阶级条件/农村条件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内容:一化(主体)三改造(两翼)

②特点:时间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工业化放在首位

(3)内容: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参加合作社合营

(4)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遗留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经建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影响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

阅读课本归纳:“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发展缓慢、比例失调、体制僵化、丧失机遇、差距增大(反左、改革刻不容缓)

本课小节

经验教训

关注国情、独立探索、实事求是、经建为中心、综合平衡、稳步前进、政企分开、民主法制、防左反右。

五、学案

(一)选择题

1.过渡时期是指()

A.1949年-1952年B.1949年-1956年

C.1953年-1956年D.1949年-1957年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3.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4.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1975年邓小平支持中央工作时,哪个行业的整顿带动了整个工业的整顿()

A.钢铁B.铁路C.煤炭D.电力

(二)材料解析题

6.材料一: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凤阳梨园佛祖山岗队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回答:①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责任制的原因。

②综合上述三段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责任制与1979年以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③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即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1979年的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回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将两极分化,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在农村复辟。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

1.B2.C3.A4.D5.B

6.⑴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混乱。

⑵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也有差别:60年代是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全部的责任制。

⑶两个时期的责任制都是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所有制的改变,因此,不是“社”同“资”的斗争,不会回到合作化以前的状况,虽然责任制会造成贫富差异,但土地公有,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不会出现,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而责任制实行后,多劳多得,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六、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39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