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大革命的兴起(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1.五卅运动的背景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10页第四自然段,说明五卅运动发生的背景。
生:(总结并说明)
2.五卅运动的过程
师:大家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同点:(1)卅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生:(回答)
师:请注意,省港指广州和香港,而不是广东省和香港。这次罢工的特点如何?作用怎样?
生:(回答)
师:五卅运动中最能体现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师:这一反帝统一战线组织领导了哪些斗争?
生:(阅读课文并回答)
师:对待这样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列强必然采取行动。请注意表现。
生:(归纳)师:(总结)大家在归纳这一内容时,特别注意到了帝国主义采取高压的政策。这一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生:(回答)
师:这一结果恰恰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民族资产阶级在表现其革命性的同时又再次表现了他们的软弱性。但广大工人和各界群众依然坚持斗争。列强还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生:(作答)
师:这次运动还得到了海外侨胞和外国工人的支持。有何表现?请大家从谭本插图中寻找答案。
生:(回答)
3.五卅运动的影响
师:这次运动的影响如何?
生:(总结归纳)
师:为什么说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生:(思考)
师:(总结)正国为这次运动广泛发动了群众,建立了反帝统一战线组织,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以,它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创造了群众基础。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师:这两次东征的对象是谁?
生:(作答)
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陈炯明的情况。同学们自然会认为这次东征是陈炯明咎由自取。那么,在国共合作实现后,陈炯明又以怎样的倒行逆施招致了这次对他的讨伐?
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师:东征的主力和支持者是谁?
生:(回答)
师:这两次东征的结果怎样?
生:(回答)
师:这两次东征的影响如何?
生:(回答)
师:为什么说它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正因为有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才使北伐有了稳固的大后方。
2.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
师:广东国民政府的建立时间、领导人、建军情况?
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师: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拥有怎样的有利条件呢?其一,他有刺清摄政王载沣的光荣历史,为国民党元老;其二,他是孙中山先生重用之人,又曾为中山先生代笔起草遗书,在党内地位显赫;其三,他左派口与叫得很响,俨然成为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可靠接班人。但其人的真实面目不久就暴露无余。同黄埔军校一样,广东国民政府在组建国民革命军时,也注重了政治思想教育。
3.国民革命军的南征
师:请同学们注意南征的结果。
小结:本节内容进述了国共合作实现后,大革命兴起的诸方面情况。这既是国共合作的结果,又是大革命高潮到来的基础。在学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南北革命形势的发展及其差别。一则,可以说明南方革命形势好于北方。二则可以说明北方革命形势的复杂性,并进一步认识孙中山先生北上及发动国民会议运动的艰巨性。三则可以就此分析南北革命形势对即将到来的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创造的各种条件。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贪图国民大革命所欣起的势不可挡的浪潮。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大革命的兴起(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军阀混战;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能力方面:
(1)通过五卅运动中反帝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和瓦解的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认识。
(2)通过对军阀混战、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教学,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国共合作实现后,南北革命形势的差别,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孙中山扶病北上,展开国民会议运动,并在北京最终逝世等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时深切感受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爱戴之情。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孙中山《北上宣言》、总理遗嘱等有关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是重点。通过这些事件,可以说明南北革命形势的差异,且更进一步说明了北方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在这一内容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孙中山北上及国民会议运动的目的,由此进一步说明了国共合作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把立志反帝作为革命的第一目标。同时,教材还重点介绍了孙中山先生不幸于北京病逝的情况。通过这一内容的讲述,学生能更进一步地感受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及其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所奉献出的一切。正因如此,他的逝世才有举国哀用悼、万众悲痛的场面。
(2)五卅运动是重点。五卅运动作为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有着重析地位。在运动中,省港大罢工影响最大,而且成为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事件;在运动中,成立了反帝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这一组织充分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性质。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高压政策,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这再一次证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的两重性特殊性征。通过五卅运动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同时,也能认识到五卅运动对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所起的作用。
2.难点分析:大革命兴起时期南北革命形势的差别及其对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到来产生的影响是难点。在冯玉祥北京政变后,北方革命形势虽有很大发展,但毕竟情况复杂,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皖纱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后,更加剧了孙中山北上后革命活动的艰巨性。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北方局势仍为封建军阀所控制,他们将成为未来北伐战争的对象。而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却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后方基础。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在学习中恐难宏观把握,需要教师予以引导。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请大家回忆。
生:(回答)
师:国共合作实现后,大革命迅速开展起来。(板书第二节课题)中国大地上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展形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从革命形势的发展来看,北方形势更加复杂。
一、军阀混战和冯玉祥北京政变
1.军阀混战
师:中国近代史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生:(回忆并回答)师: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战。请大家阅读第209页第一段课文,找到军阀混战的主要表现及共影响。
生:(阅读,并归纳分析)
师:军阀混战给人亿带来学生灾难。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
2.冯玉祥北京政变
师:冯玉祥出身极为贫寒,为生计所迫进入封建军队。后成为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下。他虽在封建军阀的部队中效力,但在国运飘摇之时,受到了南方革命思想的影响,加之吴佩孚克扣其军饷,同吴佩孚的矛盾不断加深。故寻找时机,从第二次直奉大战的前线秘密回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迫使曹锟下令免去吴佩孚的职务。请大家看课本,北京政变发生后,冯玉祥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生:(总结并回答)
师: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表现冯玉祥向往革命的同时,他为何又邀衣另两派军阀到京?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并分析)冯玉祥自身无力控制北京局势,只有请出与直系对立的段祺瑞、张作霖。这恰恰说明了北方革命形势不稳,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最终冯玉祥被排挤出北京。这也为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1.孙中山北上
师:在冯玉祥的电邀下,孙中山先生决定北上。1924年冬,孙中山先生发表北上宣言。(展示计算机软件
1.北上宣言节选)中国当今祸乱的根本,乃在军阀与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这次北上,有两个目的:一为召集国民会议,这是为了对付军阀;一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是为了对付帝国主义者。唯表打倒这两个祸害,中国才能和平统一,才能长治久安。从这段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北上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生作答)
师:孙中山先生明确强调了反帝反封的要求。这进一步说明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其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2.孙中山先生的逝世
师: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经上海取道日本北上,最终于1924年12月31日抵达北京。当时,孙中山先生已因肝癌病发,病体难支。当随行人员告之先生北京前门火车站已有广大群众迎候,但考虑到先生的身体状况,请提前在永定门火车站下车时,先生予以婉拒,并说他是为民众而来。就这样,中山先生在冽冽寒风中,徐步走过欢迎行列,含笑答礼。这之后的日子,中山先生是在与病魔的抗争和与段祺瑞的斗争中艰难度过的。他力主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策。但最终,由于肝癌医治无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毕生的奋斗,为了主义死而无憾的豪情,还有那字字掷地有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总理遗嘱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出他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和伟大的爱国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展示计算机软件2.)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这份遗嘱中,中山先生再次说明了什么政策?而这一政策,正是国共合作的推动结果。
生:(思考并回答)
师:请大家再加顾一下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活动,从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愈挫愈奋的精神。
生:(回忆并作答)
师: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举国悲痛。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一代伟人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展示计算机软件3:北京中央公园的公祭、中山先生灵柩移往北京香山碧去寺的情景、江苏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他的革命精神对国民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采取了怎样的态度?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态度: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制造惨案,威胁国民政府;在国民党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积极扶植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
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将挖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墙角;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不断高涨,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为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帝国主义采取上述态度。
2.蒋介石是怎样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如何评价蒋介石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正式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革命政权。
在大革命前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巩固了广东根据地,并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切都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是进步的。但大革命后期,他阴谋篡权,发动政变,破坏大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3.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各是什么?大革命的失败有何教训?
答案:成功之处: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之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一、原因
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1)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表现
①1927年初,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军舰到上海,扬言要干涉北伐。
②1927年3月,英美制造了“南京惨案”。
③英美等国向国民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
2.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
(1)西山会议派:孙中山逝世以后,以邹鲁、谢持为代表的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在上海另立“中央”。
(2)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
①1926年春,蒋介石命令扣押中山舰,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由于中共和苏联顾问的退让,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②1926年,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结果把共产党人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也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人士。
(4)后来,蒋介石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并为其发动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二、经过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准备:
①蒋介石在阴谋迁都南昌的同时,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加紧准备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蒋介石到上海后,立即同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进行勾结。
③与汪精卫密谈“分共”问题。
(2)经过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指使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也发生了同样的大屠杀。
③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3)影响: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准备
①“四一二”政变后,汪精卫限制工农运动发展。
②纵容反动军官夏斗寅和许克祥发动反革命叛乱。
(2)经过: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以“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3)影响: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三、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1.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2.失败原因
(1)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2)主观方面,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3.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破裂
实现:①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革命才能成功。②国民党革命性强,有威信,又有根据地,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③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④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破裂: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分化。②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夺取党军大权,为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③陈独秀推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政策,对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④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蒋介石是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野心家、阴谋家,他通过不断夺取国民党的党权和军权,成了反革命的实权人物,并逐渐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②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的统治崩溃,帝国主义要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他们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③大买办、大地主支持蒋介石反共灭共。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客观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气焰。
影响:使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局部失败。
3.辛亥革命失败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内外因素的异同及有关的启示
相似点:
①客观上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和破坏革命,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主观上都是由于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敢发动群众摧毁封建势力,对袁世凯妥协退让。1927年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一部分人,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反动派妥协退让,并压制工农运动。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年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1927年大革命是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1927年大革命打垮了北洋军阀。
④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人的力量。1927年大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启示:两次革命的失败可以看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人民武装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例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剖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和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看一场革命的成败,主要是结合革命的性质和革命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不应看表面现象。B、C项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选项D是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运动的表现。
答案:A
一、选择题
随着革命形势的好转,国民党右派加紧了反革命活动,破坏国共合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国民党右派排斥共产党、争夺领导权的活动始于
A.制造中山舰事件
B.策划整理党务案
C.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召开西山会议
答案:D
2.北伐战争前,蒋介石已担任的职务有
①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②国民政府主席③国民革命军总司令④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3.“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表明
①蒋介石逐步独揽大权②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时机成熟③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④中共中央的妥协退让政策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可用排除法。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两个历史事件,并不能表明蒋介石已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也不能表明蒋介石取得江浙财阀的支持,因此②可以排除。这样,A、B两个选项明显不正确。就C、D两个选项分析,只需看①是否正确即可。而①的正确性非常明显。
答案:D
4.蒋介石为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所作的准备不包括
A.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B.与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勾结
C.与汪精卫密谈“分共”
D.连续发布“纠正”工农运动“过火”的训令
答案:D
5.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A.“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B.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C.“整理党务案”事件的发生
D.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答案:B
6.大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基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B
7.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团结一切革命力量
B.要防止阴谋家叛变革命
C.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
D.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诀议,已昭示全世界,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上海军事当局,表示服从中央。……我们应该站在革命观点上,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谣言,互相尊敬,事事商协,开诚进行,政见即不尽同,根本必须一致。
——《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是否属实?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这则宣言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1)不属实。北伐战争前,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打击限制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蒋介石又指使其反动军队在江西、安徽镇压工农革命运动。
(2)麻痹了革命群众,使他们放松了对国民党右派的警惕,导致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9.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原因: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支持下,逐步夺取了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为其发动反革命政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政治上不成熟,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教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不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不坚持革命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革命就不会取得胜利。
1.张作霖杀害李大钊内幕
1927年4月,李大钊避居北京东交民巷苏联兵营时,因夜间工作,写文章,谈话有声响,被隔壁法国医院的值班人员发现,法国使馆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外交次长吴晋,同时也与日本使馆进行了联系。在法、日两国的支持下,吴晋和当时的警察总监陈兴亚、宪兵司令王琦、军法处单处长,共同决定搜查苏联大使馆和旧兵营。搜查是在1927年4月6日早8点左右开始的。他们刚刚闯进时,屋内正在烧文件,被捕的人当中,有一人承认是国民党,做革命工作,这就是李大钊。
关于李大钊的处理问题,法、日主张处死;英、美则说不够判处死刑的条件,因为没有发现搞军事暴动的材料,可以从轻处理或释放。捕杀李大钊,张作霖当然是罪魁祸首,不过也有日本帝国主义假手军阀杀害共产党人的一面,这与其推行“以华制华,以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殖民政策并无二致。
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不顾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对李大钊等二十多名革命者处以绞刑。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事业战斗了一生,被杀害时年仅三十八岁。陈毅在纪念李大钊殉难三十周年时写道:“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2.史学界对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的研究
传统的意见是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观点。近几年来,史学界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
大多数人认为,国民大革命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纳为敌人力量的强大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其原因主要有:(1)帝国主义的直接干涉;(2)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叛变;(3)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4)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但对于主要原因在哪里,意见不尽相同。其中,有人认为,“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叛变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加快了”失败的“速度”,“加重了”失败的“程度”。有人认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主要历史责任应由共产国际承担,并不是为陈独秀开脱罪责。……但是他的责任对于共产国际来说毕竟是第二位的”。还有人认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不能推卸责任,但主要的责任在中国共产党,因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应该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另外,在西方学者中还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那就是认为,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二者根本不能统一,因而大革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戴季陶主义
国民党“二大”以后,蒋介石的反革命野心急剧膨胀,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如果说国民党老右派是公开反对革命的话,那么,新右派则是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从革命阵营内部来篡夺领导权,其理论基础便是戴季陶主义,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用孔孟之道曲解孙中山思想,把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说成是中国两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②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鼓吹阶级调和,反对暴力革命。③反对三大政策,要求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但戴季陶主义刚一出笼便遭到共产党人的攻击,国民党“二大”也对戴进行弹劾,戴季陶不得不退缩,但戴季陶主义仍然成为新右派的理论基础。
研究课题: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产生的原因。
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或通过其他途径检索有关这一问题的学术论文。
2.将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归纳出学术界的一般认识。
3.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及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有关的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关指导:
1.右倾主义投降错误产生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中共自身,二是从共产国际的指导上。
2.从主观方面来看,大革命时期,中共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能把中国的革命的实践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客观方面来看,共产国际并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它的错误指导也是中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没有完成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后以失败告终。因此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是如何认识大革命的失败。
重要概念阐释
1.国民党右派
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内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一批人。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时,国民党内的一些元老,如邹鲁、谢持等坚决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们被称为国民党右派。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实力增长,其篡党夺权的野心日益膨胀,不断制造反共和破坏国共合作的事件,沦为国民党右派。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所形成的系统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大革命早期,他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资产阶级才能领导,无产阶级只能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随着革命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烈,其右倾思想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在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讲斗争,一味妥协退让,自动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在农民问题上,跟随资产阶级污蔑和打击农民运动;在武装问题上,不但反对武装工农,甚至在革命紧急关头交出已有的工农武装。陈独秀的这种投降主义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汉口紧急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并撤消了其总书记职务。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山舰事件发生以后,广大工农群众和国民党左派都非常愤慨。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给蒋介石以坚决的反击。但是,陈独秀等害怕这样会引起革命统一战线的分裂,以为只有退让才能团结蒋介石北伐,同意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还利用中山舰事件排斥了汪精卫,迫使汪精卫出国,为夺取国民党内权力扫清了道路。
材料21926年11月,广州国民党中央决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不久,蒋介石在南昌截留了取道南昌前往武汉的部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初,他又擅自决定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暂移南昌”,并以中央名义发表通电,公开制造分裂。后来,由于武汉国民党中央的斗争,蒋介石迁都夺权阴谋暂时没有得逞。
材料31927年4月蒋介石与其(汪精卫)秘密会谈“分共”问题。汪精卫同意召开国民党中央会议讨论“分共”。汪精卫还答应通知陈独秀要共产党停止一切活动。4月5日,汪精卫同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说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要求群众“不听信任何谣言”。
阅读材料,概括蒋介石篡权和发动反革命政变所作的主要准备,并分析其反动本质。
参考答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中共领导的妥协退让,助长、加快了蒋夺权的步伐;排斥了汪精卫,为夺取国民党内权利扫清了道路;阴谋在南昌设立中央,虽没得逞,但增强了其政变的野心;大耍阴谋诡计,密谋分共,欺骗、麻痹革命群众。一步步加快了其反革命政变的步伐。蒋介石已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成为国民革命的敌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27年)4月5日,汪精卫同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说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要求群众“不听信任何谣言”。
材料2本会为避免反动派借口武装纠察造谣起见,业于本月28日将纠察队全体解散。所有前领枪弹,并经交存政府。
——湖北全省总工会解散纠察队的报告
回答:
(1)材料1所述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2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1、2有何本质上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1)麻痹了群众,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2)解除工人武装。为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3)都是右倾投降主义的表现。
文献资料导读
有关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材料
……共产党分子在国民党一切工作中都太过负责任(中山先生在世时,曾说:“谢英伯这班人太不负责任,谭平山又太负责任了。”这真是知言),使忌之者得乘机挑拨离间,竟致使先生不相信我们,不相信“仅仅外面造出来的空气就能够成功这样的圈套”,这是我们十分抱歉的事。至于说我们有反革命的阴谋,即倒蒋阴谋,则我们不能承认。中国革命的力量还是很弱,我们敌人的力量却非常之大,我们的革命工作,好像撑破船于大海巨浪之中,急求友助还来不及,岂有自毁桅舵之理!我们对冯玉祥尚且要爱护,何况蒋介石!
——《陈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1926年6月4日)
按:这段材料反映了1926年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发生后,陈独秀对蒋介石所持的态度。在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共产党“太过负责任”造成了蒋介石对中共的“不相信”,他分析了当时形势,表明了对蒋介石无条件信任的态度,而正是这个态度解除了中共对蒋介石集团的精神武器。所以,通过分析该材料,可以进一步认识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根源,认识其右倾错误的实质。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世界政治文明进程
时代
特征
内容
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夏
(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①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商
(前1600
----前1046年)
②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
1.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西周的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春秋
(前770-前476年)
社会大变革,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
1.诸侯争霸
2.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文侯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古
代
欧
洲
民
主
政
治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前8~6世纪)
2.雅典民主政治
奠定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民主: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期:伯利克里改革
民主政治条件:①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②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③奴隶劳动提供了物质保证④亚非文明的影响
2.民主政治的作用:①铸就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②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特征:全民参政、公民平等、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阶段特征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认识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发
展
战国:萌芽)(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制度确立
1.战国七雄
2.封建制度的确立:
3.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①皇权至上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⑤宣扬“君权神授”。⑥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罗马共和国时期
《十二铜表法》(前450年成文法诞生)
2.罗马帝国时期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
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作用:1。(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2。对欧美)是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3。(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秦朝(确立):
(前221年-前207年)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奠定二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诸卿
郡县制:
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守、县令均由中央任命。
汉朝(巩固)
前202-220年)
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
新变化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尚书台—中枢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汉武帝:分十三州,设刺史
东汉末:州郡县三级
三国两晋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尚书省
三省中书省
门下省
隋唐
(完善)
581—907年
三省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
三省:
中书省—决策机构
门下省—审议机构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兵、刑、工六部)
隋:州县
唐:道州县
北宋
(加强)
960—1127年
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
二府:门下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相行政权
三司—管财政,分相财权
北宋:路·州县
元
(发展)
1271—1368年
1.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2.开创行省制度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中书行省
路府州县
宣慰司
明清
(强化、衰落)
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矛盾尖锐,君主专制达到逐步顶峰。
明: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创立
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废行省,设三司
近
代
欧
美
代
议
制
民
主
政
治
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完善:普选权的扩大
(可整合选修2第二、四单元相关内容)
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作用:1.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或表述为: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清:1。康康熙设南书房
2.雍正设军机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美国总统共和制
《1787年宪法》
1.联邦制
2.分权与制衡原则
3.总统共和制
(可整合选修2第四单元相关内容)意义:(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2)它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确立了联邦制,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局限性: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异:他们的政体不一样。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就有。但是,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如美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阶段
特征
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近
代
中
国
政
治
文
明
进
程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加紧商品输出;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限于器物层面。
推动历史前进仍是农民阶级,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南京条约》(1842年)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③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全盛、转折、失败)
太平天国(1851~1864年)
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的原则。
B.《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法国共和制
1.(整合选修2相关内容,简略补充法国经历专制—立宪—共和—帝制—共和—帝制的反复较量)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内容①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作用: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③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特别注意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表面上看: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共和制的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从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看: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又有行政大权。德国:德国首脑(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瑗珲条约》
①洋务运动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列强的政治侵略(战争和瓜分土地)和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为主)并行,并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农民阶级让位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民主革命是主流。
中日甲午战争
(188年—1885年)
《马关条约》(1885年)
①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左宝贵、邓世昌)
②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徐骧)
③戊戊变法
辛亥革命功绩:1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4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失败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德国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
内容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分为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评价《德意志宪法》
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局限性:①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1901年)
①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②辛亥革命
(民主思想传播、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①社会条件:1825年经济危机②理论条件: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③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2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
内容①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③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1949.9)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突出的特征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大革命。
五四运动
(背景、口号、结果)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力:工人;先锋:青年学生)
影响: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1871年3月28日)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教训:没有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没有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1921.7)
2.二大(最高、最低纲领)
“一大”标志中共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历史条件:
经济: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②一战激化俄国社会各种矛盾
过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四月提纲》
3《七月事件》
4十月革命
建立政权: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人类社会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就社会制度的发展演进而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国民大革命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8~1937.6)
国共两政权对峙;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逐步向中日民族矛
盾转化;国共两党从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大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土地革命(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7年,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红军长征
(反围剿、遵义会议)
抗日
战争
时期(1937.7
~
1845.8)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赢得了胜利,改变了反帝屡败的局面。
日本侵华
1.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満洲国、华北事变)
国共关系变化:武装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抗战胜利意义:(国内)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起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
2.日本全面侵华
全面进攻阶段(1937.7—1938.10)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占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全民族抗日,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中共:1。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并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洛川会议、平型关大捷)
2.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
相持阶段(1938年
A.大扫荡、
B.潘家峪惨案
C.“七三一部队”
国民党: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远征军赴缅作战
中共:反扫荡、百团大战、三三制政权、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
反攻阶段(1944年—1945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共:七大召开(1945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确立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1945.9
~1949.9)
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的矛盾。中共领导人争取和平、民主,反抗美蒋独裁统治,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国民党:
1.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7)
2.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解放区(1947)
3.蒋介石元旦“求和”
国共和谈,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签字。
中共:
1.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旧政协)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4.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5.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6.百万雄师过大江
7.占领南京、进军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现
代
社
会
主
义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设
现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设
与
祖
国
统
一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949.9)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新中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成立的意义: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②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④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⑤(国际地位)——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创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完善:二届人大(1959年)
三届人大(1964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标志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B。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C。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区别: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政治:全国解放、土改、抗美援朝)
经济:没收…、调整…、领导……)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宪法制定
(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2)1953年起第一个五年计划
任务:
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3.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农业、手工业: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的意义:①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③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民主法制的破坏
原因:
表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今)
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79年开始,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全国人大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③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C.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D.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
背景: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杜鲁门主义(政)、马歇尔计划(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
2.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东欧八国:
亚洲四国:
(2)苏联与东欧合作
表现:政治
经济:
军事
影响: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局面最终形成。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1.一国两制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它不仅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指明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港澳回归意义: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这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也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欧共体建立:
背景:
过程:
内容::欧共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①关税和外贸政策。②农业和渔业政策。③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④政治一体化。⑤共同的外交政策
2.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原因、表现)
4.不结盟运动兴起
(原因、表现)
欧共体成立的意义:
①促进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②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③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进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根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成就:①中苏等17个国家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④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原因:
2.苏联解体
内因:①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外因: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多极化的表现:①1993年欧盟的建立;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
④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打开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
2.中美关系正常化
过程:1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51979年邓小平访美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3.中日关系的改善
过程:1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2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作重要调整: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变化,反对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奉行不结盟政策,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裁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5.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欧盟)
影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缩短了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037.html
更多