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课题: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从GDP的变化看发展

(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

(2)1978年中国人均GDP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

2、经济增长的影响

(1)

(2)

3、下一步目标:建设

(1)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的奋斗目标,力争在和的基础上,到2020年GDP。

(2)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

,确保到2020年。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含义:

2、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

(1)改革开放前,;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

,我国城市化;

(3)城市群

(4)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原因:

(1)

(2)

(3)

2、概况:

(1)上网用户多

(2)应用领域广

3、影响:

(1)

(2)

(3)

(4)

四、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时尚:

2、生活时尚:

(1)穿着时尚

(2)家居时尚:

3、语言时尚:

既有的词语,又有,也有

和各地的影响。

从1987年到1995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小康社会:

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工业化率、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等系列指标;民主法制健全、科教文化进步、人民生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印度及亚洲人均国民收人水平。1978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230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与地区中排104位,广大农民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到1998年,中国的各项指标与1978年相比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95倍;外汇储备增长了89.6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250倍。中国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对于中国20多年间经济发展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给予很高的评价。

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变化

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竖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也说明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4、网络危害

2008年,上海大学劝退了81名学习成绩不好、在几个学期内没有修完规定学分的大学生。据介绍,导致这81名大学生被集体劝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绝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2007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3月,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杨铃指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一、选择题

1、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发展中国家排名分别是

A、第十、第五B、第六、第一C、第十、第四D、第二十、第五

2、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居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的增长上

D、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3、中国共产党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是在下列哪会议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

4、下面是对中国当前社会生活的描述,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组是

①农业社会②工业化时代③信息化社会④城市化⑤知识化社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5、我国初具规模的城市群不包括

A长江三角洲城市群B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大北京城市群D黄河三角洲城市群

6、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是

A、微软公司的成立B、WIN98的出现

C、因特网的出现D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7、中国互联网建设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微软公司的积极帮助

C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D国民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

8、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

A.报刊B.电影C.电视D.互联网

9、“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0、当代中国人崇尚的观念不包括

A、人本精神B、竞争意识C、市场意识D、个人主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官员2005年1月说,中国将于今年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并于年底发布。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信息化战略。在2005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赵小凡介绍了国家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他说今年将继续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他说,国家信息化办公室还将促进其他有关信息化的法规建设,包括安全法和针对青少年的网上保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来,中国出台一系列文件以促进信息化建设,分别涉及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软件、电子商务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何时进入互联网时代?

(2)根据材料,中国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涉及哪些重要领域?

(3)互联网对中学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D

C

C

D

D

D

11、(1)20世纪90年代

(2)经济、安全、教育、法律等方面

(3)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等

相关阅读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


课题: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从GDP的变化看发展

(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

(2)1978年中国人均GDP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

2、经济增长的影响

(1)

(2)

3、下一步目标:建设

(1)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的奋斗目标,力争在和的基础上,到2020年GDP。

(2)2009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

,确保到2020年。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含义:

2、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

(1)改革开放前,;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

,我国城市化;

(3)城市群

(4)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原因:

(1)

(2)

(3)

2、概况:

(1)上网用户多

(2)应用领域广

3、影响:

(1)

(2)

(3)

(4)

四、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时尚:

2、生活时尚:

(1)穿着时尚

(2)家居时尚:

3、语言时尚:

既有的词语,又有,也有

和各地的影响。从1987年到1995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小康社会:

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工业化率、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等系列指标;民主法制健全、科教文化进步、人民生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印度及亚洲人均国民收人水平。1978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230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与地区中排104位,广大农民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到1998年,中国的各项指标与1978年相比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95倍;外汇储备增长了89.6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250倍。中国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对于中国20多年间经济发展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给予很高的评价。

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变化

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竖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也说明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4、网络危害

2008年,上海大学劝退了81名学习成绩不好、在几个学期内没有修完规定学分的大学生。据介绍,导致这81名大学生被集体劝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绝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2009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3月,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杨铃指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一、选择题

1、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发展中国家排名分别是

A、第十、第五B、第六、第一C、第十、第四D、第二十、第五

2、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居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的增长上

D、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3、中国共产党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是在下列哪会议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

4、下面是对中国当前社会生活的描述,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组是

①农业社会②工业化时代③信息化社会④城市化⑤知识化社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5、我国初具规模的城市群不包括

A长江三角洲城市群B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大北京城市群D黄河三角洲城市群

6、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是

A、微软公司的成立B、WIN98的出现

C、因特网的出现D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7、中国互联网建设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微软公司的积极帮助

C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D国民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

8、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

A.报刊B.电影C.电视D.互联网

9、“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0、当代中国人崇尚的观念不包括

A、人本精神B、竞争意识C、市场意识D、个人主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官员2005年1月说,中国将于今年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并于年底发布。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信息化战略。在2005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赵小凡介绍了国家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他说今年将继续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他说,国家信息化办公室还将促进其他有关信息化的法规建设,包括安全法和针对青少年的网上保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来,中国出台一系列文件以促进信息化建设,分别涉及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软件、电子商务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何时进入互联网时代?(2)根据材料,中国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涉及哪些重要领域?(3)互联网对中学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D

C

C

D

D

D

11、(1)20世纪90年代

(2)经济、安全、教育、法律等方面

(3)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等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II)第四单元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箫伯纳

了解中国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一节课。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更注重的是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加之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不易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
2.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常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课堂参与机会少,有很多同学平日有积极参与动机,但没有机会或勇气在课堂发言。

1.知识与能力
(1)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历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对改革开放有过这样的描述:(四川话)”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鼓掌活跃气氛).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进了社会进步,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而经济腾飞又带来了生活巨变.让我们一同走近第二十二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标题从GDP看沧桑巨变
设置问题一:同学们知道GDP是什么意思吗?就此问题展开小组的探究。
总结: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应指明两点:国内生产总值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
用数字例证: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大大低于亚洲人均的44美元;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4位;
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
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十,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两倍,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位。
小组讨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这一正确的方针政策错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从1978年至今,中国有着发展经济的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3.科技水平的提高
3、经济巨变的体现
设置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把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称作“四大件”。80年代以后,人们印象中的“四大件”则转化为住房、手机、家用电脑、汽车等。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家庭消费的变化。结合学生的认识,播放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视频短片。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对经济变化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教材上说,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从而引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和目标。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什么方面?
1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上。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
知识补充: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过渡:经济腾飞的最终体现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
板书城镇化
结合课本,自学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城镇化?
2、改革开放前后城镇化有何差异?
3.城镇化途径有哪些?
4.城市化战略目标是什么?
(边提问边讲解)
1、城镇化的定义:
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总结城镇化的定义。
材料一:中山市2002年镇村劳动力70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21万人,占镇村劳动力总人数仅3成,其余7成的农村劳动力已向非农产业转移。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中心城区的面积从5.6平方公里增至27.02平方公里。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
设问: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改革开放之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多种途径道路;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大北京城市群(京津)三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
3、我国城镇化的途径
(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3)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提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
4、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板书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教师讲述: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呢?
生:(充分讨论后)首先:网络超越空间、国界和种族的束缚,使知识与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快捷。第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购物,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第三:近年来,网上商店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第四:我们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涉猎到丰富的知识,而当上述所有的变化变成一种习惯时,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强调史论结合论述问题的原则,组织学生探究: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设计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问题
你父母上网吗?
你是否上过互联网?
回家后,你一天上网多少小时?
你认为互联网的用途是什么?
互联网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你经常使用的网络软件是什么?
如果你自己家里没有电脑,你的其他上网途径是什么?
你认为网络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你对互联网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地了解到外面的信息,及时把信息传给朋友和亲人。网上购物节省了时间。网络是一种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顺利地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可以与其他同学,尤其是与外地的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开阔我们的眼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在看到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一分为二辨证看待问题的原则。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既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进一步引导学生:面对网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积极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可而止,让我们的生活因网络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实际,组织学生自学探究,教师在其中进行适当引导并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引导学生正视网络。
板书时尚中国
思考:中国的时尚表现在哪些方面?
1、理念
时尚理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身学习。
(让学生搜集能够充分体现现代人们的新思想的一些工厂标语,一些广告,一些新俗语。)
2、服装
(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或回家调查以照片为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每个时代人们的一种思想。)
3、饮食
通过让学生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的火爆,人们在传统节日选择在饭店吃饭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面临挑战,中国传统习俗也面临着挑战。
4、住房
利《广东南海县白坊村今昔住宅对比图》和一个家庭十年前的屋内装修和现在屋内装修作对比,让学生了解人们对住房和装修的新理念。
5、交通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乡在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新式交通工具应用广泛。)
6、语言
(让学生自己说出现在流行的新式语言,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也表现在语言上)
引领与点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GDP连年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今天的中国,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生活方式。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同学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进一步认识并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一、经济腾飞
(一)从国民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
1.GDP等数据的巨变
2.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互联网的概念及在中国发展
2.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
二、生活巨变----时尚中国
(一)生活观念时尚
(二)生活时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三)精神生活
教师心语:“从国民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两个题目理论性政策性较强,数据较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意料之中,但老师有充分准备,给一定提示,引导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有预设更有生成。“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时尚中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兴趣浓厚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1、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居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的增长上
D、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2、中国GDP的迅速增长,超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3、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分别是()
A、第十、第五B、第六、第一
C、第十、第四D、第二十、第五
4、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
A、GDP的增长B、综合国力的提高
C、国际地位的提高D、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5、中国共产党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四大
C、十五大D、十六大
6、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的奋斗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争取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我国城镇化道路有()
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城市区域化的倾向④政府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下列有关城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城市化
B、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C、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D、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9、我国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
①长三角城市群②珠三角城市群
③大厦门城市群④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0、中国的因特网日益普及,因特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 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 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11、下列哪组事物或者现象可以表明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A、身份证户口银行帐户个体户B、移动电话豪华住宅私人轿车
C、肉票棉花票粮票人民公社D、居委会菜篮子工程互联网再就业工程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不包括()
A、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B、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C、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变化
D、金钱效率至上成为人们的思想指导
13、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而以简洁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虽然因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做“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和商店都出现了贵族、公爵、亚历山大、恺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字样,最多时达40000多家。
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经总值(GDP)发展变化

材料二:
小康目标2000年2020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0美元3000美元
城镇人均收入6268元18000元
农村人均收入2253元18000元
人均住房率19M30M
城镇化率36.2%50%
计算机普及率9.7%20%
大学入学率11%20%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去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扩大,城乡收入比已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1比1和3.22比1扩大到3.28比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8172.5元。
(1)根据材料一图表所示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国GDP发展的概况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十六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对人们社会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3)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根据课标要求与本课实际,确定了以情感教育和学法指导为核心的教学思路。同时,根据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现状,让学生先形成感性认识,利于学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感性材料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以上都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高一历史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题

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授课人郭洪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2)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化进程,探讨多样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3)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4)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生活。

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表、搜集史料、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做简易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

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搜集和体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表现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含多媒体运用

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演示课件演示课件展示图表资料提出问题演示课件展示图表资料提出问题演示课件理论提升指导学生展示资料展示图表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引出我国城镇化道路提出问题提供框架指导学生展示和讲解所搜集的资料展示练习题结课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从GDP的变化看发展

描述我国建国以来GDP增长轨迹,并分析其巨变原因。

2、经济巨变的体现

GDP增长轨迹横向比较,搜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展示并分析。3、下一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什么是城镇化?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以身边熟悉的例子论证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曲折过程。

将数据变成图表资料,更直观的说明问题,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3、我国城镇化的道路

(1)小城镇的崛起
a.乡镇企业异军突起b.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2)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4、城镇化战略

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城镇化战略

作为济南的下一代主人,设计济南的下一步城市建设该如何展开。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2、互联网的影响四、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时尚

2、生活时尚

(1)穿着时尚

(2)家居时尚

3、语言时尚

随堂练习

小结

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是确保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指引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自由发言(提前准备搜集资料)

看图思考回答看图表回答回答

看书总结

(搜集资料)

展示资料(搜集资料)

看图表回答回答(查找资料)

回答(搜集资料)

展示资料

其他同学积极配合思考回答

必修2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必修2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点1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________上台后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
(1)重点在______: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_,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_______,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________,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考点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在坚持集中________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________: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_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________使经济负担加重,__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考点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的重点:用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具体做法包括:政府减少________,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________,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________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失败: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________,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结果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______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________。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5.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探究1: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探究2: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比较
项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目的
内容
结果
败因
认识
探究3: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探究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2.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C.实行多党制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
3.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B.斯大林个人崇拜不利于民主政治
C.苏联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D.后继者要不断否定前任的成就
5.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6.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参考答案:

1.D2.A3.C4.C5.C

1.C2.B3.A4.A5.D6.D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01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